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三首]涉江采芙蓉教案

《诗三首》 涉江采芙蓉 教案

【教学目的】

1、了解关于《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

2、把握诗歌意境,体会诗歌的思想情感。

3、背诵课文。

【流程与方法】

1、了解《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

2、熟读课文,订正字音,注意字词的写法。

3、通过分析,抓取意象—意境---思想情感。

一、知识梳理:

《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文选》,为南朝梁萧统从《古诗》中选录十九首编入。是东汉末

年文人五言诗的选辑,并非一人所做。,编者把这些作者已经无法考证的19首五言诗汇集起来,冠以此名,列在“杂诗”类之首,后世遂作为组诗看待。

从内容看,主要写的是作者失意和哀伤,写游子、思妇的离愁和相思。清代沈德潜说:“古

诗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或寓言,或显言,或反复言。初无奇辟之思,惊险之句,而西京古诗,皆在其下。”

刘勰的《文心雕龙》称它为“五言之冠冕”,钟嵘的《诗品》赞颂它“天衣无缝,一字千金”。

二、合作探究

1、诗歌中的主要意象是什么?这对全诗意境的营造有什么作用啊?

明确:芙蓉即荷花,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青莲而不妖。荷花给人以清幽,高洁之感,屈原作品中也视“荷”为香草,把香草比喻成高洁的品质。这为文章奠定了高洁,清幽的意境。

2、这首诗主要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是如何表达的?

明确:游子思乡之情。直抒胸臆

三、拓展拔高:学习鉴赏《涉江采芙蓉》

《涉江采芙蓉》这首诗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意境高洁、清幽,一是含蓄不尽,余味悠长。起首四句是平缓的叙述。“芙蓉”“兰泽”“芳草”等语,让人顿感抒情主人公形象的稚洁以及所表达的感情的纯洁、美好。“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这两句自问自答,语气也是较为缓和的,不过“远道”一词已为下面的情绪转折透露出一些消息。五六两句承“远道”而来,“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将“远道”的意思说尽。“还顾”一词,动作性和画面感很强,读者似乎看到主人公孤单、忧愁、怅惘地立在船头,徒劳地往故乡的那个方向张望,他看到的是什么呢?是他不敢去仔细计算的迢迢路程!“漫浩浩”一词,读起来即给人以路途绵延无尽的感觉。故乡在哪儿?“所思”在哪儿?至此,抒情主人公感情痛苦到极点。可是,这两句并没有直接点明主人公的痛苦,这样,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像空间,具有含蓄不尽的效果。最后两句也并没有顺接上面两句,而是从眼前想到此后的生涯,主人公更探的担忧是,如果两个相爱的人此生都不能相聚相守,那就只能是“忧伤以终老”了。黯然的情绪真是令人消魂!

《短歌行》教案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慷慨之气。

2、把握诗歌内容,体会诗人的“忧思”之情。

3、赏析诗歌的抒情方式,体会其表达效果。

【流程与方法】

1、了解“三曹”以及“建安风骨”。

2、熟读课文,订正字音,注意字词的写法。

3、通过分析,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

4、鉴赏本文的表现手法。

一、知识梳理:

背景资料:

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战祸连年,生产力遭到极大破坏,人民饱尝流离的痛苦,面临死亡的威胁,中原地区尤为严重。那时,人心思治,要求尽快结束纷争的局面是大势所趋,势在必行。曹操顺应时代的进步潮流,肩负起完成统一大业的重任。曹操领兵南征北战,“挟天子以令诸侯”,渴望统一天下。然而,他虽高标“唯才是举”,却又叹人生苦短,人才难求。建安十三年,曹操率大军南下,列阵长江,欲一举荡平孙、刘势力。大战前夕,酒宴众文武,饮至半夜,忽闻鸦声,往南飞鸣而去。曹操感于此景而持槊立于船头,慷慨歌此《短歌行》,表达了一个政治及身处动乱时代的人生感受,抒发其求贤若渴的情怀和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

知识卡片:

建安诗人

文学史上的建安,指建安到黄初(魏文帝曹丕的年号,公元220——226年)这段时间。建安文学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最突出的是诗歌。建安时期,文人五言诗繁兴,这时期中国的诗坛,可谓是群星璀璨,代表诗人有“三曹”(曹操、曹丕、曹植)、“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刘桢)和女诗人蔡琰。他们继汉乐府之后,打破汉代文人诗歌消沉的局面,第一次掀起文人诗歌的高潮。他们直接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反映了丰富的社会生活,表现了新的时代精神,具有“慷慨悲凉”的独特风格,并且形成了“建安风骨”这一优良传统。同时他们普遍采用新兴的五言形式,奠定了五言诗在文坛上坚固的地位。

二、合作探究

1、诗人的情感焦点是“忧”,那么诗人为何而忧?

