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工科院、农科院科研体制改革的经验与启示 ——赣南科学院赴武汉市工科院、农科院学习考察报告
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共赣州市委第三次党代会精神,全面学习借鉴外地科研体制改革的先进经验,进一步加快我院科研体制改革的进程,12月7日由常务副院长黄德辉同志带队组织院领导和直属科研所所长赴武汉市工科院、农科院进行了科研体制改革学习考察,通过与两院领导座谈、部门同志介绍、实地参观考察的形式,感悟了他们在科研体制改革中的先进经验。现将学习考察的情况报告如下:
一、武汉市工科院、农科院科研体制改革的基本情况及主要特点
1、基本情况
武汉市工科院(全称武汉市工程科学技术研究院),是武汉市直属的地方科研院所,1974年成立,是一个多学科、综合性的地方科学技术应用研究开发机构。2000年整体划转到武汉市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工科院下设自动化研究所、计算机应用开发研究所、光学研究所、能源研究所、机房装饰工程公司(电器结构研究所)、试验工厂和数家科技开发公司。现有职工450余人,科技人员在80%以上,其中高级工程师70余名,工程师120余名,有数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市政府专项津贴的专家。
武汉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是武汉市唯一的正厅级公益型农业科研事业单位。下属6个事业科研所和二个中心(生物技术中心、培训中心)。全院1104人(其中在职575人,离退休529人),科技人员300多人。科研体制改革
以来,两院逐步健全和形成了以现代科研制度为核心的新型体制和运行机制,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了调动和发挥。工科院在光机电一体化、信息技术和全球定位技术三大高科技领域,研发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市场需求量大、产业化经营前景可观、市场竞争力强的科技成果,并初步形成产业化,成为该院创业发展的有力技术支撑和发展后劲;农科院在水生资源收集和利用;优质萝卜种子选育;奶牛胚胎移植;渔用药品研究与开发等,不论是研究水平还是推广规模在全国位居前列。服务“三农”应用技术的推广和示范,也在全市科技兴农中发挥了重大作用。
2、主要特点
(1)人员结构合理,科技人员多。
武汉市工科院,属技术开发类的研究所,现450人,科技人员在80%以上,中级职称以上近200人;武汉市农科院属公益型农业科研事业单位。在职职工575人,科技人员也人300多人,占60%以上。
(2)、院所定位准确,科研投入大。
武汉市高校林立,大专院校有四十多所,省、部级科研院所有四十多家。市委、市政府仍然把市直属科研院所作为“科教立市”的一个重要抓手,科技创新的重要平台。出台了一系列对科技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从建设用地、科技产业发展、内部改革都给予了资金支持。
(3)、资源合理配置,科技资源规模大。
武汉市工科院在改制前,是一个单纯的科研机构,主要由研究室和科研管理部门组成,,组织功能和构成相对简单,改制后,把有效的科技资源整合在一起,形成了规模。在市政府的支持下,不断改善科研条件,更新
科研设备,提高研发手段,购置了2000多万元的科研设备,建立了CAD实验室,把技术研究、技术服务和产业化有机地结合起来。
武汉市农科院因城市建设的需要整体搬迁至武湖生态农业园,市政府统一划拨了3000亩土地,并拔出专款新建农科院,仅蔬菜一个所土地就达1700亩之多。
(4)科技面向市场,科技产业化程度高。
武汉市工科院本着“创新科技、服务社会”的宗旨,锐意进取,不断创新,积极推进科学技术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结合。科研成果走出实验室,科技人员面向市场,研究开发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和产品,并初步形成产业化。如数控机床、激光医疗产品、电视监控系统、自动控制系统等项目在国内市场享有良好的声誉。
武汉市农科院也十分注重培植科技型企业,通过企业将研究成果进行有效的转化和开发,今年他们通过企业推广的各类新品种、新技术,创造直接经济效益亿元以上。为企业的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发挥了应有的功能和作用。
二、武汉市工科院、农科院体制改革的主要经验
1、领导重视是搞好科研体制改革的前提
