窃符救赵 | 信陵君有无利益驱动?

▌特别声明:

文中所持观点,不代表溯古追风立场;

若无特别版权声明,均来自网络转载;

如有版权及其它争议,请与我们联系。

投稿、合作、版权争议,欢迎勾搭微客服:thexrock (1150728290)

窃符救赵,信陵君有无利益驱动?

表面上看,信陵君“窃符”的目的是为了“救赵”,但是,如果对信陵君窃符前后的情况作一番深入的考察,我们就会发现,信陵君“窃符”的目的不仅仅在于“救赵”,他对于“窃符”与“救赵”将要带来的后果,有着自己的思考,对于诸多后果将给自己带来影响,也有自己的盘算……这些盘算,使信陵君成为了“窃符”的最大受益者。

在《史记》里,“窃符救赵”几乎是一个完美得无以复加的故事。信陵君光彩照人,雄姿英发,义薄云天,将后人的视线都给遮挡住了。他藏在自己编织的五彩斑斓的神话之中,保持着自己足够的神秘,承受着后人源源不断的敬仰和膜拜,却拒绝承担自己应该承担的历史责任。

无论如何,“窃符救赵”对于赵国、对于魏国、对于秦国都是一件至关重要的历史事件,同时这也是成就了信陵君千古英名的重大历史事件。孤立地看,“窃符救赵”是件可歌可泣的历史壮举,但如果我们将这一壮举放置到具体的历史于境之中,我们就会发现,和“窃符救赵”联系在一起的不仅仅是“可歌可泣”、“义薄云天”,还有信陵君的“欺世盗名”、“讪君买直”,更有魏国的国祚中止、提前灭亡的命运。

魏国是信陵君的父母之邦,是信陵君扬名立万的地方,因此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魏国的发展史,只有理解了魏国的发展史,我们才有可能信陵君的错误有多么严重。

魏国的始祖是毕公姬高,毕公高和周天子同姓。周武王伐纣之后,姬高被封在毕,因此,他的后代就以毕为姓。后来,毕氏后裔封爵中断,变成了平民。毕氏子孙有个叫毕万的,侍奉晋献公。后来,毕万因有军功,晋献公就把魏封给了他。其后十一年,献公去世,他的四个儿子内讧,晋国陷于一片内乱之中。而毕万却人丁兴旺,子孙满堂,因被封于魏,毕万的子孙又被世人被称为魏氏,毕万的儿子魏武子侍奉晋公子重耳。晋献公二十一年的时候,魏武子跟随重耳外出流亡十九年,待重耳即位晋文公后,魏武子就升到了大夫的地位。

魏武子生魏悼子,魏悼子生魏绛,魏绛生魏赢,魏赢生魏献子。魏献子侍奉晋昭公。昭公去世后,晋国的六卿逐渐强盛起来,而晋公室却逐渐衰微下去。公元前453年,韩、赵和魏脱离晋国,三分晋地而独立,是为“三家分晋”。

魏国的国力在魏文侯和魏武侯之时达至强盛。魏文侯礼敬贤人,以子夏、段干木、田子方为师;重用贤士,文臣有李悝、西门豹,武将有军事家吴起。魏文侯任用法家的李悝为相,李悝以“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罚必当”为原则实行变法,变法之后,魏国实力大增,成为战国初期的强国。

然而到第三位君主魏惠王即位之后,魏国的国力却渐渐衰退。魏惠王,史书上又被称梁惠王,也称得上是大名鼎鼎。他的名气来自于孟轲,在孟轲的著作《孟子》中,就有专门和梁惠王对谈的章节。

魏惠王在位时间较长,前后共三十六年。在自己在位的这三十六年又分为截然不同的两个阶段,他执政的前十八年政治相对平稳,与别的诸侯国交战胜负各半;而他执政的后十八年则运交华盖,屡战屡败。其中两次惨败曾被作为著名案例写进各种教科书:

一次是伐赵,魏军被齐国的田忌、孙膑用计大败于桂陵。

公元前354年,魏国派大将庞涓率8万精兵进攻赵国,包围了赵国都城邯郸,赵国苦战一年,在全线即将溃败之时,急忙向齐国求救。齐威王命田忌为主将,孙膑为军师,二人率领八万大军救赵。孙膑足智多谋,放弃直接救援赵国的方式,而是趁魏军主力在外,国内防务空虚之际,率兵直捣魏都大梁。后院失火,魏军只好“释赵而自救”。在庞涓回兵的路上,孙膑猛出重拳,给魏国以沉重打击,赵国之难因而释去。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围魏救赵”,其战役被称为桂陵之战。魏国因此走上了衰败之路,齐国、赵国与魏国堪称世仇。

桂陵之战,魏国遭受重创,战争的创伤很长之后才得以治愈。经过了好几年的休养生息,魏国才逐渐恢复元气,当他们再次向外用兵的时候,却再一次遭遇齐国的夹击。

这次是伐韩,魏军被田忌、孙膑大败于马陵。

公元前341年,魏国发兵进攻韩国,韩国向齐国求援。待韩军五战五败,魏军也实力大损之时,齐国以田忌为主将,孙膑为军师,发兵救韩。齐军再次实施“围魏救赵”,直驱魏都大梁。魏惠王将攻韩的部队召回,以太子申为主将,庞涓为将军,率兵10万迎击齐军。

孙膑利用魏军急于求成的心态,佯败东退,利用“增兵减灶”的计谋,有意造成军力不断削弱的假相。魏军不知是计,追至马陵,结果将军庞涓中箭,愧而自杀。齐军乘胜追击,大败魏军主力,俘获魏军主将太子申,歼灭魏军10万。

伐赵和伐韩的彻底失败,不仅使魏国和赵韩结下了世仇,更使魏国的实力大减,很快就落到了谷底,到这样的时刻,魏国已经没有足够的实力保证自己不被蚕食了。不久,西边就出了大事,魏军被商鞅所率领的秦军打败,魏国尽失河西之地。至此,魏国已是朝不保夕,风雨飘摇。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魏安釐王走上了历史的前台。只是经过一系列的失败,魏国已经自顾不暇,不复有当年的威风。

赵氏的先人和秦人是同一个祖先,中衍是他们的远祖,他曾给殷帝太戊赶车。中衍的后代蜚廉有两个儿子,一个儿子取名恶来,侍奉纣王,后被周人杀死,他的后代就是秦人。恶来的弟弟名叫季胜,他的后代就是赵人。

季胜的后代赵夙事晋献公有功,被献公封于耿地(今山西河津南)。赵夙子赵衰事晋文公,他的封地移到了原(今河南济源西北)。赵衰的后代赵盾、赵朔、赵武、赵鞅皆为晋卿。赵氏的封地最初主要在今山西中部。后来,赵氏的传人赵襄子灭代,将领土扩大到今山西东北部及河北蔚县一带。后来,赵襄子与韩康子、魏桓子三分晋国。赵烈侯与魏文侯、韩景侯被周天子正式策命为诸侯。

如同上文所述,战国中期,赵与齐、魏经常发生战争,连年大战。公元前354年,魏围赵都邯郸。次年,齐救赵,败魏于桂陵。

魏国开始走下坡路,而赵国则乘势而上,国力日盛一日。尤其是赵武灵王即位之后,他独持偏见,置滔滔众议于不顾,力倡胡服骑射,为赵国的强盛奠定了基础。等他的儿子赵惠文王即位之后,赵国已经以其实力成为诸侯中的翘楚。

赵国的不幸在于西有强秦,强秦岂会让赵国平白无故地过舒坦日子?

公元前262年,秦昭王派大将白起攻打韩国,夺取野王城,切断了韩国上党郡和国都的联系。韩国意欲断尾求生,献出上党以求和。但上党郡守却另有主见,他决定向赵国献城——私下请求赵国发兵取上党郡,孰料秦兵却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夺取上党。由于长期的亲赵宣传,上党民众纷纷逃往赵国,为此,赵国驻兵于长平,以便镇抚上党百姓。就这样,赵国成了秦国的主攻对象,双方僵持多日,赵军损失巨大。

赵将廉颇根据形势,决定高挂免战牌,坚不出战,以此来消耗秦军的锐气。谁知,赵王后来中了秦国的离间计,改派赵括替代廉颇为将,率兵击秦。秦军诱敌深入,大败赵军,坑杀四十万赵军降卒。噩耗传来,赵国为之震惊。此为著名的“长平之战”。经此一役,赵国顿时陷于凄风苦雨,风雨飘摇之中。

三年之后,秦国再次进攻赵国,邯郸被层层包围,形势危急。直到此时,无耻的赵国才想起来向世仇魏国求救。因为赵国的国相平原君赵胜的妻子是魏国著名公子信陵君的姐姐,于是,在向魏国的信陵君求救时,平原君赵胜张嘴就拿信陵君的姐姐说事:“我赵胜之所以自愿依托魏国跟魏国联姻结亲,就是因为公子的道义高尚,能热心帮助别人摆脱危难。如今邯郸危在旦夕,早晚就要投降秦国,可是魏国救兵至今不来,传说中的公子能帮助别人摆脱危难的高风亮节又表现在哪里!再说公子即使不把我赵胜看在眼里,抛弃我让我投降秦国,难道就不可怜你的姐姐吗?”很显然,所谓的平原君不过是个胸无点墨的小人,他以一副流氓嘴脸在最大程度地刺激信陵君,刺激魏王。他站在伦理的制高点上,半是“恳请”半是胁迫魏王和信陵君可怜自己的姐妹,发兵救赵。无论怎样,这样的理由都显得有些不伦不类。

