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经济概论期末复习重点

一、什么叫世界经济?

世界经济是世界各国的经济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而构成的世界范围的经济整体。它是在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

的基础上,通过商品流通、劳务交换、资本流动、外汇交易、国际经济一体化等多种形式和渠道,把世界范围内各国的生产、生活和其他经济方面联系在一起的有机整体。

1.世界经济既包括国际经济关系,又包括构成这种经济整体的各国内部的经济关系。

2.世界经济首先是一个经济范畴,是经济概念体系中的一种,是人类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活动的一种方

式。

3.世界经济还是一个历史范畴,它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并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不断地发

生变革。

一、国际分工:社会分工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社会分工超越国界而形成的各国国民经济之间的劳动分

工,是国内社会分工向国际领域扩展的结果,是世界市场和世界经济赖以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和先决条件。

二、国际分式的分类:

按照劳动本身的特点 :社会生产各大部门之间的国际分工、 社会生产大部门内部的各个小部门和行业之间

的国际分工、由产品专业化、零部件专业化和工艺专业化而形成的国际分工

按照各国不同生产领域之间媒介的不同:以商品交换为媒介的国际分工、以资本为媒介的国际分工

按照参与国际分工国家之间的社会经济水平不同:“水平型”国际分工、“垂直型”国际分工 、“混合型”国际分

世界市场

从狭义上说,世界市场是世界各国相互间进行商品交换的场所或领域;

从广义上说,是指国际流通领域包括商品、资本、技术、劳务等各种交换关系的总和

三、世界市场的内容

国际商品流通领域 :包括有形商品和无形商品的交换活动 。

国际资本流通领域 :指国际金融和国际信贷(其中包括长期信贷和短期信贷)。

国际货币流通领域:指各国货币的兑换关系,主要是指外汇市场,即各国货币由于国际间的商品流通和资本

流通所需要的货币兑换

四、世界市场的结构

国际商品市场:可分为没有固定组织形式的市场和有固定组织形式的市场。

国际资本市场:国际资本市场可分为长期信贷市场和短期信贷市场。

外汇市场:它主要从事本国货币同外国货币之间的兑换和买卖活动。

五、世界经济的形成大体上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萌芽期、初步形成期和最终形成期。

(一)世界经济的萌芽:

1.手工业、商业与农业的进一步分化 2.封建社会末期各国之间的贸易联系 3.地理大发现

(二)世界经济的初步形成

1、16-18世纪的原始积累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发展的前期。在这一时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逐渐确立。 2、18世纪60年代发生的产业革命,促使社会生产力空前提高,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推动了国际分工体

系与世界市场的形成。

3、国际分工与世界市场的形成标志着世界经济的初步形成。

(三)世界经济的最终形成

1、第二次科技革命。2、第二次科技革命引起的生产关系变化。

六、20世纪世界经济的动荡

1、世界经济增长缓慢和世界贸易萎缩

2、、资本国际化步履蹒跚和资源争夺战愈演愈烈

3、国际金融动荡不定和国际金本位货币体系瓦解

一、经济全球化(Economic Globalization)是指,在科技革命的推动下,通过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国际投

资以及国际间人员和技术的流动,越来越紧密地把世界经济结合成一个有机整体,以致成为一种经济网络的状态和过程。

二、经济全球化的成因

(一)各国拥有生产要素的不平衡 (二)科技革命的大发展 (三)跨国公司的大发展 (四)国际经济

一体化的发展

三、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表现

(一)、生产活动全球化 (二)、贸易全球化 (三)、金融全球化

(四)、投资活动全球化 (五)、技术全球化 (六)、信息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1、经济全球化促进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

2、经济全球化加速国际竞争,促进全球经济的增长。

3、经济全球化促进了贸易与投资自由化。

4、经济全球化为科学技术的创新、发展与应用提供了广阔的前景,加速了科技向生产力的转化。

5、经济全球化加强了国际协调。

负面影响

1、经济全球化加剧世界贫富悬殊。 2、经济全球化增大了全球经济风险。

3、经济全球化引起全球范围内的生产过剩。 4、经济全球化削弱了国家经济主权。 5、经济全球化使全

球生态系统遭到破坏。 一、人类在认识客观世界上的质的飞跃,就自然科学而言共有三次:

一是细胞的发现; 二是能量转换的发现; 三是生物进化的发现。

二、 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上的质的飞跃有两次:

一次是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 一次是电、电动机和内燃机的发明和应用。

三、战后生产力的发展和结构的变化

(一)生产力的巨大发展

1、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2、扩大了资本积累 3、改善了扩大再生产所必需的物质条件

4、保证了劳动力的供应 5、扩大了商品市场

(二)生产力实体要素的变革

1、劳动者日益智力化 2、劳动工具日趋自动化 3、劳动对象日趋人工化

(三)生产力非实体要素的强化

1、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

2、教育成为现代生产力中重要的强化性要素↑

3、管理成为现代生产力中重要的整体组合性要素

4、信息成为现代生产力中重要的运筹性要素

四、产业结构的变化

(一)农业现代化和农业重心的转移

第一,畜牧业的发展快于种植业的发展,多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畜牧业产值已经超过种植业的产值。 第二,种植业中饲料谷物生产的增长超过了食用谷物的增长,饲料谷物已在种植业中占主要地位

(二)工业结构的变化

工业结构“软化”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重心正在从重化工业转为高技术工业,从劳动和资源密集型工

业转入知识和技术密集型工业,科技投资和智力投入大幅度提高,整个工业正在向自动化、高技术化、智能化发展。)

产业“空心化” ← → 结构性失业 (由于经济危机周期引起的失业,而是由于产业结构变化引起的

失业)

(把劳动成本高、资源消耗大和污染环境严重的传统工业或“夕阳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三)三大产业比例关系的变化

第一次是重心由农业向工业的转移,也就是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第二次是重心由第二产业向第三产

业转移。

五、信息经济的特征

1.信息经济是“智力驱动型”经济 2.信息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经济 3.信息经济是“无疆界”

的全球经济

一、世界人口的增长趋势

(1)世界人口增长的绝对量越来越大;

(2)增长速度经历了缓慢、加快再到逐渐放慢的过程;

(3)世界各类国家和各个地区人口增长很不平衡。

二、人口过快增长对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影响

第一,经济发展负担沉重; 第二,加剧发展中国家的贫困问题。 第三,两极分化问题日益突出。

三、人口过快增长对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

第一,地球资源的消耗加快,并造成 生态失衡和环境污染。 第二,南北经济差距加大。

第三,发展中国家人口的过快增长不 仅影响世界经济的发展,而且不利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四、能源工业的生产布局

(1)能源生产总量不断提高。

(2)能源生产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传统的煤炭工业生产长期停滞不前,增长速度远不及石油和天然气快。