武汉市委、市政府非常重视“科技兴市”工作,认真贯彻落实“第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的方针,把发展“第一生产力”摆在与城市建设同等重要的地位,把“科技兴市”落到实处,真正依靠科技发展来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逐步形成区域经济的特色。市委、市政府根据区域经济的需要,整合当地科技力量,对现有的科技设施、自然科技资源进行优化,加强以
资源共享为核心的制度建设,使之成为区域创新体系的中坚力量。
2、政策扶持是搞好科研体制改革的关键
武汉市委、市政府做出决定,将武汉市工科院、农科院整体划转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参与武汉·中国光谷建设。并出台了一系列对科技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从建设用地、科技产业发展、内部改革都给予了资金支持。比如在工科院的内部改革中,确定职工身份置换每人每年补助1200元,并为职工办理养老保险,在办理职工个人养老保险时确定2000年前视同为缴纳。农科院重新明确为公益型农业科研事业单位,重新核定编制,全额拨款。通过政策支持,减少了两院的压力,为科技创新增添了活力。
与此同时市委、市政府还制定了切实可行的促进科技发展的有关政策,在全社会形成了良好的科技进步环境。鼓励、引导企业与院所结合,建立有效的多元化科研风险投资体系等。
3、用活人才是科研体制改革的动力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只有一流的人才,才能有一流的成果,才能建立一流的科研院所和企业。这是武汉市科研体制改革中的一条基本原则,改革后赋予了管理和科技人员更大的发展空间和自主权,更能调动他们的创业积极性。一是改革人事制度,推行聘用制、实行固定岗位与流动岗位相结合的用人制度,改革完善考核制度。二是调整分配制度,结合用人制度改革,适当拉开分配差距,实行绩效挂钩,对获奖成果,推广服务,发表论著等,给予综合配套奖励;三是坚持与创新产业化为主线,鼓励支持科技人员领办、创办科技型企业,努力增强自我发展能力。通过改革,取得了明显成效。武汉市农科院注重培植科技型企业,通过企业推广的各类
新品种、新技术。仅莲耦、萝卜就推广面积几万亩,占据了武汉市场遍及全省及邻近几个省,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武汉维生公司为武汉农村提供了5200万株农业急需种苗,推动了一方产业的发展;科慧公司积极推进武汉市测土配方施肥工程,辐射带动110个试验村,示范面积18万亩;法稚园林集团公司的容器育苗、园林绿化工程,建成了1000多亩的苗木基地;中博鱼药、中博生化、禽流感GMP生产基地顺利通过国家认证。武汉市工科院科技企业通过科技创新、科研和产品销售超过2亿元,申报专利15项,新产品研发20多项,固定资产新增1500万元。科研队伍更加富有活力,市场规模逐年扩大。
三、几点启示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赣南科学院是全国设区市中首先成立的第一家市级科学院。(全国有省级科学院16家,武汉市正在论证把工科院、农科院合并组建武汉市科学院)他们的科研体制改革的经验,值得我们认真总结学习,并在实际工作中参考和借鉴。
第一、充分认识地方科研院所在区域创新体系中的地位是办好赣南科学院的前提条件
不能因为大学成为知识创新的源头,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而改变市直科研院所的性质、地位和任务。明确市直科研院所在实现我市经济社会科学和谐的追赶型、跨越式发展中的作用。我们认为:赣南科学院和各科研所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中的基础部分,在科技发展工作中起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是把原始创新技术进行二次开发,推广应用的“二传手”;是把引进技术与我市经济发展需要结合的“子弟兵”;是我市经济创新体系
中的“突击队”;是我市经济建设最为及时可用、长期可靠的科技力量;是我市科技人才最为集中的团体,是区域创新体系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很多科研项目可直接转化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科研院所的作用是高校和企业不能代替的。高校的主要任务是教学,是培养人才,与我市经济建设的具体需求往往难以息息相关;企业的目的是生产商品,追求最大利润,与本身主业无关,长期不见效益的研究项目是难以坚持的。而且,一般中小型企业的科研力量较为薄弱,难以形成综合优势;国家级的大院大所确实有其极强的技术创新能力,他们大多担负的是国家的科研任务,对区域经济建设及需要的技术研究不一定能排上任务, 也难以服务到位;引进国外技术是一条跨越发展的捷径,但是大量事实也使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在以科技为主导的国际竞争中,真正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即使有买来的技术,也需要有自己的队伍消化、掌握。由此可见,我市的科研院所是有很大生存发展空间的,是与以上各类科研队伍特点不同,又是互为补充的。
