文明礼仪教育故事

我的文明礼仪教育故事

摘要:在现代社会,学习和遵守文明礼仪,对于一个人、一座城市乃至一个国家有着十

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礼仪是人类为维持社会的正常运转而要求人们共同遵守的最基本的道

德规范。对一个人来说,是一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养、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对一

个社会来说,礼仪是一个国家社会文明程序、道德风尚和生活习惯的反映。重视、开展礼仪

教育已成为我们教师的一项重要的任务。 关键词:讲故事 ; 培养文明礼仪 我是六年级一班的班主任,既上本班的语文又上本班的思想品德。提起做学生的思想工

作,很多教师都感到非常头痛,因为现在的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到大都是“父母的心

头肉”,很多时候都是以自己为中心,做事很少顾全大局。同学们良好习惯的养成源于他们对

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因此只有符合他们口味的情感体验才能引起他们的情感共鸣。在

本班,我结合学生喜欢听故事的特点,经常向学生讲一些故事,使他们明白一些做人的道理,

收到一定的效果。

一、听亲情故事,唤醒同学们的良知 在汶川地震中,人们发现一位已经死亡的年轻母亲,是被垮塌下来的房子压死的,在她

的身体下面躺着她的孩子,包在一个红色带黄花的小被子里,大概有三、四个月大,因为母

亲身体庇护着,他毫发未伤,有一部手机塞在被子里,屏幕上是一条已经写好的短信 “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 这个故事让我们明白,父母对子女的爱集中表现在危难时刻。在平时学习和生活中,他

们也在关怀我们,可我们对这种关心已经习以为常,有时甚至有点麻木了。我们要唤醒我们

的良知,要懂得感恩,不要等到哪一天父母不在的时候,才知道悔恨。学生听了这个故事后,

深受感动,知道怎样回报父母的爱,如爸爸下班后,给他捶背;早晨帮妈妈做家务;饭后给

爸爸倒茶;吃饭时给爸爸妈妈夹菜等。

二、听身边的故事,纠正逆反心理 小学生小李严重偏科,他数学很棒,每次考试都是优秀,而英语却常常不及格。父母给

他请了一位家教,周日还要到辅导班上课,他很累,也很着急,可是妈妈由于着急的原因,

经常说他,小李每天一拿起数学书,妈妈就提醒他看英语,每天都要留练习题让他做,使他

看到英语就头痛,明知应该学习,可是看见妈妈进来,明明在看英语书,马上摆出一副没有

看书的样子。

这个故事让我们明白,我们要学会克制逆反心理,有了问题,应主动同妈妈交谈,心平

气和地把自己的想法用适当的方式告诉妈妈,请妈妈改变对自己不信任的态度,同时,自己

要有一颗感恩的心,想想妈妈是为了谁,理解妈妈的一番苦心,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改变妈妈

的原有看法,争取学业上的进步。学生听了这个故事后,逆反心理变少了,能体谅父母了。

三、听传统文化故事,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 孟母为了孩子能安心的读书,搬了三次家,终于找到了适合孟子读书的地方,并且孟子

最终成了战国时期的大思想家(孟母三迁)。 这个故事让我们明白,良好的环境对人的成长

及品格的养成至关重要,懂得了母亲的良苦用心。学生听了这个故事后,感慨万千,身为21

世纪的接班人,在如此优越的环境里,更应该努力学习,报效祖国。

四、听古人的故事,懂得尊师重道的道理 相传,一日杨时、游酢,来到嵩阳书院拜见程颐,但是正遇上程老先生闭目养神,坐着

假睡。这时候,外面开始下雪。这两人求师心切,便恭恭敬敬侍立一旁,不言不动,如此等

了大半天,程颐才慢慢睁开眼睛,见杨时、游酢站在面前,吃了一惊,说道:“啊,啊!他们

两位还在这儿没走?”这时候,门外的雪已经积了一尺多厚了,而杨时和游酢并没有一丝疲

倦和不耐烦的神情(程门立雪)。 这个故事让我们明白,是老师教我们知识,是老师教我们

写字,是老师教我们做人。老师一天天变老,我们一天天长大。我们要尊敬老师,关心老师,

在老师累的时候给老师端一杯热茶,好好学习,做一个对祖国有用的人?? 只有这样,才能让

老师对我们的付出有所回报,让老师对我们的关爱有所报答。在学习中,遇到不懂的问题,

我们就应该去请教他人,只有虚心,才会不断进步,只有礼貌,才会得到他人的肯定。学生

听了这个故事后,不再和老师顶嘴了,上课也认真听讲了,作业也认真完成了。 像上面这些故事还有很多,其实,在我们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中, 只要我们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细微入手,从打开学生的心扉入手,我相信,我们的学

生定能在学校里得到健康的成长,得到全面的发展。篇二:文明礼仪小故事 文明礼仪

礼仪是在人际交往中,以一定的、约定俗成的程序方式来表现的律己敬人的过程,涉及

穿着、交往、沟通、情商等内容。从个人修养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一个人内在修养和

素质的外在表现。从交际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人际交往中适用的一种艺术、一种交际

方式或交际方法,是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示人以尊重、友好的习 惯做法. 。 对一个人来说,礼仪是一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养、交际能力的

外在表现,对一个社会来说,礼仪是一个国家社会文明程序、道德风尚和生活习惯的反映。 道德也许是一张纸的厚度,也许是一点耐心的等待,也许是一句善良的问候,更也许只

是一个微笑。一言一行总关情,在不经意间,我们传播着热情,尊重,关爱和友谊,这就是

讲文明。这点点滴滴的赞美和欣赏,如甘霖似雨露,滋润着我们的心田。 文明礼仪小故事

有一次,我在电视里看到欧洲文明古国德国,在号召全国人民讲文明、讲礼貌,找回日

耳曼民族古老的礼仪。同时,举例讲了一个老奶奶经过马路,路上虽然只有她一个人,但她

依然等红灯变绿灯才走。老奶奶回答说:“我怕楼上的孩子们看到后,以为红灯是可以通行的。” 英国著名教育家约翰·洛克说:“礼貌是儿童与青年所应该特别小心养成习惯的一种大事。”

这点,我们应向周总理学习,美国总统尼克松曾在他写的《领袖们》一书对此作过评价。尼

克松说:“周恩来的敏捷机智大大超过我能知道的其他任何一位世界领袖。这是中国独有的特

殊的品德,是多少世纪以来的历史发展种种中国文明的精华结晶,他待人很谦虚但很沉着坚

定。”周恩来的文明谈吐、礼貌举止和他所具的令人折服的气质和风度,正是他那高尚的品德、

宽阔的胸襟、超群的智慧、美好高尚心灵的生动体现。 看来,文明、礼仪是非常重要的。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去做呢?首先,注意培养自己美好高尚的心灵。从表面上看,文明

礼貌是外在的,而实际上外在的形式下蕴含着内在思想和情感。真正讲文明懂礼貌的人,是

有着美好心灵的人,美好的语言来自于美好的心灵,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言为心声”、“形为 内现”。

其次,要在实践中用文明礼貌的道德标准要求来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文明礼貌,重在