平原君也是战国四公子之一,以善养“士”著称,有宾客数千人,曾三任赵相。外表虽如此,其实平原君赵胜却是银洋蜡枪头。司马迁一语中的地说平原君是个“翩翩乱世之佳公子也,然未睹大体”的人。正是他利令智昏,因贪小便宜而招致长平之战赵国全军覆没的悲惨结局。

就是这样一个人,娶的却是魏国的公主,魏国因此将被动地落入灾难。

无奈的魏王只好派将军晋鄙领兵十万前去救赵,秦王在得知消息的第一时间里,马上派使者奔赴魏国,对魏王软硬兼施,威逼利诱。迫于形势,魏王只好通知前线的将军晋鄙停止进军,留在邺扎营驻防,名为救赵,实为首鼠两端。根据当时的情况来判断,我们不能不说这是魏王唯一正确的选择。因为此时的魏国自保已经有些捉襟见肘,哪里还有帮助别人的能力?况且,魏国的历史上曾经有两次被人围困首都的惨痛记忆,如果此次贸然出兵救赵,国都再被外敌围困,岂不是好了伤疤忘了痛,自取其辱?前车之鉴,魏王岂能忘记?因此,他令部队停止了前进,以免顾此失彼,自取灭亡。

“窃符救赵”就发生在如此千钧一发之时。“窃符救赵”的主人公是信陵君。

魏公子本名无忌,是魏昭王的小儿子、魏国现任诸侯王魏安釐王的异母弟弟。等魏安釐王即位之后,无忌被封为信陵君。

据说,信陵君无忌最大的爱好是“养士”。当然,在战国时期,“养士”是种时髦,就如同当前的贪官总喜欢养“小蜜”一样。“养”首先需要“养”得起,没有足够的资本就不叫“养”,而只能叫“聚众作乱”。据说信陵君养士的规模曾经达到三千人,可以想象,那是一种多么壮观的场景。但是,“养士”又和养“小蜜”有着天然的不同,养“小蜜”是为了让“小蜜”提供性服务,而“士”则是男人,一般只为主人提供政策咨询,不为主人提供性服务。所以,“养士”有时候就显得很刺眼,至少,“养士”显示了主人的政治抱负和远大志向。“士”是主人的智囊,一个活得好好的政坛人物养一大批“士”来作为自己的智囊总是令人不放心。在魏安釐王看来,信陵君就是这种令人不放心的人。

信陵君喜欢“养士”,喜欢结交天下英雄几乎到了变态的程度,士人无论有无才能或才能大小,他都谦恭有礼地同他们交往,从来不因为自己富贵而轻慢士人。因此,方圆几千里的士人都争相归附于他,全盛时期,寄居在信陵君门下的食客居然达到了三千人。大家可以想象,三千人是个什么概念。好端端,你信陵君为什么要养这么多士?

信陵君之养士很快也起到了意想不到的作用,那就是在各诸侯国内,大家只知道魏国有信陵君,而不知道有魏安釐王。这种局面以致到了十分夸张的地步:当时,各诸侯国因公子信陵君的贤德而宾客众多,居然连续十几年不敢对魏国用兵。整个魏国甚至可以说都生活在信陵君的羽翼之下,一个人的作用大到如此程度,无论怎么看,都不算太正常。

司马迁曾这样记载:有一次,信陵君正和魏王下棋,不想北部边境却快马传来警报,说是赵国发兵进犯,将进入魏国边境。闻听此言,魏王十分紧张,立即罢棋,准备召集大臣们商议对策。谁知信陵君却面带轻浅的微笑,一副一切尽在掌握的神态,淡淡地说:“据我的情报,这只是赵王打猎罢了,说什么'进犯边境’,完全不着调啊!”接着,他和魏王下棋如故。

信陵君虽然平静,魏王却坐卧不安,心思全没放在棋上。好在又过了一会儿,探子再报:“果然是赵王打猎,不是进犯边境。”魏王听后自然是大为吃惊,信陵君却只是面无表情地这样解释说:“我的食客中有个人能深入底里探到赵王的秘密,赵王有什么行动,他就会立即报告我,我因此知道这件事。”几千年之后,透过《史记》,我似乎还能体会到信陵君当时的洋洋得意之情。

但是,他的哥哥魏安釐王的感受呢?你如果是魏王,你难道不因此而畏惧信陵君吗?是啊,远在千里之外的赵王,其一举一动尚不能逃过信陵君的双眼,遑论魏王?日子如水一般逝去,赵魏两国也在不时的相互讨伐之中过着不太平静的生活。长平之战后,赵国很快就迎来了邯郸之围。

魏安釐王二十年(前257),秦昭王挟长平之战的余威,挥师东下,大败赵国军队,接着进兵围攻邯郸。公子的姐姐是赵惠文王弟弟平原君的夫人,多次给魏王和信陵君发来求援急电,向魏国请求救兵。无奈的魏王派将军晋鄙带领十万大军前往救援。

谁知晋鄙的前脚刚走,秦王的使者后脚就到,秦王的使者声色俱厉:“秦国马上就要拿下赵国,识相的请不要自讨没趣!”

认真回忆一下魏赵两国的关系,我们就会发现,其实,赵魏两国一直矛盾重重,堪称世仇,当年魏国就是因为和赵国打仗,被齐国抄了后路,才导致国运衰微,一蹶不振。从战国的第一梯队论为第二梯队。而赵国和秦国之间却有着很深的渊源关系,魏王没有理由不看赵国的笑话。

别看赵国求救之时身段放得极低,其实,即使在赵国内部,长期以来对于魏国也都是持利用的态度。

赵国当时最著名的谋士叫虞卿,虞卿是赵国的上卿。秦、赵两国在长平交战之时,赵国初战不利,赵王就召来虞卿等商议对策,有人主和,坚持派出使臣和秦国谈判求和的事情。虞卿如此反对说:“一些人主张求和的原因,是认为不求和我军必败。可是,目前控制和谈主动权在秦国一方。以我们目前的实力,根本就不具备求和的条件。大王如果听从我的主张,派出使臣拿上贵重的珍宝去联合楚、魏两国,楚、魏两国想得到大王的贵重珍宝,一定接纳我们的使臣。赵国使臣进入楚、魏两国,秦国必定怀疑天下诸侯联合抗秦,对此,秦国一定会大为恐慌。等秦国对我们害怕了,赵国和秦国的和谈才能进行。”

赵王没有听从虞卿的意见,坚持求和,就派出郑朱先到秦国联系。秦国接纳了郑朱。赵王又召见虞卿说:“我派平阳君到秦国求和,秦国已经接纳郑朱了,您认为怎么样?”到了此时,虞卿仍然这样回答:“大王的和谈不能成功,赵军必定被击败。据我所知,天下诸侯祝贺秦国获胜的使臣都已经赶到秦国了。我们派过去的使臣郑朱是个有着显贵身份的人,他进入秦国之后,秦王一定会把赵国的贵人郑朱已经来到秦国求和这件事大加宣扬,让天下诸侯知道赵国的胆怯,以此来抬高秦国的地位。而楚、魏两国会因此认为,赵国既然已经派了尊贵的使者去秦国求和,再去救援赵国岂不是开罪于秦国,两面难以做人,所以他们两国必定不会前来救援大王。秦国知道天下诸侯不救援大王,赵国就没有什么战斗力,此时,秦国就更不会和我们妄谈和解。”虞卿代表了当时赵国的主流意见。

在魏国请求与赵国结为同盟之时,赵王和虞卿之间也有一段精彩的对话。

赵王:“魏国请求合纵盟约,请您谈谈您的高见。”

虞卿:“毫无疑问,魏国错了。”

赵王:“幸好我本来就没答应它。”

虞卿:“那就是大王错了。”

赵王:“魏国请求合纵,您说魏国错了;我没有答应它,您又说我错了。既然这样,那么合纵盟约是终归可不可以?”

虞卿:“我听说小国跟大国一起办事,有好处就由大国享用成果,有坏处就由小国承担灾祸。现在的情况是魏国以小国的地位情愿担当灾祸,而您是以大国的地位辞却享用成果。我所以说大王错了,魏国也错了。我私下认为合纵盟约有利。”

赵王:“精辟啊精辟!”

于是赵魏国合纵盟约成。

站在客观的立场上看,虞卿的见解无疑是正确的,然而就是这种正确的见解之中,我们可以看到了可怕的真相:第一,即使在危机当头之时,赵国的主流民意仍然是想着如何利用魏国;第二,在赵国人看来,魏国和赵国结为同盟是魏国吃了大亏,而赵国占了大便宜。

信陵君自以为得计的“窃符救赵”就发生在这样的背景之下。

对于魏国来说,需要思考的第一个问题是,从战略的角度考虑,救赵到底有无必要?