第二、进一步深化改革建立现代科研体制是办好赣南科学院的根本途径
赣南科学院组建一年多来的实践和外地的经验证明,市委、市政府作出组建赣南科学院的决策是正确的,有利于整合我市科技资源,提高我市科技、科研的整体实力,有利于协调各方面的关系,形成科技创新的整体合力。经过一年多的努力组建工作顺利完成,管理体制也已基本理顺,科学研究和科技管理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科技体制改革已迈出了重要一步。但是,我们也充分地认识到,我院的工作离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和外地市科研院所相比还有一定差距,还存在不少的困难和问题:一是科技资源整
合还不到位,市级科技资源还不能共享,没有形成科技合力,市级科研所还有一半游离在赣南科学院之外,难于发挥整体作用;二是受传统体制的约束,现代科研管理体制的“项目招标制、科研人员合同制”尚未执行到位;三是人员结构不合理,科技人员少,只占在职人员的35%,具有高级职称的只有21人;四是现有直属科研所包袱过重,还有几个差额拨款科研所的330名职工未进入社保,人心难于稳定;五是由于历史的原因,科研所在职人员中仍有171名工人,占在职人员的60%,因而,非科技人员难于分流。这些问题和困难,只有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通过不断深化改革,加快体制和机制创新来解决。
第三、以人为本吸引人才是办好赣南科学院的强大动力
众所周知,人才是事业的根本,赣南缺乏人才,赣南科学院更缺乏人才。人才缺乏是赣南科学院发展中的一大问题,赣南科学院要在区域创新中有所作为,必须实施“人才强院”的方针,通过创优环境引进高层次的学科带头人和充分发挥现有科技人员的作用。要以人为本,关心人才,激励人才,给他们施展抱负和空间。在科研中全面实施以产业定项目,以项目引资金,以课题引人才的工作机制。鼓励科技人员面向市场,服务产业从事研究开发,申报市、省或省以上的科研项目;二是要建立与国内外的信息交流渠道,建立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与交流,加快人才的培养,为赣南科学院的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第四、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是办好赣南科学院的客观需要
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赣南科学院要围绕“科技兴市”的战略要求,实施“产业兴院”的方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围绕“四大产业集群和本
市支柱产业以及区域特色产业,利用现有的科技优势与地方政府或企业建立科技成果转化基地。以联合开发,共建技术中心,共办经济实体和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等合作模式,不仅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同时实现科技成果的转化。根据各个研究所的特长,聚焦支柱产业的发展,面向产业链整合的需要,形成人才、物力、财力的积聚效应。将资产运作与建立新的合作机制结合起来,将项目实施与研发和管理的培育交流结合起来,形成新型的联合机制。条件成熟时兴建赣南科学院科研大楼和科技成果孵化基地,加快科技产业进程。
第五、加强理事会对赣南科学院的领导是办好赣南科学院的根本保证 赣南科学院成立于赣州市“对接长珠闽,建设新赣州”战略的大背景下,是体制机制创新的一个产物,是现代科研体制管理制度的雏形。市委、市政府文件规定其在理事会的领导下,实行院长负责制,科研项目招标制,科技人员合同制的现代管理体制。一年多来在理事会的领导下,赣南科学院已基本完成了组建到运作的工作。赣南科学院虽然是市政府直属事业单位,但是由于长期受行政管理体制和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政府的公共资源大多掌握在各职能部门手中,赣南科学院难于得到应有的支持,赣南科学院在省以上没有对口部门,不要说能得到多少资金和物质方面的支持,就连汇报工作都难得到接洽。为此,必须加强理事会对赣南科学院的领导,并给予实质性支持,以促进赣南科学院健康地发展壮大。
2006年12月18日
