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高中政治哲学部分知识点整合

前言 生活与哲学

关键词:哲学

哲学关于世界观的学说

世界观: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和世界关系的根本看法

关于方法论的学说

方法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

世界观与方法论是统一的,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区别:哲学不同于具体科学

具体科学研究的是世界某一特定领域、某一局部问题,揭

示的是自然界或社会的特殊本质和规律

哲学把整个世界作为研究对象,揭示的是世界万事万物

的共同本质和最一般规律

联系:哲学同具体科学有密切联系,哲学是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

马克思主义哲学

辩证唯物主义——关于客观世界的最普遍规律

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最普遍规律(最重要、最具革命性)

高度科学性:正确阐明整个世界发展的最普遍规律,给人们提供正确地认识客

观事物及其规律和有效地改造客观世界的观点和方法

高度实践性: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

辩证唯物论(第一课、第二课一三节)

最根本的观点: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 物质 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

意识

从生理基础来说,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

从内容来说,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就其来源和内容来说是客观的,意

识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本质: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

能动地认识世界

能动地改造世界——以对客观世界的本质和规律性的知识为指

导,采取正确的行动,对事物的发展和

社会的进步起推动作用

结果:不同意识对事物发展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

实现途径:实践

两者关系: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对它的不同回答,产生两条不

同的世界观和认识路线

唯物主义:

认识路线:从物质到意识,即从客观实际出发

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

充分肯定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

正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

唯心主义:

认识路线:从意识到物质,即从意识、精神出发

两者根本区别:对物质与意识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的不同回答

要求: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

方法论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唯物主义的根本要求)

尊重客观事实(首要前提)

重视调查研究(根本途径和基本方法)

出以公心

求真务实

物质是以运动的方式存在的

运动 含义: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

和物质的关系: 宇宙中没有不运动的物质

宇宙中没有离开物质的“纯粹”运动

小结:物质和运动不可分离,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是

物质的存在方式

特殊状态:静止 含义: 事物运动的平衡状态——某事物相对于一定参考

系来说,没有发生空间位置变化

事物运动的稳定状态——事物保持着自身的性

质,尚未变成他物

与运动的关系: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绝对的动中包含着暂时的、相对的静

相对的静中又包含着永恒的、绝对的动

机械运动

物理运动

化学运动

生物运动

社会运动

思维运动等

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

规律

特点:

是事物内部的本质的联系(隐藏在事物内部)

是事物发展中的必然联系(确定不移、必定如此)

科学体系本质上规律体系的理论反映

探索规律的过程:透过现象抓住本质

现象是事物外在的表现,规律是事物本质

的联系,是深藏其内的

现象表现为“多”,本质则是“一”

现象是变动的,本质是相对稳定的

现象有真象和假象之分

真象:从正面表现本质

假象:以歪曲、颠倒的方式从反面

表现本质

小结:认识了现象不等于认识本质

联系:任何本质都要通过一定的现象表现出来,

任何现象也都是本质在某一方面的表

小结:认识事物,既不能抛开现象直接认识本质,

也不能使认识停留在表面现象,而必

须通过现象认识本质把握规律

方法论要求: 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

原因: 规律是客观的,是不可抗拒的,人只有尊重它,按规律办事,

才能达到预期目的,取得成功

人在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

认识和利用规律

人类认识和利用规律的表现:

借助对规律的认识,预见事物发展的趋势和方

向,指导实践活动,改造客观世界

改变或创造条件,限制某些规律发生破坏作用的范围,使其变害为利

发挥主观能动性作用:

才能通过现象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从而形

成计划、方案等指导人们的行动

才能改变规律起作用的具体方式,使其有利于

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才能坚持不懈去夺取胜利

两者是辩证统一的

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

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规律的必要条件

小结:将求实精神和革命热情结合起来,既反对墨守成

规的保守思想和听天由命的宿命论,又反

对片面夸大主观能动作用的唯意志论

坚持实事求是

“实事”——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

“求”——研究

“是”——客观事物的内在联系,即规律性

小结:从实际情况出发,从中引出其固有的规律

性,作为行动的向导

意译:尊重客观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是彻底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集中

体现

是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高度概括

一切从实际出发

理论联系世界

实事求是(核心)

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本质要求:解放思想

行为要求: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作风

积极参加实践,科学地认识和掌握规律

尊重客观规律,当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

学会具体分析,努力做到按规律办事

有规律的、运动的物质世界是可以认识的(见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唯物辩证法(第三、四课)