在赵国人看来,魏国援助赵国是一种失策,这样的做法只能让魏国更弱,赵国更强。在潜意识中见,赵国一直对于魏国心存轻蔑。身为赵国的谋士,虞卿就深刻地指出,和赵国联合,对于魏国来说是一种愚不可及的行为。因为经过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魏国已经在诸侯之中没有任何战斗力,其实力远远非比从前。在这样的情况之下,魏国与赵国联合无疑是拿热脸蛋往赵国的冷屁股上去贴,两国联合所带来的好处,往往由赵国一家独享,而两国联合所带来的危害却往往只能由魏国一家承担。

回忆从前,赵国和魏国可谓怨恨甚深,魏国从强盛走向衰落,其直接根源就是与赵国交战。在历史上,赵国和魏国几乎没有过关系较为密切的时期。

因此,当赵国遭遇危机向魏国求救之时,赵国人根本说不出来什么像样的理由,也拿不出什么像样的战略借口,说来说去也只是让魏国可怜自己已经嫁到赵国的妹妹。对于一个国家的国运兴衰来说,这算得上是理由吗?这样的理由说得出口吗?

即使抛开两国之间的恩怨,站在魏国的立场上,赵国同样也是不可救援的。因为此时的魏国也仅仅有自保的能力,根本不具备向外派兵援助别人的实力。此时向外派兵,必将导致内部空虚,自己全线押上,被人抄了后路,这样的大亏魏国已经吃过两次了,难道魏国还准备迎接第三次这样的命运吗?难道魏王就这样好了伤疤忘了痛吗?如果有一点政治头脑,有一点大局意识,魏安釐王就不应该发兵救赵。

于是,深知其中利害的魏安釐王痛定思痛,迅速从赵国所设计的伦理陷阱里跳了出来,派人阻止魏国救赵大军的步伐,命令他们原地待命。

无耻的平原君派来的使臣冠盖相望,络绎于途,他们找准了突破口,把所有的火力都对准了喜欢虚名的信陵君。平原君的使者聚集于信陵君的门下,打着信陵君姐姐的旗号,语气强硬地要求信陵君立即发兵。他们明明知道信陵君没有这个能力,却往绝处挤兑他,谴责信陵君徒负虚名,见死不救,心如铁石,不得好死。这是明摆着的玩人啊,这是典型的涮人啊,平原君这个政治骗子,就是靠这点诈术将信陵君玩弄于股掌之上,而信陵君却还屁颠屁颠,乐此不疲。

其实,问题很简单,是虚荣心害了信陵君,本来他就不具备军权,他只是一个爱好“养士”的公子,也很难获得魏安釐王的信任,他只要对平原君说出事实的真相就行了,说出自己没有能力向赵国派兵就行了,然而,虚荣的信陵君却感到这话根本说不出口。“有事您说话”,我信陵君毕竟是声名远播的魏公子,还有什么我办不成的事情吗?

图虚名而致实祸啊!接下来我们就看到了信陵君吃力的神态。他一次次请求魏王赶快出兵,又让宾客辩士们千方百计地劝说魏王。但是,你有千条计,我有老主意,魏王始终不肯听从公子的意见。公子估计终究不能征得魏王同意出兵了,就决计不能自己活着而让赵国灭亡,于是请来宾客,凑集了战车一百多辆,打算带着宾客赶到战场上去同秦军拼一死命,与赵国人一起死难。此时的信陵君,不是典型的欠揍吗?不想想自己是什么玩意,自己有什么资格和权力让这么多人为你的虚荣陪葬?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信陵君头脑发热到了何种程度,他有什么必要和赵国一起死难?他有什么资格和赵国一起死难?

如果真的这么死难了,我们仍然会认为信陵君是个真的男人。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人家信陵君毕竟死得其所,至少他没有因为自己的好恶为自己的国家带来危害。

但是,伟大的信陵君却不是这样,他走火入魔,开始了一番匪夷所思的折腾。

他不满足于自己孤身一人带领一百多辆战车为赵国死难,太没面子了!天下人谁不知道,在魏国信陵君是实际上的no.1呢?no.1应该有no.1的风采,no.1应该有no.1的气度,同时no.1也应该有no.1的陪葬。这是一个需要英雄并产生了英雄的时代,因此,有一个本来一名不文的人出现了,这人就是侯嬴。

侯嬴已经七十岁了,家境贫寒,是大梁城东门的看门人。他和信陵君的交情可谓深矣!

当初,信陵君曾多次听人说起这个人,于是萌发了将此人收为麾下的念头。信陵君派人去拜见,并想送给老侯一份厚礼。但是侯嬴拒不接受,弄得信陵君一点脾气也没有。一计不成,再生一计,信陵君因此大摆酒席,宴请宾客。大家来齐坐定之后,他就带着车马以及随从人员,空出车子上的左位,亲自到东城门去迎接侯先生。这面子也算给足了老侯吧。谁知,侯嬴却似乎不以为然,只是整理了一下破旧的衣帽,就径直上了车子坐在公子空出的尊贵座位,丝毫没有谦让的意思。

面对此情此景,信陵君却表现得更加到位,手握马缰绳更加恭敬。谁知侯嬴却变本加厉,提出了另外一个要求:“我有个朋友在街市的屠宰场,希望委屈一下车马载我去拜访他。”请留心,侯嬴的这个朋友将来要帮信陵君的大忙。

完全靠自己的直觉,信陵君立即驾车前往进入街市。侯嬴却磨磨蹭蹭,故意久久地站在那里,同他的朋友聊天,同时暗暗地观察信陵君。谁知信陵君的面色更加谦和。与此同时,魏国的将军、宰相、宗室大臣诸人正等着公子举杯开宴。

侯嬴摆足了架子之后才随信陵君上车,入席之后,侯嬴还接受了信陵君的敬酒。直到此时,侯嬴才露出了庐山真面目:“今天我侯嬴为难公子也够劲了。可我只是想成就公子的名声,故意让公子车马久久地停在街市中,借拜访朋友来观察公子,结果公子更加谦恭。街市上的人都以为我是小人,而认为公子是个高尚的人能礼贤下士啊。”从此,侯嬴就成了信陵君的秘密武器,同时,侯嬴所拜访的那个屠夫朱亥也因此注定要为信陵君效犬马之劳。

在信陵君装模作样地准备同秦军同归于尽的时候,侯嬴、朱亥之流终于找到了攀龙附凤的机会。他们深知信陵君是个爱面子的人,爱面子的人怎么肯径直赴死。即使要死,信陵君也会把戏演够了才会去死,人生的大幕刚刚拉开,爱演戏的信陵君怎么会这样么毫无悬念地去死?这帮亡命之徒开始了一个罪恶的计划。一个女人就这样进入了他们的视线,这个女人是如姬,如姬是魏王的爱妾。

原来,如姬的父亲被人杀死,如姬报仇雪恨的心志积蓄了三年之久,从魏王以下的群臣左右都想为如姬报仇,但没能如愿。为此,如姬曾对信陵君哭诉,信陵君就派门客斩了如姬仇人的脑袋,恭敬地献给如姬。

这件事本是宫廷秘闻,但在民间却传得轰轰烈烈。大家都知道了魏王的窝囊,都传颂着信陵君的美名。然而,这段往事却被侯嬴给记住了,他推断,信陵君既然帮过如姬如此大的一个忙,她一定愿为信陵君效命而死——头发长,见识短嘛。侯嬴进而向信陵君分析道:“我听说晋鄙的兵符经常放在魏王的卧室内,在妻妾中如姬最受宠爱,她出入魏王的卧室很随便,只要如姬愿意尽力,她一定能从魏王的卧室里偷出兵符。如果您利用如姬对您的感激之情,请求如姬帮忙,她没有理由、没有借口不答应。您能得到虎符也就意味着您可以名正言顺地剥夺了晋鄙的军权。掌握了军权,您北边可救赵国,西边能抵御秦国,这难道不如同春秋五霸一般辉煌的功业吗?啊!”

很显然,侯嬴给信陵君画了一张大饼,成就春秋五霸的功业,哄小孩的吧。但是,信陵君显然被蛊惑了,他果断地听从了侯嬴的计策,请求如姬帮忙。如姬也果然盗出兵符。

但是,仅仅有兵符显然是不够的。

在信陵君拿到了兵符准备上路之际,侯嬴再次进言:“请您带上我的朋友朱亥吧,这是个大力士,必要的时候他将发挥无可替代的威力!”