表现。主要包括四点:①谦虚礼让 ②谈吐文明 ③举止端庄 ④讲究卫生。我想,你若能

做到以上四点,也不愧为“礼仪之邦”的成员了。 德国著名文学家歌德有句话说得好:“一

个人的礼貌就是一面照出他的肖像的镜子。”的确,人们总是根据你的 言谈举止评价你。因为,礼貌是人类和谐相处的金钥匙,只有拥有它 才会有幸福、快乐。 孔融让梨

孔融(153—208年),鲁国人(今山东曲阜),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

他的文学创作深受魏文帝曹丕的推崇。据史书记载,孔融幼时不但非常聪明,而且还是一个

注重兄弟之礼、互助友爱的典型。 孔融四岁的时候,常常和哥哥一块吃梨。每次,孔融总是

拿一个最小的梨子。有一次,爸爸看见了,问道:“你为什么总是拿小的而不拿大的呢?”孔

融说:“我是弟弟,年龄最小,应该吃小的,大的还是让给哥哥吃吧!” 孔融小小年纪就懂得

兄弟姐妹相互礼让、相互帮助、团结友爱的道理,使全家人都感到惊喜。从此, 孔融让梨的故事也就流传千载,成为团结友爱的典范。 孔子尊师

公元前521年春,孔子得知他的学生宫敬叔奉鲁国国君之命,要前往周朝京都洛阳去朝

拜天子,觉得这是个向周朝守藏史老子请教“礼制”学识的好机会,于是征得鲁昭公的同意

后,与宫敬叔同行。到达京都的第二天,孔子便徒步前往守藏史府去拜望老子。正在书写《道

德经》的老子听说誉满天下的孔丘前来求教,赶忙放下手中刀笔,整顿衣冠出迎。孔子见大

门里出来一位年逾古稀、精神矍铄的老人,料 知道它是如何乘风云而上天的。老子,其犹龙邪!” 汉明帝敬师

亲自临丧送葬,并将其子女作了妥善安排。 曾子避席

“曾子避席”出自《孝经》,是一个非常著名的故事。曾子是孔子的弟子,有一次他在孔

子身边侍坐,孔子就问他:“以前的圣贤之王有至高无上的德行,精要奥妙的理论,用来教导

天下之人,人们就能和睦相处,君王和臣下之间也没有不满,你知道它们是什么吗?”曾子

听了,明白老师孔子是要指点他最深刻的道理,于是立刻从坐着的席子上站起来,走到席子

外面,恭恭敬敬地回答道:“我不够聪明,哪里能知道,还请老师把这些道理教给我。” 在这里,“避席”是一种非常礼貌的行为,当曾子听到老师要向他传授时,他站起身来,

走到席子外向老师请教,是为了表示他对老师的尊重。曾子懂礼貌的故事被后人传诵,很多

人都向他学习。

程门立雪

杨时(1053?1135)是北宋时一位很有才华的才子,南剑州将乐人(今属福建)。中了进

士后,他放弃做官,继续求学。 程颢(1032?1085)、程颐(1033?1107)兄弟俩是当时很有名望的大学问家、哲学家、教

育学,洛阳人,同是北宋理学的奠基人。他们的学说为后来的南宋朱熹所继承,世称程朱学

派。

杨时仰慕二程的学识,投奔洛阳程颢门下,拜师求学,4年后程颢去世,又继续拜程颐

为师。这时他年已40,仍尊师如故,刻苦学习。一天,大雪纷飞,天寒地冻,杨时碰到疑难

问题,便冒着凛冽的寒风,篇三:文明礼仪历史故事

1、将相和—负荆请罪 蔺相如是春秋战国时期赵国的大臣,他很有见识和才能。在“完璧归赵”、“渑池相会”

两次外交斗争中,捍卫了赵国的尊严,地位在名将廉颇之上。这使廉颇很不服气,他对别人

说:“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为赵国立下了赫赫战功。蔺相如不过是凭一张嘴巴,说说

而已,有什么了不起,反而爬到我的头上。一定要侮辱他一番。”蔺相如听说后,尽量不跟廉

颇会面,每次出门,避开廉颇,有时甚至装病不去上朝。有一次蔺相如外出,远远看见廉颇

的车马迎面而来,连忙叫车夫绕小路而行。 蔺相如手下的人对他这样卑躬让步的作法感到委屈,纷纷要求告辞还乡。蔺相如执意挽

留,并耐心地向他们解释说:“诸位认为廉将军和秦王相比,哪个厉害?”众人都说:“当然

廉将军不及秦王了。”蔺相如说:“对啦,天下的诸候个个都怕秦王,可是为了赵国,我敢在

秦国的朝廷上斥责他,怎么会见到廉将军倒反而害怕了呢?你们的心情我是理解的,可是,

你们想过没有,强大的秦国之所以不敢攻打赵国,就是因为赵国有我和廉将军两人的缘故。

如果两虎相斗,势必两败俱伤。我不计个人恩怨,处处让着廉将军,是从国家的利益着想啊。”

听了这番话,大家都消了气,打消了告辞还乡的念头,反而更加尊敬蔺相如了。 后来,有人把蔺相如的话告诉了廉颇,廉颇大受感动,惭愧万分,觉得自己心胸竟然如

此狭窄,实在对不起蔺相如,决心当面请罪。一天,他脱下战袍,赤身背着荆条,来到蔺相

如的府第,“扑”地跪在地上,老泪纵横,泣不成声地对蔺相如说:“我是一鄙陋的粗人,见

识浅薄,气量短小,没想到您对我竟这么宽容大量,我实在无脸见您,请您用力责打我吧!

就是把我打死了,也心甘情愿。”蔺相如见到这情景,急忙扶起廉颇,两人紧抱在一起。从此

两人消除了隔阂,加强了团结,同心协力,保卫赵国,强大的秦国更加不敢轻易地侵犯赵国

了。

2、团结友爱--心平气和的刘铭传 清廷派驻台湾的总督刘铭传,是建设台湾的大功臣,台湾的第一条铁路便是他督促修的。

刘铭传的被任用,有一则发人深省的小故事:当李鸿章将刘铭传推荐给曾国藩时,还一起推

荐了另外两个书生。曾国藩为了测验他们三人中谁的品格最好,便故意约他们在某个时间到

曾府去面谈。可是到了约定的时刻,曾国藩却故意不出面,让他们在客厅中等候,暗中却仔

细观察他们的态度。只见其他两位都显得很不耐烦似的,不停地抱怨;只有刘铭传一个人安

安静静、心平气和地欣赏墙上的字画。后来曾国藩考问他们客厅中的字画,只有刘铭传一人

答得出来。结果刘铭传被推荐为台湾总督。 按语:没有耐性的人,必定缺乏坚毅持久、克服万难的精神,自然成就不了甚么伟大的

事业。我们希望将来能有所作为,首先便须磨炼自己的耐心和毅力。

3、孔融让梨

孔融(153—208年),鲁国人(今山东曲阜),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

他的文学创作深受魏文帝曹丕的推崇。据史书记载,孔融幼时不但非常聪明,而且还是一个

注重兄弟之礼、互助友爱的典型。 孔融四岁的时候,常常和哥哥一块吃梨。每次,孔融总是拿一个最小的梨子。有一次,

爸爸看见了,问道:“你为什么总是拿小的而不拿大的呢?”孔融说:“我是弟弟,年龄最小,

应该吃小的,大的还是让给哥哥吃吧!” 孔融小小年纪就懂得兄弟姐妹相互礼让、相互帮助、团结友爱的道理,使全家人都感到

惊喜。从此,孔融让梨的故事也就流传千载,成为团结友爱的典范。

4、程门立雪

“程门立雪”这个故事出自《宋史? 杨时传》:“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

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程门立雪”说的是宋代学者杨时和游酢向程颢、程颐拜师求教的事。杨时、游酢二人,

原先以程颢为师,程颢去世后,他们都已四十岁,而且已考上了进士,然而他们还要去找程

颐继续求学。故事就发生在他们初次到嵩阳书院,登门拜见程颐的那天。 相传,一日杨时、游酢,来到嵩阳书院拜见程颐,但是正遇上程老先生闭目养神,坐着

假睡。这时候,外面开始下雪。这两人求师心切,便恭恭敬敬侍立一旁,不言不动,如此等

了大半天,程颐才慢慢睁开眼睛,见杨时、游酢站在面前,吃了一惊,说道:“啊,啊!他们

两位还在这儿没走?”这时候,门外的雪已经积了一尺多厚了,而杨时和游酢并没有一丝疲

倦和不耐烦的神情。

这个故事,就叫“程门立雪”,在宋代读书人中流传很广。后来人们常用“程门立雪”的

成语表示求学者尊敬师长和求学心诚意坚。

5、千里送鹅毛

千里送鹅毛”的故事发生在唐朝。当时,云南一少数民族的首领为表示对唐王朝的拥戴,

派特使缅伯高向太宗贡献天鹅。 路过沔阳河时,好心的缅伯高把天鹅从笼子里放出来,想给它洗个澡。不料,天鹅展翅

飞向高空。缅伯高忙伸手去捉,只扯得几根鹅毛。缅伯高急得顿足捶胸,号啕大哭。随从们

劝他说:“已经飞走了,哭也没有用,还是想想补救的方法吧。”缅伯高一想,也只能如此了。

到了长安,缅伯高拜见唐太宗,并献上礼物。唐太宗见是一个精致的绸缎小包,便令人

打开,一看是几根鹅毛和一首小诗。诗曰:“天鹅贡唐朝,山高路途遥。沔阳河失宝,倒地哭

号啕。上复圣天子,可饶缅伯高。礼轻情意重,千里送鹅毛。”唐太宗莫名其妙,缅伯高随即

讲出事情原委。唐太宗连声说:“难能可贵!难能可贵!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 这个故事体现着送礼之人诚信的可贵美德。今天,人们用“千里送鹅毛”比喻送出的礼

物单薄,但情意却异常浓厚。篇四:文明礼仪小故事 列宁让路 有一次,列宁同志下楼,在楼梯狭窄的过道上,正碰见一个女工端着一盆水上楼。那女

工一看是列宁,就要退回去给让路。列宁阻止她说:“不必这样,你端着东西已走了半截,而

我现在空手,请你先过去吧!”他把“请”字说得很响亮,很亲切。然后自己紧靠着墙,让女

工上楼了,他才下楼。 孔融让梨 孔融(153—208年),鲁国人(今山东曲阜),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

他的文学创作深受魏文帝曹丕的推崇。据史书记载,孔融幼时不但非常聪明,而且还是一个

注重兄弟之礼、互助友爱的典型。 孔融四岁的时候,常常和哥哥一块吃梨。每次,孔融总是拿一个最小的梨子。有一次,

爸爸看见了,问道:“你为什么总是拿小的而不拿大的呢?”孔融说:“我是弟弟,年龄最小,

应该吃小的,大的还是让给哥哥吃吧!” 孔融小小年纪就懂得兄弟姐妹相互礼让、相互帮助、团结友爱的道理,使全家人都感到

惊喜。从此,孔融让梨的故事也就流传千载,成为团结友爱的典范。 程门立雪 程颢、程颐兄弟俩都是宋代极有学问的人。进士杨时,为了丰富自已的学问,毅然放弃

了高官厚禄,跑到河南颍昌拜程颢为师,虚心求教。后来程颢死,他自己也有40多岁,但仍

然立志求学,刻苦钻研,又跑到洛阳去拜程颢的弟弟程颐为师。 于是,他便和他的朋友游酢一块儿到程家去拜见程颐,但是正遇上程老先生闭目养神,

坐着假睡。这时候,外面开始下雪。这两人求师心切,便恭恭敬敬侍立一旁,不言不动,如

此等了大半天,程颐才慢慢睁开眼睛,见杨时、游酢站在面前,吃了一惊,说道:“啊,啊!

