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草船借箭]教案

草船借箭教案

理解内容。

①让学生从板书的逐项内容分析中,了解诸葛亮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A.从“第三天四更大雾漫天”了解诸葛亮(时间选得好,天象算得准)是“知天文”的人;教师板书:知天文

B.从“顺水顺风”了解诸葛亮(想得周密,知水知风)是“晓地理”的人;教师板书:晓地理

C.从“鲁肃同去”了解诸葛亮(知鲁肃联合抗曹心诚,能够帮助做准备,并且不向周瑜吐真情)是“善知人”的人;教师板书:善知人

D.从“向曹操借箭”了解诸葛亮(知曹操用兵谨慎,只用箭射决不出兵)是“善知人”。 ②引导学生理解诸葛亮“谈笑”的“笑”字的含义。(“笑”是对鲁肃的安慰;“笑”是对曹操80 万大军的蔑视;“笑”是对借箭成功充满了信心。)

③出示投影片,让学生从以下板书内容的分析中,了解诸葛亮“巧筹划”的本领。学生逐项分析后,教师板书:巧筹划“绳索连船”(便于指挥,不会走散)

“一字儿排开”(受箭面大)

“擂鼓呐喊”(虚张声势,增多弓弩手)

头←尾→头(两面受箭)

④小结:让学生从“知天文”、“晓地理”中了解诸葛亮是一个“料事如神”的人;从“善知人”、“巧筹划”中了解诸葛亮是一个“足智多谋”的人。

教学要求:

1.了解本课故事,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有知识,有肚量,有胆略。

2.能从课文中具体了解人物的性格,体会首尾呼应的写法。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一)直奔重点段“借箭经过”。

1.导入性设问:课文分成几段?诸葛亮为什么要借箭?哪一段写他借箭?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起因准备经过结果

2.让学生解释“妒忌”的词义。教师板书:妒忌

(二)学习重点段“借箭经过”。

1.掌握内容。

①自由读课文,读前出示投影片,按以下问题边读边找:诸葛亮在什么时间什么天气去借箭?草船借箭后是怎么回来的?和谁同去?向谁借箭?学生回答后,教师按问题的顺序在

黑板上写出:第三天四更大雾漫天 顺水顺风 鲁肃 曹操

②由一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学生带着“诸葛亮怎么借箭”这一问题边听边找答案。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绳索连船一字儿排开擂鼓呐喊头←尾→头③让学生按板书顺序简单复述“借箭经过”。

2.理解内容。

①让学生从板书的逐项内容分析中,了解诸葛亮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A.从“第三天四更大雾漫天”了解诸葛亮(时间选得好,天象算得准)是“知天文”的人;教师板书:知天文

B.从“顺水顺风”了解诸葛亮(想得周密,知水知风)是“晓地理”的人;教师板书:晓地理

C.从“鲁肃同去”了解诸葛亮(知鲁肃联合抗曹心诚,能够帮助做准备,并且不向周瑜吐真情)是“善知人”的人;教师板书:善知人

D.从“向曹操借箭”了解诸葛亮(知曹操用兵谨慎,只用箭射决不出兵)是“善知人”。 ②引导学生理解诸葛亮“谈笑”的“笑”字的含义。(“笑”是对鲁肃的安慰;“笑”是对曹操80 万大军的蔑视;“笑”是对借箭成功充满了信心。)

③出示投影片,让学生从以下板书内容的分析中,了解诸葛亮“巧筹划”的本领。学生逐项分析后,教师板书:巧筹划“绳索连船”(便于指挥,不会走散)

“一字儿排开”(受箭面大)

“擂鼓呐喊”(虚张声势,增多弓弩手)

头←尾→头(两面受箭)

④小结:让学生从“知天文”、“晓地理”中了解诸葛亮是一个“料事如神”的人;从“善知人”、“巧筹划”中了解诸葛亮是一个“足智多谋”的人。

(三)使学生从“料事如神”、“足智多谋”两词中,领悟出诸葛亮是一个“神机妙算”的人,自然导入“借箭结果”(10—11 节)这一段。

引导学生理解:

1.诸葛亮:按期如数得箭,巧把造箭变借箭表现出他的智与谋已达到炉火纯青、左右逢源的地步。

2.周瑜:“长叹”、“不如”等词语说明他不得不服,自愧不如,自己的智与谋在诸葛亮的眼中不过是雕虫小技而已。

(四)学生理解以上内容之后,教师再引导学生突破难点: “借箭起因”(1—2 节)。 学习方法:分角色朗读,其他学生做人物心理分析。

周瑜:表面客气设下圈套→步步相逼话里藏刀→置人死地而后快。

诸葛亮:表面糊涂早已察觉→立下军令状胸有成竹→置于死地而后生。

(五)总结全文

借箭起因—置于死地→捏把冷汗

借箭结果—死里求生→拍案叫绝

让学生从“捏把冷汗、扣人心弦、拍案叫绝”的心理体验中,进一步理解诸葛亮的高尚情操:以自己的才智、计谋、胆识,既教训了周瑜又顾全联合抗曹的大局。

板书设计

草 船 借 箭

起因 准备 经过 结果

周瑜 妒忌 长叹 不如

诸葛亮 才干 自有妙用 第三天四更 大雾漫天 顺水顺风

鲁肃 曹操 绳索 连船 一字排开

擂鼓呐喊 头 尾 头

知天文 晓地理 善知人 巧筹划 神机妙算

置于死地 斗智 斗勇 斗计 死里求生

教案

● 学习目标

一、凭借教材内容,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特别是概括能力,并在这种训练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使学生能想会说。

二、这个教学环节的第一阶段,是引导学生由具体的历史事件归纳出具有普遍意义的原理(由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推理);第二阶段是借助假设情境引导学生运用普遍原理分析具体事例(由一般到特殊的演绎推理)。这两个思维训练过程,正好是一次完整的认识活动的循环——“这是两个认识的过程,一个是由特殊到一般,一个是由一般到特殊。人的认识总是这样循环往复地进行的。”(毛泽东《矛盾论》)这样的教学,教给学生认识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认识客观世界的能力。

三、在第一阶段中学生归纳出的“要想把事情办成,自己的想法就一定要符合实际情况”的这条道理,实际上就是毛泽东同志讲的“要想得到工作的胜利,即得到预想的结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实践论》)这样的教学设计,发掘了教材内在的教育因素,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这种启蒙教育完全没有出现硬性的、抽象的哲学概念,而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在课文所提供的具体凭借上的思考和体会。没有外加,没有注入,没有“拔高”;不是贴标签,也不是喊口号。

四、这样的课堂终结,没有把讨论的内容和学生的思维囿于一篇教材之内,做到了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深入教材又跳出教材,扩大了课堂教学效果。这样来终结一篇课文的教学,使学生对课文内容,对诸葛亮这个历史人物在“借箭”这一事件中所表现的足智多谋,在更高的层次上形成了整体认识。这个整体认识,与讲课开始时对课文内容、结构的整体认识,其份量和高度都是不相同的。

● 课文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有知识、有计谋、有肚量、有胆略。 这篇课文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草船借箭的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称为魏、蜀、吴三国。当时曹操刚刚打败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就是在孙、刘联合抗曹的时候发生的。课文写周瑜由于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陷害他。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有胆有识,才智过人。

【例1】你借给我二十条船,每条船上要三十名军士。船用青布幔子遮起来,还要一千多个草把子,排在船的两边。我自有妙用。第三天管保有十万支箭。„„鲁肃答应了。„„果然不提借船的事。

析这里讲的是诸葛亮请鲁肃帮他的忙,并要鲁肃不要把借船的事告诉周瑜。“你借给我二十条船,每条船上要三十名军士„„还要一千多个草把子„„我自有妙用。”造箭不用竹子、翎毛、胶漆等物,借船只、军士、草把子干什么呢?“自有妙用”表明诸葛亮成竹在胸。诸

葛亮请鲁肃帮忙,并要求他保密。鲁肃果然没有把这事告诉周瑜。说明诸葛亮深知鲁肃为人忠厚,可以信赖。诸葛亮不让周瑜知道借船的事,说明他了解周瑜,如果让周瑜知道,他必定设法阻挠,计划就可能落空。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诸葛亮有计谋、有胆略、知人、了解人。

