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氏广东省各县市区概况

佛岗县,原为英德、清远二县地,清嘉庆十八年(1813年)建佛岗厅,民国五年(1916年)改设佛岗县,1959年并入从化县,1961年复设佛岗县。全县辖12个镇、人口近30万。

佛岗县的温氏分布在仓边村、水头圩、铜溪永胜村、铜溪竹园村、城郊吊牛岭村、龙南南田村和从化围,总人数约一千七百人左右。

仓边村是佛岗县温氏人口较多的村,现居住人口有610人,迁出人数近500人。仓边村的温氏起源于一六四三年即明朝崇祯十五年。

连州是隋开皇十年(590年)设置的,因境内有黄连山而得名。1912、年改为连县。1994年撤县建市(县级),全市辖20个镇,2个民族乡,人口近50万。

连州市的温氏村(居)民分布在朝天镇的黄芒村、高望村和连塘村以及连州镇内有少数。两个镇共有一千多人,其中黄芒村的温氏有400多人,他们的开基祖是从南雄珠玑巷迁来定居的。

英德市,汉代属贞阳、含匡2县,南汉在贞阳设英州,南宋庆元元年(新新1195年)改为英德府,元降为州,并将贞阳、含匡2县并入,明洪武二年(1369年)英德府改为英德县,1994年设立英德市,隶属清远市管辖。全市32个镇,人口100万多,土地面积居全省之冠。

英德市温氏村(居)民分布在14个镇二十多条村,人数近6000人。其中以鱼湾镇较多,2条温氏村接近1200人。

英德市的温氏除少数是从1949年后各地分配来工作而定居的之外,其余全部都是于清代迁入的万一郎公的后裔。大湾、浛洸、望埠、西牛、横石塘等镇的温氏是从清远迁来定居的;横石水、青塘、大镇、黄陂、桥头、鱼湾等镇的温氏是从新丰迁来定居的,白沙镇完富坪村的温氏同属万一郎(永良)公第5代孙宗逵公后裔。

普宁县、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从潮阳县分地置普安县,万历十年(1582年)改为普宁县,1993年4月6日撤县建市。全市22个镇3个乡,人口166万多。

普宁县的温氏分布在高步镇、船埔镇、大坪镇、麒麟镇、云落镇、梅林镇,总人口三万三千多人。

高步镇现有温氏人口一万三千多人,始祖福安是贵和公的第七代裔孙,于明成化五年庚寅岁(公元1470年)由嘉应州长乐县(五华)琴江都迁潮州惠来县龙溪都青坡新芳乡开基创业,后来再分支来普宁。

麒麟镇发坑村的温氏800多人,是从揭西马辂迁来。

新兴县,始建于东晋永和七年(公元351年),1959年曾一度与云浮县合并为新云县,1961年复设、全县辖15个镇,人口43万多。

新兴县的温氏大部分是德兴公的次子贵清公(文宁)的后裔,分布在九个镇二十条村庄居住,总人口数约五千人左右。

新兴县的天堂镇区是温氏最多的一条村,全村四百多户,二千多人。该村温氏的祖先是从新会的崖门迁到新城镇的枫洞村后,又迁到区村发业,至今已有五百余年。

萝岗区地处广州市区之东,东与增城相邻,是白云区分出来新成立的区。这里自然环境优美,山青水秀,交通发达,经济发展居广州各区之冠,是广州市的经济开发区。

清代康熙年间,约1700年,德兴公裔下第十四代孙享宇的两子(长子育松,又名恒春、常春三子育才又名全美),两孙:上发、自发(均是享宇公次子育磷之子)携祖母(享宇次配)马氏金骸,由紫金城南(原是永安城之东)徙步迁往广州府增城县绥福都均和乡居住。(今已划为萝岗区九龙镇均和村)。

萝岗区90%的温氏是享宇公的后裔,分布五大村,总人口约1300人。

享宇公后裔分布:紫金附城镇之沙子坝,温屋巷,鸡公嶂等地;萝岗区有羌洞、均和、金坑、福洞、福山等地;广州市白云区秧田、简庄、塘尾、渔沙坦、大观村等地;还有一支迁徙到广西贵港大圩镇。

顺德,春秋战国时为百截止地,秦代起属南海番禺县。明朝景泰三年(即1452年),取顺天明德之意,分设顺德县。1958年12月至次年10月,与番禺县合并为番顺县,此后又恢复顺德县。1992年3月26日,经国务院批准,顺德撤县建市,为顺德市(县级市)。2002年12月,佛山市扩大区域,把顺德市列为顺德区。

顺德位于珠江三角洲腹地,面积约有806平方公里,当今全区辖10个镇(108年行政村,89个居民区),常住人口116万,流动人口86.9万。顺德北近广州,南临港、澳。改革开放后,领导干部和人民群众发挥政策、地缘优势,团结拼搏,求实创新,以敢为天下先的气魄,率先走工业兴县之路,大力发展乡镇企业,逐步使顺德由原来的一个农业县,发展成为工业代城市。

顺德的温氏开基祖号东昇,又号周穆。世居南雄珠玑巷,南宋度宗时(126-1274年间),其裔始迁顺德县(原属番禺县)龙山小陈村,至今已经700多年了。自古以来,顺德温氏宗亲求实、进取、勇敢攀登和忠心报国的精神,值得学习,应该发扬光大。

温氏在顺德区中,主要分布在龙江镇龙山、小陈涌、一宅——八宅、榨麻园、温继仓、水巷、隔岗、楼庵、钱路、织方第、侍第、大寿里、温平园,东海的大陈涌,西海护民的温斛和容桂社区,顺德区温氏家族总人口约有五、六千人。

三水区位于珠江三角洲西北角,北江和西江在河口交汇、明嘉靖五年(1526年)置三水县,因西、北、绥三江汇流县境,取“三水合流”之意,故名。1993年撤县建市(县级),隶属佛山市管辖。全区面积874平方千米,辖7个镇、2个街道办事处,人口约38万多。

三水区芦苞镇下圹老温村的由来是万一郎公的后裔,老温村至今已繁衍了六代,总人口约一百人左右。

台山市,明弘治十一年(1498年)置新宁县,1914年改名台山县,因县城北有三台山而得名。1992年撤县建市(县级)。全市人口100.95万,还有旅居海外的也有一百万多人,故有“两个台山”之称,辖20个镇,是全国著名侨乡,有“中国第一侨乡”之誉,并有“排球之乡”和“航空之乡”的美誉。

台山市温氏主要聚居在台城、端芬、那扶等镇,人口大约有2200人,但迁往外国定居的也有二、三千人,总人数共四、五千人。

聚居在台城镇的温工主要有罗洞、安步和长岭等三个村委会;其中在罗洞的有6条村,人口580人,外出国外侨胞约有1000多人;安步沙步村和长岭温边村的温氏人口约有700人左右(含国外)。

聚居在端芬镇的有墩寨温屋村、塘底东南村和江联等村,人口约300人左右(含国外)。

聚居在那扶镇泗门的有1条村,温氏人口约有500人左右(含国外)。

台山市温氏的开基祖有文宁公的第三子:中孚的后裔,贵和公(文坊)十四世裔孙:儒敏公的后裔。

其中台城镇罗洞和端芬镇墩寨龙安里的温氏开祖是中孚公的长子:有德公的孙——宁辅公开枝。

台城镇安步沙步村和长岭温边村的温氏开基祖是中孚公的第五子:有淑公的孙——郁义公开枝。

那扶镇泗门村的温氏开基祖是贵和公(文坊)十四世裔孙:儒敏公从恩平迁去开枝。

开平市地处珠三角洲西南部,北接新兴县高明区,东邻台山市,西界恩平市,南靠台山市。

清顺治六年(1649年)置开平县,1992年1月5日撤县建市(县级),全市面积1611平方千米,人口68万,辖3个街道办事处,15个镇,是全国著名侨乡。

开平市的温氏大多数是从台山市、恩平市搬迁过来的,有些是由政府人事部门分配开平工作而迁入的,所以开平市没有原居住的温氏,人数也难统计。

德庆县,建于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南宋绍兴元年(1131年)为德庆府,示以德致庆之意。1912年改为德庆县,全县辖15个镇,人口36万多。

德庆县的温氏主要分布在九市、德城、回龙三镇温氏总人口约5800人左右。德庆县温氏的开基祖均是文宁公的第五子:中美公的后裔

高要市,地处珠江三角洲西缘的西江中游。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置高要县,因高要峡(今羚羊峡)居高险要而得名。1993年撤县建市(县级)。全市面积2196平方千米,人口70.62万,辖19个镇。

高要市温氏分居住在全市的12个镇内,其中以小汀、连圹、活道、新桥、白诸五个镇温氏较为集中,全市温氏人口约6000人左右。新桥镇长湖村温姓开基至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由该村分支出去的有石村、金库新村、下围、柑园村等。而下围村分支出去的有荔枝村、波西村和龙圹村。石村分支出去的有湖坑村、蟠龙围等。金库新村分支出去的有沙帽岗村。还有历代经商或工作需要而迁往南海、三水、广州、梧州等地落籍的人也不少。