他们两位还在这儿没走?” 这时候,门外的雪已经积了一尺多厚了,而杨时和游酢并没有一

丝疲倦和不耐烦的神情。 团结的力量 从前吐谷浑国的国王阿豺有20个儿子。他这20个儿子个个都很有本领,难分上下。可

是他们自恃本领高强,都不把别人放在眼里,认为只有自己最有才能。平时20个儿子常常明

争暗斗,见面就互相讥讽,在背后也总爱说对方的坏话。 阿豺见到儿子们这种互不相容的情况,很是担心,他明白敌人很容易利用这种不睦的局

面来各个击破,那样一来国家的安危就悬于一线了。阿豺常常利用各种机会和场合来苦口婆

心地教导儿子们停止互相攻击、倾轧,要相互团结友爱。可是儿子们对父亲的话都是左耳朵

进、右耳朵出,表面上装作遵从教诲,实际上并没放在心上,还是依然我行我素。 阿豺的年纪一天天老了他明白自己在位的日子不会很久了。可是自己死后,儿子们怎么

办呢?再没有人能教诲他们、调解他们之间的矛盾了那国家不是要四分五裂了吗?究竟用什

么办法才能让他们懂得要团结起来呢?阿豺越来越忧心忡忡 有一天,久病在床的阿豺预感到死神就要降临了,他也终于有了主意。他把儿子们召集

到病榻跟前,吩咐他们说:“你们每个人都放一支箭在地上。”儿子们不知何故,但还是照办

了。阿豺又叫过自己的弟弟慕利延说:“你随便拾一支箭折断它。”慕利延顺手捡起身边的一

支箭,稍一用力,箭就断了。阿豺又说:“现在你把剩下的19支箭全都拾起来,把它们捆在

一起,再试着折断。”慕利延抓住箭捆,使出了吃奶的力气,咬牙弯腰,脖子上青筋直冒,折

腾得满头大汗,始终也没能将箭捆折断。 阿豺缓缓地转向儿子们,语重心长地开口说道:“你们也都看得很明白了,一支箭,轻轻

一折就断了,可是合在一起的时候,就怎么也折不断。你们兄弟也是如此,如果互相斗气,

单独行动,很容易遭到失败,只有20个人联合起来,齐心协力,才会产生无比巨大的力量,

可以战胜一切,保障国家的安全。这就是团结的力量啊!” 儿子们终于领悟了父亲的良苦用心,想起自己以往的行为,都悔恨地流着泪说:“父亲,

我们明白了,您就放心吧!”阿豺见儿子们真的懂了,欣慰地点了下头,闭上眼睛安然去世了。 折箭的道理告诉我们:团结就是力量,只有团结起来,才会产生巨大的力量和智慧,去

克服一切困难。 吃鱼为什么忌翻

在很多国家(地区)的餐饮礼仪当中,都讲究吃鱼时不要把鱼翻过来,而是在吃完鱼的

上面一面后,把鱼大骨拿掉,再继续吃下面的鱼肉,忌讳“翻”。 吃鱼时忌讳“翻”,这种忌讳始于渔家,翻鱼让人联想到翻船,是非常不吉利的事情。有

时客人不知道这种忌讳,在吃鱼的时候把鱼翻了一面,主人会很生气,还要把鱼拿去重煮一

遍。

有的地方忌讳“翻鱼”的动作,有的地方忌讳说出“翻”字,当人们用筷子将鱼翻过来

时,会说“顺鱼”(把鱼顺过来),还有的地方会说“正鱼”。有的地方,动作和语言都忌讳“翻”。 内陆少水少鱼地区,从前多半并不讲究,可是后来开汽车的人多了,也渐渐开始忌讳翻

鱼了。和翻船无关,和翻车有关 在某些地方,人们把鱼从头开始倒转一面,叫做“掉头”,是出海安全回来的意思。 有的地方吃鱼,还有鱼头朝屋里的讲究。因为鱼头朝外,“余”就从门口溜出去了。 但是听说有的做股票投资的人喜欢“翻鱼”,果真如此的话,那是不是请他们吃饭的时候,

不要点“跳水鱼”这道菜呢 铁杵磨针

唐朝著名大诗人李白小时候不喜欢念书,常常逃学,到街上去闲逛。 一天,李白又没有去上学,在街上东溜溜、西看看,不知不觉到了城外。暖和的阳光、

欢快的小鸟、随风摇摆的花草使李白感叹不已,“这么好的天气,如果整天在屋里读书多没意

思?”

走着走着,在一个破茅屋门口,坐着一个满头白发的老婆婆,正在磨一根棍子般粗的铁

杵。李白走过去,“老婆婆,您在做什么?” “我要把这根铁杵磨成一个绣花针。”老婆婆抬起头对李白笑了笑,接着又低下头继续磨

着。

“绣花针?”李白又问:“是缝衣服用的绣花针吗?” “当然!”

“可是,铁杵这么粗,什么时候能磨成细细的绣花针呢?” 老婆婆反问李白:“滴水可以穿石,愚公可以移山,铁杵为什么不能磨成绣花针呢?” “可是,您的年纪这么大了?”“只要我下的功夫比别人深,没有做不到的事情。” 老婆婆的一番话,令李白很惭愧,于是回去之后,再没有逃过学。每天的学习也特别用

功,终于成了名垂千古的诗仙。

读后: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有恒心,一定会成功的,功夫不负有心人。 地域习俗 张某是江南人。确切地说,是富春江上游一户渔民的儿子。他从小吃江鲜,包头鱼、鲤

鱼、鳊鱼、鲫鱼„„凡是这富春江里的鱼,他几乎都吃过。

但从德国回来后,他就不会吃鱼了。吃一次,喉咙卡一次,痛苦得不得了。一个渔民的

儿子,因为吃鱼被鱼刺卡牢,这就像一个游泳高手在浴池溺水那样可笑。但他确确实实不会

吃鱼了。张某的母亲慈眉善目,做鱼的手艺一流。现在她老人家迷惑了,她从小为儿子烹鱼,

儿子还抱在手上的时候,就会吃鱼了,从来没有发生过鱼刺卡喉的事情。她一直相信渔民的

儿子的口腔与其他孩子不一样,有一种特殊的“抗鱼刺基因”,是不是儿子在德国呆了几年,

把这“抗鱼刺基因”给弄丢了。 结果还真被张某的母亲给猜对了,在江边长大的张某不会吃鱼,就是因为在德国的几年

养成的生活习惯引起的。在德国,市民以肉食为主,那里也有鱼,烹食鱼肉也很多。张某在

德国求学过程中出过一次“大丑”,还差点和教授交恶 一次,张某参加一个宴会,自助餐上就有鱼块,张某就取了不少鱼块,美美地享用起来。

但吃着吃着,旁边的人全部端着盘子走开了,他们还用异样的眼光看着他。张某莫名其妙,

不知道自己哪里不对。但他还是顾自吃着鱼,终于将盘中鱼块吃完,桌上留下了一小堆鱼骨

和鱼刺。这次宴会后,张某觉得一些德国朋友似乎对他冷淡了不少,但没有发现其中的原因。

第一学年结束,他去拜访教授,教授请他在家中用餐,餐桌上又有鱼,鱼炸得又香又脆,让

他想起在中国老家母亲也是这样炸鱼给他吃,他很感动。他和教授一家一边喝着红酒,一边

吃着鱼,相谈甚欢。但吃着吃着,教授和家人全都看着他,最后,教授的妻子站起身来,脸

上有些不快地走开了。

张某不明白发生了什么,但还是把自己盘中鱼吃完了。用完餐,教授看着他,用十分生

气的语气对他说:“张某,你太不文雅了,希望你在德国多学一点礼仪。” 张某当时就懵了,不知教授何出此言。张某追问自己哪里做错了,教授说,你吃鱼的时

候,一边吃,一边吐骨头,这非常不礼貌。张某说他在中国,就是这样吃鱼的,难道还有吃

鱼连骨头和鱼刺一起吞下去的?教授更加生气了。教授说,在德国用餐时,你把吃进嘴里的

东西再吐出来,让人觉得非常不卫生,也缺乏最基本的礼貌。张某这才恍然大悟。后来,张

某了解到德国人用餐时,如果是肉食,很少吐骨头、鱼刺。因为他们烹饪时,一般都会先行

剔除骨头、鱼刺。如果用餐时吃到骨头和刺,他们也不会吐出来,而是嚼碎了吞下去。他们

认为在餐桌上不从口腔中吐东西,是一种礼仪。而张某这样的吃鱼方法,把细如发丝的鱼刺

不断地从口腔中吐出来,这对德国人来说,简直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张某回国后也像在