到了邺城,信陵君拿出兵符假传魏王命令代替晋鄙担任将领。虽然兵符没有问题,但出于自己的直觉,大将晋鄙仍然感到哪里有些不对劲,是啊,一个大将统帅着十万大军,事关国家的生死存亡,怎么能够这么随随便便就被更换?因为根据当时的惯例,凡是公布重大决定,一般都要有两方以上的人士参与,以显示其公正和严肃。就如同现在一个厅局级干部上任,怎么可能让这名干部自己拿着任命文件自己去要就职的地方去报到呢?至少应该有组织部门的干部陪同一起去宣布任命吧。谁知,就在晋鄙犹豫之间,一直在暗中的亡命之徒朱亥已经取出了藏在衣袖里的铁椎,照着晋鄙的致命处发起了恶毒的攻击。名将晋鄙就这样不明不白地死在了自己人的手下。信陵君如愿以偿地做了十万大军的统帅。

如此的魏国,真的没有理由不灭亡。

于是邯郸得救,赵国得以苟延残喘。

以牺牲国家利益为代价,信陵君在各诸侯国赢得了巨大的声誉,在赵国更是赢得了隆隆美誉。用赵王自己的话说就是:“自古以来的贤人,没有一个赶上公子的。”是啊,这才是真正的国际主义精神啊。

为此,赵国举行了盛大的庆功晚宴,赵国所有政治歌手都前来捧场,赵国的首席宫廷乐师编排了大型主题晚会《信陵君颂》来为信陵公子歌功颂德。赵王打扫了殿堂台阶,亲自到宫门口迎接贵客,并执行主人的礼节,甘当向导,领着公子走进了盛大的晚会现场。因为是重大的犯罪嫌疑人,信陵君终于选择潜藏在赵国,以躲避回国之后可能遭受的惩罚。卖国以求荣,挟“赵”以自重,信陵君果然得到了双重封赏——赵王将鄗邑给了他作汤沐邑,而魏王也只好把从前信陵君一直垂涎的信陵邑予以奉还。

此时,如果信陵君真的是个男人,就应该主动回国接受自己应该承受的惩罚,只有如此做才称得上敢作敢当,只有如此做才能洗净他身上的罪孽,只有如此做才能对得起魏国国民,但是,令人失望的是,一向高风亮节的他却选择了滞留不归,选择了在赵国作寓公。他留在了赵国,一待就是十年。

但是,信陵君的作为在魏国却引发了完全不同的反应,原来魏国政坛人士只知道他喜欢养士,喜欢高标自许,但他们实在没有预料到信陵君居然胆大妄为到如此程度,胆大到可以利用自己的影响让人潜入王宫偷窃兵符;胆大到可以收买亡命之徒在边境枉杀大将晋鄙,胆大到可以自己犯了法却还滞留国外不归,逃脱惩罚。

久住难为人,很久之后,信陵君才知道离开了自己的祖国,他也就成了彻底一无所有,成了彻底的孤家寡人,没有了魏国的背景,在赵国,他信陵君就什么也不算了。过惯了被人捧着的日子,信陵君从来就不甘寂寞,他利用自己身上的光环,拉大旗作虎皮,在赵国继续招摇撞骗,无限抬高自己的名声,以至于弄得平原君门下的宾客几乎全都跑到了信陵君这边来了。如此的喧宾夺主,如此的大肆张扬,信陵君的所作所为很快就让赵国的平原君感到了极端的不舒服,二人之间的关系渐渐疏远,信陵君在赵国也就成了不受欢迎的人。人生若只如初见啊!

另外一个方面,信陵君窃符救赵的后遗症却没有因他留赵不归而消去。秦国从赵国撤兵之后,就把所有的怨恨和愤怒发泄到了魏国头上,秦国开始大张旗鼓地讨伐魏国。是啊,你魏国曾经帮助赵国对抗秦国,秦国今日前来讨伐,理由多么充分。魏王为此事焦虑万分,万般无奈,只好引狼入室,就派使臣去请信陵君回国。

危急关头,信陵君却仍在摆架子,仍以魏王恼怒自己为借口拖延回国,他故意告诫门下宾客说:“有敢替魏王使臣通报传达的,处死。”他想以此来抬高身价。由于宾客们都是背弃魏国来到赵国的,所以没谁敢劝信陵君回魏国。这时,赵国的两位了解信陵君心理的隐士前去劝解:“公子所以在赵国受到尊重,名扬诸侯,只是因为有魏国的存在啊。现在秦国进攻魏国,魏国危急而公子毫不顾念,假使秦国攻破大梁而把您先祖的宗庙夷平,公子还有什么脸面活在世上呢?”这话是说得有点狠,但是却极其入情入理,信陵君顺水推舟,顺坡下驴,马上嘱咐车夫赶快套车回国。

魏王见到公子,两人不禁相对落泪。因为信陵君的胡作非为,给魏国带来了巨大的灾难,而不法分子信陵君却在今日以胜利者的身份回到了国内,岂不让人感慨万千?

迫于无奈,魏王只好把上将军大印授给公子,公子便正式担任了上将军这个统帅军队的最高职务。这个职务可是当年信陵君非了好大的劲才弄到的。

直到此时,信陵君窃符救赵的全部意义才全部显示出来。其实,“窃符”和“救赵”不应该看成一件事情,而应该分开来看这一重大事件的政治后果。“窃符”,让信陵君在世人面前树立起了一个负责任的君子形象,显示了他在魏国影响力和号召力,显示了他在魏国的超强的人气指数。同时,信陵君也以自己“窃符”的大手笔凸现了魏王的窝囊,凸现了魏王的不作为,凸现了魏王的不负责任。“救赵”则更具实际效果,“救赵”,客观上保住了赵国,实际上却激化了秦国和魏国之间的矛盾,将本来已经没有任何战斗力的魏国推向了反秦的风口浪尖之上,让魏国独自承担难以承受的生命之重。而魏国一旦陷入危难,信陵君就有了机会,“毁国求名”,这难道不正是说信陵君的吗?

拜窃符救赵所赐,信陵君果然如愿以偿地担任了魏国的上将军。然而,魏国却因信陵君的折腾病入膏肓。

魏安釐王三十年(前247),信陵君派使臣把自己担任上将军职务一事通报给各诸侯国。诸侯们得知信陵君担任了上将军,都各自调兵遣将救援魏国。公子率领五个诸侯国的军队在黄河以南地区和入侵的秦军对抗,将敌军逐出了国境。有一度,诸侯联军曾把秦军压在函谷关内,使他们不敢轻易出关。

于是,信陵公子的声威传遍天下,各诸侯国来的宾客都进献兵法,公子把它们合在一起签上自己的名字,世称《魏公子兵法》。

然而,窃符救赵的阴影仍在,秦国很快就盯住了信陵君这只有缝的鸡蛋。

为了彻底打击信陵君的气势,秦王破费万金到魏国行贿,寻找晋鄙原来的门客,让他们在魏王面前广进信陵君的谗言:“公子流亡在外十年了,现在担任魏国大将,诸侯国的将领都归他指挥,诸侯们只知道魏国有个魏公子,不知道还有个魏王。公子也要乘这个时机决定称王。诸侯们害怕公子的权势声威,正打算共同出面拥立他为王呢。”秦国多次实行反间,并利用在秦国的魏国间谍,故意向信陵君祝贺,祝贺信陵君被立为魏王。三人成虎,更何况是众口一词。毁谤之下,信陵君黯然去职,也算是因果相报。

信陵君“自知再以毁废,乃谢病不朝,与宾客为长夜饮,饮醇酒,多近妇女。日夜为乐饮者四岁,竟病酒而卒。其岁,魏安釐王亦薨”。

秦“使蒙骜攻魏,拔二十城,初置东郡。其后秦稍蚕食魏,十八岁而虏魏王,屠大梁”。

可以这样说,“窃符救赵”就是压垮魏国这只日益衰朽的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为了自己的私利,为了自己的名声,鼠目寸光的信陵君无耻地利用了自己影响力,利用了自己的政治资源和长期培养起来的虚伪名声,为自己的政治生涯创造了一次回光返照的机遇,但这次机遇却是最后的疯狂,信陵君的愚蠢的欲望,终致害人害己害国。他和什么狗屁朱亥,狗屁侯嬴这些貌似侠义实则狭隘、貌似大忠实则大奸的沽名钓誉之徒一起,将魏国的国运提前终结。

虽然魏国的灭亡是难免的,但信陵君却让魏国提前迎来了灭亡的命运,他给国家带来的危害和灾难不可谓不深

▌特别声明:

文中所持观点,不代表溯古追风立场;

若无特别版权声明,均来自网络转载;

如有版权及其它争议,请与我们联系。

投稿、合作、版权争议,欢迎勾搭微客服:thexrock (1150728290)

窃符救赵,信陵君有无利益驱动?