【例2】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一万多名弓努手一齐朝江中放箭,箭好像下雨一样。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去受箭。

析这里讲的是诸葛亮巧妙地向曹操“借箭”,突出表现了诸葛亮精通天文、气象,了解曹操。抓住了曹操谨慎、多疑的性格特点,考虑周全,安排巧妙,利用有雾的天气,“借箭”成功。“大雾漫天”,到处都是雾,选择这样的天气,说明诸葛亮精通天文、气象,预测准确。“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曹操才不敢“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射箭。把船只“用绳索连接起来”,“一字儿摆开”,即便于统一行动,避免走散,又不留空档,使受箭面积大。军士“擂鼓呐喊”,既造声势,又提示射箭方向。“箭好像下雨一样”,“又下令把船掉过来”,两面受箭,既能多受箭,又可保持船体平衡。方方面面考虑周密,安排巧妙。曹操让“一万多名弓弩手一齐朝江中射箭”,说明诸葛亮深知曹操疑心重,用兵谨慎,在“看不清虚实”的情况下,不会“轻易出动”。

2.了解草船借箭这件事的前因后果和一步步的发展过程。

“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是了解草船借箭这件事的关键。这篇课文是按事情的发展顺序记叙的,不但整件事情有个前因后果,事件中的一些具体情节都有自己的前因后果。

例如,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箭的部分就有个前因后果。因为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所以要他十天内造出十万支箭,结果诸葛亮立下军令状,答应三天内造好十万支箭。因为诸葛亮关照鲁肃,借船一事不能让周瑜知道,所以鲁肃向周瑜报告时,不提诸葛亮借船的事,结果草船借箭的计划得以实施。因为诸葛亮精通天文、气象,所以才选择了“大雾漫天”去“借箭”。因为诸葛亮了解曹操谨慎、多疑的性格特点,江上雾很大,看不清虚实,所以曹操下令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射箭,结果二十条船两边草把子上插满了十万多支箭。

3.从草船借箭这件具体事情,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神机妙算”是指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谋划,形容有预见性,善于根据客观形势决定策略。“草船借箭”这件事的前前后后,的确说明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从借箭前的准备船只、军士、草把子,到借箭时的“大雾漫天”、曹操不敢“轻易出动”,到掉转船头,两面受箭,“每条船大约有五六千支箭,二十条船总共有十万多支。”都说明诸葛亮神机妙算,说明诸葛亮精通天文、气象,了解人,考虑周全巧妙安排。与课文开头说诸葛亮“挺有才干”照应。课文最后从周瑜的“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的慨叹,也反衬出诸葛亮的过人才干和神机妙算。

● 相关知识

《草船借箭》讲的是周瑜设计,妄想谋害诸葛亮,诸葛亮巧施妙计,草船借箭,周瑜自叹不如的故事。读了全文,大家都佩服诸葛亮才智过人。下面,我们就来看看文章是怎样体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

一、将计就计

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很想除掉他,就在商议军事时,限诸葛亮十天造好十万枝箭,而诸葛亮却说只要三天,并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惩罚。周瑜很高兴,满以为诸葛亮钻进了他的圈套。其实,真正上当的还是周瑜自己。由此可见,诸葛亮谋略过人,早已成竹在胸。

二、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周瑜派鲁肃去探听诸葛亮造箭的情况,诸葛亮却深知鲁肃为人忠厚老实,守信用,又顾全大局。于是,反请鲁肃帮忙,为他准备了二十条船,每条船上三十名军士,一千多个草把子和青布幔子。鲁肃信守诺言,没有走漏半点儿风声。这样,周瑜不仅没有获得真实的情报,客观上还为诸葛亮计谋的实现和成功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大雾漫天,诸葛亮才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一起去取箭。天还没亮,船已经靠近曹军水寨。诸葛亮这是抓住了曹操生性多疑、小心谨慎的特点,料他看不清虚实,决不肯轻易出动,只命弓弩手向江中放箭。因此,没费吹灰之力,就向曹操借到了十万枝箭。借箭的过程,不但显示出诸葛亮丰富的天文知识,而且说明诸葛亮具有高超的军事指挥才能。