德国一样吃鱼,而他母亲做鱼,从来不会剔除鱼刺,他的喉咙因此被鱼刺不断卡住。 粗鲁的小老鼠 从前有一只小老鼠,总觉得自己了不起,对别人很不礼貌。 一次他去上学,一只蜗牛迎面走了过来,挡住了他的去路。小老鼠凶巴巴地说:“小不点

儿,滚开,别挡我的路! ”小老鼠说着一脚踢了过去,把蜗牛踢得滚出去很远。 有一次,小老鼠到河边喝水,觉得河里的一条小鱼妨碍了他,于是,捡起一块石头就扔

了过去。小鱼受到袭击,吓了一跳,慌忙躲避。小老鼠哈哈大笑说:“知道我的厉害了吧”。 一天晚上,小老鼠在回家的路上看见一只小猪躺在路边,就趾高气扬地说:“谁给你这么

大的胆子,竟敢挡住我的路”说着,一脚踢了过去。“嘭”地一声,小老鼠正好踢到小猪的脚

上,小猪倒没什么事,小老鼠却“唉呦,唉呦”地叫了起来,原来他的脚肿起了一个大包。

小猪站起来对小老鼠说:“你对别人傲慢无礼,不懂得尊重人,今天尝到苦头了吧!只有尊重

别人,才能获得别人的尊重。”小老鼠看着受伤的脚,羞愧地低下了头。 想一想,你有过小老鼠这样的举动或心理吗? 聪明的报童 某一个地区,有两个报童在卖同一份报纸,二人是竞争对手。 第一个报童很勤奋,每天沿街叫卖,嗓门也响亮,可每天卖出的报纸并不是很多,而且

还有减少的趋势。

第二个报童肯用脑子,除去沿街叫卖外,他还每天坚持去一些固定场合,一去了后就给

大家分发报纸,过一会再来收钱。地方越跑越熟,报纸卖出去的也就越来越多。渐渐地,第

二个报童的报纸卖得更多,第一个报童能卖出去的越少了,不得不另谋生路。 为什么会如此? 第二个报童的做法中大有深意:第一,在一个固定地区,对同一份报纸,

读者客户是有限的。买了我的,就不会买他的,我先把报纸发出去,这些拿到报纸的人是肯

定不会再去买别人的报纸。等于我先占领了市场,我发的越多,他的市场就越校这对竞争对

手的利润和信心都构成打击。 第二,报纸这东西不像别的消费品,有复杂的决策过程,随机性购买多,一般不会因质

量问题而退货。而且钱数不多,大家也不会不给钱,今天没零钱,明天也会一块给,文化人

嘛,不会为难小孩子。

第三,即使有些人看了报,退报不给钱,也没什么关系,一则总会积压些报纸,二则他

已经看了报,肯定不会去买别人的报纸,还是自己的潜在客户。 评语:小小的一个卖报生意,

就有这么多的技巧,可见,生意经是本永远学不完的书,任何时候,只要有自己独特的想法,

就会有独特的收获。篇五:身边的文明礼仪故事 身边的文明礼仪故事

文明礼仪是什么?文明礼仪是路上相遇时的微笑;是同学有困难时的热情帮助;是平时

与人相处时的亲切;是见到老师时热情的问候;是不小心撞到对方时的一声“对不起”;是自

觉将垃圾放入垃圾箱的举动;是看到有人随地吐痰时的主动制止,是在公共场所不大声的喧

哗...... 文明礼仪是一种品质,文明礼仪是一种修养。今天让我告诉你发生在我身边的文明

礼仪的故事讲给你听吧!

暑假期间,我和我的好朋友要出去学游泳,路很长还要乘公交车呢! 烈日炎炎,我们

跑进公交车里,“真爽啊!”我们第一个反应到。但也非常得挤。老,弱 病 残 幼专座上还坐

着一些年轻人在谈笑风生。“真不懂礼仪!”朋友说到,“让一些白发苍苍的爷爷 奶奶们站着!”

他显得非常气愤。我也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抢了一个位置,一屁股坐了下来,还帮我的好朋友

“占”了一个好位置,我急忙呼唤; “喂!这里有位置!”咦? 他到哪儿去了?我东张西望。 那时,我还不知道,他正在帮一些老年人寻找位子, 匆忙中就没有听见我在叫他。 多好的伙伴儿呀!他让我,不!整个公交车里的人们懂得了文明礼仪! 我身边的文明礼仪小故事 文明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哪怕是一个手势、一句话语。帮助别人是一种美德,也

是一种文明的行为。它可以表现出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可以增进人与人之间的友谊。像这种

讲文明、有礼貌的小故事,在我们身边可谓是数不胜数的! 一天晚上,我正在房间里做作业,突然听到轻轻的“笃笃笃”的敲门声。是谁?爸爸?

他还没回家呢! 妈妈?她正在做家务呢! 对了,一定是楼上或楼下的人家的敲门声吧,我便继

续做我的作业。刚动笔,又是一阵轻轻的敲门声,随即传来:“宝贝,妈妈可以进来吗?”啊,

原来是妈妈! 我赶紧喊道:“妈妈,快进来吧! ”妈妈微笑着进了门。我不解地问:“你想进来

就进来好了,干吗还敲门呢?”妈妈摸了摸我的头说:“你正在专心地做作业,我突然推门而

入,会吓你一跳的! ”“嘿,妈妈,我是小男子汉,我可不会被吓着的! ”“看你急的,最主要

的是我这样做那是对你的尊重,也是文明的表现呀! 你说是不是?”妈妈笑眯眯地看着我。听

了妈妈的话,我觉得妈妈比平时更美了。联想到平时我进出爸爸妈妈的房间都是长驱直入,

我的脸红了:妈妈是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在教育我,为我做榜样啊! “好了,不打扰你了,做作

业吧! ”妈妈出了我的房间,又轻轻地关上了房门。 做完作业,呀,已经八点多了:“去看看妈妈吧! ”走到门前,刚想推门而入,猛地想起

了刚才妈妈的表现,立刻收住脚,定了一下神,举起手,敲了三下。凝神一听:“请进! ”我

赶忙打开了门,冲向妈妈的怀抱。“哎哟,吃不消,吃不消! ”妈妈捧起我的脸,亲了一下说:

“好儿子,也知道敲门了?”我难为情地笑了。“真是妈妈的好儿子! 记住,文明,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从今天做起! ”母子俩笑成了一团。

我的文明礼仪教育故事

摘要:在现代社会,学习和遵守文明礼仪,对于一个人、一座城市乃至一个国家有着十

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礼仪是人类为维持社会的正常运转而要求人们共同遵守的最基本的道

德规范。对一个人来说,是一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养、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对一

个社会来说,礼仪是一个国家社会文明程序、道德风尚和生活习惯的反映。重视、开展礼仪

教育已成为我们教师的一项重要的任务。 关键词:讲故事 ; 培养文明礼仪 我是六年级一班的班主任,既上本班的语文又上本班的思想品德。提起做学生的思想工

作,很多教师都感到非常头痛,因为现在的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到大都是“父母的心

头肉”,很多时候都是以自己为中心,做事很少顾全大局。同学们良好习惯的养成源于他们对

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因此只有符合他们口味的情感体验才能引起他们的情感共鸣。在

本班,我结合学生喜欢听故事的特点,经常向学生讲一些故事,使他们明白一些做人的道理,

收到一定的效果。

一、听亲情故事,唤醒同学们的良知 在汶川地震中,人们发现一位已经死亡的年轻母亲,是被垮塌下来的房子压死的,在她

的身体下面躺着她的孩子,包在一个红色带黄花的小被子里,大概有三、四个月大,因为母

亲身体庇护着,他毫发未伤,有一部手机塞在被子里,屏幕上是一条已经写好的短信 “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 这个故事让我们明白,父母对子女的爱集中表现在危难时刻。在平时学习和生活中,他