两个总特征: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

最根本的观点:矛盾的观点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和它周围的其他事物存在着联系。孤立的事物是

没有的。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联系

横向联系:任何事物同其周围事物(空间方面的联系)

纵向联系:事物自身在其发展过程中(时间方面的联系)

事物的发展,都有时间上的前后相继的关系

小结:联系无处不有,无时不在,具有普遍的性质

客观性: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真实的联系

联系是客观的,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

人们对事物的联系不是无能为力的,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

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事物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多样性:事物的无限多样性,决定了事物的普遍联系也是无限多样的

联系的内容是无限多样的

联系的特点各不相同

小结:任何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有条件的。研究事物的联系就是研究

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具体条件,要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

转移

方法论要求:用联系的观点观察和分析问题

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

含义:

必须是先行后续的关系,又是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

原因和结果有严格的区别

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关系中是原因,在另一种关系中是结果;

反之亦然

由于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有时在

同一关系中,两种现象互为因果

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进行科学研究的前提

才能提高人们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

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联系(整体与部分,全局与局部)

含义:

两者关系: 整体与部分有严格的界限

两者不能混淆

整体高于部分,部分隶属于整体,两者功能不

同整体具有部分根本没有的功能

整体功能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

整体和部分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不可分割

部分是整体中间的一部分,部分离不开整体

办事情要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

有全局观念和整体观念,选择最佳方案,以求实现

整体的最优目标

办事情也要重视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

部分的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变化,有时甚至还会对全

局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小结:既要通观全局,又要抓住关键性的部分,只有这

样,才能达到整体的功能大于局部功能之和

的理想结果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变化发展之中。任何事物都有其

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历史,都有自己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事物的发展是普遍存在的)

发展

过程:从量变到质变

含义:事物数量的变化

特点: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

地位: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

含义: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

特点:显著的变化

地位: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两者关系: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复,构成事物无限的变化和发展过程,使事物不

断地由低级阶段进到高级阶段

基本途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是在前进中有曲折,在曲折中向前进

旧事物:

区分的客观标准:是否符合客观规律,有无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发展

前途

新事物战胜旧事物要经历一个漫长而曲折过程

方法论要求:用发展的观点观察和处理问题

要把事物的发展作为过程加以考察

要弄清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所处的阶段和位置

要重视量的积累,不失时机地促成事物的飞跃

要有走曲折道路的思想准备,善于在曲折中前进

自觉树立科学发展观,切实提高自身素质

科学发展观

第一要义:发展(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 核心:以人为本(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主体和人的全面

发展)

基本要求:全面协调可持续(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

用整体性的观点观察和处理问题、人与自

然关系)

根本方法:统筹兼顾(普遍联系、辩证统一的观点)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事物变化和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在的矛盾性)

含义: 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斗争性 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

同一性

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

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的方向转化

世界上一切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都是事物内部的矛

盾双方既统一又斗争的结果。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相结合,推动着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形式:

含义:事物的内部矛盾

事物变化的源泉和根据(第一位,根本原因)

决定着事物变化发展的性质和发展方向

含义:事物的外部矛盾

事物变化的必要条件(第二位)

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有时对事物的发展还起着非

常重大的作用

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外因通过增强内部矛盾的一

个方面,制约其另一个方面而发生作用)

两者关系:在事物的变化和发展过程中,内因和外因同时存在,缺

一不可

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决定着事物变化发展的性

质和发展方向

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有

时对事物的发展还起着非常重大的作用

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含义: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处处有矛盾,事事有矛盾)

从空间上说,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

一切事物都是由矛盾构成的,不包含矛盾的

事物是不存在的

从时间上说,矛盾存在于每个事物发展过程的始

终,事物发展的全过程贯穿着不间断的矛盾

运动

含义: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

不同事物的矛盾各具有特殊性(事物千差万别的

根据)

同一事物在其发展不同阶段上的矛盾具有特殊

性(区分不同阶段的依据)

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

面各有其特点

意义:是世界上诸种事物千差万别的内在原因,构成这

个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殊本质

情形: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含义:

地位:支配地位

对事物的发展过程起决

定作用

规定或影响着其他矛

盾的存在和发展

次要矛盾含义:

地位:从属地位

决定作用

会影响主要矛盾的发展

和解决

依赖、影响

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

互转化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矛盾的主要方面

地位:支配地位,

矛盾的次要方面

含义:

地位:被支配地位

作用:

对事物的性质有一定的影响 两者关系:用

相互联系、影响、作

在一定条件下,双方

可以相互转化,

转化了,事物的

性质也就改变

两者关系(又称为矛盾的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不可分割的,存在着辩证统一的关系

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

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

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特殊性也是

没有的

方法论要求:用矛盾的观点观察、分析和处理问题

要全面观察和分析问题(坚持一分为二的矛盾分析法)

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要善于把握重点和主流

抓住事物的本质和主流

同时要注意次要矛盾和矛盾的次要方面,做到统筹兼顾,适当安

小结:既要坚持两点论,坚持全面的看问题,又要坚持重点论,善

于把握重点和主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

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形而上学:用孤立的、静止的和片面的观点看世界

辩证法:用联系的、发展的和全面的观点看世界

两者的分歧 联系的观点与孤立的观点的对立

发展的观点与静止的观点的对立

全面的观点与片面的观点的对立

原因(最根本的分歧):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

发展的源泉

行为要求: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

含义:

意义:

创新是一个“扬弃”的过程

“扬弃”:辩证的否定,既不是简单地肯定一切,

也不是简单地否定一切,而是既肯

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第二课二节、第五课)

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实践的观点

实践和认识的关系:

认识从哪里来?——实践 实践 含义:人们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

是客观的物质活动

实践的过程和实践的深度、广度要受客观条件的制约和客观规

律的支配

是自觉、能动的活动

人通过实践活动,给客观世界打上人类意志的“印记”,即能

动地改造客观世界

是社会、历史的活动

人们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实践

实践的对象、范围、规模和方式都要受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

小结: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生产实践——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人类社

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调整和变革社会关系的实践——处理人与人的关系

科学实验——从生产实践中分化出来,带有探索性、创造性的实践

活动

认识 含义: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直接经验:通过亲身实践获得

间接经验:通过互联网、广播电视、读书、听讲等方式获得

两者关系:经验

要求:积极参加社会实践

才能对所学书本知识进行验证

过程: 从感性认识开始

含义:

感觉

知觉

表象

生动、丰富、具体

反映事物的表面现象和外部联系,没有揭示事物本质和

规律

认识的低级阶段

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含义:

形式: 概念

判断

推理

间接性、抽象性 更深刻、更正确、更全面、更可靠地反映客观事物 认识的高级阶段

两者关系:辩证统一,相互依赖、相互制约

没有感性认识提供的

感性材料,就不可能形成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从而达到对事物

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掌握十分丰富的感性材料

所获取感性材料必须合乎实际 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

行加工制作(关键)

去粗取精 去伪存真 由此及彼 由表及里 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人的认识便

实现了从现象到本质的飞跃

经验论 唯理论

小结:一切真知来源于实践

认识到哪里去?——实践

认识世界的目的:改造世界

改造自然界(人与自然)

改造社会(人与人)

我国现阶段的历史任务:

改造主观世界改造人的思想观念 改造人的认识能力

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

关系

核心:改造世界观、人生观、价值

观(其中起决定作用的

是世界观)

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主观世界 通过改造主观世界,能提高改造客观世

界的能力

理论

实践是理论基础,

理论产生、发

展、受检验和

归宿,都离不

开实践

理论对实践有反作

用,科学理论对实

践有指导作用

科学方法作用 认识是否正确,必须到实践中检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决定的

真理含义: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正确的认识)

特点:

认识

是从唯物主义“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基本前

提出发得出的必然结论

观事物及其规律的真理性认识是发展的

人们在实践

中获得的真理性认识是不断发展的

真理发展的一般规律:真理在同谬误斗争中发

展,真理的发展是

真理不断克服和

战胜谬误的过程

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小结:真理的本性是主观认识与客观对象相符合检验真理的

标准,必须具有把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联结接起来的特

征——实践

这是由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含义:

特点:

小结: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小结:只有实践能把主观认识和客观实际联系起来加以对照、比较,

从而判明这一认识是否正确

用发展的观点看待实践标准

寻求真知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不断发展过程 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

实践对人的认识具有决定作用 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小结:认识的发生、发展、受检验和归宿,

都离不开实践,实践是认识的

基础

含义:

地位:是社会实践的主体

人民群众的生产实践创造了物质财富

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是创造精神财富的源泉

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小结:社会实践是人民群众的实践,人民群众是历

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实践的主体

求真务实精神

理性思考精神

勇于探索精神

大胆创新精神等

小结:概括说,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

精神

人生观

和价值观

有助于形成创造性的思维能力

助于培养献身真理的精神

以人为本

为人民服务

奉献社会

热爱祖国

关爱人类等

小结:民族精神、人生价值观是核心内容

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核心词:人生价值观 价值观含义: 作用:决定着人们的价值取向

价值取向

作用:对人的行为有引导作用

引导人们认识世界的活动

指引人们有效地选择认识对象

形成不同评价,影响人们的认识过程和认识

结果

引导人们改造世界的活动

坚持正确价值取向,正确判断利弊,促使实

践活动获得成功

个人与社会、

个人与国家的关系

坚持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

义的价值取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

作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共同理想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

社会主义荣辱观

内容:

作用:

小结:

上的精神力量

和团结和睦的

精神纽带,对

于推进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伟

大事业,具有

重大而深远的

意义

人生价值观

人生价值

人生的社会价值,即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

经济贡献(物质贡献)

道德贡献(精神贡献)

人生的自我价值,即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 社会尽可能尊重个人的正当要求和合法权益,满足个人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两者关系:密切联系着 个人必须向社会索取,才能满足自己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个人必须为社会、他人做贡献,才能获得社会和他人对自己生存和发展需要的满足 两者比较,人生的社会价值是第一位的,是人生价值的主要标志 做一个有理想的人 理想 含义:人生追求的目标,以客观可能性作为根据的关于未来的美好构思、设计或愿望 内涵: 职业理想 道德理想 与现实的关系:对立统一的关系 又高于现实,是现实的升华 现实孕育着理想,是理想的基础,但又不同于理想 现实是理想的基础 理想可以转化为现实,将理想转化为现实的条件是奋斗、实践 要求:将个人理想与社会共同理想结合起来 我国现阶段社会共同理想: 并不等于抹煞个人理想,个人理想体现社会共同理想 社会共同理想包含着个人理想,社

会理想的实现要靠社会个体的

共同努力奋斗

小结:只有把个人理想与国家民族

的共同理想结合起来,

个人理想才能真正得到

实现,也才能推动国家

和民族发展,实现国家

民族的共同理想

正确选择人生道路

指导,正确选择人生道理 在关键时刻,对人生道路做出正确选择

既要考虑自己的主观条件,又要考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 关键:个人的愿望和目标要符合社会发展的方向,符合广大

人民群众的利益

正确对待人生道路上的顺境和逆境

要有走曲折道路的思想准备,善于在曲折中前进

肩负时代使命

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全面提高素质,发展健康个性 全面提高素质思想道德素质(首要因素,灵魂) 科学文化素质

身体心理素质

劳动技能素质

积极发展自己的个性、特长

提高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传承先进文化

先进文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即以马克思主

义为指导,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

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面向现代化、

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

的文化

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把个人的前途和命

运与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努力朝社

会主义“四有”新人的目标迈进

前言 生活与哲学

关键词:哲学

哲学关于世界观的学说

世界观: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和世界关系的根本看法

关于方法论的学说

方法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

世界观与方法论是统一的,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区别:哲学不同于具体科学

具体科学研究的是世界某一特定领域、某一局部问题,揭

示的是自然界或社会的特殊本质和规律

哲学把整个世界作为研究对象,揭示的是世界万事万物

的共同本质和最一般规律

联系:哲学同具体科学有密切联系,哲学是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

马克思主义哲学

辩证唯物主义——关于客观世界的最普遍规律

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最普遍规律(最重要、最具革命性)

高度科学性:正确阐明整个世界发展的最普遍规律,给人们提供正确地认识客

观事物及其规律和有效地改造客观世界的观点和方法

高度实践性: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

辩证唯物论(第一课、第二课一三节)

最根本的观点: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 物质 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

意识

从生理基础来说,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

从内容来说,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就其来源和内容来说是客观的,意

识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本质: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

能动地认识世界

能动地改造世界——以对客观世界的本质和规律性的知识为指

导,采取正确的行动,对事物的发展和

社会的进步起推动作用

结果:不同意识对事物发展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

实现途径:实践

两者关系: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对它的不同回答,产生两条不

同的世界观和认识路线

唯物主义:

认识路线:从物质到意识,即从客观实际出发

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

充分肯定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

正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

唯心主义:

认识路线:从意识到物质,即从意识、精神出发

两者根本区别:对物质与意识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的不同回答

要求: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

方法论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唯物主义的根本要求)

尊重客观事实(首要前提)

重视调查研究(根本途径和基本方法)

出以公心

求真务实

物质是以运动的方式存在的

运动 含义: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

和物质的关系: 宇宙中没有不运动的物质

宇宙中没有离开物质的“纯粹”运动

小结:物质和运动不可分离,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是

物质的存在方式

特殊状态:静止 含义: 事物运动的平衡状态——某事物相对于一定参考

系来说,没有发生空间位置变化

事物运动的稳定状态——事物保持着自身的性

质,尚未变成他物

与运动的关系: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绝对的动中包含着暂时的、相对的静

相对的静中又包含着永恒的、绝对的动

机械运动

物理运动

化学运动

生物运动

社会运动

思维运动等

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

规律

特点:

是事物内部的本质的联系(隐藏在事物内部)

是事物发展中的必然联系(确定不移、必定如此)

科学体系本质上规律体系的理论反映

探索规律的过程:透过现象抓住本质

现象是事物外在的表现,规律是事物本质

的联系,是深藏其内的

现象表现为“多”,本质则是“一”

现象是变动的,本质是相对稳定的

现象有真象和假象之分

真象:从正面表现本质

假象:以歪曲、颠倒的方式从反面

表现本质

小结:认识了现象不等于认识本质

联系:任何本质都要通过一定的现象表现出来,

任何现象也都是本质在某一方面的表

小结:认识事物,既不能抛开现象直接认识本质,

也不能使认识停留在表面现象,而必

须通过现象认识本质把握规律

方法论要求: 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

原因: 规律是客观的,是不可抗拒的,人只有尊重它,按规律办事,

才能达到预期目的,取得成功

人在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

认识和利用规律

人类认识和利用规律的表现:

借助对规律的认识,预见事物发展的趋势和方

向,指导实践活动,改造客观世界

改变或创造条件,限制某些规律发生破坏作用的范围,使其变害为利

发挥主观能动性作用:

才能通过现象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从而形

成计划、方案等指导人们的行动

才能改变规律起作用的具体方式,使其有利于

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才能坚持不懈去夺取胜利

两者是辩证统一的

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

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规律的必要条件

小结:将求实精神和革命热情结合起来,既反对墨守成

规的保守思想和听天由命的宿命论,又反

对片面夸大主观能动作用的唯意志论

坚持实事求是

“实事”——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

“求”——研究

“是”——客观事物的内在联系,即规律性

小结:从实际情况出发,从中引出其固有的规律

性,作为行动的向导

意译:尊重客观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是彻底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集中

体现

是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高度概括

一切从实际出发

理论联系世界

实事求是(核心)

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本质要求:解放思想

行为要求: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作风

积极参加实践,科学地认识和掌握规律

尊重客观规律,当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

学会具体分析,努力做到按规律办事

有规律的、运动的物质世界是可以认识的(见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唯物辩证法(第三、四课)

两个总特征: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

最根本的观点:矛盾的观点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和它周围的其他事物存在着联系。孤立的事物是

没有的。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联系

横向联系:任何事物同其周围事物(空间方面的联系)

纵向联系:事物自身在其发展过程中(时间方面的联系)

事物的发展,都有时间上的前后相继的关系

小结:联系无处不有,无时不在,具有普遍的性质

客观性: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真实的联系

联系是客观的,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

人们对事物的联系不是无能为力的,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

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事物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多样性:事物的无限多样性,决定了事物的普遍联系也是无限多样的

联系的内容是无限多样的

联系的特点各不相同

小结:任何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有条件的。研究事物的联系就是研究

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具体条件,要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

转移

方法论要求:用联系的观点观察和分析问题

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

含义:

必须是先行后续的关系,又是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

原因和结果有严格的区别

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关系中是原因,在另一种关系中是结果;

反之亦然

由于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有时在

同一关系中,两种现象互为因果

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进行科学研究的前提

才能提高人们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

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联系(整体与部分,全局与局部)

含义:

两者关系: 整体与部分有严格的界限

两者不能混淆

整体高于部分,部分隶属于整体,两者功能不

同整体具有部分根本没有的功能

整体功能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

整体和部分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不可分割

部分是整体中间的一部分,部分离不开整体

办事情要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

有全局观念和整体观念,选择最佳方案,以求实现

整体的最优目标

办事情也要重视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

部分的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变化,有时甚至还会对全

局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小结:既要通观全局,又要抓住关键性的部分,只有这

样,才能达到整体的功能大于局部功能之和

的理想结果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变化发展之中。任何事物都有其

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历史,都有自己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事物的发展是普遍存在的)