三、醉翁之意不在酒

取箭时,诸葛亮叫“吃惊”的鲁肃“只管饮酒取乐”,反衬出诸葛亮的沉着镇定。

最后,课文以周瑜的一声长叹结尾,诸葛亮草船借箭大获全胜。同学们在学习本文时,抓住上述“三点”,不但有助于深入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人物的性格特点,而且有助于深刻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

《草船借箭》_教案_教学设计

1.了解本课的情节,使学生认识到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他的有胆有识、足智多谋。

2.认识学习以记事为主的课文,必须抓住事情发展的线索,理清它的起因、经过及结果,并领会事件的本质意义。

3.学习本课“妒、督、鲁”等ll个生字,以及妒忌、商议、推却、探听等8个词语,理解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并会用“推却、轻易”造句。

4.体会文章首尾呼应的写法。

教学重点难点:

1.让学生读懂课文,在读的基础上,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有胆有识,足智多谋。

2.能从课文所描写的人物性格中体会文章首尾呼应的作用。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从《赤壁之战》故事引入。

师:我们已经学过一个《三国演义》中的故事是——《赤壁之战》,那个故事是以周瑜、黄盖为主的。今天我们又学一篇以诸葛亮与周瑜为主的课文。

揭题、读题。

2.审题。

什么叫草船?草船借箭是指什么意思?

3.再读题,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出示:谁草船借箭?为什么要草船借箭?怎么样草船借箭的?最后借到了箭没有?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这些问题实际上要我们回答什么?请用陈述句表达。

草船惜箭的原因、经过、结果。

2.我们把草船借箭的经过看成借箭前的准备和借箭的过程。

(出示课后题1/(2))

3.自学课文字词,标好节号,读通课文,完成填空。

草船借箭的原因:三天赶造十万枝箭

草船借箭借箭前的准备:草船、军士

的经过借箭的过程:逼近水寨→一面受箭→另一面受箭→驶向南岸

草船惜箭的结果:如期交货、周瑜叹服

4.据此提纲给文章分段:一(l、2节)、二(3--5节)、三(6-9节)、四(10) 这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三、学习第一段

1.齐读第l句。

什么叫“妒忌”?(对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等比自己好的人心怀怨恨。)

2.从第二节的人物对话中我们能看出周瑜对诸葛亮的“妒忌”吗?

(1)指名2生分角色读课文第2节,师读旁白。

大家听2人对话共几轮,为每一轮编上序号。

(2)每一轮对话中,都能看出周瑜对诸葛亮的妒忌。让我们再来看看,周瑜在与诸葛亮对话时,心中是怎么想的吧。

3.学习第一轮对话。

(1)齐读,边读边根据老师提的问题想想周瑜是怎么想的。

师问:周瑜是大都督,难道他不知道?生:周瑜是知道的,他明知故问。

(2)那周瑜这时心里是怎么想的呢?两人一组讨论。

交流:2人一组,一人读周瑜说的话,一个说周瑜的心理活动

(可发挥想象,有不同答案)。

生:“最好你答是弓箭这样就落入了我的陷阱。”

生:“你一定会说是弓箭,那样就正合我意”„„

(3)过渡:显然,周瑜正在设计想陷害诸葛亮,那他怎样一步一步进行下去的呢?

4.学习第二轮对话。

(1)指名2人读对话,师在其间提问让大家思考周瑜的心理活动。

“公事”是什么意思?“推却”又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能推却?

(周瑜以公事来压诸葛亮,使诸葛亮无法不答应。)

(2)同桌一起像刚才一样讨论周瑜的心理活动。

交流:“我用公事来压你,你想推也推不了。”

5.学习第三--六轮对话。

(1)分四组讨论~六轮对话,学着刚才的方法,先分角色对话,再说说周瑜的心理活动。 最后一轮,周瑜没有问话但有动作——

(2)讨论、交流。

6. 小结,我们看到了,周瑜是步步紧逼,把诸葛亮圈入了他设置的圈套。从每一次对话中,我们都能看到周瑜的妒忌、怨恨之心。

7. 周瑜设计陷害诸葛亮,而诸葛亮似乎已陷入他的圈套,让周瑜计划得逞了。真的是这样吗?

思考:诸葛亮在与周瑜对话时心理活动怎样?

