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评靠的是良知良能

日期:2012-08-15 10:05:00   作者: 来源:中国青年报

在中国,当个作家是很难的,当个批评家是很容易的。你以为你这么平庸,都是作家了,朝前一看,还有比你更平庸的,反而获得很大的名头且洋洋自得。一个人要达到平庸且自得的程度,是很难的。你就觉得当作家太难了。于是你害羞了,退缩了;相反,当个文学批评家就容易多了。只要敢说两句真话,就是个小小的批评家。一直说下去,就是个大大的批评家了。

这话我在别的地方也说过。记得有位年轻人问我,韩先生说得也忒轻巧了,总还得有点什么别的吧。我说,是还得有点别的,不过是“知是非,有常识,有胆量”。三条里,关键是有胆量,有胆量的标志是实指,指名道姓。文学批评家的自我救赎,必须从这里开始。说别的,都是隔靴搔痒,言不及义。

从事文学批评的人,最爱说的一句话是:批评要有理论基础。中国的古典文论,西方的现代文论,不懂得能行吗?我的看法是:懂得固然好,不懂得也没什么。懂得那些,也不过是为了知是非。而知是非,人的良知良能,尽够应付。所谓的良知良能,就是天生的那份感觉。意大利学者克罗齐说过:直觉即艺术。差不多也是这个道理。作家有作家的直觉,批评家也有批评家的直觉。批评家的直觉,说白了就是——我觉得对,就是对;我觉得错,就是错。大前提是:你必须是个公道的人,有品格的人。

李健吾应该是文学批评大家吧,他上过清华,留学法国。但要说他对所有的文艺理论都精通,也不见得。他曾说过:“不管读谁的作品,遇到理解不了的地方,就迎着人性冲上去,无不豁然开朗。”他还说过:“当我拿起同代人的一本书,熟人写的也罢,生人写的也罢,我的精神便完全集中在字里行间,凡属人事,我统统关在门外。我不想捧谁,也不想骂谁,我只想指出其中我所感到看出的特殊造诣或倾向(也许是好,也许是坏),尽我一个读书人良心上的责任。”(《刘西渭的苦恼》)

良心上的责任,就是良知良能。

差不多10年前,有位文学类报纸的头头跟我说,他们报上开了个批评专栏,总也热闹不起来,韩先生可不可以帮个忙。我说,这太容易了,只要你不怕得罪人,管保有热闹看。于是便写了一篇寄去,题为《鲁迅活过来会这样吗》,是批评陈漱渝先生的,也就一千二三百字,名副其实的小文章。

陈先生曾有个演讲,说当今的形势如何好,鲁迅如果活着,看到闰土的后代走进了大学殿堂,祥林嫂的伙伴们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的半边天,华小栓和宝儿生病能得到及时医治,《一件小事》中的人力车夫成为了北京“的哥”,爱姑们离婚结婚手续得到了简化,鲁迅肯定会含笑于九泉。(陈漱渝《鲁迅的文化遗产与当代中国》,2003年12月28日)

我当然不认为现在的形势不好,但要做文章,总能找到下笔的地方。我说,鲁迅如果活着,活到现在,那他得一直都活着。这样,1957年也该是活着的,他看到那么多知识分子被打成右派,也会笑吗?1966年到1976“文化大革命”期间也该是活着的,他看了那场浩劫也会笑吗?这些,陈先生也该说说吧。你不能说鲁迅是个随时可以死又随时可以活过来的人物——1957年他就死了,过了那会儿他又活过来了;十年浩劫期间他又死了,一到改革开放他又活过来了。你就是说鲁迅是个神仙,我都不信他有这个本事。

这一下子捅了马蜂窝,陈先生不干了,又是写信,又是告状,很是热闹了一阵子。邵燕祥先生看不过眼,也写了嘲讽陈先生的文章。

也是那次,我还给那位年轻人介绍了一本德国作家写的小说,叫《批评家之死》(黄燎宇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9月出版)。虽是小说,书中的人物、事件,都有实指。从中你能看出德国批评家的行事风格。书中一个叫埃尔·柯希尼的主要人物,指的就是德国当代最有名的批评家马赛尔·赖希·拉尼茨基。此人1920年生,著作宏富,曾在德国《法兰克福汇报》任文学部主任15年,又曾在德国电视二台主持《文学四重奏》栏目长达13年。在德国有“文学教皇”之称。他和德国作家的关系是很微妙的,可说是他们对他又爱又恨。恨他是因为他不定什么时候就会给你“颁发死亡证书”,爱他则是因为一经他的品评就身价百倍,获利滚滚。最怕的是他默不作声,这样会更加损害他们作品的发行。