们也在关怀我们,可我们对这种关心已经习以为常,有时甚至有点麻木了。我们要唤醒我们

的良知,要懂得感恩,不要等到哪一天父母不在的时候,才知道悔恨。学生听了这个故事后,

深受感动,知道怎样回报父母的爱,如爸爸下班后,给他捶背;早晨帮妈妈做家务;饭后给

爸爸倒茶;吃饭时给爸爸妈妈夹菜等。

二、听身边的故事,纠正逆反心理 小学生小李严重偏科,他数学很棒,每次考试都是优秀,而英语却常常不及格。父母给

他请了一位家教,周日还要到辅导班上课,他很累,也很着急,可是妈妈由于着急的原因,

经常说他,小李每天一拿起数学书,妈妈就提醒他看英语,每天都要留练习题让他做,使他

看到英语就头痛,明知应该学习,可是看见妈妈进来,明明在看英语书,马上摆出一副没有

看书的样子。

这个故事让我们明白,我们要学会克制逆反心理,有了问题,应主动同妈妈交谈,心平

气和地把自己的想法用适当的方式告诉妈妈,请妈妈改变对自己不信任的态度,同时,自己

要有一颗感恩的心,想想妈妈是为了谁,理解妈妈的一番苦心,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改变妈妈

的原有看法,争取学业上的进步。学生听了这个故事后,逆反心理变少了,能体谅父母了。

三、听传统文化故事,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 孟母为了孩子能安心的读书,搬了三次家,终于找到了适合孟子读书的地方,并且孟子

最终成了战国时期的大思想家(孟母三迁)。 这个故事让我们明白,良好的环境对人的成长

及品格的养成至关重要,懂得了母亲的良苦用心。学生听了这个故事后,感慨万千,身为21

世纪的接班人,在如此优越的环境里,更应该努力学习,报效祖国。

四、听古人的故事,懂得尊师重道的道理 相传,一日杨时、游酢,来到嵩阳书院拜见程颐,但是正遇上程老先生闭目养神,坐着

假睡。这时候,外面开始下雪。这两人求师心切,便恭恭敬敬侍立一旁,不言不动,如此等

了大半天,程颐才慢慢睁开眼睛,见杨时、游酢站在面前,吃了一惊,说道:“啊,啊!他们

两位还在这儿没走?”这时候,门外的雪已经积了一尺多厚了,而杨时和游酢并没有一丝疲

倦和不耐烦的神情(程门立雪)。 这个故事让我们明白,是老师教我们知识,是老师教我们

写字,是老师教我们做人。老师一天天变老,我们一天天长大。我们要尊敬老师,关心老师,

在老师累的时候给老师端一杯热茶,好好学习,做一个对祖国有用的人?? 只有这样,才能让

老师对我们的付出有所回报,让老师对我们的关爱有所报答。在学习中,遇到不懂的问题,

我们就应该去请教他人,只有虚心,才会不断进步,只有礼貌,才会得到他人的肯定。学生

听了这个故事后,不再和老师顶嘴了,上课也认真听讲了,作业也认真完成了。 像上面这些故事还有很多,其实,在我们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中, 只要我们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细微入手,从打开学生的心扉入手,我相信,我们的学

生定能在学校里得到健康的成长,得到全面的发展。篇二:文明礼仪小故事 文明礼仪

礼仪是在人际交往中,以一定的、约定俗成的程序方式来表现的律己敬人的过程,涉及

穿着、交往、沟通、情商等内容。从个人修养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一个人内在修养和

素质的外在表现。从交际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人际交往中适用的一种艺术、一种交际

方式或交际方法,是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示人以尊重、友好的习 惯做法. 。 对一个人来说,礼仪是一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养、交际能力的

外在表现,对一个社会来说,礼仪是一个国家社会文明程序、道德风尚和生活习惯的反映。 道德也许是一张纸的厚度,也许是一点耐心的等待,也许是一句善良的问候,更也许只

是一个微笑。一言一行总关情,在不经意间,我们传播着热情,尊重,关爱和友谊,这就是

讲文明。这点点滴滴的赞美和欣赏,如甘霖似雨露,滋润着我们的心田。 文明礼仪小故事

有一次,我在电视里看到欧洲文明古国德国,在号召全国人民讲文明、讲礼貌,找回日

耳曼民族古老的礼仪。同时,举例讲了一个老奶奶经过马路,路上虽然只有她一个人,但她

依然等红灯变绿灯才走。老奶奶回答说:“我怕楼上的孩子们看到后,以为红灯是可以通行的。” 英国著名教育家约翰·洛克说:“礼貌是儿童与青年所应该特别小心养成习惯的一种大事。”

这点,我们应向周总理学习,美国总统尼克松曾在他写的《领袖们》一书对此作过评价。尼

克松说:“周恩来的敏捷机智大大超过我能知道的其他任何一位世界领袖。这是中国独有的特

殊的品德,是多少世纪以来的历史发展种种中国文明的精华结晶,他待人很谦虚但很沉着坚

定。”周恩来的文明谈吐、礼貌举止和他所具的令人折服的气质和风度,正是他那高尚的品德、

宽阔的胸襟、超群的智慧、美好高尚心灵的生动体现。 看来,文明、礼仪是非常重要的。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去做呢?首先,注意培养自己美好高尚的心灵。从表面上看,文明

礼貌是外在的,而实际上外在的形式下蕴含着内在思想和情感。真正讲文明懂礼貌的人,是

有着美好心灵的人,美好的语言来自于美好的心灵,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言为心声”、“形为 内现”。

其次,要在实践中用文明礼貌的道德标准要求来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文明礼貌,重在

表现。主要包括四点:①谦虚礼让 ②谈吐文明 ③举止端庄 ④讲究卫生。我想,你若能

做到以上四点,也不愧为“礼仪之邦”的成员了。 德国著名文学家歌德有句话说得好:“一

个人的礼貌就是一面照出他的肖像的镜子。”的确,人们总是根据你的 言谈举止评价你。因为,礼貌是人类和谐相处的金钥匙,只有拥有它 才会有幸福、快乐。 孔融让梨

孔融(153—208年),鲁国人(今山东曲阜),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

他的文学创作深受魏文帝曹丕的推崇。据史书记载,孔融幼时不但非常聪明,而且还是一个

注重兄弟之礼、互助友爱的典型。 孔融四岁的时候,常常和哥哥一块吃梨。每次,孔融总是

拿一个最小的梨子。有一次,爸爸看见了,问道:“你为什么总是拿小的而不拿大的呢?”孔

融说:“我是弟弟,年龄最小,应该吃小的,大的还是让给哥哥吃吧!” 孔融小小年纪就懂得

兄弟姐妹相互礼让、相互帮助、团结友爱的道理,使全家人都感到惊喜。从此, 孔融让梨的故事也就流传千载,成为团结友爱的典范。 孔子尊师

公元前521年春,孔子得知他的学生宫敬叔奉鲁国国君之命,要前往周朝京都洛阳去朝

拜天子,觉得这是个向周朝守藏史老子请教“礼制”学识的好机会,于是征得鲁昭公的同意

后,与宫敬叔同行。到达京都的第二天,孔子便徒步前往守藏史府去拜望老子。正在书写《道

德经》的老子听说誉满天下的孔丘前来求教,赶忙放下手中刀笔,整顿衣冠出迎。孔子见大

门里出来一位年逾古稀、精神矍铄的老人,料 知道它是如何乘风云而上天的。老子,其犹龙邪!” 汉明帝敬师

亲自临丧送葬,并将其子女作了妥善安排。 曾子避席

“曾子避席”出自《孝经》,是一个非常著名的故事。曾子是孔子的弟子,有一次他在孔

子身边侍坐,孔子就问他:“以前的圣贤之王有至高无上的德行,精要奥妙的理论,用来教导

天下之人,人们就能和睦相处,君王和臣下之间也没有不满,你知道它们是什么吗?”曾子

听了,明白老师孔子是要指点他最深刻的道理,于是立刻从坐着的席子上站起来,走到席子

外面,恭恭敬敬地回答道:“我不够聪明,哪里能知道,还请老师把这些道理教给我。” 在这里,“避席”是一种非常礼貌的行为,当曾子听到老师要向他传授时,他站起身来,

走到席子外向老师请教,是为了表示他对老师的尊重。曾子懂礼貌的故事被后人传诵,很多

人都向他学习。

程门立雪

杨时(1053?1135)是北宋时一位很有才华的才子,南剑州将乐人(今属福建)。中了进

士后,他放弃做官,继续求学。 程颢(1032?1085)、程颐(1033?1107)兄弟俩是当时很有名望的大学问家、哲学家、教

育学,洛阳人,同是北宋理学的奠基人。他们的学说为后来的南宋朱熹所继承,世称程朱学

派。

杨时仰慕二程的学识,投奔洛阳程颢门下,拜师求学,4年后程颢去世,又继续拜程颐

为师。这时他年已40,仍尊师如故,刻苦学习。一天,大雪纷飞,天寒地冻,杨时碰到疑难

问题,便冒着凛冽的寒风,篇三:文明礼仪历史故事

1、将相和—负荆请罪 蔺相如是春秋战国时期赵国的大臣,他很有见识和才能。在“完璧归赵”、“渑池相会”