活道镇的上蕨坑村和蟠龙围村的温氏是由佛山市石湾柳村迁去定居的,大姚村和湖坑村的温氏是由德庆县崖山迁去定居的。

电白县,南朝梁大通二年(528年)置电白部,隋开皇九年(589年)改为电白县,以其地多电闪雷鸣而得名。

电白县位于广东省西南部,地处南海之滨,自东、东北、西、西南依次与阳西、阳春、高州、茂名市区、吴川等相毗邻,县境东西宽约50公里,南北长约55公里,陆地面积2227平方公里,海域面积75平方公里,设21个镇,308个村委,3515条自然村,总人口132.07万人。

电白县温氏村、居民分布在15个镇场,据2006年统计有3121户,14733人,占全县总人口的1.1%。其中黄岭、沙琅、岭门、羊角、水东五个镇和曙光农场的温氏较多,共有温氏人口11300多人。

电白县温氏的渊源主要有以下二个宗支:

一支系是文宁公第四子中训公的第十世裔孙成祖公从顺德迁到电白勒竹仔,生有三子:长子定基向水东蓝田一带发展,次子温承(千一郎),三子温政(千二郎)生法聪,迁牛路水,再迁沙琅大湴田。

另一支系是德兴公之堂弟坤德公之后裔恩敏公等,同于宋末,因元军追迫,由福州古田直抵电白清湖,现已繁衍到上头屋、车田子、儒垌、树子丰田、前海、大榜等地、迄今人口达1808人。

化州县位于广东省西南部,鉴江中下游。自然环境优越,风光美好,气候宜人。

化州历史悠久,开州较先。早在新石器时代便有人类活动,远古截止族先民于此繁衍生息。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今之化州属象群地。此后,隶属迭绎变易,建置区划多次分合。期间南朝宋元嘉三年(426年)便置罗州县,改鉴江流域建制最早的县份。距今1560多年。北宋江太平兴国五年(980)改称化州。自置罗州时起,至明洪武六年(1373)止,历840多年间,化州一直是一、二级行政区,州、郡(府)的治所,为鉴江流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洪武七年始隆府为州(仍领古城,吴川两县)。清沿明制,仍称化州,始为散州。民国称化县。新中国成立后,沿名化县。一九五八年十一月与吴川县合并,改称化州县,一九六一年四月吴川县析出,仍沿原名化州县。其间先后隶属高雷专区,粤西行署、湛江地区管辖,一九八三年实行市管县制后,归属茂名市管辖。一九八八年经国务院批准为沿海经济开始区。一九九四年经国务院批准撤县建立化州市。全市面积2214平方千米,辖15镇,四个街道办,总人口一百四十多万。

根据化州市温氏族谱及温氏历史资料记载,初步查实入籍化州市温氏始祖有三个:

第一是文宁公二子中直公的后裔,迁入化州市分布在博带、洪里、江口、扶良等村庄,是化州市温氏人口较多的一支。

第二是文宁公六子中典公的后裔象璣公(明岁进士)从新会迁到阳江县鳌头山,其四世孙珩玉从阳江县鳌头山迁入化州市高垌村。

第三是从广西陆川县清耳大队茶根村迁来分布居住在中垌镇樟木岑村和合江镇低村,至于始祖的来龙去脉尚未查实。

信宜市,位于广东省的西南部,与广西省邻接。全市面积3080.5平方千米,人口125万,辖18个镇1个街道,370个村(居)委会,是广东省著名侨乡,隶属茂名市管辖。

据信宜登市山及大坪出土的石器考证,早在4000年以前便有人类在这片土地上居住。秦以前,这里属“百越”之地,秦朝平定百越之后,分岭南为三郡,这里属桂林郡、汉朝属端溪县(县址在今德庆县)。南朝梁时在此置梁德县。隋朝改为怀德县。唐朝分为怀德、信义、潭娥、特亮等4个县。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置信义县,“盖以近信,招义二山合而名之”。太平兴国元年(公元976年)因避宋太赵光之讳改为信宜县。1995年撤县建市(县级)。

信宜市的温氏分居在全市16个镇,29个村委会60多个自然村,温氏总人口数约12200人,还有旅居国外和港澳华侨1500多人,居信宜姓氏人口第23位,是全省温氏较多的一个县级市。

信宜市的温氏以安莪、金垌、径口和池洞四个镇最多,占全市温氏人口70%多,安莪镇的大六村有温氏2500多人,金垌镇的六胜村和金垌村的温氏都在800人以上,而大成、丁堡、高坡和茶山等四个镇的温氏很少,每个镇仅有几十人。

信宜市的温氏开基有两支:一支是文宁公的第八世裔孙文叙公于清康熙中期(约1700年前后)从罗定市罗镜镇迁徙到安莪镇大六村(部分又迁往广西平梨黎村、杨村),文汪公迁至池洞镇排田村;翰章公的后裔也经罗定市的马桥迁到白石镇、大成镇等地,文相公、文源公、文衡公则由茂名市铁炉迁入金垌,再由金垌迁往径口镇良耿村、水口镇都龙村、镇隆镇八坊村和北泮村、高坡镇文垌村以及东镇等地。另一支是六郎公(宗泽)的后裔从梅县松源镇的案背村移居到新宝、思贺两镇,这支温氏约一千人左右。

惠东县位于广东省南部,县境东接海丰县,南靠南海,西界惠阳市,北邻紫金县。1958年析惠阳市东部地区设惠东县,全县面积3317平方千米,人口近70万,辖22个镇,隶属惠州市管辖。

惠东县温氏人口有七千多人,占全县总人口百分之一多些。

惠东县温氏属九郎公后裔。除大岭镇棠阁属良政公后裔,直接由福建省上杭县兰家渡进入惠阳续迁惠东,以及吉隆镇石湖头和稔山镇中和堂属贵清公后裔。其余全县各镇温氏均是于明末、清初(距今300多年)从嘉应州梅县松口迁来的良善公和良彬公的后裔,以及从五华县和紫金县迁来的贵和公后裔,一脉相承进入惠东县各地落籍开基,具体如下:

一、属良政公系:八世祖象庭公约于明朝正德年间从福建省上杭县兰家渡迁到惠阳淡水镇永隆街宝华店落基。九世祖应辉公迁至惠东县安墩白薯下洞老蟹钳开基,再至十一世和一公迁至棠阁落籍开基。良政公系约1500人。

二、属良彬公系:八十八世祖燕明、庆明兄弟两人从梅县松口迁至紫金县九和(下黄沙)双虫罗开基。继之九十世祖孔仁公迁至惠东县安墩镇白薯嶂下旱田开基。另外孔仁公的后裔有些又迁至棠阁牧坑开基,良彬公系约1400人。

三、属良善公系:万松公的八世裔君乐、君达兄弟两从梅县松口镇浊水大圹唇迁徙到惠东县增光镇田心村开基,君乐公的后裔有些又迁到多祝镇大岭头村定居。传说君达公的后裔迁至棠阁新溪。万松公的六世祖里隐公从梅县松口镇浊水大圹唇迁徙到惠东县稔山圩。良善公的后裔有些从兴宁县富祝堡中洞前乌楼下迁至惠东县稔山镇汉圹落基,十四世祖(失记)从梅县松口大圹唇迁至稔山镇白云村开基。至今良善公后裔约2000人左右。

四、属德兴公长子贵清公派:一支是十世祖兄弟四人(春辉、云辉、燕辉、仁辉)于乾隆年间从福建省漳州市平和县井田村迁至惠东县稔山圩镇开基。另一支是十七世祖(失记)从揭西县灰寨镇马辂迁至惠东县吉隆镇石湖头开基。贵清公后裔在惠东县约80人。

五、属德庆公次子贵和公派:(按贵和公为一世)

1、 长子元兴公的后裔至十世祖得鬼公从五华县安溪都(周江镇)迁至惠东县白花镇田燕门开基。

2、 次子元朝公的后裔:从五华县登畲镇迁到惠东县,一部分从紫金县兰圹镇罗圹坝迁到惠东县。

3、 三子元寿公的后裔:十四世祖祭达公从紫金县上义吉洞开基至十九世祖昌廷公迁至大岭镇下棠阁开基。十九世祖茂关公迁到松坑镇开基。贵和公的后裔在惠东县约2650人。

恩平市地处珠江三有洲西南部,东汉建安二十四年(219年)为恩平县,唐至德二年(757年)改为恩平县。1994年撤县建市(县级市),隶属江门市管辖。全市面积1632平方公里,辖15个镇,人口46万多,是全国著名侨乡。

恩平市温氏分居在良西镇、那吉镇、平石镇、横陂镇和恩城镇,共12条村,温氏人口近二千人。其中那吉镇的岭背村、圹角村(含马王冲村)和横陂镇的莲圹口村温氏较为集中,两条村各有300多人。

恩平市的温氏是贵和公(文坊)的后裔,先祖由五华县徙新兴县后再迁至恩平,迄今已有四百年历史。

高明县.明成化十年(1475年)置高明县,因旧有高明寨得名。1994年撤县建市(县级),2002年12月,佛山市扩大区域,把高明市列为高明区。全区面积967平方千米,人口约27万多,辖7个镇、3个街道办事处,是广东省侨乡之一。

高明区温氏人口有一千多,主要分布在明城镇大温村、细温村、横江村、合水镇大洞村和杨梅镇平岭村、云霞村、新村、新安村等地,各村人数不多,都是一二百人左右。

高明温氏居住分散,但却同出一源,都是从鹤山市迁来定居的。是文宁公第三子中孚公的后裔,至今已有200多年历史。

番禺区地处珠江三角洲中心,北面与广州市相连,西接南海、顺德,东邻东莞,南界中山。

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始设番禺县,因有番山、禺山而得名,或曰番山之隅。是广东古县之一。1922年撤县建市(县级),2000年5月撤市建区,隶属广州市管辖。全区面积1314平方平米,辖6街16镇,人口近90万。