表面上看,信陵君“窃符”的目的是为了“救赵”,但是,如果对信陵君窃符前后的情况作一番深入的考察,我们就会发现,信陵君“窃符”的目的不仅仅在于“救赵”,他对于“窃符”与“救赵”将要带来的后果,有着自己的思考,对于诸多后果将给自己带来影响,也有自己的盘算……这些盘算,使信陵君成为了“窃符”的最大受益者。

在《史记》里,“窃符救赵”几乎是一个完美得无以复加的故事。信陵君光彩照人,雄姿英发,义薄云天,将后人的视线都给遮挡住了。他藏在自己编织的五彩斑斓的神话之中,保持着自己足够的神秘,承受着后人源源不断的敬仰和膜拜,却拒绝承担自己应该承担的历史责任。

无论如何,“窃符救赵”对于赵国、对于魏国、对于秦国都是一件至关重要的历史事件,同时这也是成就了信陵君千古英名的重大历史事件。孤立地看,“窃符救赵”是件可歌可泣的历史壮举,但如果我们将这一壮举放置到具体的历史于境之中,我们就会发现,和“窃符救赵”联系在一起的不仅仅是“可歌可泣”、“义薄云天”,还有信陵君的“欺世盗名”、“讪君买直”,更有魏国的国祚中止、提前灭亡的命运。

魏国是信陵君的父母之邦,是信陵君扬名立万的地方,因此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魏国的发展史,只有理解了魏国的发展史,我们才有可能信陵君的错误有多么严重。

魏国的始祖是毕公姬高,毕公高和周天子同姓。周武王伐纣之后,姬高被封在毕,因此,他的后代就以毕为姓。后来,毕氏后裔封爵中断,变成了平民。毕氏子孙有个叫毕万的,侍奉晋献公。后来,毕万因有军功,晋献公就把魏封给了他。其后十一年,献公去世,他的四个儿子内讧,晋国陷于一片内乱之中。而毕万却人丁兴旺,子孙满堂,因被封于魏,毕万的子孙又被世人被称为魏氏,毕万的儿子魏武子侍奉晋公子重耳。晋献公二十一年的时候,魏武子跟随重耳外出流亡十九年,待重耳即位晋文公后,魏武子就升到了大夫的地位。

魏武子生魏悼子,魏悼子生魏绛,魏绛生魏赢,魏赢生魏献子。魏献子侍奉晋昭公。昭公去世后,晋国的六卿逐渐强盛起来,而晋公室却逐渐衰微下去。公元前453年,韩、赵和魏脱离晋国,三分晋地而独立,是为“三家分晋”。

魏国的国力在魏文侯和魏武侯之时达至强盛。魏文侯礼敬贤人,以子夏、段干木、田子方为师;重用贤士,文臣有李悝、西门豹,武将有军事家吴起。魏文侯任用法家的李悝为相,李悝以“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罚必当”为原则实行变法,变法之后,魏国实力大增,成为战国初期的强国。

然而到第三位君主魏惠王即位之后,魏国的国力却渐渐衰退。魏惠王,史书上又被称梁惠王,也称得上是大名鼎鼎。他的名气来自于孟轲,在孟轲的著作《孟子》中,就有专门和梁惠王对谈的章节。

魏惠王在位时间较长,前后共三十六年。在自己在位的这三十六年又分为截然不同的两个阶段,他执政的前十八年政治相对平稳,与别的诸侯国交战胜负各半;而他执政的后十八年则运交华盖,屡战屡败。其中两次惨败曾被作为著名案例写进各种教科书:

一次是伐赵,魏军被齐国的田忌、孙膑用计大败于桂陵。

公元前354年,魏国派大将庞涓率8万精兵进攻赵国,包围了赵国都城邯郸,赵国苦战一年,在全线即将溃败之时,急忙向齐国求救。齐威王命田忌为主将,孙膑为军师,二人率领八万大军救赵。孙膑足智多谋,放弃直接救援赵国的方式,而是趁魏军主力在外,国内防务空虚之际,率兵直捣魏都大梁。后院失火,魏军只好“释赵而自救”。在庞涓回兵的路上,孙膑猛出重拳,给魏国以沉重打击,赵国之难因而释去。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围魏救赵”,其战役被称为桂陵之战。魏国因此走上了衰败之路,齐国、赵国与魏国堪称世仇。

桂陵之战,魏国遭受重创,战争的创伤很长之后才得以治愈。经过了好几年的休养生息,魏国才逐渐恢复元气,当他们再次向外用兵的时候,却再一次遭遇齐国的夹击。

这次是伐韩,魏军被田忌、孙膑大败于马陵。

公元前341年,魏国发兵进攻韩国,韩国向齐国求援。待韩军五战五败,魏军也实力大损之时,齐国以田忌为主将,孙膑为军师,发兵救韩。齐军再次实施“围魏救赵”,直驱魏都大梁。魏惠王将攻韩的部队召回,以太子申为主将,庞涓为将军,率兵10万迎击齐军。

孙膑利用魏军急于求成的心态,佯败东退,利用“增兵减灶”的计谋,有意造成军力不断削弱的假相。魏军不知是计,追至马陵,结果将军庞涓中箭,愧而自杀。齐军乘胜追击,大败魏军主力,俘获魏军主将太子申,歼灭魏军10万。

伐赵和伐韩的彻底失败,不仅使魏国和赵韩结下了世仇,更使魏国的实力大减,很快就落到了谷底,到这样的时刻,魏国已经没有足够的实力保证自己不被蚕食了。不久,西边就出了大事,魏军被商鞅所率领的秦军打败,魏国尽失河西之地。至此,魏国已是朝不保夕,风雨飘摇。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魏安釐王走上了历史的前台。只是经过一系列的失败,魏国已经自顾不暇,不复有当年的威风。

赵氏的先人和秦人是同一个祖先,中衍是他们的远祖,他曾给殷帝太戊赶车。中衍的后代蜚廉有两个儿子,一个儿子取名恶来,侍奉纣王,后被周人杀死,他的后代就是秦人。恶来的弟弟名叫季胜,他的后代就是赵人。

季胜的后代赵夙事晋献公有功,被献公封于耿地(今山西河津南)。赵夙子赵衰事晋文公,他的封地移到了原(今河南济源西北)。赵衰的后代赵盾、赵朔、赵武、赵鞅皆为晋卿。赵氏的封地最初主要在今山西中部。后来,赵氏的传人赵襄子灭代,将领土扩大到今山西东北部及河北蔚县一带。后来,赵襄子与韩康子、魏桓子三分晋国。赵烈侯与魏文侯、韩景侯被周天子正式策命为诸侯。

如同上文所述,战国中期,赵与齐、魏经常发生战争,连年大战。公元前354年,魏围赵都邯郸。次年,齐救赵,败魏于桂陵。

魏国开始走下坡路,而赵国则乘势而上,国力日盛一日。尤其是赵武灵王即位之后,他独持偏见,置滔滔众议于不顾,力倡胡服骑射,为赵国的强盛奠定了基础。等他的儿子赵惠文王即位之后,赵国已经以其实力成为诸侯中的翘楚。

赵国的不幸在于西有强秦,强秦岂会让赵国平白无故地过舒坦日子?

公元前262年,秦昭王派大将白起攻打韩国,夺取野王城,切断了韩国上党郡和国都的联系。韩国意欲断尾求生,献出上党以求和。但上党郡守却另有主见,他决定向赵国献城——私下请求赵国发兵取上党郡,孰料秦兵却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夺取上党。由于长期的亲赵宣传,上党民众纷纷逃往赵国,为此,赵国驻兵于长平,以便镇抚上党百姓。就这样,赵国成了秦国的主攻对象,双方僵持多日,赵军损失巨大。

赵将廉颇根据形势,决定高挂免战牌,坚不出战,以此来消耗秦军的锐气。谁知,赵王后来中了秦国的离间计,改派赵括替代廉颇为将,率兵击秦。秦军诱敌深入,大败赵军,坑杀四十万赵军降卒。噩耗传来,赵国为之震惊。此为著名的“长平之战”。经此一役,赵国顿时陷于凄风苦雨,风雨飘摇之中。

三年之后,秦国再次进攻赵国,邯郸被层层包围,形势危急。直到此时,无耻的赵国才想起来向世仇魏国求救。因为赵国的国相平原君赵胜的妻子是魏国著名公子信陵君的姐姐,于是,在向魏国的信陵君求救时,平原君赵胜张嘴就拿信陵君的姐姐说事:“我赵胜之所以自愿依托魏国跟魏国联姻结亲,就是因为公子的道义高尚,能热心帮助别人摆脱危难。如今邯郸危在旦夕,早晚就要投降秦国,可是魏国救兵至今不来,传说中的公子能帮助别人摆脱危难的高风亮节又表现在哪里!再说公子即使不把我赵胜看在眼里,抛弃我让我投降秦国,难道就不可怜你的姐姐吗?”很显然,所谓的平原君不过是个胸无点墨的小人,他以一副流氓嘴脸在最大程度地刺激信陵君,刺激魏王。他站在伦理的制高点上,半是“恳请”半是胁迫魏王和信陵君可怜自己的姐妹,发兵救赵。无论怎样,这样的理由都显得有些不伦不类。

平原君也是战国四公子之一,以善养“士”著称,有宾客数千人,曾三任赵相。外表虽如此,其实平原君赵胜却是银洋蜡枪头。司马迁一语中的地说平原君是个“翩翩乱世之佳公子也,然未睹大体”的人。正是他利令智昏,因贪小便宜而招致长平之战赵国全军覆没的悲惨结局。

就是这样一个人,娶的却是魏国的公主,魏国因此将被动地落入灾难。

无奈的魏王只好派将军晋鄙领兵十万前去救赵,秦王在得知消息的第一时间里,马上派使者奔赴魏国,对魏王软硬兼施,威逼利诱。迫于形势,魏王只好通知前线的将军晋鄙停止进军,留在邺扎营驻防,名为救赵,实为首鼠两端。根据当时的情况来判断,我们不能不说这是魏王唯一正确的选择。因为此时的魏国自保已经有些捉襟见肘,哪里还有帮助别人的能力?况且,魏国的历史上曾经有两次被人围困首都的惨痛记忆,如果此次贸然出兵救赵,国都再被外敌围困,岂不是好了伤疤忘了痛,自取其辱?前车之鉴,魏王岂能忘记?因此,他令部队停止了前进,以免顾此失彼,自取灭亡。