书中,有个叫汉斯·拉赫的作家,写了部长篇小说叫《没有脚趾甲的女孩》,将书送给埃尔·柯希尼,因两人是老朋友了,期望能获得他的好评。再三央求之下,埃尔·柯希尼答应了。有一天,便在他主持的电视节目《门诊时间》(影射《文学四重奏》)里评说。你知道他说出什么话吗?他说:“这是我举办这个节目17年来,第一次评价一本超过四百页的长篇小说。人物的数量,跟页数差不多一样。读这样的小说,还不如赶紧找本电话簿来读。”

他最有名的话是:“一本书嘛,不是好就是坏,说别的就是腐败。”

我们现在缺少的就是这样的批评家。

什么时候,中国的文坛上,有了几个这样的批评家,不光是文学批评的幸运,也是文学创作的幸运。(韩石山)

日期:2012-08-15 10:05:00   作者: 来源:中国青年报

在中国,当个作家是很难的,当个批评家是很容易的。你以为你这么平庸,都是作家了,朝前一看,还有比你更平庸的,反而获得很大的名头且洋洋自得。一个人要达到平庸且自得的程度,是很难的。你就觉得当作家太难了。于是你害羞了,退缩了;相反,当个文学批评家就容易多了。只要敢说两句真话,就是个小小的批评家。一直说下去,就是个大大的批评家了。

这话我在别的地方也说过。记得有位年轻人问我,韩先生说得也忒轻巧了,总还得有点什么别的吧。我说,是还得有点别的,不过是“知是非,有常识,有胆量”。三条里,关键是有胆量,有胆量的标志是实指,指名道姓。文学批评家的自我救赎,必须从这里开始。说别的,都是隔靴搔痒,言不及义。

从事文学批评的人,最爱说的一句话是:批评要有理论基础。中国的古典文论,西方的现代文论,不懂得能行吗?我的看法是:懂得固然好,不懂得也没什么。懂得那些,也不过是为了知是非。而知是非,人的良知良能,尽够应付。所谓的良知良能,就是天生的那份感觉。意大利学者克罗齐说过:直觉即艺术。差不多也是这个道理。作家有作家的直觉,批评家也有批评家的直觉。批评家的直觉,说白了就是——我觉得对,就是对;我觉得错,就是错。大前提是:你必须是个公道的人,有品格的人。

李健吾应该是文学批评大家吧,他上过清华,留学法国。但要说他对所有的文艺理论都精通,也不见得。他曾说过:“不管读谁的作品,遇到理解不了的地方,就迎着人性冲上去,无不豁然开朗。”他还说过:“当我拿起同代人的一本书,熟人写的也罢,生人写的也罢,我的精神便完全集中在字里行间,凡属人事,我统统关在门外。我不想捧谁,也不想骂谁,我只想指出其中我所感到看出的特殊造诣或倾向(也许是好,也许是坏),尽我一个读书人良心上的责任。”(《刘西渭的苦恼》)

良心上的责任,就是良知良能。

差不多10年前,有位文学类报纸的头头跟我说,他们报上开了个批评专栏,总也热闹不起来,韩先生可不可以帮个忙。我说,这太容易了,只要你不怕得罪人,管保有热闹看。于是便写了一篇寄去,题为《鲁迅活过来会这样吗》,是批评陈漱渝先生的,也就一千二三百字,名副其实的小文章。

陈先生曾有个演讲,说当今的形势如何好,鲁迅如果活着,看到闰土的后代走进了大学殿堂,祥林嫂的伙伴们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的半边天,华小栓和宝儿生病能得到及时医治,《一件小事》中的人力车夫成为了北京“的哥”,爱姑们离婚结婚手续得到了简化,鲁迅肯定会含笑于九泉。(陈漱渝《鲁迅的文化遗产与当代中国》,2003年12月28日)

我当然不认为现在的形势不好,但要做文章,总能找到下笔的地方。我说,鲁迅如果活着,活到现在,那他得一直都活着。这样,1957年也该是活着的,他看到那么多知识分子被打成右派,也会笑吗?1966年到1976“文化大革命”期间也该是活着的,他看了那场浩劫也会笑吗?这些,陈先生也该说说吧。你不能说鲁迅是个随时可以死又随时可以活过来的人物——1957年他就死了,过了那会儿他又活过来了;十年浩劫期间他又死了,一到改革开放他又活过来了。你就是说鲁迅是个神仙,我都不信他有这个本事。

