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研究方法导论裴娣娜版重点第二编

第四章 研究课题的选定

从广义上讲,选题包括两方面含义,一是确定科学研究的方向,二是选择进行研究的问题。

第一节 正确选定研究课题的重要意义

一、科学研究始于问题

始于观察”?

有的学者基于对认识发生发展过程的分析,提出“科学研究始于观察”,目的是强调认识的实践基础,这是从认识论总体上来提的。作为科学研究过程却是从问题开始,只有引起问题才会引起研究,观察必须从一定的研究问题出发,观察如果不引起问题,只不过镜子似

的记述观察到的事实而已,而这不是研究。只有提出问题,才能决定应该观察什么和如何观

察。因此,“科学研究始于问题”与“科学研究始于观察”二者具有不同含义。只有明确科

学研究始于问题,才能把科研看作能动的、创造性的活动过程。

二、选题决定教育研究的方向和水平

抓住教育内在的关系和联系来研究,才

能真正发挥教育研究的效益。

我国的教育科学研究在选题上走了哪些弯路?

1关心,提供给实际工作者的知识和方法不一定切合教育发展实际,缺少透彻的问题说明和系统的理论建树。而应用研究则表现出急功近利的倾向,缺乏理论指导且处于较低水平。

2时期一个热门话题,存在较大的不平衡性。

3的经验,忙于学习、移植和模仿,把研究搞成运动,表面上似乎轰轰烈烈,实际上却严重抑

制了自己的主动性、创造性。

三.正确选题是教育研究工作者进行科学研究的基本功

研究课题的确定是科研人员敏锐的洞察力、对形势的判断力以及胆识的综合反映。

第二节 一个好的研究课题应有的特点

一、问题必须有价值

(即理论上要有新突破,实践上要

对教育改革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而且对相关其它领域,如心理学、哲学等有高的外部价值。

问题的意义是确立选题的重要依据,它制约着选题的根本方向。

1.如何衡量选定课题有无意义及意义的大小?(老问题)

一是所选择的研究课题是否符合社会发展、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是否有利于提高教育质量,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这方面强调的是课题要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选题范围要广,

要从当前教育发展的实际出发,针对性要强,选取有代表性的,被普遍关注、争论较大的亟

需解决的问题。

二是所选择的研究课题是根据教育科学本身发展的需要,为检验、修正、创新和发展教育理论,建立科学的教育理论体系的需要。这方面课题一般较专深,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在理论上要有所突破和建树,或有重要的补充和完善。

这里需要说明的一点是,要“从大处着眼”,用综合的普遍联系的全面观点去分析研究

个别事物及其相互关系。我们对选定问题的价值不应作狭隘的理解,不能以一个课题在研究中的成败来判定它所提出的问题的意义。

二、问题必须有科学的现实性

选题的现实性,集中表现为选定的问题要有科学性,指导思想及目的明确,立论根据充实、合理。

选题的科学性的表现? 首先表现在要有一定的事实依据,这就是选题的实践基础。研究课题是从实践中产生的,

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实践经验同时又为课题的形成提供一定的、确定的依据。 还表现在以教育科学基本原理为依据,这就是选题的理论基础。教育科学理论将对选题

起到定向、规范、选择和解释作用

应该看到,选题的实践基础和理论基础制约着选题的全过程,影响着选题的方向和水平。

为了保证选题有科学的现实性,还需要对选定的课题进行充分论证。

三、问题必须具体明确 选定的问题一定要具体化,界限要清,范围宜小,不能太笼统。原因在于问题是否具体

适度往往影响全局的成败。那种大而空、笼统模糊,针对性不强的课题往往科学性差。

四,问题要新颖,有独创性

通过研究应有所创新,有新意和

时代感。

就要把研究课题的选择放在总结和发展过去有关学科领域的实践成果和理论思想的主

要遗产的基础上,没有这个基础,任何新发展,新突破都是不可能的。

要通过广泛深入地查阅文献资料和调查,搞清所要研究课题在当前国内外已达到的水平

和已取得的成果,要了解是否有人已经或者正在或者将要研究类似的问题。如果要选择同一

问题作为研究课题,这就要对已有工作进行认真审视,从理论本身的完备性,从研究方法的

科学性高度进行评判性分析,在此基础上,重新确定自己研究的着眼点。只有在原有研究成

果基础上的突破和创新,才具有研究的意义。

五、问题要有可行性

所谓可行性,指的是问题是能被研究的,存在现实可能性。包含以下三方面的条件:

一是客观条件。除必要的资料、设备、时间、经费、技术、人力、理论准备等条件外,

还有科学上的可能性。

二是主观条件。指研究者本人原有知识、能力、基础、经验、专长,所掌握的有关这个

课题的材料以及对此课题的兴趣。(擅长和个人情况)

三是时机问题。选题必须抓住关键性时期,什么时候提出该研究课题要看有关理论、研

究工具及条件的发展成熟程度。提出过早,问题会攻不下来。提出过晚,又会被认为是亦步

亦趋,毫无新意。

第二节 教育研究课题的类型及来源

1. 教育研究课题的基本类型

一是基础性研究课题。

主要包括那些以研究教育现象及过程的基本规律,揭示青少年身心发展以及影响因素间

的本质联系,探索新的领域等为基本任务的课题。这类课题探索性强,自由度较大,不确定

因素较多。例如:关于我国培养目标体系的研究。这是以揭示带有普遍意义的新理论、新知

识为主要目的的。

是以改造或直接改变教育现象和过程为主要目的。例如:用心理疏导、行为矫正法矫正学生

行为问题的研究。 对于发展性研究课题人们往往将它归为应用性研究,这类课题针对性强,覆盖面宽,既

有宏观教育发展战略研究,也有微观的决策性研究。

2. 教育研究课题的主要来源?

1)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提出课题

题。如:关于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的速度比例、保障机制以及教育经费使用效率的

研究。特别是要紧紧围绕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王题,多层次、多方面、多角度地研究它所涉及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与教育发展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

2)学科建设中需要的问题 这往往是从教育理论发展方面提出的课题。不仅要揭示已有理论同经验事实的矛盾,而且要揭示理论内部的逻辑矛盾;不仅包括学科系统规划建设中的若干未知的研究课题,而且包括对已有教育理论传统观念和结论的批判怀疑,以及学术争论中提出的问题。以德育论研

究为例,围绕德育本质与功能问题,可以形成一系列研究问题

3

揭示其内在规律性;论中发现问题。例如,关于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司题。

4)从日常观察中发现的问题

对于广大的大中小学教师来说,这是提出研究课题的一个重要途径。

5

这就是交叉学科间的空白领域。

6)从当前国内外教育信息的分析总结中提出课题

包括对世界教育科学发展潮流及趋势的分析以及引进国外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理论。既有

对某学派理论的系统研究,如杜威、皮亚杰,布鲁纳、奥斯贝尔、斯金纳以及赞可夫、巴班

斯基等人的教学理论,也有对西方课程理论、伦理学理论、社会学理论等不同观点及研究方

法的评价分析。结合中国实际,确定若干专题研究。

除以上几个主要途径外,还可以从国家领导机关制定的课题指南或规划中选题。

第四节 选题的过程及方法

1. 课题的选定过程: 实际上是经过了一个从产生研究动机到勾画出研究大致轮廓的过程,是对提出的初步研究假设进行不断检验的过程。最初往往是在阅读、研究有关领域的文献中,如教育期刊、研

究报告、教育论文索引、相关学科的重要期刊,或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受到某一点启发,产生联想,从而形成一个初步的研究假设,进而带着这个粗泛的想法广泛查阅有关资料,了解前人在这方面的研究成果、研究方法以及该问题目前被关注的程度。随着思考的深入,原

来朦胧模糊的想法逐渐变得集中、清晰和明确,不仅对此问题大致情况有一个总体把握,而且形成了如何进一步研究该问题的初步思路,这时就可以确定课题了。

2.如何选好题:

1)要有明确的、相对稳定的研究方向

把主要精力集中在一两个方向上。这里所谈的研究方向,其涵义有三层:一是总方向,

二是某学科领域的方向,三是研究者个人的主攻方向。个人研究主攻方向是受前者制约的,

只有把个人的研究纳入到某一具有强的生命力的学科系列中,个人的研究才会得到发展,这

正是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

2)要善于对问题进行分解

从而找到解决这个问

题的步骤和相关的网络。也就是说,将所要研究的问题展开成一定层次结构的问题网络,从而在问题具体化基础上选题。

正确地对问题进行分解,实际上也是预期课题将会以什么样的方式和步骤获得解决,从

而为进行课题论证提供依据。

3)要善于转换问题的提法,并使问题形成系列

不墨守陈规,不固执现有理论,

按照现代社会现代教育发展的要求,找到各种发展的生长点,使研究的问题步步深入。

问题转换还指当一个问题解决以后要把握时机及时转向由此引伸出的其它相关问题,表现出问题延伸的系列。也就是说,要使所研究的课题沿一定脉络具有前后的相关性。

4)要对选定的课题进行论证

课题论证主要回答以下问题:

a .研究问题的性质和类型。

b .本课题研究的迫切性和针对性,具有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c .该课题以往研究的水平和动向。包括前人及其他人有关研究的基础,研究已有的结