武汉市工科院、农科院科研体制改革的经验与启示 ——赣南科学院赴武汉市工科院、农科院学习考察报告
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共赣州市委第三次党代会精神,全面学习借鉴外地科研体制改革的先进经验,进一步加快我院科研体制改革的进程,12月7日由常务副院长黄德辉同志带队组织院领导和直属科研所所长赴武汉市工科院、农科院进行了科研体制改革学习考察,通过与两院领导座谈、部门同志介绍、实地参观考察的形式,感悟了他们在科研体制改革中的先进经验。现将学习考察的情况报告如下:
一、武汉市工科院、农科院科研体制改革的基本情况及主要特点
1、基本情况
武汉市工科院(全称武汉市工程科学技术研究院),是武汉市直属的地方科研院所,1974年成立,是一个多学科、综合性的地方科学技术应用研究开发机构。2000年整体划转到武汉市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工科院下设自动化研究所、计算机应用开发研究所、光学研究所、能源研究所、机房装饰工程公司(电器结构研究所)、试验工厂和数家科技开发公司。现有职工450余人,科技人员在80%以上,其中高级工程师70余名,工程师120余名,有数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市政府专项津贴的专家。
武汉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是武汉市唯一的正厅级公益型农业科研事业单位。下属6个事业科研所和二个中心(生物技术中心、培训中心)。全院1104人(其中在职575人,离退休529人),科技人员300多人。科研体制改革
以来,两院逐步健全和形成了以现代科研制度为核心的新型体制和运行机制,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了调动和发挥。工科院在光机电一体化、信息技术和全球定位技术三大高科技领域,研发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市场需求量大、产业化经营前景可观、市场竞争力强的科技成果,并初步形成产业化,成为该院创业发展的有力技术支撑和发展后劲;农科院在水生资源收集和利用;优质萝卜种子选育;奶牛胚胎移植;渔用药品研究与开发等,不论是研究水平还是推广规模在全国位居前列。服务“三农”应用技术的推广和示范,也在全市科技兴农中发挥了重大作用。
2、主要特点
(1)人员结构合理,科技人员多。
武汉市工科院,属技术开发类的研究所,现450人,科技人员在80%以上,中级职称以上近200人;武汉市农科院属公益型农业科研事业单位。在职职工575人,科技人员也人300多人,占60%以上。
(2)、院所定位准确,科研投入大。
武汉市高校林立,大专院校有四十多所,省、部级科研院所有四十多家。市委、市政府仍然把市直属科研院所作为“科教立市”的一个重要抓手,科技创新的重要平台。出台了一系列对科技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从建设用地、科技产业发展、内部改革都给予了资金支持。
(3)、资源合理配置,科技资源规模大。
武汉市工科院在改制前,是一个单纯的科研机构,主要由研究室和科研管理部门组成,,组织功能和构成相对简单,改制后,把有效的科技资源整合在一起,形成了规模。在市政府的支持下,不断改善科研条件,更新
科研设备,提高研发手段,购置了2000多万元的科研设备,建立了CAD实验室,把技术研究、技术服务和产业化有机地结合起来。
武汉市农科院因城市建设的需要整体搬迁至武湖生态农业园,市政府统一划拨了3000亩土地,并拔出专款新建农科院,仅蔬菜一个所土地就达1700亩之多。
(4)科技面向市场,科技产业化程度高。
武汉市工科院本着“创新科技、服务社会”的宗旨,锐意进取,不断创新,积极推进科学技术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结合。科研成果走出实验室,科技人员面向市场,研究开发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和产品,并初步形成产业化。如数控机床、激光医疗产品、电视监控系统、自动控制系统等项目在国内市场享有良好的声誉。
武汉市农科院也十分注重培植科技型企业,通过企业将研究成果进行有效的转化和开发,今年他们通过企业推广的各类新品种、新技术,创造直接经济效益亿元以上。为企业的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发挥了应有的功能和作用。
二、武汉市工科院、农科院体制改革的主要经验
1、领导重视是搞好科研体制改革的前提