同期,水电、核电得到较大发展,在能源生产中的地位日益上升。

(3) 世界能源生产分布很不平衡。 (4)各国能源生产结构差别很大。

五、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要使世界各国的当代人和后代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获得平等的发展机会;

(2)要使世界各国所有人的基本需要得到满足,向所有人提供实现美好生活愿望的同等机会;

(3)要使人类和自然万物都享有同等的生存与发展的机会,做到人类生存发展权利与自然万物生存发展权利

的统一。

六、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条件

1.保持经济增长,提高经济增长质量 2.满足人的基本生存需求 3.控制人口的数量增长,不断提

高人口素质

4.维持、扩大和保护地球的资源基础 5.依靠科技进步突破发展瓶颈 6.促进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

之间的平衡

一、国际贸易政策的定义

是指世界各国和地区对外进行商品、服务和技术交换活动时所采取的政策。从单个国家或地区的角度出发,

有关国际贸易的政策就是对外贸易政策,它有两种基本类型,即自由贸易政策和保护贸易政策。

(一) 自由贸易政策是指国家对进出口贸易活动一般不进行干预,减免关税和其他贸易壁垒,让商品和

服务等自由进出口,在国内外市场上自由竞争。

(二) 保护贸易政策是指国家采取各种措施干预对外贸易,通过高关税和非关税壁垒来限制外国商品和

服务的进口,以保护本国市场免受国外商品的竞争;同时对本国出口商品给予优惠或补贴,鼓励扩大出口,以提高本国商品和服务在国外市场上的竞争能力。

二、 战后国际贸易发展概况

1、 国际贸易高速增长 2、贸易结构高级化 3、地区分布非均衡化 4、贸易方式多样化 5、 区

域贸易自由化

三、国际贸易迅速发展的原因

1、科技革命为国际贸易的发展提供了技术基础和物质基础。

2、战后生产国际化的加快,为国际贸易的发展提供了一个稳定的载体。

3、区域经济合作组织的不断出现,为国际贸易的发展创造了越来越好的局部发展的环境。

4、国际性经济组织的建立为国际贸易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制度环境。

四、国际贸易政策是指世界各国和地区对外进行商品、服务和技术交换活动时所采取的政策。它有两种基本

类型,即自由贸易政策和保护贸易政策。自由贸易政策是指国家对进出口贸易活动一般不进行干预,减免关税和其他贸易壁垒,让商品和服务等自由进出口,在国内外市场上自由竞争。保护贸易政策是指国家采取各种措施干预对外贸易,通过高关税和非关税壁垒来限制外国商品和服务的进口,以保护本国市场免受国外商品的竞争;同时对本国出口商品给予优惠或补贴,鼓励扩大出口,以提高本国商品和服务在国外市场上的竞争能力。

一、国际资本流动是指资本跨越国界,从一个国家或地区转移到其他国家或地区的过程,是资本的一种跨国

运动形态。 资本的国际流动也采取商品资本流动、货币资本流动和生产资本流动这三种形式。商品资本的国耿际流动表现为国际贸易,货币资本的国际流动表现为国际间接投资,而生产资本的国际流动则表现为国际直接投资。

二、跨国公司的理论

1.垄断优势理论 海默和金德尔伯格认为:一个企业之所以要对外直接投资,是因为它有比东道国同类企业有

利的垄断优势,从而在国外进行生产可以赚取更多的利润。

知识资产优势; 一类是由于企业规模大而产生的规模经济优势。

4.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邓宁提出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认为:

1、企业采用的生产和销售方式是由该企业本身所拥有的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等三大因素共同

决定的;

2、若企业仅拥有所有权优势,企业将选择许可证方式进行技术转移;

3、若企业具有所有权和内部化两项优势,则企业将选择国内生产然后再出口的方式;

4、企业只有同时拥有三种优势时,企业才会选择对外直接投资。

三、国际直接投资(International Direct Investment),是指投资者为了在国外获得长期的投资效益并得到对

企业的控制权,通过直接建立新的企业、公司或并购原有企业等方式进行的国际投资活动。 从一国角度出发,国际直接投资也被称为对外直接投资或外国直接投资(简称FDI)

四、国际直接投资的类型

按照投资者控制被投资企业产权的程度

1、独资经营是指完全由外商出资并独立经营的一种国际直接投资方式;

2、合资经营是指两国或两国以上的投资者在平等互利原则基础上,共同商定各自在被投资企业的股权比例,

并根据东道国的法律,通过签订合同举办合营企业,共同经营、共负盈亏、共担风险的一种投资方式; 合作经营与合作开发都是以签订合同或协议为基础的国际经济合作形式。

3、合作经营企业一般不以股份确定产权,不按股权比例分配收益,而是根据合同规定投资方式和投资比例分

配收益并承担风险。

4、合作开发则通常是由拥有特定资源的国家,通过招标方式与外国投资者签订合作开发协定或合同,并联合

组成开发公司对东道国资源进行开发。

按照投资者控制被投资企业的方式分为股权和非股权参与式

1、独资经营属于全部股权参与式投资;

2、合资经营属于部分股权参与式投资;

3、投资者没有在东道国企业中参与股份,以其他一些形式如许可证合同、管理合约、销售协议等进行的直接

投资,均属于非股权参与式的直接投资。

按照投资者是否建立新企业

1、一国投资者到国外单独或合作创办新的企业,或者组建新的子公司进行生产经营活动,均属于前一种形式;

2、而通过收购国外公司或与国外公司合并以获得对东道国企业的控制权,则属于后一种形式。

按照投资主体与其投资企业之间国际分工的方式

1、水平型直接投资也称为横向型直接投资,是指一国的企业到国外进行投资,建立与国内生产和经营方向基

本一致的子公司或其他企业。这类子公司和其他企业能够独立完成生产和销售,与母公司或国内企业保持水平分工关系。

2、垂直型直接投资也称为纵向型直接投资,是指一国企业或跨国公司到国外建立子公司或附属机构,这些国

外子公司或附属机构与母公司之间实行纵向专业化分工协作。

3、混合型投资则是一种水平型和垂直型相结合的直接投资方式。

一般来说,目前企业进行国际直接投资主要进行混合型投资。发达国家之间的直接投资往往以水平型为主,

而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直接投资则以垂直型为主要形式。

投资流向地区结构的变化:战后发达国家既是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国家,也是吸收外国直接投资的主要

国家。

投资的产业部门结构的变化:占主要地位仍是第二产业,但逐渐向第三产业转移,即逐渐转向高新技术产业

五、跨国公司的定义标准:

1、结构性标准:分支机构地区分布标准、生产或服务设施分布标准、所有权标准

2.营业绩效标准:公司在海外的生产、销售、利润及拥有的资产与雇员的绝对数额或占公司总额的百分比

3.行为标准:公司领导层的经营与决策行为的战略取向与思维方式

跨国公司,就是指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进行投资活动,并因此对一定数量的经营性资产拥有全部或部分控