论及争论等,进而说明该课题研究将在哪方面有所创新和突破。

d .本课题理论、事实的依据及限制,研究的可能性,研究的基本条件(包括人员结构、

任务分配、物质设备及经费预算等) 及能否取得实质性进展。

e .课题研究策略步骤及成果形式。

在系统的分析综合基础上写出简洁、题论证报告不仅用于申报研究项目,而且也应用于发表论文的开篇,学位论文的前言部分。

对于重大课题,常常必须写出开题报告,并经过同行专家的审议。

开题报告内容一般包括:(1)课题名称;(2)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即研究本项目的实

际意义和理论意义) ;(3)研究的主要内容;(4)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预计有哪些突破;(5)

完成本课题的条件分析,包括人员结构、资料准备和科研手段等。

第五章 文献检索

贯穿研究的全过程,从选题,初步调查以及论证课题,制定计划,搜集整理和分析研究

资料到形成研究报告,都离不开有关课题文献的检查和利用。

第一节 文献检索概述

1. 定义

文献,是把人类的知识用文字、图形、符号、音像等手段记录下来的有价值的典籍,包

括各种手稿、书籍、报刊、文物、影片、录音录像、磁带、幻灯片及缩微胶片等。

文献检索则是从文献中迅速准确地查找出所需情报的一种方法和程序。

教育科学文献是记载有关教育科学的情报信息和知识的载体。

2. 文献检索在教育研究中的作用

1

查阅文献,对所要研究的问题作系统的评判性的分析。查找的内容包括:该课题前人或他人的主要研究成果,达到的研究水平,研究的重点,研究的方法、经验和问题。要了解哪些问题已基本解决,哪些问题有待于进一步修正和补充,在此问题上争论的焦点是什么,从而进一步明确研究课题的科学价值,找准自己研究的突破点。

2 查阅文献资料,可以从过去和现在的有关研究成果中受到启发,可以找到获得课题科学

回答的线索,使研究范围内的概念、理论具体化,而且为更科学地论证自己的观点提供有说

服力的、丰富的事实和数据资料,使研究结论建立在可靠的材料基础上。

3

文献资料提供科学研究的有关信息,使研究者充分占有材料,从而避免重做前人已经解

决了的问题,重复前人已经提出的正确观点,甚至重犯前人已经犯过的错误。

第二节 教育文献的种类及主要分布

1. 文献的三种等级:

原始文献,是直接记录事件经过、研究成果、新知识、新技术的文献,具有创造性,有很高的直接参考和借鉴使用价值,但它贮存分散,不够系统。

书目、索引、提要和文摘等。二次文献具有报告性、汇编性和简明性,是对一次文献的认识,

是检索工具的主要组成部分。

三次文献。究之后综合浓缩而成的参考性文献,包括动态综述、专题述评、进展报告、数据手册、年度百科大全以及专题研究报告等。这类综述性文献有综合性、浓缩性和参考性特点。 (填空)教育科学文献的特点:内容广泛,数量众多,学科复杂。相互交叉渗透,系统性、积累性和继承性强。文献类型以专著论文、研究报告为主。

2. 教育文献的主要分布

1)书籍

包括名著要籍、教育专著、教科书、资料性工具书(如教育辞书和百科全书) 及科普通俗读物。它是教育科学文献中品种最多、数量最大、历史最长的一种情报源。

名著要籍指一个时代、一个学科、如马克思主义经典作

家论教育。

专著(包括论文集) 容专深,大多是作者多年研究成果的结晶。专著一般就某个问题发展历史和现状,研究方法

和成果,不同学派的观点和争论,以及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加以论述,并附有大量的参考文献和书目。专著中阐明了作者自己的独到见解,介绍了新颖的材料,通常反映学术研究的

最新进展。如瞿葆奎先生主编的26卷本大型《教育学文集》则属此种类型。

教科书是专业性书籍,具有严格的科学性、系统性和逻辑性。内容一般包括教育科学的

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学科领域内的科研成果以及讨论的问题。要求学术的稳定性,名词术语规范,结构系统严谨,叙述概括,文字通俗,可读性强。

手册,往往汇集了经常需要参考的文献资料,就某一分支学科有关问题的历史和现状、

方法和结果以及各种争论观点作广泛客观的叙述,不涉及作者本人见解。手册具有类例分明、资料具体、叙述简练、小型实用、查阅方便等特色

教育辞书和百科全书都属于资料性工具书。 教育辞书主要是提供教育科学名词术语的资料,规范、精确、准确,以条目形式出现。辞书,有一定格式,第一句是破题,后面是基本论点。

百科全书则是对人类一切门类或某一门类知识的完备概述。不仅提供定义,而且有原理、方法、历史和现状、统计和书目等多方面的资料,着重反映当代学术的最新成就。 百科全书特点概括为以下几点: 一是汇编性,用已有的大量资料作为基础,博采众长,全面叙述,避免缺漏和偏狭; 二是概述性,从大量文献中提炼出材料加以概括; 三是分类性,以知识的科学分类体系作为编撰的基础; 四是检索性,有完善的检索系统;

五是可读性,可供系统阅读或浏览。 百科全书既能提供最新的学术信息和研究成果,又能提供系统知识,其内容注重全、精、

新,文字规范、严密、简洁,由众多专家学者撰稿,具有较强的权威性。

至于科普读物,则是面向广大群众的以普及教育科学知识为宗旨的通俗读物,有初、中、

高级之分,文字浅显,但最新信息含量较低。

2)报刊 报纸和期刊均属连续出版物。

报纸是以刊登新闻和评论为主的定期连续出版物,如《中国教育报》。报纸发行广泛,传递信息迅速,但材料分散不系统,且不易保存。

期刊,是定期或不定期的连续出版物,有周刊、月刊、双月刊、季刊等。可分为学术理论性期刊,情报性期刊,技术、事业性期刊和普及性期刊。

教育科学范围内的期刊主要有三类: 一类是杂志。杂志刊载有关科学论文、研究报告,文摘、综述、评述与动态,兼容性强。 一类是汇报、集刊、丛刊、汇刊及高校的学报。学报一般刊登专业性、理论性学术性强的文章。 还有一类是文摘及复印资料,这是一种资料性及情报索引刊物。如中国人民大学分科的报刊复印资料。 期刊拥有庞大的写作队伍和读者群,出版周期短,内容新颖,论述深入,发行量大,常反映有关学科领域研究的最新动态和最高水平,是教育科研工作者查阅文献最有效且简便的

主要来源。

3)教育档案类

料。教育档案类包括教育年鉴、教育法令集、教育统计、教育调查报告、学术会议文件、资

料汇编、名录、表谱以及地方志(我国特有的地方百科全书) 、墓志、碑刻等。

年鉴是系统汇集一年内重要事件、学科进展与各项统计资料的工具书。它以记事为主,

内容通常包括:专论或综述,统计资料和附录。其中专题论述是年鉴的主体。由于年鉴内容

完备,项目齐全,记载翔实,查找方便,所以它是了解新情况,研究新问题,积累资料,撰写历史的信息密集型工具书。年鉴按年编辑出版积累起来就是一部编年体的历史。

教育法令集是官方的有关教育政策法规的指令性文件汇集,通过立案归档,成为资料的

一部分

学术会议文献,包括报告,记要,提交会议的论文(多数是未公开发表) ,往往反映一个

学科领域的研究动向和研究成果,代表了国内外教育发展水平,是进行研究的一个重要资料

来源。

学位论文,是研究生进行专题研究后为取得某种学位而撰写并提交的科学论文,是带有

一定独创性的一次文献,一般选题论证充分,文献综述较全面,探讨问题往往比较专深。

4)专家询问

具有高度选择性和针对性,从专家询问渠道获得的情报信息具有极大的价值,从观点到方法上的启迪将有助于课题研究的深入。

5)非文字资料

在教育科学研究资料分布中主要指以声音、图像等方式记录有知识的载体,通过视听觉

传递知识,更直接、精炼、形象。非文字资料同样有一个如何分类、著录、编目、贮存、检

索和使用的问题,一般以科学分类为分类体系,注意科学性、实用性和可指定性。

第三节 文献检索的过程和方法

1. 文献检索的过程

确定课题检索标志,以确定所需文献的作者,文献类号,表达主题内容的词语和所属类目,进而选定检索工具,确定检索途径。

第二步,搜索阶段。搜索与所研究问题有关的文献,然后从中选择重要的和确实可用的资料分别按照适当顺序阅读,并以文章摘录、资料卡片、读书笔记等方式记录搜集材料。

第三步,加工阶段。要从搜集到的大量文献中摄取有用的情报资料,就必须对文献作一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的加工工作。

2. 文献检索的基本方法

1)顺查法

按事件发生、发展时序,由远及近,由旧到新的顺序查找。一般可以查全。此法多用于范围较广泛,项目较复杂,所需文献较系统全面的研究课题以及学术文献的普查。

2)逆查法

与顺查法正好相反,逆查法(倒查法) 是由近及远,由新到旧的顺序查找。这种课题大都是需要最近一个时期的较新论文、专著,不太关注历史渊源和全面系统,易漏检。

3)引文查找法

又称跟踪法。是以已掌握的文献中所列的引用文献、附录的参考文献作为线索,查找有

关主题的文献。这种方法的优点在于文献涉及范围比较集中,获取文献资料方便迅速,并可

不断扩大线索。缺点在于查得的文献资料受原作者引用资料的局限性及主观随意性影响。

4)综合查找法

将各种方法结合加以使用以达到检索目的。

3. 正确的检索资料方法应达到四点要求:

(1)准,高的查准率。

(2)全,高的查全率。搜集的资料不仅有正面的,也有反面的,既有纵向的也有横向的,

既有中文的也有外文的,既全面又系统。

(3)深,占有情报的多样性及内容的专深。

(4)快,要迅速。一个准确度高、有价值的情报资料,

4. 检索性工具书定义:

是比较完备的汇集某一方面的资料,按照特定的方法加以编排,内容比较概括,以供检索文献线索时查找的图书。

常用的检索性工具书有:书目、索引、文摘、传记资料等。也包括辞书、百科全书、年鉴及手册。

书目,目录。我们应了解目录学的基本知识,学会使用目录书的基本方法,并选读几本基本的目录书籍。

索引,编成简括的条目,注明其出处。按检索内容和途径,索引可分为篇目索引(题录、论文索引) 、字词句索引(书中摘出的字、词、句组成) 、专名索引(按人名、地名、书名等编排) 、主题索引(内容按主题集中编辑) 。索引收集内容广泛,文字简洁。

检索性文摘强调科学情报价值。一般原文节录为多,包括主要论点,论据,结论。述而不评,陈而不议,客观公正地、真实地反映学术观点的本来面目。人们借助文摘可获得学术信息,简要地了解文献内容,有目的地选择所需的一次文献,从而提高检索和使用文献的效率。

传记资料,一般附有被传人物的著作目录,为我们提供从作者人手查找文献的途径。 另外,还有表附(用表格编年形式展现出来) 、图录(以图象形式表示) 、地图和名录等。

5. 教育文献的利用以及检索文献的要求

查阅文献时善于选择核心期刊,确定主要文献,要善于抓核心文章以及抓核心词句表达的核心思想。

检索文献要遵循以下基本要求:

1)检阅要全面,即全面性

通过浏览,不仅要搜集与自己观点一致的材料,也要搜集那些与自己观点不一致,或与自己构思相矛盾的资料。不仅要广泛查阅中文资料,同时也应查阅外文资料。特别是要着力搜集第一手资料,以保证研究的客观全面。

2)检阅要认真细致,即准确性

通过细读,基本掌握四十年来,特别是近十年来所研究的领域内讨论过哪些问题。

前人矛盾的三种情况:

第一种,前人的结论可能是正确的,但论据不充分;结论可能是错误的,但研究过程或研究方法可能有启发;

第二种,前人的争论焦点,可能是问题的关键所在,也可能只在表面现象上争吵不休,并未触及问题的实质;

第三种,前人的理论依据及史料依据,可能是准确无误并十分丰富,也可能是篡改文献,贫乏薄弱得不足为据。我们要通过细致查阅,搞清来龙去脉。

在实践中常常发的失误。一是曲解引伸,主观臆断;二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或突出其一,忽略其二,断章取义;三是脱离实际,追赶时尚,将马克思主义词句作为教条,生吞活剥并未真正理解。

3)勤于积累

善于做摘要、札记、卡片,编制自己的文摘、提要、综述,建立个人资料库,同时又会使用国家的信息库。

4)善于思索

不仅需要有与研究问题有关的知识准备,而且必须靠理论思维。在阅读中进行比较,分析、联想和构思,从而产生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观点。

第六章 理论构思 形成研究假设

理论构思主要是通过建立明确的研究假设,准确地表述研究课题并按确定的目标决定研究方法。

第一节 研究假设概述

1. 定义:

假设是根据一定的科学知识和新的科学事实对所研究的问题的规律或原因作出的一种推测性论断和假定性解释,是在进行研究之前预先设想的、暂定的理论。

2. 假设在教育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首先,假设决定着研究者探索行为的性质和方向,指导教育研究的深入发展,以避免研究的盲目性。 第二,对解决问题的方案作了预见性的规定,通过逻辑论证使研究课题更加明确。 第三,为收集事实,分析和解释材料提供了框架。按确定目标决定研究方法和收集资料。 第四,假设对研究结果、效果进行了预测。

3. 提出假设的必要条件:

古德和哈特: 第一,以明确的概念为基础;第二,具有经验性的统一;第三,有所限制;第四,与有效的技术相联系;第五,与总体理论相关联。这强调了假设的科学性。

我国学者提出,假设作为对科学问题的一种试探性回答,应满足三个条件:

(1)

(2)

(3)

4. 好的研究假设的基本特点:

1)科学性。假设要有一定的科学根据,建立在明确的概念、已有的科学理论和科学事实的基础上。

2的,因而与正确的理论不同,它对一定的行为、现象或事件的出现作试验性的、合理的解释,因而有一定的预测性。假设本身正是科学性和推测性的统一,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

3念要简单,表述要清晰、简明、准确,条理分明,结构完美,假设命题的本身在逻辑上是无矛盾的。

4)可检验性。假设必须是可检验的,验证推测性的正确程度和可靠性。一个原则上不可检验的陈述是没有科学价值的,因而也就不是一个科学假设。

第二节 教育研究假设的基本类型及假设的检验

1. 两种不同的分类法

(一)

1)归纳假设

归纳假设是基于观察基础上的概括,示进而概括、推论提出的经验定律。

2)演绎假设

是根据不可直接观察的事物现象或属性、之间的某种联系的普遍性,通过理论综合和逻辑推演而提出的理论定律和原理的假设。

3)研究假设

研究假设陈述的是两个变量间所期望的相关(或不同) 。

(二) 接性质和复杂程度分

1)描述性假设

科学探索的最初阶段,描述认识对象的结构,数量关系的推测,是关于对象的大致轮廓的外部表象的一种描写。

2)解释性假设

说明事物原因的一种更复杂、更重要的假设,这是比描述性假设高一级的形式。在研究中,处于解释这个层次的假设,是从整体上揭示事物各部分相互作用的机制,揭示条件与结果、研究主体的最初状态和最终状态的因果关系原理。

3)预测性假设

上提出的更复杂更困难的一种假设。

预测性假设主要用于全国范围内的、具有战略意义的某些综合性课题的研究。例如,要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如何解决农村普及教育的经费问题。

2. 假设的形成的步骤: 首先,要在搜集一定数量的事实、资料基础上,提炼出科学问题;

其次,寻求理论支持,形成初步假设。为了回答问题,要充分运用各种有关的科学知识,并且灵活地展开归纳和演绎,分析和综合,类比和想象等各种思维活动,形成解答问题的基本观点,此构成假没的核心;

最后,要推演出各相关现象的理论性陈述,使假设发展成比较系统的形态,具有严谨的系统和稳定的结构。

3. 形成科学假设需要具备的基本条件:

1)基础是科学观察和经验归纳(经验基础)

洞察现实存在的弊端,研究的基本情况,以及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这是形成假设的源泉,它为假没的形成提供认识论依据。

2)思想方法论

描述性的经验代替不了科学规律,为此以描述性

的经验规律为出发点,运用逻辑工具,导出假设命题,有可能是经验规律的补充,如果得到实践验证,那么经验就上升为理论,达到本质的认识。也就是说,假设是在科学观察和经验归纳基础上所做的合乎逻辑的某种命题或命题体系,因此,假设可以通过类比、归纳、演绎等方法获得,关键在于是否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论。

3)研究者的背景知识

包括研究者的学科知识(教育学、心理学、伦理学,社会学、美学等) ,掌握与研究课题有关的材料等。

第七章 教育研究的设计

第一节 确定研究类型和方法

1. 选择研究方法的基本要求:

1)根据研究课题的目的要求选择方法

研究方法的选择取决于研究目的。在教育研究的多种类型的方法中,不存在绝对的“最优方法”。

2)注意各种方法的独立性及相互联系

教育研究的每一类方法,具有各自的特点及不同的适用条件和范围,不能相互代替。在注意每种方法的独立性的同时,要注意它们之间的联系。

第二节 选择研究对象

1. 定义:

总体,即研究对象的全体。当它成为统计研究对象时,就叫做总体,是一定时空范围内研究对象的全部总和。

样本,是从总体中抽取的、它是能够代表总体的一定数量的基本观测单位。样本中所包含的个体的数量称为样本容量。

取样,是遵循一定的规则,从一个总体中抽取有代表性的一定数量的个体进行研究的过程。目的在于:用一个样本去得到关于这个总体的信息及一般性结论,从样本的特征推断总体,从而对相应的研究作出结论。

2. 为什么只抽取样本进行研究?