明确:一忧时光易失,

二忧贤才难得,

三忧功业未就。

2、诗人如何表达对人才的渴盼?

明确:借用《诗经》中的句子“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原句是表达一个姑娘对情人的思念,曹操把它借用过来,表达对贤才的渴求。姑娘对情人的深深思念,正切合曹操的心态。借用得天衣无缝,准确生动。那青青的衣领,我悠悠的心,因为你的原因,我一直沉默到现在,美丽的鹿鸣叫着,悠闲地

3、曹操如何对待人才?从何处可以看出其对人才的态度?

明确:“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这里引用《诗经•小雅•鹿鸣》中的四句,描写宾主欢宴的情景,意思是说只要你们到我这里来,我是一定会待以“嘉宾”之礼的,我们是能够欢快融洽地相处并合作的。

4、如何理解“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这四句诗的思想感情?

明确:表达了作者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心情。“周公吐哺”的典故出于《韩诗外传》,据说周公自言:“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下,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周公为了接待天下之士,有时洗一次头,吃一顿饭,都曾中断数次,这种传说当然是太夸张了。不过这个典故用在这里却能突出地表现作者求贤若渴的心情。“山不厌高,海不厌深”二句也是通过比喻极有说服力地表现了人才多多益善。

5、这首诗的艺术特色有哪些?

⑴巧用典故。“青青子衿”二句,因子《郑风•子衿》,用以比喻渴慕贤才。本意是传达恋爱中的女子对情人爱怨和期盼的心情。这里诗人化用诗意,比喻热烈期待贤士的到来。古朴深沉,自然妥贴。 ⑵巧用比兴。“乌鹊南飞”一句,以乌鹊比喻贤士;“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则比喻贤士徘徊选择明主之意;“山不厌高”,以山高海深比喻广招人才的博大胸怀。

六、板书设计

《归园田居》教案

教学目标

1、感受诗人对自由、闲适的田园生活的热爱,体会诗人淡泊、宁远的人生境界

2、 赏析诗歌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

3、 感受诗中平静、朴素、自然的田园生活

【流程与方法】

1、了解陶渊明的生平。

2、熟读课文,订正字音,注意字词的写法。

3、通过分析,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

4、鉴赏本文的表现手法。

一、知识梳理:

陶渊明:(365—427),字元亮,一说名潜,字 渊明,晋浔阳(今九江)人。我国古代最伟大的诗人之一,出身仕宦家庭,曾祖曾官至大司马,到他时已家境没落。陶少年代大有“大济苍生”之壮志。但是反动门阀制度却对他不利。陶曾祖是高官,尚被当时之人讥骂为“小人”、“溪狗”。到了陶渊明时,家世没落,自然更得不到社会的重视。29岁时出任江洲祭酒,不久就辞官归隐。后又时隐时仕。到39岁时他曾亲自参加劳动,后来又出任彭泽令,在官八十余日,逢郡里督邮来县,属吏告诉他应束

带接见,他叹道:“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他便解职而归,这时他41岁。从此,他结束了仕隐不定的生活,坚决走了归田的道路。他的归田是对污浊的现实完全绝望后所采取的一条洁身守志的道路,死时63岁死后,友人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五柳先生)。陶渊明把自己参加劳动后的感受和对农事丰歉的喜忧,都反映在他的诗中。在人们面前呈现出一幅恬静幽美的村居图,揭开了中国诗歌史上新的一页,因而被后人尊称为我国田园诗的始祖。陶渊明死后,颜延之给他写诔文时,经与众友商议,因谥法中“宽乐令终”为“靖”,“好廉克已”为“节”,故私谥为“靖节”。

二、合作探究

1、朗读课文,寻找相关信息,回答问题

⑴从何而归?⑵为何而归?⑶归向何处?⑷归去如何?