制与管理权的企业。

六、跨国公司的特征

1.结构特征

一是因为跨国公司是在全球范围内开展经营活动、从事竞争的企业,其所面对的市场远远大于国内企业,完

全有条件扩大规模;

二是因为跨国公司追求的是全球范围内的利润最大化,其规模大于国内企业是实现这一经营目标的必然要求。

(2)地理分布十分广阔。 (3)股权结构呈现出多国化的特点。

2.环境特征 PEST模型

3.经营管理特征

(1)战略目标的全球化; (2)营运过程的国际化; (3)组织管理的内部一体化;

(4)经营方式的多样化; (5)生产要素转移的内部化。

七、企业跨国并购(Cross—border Mergers & Acquisitions)是指一国企业为了某种目的,通过一定的渠道

和支付手段,将另一国企业整个资产或足以行使经营控制权的股份收买下来。跨国并购作为一种比较复杂的跨国经营行为,可以分为横向并购(水平式并购)、纵向并购(垂直式并购)和混合并购。

1、横向跨国并购,是指两个以上国家生产或销售相同或相似产品的企业之间的并购,其目的是为了扩大世界

市场份额,增强国际竞争力和寡头垄断力量;

2、纵向跨国并购,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不同生产阶段的企业之间的并购,并购双方一方是原材料供应者,

另一方是生产成品购买者;

3、混合跨国并购,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的不同行业企业之间的并购,目的在于减少单一行业经营风险,

降低生产成本,增加企业在世界市场的整体实力。

八、跨国公司的作用

1.推进了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

2.加速了生产国际化 (1)跨国公司国际直接投资的发展,通过深化国际分工促进了生产的国际化;

(2)跨国公司的扩张是生产国际化的微观纽带;

(3)跨国公司在世界范围内的经济扩展,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跨国投资与兼并活动的扩展,不断改变着国

际经济分工协作关系,推动着生产向全球一体化发展。

3.促进并控制了国际贸易的发展

从宏观层面上看,跨国公司对国际贸易的创造及促进,使当代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呈现出互为关联、互为补

充的状态。

跨国公司一方面犹如一般企业,由母公司或子公司直接从事世界范围的进出口;另一方面,跨国公司在公司

系统内进行着技术、物品和服务的交易。

4.推动了国际资本流动 (1)跨国公司是资本国际化的微观基础,跨国公司的投资体制是国际资本流动日

趋活跃的微观渠道;

(2)跨国并购浪潮促进了国际资本证券化;

(3)跨国公司内部的国内机构与国外机构之间货款与费用的支付、结算等业务通常引起大量的资金转移。

5.促使科技的开发和利用日趋国际化。跨国公司凭借自己雄厚的资金实力,在全球范围内招揽人才、置办

设备,利用来自各国的人力、物力资源进行国际协作开发。这不仅促进了科技开发的国际化,也加快了科技进步的步伐。

可以说,跨国公司是技术创新的主要拥有者和技术发明的领头羊。

另一方面,加快了先进科学技术的国际传播。

一、金融全球化是指“世界各国和地区放松金融管制、开放金融业务和资本项目,使资本在各国和地区的金

融市场上自由流动,最终形成全球统一的金融市场和货币体系” 。金融全球化作为“市场化”的延伸和必然要求,一方面是指“市场化”的金融制度在全球范围的推广和采用的过程;另一方面是指各国的金融活动和金融风险发生机制日益紧密地联结在一起的过程。

二、金融全球化的基本动因

1.全球生产、贸易及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 2.金融创新 3.金融自由化

三、金融全球化的主要表现

1.欧洲美元的产生和发展以及离岸金融的兴衰 2.金融衍生产品市场的产生和发展 3.全球资本流

动的私人化

四、最优货币区理论

由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蒙代尔在20世纪60年代初西方经济学界有关固定汇率制和浮动汇率制的相对优点的

争论中提出。

国家货币,采用区域货币。当要素在某一区域内能够自由流动、而在其它区域不能流动时,具有要素流动性的区域就适合建立一个货币区。这种货币区就是所谓的“最优货币区”。

五、 所谓美元化,指美国以外的国家将美元作为部分或全部法定货币的进程。这一进程可分为非官方美元

化和官方美元化。前者是指本国居民非正式地使用美元,尽管这种使用没有得到本国政府的承认;后者是指本国货币当局明确宣布用美元取代本币,美元化作为一种货币制度被确定下来。

六、 美元化的利弊

其代价主要有以下三个:

(1)丧失货币政策的独立性。

(2)中央银行自动放弃“最后贷款者”的作用和货币发行者的角色。

(3)铸币税收益(seigniorage revenue)的完全丧失。

其利益主要有以下两个:

(1)汇率风险将消失或大大降低。

(2)为本国提供更严格的金融纪律,进而为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条件。

七、亚洲货币合作的进一步发展,存在许多难以在短时间里克服的困难和障碍:

(1)亚洲各国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制度以及经济结构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

(2)亚洲货币合作缺乏一个能够为整个地区决定货币政策、并对区内各国政策起协调作用的领头国;

(3)亚洲货币合作存在政治障碍。

八、金融风险通常由宏观金融风险和微观金融风险这两个不同层次构成。

宏观金融风险是指一国或一个地区发生各种金融危机的风险,如爆发银行危机、债务危机、货币危机、股市

危机及债市危机等风险。微观金融风险则是指某个或某些金融机构所发生的风险,如经营管理风险以及亏损或破产风险。

九、区域经济一体化亦称区域经济集团化,通常是指一些地缘邻近的国家或地区,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为

了谋求本地区的共同利益联合起来,在彼此自愿地约束自己的部分经济主权甚至相互对等地分享或让渡部分国家主权的条件下,通过签订协议、规章组建国际调节组织和实体,使部分或全部生产要素在成员国间自由流动,使资源在成员国内得以优化配置,实现产业互补和共同经济繁荣的过程。

1、区域经济一体化与经济国际化

(1)经济国际化不发生国家主权的让渡问题;而区域经济一体化则要求其成员国各自让渡部分主权,在此基

础上共同行使一部分经济主权。

(2)在经济国际化过程中,各国不一定要建立共同的国际性组织或机构,也不需要签订特殊的协定或协议;

而区域经济一体化则最终需要建立一个国际组织或机构,签订共同遵行的准则、协定,代表各成员国共同管理区域经济。

(3)经济国际化本身并非以国家的直接干预或参与作为前提条件;而区域经济一体化则要求各成员国按共同

协议或准则直接参与经济合作,对区域经济活动实行干预。

十、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分类

(1)特惠关税区。如东南亚国家联盟。 (2)自由贸易区。如北美自由贸易区 (3)关税同盟。如欧

洲经济共同体。

(4)共同市场。如1993年后的欧盟。 (5)经济(货币)同盟。如现在的欧盟。

按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形成的动因差异进行分类

以产业内部分工为动因的区域一体化组织。(主要出现在发达国家之间 )