发展

过程:从量变到质变

含义:事物数量的变化

特点: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

地位: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

含义: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

特点:显著的变化

地位: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两者关系: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复,构成事物无限的变化和发展过程,使事物不

断地由低级阶段进到高级阶段

基本途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是在前进中有曲折,在曲折中向前进

旧事物:

区分的客观标准:是否符合客观规律,有无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发展

前途

新事物战胜旧事物要经历一个漫长而曲折过程

方法论要求:用发展的观点观察和处理问题

要把事物的发展作为过程加以考察

要弄清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所处的阶段和位置

要重视量的积累,不失时机地促成事物的飞跃

要有走曲折道路的思想准备,善于在曲折中前进

自觉树立科学发展观,切实提高自身素质

科学发展观

第一要义:发展(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 核心:以人为本(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主体和人的全面

发展)

基本要求:全面协调可持续(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

用整体性的观点观察和处理问题、人与自

然关系)

根本方法:统筹兼顾(普遍联系、辩证统一的观点)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事物变化和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在的矛盾性)

含义: 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斗争性 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

同一性

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

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的方向转化

世界上一切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都是事物内部的矛

盾双方既统一又斗争的结果。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相结合,推动着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形式:

含义:事物的内部矛盾

事物变化的源泉和根据(第一位,根本原因)

决定着事物变化发展的性质和发展方向

含义:事物的外部矛盾

事物变化的必要条件(第二位)

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有时对事物的发展还起着非

常重大的作用

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外因通过增强内部矛盾的一

个方面,制约其另一个方面而发生作用)

两者关系:在事物的变化和发展过程中,内因和外因同时存在,缺

一不可

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决定着事物变化发展的性

质和发展方向

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有

时对事物的发展还起着非常重大的作用

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含义: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处处有矛盾,事事有矛盾)

从空间上说,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

一切事物都是由矛盾构成的,不包含矛盾的

事物是不存在的

从时间上说,矛盾存在于每个事物发展过程的始

终,事物发展的全过程贯穿着不间断的矛盾

运动

含义: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

不同事物的矛盾各具有特殊性(事物千差万别的

根据)

同一事物在其发展不同阶段上的矛盾具有特殊

性(区分不同阶段的依据)

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

面各有其特点

意义:是世界上诸种事物千差万别的内在原因,构成这

个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殊本质

情形: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含义:

地位:支配地位

对事物的发展过程起决

定作用

规定或影响着其他矛

盾的存在和发展

次要矛盾含义:

地位:从属地位

决定作用

会影响主要矛盾的发展

和解决

依赖、影响

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

互转化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矛盾的主要方面

地位:支配地位,

矛盾的次要方面

含义:

地位:被支配地位

作用:

对事物的性质有一定的影响 两者关系:用

相互联系、影响、作

在一定条件下,双方

可以相互转化,

转化了,事物的

性质也就改变

两者关系(又称为矛盾的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不可分割的,存在着辩证统一的关系

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

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

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特殊性也是

没有的

方法论要求:用矛盾的观点观察、分析和处理问题

要全面观察和分析问题(坚持一分为二的矛盾分析法)

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要善于把握重点和主流

抓住事物的本质和主流

同时要注意次要矛盾和矛盾的次要方面,做到统筹兼顾,适当安

小结:既要坚持两点论,坚持全面的看问题,又要坚持重点论,善

于把握重点和主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

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形而上学:用孤立的、静止的和片面的观点看世界

辩证法:用联系的、发展的和全面的观点看世界

两者的分歧 联系的观点与孤立的观点的对立

发展的观点与静止的观点的对立

全面的观点与片面的观点的对立

原因(最根本的分歧):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

发展的源泉

行为要求: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

含义:

意义:

创新是一个“扬弃”的过程

“扬弃”:辩证的否定,既不是简单地肯定一切,

也不是简单地否定一切,而是既肯

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第二课二节、第五课)

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实践的观点

实践和认识的关系:

认识从哪里来?——实践 实践 含义:人们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

是客观的物质活动

实践的过程和实践的深度、广度要受客观条件的制约和客观规

律的支配

是自觉、能动的活动

人通过实践活动,给客观世界打上人类意志的“印记”,即能

动地改造客观世界

是社会、历史的活动

人们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实践

实践的对象、范围、规模和方式都要受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

小结: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生产实践——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人类社

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调整和变革社会关系的实践——处理人与人的关系

科学实验——从生产实践中分化出来,带有探索性、创造性的实践

活动

认识 含义: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直接经验:通过亲身实践获得

间接经验:通过互联网、广播电视、读书、听讲等方式获得

两者关系:经验

要求:积极参加社会实践

才能对所学书本知识进行验证

过程: 从感性认识开始

含义:

感觉

知觉

表象

生动、丰富、具体

反映事物的表面现象和外部联系,没有揭示事物本质和

规律

认识的低级阶段

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含义:

形式: 概念

判断

推理

间接性、抽象性 更深刻、更正确、更全面、更可靠地反映客观事物 认识的高级阶段

两者关系:辩证统一,相互依赖、相互制约

没有感性认识提供的

感性材料,就不可能形成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从而达到对事物

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掌握十分丰富的感性材料

所获取感性材料必须合乎实际 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

行加工制作(关键)

去粗取精 去伪存真 由此及彼 由表及里 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人的认识便

实现了从现象到本质的飞跃

经验论 唯理论

小结:一切真知来源于实践

认识到哪里去?——实践

认识世界的目的:改造世界

改造自然界(人与自然)

改造社会(人与人)

我国现阶段的历史任务:

改造主观世界改造人的思想观念 改造人的认识能力

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

关系

核心:改造世界观、人生观、价值

观(其中起决定作用的

是世界观)

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主观世界 通过改造主观世界,能提高改造客观世

界的能力

理论

实践是理论基础,

理论产生、发

展、受检验和

归宿,都离不

开实践

理论对实践有反作

用,科学理论对实

践有指导作用

科学方法作用 认识是否正确,必须到实践中检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决定的

真理含义: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正确的认识)

特点:

认识

是从唯物主义“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基本前

提出发得出的必然结论

观事物及其规律的真理性认识是发展的

人们在实践

中获得的真理性认识是不断发展的

真理发展的一般规律:真理在同谬误斗争中发

展,真理的发展是

真理不断克服和

战胜谬误的过程

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小结:真理的本性是主观认识与客观对象相符合检验真理的

标准,必须具有把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联结接起来的特

征——实践

这是由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含义:

特点:

小结: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小结:只有实践能把主观认识和客观实际联系起来加以对照、比较,

从而判明这一认识是否正确

用发展的观点看待实践标准

寻求真知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不断发展过程 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

实践对人的认识具有决定作用 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小结:认识的发生、发展、受检验和归宿,

都离不开实践,实践是认识的

基础

含义:

地位:是社会实践的主体

人民群众的生产实践创造了物质财富

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是创造精神财富的源泉

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小结:社会实践是人民群众的实践,人民群众是历

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实践的主体

求真务实精神

理性思考精神

勇于探索精神

大胆创新精神等

小结:概括说,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

精神

人生观

和价值观

有助于形成创造性的思维能力

助于培养献身真理的精神

以人为本

为人民服务

奉献社会

热爱祖国

关爱人类等

小结:民族精神、人生价值观是核心内容

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核心词:人生价值观 价值观含义: 作用:决定着人们的价值取向

价值取向

作用:对人的行为有引导作用

引导人们认识世界的活动

指引人们有效地选择认识对象

形成不同评价,影响人们的认识过程和认识

结果

引导人们改造世界的活动

坚持正确价值取向,正确判断利弊,促使实

践活动获得成功

个人与社会、

个人与国家的关系

坚持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

义的价值取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

作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共同理想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

社会主义荣辱观

内容:

作用:

小结:

上的精神力量

和团结和睦的

精神纽带,对

于推进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伟

大事业,具有

重大而深远的

意义

人生价值观

人生价值

人生的社会价值,即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

经济贡献(物质贡献)

道德贡献(精神贡献)