番禺区的温氏人数不多,只有300人左右,据从化温氏族谱记载,并后来查实,有国佩公的二支后裔迁到番禺区,一支是:国佩公的长子:德宽公的裔孙——温六公,因日本入侵而走难到番禺区大岗镇客家村定居。另一支是:国仙公的五子:德怀公裔孙——耀桓为寻求更好的生活而徙居番禺区大石镇。还有部分的温氏是解放前后因工作分配到番禺区定居的。

白云区位于广州市北部,与萝岗开发区、花都区、从化市相邻,该区山清水秀,环境优美,交通发达,土地资源丰富,是广州市的新城区。

白云区的温氏主要分布在该区的太和镇、穗丰村、兴丰村、白云村和谢家庄村居住。开基都是在清代康熙雍正年间(1700年-1724年)从粤东的五华、永安徙迁而来开基发展的。从德兴公为始祖一世算起,有十四世祖钦训公派系,从康熙五十七年戊戌年(1719年)公携四子先后从五华丁畲来到原广州府增城县绥福都杨梅田、罗布洞乡开基,现分居在今穗丰村的高圹、新围、高浪、美岭、排历、蕉元头、水鸡冚等自然村,人口共有1800余人。

十四世祖亭宇公二子育麟公派系的上发、自发公在雍正二年(1724年)各携四子从永安来到现穗丰村的下坪、简庄、圹美、大沙和白云村的禾岭开基,部分迁往连圹、恙洞、科子岭,现有人口约800余人。三子育才公派下的朝芳公在康熙年间(约1712年)从永安徙迁来到现兴丰村秧田自然村开基,部分分居到天河区大观村和渔沙坦村、人口约有300余人。

十六世祖悦享公、悦新公派系在康熙五十三年(1715年)分别从安西宽、青溪约各携子来到现穗丰村的上坪、下迳、高文、茶窝开基,部分迁太和米龙村和广西省人口约9000余人。

十六世子容、子仲公派系分别在康熙年间(1710年)从永安来到现穗丰村的青草冚、竹冚开基,部分迁中山县,现有人口约300余人。

另有志盛公派系是从梅县松口磨刀坑迁来的,现因族谱遗失,具体不详,现居住在现穗丰村的象形地、罗布洞,人口约200余人。

还有元寿公裔十四世祖毓文公派系在康熙年间从永安徙迁来到现太和谢家庄村开基,现在该村建有公祠一座,人口约有500余人。

揭西县,地处揭阳市之西,建制于1965年。全县总面积1365平方公里,辖16个镇4个乡,目前人口88.17万。

揭西县的温氏分布在灰寨、京溪圆、五经富、下砂四个乡镇共40多条村,现人口二万六千多。灰寨镇是揭西县温氏最多的一个镇,其中马路、小坡洋、后埔、后洋四条大的自然村人口最多。据1999年冬,灰寨镇人口统计温氏常住人口有11789人。加上旅外人口,共有22000多人,是全省温氏人口较多、较集中的镇之一。

灰寨镇的温氏始祖是千八郎公,于南宋年间,携眷移居海丰。明朝景泰六年(公元1455年)他的后裔又从海丰县吉康迁徙到揭西县灰寨马路(当时叫茅坪),至今已有五百余年的历史,裔孙3万多人。

云城区、云安县原属云浮县。周代本县境为百越(粤)地。秦33年(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统一全国后,本县地属南海郡,秦末为越国地。明王朝万历五年(公元1577年)建立东安县,属罗定州管辖。县治设在麒麟山旁。中华民国时期,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定名为云浮县,隶属粤海道。公元1958年11月,与新兴县合并称新云县,隶属高要专区。1959年4月新云县改称新兴县,隶属江门专区。1961年4月恢复云浮县建制,隶属肇庆专区。1992年9月3日撤销云浮县建制,设立云浮市(县级),由广东省直辖,委托肇庆市代管。

云城区、云安县(即原来的云浮县),总人口近50万,现温姓人口近1万,排在第21位。

阳山县,建于西汉,1959年曾与连山等四县合并成立连阳各民族自治县,1960年恢复阳山县。

阳山县位于广东省西北部,北邻湖南省。全县辖20个镇2个乡,人口接近50万。

阳山县的温氏分布在杨梅、新圩、太平、黎埠、青连、黄坌、阳城、七拱等八个镇和称架瑶族乡共二十多条小村里。全县温氏人口接近3000人,客家风俗。

阳山县的温氏除黎埠镇的不同支系外,其余的都是万一郎公的后裔。

阳山县的温氏最集中的地方是杨梅镇,有1200人,分居在白屋、和厚里、新屋、迳口、旧村等五条自然村。该镇的温氏是万一郎公的长子百一郎公的次子十四郎(润公)的第三子温光的后裔,是从清新县石坎镇迁来的。

黎埠镇大围村的温氏有100多人,他们的开基祖是从梅县迁来阳山定居的,至今已有8代之久了。

清城区和清新县属于清远市的辖地。1988年清远市成立后,把清远县改为清城、清郊两个区,1992年6月又把清郊改为清新县。清城区辖8街7镇,人口58万多;清新县辖23个镇,人口66万多。

清城区、清新县的温氏村(居)民分四个宗支,各宗支的主要分布情况是:

第一宗支的始祖是显公和光公,来自新丰县,是万一郎公的第三代孙。其后裔分布在清新县的桃源镇、浸潭镇、沙河镇、石坎镇、龙颈镇、石马镇、太和镇、秦皇镇、太平镇、三坑镇和清城区的源潭镇、龙塘镇共12个镇60条自然村庄,人口8830人。

第二宗支的始祖是千一郎公(万一郎公后裔),原居翁源雪溪桥,在乾隆年间,由第九世祖德泽(字科公)、二弟德济、四弟德睿、五弟德朝兄弟四个由翁源雪溪迁来清远,其后裔分布在清新县的太和镇马头岗、太平镇黄泥塘以及高田镇的山涉村,人口约500人。

第三宗支的始祖是南岗公,从梅县迁到清远已有四百多年了,他是宗泽公的后裔,其后代分布在清新县的沙河、新洲、山塘、三坑、浸潭五个镇和清城区的石角、太平、龙塘三个镇,共48条自然村,人口5200多人。

第四个宗支的始祖是雍和公。他从花县(今广州花都区)狮岭镇迁到清远开基发业,雍和公与花都区狮岭六横队开基始祖如和公是同胞兄弟,他们是梅县石坑开基良善公的后裔。

四会县始建于秦代,县名长期沿用,一九五七年曾与广宁县合并为广四县,一九六一年复设四会县,一九九三年撤县建市(县级)。全市辖3个街道办事处,14个镇,人口40.93万。

四会市温氏分布在威整、罗源、迳口、黄田、石狗等五个镇。威整镇有四条温氏村,人数1000多,其中有近一半的温氏是从嘉应州(梅县)迁来定居的。

四会市罗源镇的乃塘村和江边村的温氏是从长宁(新丰)迁来定居的。乃塘村的温氏开基祖是秉有公,到现在已发展到十二世,全村90多人口。江边村温氏的开基祖是秉有公,发展到现在有70多人。

四会市迳口镇小坑村的温氏有100多人,是从清新县迁来定居的,是万一郎公的后裔。

怀集县,建于南北朝宋元嘉十三年(公元436年),自元代起怀集县属广西管辖,1952年划归广东省。

怀集县位于粤西山区,西与广西壮族自治区为邻,全县20个镇1个乡,共84万人。

怀集县温氏分布在怀城、坳仔、蓝中、连麦等四个镇,13条村,现有人数4810人,其中以坳仔镇璃玻村较多,有1600多人,而蓝中镇的平安村和下竹村目前仅有几十人。

怀集县温氏的肇基祖是尚一公。

明朝洪武二年(1369年),他被勒封为参将,偕同义弟蔡尚义,领官兵西进怀集,因此后来定居于此,到今繁衍到27世。

广宁县,始建于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1959年曾与四会县合并成广四县,1961年恢复广宁县至今。全县辖19个镇1个乡,人口53万多。

广宁县位于广东省中部偏西。山多田少,交通不大方便,经济生活比较差。温氏村(居)民分布在北市、赤坑、江屯、洲仔、木格、五和、后溪、上林(坑口)等九个镇和清桂林场,共有人口约二千多人。

北市镇温氏始祖秉淳公,是万一郎公长子百一郎公的后裔。清朝年代(约1699年前后),秉淳公为了摆脱贫困,与妻子朱氏从长宁(今新丰)到广宁县北市谋生,始建居于和祥里。

北市镇的温氏村(居)民到今虽然只有五百余人,但个个擅长武术,并且武艺精湛。

赤坑镇黄竹峡村的温氏村民,共40多人。

江屯镇南岭村温氏今有230多人。他们的肇基祖福田公是从嘉应州迁来的,是梅县石坑镇肇基祖良善公的十五世裔,子仟公的十四世裔。

五和镇湖洞村,现有温氏300多人,迁出的有700多人,他们是从五华县迁来定居的,定居后至今有10世。

鼎湖,原属高要县。一九八八年三月,鼎湖设区,直隶肇庆市,共辖坑口、桂城两个街道办事处和广利、永安、沙浦、凤凰、莲花五个镇,面积约600平方公里,人口约15万。辖区内的鼎湖山,传说中黄帝炼丹飞升的地方,是国家级森林自然保护区,加入了联合国“人与生物圈”生态系统,气候宜人。

鼎湖温氏人口约1200人,主要分布于凤凰镇,约占900人,其余散居各镇、街道办。

凤凰镇南寮管理区的南龙塘,毗邻四会,为鼎湖温氏的主要发祥地。清朝雍正年间,廷仕公温氏移居至此(其子朝瑛后移居四川),以耕作和种植为主,繁衍生息。

廉江县. 唐武德五年(公元622年)设置石城县,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改名廉江县,北宋时并入吴川县,南宋时复置石城县,民国三年(1914年)复称廉江县,1959年与遂溪县及海康县北部合并为雷北县,1961年复设廉江县,1993年12月10日撤县建市为廉江市,全市辖22个镇,人口140万多人。

廉江市的温氏村(居)民分布在该市14个镇、91条村,目前总人口18488人。其中雅塘镇和长山镇人数最多。

廉江市温氏始祖是福安公即万六郎的第三子温景涛,即念三郎醇厚公。

廉江市的温氏与普宁市船埔镇大头村的温氏同宗一脉.