两次外交斗争中,捍卫了赵国的尊严,地位在名将廉颇之上。这使廉颇很不服气,他对别人

说:“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为赵国立下了赫赫战功。蔺相如不过是凭一张嘴巴,说说

而已,有什么了不起,反而爬到我的头上。一定要侮辱他一番。”蔺相如听说后,尽量不跟廉

颇会面,每次出门,避开廉颇,有时甚至装病不去上朝。有一次蔺相如外出,远远看见廉颇

的车马迎面而来,连忙叫车夫绕小路而行。 蔺相如手下的人对他这样卑躬让步的作法感到委屈,纷纷要求告辞还乡。蔺相如执意挽

留,并耐心地向他们解释说:“诸位认为廉将军和秦王相比,哪个厉害?”众人都说:“当然

廉将军不及秦王了。”蔺相如说:“对啦,天下的诸候个个都怕秦王,可是为了赵国,我敢在

秦国的朝廷上斥责他,怎么会见到廉将军倒反而害怕了呢?你们的心情我是理解的,可是,

你们想过没有,强大的秦国之所以不敢攻打赵国,就是因为赵国有我和廉将军两人的缘故。

如果两虎相斗,势必两败俱伤。我不计个人恩怨,处处让着廉将军,是从国家的利益着想啊。”

听了这番话,大家都消了气,打消了告辞还乡的念头,反而更加尊敬蔺相如了。 后来,有人把蔺相如的话告诉了廉颇,廉颇大受感动,惭愧万分,觉得自己心胸竟然如

此狭窄,实在对不起蔺相如,决心当面请罪。一天,他脱下战袍,赤身背着荆条,来到蔺相

如的府第,“扑”地跪在地上,老泪纵横,泣不成声地对蔺相如说:“我是一鄙陋的粗人,见

识浅薄,气量短小,没想到您对我竟这么宽容大量,我实在无脸见您,请您用力责打我吧!

就是把我打死了,也心甘情愿。”蔺相如见到这情景,急忙扶起廉颇,两人紧抱在一起。从此

两人消除了隔阂,加强了团结,同心协力,保卫赵国,强大的秦国更加不敢轻易地侵犯赵国

了。

2、团结友爱--心平气和的刘铭传 清廷派驻台湾的总督刘铭传,是建设台湾的大功臣,台湾的第一条铁路便是他督促修的。

刘铭传的被任用,有一则发人深省的小故事:当李鸿章将刘铭传推荐给曾国藩时,还一起推

荐了另外两个书生。曾国藩为了测验他们三人中谁的品格最好,便故意约他们在某个时间到

曾府去面谈。可是到了约定的时刻,曾国藩却故意不出面,让他们在客厅中等候,暗中却仔

细观察他们的态度。只见其他两位都显得很不耐烦似的,不停地抱怨;只有刘铭传一个人安

安静静、心平气和地欣赏墙上的字画。后来曾国藩考问他们客厅中的字画,只有刘铭传一人

答得出来。结果刘铭传被推荐为台湾总督。 按语:没有耐性的人,必定缺乏坚毅持久、克服万难的精神,自然成就不了甚么伟大的

事业。我们希望将来能有所作为,首先便须磨炼自己的耐心和毅力。

3、孔融让梨

孔融(153—208年),鲁国人(今山东曲阜),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

他的文学创作深受魏文帝曹丕的推崇。据史书记载,孔融幼时不但非常聪明,而且还是一个

注重兄弟之礼、互助友爱的典型。 孔融四岁的时候,常常和哥哥一块吃梨。每次,孔融总是拿一个最小的梨子。有一次,

爸爸看见了,问道:“你为什么总是拿小的而不拿大的呢?”孔融说:“我是弟弟,年龄最小,

应该吃小的,大的还是让给哥哥吃吧!” 孔融小小年纪就懂得兄弟姐妹相互礼让、相互帮助、团结友爱的道理,使全家人都感到

惊喜。从此,孔融让梨的故事也就流传千载,成为团结友爱的典范。

4、程门立雪

“程门立雪”这个故事出自《宋史? 杨时传》:“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

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程门立雪”说的是宋代学者杨时和游酢向程颢、程颐拜师求教的事。杨时、游酢二人,

原先以程颢为师,程颢去世后,他们都已四十岁,而且已考上了进士,然而他们还要去找程

颐继续求学。故事就发生在他们初次到嵩阳书院,登门拜见程颐的那天。 相传,一日杨时、游酢,来到嵩阳书院拜见程颐,但是正遇上程老先生闭目养神,坐着

假睡。这时候,外面开始下雪。这两人求师心切,便恭恭敬敬侍立一旁,不言不动,如此等

了大半天,程颐才慢慢睁开眼睛,见杨时、游酢站在面前,吃了一惊,说道:“啊,啊!他们

两位还在这儿没走?”这时候,门外的雪已经积了一尺多厚了,而杨时和游酢并没有一丝疲

倦和不耐烦的神情。

这个故事,就叫“程门立雪”,在宋代读书人中流传很广。后来人们常用“程门立雪”的

成语表示求学者尊敬师长和求学心诚意坚。

5、千里送鹅毛

千里送鹅毛”的故事发生在唐朝。当时,云南一少数民族的首领为表示对唐王朝的拥戴,

派特使缅伯高向太宗贡献天鹅。 路过沔阳河时,好心的缅伯高把天鹅从笼子里放出来,想给它洗个澡。不料,天鹅展翅

飞向高空。缅伯高忙伸手去捉,只扯得几根鹅毛。缅伯高急得顿足捶胸,号啕大哭。随从们

劝他说:“已经飞走了,哭也没有用,还是想想补救的方法吧。”缅伯高一想,也只能如此了。

到了长安,缅伯高拜见唐太宗,并献上礼物。唐太宗见是一个精致的绸缎小包,便令人

打开,一看是几根鹅毛和一首小诗。诗曰:“天鹅贡唐朝,山高路途遥。沔阳河失宝,倒地哭

号啕。上复圣天子,可饶缅伯高。礼轻情意重,千里送鹅毛。”唐太宗莫名其妙,缅伯高随即

讲出事情原委。唐太宗连声说:“难能可贵!难能可贵!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 这个故事体现着送礼之人诚信的可贵美德。今天,人们用“千里送鹅毛”比喻送出的礼

物单薄,但情意却异常浓厚。篇四:文明礼仪小故事 列宁让路 有一次,列宁同志下楼,在楼梯狭窄的过道上,正碰见一个女工端着一盆水上楼。那女

工一看是列宁,就要退回去给让路。列宁阻止她说:“不必这样,你端着东西已走了半截,而

我现在空手,请你先过去吧!”他把“请”字说得很响亮,很亲切。然后自己紧靠着墙,让女

工上楼了,他才下楼。 孔融让梨 孔融(153—208年),鲁国人(今山东曲阜),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

他的文学创作深受魏文帝曹丕的推崇。据史书记载,孔融幼时不但非常聪明,而且还是一个

注重兄弟之礼、互助友爱的典型。 孔融四岁的时候,常常和哥哥一块吃梨。每次,孔融总是拿一个最小的梨子。有一次,

爸爸看见了,问道:“你为什么总是拿小的而不拿大的呢?”孔融说:“我是弟弟,年龄最小,

应该吃小的,大的还是让给哥哥吃吧!” 孔融小小年纪就懂得兄弟姐妹相互礼让、相互帮助、团结友爱的道理,使全家人都感到

惊喜。从此,孔融让梨的故事也就流传千载,成为团结友爱的典范。 程门立雪 程颢、程颐兄弟俩都是宋代极有学问的人。进士杨时,为了丰富自已的学问,毅然放弃

了高官厚禄,跑到河南颍昌拜程颢为师,虚心求教。后来程颢死,他自己也有40多岁,但仍

然立志求学,刻苦钻研,又跑到洛阳去拜程颢的弟弟程颐为师。 于是,他便和他的朋友游酢一块儿到程家去拜见程颐,但是正遇上程老先生闭目养神,

坐着假睡。这时候,外面开始下雪。这两人求师心切,便恭恭敬敬侍立一旁,不言不动,如

此等了大半天,程颐才慢慢睁开眼睛,见杨时、游酢站在面前,吃了一惊,说道:“啊,啊!