“窃符救赵”就发生在如此千钧一发之时。“窃符救赵”的主人公是信陵君。

魏公子本名无忌,是魏昭王的小儿子、魏国现任诸侯王魏安釐王的异母弟弟。等魏安釐王即位之后,无忌被封为信陵君。

据说,信陵君无忌最大的爱好是“养士”。当然,在战国时期,“养士”是种时髦,就如同当前的贪官总喜欢养“小蜜”一样。“养”首先需要“养”得起,没有足够的资本就不叫“养”,而只能叫“聚众作乱”。据说信陵君养士的规模曾经达到三千人,可以想象,那是一种多么壮观的场景。但是,“养士”又和养“小蜜”有着天然的不同,养“小蜜”是为了让“小蜜”提供性服务,而“士”则是男人,一般只为主人提供政策咨询,不为主人提供性服务。所以,“养士”有时候就显得很刺眼,至少,“养士”显示了主人的政治抱负和远大志向。“士”是主人的智囊,一个活得好好的政坛人物养一大批“士”来作为自己的智囊总是令人不放心。在魏安釐王看来,信陵君就是这种令人不放心的人。

信陵君喜欢“养士”,喜欢结交天下英雄几乎到了变态的程度,士人无论有无才能或才能大小,他都谦恭有礼地同他们交往,从来不因为自己富贵而轻慢士人。因此,方圆几千里的士人都争相归附于他,全盛时期,寄居在信陵君门下的食客居然达到了三千人。大家可以想象,三千人是个什么概念。好端端,你信陵君为什么要养这么多士?

信陵君之养士很快也起到了意想不到的作用,那就是在各诸侯国内,大家只知道魏国有信陵君,而不知道有魏安釐王。这种局面以致到了十分夸张的地步:当时,各诸侯国因公子信陵君的贤德而宾客众多,居然连续十几年不敢对魏国用兵。整个魏国甚至可以说都生活在信陵君的羽翼之下,一个人的作用大到如此程度,无论怎么看,都不算太正常。

司马迁曾这样记载:有一次,信陵君正和魏王下棋,不想北部边境却快马传来警报,说是赵国发兵进犯,将进入魏国边境。闻听此言,魏王十分紧张,立即罢棋,准备召集大臣们商议对策。谁知信陵君却面带轻浅的微笑,一副一切尽在掌握的神态,淡淡地说:“据我的情报,这只是赵王打猎罢了,说什么'进犯边境’,完全不着调啊!”接着,他和魏王下棋如故。

信陵君虽然平静,魏王却坐卧不安,心思全没放在棋上。好在又过了一会儿,探子再报:“果然是赵王打猎,不是进犯边境。”魏王听后自然是大为吃惊,信陵君却只是面无表情地这样解释说:“我的食客中有个人能深入底里探到赵王的秘密,赵王有什么行动,他就会立即报告我,我因此知道这件事。”几千年之后,透过《史记》,我似乎还能体会到信陵君当时的洋洋得意之情。

但是,他的哥哥魏安釐王的感受呢?你如果是魏王,你难道不因此而畏惧信陵君吗?是啊,远在千里之外的赵王,其一举一动尚不能逃过信陵君的双眼,遑论魏王?日子如水一般逝去,赵魏两国也在不时的相互讨伐之中过着不太平静的生活。长平之战后,赵国很快就迎来了邯郸之围。

魏安釐王二十年(前257),秦昭王挟长平之战的余威,挥师东下,大败赵国军队,接着进兵围攻邯郸。公子的姐姐是赵惠文王弟弟平原君的夫人,多次给魏王和信陵君发来求援急电,向魏国请求救兵。无奈的魏王派将军晋鄙带领十万大军前往救援。

谁知晋鄙的前脚刚走,秦王的使者后脚就到,秦王的使者声色俱厉:“秦国马上就要拿下赵国,识相的请不要自讨没趣!”

认真回忆一下魏赵两国的关系,我们就会发现,其实,赵魏两国一直矛盾重重,堪称世仇,当年魏国就是因为和赵国打仗,被齐国抄了后路,才导致国运衰微,一蹶不振。从战国的第一梯队论为第二梯队。而赵国和秦国之间却有着很深的渊源关系,魏王没有理由不看赵国的笑话。

别看赵国求救之时身段放得极低,其实,即使在赵国内部,长期以来对于魏国也都是持利用的态度。

赵国当时最著名的谋士叫虞卿,虞卿是赵国的上卿。秦、赵两国在长平交战之时,赵国初战不利,赵王就召来虞卿等商议对策,有人主和,坚持派出使臣和秦国谈判求和的事情。虞卿如此反对说:“一些人主张求和的原因,是认为不求和我军必败。可是,目前控制和谈主动权在秦国一方。以我们目前的实力,根本就不具备求和的条件。大王如果听从我的主张,派出使臣拿上贵重的珍宝去联合楚、魏两国,楚、魏两国想得到大王的贵重珍宝,一定接纳我们的使臣。赵国使臣进入楚、魏两国,秦国必定怀疑天下诸侯联合抗秦,对此,秦国一定会大为恐慌。等秦国对我们害怕了,赵国和秦国的和谈才能进行。”

赵王没有听从虞卿的意见,坚持求和,就派出郑朱先到秦国联系。秦国接纳了郑朱。赵王又召见虞卿说:“我派平阳君到秦国求和,秦国已经接纳郑朱了,您认为怎么样?”到了此时,虞卿仍然这样回答:“大王的和谈不能成功,赵军必定被击败。据我所知,天下诸侯祝贺秦国获胜的使臣都已经赶到秦国了。我们派过去的使臣郑朱是个有着显贵身份的人,他进入秦国之后,秦王一定会把赵国的贵人郑朱已经来到秦国求和这件事大加宣扬,让天下诸侯知道赵国的胆怯,以此来抬高秦国的地位。而楚、魏两国会因此认为,赵国既然已经派了尊贵的使者去秦国求和,再去救援赵国岂不是开罪于秦国,两面难以做人,所以他们两国必定不会前来救援大王。秦国知道天下诸侯不救援大王,赵国就没有什么战斗力,此时,秦国就更不会和我们妄谈和解。”虞卿代表了当时赵国的主流意见。

在魏国请求与赵国结为同盟之时,赵王和虞卿之间也有一段精彩的对话。

赵王:“魏国请求合纵盟约,请您谈谈您的高见。”

虞卿:“毫无疑问,魏国错了。”

赵王:“幸好我本来就没答应它。”

虞卿:“那就是大王错了。”

赵王:“魏国请求合纵,您说魏国错了;我没有答应它,您又说我错了。既然这样,那么合纵盟约是终归可不可以?”

虞卿:“我听说小国跟大国一起办事,有好处就由大国享用成果,有坏处就由小国承担灾祸。现在的情况是魏国以小国的地位情愿担当灾祸,而您是以大国的地位辞却享用成果。我所以说大王错了,魏国也错了。我私下认为合纵盟约有利。”

赵王:“精辟啊精辟!”

于是赵魏国合纵盟约成。

站在客观的立场上看,虞卿的见解无疑是正确的,然而就是这种正确的见解之中,我们可以看到了可怕的真相:第一,即使在危机当头之时,赵国的主流民意仍然是想着如何利用魏国;第二,在赵国人看来,魏国和赵国结为同盟是魏国吃了大亏,而赵国占了大便宜。

信陵君自以为得计的“窃符救赵”就发生在这样的背景之下。

对于魏国来说,需要思考的第一个问题是,从战略的角度考虑,救赵到底有无必要?

在赵国人看来,魏国援助赵国是一种失策,这样的做法只能让魏国更弱,赵国更强。在潜意识中见,赵国一直对于魏国心存轻蔑。身为赵国的谋士,虞卿就深刻地指出,和赵国联合,对于魏国来说是一种愚不可及的行为。因为经过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魏国已经在诸侯之中没有任何战斗力,其实力远远非比从前。在这样的情况之下,魏国与赵国联合无疑是拿热脸蛋往赵国的冷屁股上去贴,两国联合所带来的好处,往往由赵国一家独享,而两国联合所带来的危害却往往只能由魏国一家承担。

回忆从前,赵国和魏国可谓怨恨甚深,魏国从强盛走向衰落,其直接根源就是与赵国交战。在历史上,赵国和魏国几乎没有过关系较为密切的时期。

因此,当赵国遭遇危机向魏国求救之时,赵国人根本说不出来什么像样的理由,也拿不出什么像样的战略借口,说来说去也只是让魏国可怜自己已经嫁到赵国的妹妹。对于一个国家的国运兴衰来说,这算得上是理由吗?这样的理由说得出口吗?