⑴ 从何而归?

明确:“尘网”、“樊笼”。

追问:“尘网”、“樊笼”比喻什么?

明确:官场生活(“羁鸟”、“池鱼”是陶渊明自比)。

追问:为什么要如此比喻?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明确:对官场生活的厌恶。“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沉痛悔恨误入仕途的生活。用上“尘网”一词,足见他对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官场的极端厌恶。“误”字显出诗人的悔恨之深。东晋末年权力之争剧烈,陶渊明既不愿成为上层统治阶级矛盾斗争的牺牲品,也不愿成为政治野心家争夺的工具,但是仕途生活却将他紧紧束缚在野心家们政治斗争的罗网之中,因此十分痛苦。

⑵为何归来?

明确:

A、性本爱丘山(本性)

追问:既然“性本爱丘山”,为何要出仕?

明确:“误落尘网中”。入仕做官,非其本性使然,而是一大失误。(注意炼字“误”)

(养家糊口,大济苍生。在封建社会,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实现政治理想,只能当官,走仕途。但是,当时的东晋政治腐败,社会动乱,门阀势力飞扬跋扈,统治阶级热衷的是争权夺利,在这样的政治局面下,想实现进步的政治理想是不可能的,陶渊明又不愿同流合污,只有选择离开,选择归隐。) 追问:据我所知,陶渊明一生多次辞官做官,难道是仅仅用一“误”字所能辩解的吗?

明确:①矛盾心态:家庭和儒家思想的影响,有“大济苍生”的抱负;仕途不得志,难以施展抱负。②彻底悔悟。③也许是一种托词。

追问:所以“性本爱丘山”也许是陶渊明“归”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但是不是最关键的原因呢?请同学们继续寻找文中信息。(提示:点题句是哪一句?)

明确:

B、守拙归园田。

提问:归园田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要“守拙”?如何理解?言外之意是什么?(如果不“归园田”就不能“守拙”)

明确:反对机巧圆滑,反对官场生活中的八面玲珑、尔虞我诈,怕自己受到官场不良环境的影响而失其本心,官场是个是非之地,没有那种当官的本领,很难往上爬(即使是现在,也有类似的现象)。这样,一个正直清高的人就会感到精神上很压抑,没有自由,所以诗人把自己比作“羁鸟”、“池鱼”

(结合陶辞官原因:“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

小结:所以“归园田”是为了保持自己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

⑶归向何处?

明确:归向园田

⑷归去如何?请从诗中找出蕴涵作者情感的诗句词语。

明确:“无尘杂”/有余闲/久/复(注意炼字)——自由、安逸、喜悦。

追问:从中可见作者的人格倾向和精神追求是怎样的?

明确:厌恶官场,热爱田园生活,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

小结:《归园田居》,主要写诗人摆脱污浊官场来到清新的农村后的自由生活和愉快心情。这种情绪,用一个词组来概括叫做“返璞归真”。第一是“真”,做人要真实正直不虚伪,具有人的本性;第二是“朴”,处世要朴实,不造作,不追求豪华富贵,而是自由自在潇洒之至。这是一种与污浊的官场生活相对立的生活方式,也是历代文人学士所追求的至高至真的境界。

5.学生反复吟读“开荒南野际……鸡鸣桑树颠”,体会诗中的意象,构建优美富有情趣的田园意境。 问:诗人笔下的田园景色有何特点?请抓住诗中几组意象分析。

明确: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

概括追问:非常普通平常的农村生活场景,在陶渊明笔下为什么显得那么美?