这一下子捅了马蜂窝,陈先生不干了,又是写信,又是告状,很是热闹了一阵子。邵燕祥先生看不过眼,也写了嘲讽陈先生的文章。

也是那次,我还给那位年轻人介绍了一本德国作家写的小说,叫《批评家之死》(黄燎宇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9月出版)。虽是小说,书中的人物、事件,都有实指。从中你能看出德国批评家的行事风格。书中一个叫埃尔·柯希尼的主要人物,指的就是德国当代最有名的批评家马赛尔·赖希·拉尼茨基。此人1920年生,著作宏富,曾在德国《法兰克福汇报》任文学部主任15年,又曾在德国电视二台主持《文学四重奏》栏目长达13年。在德国有“文学教皇”之称。他和德国作家的关系是很微妙的,可说是他们对他又爱又恨。恨他是因为他不定什么时候就会给你“颁发死亡证书”,爱他则是因为一经他的品评就身价百倍,获利滚滚。最怕的是他默不作声,这样会更加损害他们作品的发行。

书中,有个叫汉斯·拉赫的作家,写了部长篇小说叫《没有脚趾甲的女孩》,将书送给埃尔·柯希尼,因两人是老朋友了,期望能获得他的好评。再三央求之下,埃尔·柯希尼答应了。有一天,便在他主持的电视节目《门诊时间》(影射《文学四重奏》)里评说。你知道他说出什么话吗?他说:“这是我举办这个节目17年来,第一次评价一本超过四百页的长篇小说。人物的数量,跟页数差不多一样。读这样的小说,还不如赶紧找本电话簿来读。”

他最有名的话是:“一本书嘛,不是好就是坏,说别的就是腐败。”

我们现在缺少的就是这样的批评家。

什么时候,中国的文坛上,有了几个这样的批评家,不光是文学批评的幸运,也是文学创作的幸运。(韩石山)


相关文章

  • 王阳明的主要思想,概括起来就只这16字
  • 王阳明是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他的思想来源于理学又超越理学,创立颇具特色的心学,其本质或核心内容是良知.其基本观点是把人视为道德主体,并主要通过心即理.吾性自足.人人皆可为圣人.良知及致良知.知行合一等一系列命题展开,再辅以讲学等实践活动.这 ...查看


  • 议论文分论点的写法
  • 议论文分论点写法 一.名家揭秘 高考作文必须有光辉:没有太阳,应该有个月亮:没有月亮,总得有个星星:没有星星,总得有个萤火虫吧!如果连个萤火虫都没有,那就只能在基础等级徘徊了. --资深高考专家何永康教授 二.什么是分论点??? 分论点:论 ...查看


  • 励志演讲稿:让我们携起手来,保卫我们的良知
  • 十年冷窗苦读,我们怀着冲动的心境跨进了大学的校门.在这里,我们吸纳着前人的智慧精华,接收着人文道德的洗礼.我们是幸福的,是荣幸的.由于我们是大学生,我们有毅力畅游知识的海洋.有韧性攀缘科学的顶峰,更有理性穿梭于多彩的世界. 人们给了我们光彩 ...查看


  • 适合大学生的演讲稿
  • .在这里.我们吸纳着前人的智慧精髓,接受着人文道德的洗礼.我们是幸福的,是幸运的.因为我们是大学生,我们有毅力畅游知识的海洋.有韧性科学的顶峰,更有理性穿梭于多彩的世界. 人们给了我们光荣的称号,给了我们这么多的光坏,更给了我们衷心回报社会 ...查看


  • 王阳明心学 1
  • 哲学家王阳明的生平及其哲学思想 摘 要:王阳明心学是本体论与方法论相统一的理论体系.一方面是对心的经验的现象诠释学之理解,另一方面是对经验之心的理想价值如何得以全面实现和发展的超验批评,其最终目的是使"心"达到善与真的状 ...查看


  • 励志演讲稿:杨帆
  • 十年冷窗苦读,我们怀着冲动的心境跨进了大学的校门.在这里,我们吸纳着前人的智慧精华,接收着人文道德的洗礼.我们是幸福的,是荣幸的.由于我们是大学生,我们有毅力畅游知识的海洋.有韧性攀缘科学的顶峰,更有理性穿梭于多彩的世界. 人们给了我们光彩 ...查看


  • 格物致知的含义
  • 格物致知的含义 格物致知这个成语家喻户晓,是中国古代认识论的重要命题,对古代科学发展从思想上有所影响,其基本意思是说:考察事物,获得知识. 这一词语最早见于先秦经典<礼记·大学>,是该书所提出的儒者求学八阶段的初始两个阶段:&q ...查看


  • 励志演讲稿:十年冷窗苦读
  • 十年冷窗苦读,我们怀着冲动的心境跨进了大学的校门.在这里,我们吸纳着前人的智慧精华,接收着人文道德的洗礼.我们是幸福的,是荣幸的.由于我们是大学生,我们有毅力畅游知识的海洋.有韧性攀缘科学的顶峰,更有理性穿梭于多彩的世界. 人们给了我们光彩 ...查看


  • 浅谈余秋雨的散文创作
  • 目 录 内容摘要: ......................................................... 1 关键词: .............................................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