他们两位还在这儿没走?” 这时候,门外的雪已经积了一尺多厚了,而杨时和游酢并没有一

丝疲倦和不耐烦的神情。 团结的力量 从前吐谷浑国的国王阿豺有20个儿子。他这20个儿子个个都很有本领,难分上下。可

是他们自恃本领高强,都不把别人放在眼里,认为只有自己最有才能。平时20个儿子常常明

争暗斗,见面就互相讥讽,在背后也总爱说对方的坏话。 阿豺见到儿子们这种互不相容的情况,很是担心,他明白敌人很容易利用这种不睦的局

面来各个击破,那样一来国家的安危就悬于一线了。阿豺常常利用各种机会和场合来苦口婆

心地教导儿子们停止互相攻击、倾轧,要相互团结友爱。可是儿子们对父亲的话都是左耳朵

进、右耳朵出,表面上装作遵从教诲,实际上并没放在心上,还是依然我行我素。 阿豺的年纪一天天老了他明白自己在位的日子不会很久了。可是自己死后,儿子们怎么

办呢?再没有人能教诲他们、调解他们之间的矛盾了那国家不是要四分五裂了吗?究竟用什

么办法才能让他们懂得要团结起来呢?阿豺越来越忧心忡忡 有一天,久病在床的阿豺预感到死神就要降临了,他也终于有了主意。他把儿子们召集

到病榻跟前,吩咐他们说:“你们每个人都放一支箭在地上。”儿子们不知何故,但还是照办

了。阿豺又叫过自己的弟弟慕利延说:“你随便拾一支箭折断它。”慕利延顺手捡起身边的一

支箭,稍一用力,箭就断了。阿豺又说:“现在你把剩下的19支箭全都拾起来,把它们捆在

一起,再试着折断。”慕利延抓住箭捆,使出了吃奶的力气,咬牙弯腰,脖子上青筋直冒,折

腾得满头大汗,始终也没能将箭捆折断。 阿豺缓缓地转向儿子们,语重心长地开口说道:“你们也都看得很明白了,一支箭,轻轻

一折就断了,可是合在一起的时候,就怎么也折不断。你们兄弟也是如此,如果互相斗气,

单独行动,很容易遭到失败,只有20个人联合起来,齐心协力,才会产生无比巨大的力量,

可以战胜一切,保障国家的安全。这就是团结的力量啊!” 儿子们终于领悟了父亲的良苦用心,想起自己以往的行为,都悔恨地流着泪说:“父亲,

我们明白了,您就放心吧!”阿豺见儿子们真的懂了,欣慰地点了下头,闭上眼睛安然去世了。 折箭的道理告诉我们:团结就是力量,只有团结起来,才会产生巨大的力量和智慧,去

克服一切困难。 吃鱼为什么忌翻

在很多国家(地区)的餐饮礼仪当中,都讲究吃鱼时不要把鱼翻过来,而是在吃完鱼的

上面一面后,把鱼大骨拿掉,再继续吃下面的鱼肉,忌讳“翻”。 吃鱼时忌讳“翻”,这种忌讳始于渔家,翻鱼让人联想到翻船,是非常不吉利的事情。有

时客人不知道这种忌讳,在吃鱼的时候把鱼翻了一面,主人会很生气,还要把鱼拿去重煮一

遍。

有的地方忌讳“翻鱼”的动作,有的地方忌讳说出“翻”字,当人们用筷子将鱼翻过来

时,会说“顺鱼”(把鱼顺过来),还有的地方会说“正鱼”。有的地方,动作和语言都忌讳“翻”。 内陆少水少鱼地区,从前多半并不讲究,可是后来开汽车的人多了,也渐渐开始忌讳翻

鱼了。和翻船无关,和翻车有关 在某些地方,人们把鱼从头开始倒转一面,叫做“掉头”,是出海安全回来的意思。 有的地方吃鱼,还有鱼头朝屋里的讲究。因为鱼头朝外,“余”就从门口溜出去了。 但是听说有的做股票投资的人喜欢“翻鱼”,果真如此的话,那是不是请他们吃饭的时候,

不要点“跳水鱼”这道菜呢 铁杵磨针

唐朝著名大诗人李白小时候不喜欢念书,常常逃学,到街上去闲逛。 一天,李白又没有去上学,在街上东溜溜、西看看,不知不觉到了城外。暖和的阳光、

欢快的小鸟、随风摇摆的花草使李白感叹不已,“这么好的天气,如果整天在屋里读书多没意

思?”

走着走着,在一个破茅屋门口,坐着一个满头白发的老婆婆,正在磨一根棍子般粗的铁

杵。李白走过去,“老婆婆,您在做什么?” “我要把这根铁杵磨成一个绣花针。”老婆婆抬起头对李白笑了笑,接着又低下头继续磨

着。

“绣花针?”李白又问:“是缝衣服用的绣花针吗?” “当然!”

“可是,铁杵这么粗,什么时候能磨成细细的绣花针呢?” 老婆婆反问李白:“滴水可以穿石,愚公可以移山,铁杵为什么不能磨成绣花针呢?” “可是,您的年纪这么大了?”“只要我下的功夫比别人深,没有做不到的事情。” 老婆婆的一番话,令李白很惭愧,于是回去之后,再没有逃过学。每天的学习也特别用

功,终于成了名垂千古的诗仙。

读后: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有恒心,一定会成功的,功夫不负有心人。 地域习俗 张某是江南人。确切地说,是富春江上游一户渔民的儿子。他从小吃江鲜,包头鱼、鲤

鱼、鳊鱼、鲫鱼„„凡是这富春江里的鱼,他几乎都吃过。

但从德国回来后,他就不会吃鱼了。吃一次,喉咙卡一次,痛苦得不得了。一个渔民的

儿子,因为吃鱼被鱼刺卡牢,这就像一个游泳高手在浴池溺水那样可笑。但他确确实实不会

吃鱼了。张某的母亲慈眉善目,做鱼的手艺一流。现在她老人家迷惑了,她从小为儿子烹鱼,

儿子还抱在手上的时候,就会吃鱼了,从来没有发生过鱼刺卡喉的事情。她一直相信渔民的

儿子的口腔与其他孩子不一样,有一种特殊的“抗鱼刺基因”,是不是儿子在德国呆了几年,

把这“抗鱼刺基因”给弄丢了。 结果还真被张某的母亲给猜对了,在江边长大的张某不会吃鱼,就是因为在德国的几年

养成的生活习惯引起的。在德国,市民以肉食为主,那里也有鱼,烹食鱼肉也很多。张某在

德国求学过程中出过一次“大丑”,还差点和教授交恶 一次,张某参加一个宴会,自助餐上就有鱼块,张某就取了不少鱼块,美美地享用起来。

但吃着吃着,旁边的人全部端着盘子走开了,他们还用异样的眼光看着他。张某莫名其妙,

不知道自己哪里不对。但他还是顾自吃着鱼,终于将盘中鱼块吃完,桌上留下了一小堆鱼骨

和鱼刺。这次宴会后,张某觉得一些德国朋友似乎对他冷淡了不少,但没有发现其中的原因。

第一学年结束,他去拜访教授,教授请他在家中用餐,餐桌上又有鱼,鱼炸得又香又脆,让

他想起在中国老家母亲也是这样炸鱼给他吃,他很感动。他和教授一家一边喝着红酒,一边

吃着鱼,相谈甚欢。但吃着吃着,教授和家人全都看着他,最后,教授的妻子站起身来,脸

上有些不快地走开了。

张某不明白发生了什么,但还是把自己盘中鱼吃完了。用完餐,教授看着他,用十分生

气的语气对他说:“张某,你太不文雅了,希望你在德国多学一点礼仪。” 张某当时就懵了,不知教授何出此言。张某追问自己哪里做错了,教授说,你吃鱼的时

候,一边吃,一边吐骨头,这非常不礼貌。张某说他在中国,就是这样吃鱼的,难道还有吃

鱼连骨头和鱼刺一起吞下去的?教授更加生气了。教授说,在德国用餐时,你把吃进嘴里的

东西再吐出来,让人觉得非常不卫生,也缺乏最基本的礼貌。张某这才恍然大悟。后来,张

某了解到德国人用餐时,如果是肉食,很少吐骨头、鱼刺。因为他们烹饪时,一般都会先行

剔除骨头、鱼刺。如果用餐时吃到骨头和刺,他们也不会吐出来,而是嚼碎了吞下去。他们

认为在餐桌上不从口腔中吐东西,是一种礼仪。而张某这样的吃鱼方法,把细如发丝的鱼刺

不断地从口腔中吐出来,这对德国人来说,简直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张某回国后也像在

德国一样吃鱼,而他母亲做鱼,从来不会剔除鱼刺,他的喉咙因此被鱼刺不断卡住。 粗鲁的小老鼠 从前有一只小老鼠,总觉得自己了不起,对别人很不礼貌。 一次他去上学,一只蜗牛迎面走了过来,挡住了他的去路。小老鼠凶巴巴地说:“小不点

儿,滚开,别挡我的路! ”小老鼠说着一脚踢了过去,把蜗牛踢得滚出去很远。 有一次,小老鼠到河边喝水,觉得河里的一条小鱼妨碍了他,于是,捡起一块石头就扔

了过去。小鱼受到袭击,吓了一跳,慌忙躲避。小老鼠哈哈大笑说:“知道我的厉害了吧”。 一天晚上,小老鼠在回家的路上看见一只小猪躺在路边,就趾高气扬地说:“谁给你这么