明确:恬静、幽雅,空阔而简陋,一片宁静,一片和谐,一派迷茫,一派朦胧,这美似仙境的田园,让诗人弃官归隐,流连忘返。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四句写近景,从自己的住宅写起。你看,住宅周围有十亩土地,八九间草屋,地方虽不广,房屋虽不多,但毕竟是自己的小天地,是自由自在的王国。榆树柳树的阴影遮住了后房檐,桃树李树罗列在屋子前边,环境是多么幽雅美丽!这里衬托出了作者心满意足的欣慰情绪。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写远景,远望村庄轮廓模糊,炊烟袅袅,一切是安详的、舒缓的、柔和的。“狗吠深巷中”写远闻,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更显出乡间的宁静、和平。“鸡鸣桑树颠”写近闻,没有混乱,鸡才能在桑颠得意地啼叫。

小结:在这首诗里,我们所接触到的不是互不相关的方宅草屋、榆柳桃李、傍晚的村落、墟里的炊烟、深巷中的狗吠、桑树颠的鸡鸣,而是由这些具体的景物构成的一种宁静安谧、纯朴自然的意境,使人深深体味到作者那淡泊恬静的生活情趣,真正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至臻完美的艺术境界。

《诗三首》 涉江采芙蓉 教案

【教学目的】

1、了解关于《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

2、把握诗歌意境,体会诗歌的思想情感。

3、背诵课文。

【流程与方法】

1、了解《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

2、熟读课文,订正字音,注意字词的写法。

3、通过分析,抓取意象—意境---思想情感。

一、知识梳理:

《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文选》,为南朝梁萧统从《古诗》中选录十九首编入。是东汉末

年文人五言诗的选辑,并非一人所做。,编者把这些作者已经无法考证的19首五言诗汇集起来,冠以此名,列在“杂诗”类之首,后世遂作为组诗看待。

从内容看,主要写的是作者失意和哀伤,写游子、思妇的离愁和相思。清代沈德潜说:“古

诗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或寓言,或显言,或反复言。初无奇辟之思,惊险之句,而西京古诗,皆在其下。”

刘勰的《文心雕龙》称它为“五言之冠冕”,钟嵘的《诗品》赞颂它“天衣无缝,一字千金”。

二、合作探究

1、诗歌中的主要意象是什么?这对全诗意境的营造有什么作用啊?

明确:芙蓉即荷花,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青莲而不妖。荷花给人以清幽,高洁之感,屈原作品中也视“荷”为香草,把香草比喻成高洁的品质。这为文章奠定了高洁,清幽的意境。

2、这首诗主要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是如何表达的?

明确:游子思乡之情。直抒胸臆

三、拓展拔高:学习鉴赏《涉江采芙蓉》

《涉江采芙蓉》这首诗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意境高洁、清幽,一是含蓄不尽,余味悠长。起首四句是平缓的叙述。“芙蓉”“兰泽”“芳草”等语,让人顿感抒情主人公形象的稚洁以及所表达的感情的纯洁、美好。“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这两句自问自答,语气也是较为缓和的,不过“远道”一词已为下面的情绪转折透露出一些消息。五六两句承“远道”而来,“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将“远道”的意思说尽。“还顾”一词,动作性和画面感很强,读者似乎看到主人公孤单、忧愁、怅惘地立在船头,徒劳地往故乡的那个方向张望,他看到的是什么呢?是他不敢去仔细计算的迢迢路程!“漫浩浩”一词,读起来即给人以路途绵延无尽的感觉。故乡在哪儿?“所思”在哪儿?至此,抒情主人公感情痛苦到极点。可是,这两句并没有直接点明主人公的痛苦,这样,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像空间,具有含蓄不尽的效果。最后两句也并没有顺接上面两句,而是从眼前想到此后的生涯,主人公更探的担忧是,如果两个相爱的人此生都不能相聚相守,那就只能是“忧伤以终老”了。黯然的情绪真是令人消魂!

《短歌行》教案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慷慨之气。

2、把握诗歌内容,体会诗人的“忧思”之情。

3、赏析诗歌的抒情方式,体会其表达效果。

【流程与方法】

1、了解“三曹”以及“建安风骨”。

2、熟读课文,订正字音,注意字词的写法。

3、通过分析,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

4、鉴赏本文的表现手法。

一、知识梳理:

背景资料:

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战祸连年,生产力遭到极大破坏,人民饱尝流离的痛苦,面临死亡的威胁,中原地区尤为严重。那时,人心思治,要求尽快结束纷争的局面是大势所趋,势在必行。曹操顺应时代的进步潮流,肩负起完成统一大业的重任。曹操领兵南征北战,“挟天子以令诸侯”,渴望统一天下。然而,他虽高标“唯才是举”,却又叹人生苦短,人才难求。建安十三年,曹操率大军南下,列阵长江,欲一举荡平孙、刘势力。大战前夕,酒宴众文武,饮至半夜,忽闻鸦声,往南飞鸣而去。曹操感于此景而持槊立于船头,慷慨歌此《短歌行》,表达了一个政治及身处动乱时代的人生感受,抒发其求贤若渴的情怀和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

知识卡片:

建安诗人

文学史上的建安,指建安到黄初(魏文帝曹丕的年号,公元220——226年)这段时间。建安文学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最突出的是诗歌。建安时期,文人五言诗繁兴,这时期中国的诗坛,可谓是群星璀璨,代表诗人有“三曹”(曹操、曹丕、曹植)、“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刘桢)和女诗人蔡琰。他们继汉乐府之后,打破汉代文人诗歌消沉的局面,第一次掀起文人诗歌的高潮。他们直接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反映了丰富的社会生活,表现了新的时代精神,具有“慷慨悲凉”的独特风格,并且形成了“建安风骨”这一优良传统。同时他们普遍采用新兴的五言形式,奠定了五言诗在文坛上坚固的地位。

二、合作探究

1、诗人的情感焦点是“忧”,那么诗人为何而忧?

明确:一忧时光易失,

二忧贤才难得,

三忧功业未就。

2、诗人如何表达对人才的渴盼?

明确:借用《诗经》中的句子“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原句是表达一个姑娘对情人的思念,曹操把它借用过来,表达对贤才的渴求。姑娘对情人的深深思念,正切合曹操的心态。借用得天衣无缝,准确生动。那青青的衣领,我悠悠的心,因为你的原因,我一直沉默到现在,美丽的鹿鸣叫着,悠闲地

3、曹操如何对待人才?从何处可以看出其对人才的态度?

明确:“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这里引用《诗经•小雅•鹿鸣》中的四句,描写宾主欢宴的情景,意思是说只要你们到我这里来,我是一定会待以“嘉宾”之礼的,我们是能够欢快融洽地相处并合作的。

4、如何理解“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这四句诗的思想感情?

明确:表达了作者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心情。“周公吐哺”的典故出于《韩诗外传》,据说周公自言:“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下,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周公为了接待天下之士,有时洗一次头,吃一顿饭,都曾中断数次,这种传说当然是太夸张了。不过这个典故用在这里却能突出地表现作者求贤若渴的心情。“山不厌高,海不厌深”二句也是通过比喻极有说服力地表现了人才多多益善。

5、这首诗的艺术特色有哪些?

⑴巧用典故。“青青子衿”二句,因子《郑风•子衿》,用以比喻渴慕贤才。本意是传达恋爱中的女子对情人爱怨和期盼的心情。这里诗人化用诗意,比喻热烈期待贤士的到来。古朴深沉,自然妥贴。 ⑵巧用比兴。“乌鹊南飞”一句,以乌鹊比喻贤士;“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则比喻贤士徘徊选择明主之意;“山不厌高”,以山高海深比喻广招人才的博大胸怀。

六、板书设计

《归园田居》教案

教学目标

1、感受诗人对自由、闲适的田园生活的热爱,体会诗人淡泊、宁远的人生境界

2、 赏析诗歌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

3、 感受诗中平静、朴素、自然的田园生活

【流程与方法】

1、了解陶渊明的生平。

2、熟读课文,订正字音,注意字词的写法。

3、通过分析,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

4、鉴赏本文的表现手法。

一、知识梳理:

陶渊明:(365—427),字元亮,一说名潜,字 渊明,晋浔阳(今九江)人。我国古代最伟大的诗人之一,出身仕宦家庭,曾祖曾官至大司马,到他时已家境没落。陶少年代大有“大济苍生”之壮志。但是反动门阀制度却对他不利。陶曾祖是高官,尚被当时之人讥骂为“小人”、“溪狗”。到了陶渊明时,家世没落,自然更得不到社会的重视。29岁时出任江洲祭酒,不久就辞官归隐。后又时隐时仕。到39岁时他曾亲自参加劳动,后来又出任彭泽令,在官八十余日,逢郡里督邮来县,属吏告诉他应束