发展民族工业为动因的区域一体化。(主要出现在发展中国家之间)

以南北合作为动因的区域一体化。(主要出现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

一、发达国家是指世界上经济发展水平高,市场经济机制成熟的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包括日本)。

HDI大于0.9的国家多为发达国家,HDI介于0.8到0.9的国家多为较发达国家,HDI介于0.5到0.8的发展

中国家,HDI小于0.5的国家多为亚洲、非洲的欠发达国家

二、人类发展指数由三个指标构成:预期寿命、成人识字率和人均GDP的对数。这三个指标分别反映了人的

长寿水平、知识水平和生活水平。

三、战后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阶段

一、经济恢复时期(战争结束到50年代初期 ) 二、经济高速增长时期 (50年代中期到70年代初期)

三、经济“滞胀”与调整时期(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初期) 四、“新经济”的产生与发展时期(90年代以来)

四、出现“滞胀”的原因

主要原因:

一是石油危机及其所导致的油价上涨;二是工资提高过快,拉动了物价上涨和失业的增多。

根本原因:

一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长期推行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二是战后科技革命高潮的消逝。

新经济,是在信息技术出现重大突破和一系列制度创新的基础上,由经济全球化推动的经济结构调整,促进

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形成了微观经济和宏观经济良性互动的新的经济增长方式。

新经济具有以下三个主要特征:经济知识化、经济网络化、经济全球化

五、发达国家的经济特征

一、高度发达的科学技术和生产力 二、先进的产业结构 三、成熟的市场经济体系 四、完善的宏观

调控体系

六、发达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

1、在世界经济总量中占绝大比重。 2、人均国民收入与世界平均水平和发展中国家水平相差悬殊。

3、在国际贸易市场上处于中心地位。 3、在国际分工中处于优势地位。

4、在国际资本流动中居主导地位。 4、在国际经济事务中起支配作用。

七、发达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作用

(一)对世界经济的积极作用

1. 通过推动世界贸易,扩大了国际分工。

2. 通过技术贸易和跨国公司加速科学技术向生产力转化。

3.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国外投资,即有利于解决发展中国家经济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又扩大了发展中国

家的就业岗位。

(二)对世界经济的消极作用

1. 通过资本输出,控制发展中国家。

2. 国家操纵市场价格,剥削发展中国家。

3. 转嫁经济危机。

4. 将污染严重、能源消耗量大、需要改造的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使其环境污染加剧,生态平衡破

坏。 、

二、 发展中国家(Developing Countries)指原来经济落后,正处在由传统的经济向现代化经济过渡的发

展过程中的国家。这些国家大多数过去都是受帝国主义直接统治或控制的殖民地或附属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先后获得政治上的独立,当前正在为实现经济的独立自主发展,实现经济的现代化而努力。 发展中国家主要分布在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南太平洋和地中海地区,一般又通称为南方国家。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已加入联合国。

三、 世界银行把发展中国家分为低收入国家、中等收入国家、发达国家为高收入国家

四、战后初期,在发展中国家中,拉美国家的资本主义最发达,非洲国家的资本主义最落后,亚洲国家的资

本主义刚刚起步,处在中间状态。

五、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实践看,亚洲“四小龙”(除中国香港地区外),首先实行的是进口替代型发展战略,

而后则逐渐转向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战略。

六、“东亚模式”模式的特点主要有五个方面:

1、强调内部积累。东亚地区的总储蓄率一直保持在30-40%的高水平上,高储蓄率导致高投资,促进经济高

速增长,进而可以保持高储蓄率,形成良性循环。

2 政府与市场机制的有效结合。一方面政府在一定程度上参与和干预经济活动,充分利用各种经济、法律及

行政手段调整宏观经济、实现资源合理配置;另一方面政府和企业紧密合作、积极为企业提供政策、资金等多方面支持,为东亚经济腾飞提供了巨大动力。随市场力量发展,政府逐步减少干预,让市场力量发挥更大作用。

3 坚持对外开放政策和出口导向政策,积极促进贸易、投资和金融自由化,努力发展外向型经济。

4 各国和地区都努力促进本国和本地区生产力的发展,通过政策引导,从发展传统产业开始,不断调整经济

结构,逐步向高科技信息产业发展。

5 努力发展教育事业,重视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和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有力地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增

长。

七、最不发达国家经济所以落后、贫困,发展缓慢,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原因是:

1 前资本主义经济成份仍占统治地位。

2 内向封闭,商品经济不发达。

3 气候恶劣,自然灾害不断。

4 出口产品单一,容易受国际市场价格波动的冲击和影响。

5 资金严重不足。

八、 最不发达国家是某些国际机构根据经济发展水平所划分的发展中国家类型之一,指经济上最贫困

落后的发展中国家。

九、亚洲四小虎是指印尼、菲律宾、泰国、马来西亚

一、什么叫世界经济?

世界经济是世界各国的经济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而构成的世界范围的经济整体。它是在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

的基础上,通过商品流通、劳务交换、资本流动、外汇交易、国际经济一体化等多种形式和渠道,把世界范围内各国的生产、生活和其他经济方面联系在一起的有机整体。

1.世界经济既包括国际经济关系,又包括构成这种经济整体的各国内部的经济关系。

2.世界经济首先是一个经济范畴,是经济概念体系中的一种,是人类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活动的一种方

式。

3.世界经济还是一个历史范畴,它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并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不断地发

生变革。

一、国际分工:社会分工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社会分工超越国界而形成的各国国民经济之间的劳动分

工,是国内社会分工向国际领域扩展的结果,是世界市场和世界经济赖以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和先决条件。

二、国际分式的分类:

按照劳动本身的特点 :社会生产各大部门之间的国际分工、 社会生产大部门内部的各个小部门和行业之间

的国际分工、由产品专业化、零部件专业化和工艺专业化而形成的国际分工

按照各国不同生产领域之间媒介的不同:以商品交换为媒介的国际分工、以资本为媒介的国际分工

按照参与国际分工国家之间的社会经济水平不同:“水平型”国际分工、“垂直型”国际分工 、“混合型”国际分

世界市场

从狭义上说,世界市场是世界各国相互间进行商品交换的场所或领域;