即使抛开两国之间的恩怨,站在魏国的立场上,赵国同样也是不可救援的。因为此时的魏国也仅仅有自保的能力,根本不具备向外派兵援助别人的实力。此时向外派兵,必将导致内部空虚,自己全线押上,被人抄了后路,这样的大亏魏国已经吃过两次了,难道魏国还准备迎接第三次这样的命运吗?难道魏王就这样好了伤疤忘了痛吗?如果有一点政治头脑,有一点大局意识,魏安釐王就不应该发兵救赵。

于是,深知其中利害的魏安釐王痛定思痛,迅速从赵国所设计的伦理陷阱里跳了出来,派人阻止魏国救赵大军的步伐,命令他们原地待命。

无耻的平原君派来的使臣冠盖相望,络绎于途,他们找准了突破口,把所有的火力都对准了喜欢虚名的信陵君。平原君的使者聚集于信陵君的门下,打着信陵君姐姐的旗号,语气强硬地要求信陵君立即发兵。他们明明知道信陵君没有这个能力,却往绝处挤兑他,谴责信陵君徒负虚名,见死不救,心如铁石,不得好死。这是明摆着的玩人啊,这是典型的涮人啊,平原君这个政治骗子,就是靠这点诈术将信陵君玩弄于股掌之上,而信陵君却还屁颠屁颠,乐此不疲。

其实,问题很简单,是虚荣心害了信陵君,本来他就不具备军权,他只是一个爱好“养士”的公子,也很难获得魏安釐王的信任,他只要对平原君说出事实的真相就行了,说出自己没有能力向赵国派兵就行了,然而,虚荣的信陵君却感到这话根本说不出口。“有事您说话”,我信陵君毕竟是声名远播的魏公子,还有什么我办不成的事情吗?

图虚名而致实祸啊!接下来我们就看到了信陵君吃力的神态。他一次次请求魏王赶快出兵,又让宾客辩士们千方百计地劝说魏王。但是,你有千条计,我有老主意,魏王始终不肯听从公子的意见。公子估计终究不能征得魏王同意出兵了,就决计不能自己活着而让赵国灭亡,于是请来宾客,凑集了战车一百多辆,打算带着宾客赶到战场上去同秦军拼一死命,与赵国人一起死难。此时的信陵君,不是典型的欠揍吗?不想想自己是什么玩意,自己有什么资格和权力让这么多人为你的虚荣陪葬?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信陵君头脑发热到了何种程度,他有什么必要和赵国一起死难?他有什么资格和赵国一起死难?

如果真的这么死难了,我们仍然会认为信陵君是个真的男人。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人家信陵君毕竟死得其所,至少他没有因为自己的好恶为自己的国家带来危害。

但是,伟大的信陵君却不是这样,他走火入魔,开始了一番匪夷所思的折腾。

他不满足于自己孤身一人带领一百多辆战车为赵国死难,太没面子了!天下人谁不知道,在魏国信陵君是实际上的no.1呢?no.1应该有no.1的风采,no.1应该有no.1的气度,同时no.1也应该有no.1的陪葬。这是一个需要英雄并产生了英雄的时代,因此,有一个本来一名不文的人出现了,这人就是侯嬴。

侯嬴已经七十岁了,家境贫寒,是大梁城东门的看门人。他和信陵君的交情可谓深矣!

当初,信陵君曾多次听人说起这个人,于是萌发了将此人收为麾下的念头。信陵君派人去拜见,并想送给老侯一份厚礼。但是侯嬴拒不接受,弄得信陵君一点脾气也没有。一计不成,再生一计,信陵君因此大摆酒席,宴请宾客。大家来齐坐定之后,他就带着车马以及随从人员,空出车子上的左位,亲自到东城门去迎接侯先生。这面子也算给足了老侯吧。谁知,侯嬴却似乎不以为然,只是整理了一下破旧的衣帽,就径直上了车子坐在公子空出的尊贵座位,丝毫没有谦让的意思。

面对此情此景,信陵君却表现得更加到位,手握马缰绳更加恭敬。谁知侯嬴却变本加厉,提出了另外一个要求:“我有个朋友在街市的屠宰场,希望委屈一下车马载我去拜访他。”请留心,侯嬴的这个朋友将来要帮信陵君的大忙。

完全靠自己的直觉,信陵君立即驾车前往进入街市。侯嬴却磨磨蹭蹭,故意久久地站在那里,同他的朋友聊天,同时暗暗地观察信陵君。谁知信陵君的面色更加谦和。与此同时,魏国的将军、宰相、宗室大臣诸人正等着公子举杯开宴。

侯嬴摆足了架子之后才随信陵君上车,入席之后,侯嬴还接受了信陵君的敬酒。直到此时,侯嬴才露出了庐山真面目:“今天我侯嬴为难公子也够劲了。可我只是想成就公子的名声,故意让公子车马久久地停在街市中,借拜访朋友来观察公子,结果公子更加谦恭。街市上的人都以为我是小人,而认为公子是个高尚的人能礼贤下士啊。”从此,侯嬴就成了信陵君的秘密武器,同时,侯嬴所拜访的那个屠夫朱亥也因此注定要为信陵君效犬马之劳。

在信陵君装模作样地准备同秦军同归于尽的时候,侯嬴、朱亥之流终于找到了攀龙附凤的机会。他们深知信陵君是个爱面子的人,爱面子的人怎么肯径直赴死。即使要死,信陵君也会把戏演够了才会去死,人生的大幕刚刚拉开,爱演戏的信陵君怎么会这样么毫无悬念地去死?这帮亡命之徒开始了一个罪恶的计划。一个女人就这样进入了他们的视线,这个女人是如姬,如姬是魏王的爱妾。

原来,如姬的父亲被人杀死,如姬报仇雪恨的心志积蓄了三年之久,从魏王以下的群臣左右都想为如姬报仇,但没能如愿。为此,如姬曾对信陵君哭诉,信陵君就派门客斩了如姬仇人的脑袋,恭敬地献给如姬。

这件事本是宫廷秘闻,但在民间却传得轰轰烈烈。大家都知道了魏王的窝囊,都传颂着信陵君的美名。然而,这段往事却被侯嬴给记住了,他推断,信陵君既然帮过如姬如此大的一个忙,她一定愿为信陵君效命而死——头发长,见识短嘛。侯嬴进而向信陵君分析道:“我听说晋鄙的兵符经常放在魏王的卧室内,在妻妾中如姬最受宠爱,她出入魏王的卧室很随便,只要如姬愿意尽力,她一定能从魏王的卧室里偷出兵符。如果您利用如姬对您的感激之情,请求如姬帮忙,她没有理由、没有借口不答应。您能得到虎符也就意味着您可以名正言顺地剥夺了晋鄙的军权。掌握了军权,您北边可救赵国,西边能抵御秦国,这难道不如同春秋五霸一般辉煌的功业吗?啊!”

很显然,侯嬴给信陵君画了一张大饼,成就春秋五霸的功业,哄小孩的吧。但是,信陵君显然被蛊惑了,他果断地听从了侯嬴的计策,请求如姬帮忙。如姬也果然盗出兵符。

但是,仅仅有兵符显然是不够的。

在信陵君拿到了兵符准备上路之际,侯嬴再次进言:“请您带上我的朋友朱亥吧,这是个大力士,必要的时候他将发挥无可替代的威力!”

到了邺城,信陵君拿出兵符假传魏王命令代替晋鄙担任将领。虽然兵符没有问题,但出于自己的直觉,大将晋鄙仍然感到哪里有些不对劲,是啊,一个大将统帅着十万大军,事关国家的生死存亡,怎么能够这么随随便便就被更换?因为根据当时的惯例,凡是公布重大决定,一般都要有两方以上的人士参与,以显示其公正和严肃。就如同现在一个厅局级干部上任,怎么可能让这名干部自己拿着任命文件自己去要就职的地方去报到呢?至少应该有组织部门的干部陪同一起去宣布任命吧。谁知,就在晋鄙犹豫之间,一直在暗中的亡命之徒朱亥已经取出了藏在衣袖里的铁椎,照着晋鄙的致命处发起了恶毒的攻击。名将晋鄙就这样不明不白地死在了自己人的手下。信陵君如愿以偿地做了十万大军的统帅。

如此的魏国,真的没有理由不灭亡。

于是邯郸得救,赵国得以苟延残喘。

以牺牲国家利益为代价,信陵君在各诸侯国赢得了巨大的声誉,在赵国更是赢得了隆隆美誉。用赵王自己的话说就是:“自古以来的贤人,没有一个赶上公子的。”是啊,这才是真正的国际主义精神啊。

为此,赵国举行了盛大的庆功晚宴,赵国所有政治歌手都前来捧场,赵国的首席宫廷乐师编排了大型主题晚会《信陵君颂》来为信陵公子歌功颂德。赵王打扫了殿堂台阶,亲自到宫门口迎接贵客,并执行主人的礼节,甘当向导,领着公子走进了盛大的晚会现场。因为是重大的犯罪嫌疑人,信陵君终于选择潜藏在赵国,以躲避回国之后可能遭受的惩罚。卖国以求荣,挟“赵”以自重,信陵君果然得到了双重封赏——赵王将鄗邑给了他作汤沐邑,而魏王也只好把从前信陵君一直垂涎的信陵邑予以奉还。

此时,如果信陵君真的是个男人,就应该主动回国接受自己应该承受的惩罚,只有如此做才称得上敢作敢当,只有如此做才能洗净他身上的罪孽,只有如此做才能对得起魏国国民,但是,令人失望的是,一向高风亮节的他却选择了滞留不归,选择了在赵国作寓公。他留在了赵国,一待就是十年。

但是,信陵君的作为在魏国却引发了完全不同的反应,原来魏国政坛人士只知道他喜欢养士,喜欢高标自许,但他们实在没有预料到信陵君居然胆大妄为到如此程度,胆大到可以利用自己的影响让人潜入王宫偷窃兵符;胆大到可以收买亡命之徒在边境枉杀大将晋鄙,胆大到可以自己犯了法却还滞留国外不归,逃脱惩罚。

久住难为人,很久之后,信陵君才知道离开了自己的祖国,他也就成了彻底一无所有,成了彻底的孤家寡人,没有了魏国的背景,在赵国,他信陵君就什么也不算了。过惯了被人捧着的日子,信陵君从来就不甘寂寞,他利用自己身上的光环,拉大旗作虎皮,在赵国继续招摇撞骗,无限抬高自己的名声,以至于弄得平原君门下的宾客几乎全都跑到了信陵君这边来了。如此的喧宾夺主,如此的大肆张扬,信陵君的所作所为很快就让赵国的平原君感到了极端的不舒服,二人之间的关系渐渐疏远,信陵君在赵国也就成了不受欢迎的人。人生若只如初见啊!