阳春市,建于南朝梁普通四年(公元523年),1959年曾与阳江县合并设两阳县,1961年复设至今,1994年5月5日撤县建市。全市辖18个镇,接近100万人口。

阳春市除了一个岗美镇没有温姓之外,其余17个镇均有温氏村(居)民,全市温氏人口8800多。

阳东县,原为阳江市东区,1991年6月撤阳东区,改设阳东县。全县辖15个镇,人口49万多。

阳东县温氏村(居)民主要分布在大八镇的白蒙、和平、周坑,三个管理区,四条村,共有2100多人,其中以白蒙管理区的上、下蒙村占温氏最多,有1900多人,其他两个管理区的温氏目前总共不到300人。

阳东县的温氏开基始祖是文宁(贵清)公的第八世良忠公。良忠公由湖冲而迁大八上,择地卜居白蒙朗落居,单传三代,至第四代生二子,长子理先、次子文先。理先的第四子秀生的后裔从蒙朗村又迁居到阳春市的林田大田基等地居住。

阳西县,原为阳江县地,1988年初阳江撤县建市,原阳江县划为阳西县及江城等区,阳西县于是年4月正式建立。全县辖9个镇,人口44万多。

阳西县温氏村(居)民主要分布在程村镇和儒洞镇,人口约900人。较为集中的是程村镇的西一管理区,有4条村,共有温氏人口600多。

阳西县温氏的始祖是文宁(贵清)公的第五代孙昌隆公,昌隆公从原阳江县大八蒙朗村迁居到阳江县近河岭猫地环安居繁衍。

昌隆公生有四子,长子胡彬,在阳江县西一长河岭猫地环安居;次子胡青,迁居到化州安居繁衍;三子胡深(操)迁居到平村头安居繁衍;四子胡牒(资料记载不清楚),暂未查到去向。

阳江市区(江城区),原为阳江县地,阳江县建于隋代,1959年与阳春县合并为两阳县,1961年恢复,1988年阳江县分置江城区,阳东区和阳西县,1991年阳东区改县。全区辖7街6个镇,人口52万多。

江城区温氏村(居)民分布在江城区清云路和平岗镇村头管理区的村头村,总人数近500人。

据新会、阳西等地族谱记载,迁居阳江市江城区的温氏始祖有文宁公的第五代裔孙兴隆公和昌隆公的后裔。

南海市的温氏人口不多,据调查只有禾顺镇和九江镇有温氏的村庄。

禾顺镇北洲村的温氏是由佛岗县民安镇从化围(原属从化迁徙的)与当地上、下岳打架失败后逃生到去的,现有人口500人左右,全村以种菜为主,经济较发达。

九江镇的温氏情况不详。

据新会市温氏族谱记载文宁公(即贵清公)的长子中理迁居南海,九江镇的温氏是否属中理公的后裔,有待考究。

新会县,南北朝宋江永初元年(公元420年)设新会郡,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改设新会县,1992年10月8日撤县建市。全市辖18个镇,人口86万多,有华侨及港澳同胞55万多,为广东省著名侨乡之一。

新会市的温氏的始祖是文宁(贵清)公的第三子中孚,元军南下战乱时随父南迁,出居河舟,漂泊崖门,后迁白石(江门),最后迁到新会古劳。

中孚生五子,长子、次子、三子、四子均迁异地,只有五子有淑居双水都王井头。王井头建村至今已有700多年历史。

建国后,王井头温氏仍居塘美里、土旺里、王井里、旺嘉里、安和里五条村,总户数不足三百,总人数七百多,一九五八年安和里拆迁到王井里,现只有四条温氏村庄。

新会市的温氏除王井头四条村外,还有市内不少温氏家族居住,全市区计1000多人。

东莞市,原为东莞县,建于唐至德二年(公元757年),1985年改县为市(县级),1988年升为地级市。全市人口接近150万人,有华侨28万人,港澳同胞65万多,为广东省侨乡之一。全市辖5街28镇。

东莞市温氏分布在高步、道窖、寮步、常平、中堂、黄江、清溪共七个镇的九条村和万江、莞城、附城、东城四个区的八村里,共有人口约6300人左右。

东莞市的温氏大部分都没有族谱,他们亦不知道从何分支而来,今从其他兄弟的族谱里查出有清远市浸潭镇龙口村迁徙到常平镇桥头村。有文宁公的次子中直的后裔迁徙到东莞。有增城市派潭大浦村万一郎公的后裔和梅县石坑良善公的后裔迁徙到东莞,但不知哪一条村。其次,有些可能是铜宝公之子元高、元林的后裔。

陆丰市的温氏分布在碣石、大安、八万、甲东等镇、人口一万多人。

碣石镇的碣北村温氏有1300多人,始祖敬轩公自明朝永乐元年癸末岁(1403年)由江西省吉安府泰和县景柏村迁碣石西洞落藉开基。1443年建祠西洞村在思堂,1994年重修。

大安镇、八万镇和甲东镇的温氏是由普宁温氏分支的。

海丰县,秦时属南海郡博罗县,东晋咸和六年(公元331年),始建海丰县,县名沿用至今,1988年划南7个镇设汕尾市区。全县辖15个镇2个乡,近70万人口,是我省著名侨颖,旅外华侨及港澳台同胞33万多人。

海丰县温氏村(居)民分布在联安镇和莲花镇以及城西西门等,三条村共1300人左右。还有是由海丰县划为汕尾市区的田乾圩过洋埔村有温氏300多人。

海丰县温氏的开基始祖是奕东,妣黄氏,是从福建林安县林际乡迁陆丰县大安镇后再迁徙到海丰县石塘都白水际村,即是现在的莲花镇白水际村,又名温厝村。

惠阳市,明、清为惠州府归善县,民国元年(1912年),惠州府废,并与归善县并改为惠阳县,后撤县建市。全市辖20个镇,人口近61万。

惠阳市的温氏主要分布在沥林镇、镇隆镇、陈江镇、华侨农场、秋场和新圩镇、共20多条村,温氏总人口约4300人左右。

惠阳市的温氏分布比较散,其中以沥林镇的老围较为多,有500多人。沥林镇的老围村、新屋村、黄布村以及河背村、鹅公咀村有近900人,均属良善公的后裔。这几条村的温氏始祖是良善公的六代裔孙——仰廷公,由潮州府海丰县丰政都迁居归善泮沥围。

佛岗县,原为英德、清远二县地,清嘉庆十八年(1813年)建佛岗厅,民国五年(1916年)改设佛岗县,1959年并入从化县,1961年复设佛岗县。全县辖12个镇、人口近30万。

佛岗县的温氏分布在仓边村、水头圩、铜溪永胜村、铜溪竹园村、城郊吊牛岭村、龙南南田村和从化围,总人数约一千七百人左右。

仓边村是佛岗县温氏人口较多的村,现居住人口有610人,迁出人数近500人。仓边村的温氏起源于一六四三年即明朝崇祯十五年。

连州是隋开皇十年(590年)设置的,因境内有黄连山而得名。1912、年改为连县。1994年撤县建市(县级),全市辖20个镇,2个民族乡,人口近50万。

连州市的温氏村(居)民分布在朝天镇的黄芒村、高望村和连塘村以及连州镇内有少数。两个镇共有一千多人,其中黄芒村的温氏有400多人,他们的开基祖是从南雄珠玑巷迁来定居的。

英德市,汉代属贞阳、含匡2县,南汉在贞阳设英州,南宋庆元元年(新新1195年)改为英德府,元降为州,并将贞阳、含匡2县并入,明洪武二年(1369年)英德府改为英德县,1994年设立英德市,隶属清远市管辖。全市32个镇,人口100万多,土地面积居全省之冠。

英德市温氏村(居)民分布在14个镇二十多条村,人数近6000人。其中以鱼湾镇较多,2条温氏村接近1200人。

英德市的温氏除少数是从1949年后各地分配来工作而定居的之外,其余全部都是于清代迁入的万一郎公的后裔。大湾、浛洸、望埠、西牛、横石塘等镇的温氏是从清远迁来定居的;横石水、青塘、大镇、黄陂、桥头、鱼湾等镇的温氏是从新丰迁来定居的,白沙镇完富坪村的温氏同属万一郎(永良)公第5代孙宗逵公后裔。