武汉市委、市政府非常重视“科技兴市”工作,认真贯彻落实“第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的方针,把发展“第一生产力”摆在与城市建设同等重要的地位,把“科技兴市”落到实处,真正依靠科技发展来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逐步形成区域经济的特色。市委、市政府根据区域经济的需要,整合当地科技力量,对现有的科技设施、自然科技资源进行优化,加强以
资源共享为核心的制度建设,使之成为区域创新体系的中坚力量。
2、政策扶持是搞好科研体制改革的关键
武汉市委、市政府做出决定,将武汉市工科院、农科院整体划转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参与武汉·中国光谷建设。并出台了一系列对科技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从建设用地、科技产业发展、内部改革都给予了资金支持。比如在工科院的内部改革中,确定职工身份置换每人每年补助1200元,并为职工办理养老保险,在办理职工个人养老保险时确定2000年前视同为缴纳。农科院重新明确为公益型农业科研事业单位,重新核定编制,全额拨款。通过政策支持,减少了两院的压力,为科技创新增添了活力。
与此同时市委、市政府还制定了切实可行的促进科技发展的有关政策,在全社会形成了良好的科技进步环境。鼓励、引导企业与院所结合,建立有效的多元化科研风险投资体系等。
3、用活人才是科研体制改革的动力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只有一流的人才,才能有一流的成果,才能建立一流的科研院所和企业。这是武汉市科研体制改革中的一条基本原则,改革后赋予了管理和科技人员更大的发展空间和自主权,更能调动他们的创业积极性。一是改革人事制度,推行聘用制、实行固定岗位与流动岗位相结合的用人制度,改革完善考核制度。二是调整分配制度,结合用人制度改革,适当拉开分配差距,实行绩效挂钩,对获奖成果,推广服务,发表论著等,给予综合配套奖励;三是坚持与创新产业化为主线,鼓励支持科技人员领办、创办科技型企业,努力增强自我发展能力。通过改革,取得了明显成效。武汉市农科院注重培植科技型企业,通过企业推广的各类
新品种、新技术。仅莲耦、萝卜就推广面积几万亩,占据了武汉市场遍及全省及邻近几个省,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武汉维生公司为武汉农村提供了5200万株农业急需种苗,推动了一方产业的发展;科慧公司积极推进武汉市测土配方施肥工程,辐射带动110个试验村,示范面积18万亩;法稚园林集团公司的容器育苗、园林绿化工程,建成了1000多亩的苗木基地;中博鱼药、中博生化、禽流感GMP生产基地顺利通过国家认证。武汉市工科院科技企业通过科技创新、科研和产品销售超过2亿元,申报专利15项,新产品研发20多项,固定资产新增1500万元。科研队伍更加富有活力,市场规模逐年扩大。
三、几点启示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赣南科学院是全国设区市中首先成立的第一家市级科学院。(全国有省级科学院16家,武汉市正在论证把工科院、农科院合并组建武汉市科学院)他们的科研体制改革的经验,值得我们认真总结学习,并在实际工作中参考和借鉴。
第一、充分认识地方科研院所在区域创新体系中的地位是办好赣南科学院的前提条件
不能因为大学成为知识创新的源头,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而改变市直科研院所的性质、地位和任务。明确市直科研院所在实现我市经济社会科学和谐的追赶型、跨越式发展中的作用。我们认为:赣南科学院和各科研所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中的基础部分,在科技发展工作中起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是把原始创新技术进行二次开发,推广应用的“二传手”;是把引进技术与我市经济发展需要结合的“子弟兵”;是我市经济创新体系
中的“突击队”;是我市经济建设最为及时可用、长期可靠的科技力量;是我市科技人才最为集中的团体,是区域创新体系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很多科研项目可直接转化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科研院所的作用是高校和企业不能代替的。高校的主要任务是教学,是培养人才,与我市经济建设的具体需求往往难以息息相关;企业的目的是生产商品,追求最大利润,与本身主业无关,长期不见效益的研究项目是难以坚持的。而且,一般中小型企业的科研力量较为薄弱,难以形成综合优势;国家级的大院大所确实有其极强的技术创新能力,他们大多担负的是国家的科研任务,对区域经济建设及需要的技术研究不一定能排上任务, 也难以服务到位;引进国外技术是一条跨越发展的捷径,但是大量事实也使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在以科技为主导的国际竞争中,真正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即使有买来的技术,也需要有自己的队伍消化、掌握。由此可见,我市的科研院所是有很大生存发展空间的,是与以上各类科研队伍特点不同,又是互为补充的。