他为什么答应周瑜如此难办到的任务?

默读1~2节,思考这些问题。

(诸葛亮其实已识破了周瑜的计划,但他以国家大计为重,为水战胜利考虑,不顾个人恩怨,答应三天造十万枝箭。)

分组分角色,指名一生读旁白,朗读第1、2节,体会人物内心活动。

四、小结。

周瑜想害诸葛亮,而诸葛亮更是立下军令状,那么事情又是怎么发展的呢?下节课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给文章分了四段。并学习了课文的第一段,知道了“草船偌箭”的起因是周瑜妒诸葛亮,用10天造十万枝箭的命令来设计暗算诸葛亮,而诸葛亮立下军令状三天就造十万枝箭。

2.第一段中哪句话点出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原因?

(全文第一句。)指名回答。师:课文开头就点明了原因,齐读此句。

3.课文二—四段中也有一处直接写出了诸葛亮有才干,快速默读二—四段,找出这句话。(全文末尾一句。)

二、整体进入学习二—四段

1.全文末尾这句话与开头处的句子什么关系?指名2人对读。(首尾呼应。)

师生配合(师首句,生尾句)读,体会首尾呼应。

2.板:神机妙算

用词素合成的方法如何解释?

出示:神机妙算——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谋划,形容有预见性,善于估计客观情势,决定策略。

诸葛亮到底是怎样神机妙算的呢?

3.默读课文二-四段,找找突出描写诸葛亮神机妙算。胸有成竹,料事如神的句子,用“—”划下。

交流出示小黑板:

(1)第三天保管有十万枝箭。

(2)不能让周都督知道,否则我的计划就完了。

(3)鲁肃„„回来见了周瑜,果然不提借船的事„„。

(4)第一天„„第二天„„,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诺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

(5)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

(6)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夭亮了就回去。

三、学习“知周瑜”

1.默读小黑板上第②句,用“如果„„就„„”的句子来表达句子的意思。

2.诸葛亮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假设?

(1)指名读第三节。

(2)口头完成填空。

因为诸葛亮知道周瑜妒忌他有才干会从中阻挠,所以诸葛亮要鲁肃不要告诉周瑜这件事。 两人一组讨论填空、交流。齐读。

板:知周瑜心

3.诸葛亮要鲁肃办什么事?指名读句:“希望你能借„„船的两边。”

(1)比较句子。

希望你能借船的两边。

希望你借给我一些船,“每只船上要有军士与许多草把子。

两句句子有什么区别?用哪句好?为什么?

第一句用了具体数字,写出了诸葛亮对船的具体要求。用第一句好,表现了诸葛壳对计划早已成竹在胸。

(2)齐读此句。

师:这排的一千多个草把子的船就是“草船借箭”中的——(生)“草船”。

四、学习“知鲁肃”

1.诸葛亮要鲁肃别把这事告诉周瑜,结果怎样?

齐读小黑板上第③句。

2.理解这句句子。

(1)“显然”是什么意思?(出示小黑板:事实与所说或所科的相符。)

(2)“事实”是什么?“所说或所料”又是谁所料的什么?用上“果然”有什么作用?(事实是鲁肃没向周瑜提借船的事,所料是诸葛让鲁肃不要提此事。)

问:相符吗?(相符)用上“果然”表现事实与诸葛亮所预料完全相符。

(3)齐读句子体会。

3.师介绍:鲁肃是东吴的一员大将,他为人忠实、守信,正因为诸葛亮知道鲁肃的为人,所以才料到他不会把此事告诉周瑜。用上“果然”一词也表现了诸葛亮——板:知鲁肃人

4.到现在,借箭的计划已有条不紊地准备就绪。齐读第二段体会。

五、学习“识天象”

1.师:(指小黑板上①④句)诸葛亮曾担保三天管保有十万枝箭,可第一天没有动静,第二天仍不见动静,直到(引读)——

2.指名读6-7节,说说诸葛亮为什么选在第三天四更时候出发?

板:四更时候(这时候江上大雾弥漫。)

(1)板:大雾弥漫

(2)这时候江上大多弥漫到了什么程度?(引)——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3.有了这样的大雾会有什么结果呢?与借箭又有什么关系?