普宁县、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从潮阳县分地置普安县,万历十年(1582年)改为普宁县,1993年4月6日撤县建市。全市22个镇3个乡,人口166万多。

普宁县的温氏分布在高步镇、船埔镇、大坪镇、麒麟镇、云落镇、梅林镇,总人口三万三千多人。

高步镇现有温氏人口一万三千多人,始祖福安是贵和公的第七代裔孙,于明成化五年庚寅岁(公元1470年)由嘉应州长乐县(五华)琴江都迁潮州惠来县龙溪都青坡新芳乡开基创业,后来再分支来普宁。

麒麟镇发坑村的温氏800多人,是从揭西马辂迁来。

新兴县,始建于东晋永和七年(公元351年),1959年曾一度与云浮县合并为新云县,1961年复设、全县辖15个镇,人口43万多。

新兴县的温氏大部分是德兴公的次子贵清公(文宁)的后裔,分布在九个镇二十条村庄居住,总人口数约五千人左右。

新兴县的天堂镇区是温氏最多的一条村,全村四百多户,二千多人。该村温氏的祖先是从新会的崖门迁到新城镇的枫洞村后,又迁到区村发业,至今已有五百余年。

萝岗区地处广州市区之东,东与增城相邻,是白云区分出来新成立的区。这里自然环境优美,山青水秀,交通发达,经济发展居广州各区之冠,是广州市的经济开发区。

清代康熙年间,约1700年,德兴公裔下第十四代孙享宇的两子(长子育松,又名恒春、常春三子育才又名全美),两孙:上发、自发(均是享宇公次子育磷之子)携祖母(享宇次配)马氏金骸,由紫金城南(原是永安城之东)徙步迁往广州府增城县绥福都均和乡居住。(今已划为萝岗区九龙镇均和村)。

萝岗区90%的温氏是享宇公的后裔,分布五大村,总人口约1300人。

享宇公后裔分布:紫金附城镇之沙子坝,温屋巷,鸡公嶂等地;萝岗区有羌洞、均和、金坑、福洞、福山等地;广州市白云区秧田、简庄、塘尾、渔沙坦、大观村等地;还有一支迁徙到广西贵港大圩镇。

顺德,春秋战国时为百截止地,秦代起属南海番禺县。明朝景泰三年(即1452年),取顺天明德之意,分设顺德县。1958年12月至次年10月,与番禺县合并为番顺县,此后又恢复顺德县。1992年3月26日,经国务院批准,顺德撤县建市,为顺德市(县级市)。2002年12月,佛山市扩大区域,把顺德市列为顺德区。

顺德位于珠江三角洲腹地,面积约有806平方公里,当今全区辖10个镇(108年行政村,89个居民区),常住人口116万,流动人口86.9万。顺德北近广州,南临港、澳。改革开放后,领导干部和人民群众发挥政策、地缘优势,团结拼搏,求实创新,以敢为天下先的气魄,率先走工业兴县之路,大力发展乡镇企业,逐步使顺德由原来的一个农业县,发展成为工业代城市。

顺德的温氏开基祖号东昇,又号周穆。世居南雄珠玑巷,南宋度宗时(126-1274年间),其裔始迁顺德县(原属番禺县)龙山小陈村,至今已经700多年了。自古以来,顺德温氏宗亲求实、进取、勇敢攀登和忠心报国的精神,值得学习,应该发扬光大。

温氏在顺德区中,主要分布在龙江镇龙山、小陈涌、一宅——八宅、榨麻园、温继仓、水巷、隔岗、楼庵、钱路、织方第、侍第、大寿里、温平园,东海的大陈涌,西海护民的温斛和容桂社区,顺德区温氏家族总人口约有五、六千人。

三水区位于珠江三角洲西北角,北江和西江在河口交汇、明嘉靖五年(1526年)置三水县,因西、北、绥三江汇流县境,取“三水合流”之意,故名。1993年撤县建市(县级),隶属佛山市管辖。全区面积874平方千米,辖7个镇、2个街道办事处,人口约38万多。

三水区芦苞镇下圹老温村的由来是万一郎公的后裔,老温村至今已繁衍了六代,总人口约一百人左右。

台山市,明弘治十一年(1498年)置新宁县,1914年改名台山县,因县城北有三台山而得名。1992年撤县建市(县级)。全市人口100.95万,还有旅居海外的也有一百万多人,故有“两个台山”之称,辖20个镇,是全国著名侨乡,有“中国第一侨乡”之誉,并有“排球之乡”和“航空之乡”的美誉。

台山市温氏主要聚居在台城、端芬、那扶等镇,人口大约有2200人,但迁往外国定居的也有二、三千人,总人数共四、五千人。

聚居在台城镇的温工主要有罗洞、安步和长岭等三个村委会;其中在罗洞的有6条村,人口580人,外出国外侨胞约有1000多人;安步沙步村和长岭温边村的温氏人口约有700人左右(含国外)。

聚居在端芬镇的有墩寨温屋村、塘底东南村和江联等村,人口约300人左右(含国外)。

聚居在那扶镇泗门的有1条村,温氏人口约有500人左右(含国外)。

台山市温氏的开基祖有文宁公的第三子:中孚的后裔,贵和公(文坊)十四世裔孙:儒敏公的后裔。

其中台城镇罗洞和端芬镇墩寨龙安里的温氏开祖是中孚公的长子:有德公的孙——宁辅公开枝。

台城镇安步沙步村和长岭温边村的温氏开基祖是中孚公的第五子:有淑公的孙——郁义公开枝。

那扶镇泗门村的温氏开基祖是贵和公(文坊)十四世裔孙:儒敏公从恩平迁去开枝。

开平市地处珠三角洲西南部,北接新兴县高明区,东邻台山市,西界恩平市,南靠台山市。

清顺治六年(1649年)置开平县,1992年1月5日撤县建市(县级),全市面积1611平方千米,人口68万,辖3个街道办事处,15个镇,是全国著名侨乡。

开平市的温氏大多数是从台山市、恩平市搬迁过来的,有些是由政府人事部门分配开平工作而迁入的,所以开平市没有原居住的温氏,人数也难统计。

德庆县,建于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南宋绍兴元年(1131年)为德庆府,示以德致庆之意。1912年改为德庆县,全县辖15个镇,人口36万多。

德庆县的温氏主要分布在九市、德城、回龙三镇温氏总人口约5800人左右。德庆县温氏的开基祖均是文宁公的第五子:中美公的后裔

高要市,地处珠江三角洲西缘的西江中游。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置高要县,因高要峡(今羚羊峡)居高险要而得名。1993年撤县建市(县级)。全市面积2196平方千米,人口70.62万,辖19个镇。

高要市温氏分居住在全市的12个镇内,其中以小汀、连圹、活道、新桥、白诸五个镇温氏较为集中,全市温氏人口约6000人左右。新桥镇长湖村温姓开基至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由该村分支出去的有石村、金库新村、下围、柑园村等。而下围村分支出去的有荔枝村、波西村和龙圹村。石村分支出去的有湖坑村、蟠龙围等。金库新村分支出去的有沙帽岗村。还有历代经商或工作需要而迁往南海、三水、广州、梧州等地落籍的人也不少。

活道镇的上蕨坑村和蟠龙围村的温氏是由佛山市石湾柳村迁去定居的,大姚村和湖坑村的温氏是由德庆县崖山迁去定居的。

电白县,南朝梁大通二年(528年)置电白部,隋开皇九年(589年)改为电白县,以其地多电闪雷鸣而得名。

电白县位于广东省西南部,地处南海之滨,自东、东北、西、西南依次与阳西、阳春、高州、茂名市区、吴川等相毗邻,县境东西宽约50公里,南北长约55公里,陆地面积2227平方公里,海域面积75平方公里,设21个镇,308个村委,3515条自然村,总人口132.07万人。

电白县温氏村、居民分布在15个镇场,据2006年统计有3121户,14733人,占全县总人口的1.1%。其中黄岭、沙琅、岭门、羊角、水东五个镇和曙光农场的温氏较多,共有温氏人口11300多人。

电白县温氏的渊源主要有以下二个宗支:

一支系是文宁公第四子中训公的第十世裔孙成祖公从顺德迁到电白勒竹仔,生有三子:长子定基向水东蓝田一带发展,次子温承(千一郎),三子温政(千二郎)生法聪,迁牛路水,再迁沙琅大湴田。

另一支系是德兴公之堂弟坤德公之后裔恩敏公等,同于宋末,因元军追迫,由福州古田直抵电白清湖,现已繁衍到上头屋、车田子、儒垌、树子丰田、前海、大榜等地、迄今人口达1808人。