从广义上说,是指国际流通领域包括商品、资本、技术、劳务等各种交换关系的总和

三、世界市场的内容

国际商品流通领域 :包括有形商品和无形商品的交换活动 。

国际资本流通领域 :指国际金融和国际信贷(其中包括长期信贷和短期信贷)。

国际货币流通领域:指各国货币的兑换关系,主要是指外汇市场,即各国货币由于国际间的商品流通和资本

流通所需要的货币兑换

四、世界市场的结构

国际商品市场:可分为没有固定组织形式的市场和有固定组织形式的市场。

国际资本市场:国际资本市场可分为长期信贷市场和短期信贷市场。

外汇市场:它主要从事本国货币同外国货币之间的兑换和买卖活动。

五、世界经济的形成大体上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萌芽期、初步形成期和最终形成期。

(一)世界经济的萌芽:

1.手工业、商业与农业的进一步分化 2.封建社会末期各国之间的贸易联系 3.地理大发现

(二)世界经济的初步形成

1、16-18世纪的原始积累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发展的前期。在这一时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逐渐确立。 2、18世纪60年代发生的产业革命,促使社会生产力空前提高,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推动了国际分工体

系与世界市场的形成。

3、国际分工与世界市场的形成标志着世界经济的初步形成。

(三)世界经济的最终形成

1、第二次科技革命。2、第二次科技革命引起的生产关系变化。

六、20世纪世界经济的动荡

1、世界经济增长缓慢和世界贸易萎缩

2、、资本国际化步履蹒跚和资源争夺战愈演愈烈

3、国际金融动荡不定和国际金本位货币体系瓦解

一、经济全球化(Economic Globalization)是指,在科技革命的推动下,通过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国际投

资以及国际间人员和技术的流动,越来越紧密地把世界经济结合成一个有机整体,以致成为一种经济网络的状态和过程。

二、经济全球化的成因

(一)各国拥有生产要素的不平衡 (二)科技革命的大发展 (三)跨国公司的大发展 (四)国际经济

一体化的发展

三、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表现

(一)、生产活动全球化 (二)、贸易全球化 (三)、金融全球化

(四)、投资活动全球化 (五)、技术全球化 (六)、信息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1、经济全球化促进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

2、经济全球化加速国际竞争,促进全球经济的增长。

3、经济全球化促进了贸易与投资自由化。

4、经济全球化为科学技术的创新、发展与应用提供了广阔的前景,加速了科技向生产力的转化。

5、经济全球化加强了国际协调。

负面影响

1、经济全球化加剧世界贫富悬殊。 2、经济全球化增大了全球经济风险。

3、经济全球化引起全球范围内的生产过剩。 4、经济全球化削弱了国家经济主权。 5、经济全球化使全

球生态系统遭到破坏。 一、人类在认识客观世界上的质的飞跃,就自然科学而言共有三次:

一是细胞的发现; 二是能量转换的发现; 三是生物进化的发现。

二、 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上的质的飞跃有两次:

一次是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 一次是电、电动机和内燃机的发明和应用。

三、战后生产力的发展和结构的变化

(一)生产力的巨大发展

1、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2、扩大了资本积累 3、改善了扩大再生产所必需的物质条件

4、保证了劳动力的供应 5、扩大了商品市场

(二)生产力实体要素的变革

1、劳动者日益智力化 2、劳动工具日趋自动化 3、劳动对象日趋人工化

(三)生产力非实体要素的强化

1、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

2、教育成为现代生产力中重要的强化性要素↑

3、管理成为现代生产力中重要的整体组合性要素

4、信息成为现代生产力中重要的运筹性要素

四、产业结构的变化

(一)农业现代化和农业重心的转移

第一,畜牧业的发展快于种植业的发展,多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畜牧业产值已经超过种植业的产值。 第二,种植业中饲料谷物生产的增长超过了食用谷物的增长,饲料谷物已在种植业中占主要地位

(二)工业结构的变化

工业结构“软化”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重心正在从重化工业转为高技术工业,从劳动和资源密集型工

业转入知识和技术密集型工业,科技投资和智力投入大幅度提高,整个工业正在向自动化、高技术化、智能化发展。)

产业“空心化” ← → 结构性失业 (由于经济危机周期引起的失业,而是由于产业结构变化引起的

失业)

(把劳动成本高、资源消耗大和污染环境严重的传统工业或“夕阳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三)三大产业比例关系的变化

第一次是重心由农业向工业的转移,也就是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第二次是重心由第二产业向第三产

业转移。

五、信息经济的特征

1.信息经济是“智力驱动型”经济 2.信息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经济 3.信息经济是“无疆界”

的全球经济

一、世界人口的增长趋势

(1)世界人口增长的绝对量越来越大;

(2)增长速度经历了缓慢、加快再到逐渐放慢的过程;

(3)世界各类国家和各个地区人口增长很不平衡。

二、人口过快增长对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影响

第一,经济发展负担沉重; 第二,加剧发展中国家的贫困问题。 第三,两极分化问题日益突出。

三、人口过快增长对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

第一,地球资源的消耗加快,并造成 生态失衡和环境污染。 第二,南北经济差距加大。

第三,发展中国家人口的过快增长不 仅影响世界经济的发展,而且不利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四、能源工业的生产布局

(1)能源生产总量不断提高。

(2)能源生产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传统的煤炭工业生产长期停滞不前,增长速度远不及石油和天然气快。

同期,水电、核电得到较大发展,在能源生产中的地位日益上升。

(3) 世界能源生产分布很不平衡。 (4)各国能源生产结构差别很大。

五、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要使世界各国的当代人和后代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获得平等的发展机会;

(2)要使世界各国所有人的基本需要得到满足,向所有人提供实现美好生活愿望的同等机会;

(3)要使人类和自然万物都享有同等的生存与发展的机会,做到人类生存发展权利与自然万物生存发展权利

的统一。

六、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条件

1.保持经济增长,提高经济增长质量 2.满足人的基本生存需求 3.控制人口的数量增长,不断提

高人口素质

4.维持、扩大和保护地球的资源基础 5.依靠科技进步突破发展瓶颈 6.促进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