这是由于教育研究对象的特点和取样本身的基本特点所决定的。

如果你研究的是个别人或少数人,不存在取样问题,因为对象总体已成为你的研究直接对象。限于研究者的时间、精力、人力和物力。取样,以概率论的大数定律作为理论基础,是根据部分样本的实际资料对全部总体的数量特征作出推论估计。

3. 选择样本的基本要求

1)明确规定总体

研究目的决定了总体的范围。从某一总体抽取的样本,经过研究获得的结果只能推广到这一总体中去。

2)取样的随机性

也就是说使被抽取的任何个体与个体之间是彼此独立的,在选择上没有联系。样本保持和总体有相同的结构。

3)取样的代表性

要尽可能使抽取的样本能代表总体。样本的代表性正是由部分推断整体做法的理论根据。

要使取样有代表性,还必须对取样误差进行正确估计。取样误差是指样本的指标数值与总体的指标数值之间所存在的离差。

4)合理的样本容量

要科学地确定样本的大小,既要满足统计学上的要求,又要考虑实际上收集资料的可能性,并使误差减少到最低限度。

样本大小取决于以下诸方面因素:(1)研究的不同类型。(2)预定分析的精确程度。(3)允许误差的大小。(4)总体的同质性。(5)研究者的时间、人力和物力。(6)取样的方法等

取样大小的参考值:

描述研究、调查研究:总体的l0%:除少数情况,调查研究的样本容量一般不能少于100。

相关、比较研究的满意样本每组至少30。

实验研究:条件控制较严密的研究,如心理学实验,每组15人;条件控制不严密的教育实验,最好是一个自然教学班,不少于30人。

必须指出的是,不能绝对地理解“总体愈大,样本容量就愈大”。不是绝对地按比例取样。

另外,要避免取样的偏见。取样偏见来自研究者的失误,一是志愿者的使用:二是近便组的使用。这些应在研究报告中写明。

抽取的样本是否有代表性,最后还要通过对结果的检验来证明。由样本得到的结果必须作统计学上的显著性检验。而某种统计量的计算和各种不同的显著性检验,如平均数、标准差、相关系数以及u 检验、t 检验、卡方检验等等。

4. 取样的基本方法

取样的方法多种多样,要根据研究目的和条件灵活选用。

1)简单随机取样

按照概率论的原理,抽样时要尽可能使总体中的每一个基本观测单位都有均等的机会。优点是:可以保证全部标识的代表性。这是在总体异质性不是很大而且所抽取样本较小时经常采用的一种形式。局限是:当样本规模小时,样本的代表性差。

简单随机取样有两种具体方式:

a. 抽签。

b. 随机数目表。随机数目表是一种经严格制作的由许多数目字组成的表,数字随机排列,操作时,首先随机确定一个表上取数的“起点”,然后按表上所示的数号取样。

2)系统随机取样

系统随机取样,机械抽样。编号并分成数量相等的组,使组数与取样数相同。然后从每组中依事先规定的机械次序抽取对象。

抽样比率的计算公式:k=N/n(k:抽样比率;N :总体数;n :样本数)

例如,某一研究要从1000名学生中抽取100人作为样本,抽样比率为:k =1000/100=10。按学生名册或学号,从1至10中选出第一个样本单位,比如这个号码是5,然后作等距抽样,5,15,25,„„直到选够100个号为止。

系统随机取样,由于它能在总体的整个范围内有系统地抽取样本,因此与简单随机取样相比较,抽样误差要小一些。 如果把其总体的每个观测单位按照某种性质特征的变异度大小或增减程度依次编号,进行系统抽样,其结果常与分层抽样差别不大,但它又有比分层抽样设计更简单的优点。所以在抽样调查中常被采用。

系统随机抽样,要考虑研究总体的情况。如果总体存在周期性变化,如考试试卷,男生单号,女生双号,那么,很可能出现样本的系统误差,抽取的样本只有一个性别。

3) 分层随机取样

分层抽样也叫类型抽样、配额抽样。将总体按一定标准,即单位属性特征(变异度的大小) 分成若干层次或类别,然后再根据事先确定的样本大小及其各层或各类在总体中所占的比例提取一定数目的样本单位。即按总体中具有各类特征的对象所占的比例,在总体中随机抽取同样比例的样组成分的取样方法。

适用条件及特点:当已知研究总体由不同性质的几个部分组成,要使抽取的样本能客观反应总体的结构特征,就可以采用类型取样。获取的样本更具有代表性。分层是以客观事物的实际状况为依据的。

采用分层取样的步骤:

(1)了解总体中各特征的差别,按特征差异分组,计算每一类别在总体中占的比例。

(2)根据各组在总体中所占比例,分配各组中每一类别的人数。

(3)最后从总体的不同类别的对象中按规定人数在各组中随机抽取样本。

4)整群随机取样

把一个个整体,如学校或班级编号后用随机、机械或类型取样方法进行抽取,它不是从整体中逐个地抽取对象,而是抽取一个或几个单位整群作为样本。

教育实验中,考虑到教师学生的配合等问题,有意地选定研究班级而不打乱原教学单位,所以它是常用的方法。

(按目的抽样) ,如研究特殊儿童(聋哑、盲弱视、弱智) 学习特点,或超常儿童的学习特点,那就必须以特殊儿童作为抽样对象(叫有偏取样) 。

第三节 分析研究变量

1. 定义

自变量因素或条件的组合。

因变量它是研究中需要观测的指标。

控制变量是与某特定研究目标无关的非研究变量,也叫无关变量。由于它对研究结果将产生影响,所以需要在研究过程中加以控制。

2. 究变量的性质特点和相互关系:

一种是相关关系。是正相关,还是负相关,还是零相关(自变量单位的每一次增进都不伴随反应数量的恒定变化) 。

一种是因果关系。

一种是预测关系。即依据已知的客观事实、科学理论、科学方法,能探索和推测未来的发展趋势。

3. 选择自变量

根据研究类型确定操纵性自变量和非操纵性自变量,并确定自变量数目和水平。

所谓操纵性自变量是指研究者可以主动加以操作的变量;

而非操纵性自变量则是研究者无法主动加以操作的变量,如被试的年龄、性别、社会经济地位、家庭结构、父母职业等。对二者加以区分的重要意义在于:研究者必须明确确定所

要操纵的自变量,即要变革的措施,它反映的正是一个教育研究的性质特点。

选择和操纵自变量,主要问题还在于要防止自变量的混淆以及保持自变量的单纯性问题。 在教育实验中的复合自变量问题。在研究中,使用的是一个复合的自变量。对于解决实际问题可能有用,也可能有助于在教育问题上采取某些措施,它仍然是教育研究,不能斥为不合规格。如果长远目标是要进行科学分析研究,那么就要精心设计研究程序,逐个地、单独地考察每一个认定的自变量所起的作用,同时分析各因素的组合优化问题。

4. 确定因变量

1)列出该研究主要的因变量

考虑时尽可能全面、完整且有重点。

2

“自学能力”的概念。抽象定义是设计操作定义的基础。 操作定义是指变量的较精确与不含糊的定义,将以操作的方式表示,标明因变量是能被觉察和测量的。如用各种智力测验分数

5. 辨别无关变量

无关变量是一个相对概念。

第四节 形成研究计划

1. 研究计划的基本内容

1)研究题目

课题名称应简明具体,反映研究的实质并有新颖性。

2)对研究课题目的及意义的简要洗明

课题的目的意义,一般是从两个方面进行论证的。(1)本课题研究的现状和趋势。要说明本课题的学术思想、立论根据、主攻关键以及独到之处。(2)研究本课题的实际意义和理论意义。

3)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预计突破哪些难题

在较大型的研究中。还须列出所含的子课题。

研究内容的表述,可以有不同的思路。有的是按历史研究、现实研究和方法研究三个维度安排研究问题的序列。

4)课题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制定研究工作方案和进度计划。

5)研究课题已具备的工作基础和有关条件。主要包括参加人员水平,研究工作的资料准备情况和研究手段。

6)研究成果的预计取向及使用范围。

7)经费概算以及需购置的仪器设备。

为了便于交流以及申报课题,有时要求以预期成果的摘要。文字简炼,高度概括研究计划内容。

2. 研究计划的基本格式

(一) 专题研究计划格式

1)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2)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3)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预汁有哪些突破。

4)完成本课题的条件分析,包括人员结构、资料准备和科研手段等。

5)课题组分工情况。

6)主要研究阶段及研究成果形式。

7)经费预算。

(二) 教育实验研究计划格式

1)绪言:包括研究问题及研究假设,已有研究状况的陈述,有关文献的检索。

2)研究的具体方法

3)总体和样本

4)研究设计

5)实验过程

6)数据分析的统计技术

7)时间安排

8)预算:包括人力、物力、设备及各种间接费用。

第四章 研究课题的选定

从广义上讲,选题包括两方面含义,一是确定科学研究的方向,二是选择进行研究的问题。

第一节 正确选定研究课题的重要意义

一、科学研究始于问题

始于观察”?

有的学者基于对认识发生发展过程的分析,提出“科学研究始于观察”,目的是强调认识的实践基础,这是从认识论总体上来提的。作为科学研究过程却是从问题开始,只有引起问题才会引起研究,观察必须从一定的研究问题出发,观察如果不引起问题,只不过镜子似

的记述观察到的事实而已,而这不是研究。只有提出问题,才能决定应该观察什么和如何观

察。因此,“科学研究始于问题”与“科学研究始于观察”二者具有不同含义。只有明确科

学研究始于问题,才能把科研看作能动的、创造性的活动过程。

二、选题决定教育研究的方向和水平

抓住教育内在的关系和联系来研究,才

能真正发挥教育研究的效益。

我国的教育科学研究在选题上走了哪些弯路?