出示:因为江上大雾弥漫,连面对面都看不清,所以„„

先默读6、7节,然后四人一组讨论用多种方法来补充完整句子。

所以选择第三天四更出发。

所以把船靠近曹军水寨。

所以叫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

所以曹军才不派兵出来。

4.显然,大雾弥漫这一气候的变化正是借箭成功必不可少的一个要素,也是诸葛亮选择第三天四更时分出发的原因。

(1)诸葛亮是什么时候决定这一时间出发的?(三天前立军令状时。)为什么?

(2)早在三天前,诸葛亮就预测到三天后有一场漫天大雾,这要归功于他识天象,了解天气变化情况。

板:识天象

(3)齐读小黑板上第①、④句,体会诸葛亮识天象的神机妙算。

5.正因为江上大雾弥漫,诸葛亮在天还没亮时,把船靠近曹军水寨,并怎样布船?引读书中有关句子。(船头超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

(1)看示意图1。(显示出船头朝西,船尾朝东。)

这样布船的目的是什么?(准备受箭)

(2)引读,可这样布船,船队离曹太近了,鲁肃不禁吃惊他说:(引)“„„”,可诸葛

亮却笑着说:(引)“„„”。

六、学习“知曹操”

1.这是诸葛亮的预料,事实又是怎样的呢?引读——(曹操在营寨里„„箭好像下雨一样。)

2.“虚实”是指什么?

“虚”与“实”是一对反义词,“虚实”表示内部的实际情况。

文中指哪一方面看不清哪一方的虚实?

用“~~~”划出诸葛亮一方的内部实际情况。

“20只船„„排在船上的两边。”(第四节)

3.这样少的兵士,船上又没有什么武器,曹操丝毫不用害怕,可他为什么不敢派兵?口头完成填空。

出示:

曹操之所以不敢轻易出动,是因为(江上大雾弥漫,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师: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是别人还也许有派兵的可能,而曹操是绝不会派兵的,因为曹操是一个生性多疑的人。

4.现在你们看事实与诸葛亮的预料又一一相符,这就可用上刚才我们学的一个词?(果然)请根据这一内容用“果然”造句。

5.诸葛亮能预料得如此之准,就是因为他知道曹操生性多疑的性格。

板:知曹操性

6.这时曹操是怎么做的,诸葛亮又是怎么做的?

指名一人读曹操的句子,大家齐读诸葛亮的句子,配合读第8节。

7.看示意图2:船头朝东,船尾朝西。

师:这时诸葛亮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这是为什么?(一边受满了箭,让另一边再来受箭。)

这不禁使我们想到诸葛亮向鲁肃借草船时说:“船要用青布幔子——(遮起来„„船的两边)我自有妙用。”

现在你能说说这个“妙”,妙在何处吗?

排在两边的草把,更利于多受些箭,用青布幔子遮着,让敌人看不清虚实„„

六、学习“晓地利”

1.过渡:当曹军一万多个弓弩手,一齐朝草船上射箭,箭好像下雨一般时,诸葛亮和鲁肃正在船中饮酒取乐。因为诸葛亮这样说——(引)小黑板上第6 句。

2.天亮了,诸葛亮的船队是怎么回去的呢?默读第9节,找出一个词来概括。板:顺风顺水

3.第三次出示图片投影1。

(1)根据“顺风顺水”这个词再次默读第9节,想想水往哪个方向流,当时的风向又是怎样的?(请学生在示意图上用箭头表示。)→

(2)师介绍:长江江水正是由西向东流,正是趁着顺风顺水的时刻,二十条船像飞一样放回二十多里,曹操追也来不及了。

(3)诸葛亮能利用顺风顺水的条件是巧合吗?