之间的平衡

一、国际贸易政策的定义

是指世界各国和地区对外进行商品、服务和技术交换活动时所采取的政策。从单个国家或地区的角度出发,

有关国际贸易的政策就是对外贸易政策,它有两种基本类型,即自由贸易政策和保护贸易政策。

(一) 自由贸易政策是指国家对进出口贸易活动一般不进行干预,减免关税和其他贸易壁垒,让商品和

服务等自由进出口,在国内外市场上自由竞争。

(二) 保护贸易政策是指国家采取各种措施干预对外贸易,通过高关税和非关税壁垒来限制外国商品和

服务的进口,以保护本国市场免受国外商品的竞争;同时对本国出口商品给予优惠或补贴,鼓励扩大出口,以提高本国商品和服务在国外市场上的竞争能力。

二、 战后国际贸易发展概况

1、 国际贸易高速增长 2、贸易结构高级化 3、地区分布非均衡化 4、贸易方式多样化 5、 区

域贸易自由化

三、国际贸易迅速发展的原因

1、科技革命为国际贸易的发展提供了技术基础和物质基础。

2、战后生产国际化的加快,为国际贸易的发展提供了一个稳定的载体。

3、区域经济合作组织的不断出现,为国际贸易的发展创造了越来越好的局部发展的环境。

4、国际性经济组织的建立为国际贸易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制度环境。

四、国际贸易政策是指世界各国和地区对外进行商品、服务和技术交换活动时所采取的政策。它有两种基本

类型,即自由贸易政策和保护贸易政策。自由贸易政策是指国家对进出口贸易活动一般不进行干预,减免关税和其他贸易壁垒,让商品和服务等自由进出口,在国内外市场上自由竞争。保护贸易政策是指国家采取各种措施干预对外贸易,通过高关税和非关税壁垒来限制外国商品和服务的进口,以保护本国市场免受国外商品的竞争;同时对本国出口商品给予优惠或补贴,鼓励扩大出口,以提高本国商品和服务在国外市场上的竞争能力。

一、国际资本流动是指资本跨越国界,从一个国家或地区转移到其他国家或地区的过程,是资本的一种跨国

运动形态。 资本的国际流动也采取商品资本流动、货币资本流动和生产资本流动这三种形式。商品资本的国耿际流动表现为国际贸易,货币资本的国际流动表现为国际间接投资,而生产资本的国际流动则表现为国际直接投资。

二、跨国公司的理论

1.垄断优势理论 海默和金德尔伯格认为:一个企业之所以要对外直接投资,是因为它有比东道国同类企业有

利的垄断优势,从而在国外进行生产可以赚取更多的利润。

知识资产优势; 一类是由于企业规模大而产生的规模经济优势。

4.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邓宁提出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认为:

1、企业采用的生产和销售方式是由该企业本身所拥有的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等三大因素共同

决定的;

2、若企业仅拥有所有权优势,企业将选择许可证方式进行技术转移;

3、若企业具有所有权和内部化两项优势,则企业将选择国内生产然后再出口的方式;

4、企业只有同时拥有三种优势时,企业才会选择对外直接投资。

三、国际直接投资(International Direct Investment),是指投资者为了在国外获得长期的投资效益并得到对

企业的控制权,通过直接建立新的企业、公司或并购原有企业等方式进行的国际投资活动。 从一国角度出发,国际直接投资也被称为对外直接投资或外国直接投资(简称FDI)

四、国际直接投资的类型

按照投资者控制被投资企业产权的程度

1、独资经营是指完全由外商出资并独立经营的一种国际直接投资方式;

2、合资经营是指两国或两国以上的投资者在平等互利原则基础上,共同商定各自在被投资企业的股权比例,

并根据东道国的法律,通过签订合同举办合营企业,共同经营、共负盈亏、共担风险的一种投资方式; 合作经营与合作开发都是以签订合同或协议为基础的国际经济合作形式。

3、合作经营企业一般不以股份确定产权,不按股权比例分配收益,而是根据合同规定投资方式和投资比例分

配收益并承担风险。

4、合作开发则通常是由拥有特定资源的国家,通过招标方式与外国投资者签订合作开发协定或合同,并联合

组成开发公司对东道国资源进行开发。

按照投资者控制被投资企业的方式分为股权和非股权参与式

1、独资经营属于全部股权参与式投资;

2、合资经营属于部分股权参与式投资;

3、投资者没有在东道国企业中参与股份,以其他一些形式如许可证合同、管理合约、销售协议等进行的直接

投资,均属于非股权参与式的直接投资。

按照投资者是否建立新企业

1、一国投资者到国外单独或合作创办新的企业,或者组建新的子公司进行生产经营活动,均属于前一种形式;

2、而通过收购国外公司或与国外公司合并以获得对东道国企业的控制权,则属于后一种形式。

按照投资主体与其投资企业之间国际分工的方式

1、水平型直接投资也称为横向型直接投资,是指一国的企业到国外进行投资,建立与国内生产和经营方向基

本一致的子公司或其他企业。这类子公司和其他企业能够独立完成生产和销售,与母公司或国内企业保持水平分工关系。

2、垂直型直接投资也称为纵向型直接投资,是指一国企业或跨国公司到国外建立子公司或附属机构,这些国

外子公司或附属机构与母公司之间实行纵向专业化分工协作。

3、混合型投资则是一种水平型和垂直型相结合的直接投资方式。

一般来说,目前企业进行国际直接投资主要进行混合型投资。发达国家之间的直接投资往往以水平型为主,

而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直接投资则以垂直型为主要形式。

投资流向地区结构的变化:战后发达国家既是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国家,也是吸收外国直接投资的主要

国家。

投资的产业部门结构的变化:占主要地位仍是第二产业,但逐渐向第三产业转移,即逐渐转向高新技术产业

五、跨国公司的定义标准:

1、结构性标准:分支机构地区分布标准、生产或服务设施分布标准、所有权标准

2.营业绩效标准:公司在海外的生产、销售、利润及拥有的资产与雇员的绝对数额或占公司总额的百分比

3.行为标准:公司领导层的经营与决策行为的战略取向与思维方式

跨国公司,就是指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进行投资活动,并因此对一定数量的经营性资产拥有全部或部分控

制与管理权的企业。

六、跨国公司的特征

1.结构特征

一是因为跨国公司是在全球范围内开展经营活动、从事竞争的企业,其所面对的市场远远大于国内企业,完

全有条件扩大规模;

二是因为跨国公司追求的是全球范围内的利润最大化,其规模大于国内企业是实现这一经营目标的必然要求。

(2)地理分布十分广阔。 (3)股权结构呈现出多国化的特点。

2.环境特征 PEST模型

3.经营管理特征

(1)战略目标的全球化; (2)营运过程的国际化; (3)组织管理的内部一体化;

(4)经营方式的多样化; (5)生产要素转移的内部化。

七、企业跨国并购(Cross—border Mergers & Acquisitions)是指一国企业为了某种目的,通过一定的渠道

和支付手段,将另一国企业整个资产或足以行使经营控制权的股份收买下来。跨国并购作为一种比较复杂的跨国经营行为,可以分为横向并购(水平式并购)、纵向并购(垂直式并购)和混合并购。

1、横向跨国并购,是指两个以上国家生产或销售相同或相似产品的企业之间的并购,其目的是为了扩大世界

市场份额,增强国际竞争力和寡头垄断力量;

2、纵向跨国并购,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不同生产阶段的企业之间的并购,并购双方一方是原材料供应者,

另一方是生产成品购买者;

3、混合跨国并购,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的不同行业企业之间的并购,目的在于减少单一行业经营风险,