大的胆子,竟敢挡住我的路”说着,一脚踢了过去。“嘭”地一声,小老鼠正好踢到小猪的脚

上,小猪倒没什么事,小老鼠却“唉呦,唉呦”地叫了起来,原来他的脚肿起了一个大包。

小猪站起来对小老鼠说:“你对别人傲慢无礼,不懂得尊重人,今天尝到苦头了吧!只有尊重

别人,才能获得别人的尊重。”小老鼠看着受伤的脚,羞愧地低下了头。 想一想,你有过小老鼠这样的举动或心理吗? 聪明的报童 某一个地区,有两个报童在卖同一份报纸,二人是竞争对手。 第一个报童很勤奋,每天沿街叫卖,嗓门也响亮,可每天卖出的报纸并不是很多,而且

还有减少的趋势。

第二个报童肯用脑子,除去沿街叫卖外,他还每天坚持去一些固定场合,一去了后就给

大家分发报纸,过一会再来收钱。地方越跑越熟,报纸卖出去的也就越来越多。渐渐地,第

二个报童的报纸卖得更多,第一个报童能卖出去的越少了,不得不另谋生路。 为什么会如此? 第二个报童的做法中大有深意:第一,在一个固定地区,对同一份报纸,

读者客户是有限的。买了我的,就不会买他的,我先把报纸发出去,这些拿到报纸的人是肯

定不会再去买别人的报纸。等于我先占领了市场,我发的越多,他的市场就越校这对竞争对

手的利润和信心都构成打击。 第二,报纸这东西不像别的消费品,有复杂的决策过程,随机性购买多,一般不会因质

量问题而退货。而且钱数不多,大家也不会不给钱,今天没零钱,明天也会一块给,文化人

嘛,不会为难小孩子。

第三,即使有些人看了报,退报不给钱,也没什么关系,一则总会积压些报纸,二则他

已经看了报,肯定不会去买别人的报纸,还是自己的潜在客户。 评语:小小的一个卖报生意,

就有这么多的技巧,可见,生意经是本永远学不完的书,任何时候,只要有自己独特的想法,

就会有独特的收获。篇五:身边的文明礼仪故事 身边的文明礼仪故事

文明礼仪是什么?文明礼仪是路上相遇时的微笑;是同学有困难时的热情帮助;是平时

与人相处时的亲切;是见到老师时热情的问候;是不小心撞到对方时的一声“对不起”;是自

觉将垃圾放入垃圾箱的举动;是看到有人随地吐痰时的主动制止,是在公共场所不大声的喧

哗...... 文明礼仪是一种品质,文明礼仪是一种修养。今天让我告诉你发生在我身边的文明

礼仪的故事讲给你听吧!

暑假期间,我和我的好朋友要出去学游泳,路很长还要乘公交车呢! 烈日炎炎,我们

跑进公交车里,“真爽啊!”我们第一个反应到。但也非常得挤。老,弱 病 残 幼专座上还坐

着一些年轻人在谈笑风生。“真不懂礼仪!”朋友说到,“让一些白发苍苍的爷爷 奶奶们站着!”

他显得非常气愤。我也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抢了一个位置,一屁股坐了下来,还帮我的好朋友

“占”了一个好位置,我急忙呼唤; “喂!这里有位置!”咦? 他到哪儿去了?我东张西望。 那时,我还不知道,他正在帮一些老年人寻找位子, 匆忙中就没有听见我在叫他。 多好的伙伴儿呀!他让我,不!整个公交车里的人们懂得了文明礼仪! 我身边的文明礼仪小故事 文明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哪怕是一个手势、一句话语。帮助别人是一种美德,也

是一种文明的行为。它可以表现出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可以增进人与人之间的友谊。像这种

讲文明、有礼貌的小故事,在我们身边可谓是数不胜数的! 一天晚上,我正在房间里做作业,突然听到轻轻的“笃笃笃”的敲门声。是谁?爸爸?

他还没回家呢! 妈妈?她正在做家务呢! 对了,一定是楼上或楼下的人家的敲门声吧,我便继

续做我的作业。刚动笔,又是一阵轻轻的敲门声,随即传来:“宝贝,妈妈可以进来吗?”啊,

原来是妈妈! 我赶紧喊道:“妈妈,快进来吧! ”妈妈微笑着进了门。我不解地问:“你想进来

就进来好了,干吗还敲门呢?”妈妈摸了摸我的头说:“你正在专心地做作业,我突然推门而

入,会吓你一跳的! ”“嘿,妈妈,我是小男子汉,我可不会被吓着的! ”“看你急的,最主要

的是我这样做那是对你的尊重,也是文明的表现呀! 你说是不是?”妈妈笑眯眯地看着我。听

了妈妈的话,我觉得妈妈比平时更美了。联想到平时我进出爸爸妈妈的房间都是长驱直入,

我的脸红了:妈妈是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在教育我,为我做榜样啊! “好了,不打扰你了,做作

业吧! ”妈妈出了我的房间,又轻轻地关上了房门。 做完作业,呀,已经八点多了:“去看看妈妈吧! ”走到门前,刚想推门而入,猛地想起

了刚才妈妈的表现,立刻收住脚,定了一下神,举起手,敲了三下。凝神一听:“请进! ”我

赶忙打开了门,冲向妈妈的怀抱。“哎哟,吃不消,吃不消! ”妈妈捧起我的脸,亲了一下说:

“好儿子,也知道敲门了?”我难为情地笑了。“真是妈妈的好儿子! 记住,文明,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从今天做起! ”母子俩笑成了一团。


相关文章

  • 新时代幼儿园文明礼仪教育工作计划
  • 新时代幼儿园文明礼仪教育工作计划 本学期,我们从本园幼儿的实际出发,进行了幼儿文明礼仪教育的探索,力求通过幼儿园.社会.家庭的密切配合和共同努力,在文明礼仪教育上取得突破,为培养跨世纪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为了进一步开展幼儿 ...查看


  • 中和中心小学2015年春季德育工作计划
  • 中和中心小学2015年春季德育工作计划 [指导思想] 本学期,我校德育工作思路延续"最美",以"做最美中和人"为领航标,一切起点以"美"开始--行为美.语言美.形象美.心灵美,重力 ...查看


  • 文明礼仪的例子
  • 身边的文明礼仪故事 文明礼仪是什么?文明礼仪是路上相遇时的微笑:是同学有困难时的热情帮助:是平时 与人相处时的亲切:是见到老师时热情的问候:是不小心撞到对方时的一声"对不起":是自 觉将垃圾放入垃圾箱的举动:是看到有人随 ...查看


  • 芦花文明礼仪活动方案
  • 芦花乡中心学校 文明礼仪示范校创建活动实施方案 为了全面贯彻落实<中小学文明礼仪教育指导纲要>,为了进一步优化学校育人环境,净化学生思想,养成文明的行为习惯,进一步开展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不断提高学生的文明礼仪素养,特制定本实施方 ...查看


  • 小学文明礼仪主题班会(共7篇)
  • 篇一:小学生文明礼仪主题班会 <文明礼仪伴我成长>主题班会 三年三班 教学目标: 1.通过看图片.阅读材料.讨论等系列活动,使学生继承优良传统美德,增强爱国情感,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初步树立社会责任感. 2.把礼仪常规贯穿到 ...查看


  • 小班礼仪特色计划
  • 小小班礼仪特色计划 2010--2011学年度第二学期 幼儿礼仪教育,是幼儿园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幼儿园中加强文明礼仪教育,不仅是塑造幼儿健全人格.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奠基人生最佳开端的工作,更是提高全民族素质,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查看


  • 文明礼仪心得
  • 开展学生"文明礼仪"教育活动心得体会 针对目前我校创建邓州市文明单位和如何抓学生的思想道德.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这两项工作,根据我校平时开展一些学生的状况,在平时反思基础上,并有了以下一些想法: 以创建为契机,以开展学生文 ...查看


  • 幼儿园经典阅读初探
  • 幼儿园礼仪教育实践探索 我园以幼儿礼仪教育课题研究为契机,广泛开展幼儿文明礼仪教育系列活动,培养幼儿文明行为习惯,促进幼儿个性.社会性及道德品质的发展,让文明礼仪教育渗透于孩子的各项活动之中,进一步提升了全园师幼的文明礼仪认知水平和行为能力 ...查看


  • 如何在不同学段小学生中实施文明礼仪教育
  • 小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模仿能力强,是培养良好习惯的最佳时期,因此在小学阶段进行文明礼仪教育,使孩子们从小系统地接受良好礼仪规范的熏陶教育,从而养成良好的个性品质,为其将来成为社会有用之才奠定良好的人生基础. 三年来,笔者主持实施毕节市" ...查看


  • 强化学生文明礼仪教育提升学生文明礼仪素养
  • [摘 要]学校教育是文明礼仪教育的规范化阶段,学生要学有所成,将来立足社会,就必须从学礼开始,必须以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为基本途径,彼此密切配合.加强全体学生礼仪教育,正确地认识和继承传统的道德伦理思想,提升其文明礼仪的素养,增强道德行为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