第二、进一步深化改革建立现代科研体制是办好赣南科学院的根本途径
赣南科学院组建一年多来的实践和外地的经验证明,市委、市政府作出组建赣南科学院的决策是正确的,有利于整合我市科技资源,提高我市科技、科研的整体实力,有利于协调各方面的关系,形成科技创新的整体合力。经过一年多的努力组建工作顺利完成,管理体制也已基本理顺,科学研究和科技管理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科技体制改革已迈出了重要一步。但是,我们也充分地认识到,我院的工作离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和外地市科研院所相比还有一定差距,还存在不少的困难和问题:一是科技资源整
合还不到位,市级科技资源还不能共享,没有形成科技合力,市级科研所还有一半游离在赣南科学院之外,难于发挥整体作用;二是受传统体制的约束,现代科研管理体制的“项目招标制、科研人员合同制”尚未执行到位;三是人员结构不合理,科技人员少,只占在职人员的35%,具有高级职称的只有21人;四是现有直属科研所包袱过重,还有几个差额拨款科研所的330名职工未进入社保,人心难于稳定;五是由于历史的原因,科研所在职人员中仍有171名工人,占在职人员的60%,因而,非科技人员难于分流。这些问题和困难,只有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通过不断深化改革,加快体制和机制创新来解决。
第三、以人为本吸引人才是办好赣南科学院的强大动力
众所周知,人才是事业的根本,赣南缺乏人才,赣南科学院更缺乏人才。人才缺乏是赣南科学院发展中的一大问题,赣南科学院要在区域创新中有所作为,必须实施“人才强院”的方针,通过创优环境引进高层次的学科带头人和充分发挥现有科技人员的作用。要以人为本,关心人才,激励人才,给他们施展抱负和空间。在科研中全面实施以产业定项目,以项目引资金,以课题引人才的工作机制。鼓励科技人员面向市场,服务产业从事研究开发,申报市、省或省以上的科研项目;二是要建立与国内外的信息交流渠道,建立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与交流,加快人才的培养,为赣南科学院的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第四、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是办好赣南科学院的客观需要
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赣南科学院要围绕“科技兴市”的战略要求,实施“产业兴院”的方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围绕“四大产业集群和本
市支柱产业以及区域特色产业,利用现有的科技优势与地方政府或企业建立科技成果转化基地。以联合开发,共建技术中心,共办经济实体和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等合作模式,不仅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同时实现科技成果的转化。根据各个研究所的特长,聚焦支柱产业的发展,面向产业链整合的需要,形成人才、物力、财力的积聚效应。将资产运作与建立新的合作机制结合起来,将项目实施与研发和管理的培育交流结合起来,形成新型的联合机制。条件成熟时兴建赣南科学院科研大楼和科技成果孵化基地,加快科技产业进程。
第五、加强理事会对赣南科学院的领导是办好赣南科学院的根本保证 赣南科学院成立于赣州市“对接长珠闽,建设新赣州”战略的大背景下,是体制机制创新的一个产物,是现代科研体制管理制度的雏形。市委、市政府文件规定其在理事会的领导下,实行院长负责制,科研项目招标制,科技人员合同制的现代管理体制。一年多来在理事会的领导下,赣南科学院已基本完成了组建到运作的工作。赣南科学院虽然是市政府直属事业单位,但是由于长期受行政管理体制和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政府的公共资源大多掌握在各职能部门手中,赣南科学院难于得到应有的支持,赣南科学院在省以上没有对口部门,不要说能得到多少资金和物质方面的支持,就连汇报工作都难得到接洽。为此,必须加强理事会对赣南科学院的领导,并给予实质性支持,以促进赣南科学院健康地发展壮大。
2006年12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