降低生产成本,增加企业在世界市场的整体实力。

八、跨国公司的作用

1.推进了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

2.加速了生产国际化 (1)跨国公司国际直接投资的发展,通过深化国际分工促进了生产的国际化;

(2)跨国公司的扩张是生产国际化的微观纽带;

(3)跨国公司在世界范围内的经济扩展,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跨国投资与兼并活动的扩展,不断改变着国

际经济分工协作关系,推动着生产向全球一体化发展。

3.促进并控制了国际贸易的发展

从宏观层面上看,跨国公司对国际贸易的创造及促进,使当代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呈现出互为关联、互为补

充的状态。

跨国公司一方面犹如一般企业,由母公司或子公司直接从事世界范围的进出口;另一方面,跨国公司在公司

系统内进行着技术、物品和服务的交易。

4.推动了国际资本流动 (1)跨国公司是资本国际化的微观基础,跨国公司的投资体制是国际资本流动日

趋活跃的微观渠道;

(2)跨国并购浪潮促进了国际资本证券化;

(3)跨国公司内部的国内机构与国外机构之间货款与费用的支付、结算等业务通常引起大量的资金转移。

5.促使科技的开发和利用日趋国际化。跨国公司凭借自己雄厚的资金实力,在全球范围内招揽人才、置办

设备,利用来自各国的人力、物力资源进行国际协作开发。这不仅促进了科技开发的国际化,也加快了科技进步的步伐。

可以说,跨国公司是技术创新的主要拥有者和技术发明的领头羊。

另一方面,加快了先进科学技术的国际传播。

一、金融全球化是指“世界各国和地区放松金融管制、开放金融业务和资本项目,使资本在各国和地区的金

融市场上自由流动,最终形成全球统一的金融市场和货币体系” 。金融全球化作为“市场化”的延伸和必然要求,一方面是指“市场化”的金融制度在全球范围的推广和采用的过程;另一方面是指各国的金融活动和金融风险发生机制日益紧密地联结在一起的过程。

二、金融全球化的基本动因

1.全球生产、贸易及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 2.金融创新 3.金融自由化

三、金融全球化的主要表现

1.欧洲美元的产生和发展以及离岸金融的兴衰 2.金融衍生产品市场的产生和发展 3.全球资本流

动的私人化

四、最优货币区理论

由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蒙代尔在20世纪60年代初西方经济学界有关固定汇率制和浮动汇率制的相对优点的

争论中提出。

国家货币,采用区域货币。当要素在某一区域内能够自由流动、而在其它区域不能流动时,具有要素流动性的区域就适合建立一个货币区。这种货币区就是所谓的“最优货币区”。

五、 所谓美元化,指美国以外的国家将美元作为部分或全部法定货币的进程。这一进程可分为非官方美元

化和官方美元化。前者是指本国居民非正式地使用美元,尽管这种使用没有得到本国政府的承认;后者是指本国货币当局明确宣布用美元取代本币,美元化作为一种货币制度被确定下来。

六、 美元化的利弊

其代价主要有以下三个:

(1)丧失货币政策的独立性。

(2)中央银行自动放弃“最后贷款者”的作用和货币发行者的角色。

(3)铸币税收益(seigniorage revenue)的完全丧失。

其利益主要有以下两个:

(1)汇率风险将消失或大大降低。

(2)为本国提供更严格的金融纪律,进而为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条件。

七、亚洲货币合作的进一步发展,存在许多难以在短时间里克服的困难和障碍:

(1)亚洲各国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制度以及经济结构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

(2)亚洲货币合作缺乏一个能够为整个地区决定货币政策、并对区内各国政策起协调作用的领头国;

(3)亚洲货币合作存在政治障碍。

八、金融风险通常由宏观金融风险和微观金融风险这两个不同层次构成。

宏观金融风险是指一国或一个地区发生各种金融危机的风险,如爆发银行危机、债务危机、货币危机、股市

危机及债市危机等风险。微观金融风险则是指某个或某些金融机构所发生的风险,如经营管理风险以及亏损或破产风险。

九、区域经济一体化亦称区域经济集团化,通常是指一些地缘邻近的国家或地区,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为

了谋求本地区的共同利益联合起来,在彼此自愿地约束自己的部分经济主权甚至相互对等地分享或让渡部分国家主权的条件下,通过签订协议、规章组建国际调节组织和实体,使部分或全部生产要素在成员国间自由流动,使资源在成员国内得以优化配置,实现产业互补和共同经济繁荣的过程。

1、区域经济一体化与经济国际化

(1)经济国际化不发生国家主权的让渡问题;而区域经济一体化则要求其成员国各自让渡部分主权,在此基

础上共同行使一部分经济主权。

(2)在经济国际化过程中,各国不一定要建立共同的国际性组织或机构,也不需要签订特殊的协定或协议;

而区域经济一体化则最终需要建立一个国际组织或机构,签订共同遵行的准则、协定,代表各成员国共同管理区域经济。

(3)经济国际化本身并非以国家的直接干预或参与作为前提条件;而区域经济一体化则要求各成员国按共同

协议或准则直接参与经济合作,对区域经济活动实行干预。

十、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分类

(1)特惠关税区。如东南亚国家联盟。 (2)自由贸易区。如北美自由贸易区 (3)关税同盟。如欧

洲经济共同体。

(4)共同市场。如1993年后的欧盟。 (5)经济(货币)同盟。如现在的欧盟。

按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形成的动因差异进行分类

以产业内部分工为动因的区域一体化组织。(主要出现在发达国家之间 )

发展民族工业为动因的区域一体化。(主要出现在发展中国家之间)

以南北合作为动因的区域一体化。(主要出现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

一、发达国家是指世界上经济发展水平高,市场经济机制成熟的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包括日本)。

HDI大于0.9的国家多为发达国家,HDI介于0.8到0.9的国家多为较发达国家,HDI介于0.5到0.8的发展

中国家,HDI小于0.5的国家多为亚洲、非洲的欠发达国家

二、人类发展指数由三个指标构成:预期寿命、成人识字率和人均GDP的对数。这三个指标分别反映了人的

长寿水平、知识水平和生活水平。

三、战后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阶段

一、经济恢复时期(战争结束到50年代初期 ) 二、经济高速增长时期 (50年代中期到70年代初期)

三、经济“滞胀”与调整时期(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初期) 四、“新经济”的产生与发展时期(90年代以来)

四、出现“滞胀”的原因

主要原因:

一是石油危机及其所导致的油价上涨;二是工资提高过快,拉动了物价上涨和失业的增多。

根本原因:

一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长期推行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二是战后科技革命高潮的消逝。