化州县位于广东省西南部,鉴江中下游。自然环境优越,风光美好,气候宜人。

化州历史悠久,开州较先。早在新石器时代便有人类活动,远古截止族先民于此繁衍生息。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今之化州属象群地。此后,隶属迭绎变易,建置区划多次分合。期间南朝宋元嘉三年(426年)便置罗州县,改鉴江流域建制最早的县份。距今1560多年。北宋江太平兴国五年(980)改称化州。自置罗州时起,至明洪武六年(1373)止,历840多年间,化州一直是一、二级行政区,州、郡(府)的治所,为鉴江流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洪武七年始隆府为州(仍领古城,吴川两县)。清沿明制,仍称化州,始为散州。民国称化县。新中国成立后,沿名化县。一九五八年十一月与吴川县合并,改称化州县,一九六一年四月吴川县析出,仍沿原名化州县。其间先后隶属高雷专区,粤西行署、湛江地区管辖,一九八三年实行市管县制后,归属茂名市管辖。一九八八年经国务院批准为沿海经济开始区。一九九四年经国务院批准撤县建立化州市。全市面积2214平方千米,辖15镇,四个街道办,总人口一百四十多万。

根据化州市温氏族谱及温氏历史资料记载,初步查实入籍化州市温氏始祖有三个:

第一是文宁公二子中直公的后裔,迁入化州市分布在博带、洪里、江口、扶良等村庄,是化州市温氏人口较多的一支。

第二是文宁公六子中典公的后裔象璣公(明岁进士)从新会迁到阳江县鳌头山,其四世孙珩玉从阳江县鳌头山迁入化州市高垌村。

第三是从广西陆川县清耳大队茶根村迁来分布居住在中垌镇樟木岑村和合江镇低村,至于始祖的来龙去脉尚未查实。

信宜市,位于广东省的西南部,与广西省邻接。全市面积3080.5平方千米,人口125万,辖18个镇1个街道,370个村(居)委会,是广东省著名侨乡,隶属茂名市管辖。

据信宜登市山及大坪出土的石器考证,早在4000年以前便有人类在这片土地上居住。秦以前,这里属“百越”之地,秦朝平定百越之后,分岭南为三郡,这里属桂林郡、汉朝属端溪县(县址在今德庆县)。南朝梁时在此置梁德县。隋朝改为怀德县。唐朝分为怀德、信义、潭娥、特亮等4个县。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置信义县,“盖以近信,招义二山合而名之”。太平兴国元年(公元976年)因避宋太赵光之讳改为信宜县。1995年撤县建市(县级)。

信宜市的温氏分居在全市16个镇,29个村委会60多个自然村,温氏总人口数约12200人,还有旅居国外和港澳华侨1500多人,居信宜姓氏人口第23位,是全省温氏较多的一个县级市。

信宜市的温氏以安莪、金垌、径口和池洞四个镇最多,占全市温氏人口70%多,安莪镇的大六村有温氏2500多人,金垌镇的六胜村和金垌村的温氏都在800人以上,而大成、丁堡、高坡和茶山等四个镇的温氏很少,每个镇仅有几十人。

信宜市的温氏开基有两支:一支是文宁公的第八世裔孙文叙公于清康熙中期(约1700年前后)从罗定市罗镜镇迁徙到安莪镇大六村(部分又迁往广西平梨黎村、杨村),文汪公迁至池洞镇排田村;翰章公的后裔也经罗定市的马桥迁到白石镇、大成镇等地,文相公、文源公、文衡公则由茂名市铁炉迁入金垌,再由金垌迁往径口镇良耿村、水口镇都龙村、镇隆镇八坊村和北泮村、高坡镇文垌村以及东镇等地。另一支是六郎公(宗泽)的后裔从梅县松源镇的案背村移居到新宝、思贺两镇,这支温氏约一千人左右。

惠东县位于广东省南部,县境东接海丰县,南靠南海,西界惠阳市,北邻紫金县。1958年析惠阳市东部地区设惠东县,全县面积3317平方千米,人口近70万,辖22个镇,隶属惠州市管辖。

惠东县温氏人口有七千多人,占全县总人口百分之一多些。

惠东县温氏属九郎公后裔。除大岭镇棠阁属良政公后裔,直接由福建省上杭县兰家渡进入惠阳续迁惠东,以及吉隆镇石湖头和稔山镇中和堂属贵清公后裔。其余全县各镇温氏均是于明末、清初(距今300多年)从嘉应州梅县松口迁来的良善公和良彬公的后裔,以及从五华县和紫金县迁来的贵和公后裔,一脉相承进入惠东县各地落籍开基,具体如下:

一、属良政公系:八世祖象庭公约于明朝正德年间从福建省上杭县兰家渡迁到惠阳淡水镇永隆街宝华店落基。九世祖应辉公迁至惠东县安墩白薯下洞老蟹钳开基,再至十一世和一公迁至棠阁落籍开基。良政公系约1500人。

二、属良彬公系:八十八世祖燕明、庆明兄弟两人从梅县松口迁至紫金县九和(下黄沙)双虫罗开基。继之九十世祖孔仁公迁至惠东县安墩镇白薯嶂下旱田开基。另外孔仁公的后裔有些又迁至棠阁牧坑开基,良彬公系约1400人。

三、属良善公系:万松公的八世裔君乐、君达兄弟两从梅县松口镇浊水大圹唇迁徙到惠东县增光镇田心村开基,君乐公的后裔有些又迁到多祝镇大岭头村定居。传说君达公的后裔迁至棠阁新溪。万松公的六世祖里隐公从梅县松口镇浊水大圹唇迁徙到惠东县稔山圩。良善公的后裔有些从兴宁县富祝堡中洞前乌楼下迁至惠东县稔山镇汉圹落基,十四世祖(失记)从梅县松口大圹唇迁至稔山镇白云村开基。至今良善公后裔约2000人左右。

四、属德兴公长子贵清公派:一支是十世祖兄弟四人(春辉、云辉、燕辉、仁辉)于乾隆年间从福建省漳州市平和县井田村迁至惠东县稔山圩镇开基。另一支是十七世祖(失记)从揭西县灰寨镇马辂迁至惠东县吉隆镇石湖头开基。贵清公后裔在惠东县约80人。

五、属德庆公次子贵和公派:(按贵和公为一世)

1、 长子元兴公的后裔至十世祖得鬼公从五华县安溪都(周江镇)迁至惠东县白花镇田燕门开基。

2、 次子元朝公的后裔:从五华县登畲镇迁到惠东县,一部分从紫金县兰圹镇罗圹坝迁到惠东县。

3、 三子元寿公的后裔:十四世祖祭达公从紫金县上义吉洞开基至十九世祖昌廷公迁至大岭镇下棠阁开基。十九世祖茂关公迁到松坑镇开基。贵和公的后裔在惠东县约2650人。

恩平市地处珠江三有洲西南部,东汉建安二十四年(219年)为恩平县,唐至德二年(757年)改为恩平县。1994年撤县建市(县级市),隶属江门市管辖。全市面积1632平方公里,辖15个镇,人口46万多,是全国著名侨乡。

恩平市温氏分居在良西镇、那吉镇、平石镇、横陂镇和恩城镇,共12条村,温氏人口近二千人。其中那吉镇的岭背村、圹角村(含马王冲村)和横陂镇的莲圹口村温氏较为集中,两条村各有300多人。

恩平市的温氏是贵和公(文坊)的后裔,先祖由五华县徙新兴县后再迁至恩平,迄今已有四百年历史。

高明县.明成化十年(1475年)置高明县,因旧有高明寨得名。1994年撤县建市(县级),2002年12月,佛山市扩大区域,把高明市列为高明区。全区面积967平方千米,人口约27万多,辖7个镇、3个街道办事处,是广东省侨乡之一。

高明区温氏人口有一千多,主要分布在明城镇大温村、细温村、横江村、合水镇大洞村和杨梅镇平岭村、云霞村、新村、新安村等地,各村人数不多,都是一二百人左右。

高明温氏居住分散,但却同出一源,都是从鹤山市迁来定居的。是文宁公第三子中孚公的后裔,至今已有200多年历史。

番禺区地处珠江三角洲中心,北面与广州市相连,西接南海、顺德,东邻东莞,南界中山。

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始设番禺县,因有番山、禺山而得名,或曰番山之隅。是广东古县之一。1922年撤县建市(县级),2000年5月撤市建区,隶属广州市管辖。全区面积1314平方平米,辖6街16镇,人口近90万。

番禺区的温氏人数不多,只有300人左右,据从化温氏族谱记载,并后来查实,有国佩公的二支后裔迁到番禺区,一支是:国佩公的长子:德宽公的裔孙——温六公,因日本入侵而走难到番禺区大岗镇客家村定居。另一支是:国仙公的五子:德怀公裔孙——耀桓为寻求更好的生活而徙居番禺区大石镇。还有部分的温氏是解放前后因工作分配到番禺区定居的。

白云区位于广州市北部,与萝岗开发区、花都区、从化市相邻,该区山清水秀,环境优美,交通发达,土地资源丰富,是广州市的新城区。

白云区的温氏主要分布在该区的太和镇、穗丰村、兴丰村、白云村和谢家庄村居住。开基都是在清代康熙雍正年间(1700年-1724年)从粤东的五华、永安徙迁而来开基发展的。从德兴公为始祖一世算起,有十四世祖钦训公派系,从康熙五十七年戊戌年(1719年)公携四子先后从五华丁畲来到原广州府增城县绥福都杨梅田、罗布洞乡开基,现分居在今穗丰村的高圹、新围、高浪、美岭、排历、蕉元头、水鸡冚等自然村,人口共有1800余人。