另外一个方面,信陵君窃符救赵的后遗症却没有因他留赵不归而消去。秦国从赵国撤兵之后,就把所有的怨恨和愤怒发泄到了魏国头上,秦国开始大张旗鼓地讨伐魏国。是啊,你魏国曾经帮助赵国对抗秦国,秦国今日前来讨伐,理由多么充分。魏王为此事焦虑万分,万般无奈,只好引狼入室,就派使臣去请信陵君回国。

危急关头,信陵君却仍在摆架子,仍以魏王恼怒自己为借口拖延回国,他故意告诫门下宾客说:“有敢替魏王使臣通报传达的,处死。”他想以此来抬高身价。由于宾客们都是背弃魏国来到赵国的,所以没谁敢劝信陵君回魏国。这时,赵国的两位了解信陵君心理的隐士前去劝解:“公子所以在赵国受到尊重,名扬诸侯,只是因为有魏国的存在啊。现在秦国进攻魏国,魏国危急而公子毫不顾念,假使秦国攻破大梁而把您先祖的宗庙夷平,公子还有什么脸面活在世上呢?”这话是说得有点狠,但是却极其入情入理,信陵君顺水推舟,顺坡下驴,马上嘱咐车夫赶快套车回国。

魏王见到公子,两人不禁相对落泪。因为信陵君的胡作非为,给魏国带来了巨大的灾难,而不法分子信陵君却在今日以胜利者的身份回到了国内,岂不让人感慨万千?

迫于无奈,魏王只好把上将军大印授给公子,公子便正式担任了上将军这个统帅军队的最高职务。这个职务可是当年信陵君非了好大的劲才弄到的。

直到此时,信陵君窃符救赵的全部意义才全部显示出来。其实,“窃符”和“救赵”不应该看成一件事情,而应该分开来看这一重大事件的政治后果。“窃符”,让信陵君在世人面前树立起了一个负责任的君子形象,显示了他在魏国影响力和号召力,显示了他在魏国的超强的人气指数。同时,信陵君也以自己“窃符”的大手笔凸现了魏王的窝囊,凸现了魏王的不作为,凸现了魏王的不负责任。“救赵”则更具实际效果,“救赵”,客观上保住了赵国,实际上却激化了秦国和魏国之间的矛盾,将本来已经没有任何战斗力的魏国推向了反秦的风口浪尖之上,让魏国独自承担难以承受的生命之重。而魏国一旦陷入危难,信陵君就有了机会,“毁国求名”,这难道不正是说信陵君的吗?

拜窃符救赵所赐,信陵君果然如愿以偿地担任了魏国的上将军。然而,魏国却因信陵君的折腾病入膏肓。

魏安釐王三十年(前247),信陵君派使臣把自己担任上将军职务一事通报给各诸侯国。诸侯们得知信陵君担任了上将军,都各自调兵遣将救援魏国。公子率领五个诸侯国的军队在黄河以南地区和入侵的秦军对抗,将敌军逐出了国境。有一度,诸侯联军曾把秦军压在函谷关内,使他们不敢轻易出关。

于是,信陵公子的声威传遍天下,各诸侯国来的宾客都进献兵法,公子把它们合在一起签上自己的名字,世称《魏公子兵法》。

然而,窃符救赵的阴影仍在,秦国很快就盯住了信陵君这只有缝的鸡蛋。

为了彻底打击信陵君的气势,秦王破费万金到魏国行贿,寻找晋鄙原来的门客,让他们在魏王面前广进信陵君的谗言:“公子流亡在外十年了,现在担任魏国大将,诸侯国的将领都归他指挥,诸侯们只知道魏国有个魏公子,不知道还有个魏王。公子也要乘这个时机决定称王。诸侯们害怕公子的权势声威,正打算共同出面拥立他为王呢。”秦国多次实行反间,并利用在秦国的魏国间谍,故意向信陵君祝贺,祝贺信陵君被立为魏王。三人成虎,更何况是众口一词。毁谤之下,信陵君黯然去职,也算是因果相报。

信陵君“自知再以毁废,乃谢病不朝,与宾客为长夜饮,饮醇酒,多近妇女。日夜为乐饮者四岁,竟病酒而卒。其岁,魏安釐王亦薨”。

秦“使蒙骜攻魏,拔二十城,初置东郡。其后秦稍蚕食魏,十八岁而虏魏王,屠大梁”。

可以这样说,“窃符救赵”就是压垮魏国这只日益衰朽的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为了自己的私利,为了自己的名声,鼠目寸光的信陵君无耻地利用了自己影响力,利用了自己的政治资源和长期培养起来的虚伪名声,为自己的政治生涯创造了一次回光返照的机遇,但这次机遇却是最后的疯狂,信陵君的愚蠢的欲望,终致害人害己害国。他和什么狗屁朱亥,狗屁侯嬴这些貌似侠义实则狭隘、貌似大忠实则大奸的沽名钓誉之徒一起,将魏国的国运提前终结。

虽然魏国的灭亡是难免的,但信陵君却让魏国提前迎来了灭亡的命运,他给国家带来的危害和灾难不可谓不深


相关文章

  • [魏公子列传]教案 1
  • <魏公子列传>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又重点 1.掌握重点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 2.了解前三段的情节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战国时代,出现了一个特殊的阶层,即"士"的阶层,即知识分子阶层.他们有较高 ...查看


  • 魏公子列传教学设计
  • <魏公子列传>导学案 学习目标:1.掌握课文中的有关文言知识,积累文言字词与句式,提高文言文 阅读能力 2.学习司马迁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学习重点:学习并归类课文中的文言字词句 学习难点:分析信陵君礼贤下士的谦虚作风和急人之困的 ...查看


  • 信陵君窃符救赵5
  • <信陵君窃符救赵>教案设计 [自读导言] 1.进一步了解人物传记(史传文学)的特点与写法. 2.掌握文章的基本内容,辨清文章的主题思想. 3.以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全面分析信陵君的人物形象. 4.学习本文记事写人 ...查看


  • 信陵君尊老
  • 下落速度 ■ 多米 米 信陵君尊老 一 - 矿. J 今天 我也够 难为j 般 的 了 .我只是 个看门 的 而 公子 却亲 自驾车接 我 . 在 大庭广 众之下 .公子 我 才 不 而今 天公子 却对 管 那 么 我这 样客气 .我为 了 ...查看


  • 为理想而献身
  • [摘 要]在<史记>中,侯嬴是一个光彩照人的形象,但他的死也留给了后人许多不解与疑问.虽然各种解释都有其各自的道理,但是,太史公笔下栩栩如生的人物,不应该是这种"简单"的死法,或者说司马迁应该赋予他的死以更深 ...查看


  • 同学聚会发言稿:幽默同学聚会发言稿
  • 尊敬的各位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时光流逝,岁月如歌.八月是个绚丽的季节,因为它正值夏末秋初,万木葱翠;八月是个多彩的季节,因为它承接春华秋实,继往开来;八月是个灿烂的季节,因为它集纳二十年思念 ,互诉情怀;八月是个辉煌的季节,因为它凝聚师 ...查看


  • 七十列传之公子列传第十七
  • 公子列传第十七 张凤岭 译注 [说明] 魏公子即信陵君,是"战国四公子"之一.他名冠诸侯,声震天下,其才德远远超过齐之孟尝.赵之平原.楚之春申,<魏公子列传>便是司马迁倾注了高度热情为信陵君所立的一篇专传. ...查看


  • 孙子兵法之四:军形篇
  • 四.军形篇孙子说:从前善于用兵打仗的人,先要做到不会被敌方战胜,然后捕捉时机战胜敌人. 不会被敌人战胜的主动权操在自己手中,能否战胜敌人则取决于敌人是否有隙可乘.所以, 善于打仗的人, 能创造不被敌人战胜的条件, 但却不可能做到使敌人一定被 ...查看


  • 也说-三顾茅庐-中的-礼贤下士-与-平等
  • 中擎语文教雩2016.2 也说"三顾茅庐"中的"礼贤下士"与"平等" <"三顾茅庐"里读不出"平等">④(下称"谭文")一文,对<三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