新经济,是在信息技术出现重大突破和一系列制度创新的基础上,由经济全球化推动的经济结构调整,促进

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形成了微观经济和宏观经济良性互动的新的经济增长方式。

新经济具有以下三个主要特征:经济知识化、经济网络化、经济全球化

五、发达国家的经济特征

一、高度发达的科学技术和生产力 二、先进的产业结构 三、成熟的市场经济体系 四、完善的宏观

调控体系

六、发达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

1、在世界经济总量中占绝大比重。 2、人均国民收入与世界平均水平和发展中国家水平相差悬殊。

3、在国际贸易市场上处于中心地位。 3、在国际分工中处于优势地位。

4、在国际资本流动中居主导地位。 4、在国际经济事务中起支配作用。

七、发达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作用

(一)对世界经济的积极作用

1. 通过推动世界贸易,扩大了国际分工。

2. 通过技术贸易和跨国公司加速科学技术向生产力转化。

3.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国外投资,即有利于解决发展中国家经济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又扩大了发展中国

家的就业岗位。

(二)对世界经济的消极作用

1. 通过资本输出,控制发展中国家。

2. 国家操纵市场价格,剥削发展中国家。

3. 转嫁经济危机。

4. 将污染严重、能源消耗量大、需要改造的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使其环境污染加剧,生态平衡破

坏。 、

二、 发展中国家(Developing Countries)指原来经济落后,正处在由传统的经济向现代化经济过渡的发

展过程中的国家。这些国家大多数过去都是受帝国主义直接统治或控制的殖民地或附属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先后获得政治上的独立,当前正在为实现经济的独立自主发展,实现经济的现代化而努力。 发展中国家主要分布在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南太平洋和地中海地区,一般又通称为南方国家。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已加入联合国。

三、 世界银行把发展中国家分为低收入国家、中等收入国家、发达国家为高收入国家

四、战后初期,在发展中国家中,拉美国家的资本主义最发达,非洲国家的资本主义最落后,亚洲国家的资

本主义刚刚起步,处在中间状态。

五、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实践看,亚洲“四小龙”(除中国香港地区外),首先实行的是进口替代型发展战略,

而后则逐渐转向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战略。

六、“东亚模式”模式的特点主要有五个方面:

1、强调内部积累。东亚地区的总储蓄率一直保持在30-40%的高水平上,高储蓄率导致高投资,促进经济高

速增长,进而可以保持高储蓄率,形成良性循环。

2 政府与市场机制的有效结合。一方面政府在一定程度上参与和干预经济活动,充分利用各种经济、法律及

行政手段调整宏观经济、实现资源合理配置;另一方面政府和企业紧密合作、积极为企业提供政策、资金等多方面支持,为东亚经济腾飞提供了巨大动力。随市场力量发展,政府逐步减少干预,让市场力量发挥更大作用。

3 坚持对外开放政策和出口导向政策,积极促进贸易、投资和金融自由化,努力发展外向型经济。

4 各国和地区都努力促进本国和本地区生产力的发展,通过政策引导,从发展传统产业开始,不断调整经济

结构,逐步向高科技信息产业发展。

5 努力发展教育事业,重视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和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有力地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增

长。

七、最不发达国家经济所以落后、贫困,发展缓慢,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原因是:

1 前资本主义经济成份仍占统治地位。

2 内向封闭,商品经济不发达。

3 气候恶劣,自然灾害不断。

4 出口产品单一,容易受国际市场价格波动的冲击和影响。

5 资金严重不足。

八、 最不发达国家是某些国际机构根据经济发展水平所划分的发展中国家类型之一,指经济上最贫困

落后的发展中国家。

九、亚洲四小虎是指印尼、菲律宾、泰国、马来西亚


相关文章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马原)期末复习重点主观题笔记整理
  • 马原主观题整理. 1. 什么是马克思最鲜明的政治立场?why 2. 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什么?why 3. 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是什么?why 4.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5. 如何理解实践概念? 6. 简 ...查看


  • [幼儿教育法规与政策概论]复习考试大纲
  • <幼儿教育法规与政策>考试大纲 第一部分 考试说明 一.考试要求 学习本课程要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要求考生能够识记幼儿教育法规与政策的基本概念.基础知识及相关法律法条:理解幼儿教育法规与政策的基本理论.及其规律:提高考生自 ...查看


  • 河南电大[社会学概论]期末考试指导
  • 河南电大<社会学概论>期末考试复习指导(2013.12) 一.考试形式:"开放教育"类考生:开卷 二.考试时间:90分钟 三.试题类型:填空题.名词解释.判断题.简答题.论述题. 四.考核要求 第一章 社会学 ...查看


  • 南开大学语言学概论考研真题资料含答案解析
  • 南开大学语言学概论考研真题资料含答案解析 南开大学语言学概论考研复习都是有依据可循的,考研学子关注事项流程为:考研报录比-大纲-参考书-资料-真题-复习经验-辅导-复试-导师,缺一不可.在所有的专业课资料当中,真题的重要性无疑是第一位.分析 ...查看


  • 2016[农村发展概论]期末复习题及满分答案
  • <农村发展概论>期末复习题及答案 农村发展概论简答题 1.简述小农经济的基本特征及其影响 A.基本特征: 分散性(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封闭性(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结合).自足性 (生产的主要目的是满足自家生活需要和纳税) B.影 ...查看


  • 地图学概论期末复习
  • 复习知识点: 第一章 1.地图的概念:地图就是按照一定的数学法则,运用符号系统,概括地将地球上各种自然和社会经济现象缩小表示在平面上的图形. 2.地图的是个基本特性:1. 严密的数学法则(地图投影) 2. 科学的地图概括(地图综合) 3. ...查看


  • 行政管理经验
  • 报考厦门大学 行政管理的 经验之谈 复试结果出来了,一切终归尘埃落定了,既兴奋又感慨.经过马拉松式的奔跑,我非常荣幸考上了梦寐以求的厦门大学 公共事务学院的行政管理专业,拿到了公费,我觉得这主要得益于我的专业课拿了高分: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 ...查看


  • [护理药理学]
  • <护理药理学> 一.专题讨论: I.药物在体内的吸收.转化过程如何? 2.影响人体免疫功能的药物有哪些?应用用如何? 二.小组讨论: 1.药物治疗中的护理须知有哪些? 2.心理因素与用药的关系如何? 3.影响血凝过程的药物有哪些 ...查看


  • 蔡迎旗 [学前教育概论] 期末复习
  • 学前教育学 一.选择题 1.1816年,欧文在苏格兰组建的"性格形成新学园"中的"幼儿学校"是世界上第一所幼儿社会教育机构,也是第一所为工人阶级子女创办的幼儿教育机构.(P3) 2. 洛克根据培根的& ...查看


  • [语言学概论]课程论文
  • <语言学概论>课程论文 <语言学概论>是中央电大开设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专科起点本科)的一门必修的基础课程.本课程讲授语言的性质.结构规律.演变规律以及语言与文字的关系等方面的问题.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比较系统地掌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