十四世祖亭宇公二子育麟公派系的上发、自发公在雍正二年(1724年)各携四子从永安来到现穗丰村的下坪、简庄、圹美、大沙和白云村的禾岭开基,部分迁往连圹、恙洞、科子岭,现有人口约800余人。三子育才公派下的朝芳公在康熙年间(约1712年)从永安徙迁来到现兴丰村秧田自然村开基,部分分居到天河区大观村和渔沙坦村、人口约有300余人。

十六世祖悦享公、悦新公派系在康熙五十三年(1715年)分别从安西宽、青溪约各携子来到现穗丰村的上坪、下迳、高文、茶窝开基,部分迁太和米龙村和广西省人口约9000余人。

十六世子容、子仲公派系分别在康熙年间(1710年)从永安来到现穗丰村的青草冚、竹冚开基,部分迁中山县,现有人口约300余人。

另有志盛公派系是从梅县松口磨刀坑迁来的,现因族谱遗失,具体不详,现居住在现穗丰村的象形地、罗布洞,人口约200余人。

还有元寿公裔十四世祖毓文公派系在康熙年间从永安徙迁来到现太和谢家庄村开基,现在该村建有公祠一座,人口约有500余人。

揭西县,地处揭阳市之西,建制于1965年。全县总面积1365平方公里,辖16个镇4个乡,目前人口88.17万。

揭西县的温氏分布在灰寨、京溪圆、五经富、下砂四个乡镇共40多条村,现人口二万六千多。灰寨镇是揭西县温氏最多的一个镇,其中马路、小坡洋、后埔、后洋四条大的自然村人口最多。据1999年冬,灰寨镇人口统计温氏常住人口有11789人。加上旅外人口,共有22000多人,是全省温氏人口较多、较集中的镇之一。

灰寨镇的温氏始祖是千八郎公,于南宋年间,携眷移居海丰。明朝景泰六年(公元1455年)他的后裔又从海丰县吉康迁徙到揭西县灰寨马路(当时叫茅坪),至今已有五百余年的历史,裔孙3万多人。

云城区、云安县原属云浮县。周代本县境为百越(粤)地。秦33年(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统一全国后,本县地属南海郡,秦末为越国地。明王朝万历五年(公元1577年)建立东安县,属罗定州管辖。县治设在麒麟山旁。中华民国时期,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定名为云浮县,隶属粤海道。公元1958年11月,与新兴县合并称新云县,隶属高要专区。1959年4月新云县改称新兴县,隶属江门专区。1961年4月恢复云浮县建制,隶属肇庆专区。1992年9月3日撤销云浮县建制,设立云浮市(县级),由广东省直辖,委托肇庆市代管。

云城区、云安县(即原来的云浮县),总人口近50万,现温姓人口近1万,排在第21位。

阳山县,建于西汉,1959年曾与连山等四县合并成立连阳各民族自治县,1960年恢复阳山县。

阳山县位于广东省西北部,北邻湖南省。全县辖20个镇2个乡,人口接近50万。

阳山县的温氏分布在杨梅、新圩、太平、黎埠、青连、黄坌、阳城、七拱等八个镇和称架瑶族乡共二十多条小村里。全县温氏人口接近3000人,客家风俗。

阳山县的温氏除黎埠镇的不同支系外,其余的都是万一郎公的后裔。

阳山县的温氏最集中的地方是杨梅镇,有1200人,分居在白屋、和厚里、新屋、迳口、旧村等五条自然村。该镇的温氏是万一郎公的长子百一郎公的次子十四郎(润公)的第三子温光的后裔,是从清新县石坎镇迁来的。

黎埠镇大围村的温氏有100多人,他们的开基祖是从梅县迁来阳山定居的,至今已有8代之久了。

清城区和清新县属于清远市的辖地。1988年清远市成立后,把清远县改为清城、清郊两个区,1992年6月又把清郊改为清新县。清城区辖8街7镇,人口58万多;清新县辖23个镇,人口66万多。

清城区、清新县的温氏村(居)民分四个宗支,各宗支的主要分布情况是:

第一宗支的始祖是显公和光公,来自新丰县,是万一郎公的第三代孙。其后裔分布在清新县的桃源镇、浸潭镇、沙河镇、石坎镇、龙颈镇、石马镇、太和镇、秦皇镇、太平镇、三坑镇和清城区的源潭镇、龙塘镇共12个镇60条自然村庄,人口8830人。

第二宗支的始祖是千一郎公(万一郎公后裔),原居翁源雪溪桥,在乾隆年间,由第九世祖德泽(字科公)、二弟德济、四弟德睿、五弟德朝兄弟四个由翁源雪溪迁来清远,其后裔分布在清新县的太和镇马头岗、太平镇黄泥塘以及高田镇的山涉村,人口约500人。

第三宗支的始祖是南岗公,从梅县迁到清远已有四百多年了,他是宗泽公的后裔,其后代分布在清新县的沙河、新洲、山塘、三坑、浸潭五个镇和清城区的石角、太平、龙塘三个镇,共48条自然村,人口5200多人。

第四个宗支的始祖是雍和公。他从花县(今广州花都区)狮岭镇迁到清远开基发业,雍和公与花都区狮岭六横队开基始祖如和公是同胞兄弟,他们是梅县石坑开基良善公的后裔。

四会县始建于秦代,县名长期沿用,一九五七年曾与广宁县合并为广四县,一九六一年复设四会县,一九九三年撤县建市(县级)。全市辖3个街道办事处,14个镇,人口40.93万。

四会市温氏分布在威整、罗源、迳口、黄田、石狗等五个镇。威整镇有四条温氏村,人数1000多,其中有近一半的温氏是从嘉应州(梅县)迁来定居的。

四会市罗源镇的乃塘村和江边村的温氏是从长宁(新丰)迁来定居的。乃塘村的温氏开基祖是秉有公,到现在已发展到十二世,全村90多人口。江边村温氏的开基祖是秉有公,发展到现在有70多人。

四会市迳口镇小坑村的温氏有100多人,是从清新县迁来定居的,是万一郎公的后裔。

怀集县,建于南北朝宋元嘉十三年(公元436年),自元代起怀集县属广西管辖,1952年划归广东省。

怀集县位于粤西山区,西与广西壮族自治区为邻,全县20个镇1个乡,共84万人。

怀集县温氏分布在怀城、坳仔、蓝中、连麦等四个镇,13条村,现有人数4810人,其中以坳仔镇璃玻村较多,有1600多人,而蓝中镇的平安村和下竹村目前仅有几十人。

怀集县温氏的肇基祖是尚一公。

明朝洪武二年(1369年),他被勒封为参将,偕同义弟蔡尚义,领官兵西进怀集,因此后来定居于此,到今繁衍到27世。

广宁县,始建于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1959年曾与四会县合并成广四县,1961年恢复广宁县至今。全县辖19个镇1个乡,人口53万多。

广宁县位于广东省中部偏西。山多田少,交通不大方便,经济生活比较差。温氏村(居)民分布在北市、赤坑、江屯、洲仔、木格、五和、后溪、上林(坑口)等九个镇和清桂林场,共有人口约二千多人。

北市镇温氏始祖秉淳公,是万一郎公长子百一郎公的后裔。清朝年代(约1699年前后),秉淳公为了摆脱贫困,与妻子朱氏从长宁(今新丰)到广宁县北市谋生,始建居于和祥里。

北市镇的温氏村(居)民到今虽然只有五百余人,但个个擅长武术,并且武艺精湛。

赤坑镇黄竹峡村的温氏村民,共40多人。

江屯镇南岭村温氏今有230多人。他们的肇基祖福田公是从嘉应州迁来的,是梅县石坑镇肇基祖良善公的十五世裔,子仟公的十四世裔。

五和镇湖洞村,现有温氏300多人,迁出的有700多人,他们是从五华县迁来定居的,定居后至今有10世。

鼎湖,原属高要县。一九八八年三月,鼎湖设区,直隶肇庆市,共辖坑口、桂城两个街道办事处和广利、永安、沙浦、凤凰、莲花五个镇,面积约600平方公里,人口约15万。辖区内的鼎湖山,传说中黄帝炼丹飞升的地方,是国家级森林自然保护区,加入了联合国“人与生物圈”生态系统,气候宜人。

鼎湖温氏人口约1200人,主要分布于凤凰镇,约占900人,其余散居各镇、街道办。

凤凰镇南寮管理区的南龙塘,毗邻四会,为鼎湖温氏的主要发祥地。清朝雍正年间,廷仕公温氏移居至此(其子朝瑛后移居四川),以耕作和种植为主,繁衍生息。

廉江县. 唐武德五年(公元622年)设置石城县,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改名廉江县,北宋时并入吴川县,南宋时复置石城县,民国三年(1914年)复称廉江县,1959年与遂溪县及海康县北部合并为雷北县,1961年复设廉江县,1993年12月10日撤县建市为廉江市,全市辖22个镇,人口140万多人。

廉江市的温氏村(居)民分布在该市14个镇、91条村,目前总人口18488人。其中雅塘镇和长山镇人数最多。

廉江市温氏始祖是福安公即万六郎的第三子温景涛,即念三郎醇厚公。

廉江市的温氏与普宁市船埔镇大头村的温氏同宗一脉.