人生的自我价值,即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 社会尽可能尊重个人的正当要求和合法权益,满足个人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两者关系:密切联系着 个人必须向社会索取,才能满足自己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个人必须为社会、他人做贡献,才能获得社会和他人对自己生存和发展需要的满足 两者比较,人生的社会价值是第一位的,是人生价值的主要标志 做一个有理想的人 理想 含义:人生追求的目标,以客观可能性作为根据的关于未来的美好构思、设计或愿望 内涵: 职业理想 道德理想 与现实的关系:对立统一的关系 又高于现实,是现实的升华 现实孕育着理想,是理想的基础,但又不同于理想 现实是理想的基础 理想可以转化为现实,将理想转化为现实的条件是奋斗、实践 要求:将个人理想与社会共同理想结合起来 我国现阶段社会共同理想: 并不等于抹煞个人理想,个人理想体现社会共同理想 社会共同理想包含着个人理想,社

会理想的实现要靠社会个体的

共同努力奋斗

小结:只有把个人理想与国家民族

的共同理想结合起来,

个人理想才能真正得到

实现,也才能推动国家

和民族发展,实现国家

民族的共同理想

正确选择人生道路

指导,正确选择人生道理 在关键时刻,对人生道路做出正确选择

既要考虑自己的主观条件,又要考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 关键:个人的愿望和目标要符合社会发展的方向,符合广大

人民群众的利益

正确对待人生道路上的顺境和逆境

要有走曲折道路的思想准备,善于在曲折中前进

肩负时代使命

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全面提高素质,发展健康个性 全面提高素质思想道德素质(首要因素,灵魂) 科学文化素质

身体心理素质

劳动技能素质

积极发展自己的个性、特长

提高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传承先进文化

先进文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即以马克思主

义为指导,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

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面向现代化、

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

的文化

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把个人的前途和命

运与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努力朝社

会主义“四有”新人的目标迈进


相关文章

  • 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目标设计研究
  • 浙江师范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目标设计研究 姓名:郭利兵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学科教学(思想政治) 指导教师:卢福营 20071221高中思想政治谋堂教学目标设计研究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目标设计研究中文摘要 思想政治 ...查看


  • 外国教育研究中美统计与概率内容的比较研究
  • 中美两国高中数学课程中统计和概率内容标准与教学的比较 郭 民 (东北师范大学 数学与统计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4) [摘 要] 现代社会正走向信息化,,为迎接信息化社会的挑战,中美两国都出台了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对于高中阶段统计和概率 ...查看


  • 做一名勤学善思的中学历史教师
  • 做一名勤学善思的中学历史教师 --上海市高中历史学科德育实训基地个人发展规划 彭浦中学 郝海萍 本人从上海师范大学历史系毕业已有十三个年头,一直从事高中历史教育,业已从青涩的见习教师成长为有一定经验的中青年教师.在步入三十五岁之际,有幸能成 ...查看


  • 求真务实创新
  • 精选范文:求真务实创新----华东五市教育文化交流考察报告(共2篇)求真务实创新----华东五市教育文化交流考察报告 鞍山市教育局组织台安县.岫岩县部分中小学书记和党务工作者15人,于2004年4月20--26日,考察了华东(沪苏浙)五市部 ...查看


  • "高中数学课程教材与信息技术整合的研究"课题广东实验区结题报告
  • "高中数学课程教材与信息技术整合的研究"课题广东实验区结题报告 徐 勇 郭慧清 为使广东省的数学教育积极融入新一轮课改,开创广东数学教育的新局面,广东省教育厅教育教学研究室与课程教材研究所中学数学教材研究开发中心(人民教 ...查看


  • 教师教育教学经验总结
  • 教育教学经验总结 努力创设合作学习的空间 (响滩中学:吴柏林) 所谓合作学习,就是依据学生的兴趣.能力.性别.特长,通过师生间.学生之间互动.讨论交流,来完成个人学习和团体学习的一种方式.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创设一个轻松.愉快.民主的 ...查看


  • 现代教学 | 曹杨二中:"数字化校园3.0"整体规划与建设
  • o 如何订阅我们? o 搜微信号"diyijiaoyu"或公众号"上海教育-第一教育" -------------?----------- 我校是上海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当中最早启动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学校 ...查看


  • "高中语文文本专题性研读"课题研究方案
  • 高中语文文本专题性研读"课题研究方案 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人人网网易微博更多0 [内容简介] "高中语文文本专题性研读"课题研究方案一.课题的提出: 高中语文新教材,增添了许多文化的元素,它的正式使用,为高 ...查看


  • 英语课题-开题报告
  • <农村高中英语阅读教学有效性研究>开题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发展,原有的城乡二元人口形态也随之变化.农村人口向城镇流动,小城镇人口向城市流动,小城市人口向大城市流动,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经济欠发达地区人口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