1关心,提供给实际工作者的知识和方法不一定切合教育发展实际,缺少透彻的问题说明和系统的理论建树。而应用研究则表现出急功近利的倾向,缺乏理论指导且处于较低水平。

2时期一个热门话题,存在较大的不平衡性。

3的经验,忙于学习、移植和模仿,把研究搞成运动,表面上似乎轰轰烈烈,实际上却严重抑

制了自己的主动性、创造性。

三.正确选题是教育研究工作者进行科学研究的基本功

研究课题的确定是科研人员敏锐的洞察力、对形势的判断力以及胆识的综合反映。

第二节 一个好的研究课题应有的特点

一、问题必须有价值

(即理论上要有新突破,实践上要

对教育改革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而且对相关其它领域,如心理学、哲学等有高的外部价值。

问题的意义是确立选题的重要依据,它制约着选题的根本方向。

1.如何衡量选定课题有无意义及意义的大小?(老问题)

一是所选择的研究课题是否符合社会发展、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是否有利于提高教育质量,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这方面强调的是课题要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选题范围要广,

要从当前教育发展的实际出发,针对性要强,选取有代表性的,被普遍关注、争论较大的亟

需解决的问题。

二是所选择的研究课题是根据教育科学本身发展的需要,为检验、修正、创新和发展教育理论,建立科学的教育理论体系的需要。这方面课题一般较专深,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在理论上要有所突破和建树,或有重要的补充和完善。

这里需要说明的一点是,要“从大处着眼”,用综合的普遍联系的全面观点去分析研究

个别事物及其相互关系。我们对选定问题的价值不应作狭隘的理解,不能以一个课题在研究中的成败来判定它所提出的问题的意义。

二、问题必须有科学的现实性

选题的现实性,集中表现为选定的问题要有科学性,指导思想及目的明确,立论根据充实、合理。

选题的科学性的表现? 首先表现在要有一定的事实依据,这就是选题的实践基础。研究课题是从实践中产生的,

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实践经验同时又为课题的形成提供一定的、确定的依据。 还表现在以教育科学基本原理为依据,这就是选题的理论基础。教育科学理论将对选题

起到定向、规范、选择和解释作用

应该看到,选题的实践基础和理论基础制约着选题的全过程,影响着选题的方向和水平。

为了保证选题有科学的现实性,还需要对选定的课题进行充分论证。

三、问题必须具体明确 选定的问题一定要具体化,界限要清,范围宜小,不能太笼统。原因在于问题是否具体

适度往往影响全局的成败。那种大而空、笼统模糊,针对性不强的课题往往科学性差。

四,问题要新颖,有独创性

通过研究应有所创新,有新意和

时代感。

就要把研究课题的选择放在总结和发展过去有关学科领域的实践成果和理论思想的主

要遗产的基础上,没有这个基础,任何新发展,新突破都是不可能的。

要通过广泛深入地查阅文献资料和调查,搞清所要研究课题在当前国内外已达到的水平

和已取得的成果,要了解是否有人已经或者正在或者将要研究类似的问题。如果要选择同一

问题作为研究课题,这就要对已有工作进行认真审视,从理论本身的完备性,从研究方法的

科学性高度进行评判性分析,在此基础上,重新确定自己研究的着眼点。只有在原有研究成

果基础上的突破和创新,才具有研究的意义。

五、问题要有可行性

所谓可行性,指的是问题是能被研究的,存在现实可能性。包含以下三方面的条件:

一是客观条件。除必要的资料、设备、时间、经费、技术、人力、理论准备等条件外,

还有科学上的可能性。

二是主观条件。指研究者本人原有知识、能力、基础、经验、专长,所掌握的有关这个

课题的材料以及对此课题的兴趣。(擅长和个人情况)

三是时机问题。选题必须抓住关键性时期,什么时候提出该研究课题要看有关理论、研

究工具及条件的发展成熟程度。提出过早,问题会攻不下来。提出过晚,又会被认为是亦步

亦趋,毫无新意。

第二节 教育研究课题的类型及来源

1. 教育研究课题的基本类型

一是基础性研究课题。

主要包括那些以研究教育现象及过程的基本规律,揭示青少年身心发展以及影响因素间

的本质联系,探索新的领域等为基本任务的课题。这类课题探索性强,自由度较大,不确定

因素较多。例如:关于我国培养目标体系的研究。这是以揭示带有普遍意义的新理论、新知

识为主要目的的。

是以改造或直接改变教育现象和过程为主要目的。例如:用心理疏导、行为矫正法矫正学生

行为问题的研究。 对于发展性研究课题人们往往将它归为应用性研究,这类课题针对性强,覆盖面宽,既

有宏观教育发展战略研究,也有微观的决策性研究。

2. 教育研究课题的主要来源?

1)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提出课题

题。如:关于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的速度比例、保障机制以及教育经费使用效率的

研究。特别是要紧紧围绕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王题,多层次、多方面、多角度地研究它所涉及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与教育发展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

2)学科建设中需要的问题 这往往是从教育理论发展方面提出的课题。不仅要揭示已有理论同经验事实的矛盾,而且要揭示理论内部的逻辑矛盾;不仅包括学科系统规划建设中的若干未知的研究课题,而且包括对已有教育理论传统观念和结论的批判怀疑,以及学术争论中提出的问题。以德育论研

究为例,围绕德育本质与功能问题,可以形成一系列研究问题

3

揭示其内在规律性;论中发现问题。例如,关于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司题。

4)从日常观察中发现的问题

对于广大的大中小学教师来说,这是提出研究课题的一个重要途径。

5

这就是交叉学科间的空白领域。

6)从当前国内外教育信息的分析总结中提出课题

包括对世界教育科学发展潮流及趋势的分析以及引进国外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理论。既有

对某学派理论的系统研究,如杜威、皮亚杰,布鲁纳、奥斯贝尔、斯金纳以及赞可夫、巴班

斯基等人的教学理论,也有对西方课程理论、伦理学理论、社会学理论等不同观点及研究方

法的评价分析。结合中国实际,确定若干专题研究。

除以上几个主要途径外,还可以从国家领导机关制定的课题指南或规划中选题。

第四节 选题的过程及方法

1. 课题的选定过程: 实际上是经过了一个从产生研究动机到勾画出研究大致轮廓的过程,是对提出的初步研究假设进行不断检验的过程。最初往往是在阅读、研究有关领域的文献中,如教育期刊、研

究报告、教育论文索引、相关学科的重要期刊,或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受到某一点启发,产生联想,从而形成一个初步的研究假设,进而带着这个粗泛的想法广泛查阅有关资料,了解前人在这方面的研究成果、研究方法以及该问题目前被关注的程度。随着思考的深入,原

来朦胧模糊的想法逐渐变得集中、清晰和明确,不仅对此问题大致情况有一个总体把握,而且形成了如何进一步研究该问题的初步思路,这时就可以确定课题了。

2.如何选好题:

1)要有明确的、相对稳定的研究方向

把主要精力集中在一两个方向上。这里所谈的研究方向,其涵义有三层:一是总方向,

二是某学科领域的方向,三是研究者个人的主攻方向。个人研究主攻方向是受前者制约的,

只有把个人的研究纳入到某一具有强的生命力的学科系列中,个人的研究才会得到发展,这

正是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

2)要善于对问题进行分解

从而找到解决这个问

题的步骤和相关的网络。也就是说,将所要研究的问题展开成一定层次结构的问题网络,从而在问题具体化基础上选题。

正确地对问题进行分解,实际上也是预期课题将会以什么样的方式和步骤获得解决,从

而为进行课题论证提供依据。

3)要善于转换问题的提法,并使问题形成系列

不墨守陈规,不固执现有理论,

按照现代社会现代教育发展的要求,找到各种发展的生长点,使研究的问题步步深入。

问题转换还指当一个问题解决以后要把握时机及时转向由此引伸出的其它相关问题,表现出问题延伸的系列。也就是说,要使所研究的课题沿一定脉络具有前后的相关性。

4)要对选定的课题进行论证

课题论证主要回答以下问题:

a .研究问题的性质和类型。

b .本课题研究的迫切性和针对性,具有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c .该课题以往研究的水平和动向。包括前人及其他人有关研究的基础,研究已有的结

论及争论等,进而说明该课题研究将在哪方面有所创新和突破。

d .本课题理论、事实的依据及限制,研究的可能性,研究的基本条件(包括人员结构、

任务分配、物质设备及经费预算等) 及能否取得实质性进展。

e .课题研究策略步骤及成果形式。

在系统的分析综合基础上写出简洁、题论证报告不仅用于申报研究项目,而且也应用于发表论文的开篇,学位论文的前言部分。

对于重大课题,常常必须写出开题报告,并经过同行专家的审议。

开题报告内容一般包括:(1)课题名称;(2)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即研究本项目的实

际意义和理论意义) ;(3)研究的主要内容;(4)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预计有哪些突破;(5)

完成本课题的条件分析,包括人员结构、资料准备和科研手段等。

第五章 文献检索

贯穿研究的全过程,从选题,初步调查以及论证课题,制定计划,搜集整理和分析研究

资料到形成研究报告,都离不开有关课题文献的检查和利用。

第一节 文献检索概述

1. 定义

文献,是把人类的知识用文字、图形、符号、音像等手段记录下来的有价值的典籍,包

括各种手稿、书籍、报刊、文物、影片、录音录像、磁带、幻灯片及缩微胶片等。

文献检索则是从文献中迅速准确地查找出所需情报的一种方法和程序。

教育科学文献是记载有关教育科学的情报信息和知识的载体。

2. 文献检索在教育研究中的作用

1

查阅文献,对所要研究的问题作系统的评判性的分析。查找的内容包括:该课题前人或他人的主要研究成果,达到的研究水平,研究的重点,研究的方法、经验和问题。要了解哪些问题已基本解决,哪些问题有待于进一步修正和补充,在此问题上争论的焦点是什么,从而进一步明确研究课题的科学价值,找准自己研究的突破点。