阳春市,建于南朝梁普通四年(公元523年),1959年曾与阳江县合并设两阳县,1961年复设至今,1994年5月5日撤县建市。全市辖18个镇,接近100万人口。

阳春市除了一个岗美镇没有温姓之外,其余17个镇均有温氏村(居)民,全市温氏人口8800多。

阳东县,原为阳江市东区,1991年6月撤阳东区,改设阳东县。全县辖15个镇,人口49万多。

阳东县温氏村(居)民主要分布在大八镇的白蒙、和平、周坑,三个管理区,四条村,共有2100多人,其中以白蒙管理区的上、下蒙村占温氏最多,有1900多人,其他两个管理区的温氏目前总共不到300人。

阳东县的温氏开基始祖是文宁(贵清)公的第八世良忠公。良忠公由湖冲而迁大八上,择地卜居白蒙朗落居,单传三代,至第四代生二子,长子理先、次子文先。理先的第四子秀生的后裔从蒙朗村又迁居到阳春市的林田大田基等地居住。

阳西县,原为阳江县地,1988年初阳江撤县建市,原阳江县划为阳西县及江城等区,阳西县于是年4月正式建立。全县辖9个镇,人口44万多。

阳西县温氏村(居)民主要分布在程村镇和儒洞镇,人口约900人。较为集中的是程村镇的西一管理区,有4条村,共有温氏人口600多。

阳西县温氏的始祖是文宁(贵清)公的第五代孙昌隆公,昌隆公从原阳江县大八蒙朗村迁居到阳江县近河岭猫地环安居繁衍。

昌隆公生有四子,长子胡彬,在阳江县西一长河岭猫地环安居;次子胡青,迁居到化州安居繁衍;三子胡深(操)迁居到平村头安居繁衍;四子胡牒(资料记载不清楚),暂未查到去向。

阳江市区(江城区),原为阳江县地,阳江县建于隋代,1959年与阳春县合并为两阳县,1961年恢复,1988年阳江县分置江城区,阳东区和阳西县,1991年阳东区改县。全区辖7街6个镇,人口52万多。

江城区温氏村(居)民分布在江城区清云路和平岗镇村头管理区的村头村,总人数近500人。

据新会、阳西等地族谱记载,迁居阳江市江城区的温氏始祖有文宁公的第五代裔孙兴隆公和昌隆公的后裔。

南海市的温氏人口不多,据调查只有禾顺镇和九江镇有温氏的村庄。

禾顺镇北洲村的温氏是由佛岗县民安镇从化围(原属从化迁徙的)与当地上、下岳打架失败后逃生到去的,现有人口500人左右,全村以种菜为主,经济较发达。

九江镇的温氏情况不详。

据新会市温氏族谱记载文宁公(即贵清公)的长子中理迁居南海,九江镇的温氏是否属中理公的后裔,有待考究。

新会县,南北朝宋江永初元年(公元420年)设新会郡,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改设新会县,1992年10月8日撤县建市。全市辖18个镇,人口86万多,有华侨及港澳同胞55万多,为广东省著名侨乡之一。

新会市的温氏的始祖是文宁(贵清)公的第三子中孚,元军南下战乱时随父南迁,出居河舟,漂泊崖门,后迁白石(江门),最后迁到新会古劳。

中孚生五子,长子、次子、三子、四子均迁异地,只有五子有淑居双水都王井头。王井头建村至今已有700多年历史。

建国后,王井头温氏仍居塘美里、土旺里、王井里、旺嘉里、安和里五条村,总户数不足三百,总人数七百多,一九五八年安和里拆迁到王井里,现只有四条温氏村庄。

新会市的温氏除王井头四条村外,还有市内不少温氏家族居住,全市区计1000多人。

东莞市,原为东莞县,建于唐至德二年(公元757年),1985年改县为市(县级),1988年升为地级市。全市人口接近150万人,有华侨28万人,港澳同胞65万多,为广东省侨乡之一。全市辖5街28镇。

东莞市温氏分布在高步、道窖、寮步、常平、中堂、黄江、清溪共七个镇的九条村和万江、莞城、附城、东城四个区的八村里,共有人口约6300人左右。

东莞市的温氏大部分都没有族谱,他们亦不知道从何分支而来,今从其他兄弟的族谱里查出有清远市浸潭镇龙口村迁徙到常平镇桥头村。有文宁公的次子中直的后裔迁徙到东莞。有增城市派潭大浦村万一郎公的后裔和梅县石坑良善公的后裔迁徙到东莞,但不知哪一条村。其次,有些可能是铜宝公之子元高、元林的后裔。

陆丰市的温氏分布在碣石、大安、八万、甲东等镇、人口一万多人。

碣石镇的碣北村温氏有1300多人,始祖敬轩公自明朝永乐元年癸末岁(1403年)由江西省吉安府泰和县景柏村迁碣石西洞落藉开基。1443年建祠西洞村在思堂,1994年重修。

大安镇、八万镇和甲东镇的温氏是由普宁温氏分支的。

海丰县,秦时属南海郡博罗县,东晋咸和六年(公元331年),始建海丰县,县名沿用至今,1988年划南7个镇设汕尾市区。全县辖15个镇2个乡,近70万人口,是我省著名侨颖,旅外华侨及港澳台同胞33万多人。

海丰县温氏村(居)民分布在联安镇和莲花镇以及城西西门等,三条村共1300人左右。还有是由海丰县划为汕尾市区的田乾圩过洋埔村有温氏300多人。

海丰县温氏的开基始祖是奕东,妣黄氏,是从福建林安县林际乡迁陆丰县大安镇后再迁徙到海丰县石塘都白水际村,即是现在的莲花镇白水际村,又名温厝村。

惠阳市,明、清为惠州府归善县,民国元年(1912年),惠州府废,并与归善县并改为惠阳县,后撤县建市。全市辖20个镇,人口近61万。

惠阳市的温氏主要分布在沥林镇、镇隆镇、陈江镇、华侨农场、秋场和新圩镇、共20多条村,温氏总人口约4300人左右。

惠阳市的温氏分布比较散,其中以沥林镇的老围较为多,有500多人。沥林镇的老围村、新屋村、黄布村以及河背村、鹅公咀村有近900人,均属良善公的后裔。这几条村的温氏始祖是良善公的六代裔孙——仰廷公,由潮州府海丰县丰政都迁居归善泮沥围。


相关文章

  • 广东省内自驾游路线介绍(粤东,粤西,粤南,粤北四条线)
  • 粤东线概况 东线包括广州东部增城市.惠州市的龙门县.博罗县.惠州市区和惠东县景点,线路设计是景点主要分布在广惠高速沿线周边,方便自驾游,预计需要三天时间.从广州市区出发,通过环城高速---广深高速---北二环高速后,可以进入广惠高速.该线路 ...查看


  • 日照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2004-2020
  • 日照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 (2004-2020) 目 录 第一章 项目概要 1 一.工作背景 1 二.指导思想 1 三.工作重点 1 四.规划依据 2 五.总体技术路线 2 六.规划技术方法 3 第二章 城市发展历程与城市规划回顾 3 一.城 ...查看


  • 中国体育场馆市场调查报告
  • 中国市场调研在线 行业市场研究属于企业战略研究范畴,作为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咨询服务,其研究成果以报告形式呈现,通常包含以下内容: 一份专业的行业研究报告,注重指导企业或投资者了解该行业整体发展态势及经济运行状况,旨在为企业或投资者提供方向性 ...查看


  • 青岛概况导游词
  • 青岛概况导游词 大家好!也许大家来过青岛,但是我想即使是土生土长的青岛人,有时对青岛也会感到几分陌生.那么下面我就给大家把青岛简单的介绍一下. 青岛位于山东半岛的南部,胶州湾畔,东南濒临黄海,西北连接内陆,与韩国.日本隔海相望.全市总面积1 ...查看


  • 菏泽市场概况(绝密版)
  • 菏泽概况: 菏泽市位于山东省西南部,为山东省的一个地级市.总人口数为881万,其中2012年菏泽市城镇人口为55万人,菏泽市总面积12238.62平方公里. 菏泽市辖八县一区,另有一开发区.县区分化为牡丹区.曹县.定陶.成武.单县.巨野.郓 ...查看


  • 山东巨野概况
  • 全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百强 山东省投资环境十佳县市 -巨野 一.巨野概况 区域概况: 巨野,位于山东省西南部,辖15个镇2个办事处和一个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总人口100万人,总面积130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14.9万亩.是国家命名的&q ...查看


  • 公司厂房.宿舍.办公楼等(一期)建设项目申请报告
  • 项目名称:XX 电子科技(XX )有限公司厂房. 宿舍.办公楼等(一期)建设项目 建设单位: 编写单位: 编写日期:申请报告 XX 电子科技(XX )有限公司 目 录 第一章 项目概况及申报单位概况 .................... ...查看


  • 房地产项目地块投资意向书-模板-投资
  • 鑫盛房地产项目地块投资意向书 XX地块项目投资意向书 鑫盛房地产有限公司 发展部 二○一三年XX月XX日 目 录 一.山东省聊城xxx市场基本情况 3 (一).城市基本背景 3 1.XX概况 3 2.辖区面积 3 3.交通条件 3 4.气候 ...查看


  • 中国茧丝绸市场调查及投资前景咨询报告2016-2021年
  • 中国茧丝绸市场调查及投资前景咨 询报告2016-2021年 编制单位:北京智博睿投资咨询有限公司 [报告目录] 第1章:中国茧丝绸行业发展概述 1.1 茧丝绸行业界定 1.1.1 行业的定义及分类 1.1.2 行业发展特征分析 1.1.3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