带接见,他叹道:“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他便解职而归,这时他41岁。从此,他结束了仕隐不定的生活,坚决走了归田的道路。他的归田是对污浊的现实完全绝望后所采取的一条洁身守志的道路,死时63岁死后,友人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五柳先生)。陶渊明把自己参加劳动后的感受和对农事丰歉的喜忧,都反映在他的诗中。在人们面前呈现出一幅恬静幽美的村居图,揭开了中国诗歌史上新的一页,因而被后人尊称为我国田园诗的始祖。陶渊明死后,颜延之给他写诔文时,经与众友商议,因谥法中“宽乐令终”为“靖”,“好廉克已”为“节”,故私谥为“靖节”。

二、合作探究

1、朗读课文,寻找相关信息,回答问题

⑴从何而归?⑵为何而归?⑶归向何处?⑷归去如何?

⑴ 从何而归?

明确:“尘网”、“樊笼”。

追问:“尘网”、“樊笼”比喻什么?

明确:官场生活(“羁鸟”、“池鱼”是陶渊明自比)。

追问:为什么要如此比喻?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明确:对官场生活的厌恶。“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沉痛悔恨误入仕途的生活。用上“尘网”一词,足见他对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官场的极端厌恶。“误”字显出诗人的悔恨之深。东晋末年权力之争剧烈,陶渊明既不愿成为上层统治阶级矛盾斗争的牺牲品,也不愿成为政治野心家争夺的工具,但是仕途生活却将他紧紧束缚在野心家们政治斗争的罗网之中,因此十分痛苦。

⑵为何归来?

明确:

A、性本爱丘山(本性)

追问:既然“性本爱丘山”,为何要出仕?

明确:“误落尘网中”。入仕做官,非其本性使然,而是一大失误。(注意炼字“误”)

(养家糊口,大济苍生。在封建社会,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实现政治理想,只能当官,走仕途。但是,当时的东晋政治腐败,社会动乱,门阀势力飞扬跋扈,统治阶级热衷的是争权夺利,在这样的政治局面下,想实现进步的政治理想是不可能的,陶渊明又不愿同流合污,只有选择离开,选择归隐。) 追问:据我所知,陶渊明一生多次辞官做官,难道是仅仅用一“误”字所能辩解的吗?

明确:①矛盾心态:家庭和儒家思想的影响,有“大济苍生”的抱负;仕途不得志,难以施展抱负。②彻底悔悟。③也许是一种托词。

追问:所以“性本爱丘山”也许是陶渊明“归”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但是不是最关键的原因呢?请同学们继续寻找文中信息。(提示:点题句是哪一句?)

明确:

B、守拙归园田。

提问:归园田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要“守拙”?如何理解?言外之意是什么?(如果不“归园田”就不能“守拙”)

明确:反对机巧圆滑,反对官场生活中的八面玲珑、尔虞我诈,怕自己受到官场不良环境的影响而失其本心,官场是个是非之地,没有那种当官的本领,很难往上爬(即使是现在,也有类似的现象)。这样,一个正直清高的人就会感到精神上很压抑,没有自由,所以诗人把自己比作“羁鸟”、“池鱼”

(结合陶辞官原因:“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

小结:所以“归园田”是为了保持自己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

⑶归向何处?

明确:归向园田

⑷归去如何?请从诗中找出蕴涵作者情感的诗句词语。

明确:“无尘杂”/有余闲/久/复(注意炼字)——自由、安逸、喜悦。

追问:从中可见作者的人格倾向和精神追求是怎样的?

明确:厌恶官场,热爱田园生活,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

小结:《归园田居》,主要写诗人摆脱污浊官场来到清新的农村后的自由生活和愉快心情。这种情绪,用一个词组来概括叫做“返璞归真”。第一是“真”,做人要真实正直不虚伪,具有人的本性;第二是“朴”,处世要朴实,不造作,不追求豪华富贵,而是自由自在潇洒之至。这是一种与污浊的官场生活相对立的生活方式,也是历代文人学士所追求的至高至真的境界。

5.学生反复吟读“开荒南野际……鸡鸣桑树颠”,体会诗中的意象,构建优美富有情趣的田园意境。 问:诗人笔下的田园景色有何特点?请抓住诗中几组意象分析。

明确: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

概括追问:非常普通平常的农村生活场景,在陶渊明笔下为什么显得那么美?