2 查阅文献资料,可以从过去和现在的有关研究成果中受到启发,可以找到获得课题科学

回答的线索,使研究范围内的概念、理论具体化,而且为更科学地论证自己的观点提供有说

服力的、丰富的事实和数据资料,使研究结论建立在可靠的材料基础上。

3

文献资料提供科学研究的有关信息,使研究者充分占有材料,从而避免重做前人已经解

决了的问题,重复前人已经提出的正确观点,甚至重犯前人已经犯过的错误。

第二节 教育文献的种类及主要分布

1. 文献的三种等级:

原始文献,是直接记录事件经过、研究成果、新知识、新技术的文献,具有创造性,有很高的直接参考和借鉴使用价值,但它贮存分散,不够系统。

书目、索引、提要和文摘等。二次文献具有报告性、汇编性和简明性,是对一次文献的认识,

是检索工具的主要组成部分。

三次文献。究之后综合浓缩而成的参考性文献,包括动态综述、专题述评、进展报告、数据手册、年度百科大全以及专题研究报告等。这类综述性文献有综合性、浓缩性和参考性特点。 (填空)教育科学文献的特点:内容广泛,数量众多,学科复杂。相互交叉渗透,系统性、积累性和继承性强。文献类型以专著论文、研究报告为主。

2. 教育文献的主要分布

1)书籍

包括名著要籍、教育专著、教科书、资料性工具书(如教育辞书和百科全书) 及科普通俗读物。它是教育科学文献中品种最多、数量最大、历史最长的一种情报源。

名著要籍指一个时代、一个学科、如马克思主义经典作

家论教育。

专著(包括论文集) 容专深,大多是作者多年研究成果的结晶。专著一般就某个问题发展历史和现状,研究方法

和成果,不同学派的观点和争论,以及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加以论述,并附有大量的参考文献和书目。专著中阐明了作者自己的独到见解,介绍了新颖的材料,通常反映学术研究的

最新进展。如瞿葆奎先生主编的26卷本大型《教育学文集》则属此种类型。

教科书是专业性书籍,具有严格的科学性、系统性和逻辑性。内容一般包括教育科学的

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学科领域内的科研成果以及讨论的问题。要求学术的稳定性,名词术语规范,结构系统严谨,叙述概括,文字通俗,可读性强。

手册,往往汇集了经常需要参考的文献资料,就某一分支学科有关问题的历史和现状、

方法和结果以及各种争论观点作广泛客观的叙述,不涉及作者本人见解。手册具有类例分明、资料具体、叙述简练、小型实用、查阅方便等特色

教育辞书和百科全书都属于资料性工具书。 教育辞书主要是提供教育科学名词术语的资料,规范、精确、准确,以条目形式出现。辞书,有一定格式,第一句是破题,后面是基本论点。

百科全书则是对人类一切门类或某一门类知识的完备概述。不仅提供定义,而且有原理、方法、历史和现状、统计和书目等多方面的资料,着重反映当代学术的最新成就。 百科全书特点概括为以下几点: 一是汇编性,用已有的大量资料作为基础,博采众长,全面叙述,避免缺漏和偏狭; 二是概述性,从大量文献中提炼出材料加以概括; 三是分类性,以知识的科学分类体系作为编撰的基础; 四是检索性,有完善的检索系统;

五是可读性,可供系统阅读或浏览。 百科全书既能提供最新的学术信息和研究成果,又能提供系统知识,其内容注重全、精、

新,文字规范、严密、简洁,由众多专家学者撰稿,具有较强的权威性。

至于科普读物,则是面向广大群众的以普及教育科学知识为宗旨的通俗读物,有初、中、

高级之分,文字浅显,但最新信息含量较低。

2)报刊 报纸和期刊均属连续出版物。

报纸是以刊登新闻和评论为主的定期连续出版物,如《中国教育报》。报纸发行广泛,传递信息迅速,但材料分散不系统,且不易保存。

期刊,是定期或不定期的连续出版物,有周刊、月刊、双月刊、季刊等。可分为学术理论性期刊,情报性期刊,技术、事业性期刊和普及性期刊。

教育科学范围内的期刊主要有三类: 一类是杂志。杂志刊载有关科学论文、研究报告,文摘、综述、评述与动态,兼容性强。 一类是汇报、集刊、丛刊、汇刊及高校的学报。学报一般刊登专业性、理论性学术性强的文章。 还有一类是文摘及复印资料,这是一种资料性及情报索引刊物。如中国人民大学分科的报刊复印资料。 期刊拥有庞大的写作队伍和读者群,出版周期短,内容新颖,论述深入,发行量大,常反映有关学科领域研究的最新动态和最高水平,是教育科研工作者查阅文献最有效且简便的

主要来源。

3)教育档案类

料。教育档案类包括教育年鉴、教育法令集、教育统计、教育调查报告、学术会议文件、资

料汇编、名录、表谱以及地方志(我国特有的地方百科全书) 、墓志、碑刻等。

年鉴是系统汇集一年内重要事件、学科进展与各项统计资料的工具书。它以记事为主,

内容通常包括:专论或综述,统计资料和附录。其中专题论述是年鉴的主体。由于年鉴内容

完备,项目齐全,记载翔实,查找方便,所以它是了解新情况,研究新问题,积累资料,撰写历史的信息密集型工具书。年鉴按年编辑出版积累起来就是一部编年体的历史。

教育法令集是官方的有关教育政策法规的指令性文件汇集,通过立案归档,成为资料的

一部分

学术会议文献,包括报告,记要,提交会议的论文(多数是未公开发表) ,往往反映一个

学科领域的研究动向和研究成果,代表了国内外教育发展水平,是进行研究的一个重要资料

来源。

学位论文,是研究生进行专题研究后为取得某种学位而撰写并提交的科学论文,是带有

一定独创性的一次文献,一般选题论证充分,文献综述较全面,探讨问题往往比较专深。

4)专家询问

具有高度选择性和针对性,从专家询问渠道获得的情报信息具有极大的价值,从观点到方法上的启迪将有助于课题研究的深入。

5)非文字资料

在教育科学研究资料分布中主要指以声音、图像等方式记录有知识的载体,通过视听觉

传递知识,更直接、精炼、形象。非文字资料同样有一个如何分类、著录、编目、贮存、检

索和使用的问题,一般以科学分类为分类体系,注意科学性、实用性和可指定性。

第三节 文献检索的过程和方法

1. 文献检索的过程

确定课题检索标志,以确定所需文献的作者,文献类号,表达主题内容的词语和所属类目,进而选定检索工具,确定检索途径。

第二步,搜索阶段。搜索与所研究问题有关的文献,然后从中选择重要的和确实可用的资料分别按照适当顺序阅读,并以文章摘录、资料卡片、读书笔记等方式记录搜集材料。

第三步,加工阶段。要从搜集到的大量文献中摄取有用的情报资料,就必须对文献作一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的加工工作。

2. 文献检索的基本方法

1)顺查法

按事件发生、发展时序,由远及近,由旧到新的顺序查找。一般可以查全。此法多用于范围较广泛,项目较复杂,所需文献较系统全面的研究课题以及学术文献的普查。

2)逆查法

与顺查法正好相反,逆查法(倒查法) 是由近及远,由新到旧的顺序查找。这种课题大都是需要最近一个时期的较新论文、专著,不太关注历史渊源和全面系统,易漏检。

3)引文查找法

又称跟踪法。是以已掌握的文献中所列的引用文献、附录的参考文献作为线索,查找有

关主题的文献。这种方法的优点在于文献涉及范围比较集中,获取文献资料方便迅速,并可

不断扩大线索。缺点在于查得的文献资料受原作者引用资料的局限性及主观随意性影响。

4)综合查找法

将各种方法结合加以使用以达到检索目的。

3. 正确的检索资料方法应达到四点要求:

(1)准,高的查准率。

(2)全,高的查全率。搜集的资料不仅有正面的,也有反面的,既有纵向的也有横向的,

既有中文的也有外文的,既全面又系统。

(3)深,占有情报的多样性及内容的专深。

(4)快,要迅速。一个准确度高、有价值的情报资料,

4. 检索性工具书定义:

是比较完备的汇集某一方面的资料,按照特定的方法加以编排,内容比较概括,以供检索文献线索时查找的图书。

常用的检索性工具书有:书目、索引、文摘、传记资料等。也包括辞书、百科全书、年鉴及手册。

书目,目录。我们应了解目录学的基本知识,学会使用目录书的基本方法,并选读几本基本的目录书籍。

索引,编成简括的条目,注明其出处。按检索内容和途径,索引可分为篇目索引(题录、论文索引) 、字词句索引(书中摘出的字、词、句组成) 、专名索引(按人名、地名、书名等编排) 、主题索引(内容按主题集中编辑) 。索引收集内容广泛,文字简洁。

检索性文摘强调科学情报价值。一般原文节录为多,包括主要论点,论据,结论。述而不评,陈而不议,客观公正地、真实地反映学术观点的本来面目。人们借助文摘可获得学术信息,简要地了解文献内容,有目的地选择所需的一次文献,从而提高检索和使用文献的效率。

传记资料,一般附有被传人物的著作目录,为我们提供从作者人手查找文献的途径。 另外,还有表附(用表格编年形式展现出来) 、图录(以图象形式表示) 、地图和名录等。

5. 教育文献的利用以及检索文献的要求

查阅文献时善于选择核心期刊,确定主要文献,要善于抓核心文章以及抓核心词句表达的核心思想。

检索文献要遵循以下基本要求:

1)检阅要全面,即全面性

通过浏览,不仅要搜集与自己观点一致的材料,也要搜集那些与自己观点不一致,或与自己构思相矛盾的资料。不仅要广泛查阅中文资料,同时也应查阅外文资料。特别是要着力搜集第一手资料,以保证研究的客观全面。

2)检阅要认真细致,即准确性

通过细读,基本掌握四十年来,特别是近十年来所研究的领域内讨论过哪些问题。

前人矛盾的三种情况:

第一种,前人的结论可能是正确的,但论据不充分;结论可能是错误的,但研究过程或研究方法可能有启发;

第二种,前人的争论焦点,可能是问题的关键所在,也可能只在表面现象上争吵不休,并未触及问题的实质;

第三种,前人的理论依据及史料依据,可能是准确无误并十分丰富,也可能是篡改文献,贫乏薄弱得不足为据。我们要通过细致查阅,搞清来龙去脉。

在实践中常常发的失误。一是曲解引伸,主观臆断;二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或突出其一,忽略其二,断章取义;三是脱离实际,追赶时尚,将马克思主义词句作为教条,生吞活剥并未真正理解。

3)勤于积累

善于做摘要、札记、卡片,编制自己的文摘、提要、综述,建立个人资料库,同时又会使用国家的信息库。

4)善于思索

不仅需要有与研究问题有关的知识准备,而且必须靠理论思维。在阅读中进行比较,分析、联想和构思,从而产生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观点。

第六章 理论构思 形成研究假设

理论构思主要是通过建立明确的研究假设,准确地表述研究课题并按确定的目标决定研究方法。

第一节 研究假设概述

1. 定义:

假设是根据一定的科学知识和新的科学事实对所研究的问题的规律或原因作出的一种推测性论断和假定性解释,是在进行研究之前预先设想的、暂定的理论。

2. 假设在教育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首先,假设决定着研究者探索行为的性质和方向,指导教育研究的深入发展,以避免研究的盲目性。 第二,对解决问题的方案作了预见性的规定,通过逻辑论证使研究课题更加明确。 第三,为收集事实,分析和解释材料提供了框架。按确定目标决定研究方法和收集资料。 第四,假设对研究结果、效果进行了预测。

3. 提出假设的必要条件:

古德和哈特: 第一,以明确的概念为基础;第二,具有经验性的统一;第三,有所限制;第四,与有效的技术相联系;第五,与总体理论相关联。这强调了假设的科学性。

我国学者提出,假设作为对科学问题的一种试探性回答,应满足三个条件:

(1)

(2)

(3)

4. 好的研究假设的基本特点:

1)科学性。假设要有一定的科学根据,建立在明确的概念、已有的科学理论和科学事实的基础上。

2的,因而与正确的理论不同,它对一定的行为、现象或事件的出现作试验性的、合理的解释,因而有一定的预测性。假设本身正是科学性和推测性的统一,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

3念要简单,表述要清晰、简明、准确,条理分明,结构完美,假设命题的本身在逻辑上是无矛盾的。

4)可检验性。假设必须是可检验的,验证推测性的正确程度和可靠性。一个原则上不可检验的陈述是没有科学价值的,因而也就不是一个科学假设。

第二节 教育研究假设的基本类型及假设的检验

1. 两种不同的分类法

(一)

1)归纳假设

归纳假设是基于观察基础上的概括,示进而概括、推论提出的经验定律。

2)演绎假设

是根据不可直接观察的事物现象或属性、之间的某种联系的普遍性,通过理论综合和逻辑推演而提出的理论定律和原理的假设。

3)研究假设

研究假设陈述的是两个变量间所期望的相关(或不同) 。

(二) 接性质和复杂程度分

1)描述性假设

科学探索的最初阶段,描述认识对象的结构,数量关系的推测,是关于对象的大致轮廓的外部表象的一种描写。

2)解释性假设

说明事物原因的一种更复杂、更重要的假设,这是比描述性假设高一级的形式。在研究中,处于解释这个层次的假设,是从整体上揭示事物各部分相互作用的机制,揭示条件与结果、研究主体的最初状态和最终状态的因果关系原理。

3)预测性假设

上提出的更复杂更困难的一种假设。

预测性假设主要用于全国范围内的、具有战略意义的某些综合性课题的研究。例如,要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如何解决农村普及教育的经费问题。

2. 假设的形成的步骤: 首先,要在搜集一定数量的事实、资料基础上,提炼出科学问题;

其次,寻求理论支持,形成初步假设。为了回答问题,要充分运用各种有关的科学知识,并且灵活地展开归纳和演绎,分析和综合,类比和想象等各种思维活动,形成解答问题的基本观点,此构成假没的核心;

最后,要推演出各相关现象的理论性陈述,使假设发展成比较系统的形态,具有严谨的系统和稳定的结构。

3. 形成科学假设需要具备的基本条件:

1)基础是科学观察和经验归纳(经验基础)

洞察现实存在的弊端,研究的基本情况,以及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这是形成假设的源泉,它为假没的形成提供认识论依据。

2)思想方法论

描述性的经验代替不了科学规律,为此以描述性

的经验规律为出发点,运用逻辑工具,导出假设命题,有可能是经验规律的补充,如果得到实践验证,那么经验就上升为理论,达到本质的认识。也就是说,假设是在科学观察和经验归纳基础上所做的合乎逻辑的某种命题或命题体系,因此,假设可以通过类比、归纳、演绎等方法获得,关键在于是否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论。

3)研究者的背景知识

包括研究者的学科知识(教育学、心理学、伦理学,社会学、美学等) ,掌握与研究课题有关的材料等。

第七章 教育研究的设计

第一节 确定研究类型和方法

1. 选择研究方法的基本要求:

1)根据研究课题的目的要求选择方法

研究方法的选择取决于研究目的。在教育研究的多种类型的方法中,不存在绝对的“最优方法”。

2)注意各种方法的独立性及相互联系

教育研究的每一类方法,具有各自的特点及不同的适用条件和范围,不能相互代替。在注意每种方法的独立性的同时,要注意它们之间的联系。

第二节 选择研究对象

1. 定义:

总体,即研究对象的全体。当它成为统计研究对象时,就叫做总体,是一定时空范围内研究对象的全部总和。

样本,是从总体中抽取的、它是能够代表总体的一定数量的基本观测单位。样本中所包含的个体的数量称为样本容量。

取样,是遵循一定的规则,从一个总体中抽取有代表性的一定数量的个体进行研究的过程。目的在于:用一个样本去得到关于这个总体的信息及一般性结论,从样本的特征推断总体,从而对相应的研究作出结论。

2. 为什么只抽取样本进行研究?

这是由于教育研究对象的特点和取样本身的基本特点所决定的。

如果你研究的是个别人或少数人,不存在取样问题,因为对象总体已成为你的研究直接对象。限于研究者的时间、精力、人力和物力。取样,以概率论的大数定律作为理论基础,是根据部分样本的实际资料对全部总体的数量特征作出推论估计。

3. 选择样本的基本要求

1)明确规定总体

研究目的决定了总体的范围。从某一总体抽取的样本,经过研究获得的结果只能推广到这一总体中去。

2)取样的随机性

也就是说使被抽取的任何个体与个体之间是彼此独立的,在选择上没有联系。样本保持和总体有相同的结构。

3)取样的代表性

要尽可能使抽取的样本能代表总体。样本的代表性正是由部分推断整体做法的理论根据。

要使取样有代表性,还必须对取样误差进行正确估计。取样误差是指样本的指标数值与总体的指标数值之间所存在的离差。

4)合理的样本容量

要科学地确定样本的大小,既要满足统计学上的要求,又要考虑实际上收集资料的可能性,并使误差减少到最低限度。

样本大小取决于以下诸方面因素:(1)研究的不同类型。(2)预定分析的精确程度。(3)允许误差的大小。(4)总体的同质性。(5)研究者的时间、人力和物力。(6)取样的方法等

取样大小的参考值:

描述研究、调查研究:总体的l0%:除少数情况,调查研究的样本容量一般不能少于100。

相关、比较研究的满意样本每组至少30。

实验研究:条件控制较严密的研究,如心理学实验,每组15人;条件控制不严密的教育实验,最好是一个自然教学班,不少于30人。

必须指出的是,不能绝对地理解“总体愈大,样本容量就愈大”。不是绝对地按比例取样。

另外,要避免取样的偏见。取样偏见来自研究者的失误,一是志愿者的使用:二是近便组的使用。这些应在研究报告中写明。

抽取的样本是否有代表性,最后还要通过对结果的检验来证明。由样本得到的结果必须作统计学上的显著性检验。而某种统计量的计算和各种不同的显著性检验,如平均数、标准差、相关系数以及u 检验、t 检验、卡方检验等等。

4. 取样的基本方法

取样的方法多种多样,要根据研究目的和条件灵活选用。

1)简单随机取样

按照概率论的原理,抽样时要尽可能使总体中的每一个基本观测单位都有均等的机会。优点是:可以保证全部标识的代表性。这是在总体异质性不是很大而且所抽取样本较小时经常采用的一种形式。局限是:当样本规模小时,样本的代表性差。