明确:恬静、幽雅,空阔而简陋,一片宁静,一片和谐,一派迷茫,一派朦胧,这美似仙境的田园,让诗人弃官归隐,流连忘返。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四句写近景,从自己的住宅写起。你看,住宅周围有十亩土地,八九间草屋,地方虽不广,房屋虽不多,但毕竟是自己的小天地,是自由自在的王国。榆树柳树的阴影遮住了后房檐,桃树李树罗列在屋子前边,环境是多么幽雅美丽!这里衬托出了作者心满意足的欣慰情绪。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写远景,远望村庄轮廓模糊,炊烟袅袅,一切是安详的、舒缓的、柔和的。“狗吠深巷中”写远闻,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更显出乡间的宁静、和平。“鸡鸣桑树颠”写近闻,没有混乱,鸡才能在桑颠得意地啼叫。

小结:在这首诗里,我们所接触到的不是互不相关的方宅草屋、榆柳桃李、傍晚的村落、墟里的炊烟、深巷中的狗吠、桑树颠的鸡鸣,而是由这些具体的景物构成的一种宁静安谧、纯朴自然的意境,使人深深体味到作者那淡泊恬静的生活情趣,真正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至臻完美的艺术境界。


相关文章

  •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教案1
  •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教案 学习目标 (一) 反复诵读,领会诗情,品味诗韵. (二)合理想象,体会贫苦人民的生活和诗人的思想感情. (三)背诵本诗. 1. 诗人简介 刘长卿 (709-约780)中国唐代诗人.字文房.玄宗天宝进士. ...查看


  • 芙蓉楼送辛渐教案
  • 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1.基本教学:正确流利的朗读古诗,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能背诵古诗. 2.情感态度:通过学习古诗,体会朋友间的离别之情. 3.能力运用:自 ...查看


  • 诗三首:涉江采芙蓉.归园田居.短歌行(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 [学习目标] 1.<涉江采芙蓉>所抒发的感情带有普遍性,理解作者巧用比兴,借引屈骚,直抒胸臆. 2.<归园田居>中的意境美,理解作者的志趣. 3.<短歌行>中作者的人生感悟与求贤情怀. [重点难点] 激发 ...查看


  • 语文教案-古诗三首(鹿柴江上渔者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 语文教案-古诗三首(鹿柴 江上渔者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教学目标 : 1.学会本课的10个生字.背诵三首诗. 2.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初步掌握每首古诗的主要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学习第一首 ...查看


  • 应用文教案
  • <讣告>教案 西北机械技师学院文化组 杨清丽 一.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系统学习讣告文体知识: 2.能力目标:能写出格式规范的讣告并专业地评析古今讣告: 3.情感目标:体味丧礼之"悲"情,感受人类亲情友情之 ...查看


  • 李凭箜篌引教案
  • <李凭箜篌引>授课教案 李亚坤 教学目标 1. 熟练掌握通感等修辞方法和各种描写方式,以及联想.想象等表现手法. 2. 提高学生在诗歌的表达技巧方面的鉴赏能力 3. 背诵诗歌 教学重.难点 1. 熟练掌握通感等修辞方法和各种描写 ...查看


  • [苏幕遮]公开课优秀教案
  • <苏幕遮>教案 祥云一中 孟园园 一.教学目标: 1."因声求气"."吟咏诗韵",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词中的意境和情感. 2.品味语言,体会意境,培养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 3.理解周邦彦词以咏 ...查看


  • 猫(公开课教案)
  • 三.研读课文 1.文章生动的记叙了我家三次养猫的经过.其中,前两只猫活泼.有趣,找出相关句子作分析. 1 ―――A"它便扑过来抢,又扑过去抢." (写出了小猫玩耍时的动态和情态.) B"有时蝴蝶安详地飞过时,它 ...查看


  • 周邦彦[苏幕遮]教案
  • 周邦彦<苏幕遮>教案 备课研修 2013-03-07 16:26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感受诗词创造的意象和丰富意境,品味诗意. (2)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鉴赏诗歌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作者,体会词中作者的情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