简单随机取样有两种具体方式:

a. 抽签。

b. 随机数目表。随机数目表是一种经严格制作的由许多数目字组成的表,数字随机排列,操作时,首先随机确定一个表上取数的“起点”,然后按表上所示的数号取样。

2)系统随机取样

系统随机取样,机械抽样。编号并分成数量相等的组,使组数与取样数相同。然后从每组中依事先规定的机械次序抽取对象。

抽样比率的计算公式:k=N/n(k:抽样比率;N :总体数;n :样本数)

例如,某一研究要从1000名学生中抽取100人作为样本,抽样比率为:k =1000/100=10。按学生名册或学号,从1至10中选出第一个样本单位,比如这个号码是5,然后作等距抽样,5,15,25,„„直到选够100个号为止。

系统随机取样,由于它能在总体的整个范围内有系统地抽取样本,因此与简单随机取样相比较,抽样误差要小一些。 如果把其总体的每个观测单位按照某种性质特征的变异度大小或增减程度依次编号,进行系统抽样,其结果常与分层抽样差别不大,但它又有比分层抽样设计更简单的优点。所以在抽样调查中常被采用。

系统随机抽样,要考虑研究总体的情况。如果总体存在周期性变化,如考试试卷,男生单号,女生双号,那么,很可能出现样本的系统误差,抽取的样本只有一个性别。

3) 分层随机取样

分层抽样也叫类型抽样、配额抽样。将总体按一定标准,即单位属性特征(变异度的大小) 分成若干层次或类别,然后再根据事先确定的样本大小及其各层或各类在总体中所占的比例提取一定数目的样本单位。即按总体中具有各类特征的对象所占的比例,在总体中随机抽取同样比例的样组成分的取样方法。

适用条件及特点:当已知研究总体由不同性质的几个部分组成,要使抽取的样本能客观反应总体的结构特征,就可以采用类型取样。获取的样本更具有代表性。分层是以客观事物的实际状况为依据的。

采用分层取样的步骤:

(1)了解总体中各特征的差别,按特征差异分组,计算每一类别在总体中占的比例。

(2)根据各组在总体中所占比例,分配各组中每一类别的人数。

(3)最后从总体的不同类别的对象中按规定人数在各组中随机抽取样本。

4)整群随机取样

把一个个整体,如学校或班级编号后用随机、机械或类型取样方法进行抽取,它不是从整体中逐个地抽取对象,而是抽取一个或几个单位整群作为样本。

教育实验中,考虑到教师学生的配合等问题,有意地选定研究班级而不打乱原教学单位,所以它是常用的方法。

(按目的抽样) ,如研究特殊儿童(聋哑、盲弱视、弱智) 学习特点,或超常儿童的学习特点,那就必须以特殊儿童作为抽样对象(叫有偏取样) 。

第三节 分析研究变量

1. 定义

自变量因素或条件的组合。

因变量它是研究中需要观测的指标。

控制变量是与某特定研究目标无关的非研究变量,也叫无关变量。由于它对研究结果将产生影响,所以需要在研究过程中加以控制。

2. 究变量的性质特点和相互关系:

一种是相关关系。是正相关,还是负相关,还是零相关(自变量单位的每一次增进都不伴随反应数量的恒定变化) 。

一种是因果关系。

一种是预测关系。即依据已知的客观事实、科学理论、科学方法,能探索和推测未来的发展趋势。

3. 选择自变量

根据研究类型确定操纵性自变量和非操纵性自变量,并确定自变量数目和水平。

所谓操纵性自变量是指研究者可以主动加以操作的变量;

而非操纵性自变量则是研究者无法主动加以操作的变量,如被试的年龄、性别、社会经济地位、家庭结构、父母职业等。对二者加以区分的重要意义在于:研究者必须明确确定所

要操纵的自变量,即要变革的措施,它反映的正是一个教育研究的性质特点。

选择和操纵自变量,主要问题还在于要防止自变量的混淆以及保持自变量的单纯性问题。 在教育实验中的复合自变量问题。在研究中,使用的是一个复合的自变量。对于解决实际问题可能有用,也可能有助于在教育问题上采取某些措施,它仍然是教育研究,不能斥为不合规格。如果长远目标是要进行科学分析研究,那么就要精心设计研究程序,逐个地、单独地考察每一个认定的自变量所起的作用,同时分析各因素的组合优化问题。

4. 确定因变量

1)列出该研究主要的因变量

考虑时尽可能全面、完整且有重点。

2

“自学能力”的概念。抽象定义是设计操作定义的基础。 操作定义是指变量的较精确与不含糊的定义,将以操作的方式表示,标明因变量是能被觉察和测量的。如用各种智力测验分数

5. 辨别无关变量

无关变量是一个相对概念。

第四节 形成研究计划

1. 研究计划的基本内容

1)研究题目

课题名称应简明具体,反映研究的实质并有新颖性。

2)对研究课题目的及意义的简要洗明

课题的目的意义,一般是从两个方面进行论证的。(1)本课题研究的现状和趋势。要说明本课题的学术思想、立论根据、主攻关键以及独到之处。(2)研究本课题的实际意义和理论意义。

3)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预计突破哪些难题

在较大型的研究中。还须列出所含的子课题。

研究内容的表述,可以有不同的思路。有的是按历史研究、现实研究和方法研究三个维度安排研究问题的序列。

4)课题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制定研究工作方案和进度计划。

5)研究课题已具备的工作基础和有关条件。主要包括参加人员水平,研究工作的资料准备情况和研究手段。

6)研究成果的预计取向及使用范围。

7)经费概算以及需购置的仪器设备。

为了便于交流以及申报课题,有时要求以预期成果的摘要。文字简炼,高度概括研究计划内容。

2. 研究计划的基本格式

(一) 专题研究计划格式

1)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2)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3)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预汁有哪些突破。

4)完成本课题的条件分析,包括人员结构、资料准备和科研手段等。

5)课题组分工情况。

6)主要研究阶段及研究成果形式。

7)经费预算。

(二) 教育实验研究计划格式

1)绪言:包括研究问题及研究假设,已有研究状况的陈述,有关文献的检索。

2)研究的具体方法

3)总体和样本

4)研究设计

5)实验过程

6)数据分析的统计技术

7)时间安排

8)预算:包括人力、物力、设备及各种间接费用。


相关文章

  • 1社会体育导论教学大纲
  • <社会体育导论>教学大纲 一.课程的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08210006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必修课(考试) 学 时:32 学 分:2 开课单位:体育系 适用专业: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 先修课程:无 二.课程目的与任务 社会体育导论 ...查看


  • 护理学导论教学大纲
  • 衢州职业技术学院课程教学大纲体例 <护理学导论>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 建议学时数:32学时 学分: 课程类别: 先修课程: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 适用专业:护理专业.助产专业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护理学导论>是护理 ...查看


  • [人工智能导论]教学大纲
  • <人工智能导论>教学大纲 大纲说明 课程代码:3235042 总学时:32学时(讲课32学时) 总学分:2学分 课程类别:限制性选修 适用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以及有关专业 预修要求:C程序设计语言,数据结构 课程的性质.目的 ...查看


  • 国际经济与贸易学科专业[导论课]大纲
  • <国际经济与贸易学科专业导论课>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适应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 开课学期:第一学期 学时:10 学分:1 课程简介 专业导论课是学生在进行相关专业课程学习前应接受的基本训练,是本专业的 ...查看


  • 工商管理导论论文
  • 明确前行的方向,坚定前行的步伐 --工商管理学导论论文 班级: 姓名: 学号: 20 年 月 日 明确前行的方向,坚定前行的步伐 --工商管理学导论论文 Part1:对专业的认识: 对于工商管理类,在高考报志愿的时候就有大体的了解.工商管理 ...查看


  • 安徽大学经济学学科导论期末论文
  • 经济学学科导论小结 年级:****级 专业:经济学类 班级:经济*班 姓名:*** 学号:******** 我在今年的高考中以文科***分的成绩考入了安徽大学经济学类专业,本专业包含金融学,经济学,财政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四个专业,实行大类招 ...查看


  • _护理学导论_中罗伊适应模式理论教学方法探讨_杨新月
  • 护理学杂志2005年1月第20卷第2期(外科版) #55# #护理教育# 5护理学导论6中罗伊适应模式理论教学方法探讨 杨新月 (天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天津300052) 摘要:目的探讨5护理学导论6中罗伊适应模式理论的教学方法.方法将2 ...查看


  • [大学生就业指导]教案模块1导论
  • <大学生就业指导>教 案 模块一 导 论 一.教学思路 (一)设计思想 本章内容在课程中有开篇启下的作用,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的要求通过该部分学习,使大学生意识到确立自身发展目标 ...查看


  • 广西师范大学全日制教育硕士参考书
  • 广西师范大学全日制教育硕士参考书目 (感谢凯程罗老师对本文的有益指导.) 自1991年以来,我国开展的专业学位教育在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方面日益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与英美等西方很多国家起步较早,发展迅速的专业学位教育相比,我国虽然每年 ...查看


  • [产权经济学导论]评介
  • 作者:胡楠 经济学动态 1997年03期 近年来,国内许多学者都在关注和研究产权理论及我国的产权制度改革.但不少学者对产权理论的研究只是停留在译介西方产权理论.直接运用其理论来解释我国的现实问题水平上,而缺乏对产权理论进行系统而深入的研究.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