这表现了诸葛亮知晓地理的优势,并能利用它。

板:晓地利

4.齐读第9节。

八、学习第四段

1.学习了借箭经过,我们看到诸葛亮他知周瑜心、知鲁肃人,知曹操性,可算是知人心;他预料四更时刻大雾弥漫,应称是识天象;他更会利用顺风顺水应赞为晓地利,从这三方面看,诸葛亮其无傀为“神机妙算”,难怪周瑜最后也自叹不如。

2.齐读第四段。

九、复习复述

你能不能以“诸葛亮真是神机妙算啊”为中心句把二—四段进行简要复述?四人一组讨论准备。

+、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课文,知道了诸葛亮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主要在于他知人心、识天象、晓地利,按事物的规律办事,他的神机妙算也就表现于此。

第三课时

一、朗读全文(分组朗读)思考概括各段段意

1、(1-2)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以3天内造好0万枝箭的命令,企图暗算诸葛亮。诸葛亮胸有成竹地接受了命令。

2、(3-5)周瑜派鲁肃了解诸葛亮造箭的情况,还给诸葛亮设置造箭的障碍;诸葛亮请鲁肃帮忙,暗暗作好借箭的准备。

3、(6-9)诸葛亮善于识别天象,正确估计曹操的行动,利用大雾的掩护,巧妙地想曹操“借”了10万枝箭。

4、(10)诸葛亮如期交箭,周瑜的暗算落空。周瑜不得不叹服诸葛亮的才干,自叹不如诸葛亮。

二、分角色朗读全文,思考

1.全文用什么形式来到划人物的性格?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出周瑜是个怎样的人?而诸葛亮呢?

2.引导归纳中心,理解诸葛亮借箭成功的原因。

有胆有识,神机妙算。

三、完成课后练习

板书:

周瑜心

知人心 鲁肃人

神机妙算 曹操性

识天象 四更时候大雾弥漫

晓地利 顺风顺水

《草船借箭》教案

1.理解课文内容,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有知识、有计谋、有肚量、有胆略。

2.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练习用“委托”“轻易”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草船借箭这件事的前因后果和发展过程。

2.从草船借箭这件具体事情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教学流程:

一、教师读诗,引入文境:

《赤壁》 作者: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二、把握脉络,心理入境(入山之前细打量)

1、读文,以知脉络层次为首要任务

凤头、猪肚、豹尾。文章的开头、中间、结尾。则课文也有起因、经过、结果。

A、起因是周瑜要诸葛亮造箭。为什么要他造箭?(嫉妒)用“因为„„所以„„”说起因。

B、然后是诸葛亮去“造”箭。怎么造的?(借箭)用“不但„„而且„„”说经过。

C、最后借箭成功,周瑜怎么说?(不如)用“„„不得不„„”说结果。

这就是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2、解文,以头尾为内容之眼

读文章的第一句和最后一句,理解写作方法:前后照应。理解:神机妙算、妒忌

3、归纳主要内容

提示:根据人物关系,归纳主要内容。

三、个性化阅读——激发学生阅读的兴奋,让阅读自由而激动

1、一读:文中有三个主要人物:周瑜、鲁肃、诸葛亮。你对谁最感兴趣?为什么?自由读,勾画相关的句子。

阅读脚手架

A、注意句子:勾有利于表达自己观点的句子

B、 注意句群:写人物对话、心态的细节

C、注意词语:你一定能发现寓意丰富的关键词

2、二议:根据学生提问去学习相关内容

A、周瑜:妒而聪明、忠心

哪些事情上体现?(造箭、立军令状、故意迟延。)

B、 鲁肃:忠厚而老实

哪些事情上体现?(为诸葛亮保密、三天怎么造得成、为诸葛亮担心。私自给诸葛亮小船和士兵。)

C、 诸葛亮:神机妙算而自信、幽默

阅读脚手架——

(1)假如鲁肃不肯“帮忙”,_____________________。(善于识人)

(2)假如第三天没有雾或者不是“大雾漫天”,_____________________。(懂得天文)

(3)假如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曹军“出动”,诸葛亮不但_____________,还可能_________________。(熟知敌手)

(4)假如这二十只船驶回南岸时,不是“顺风顺水”,___________________。(懂得地利)

(5)诸葛亮预见到这些“假如”都不会出现,所以说他___________ _______。(神机妙算)

3、知识备案

●“虚实”是指什么?

“虚”与“实”是一对反义词,“虚实”表示内部的实际情况。

● 事实与诸葛亮的预料又一一相符,这就可用上一个词?(果然)请根据这一内容用“果然”造句。

四、山中花好勤采撷:阅读进阶

1、分角色表演读:珍视表演中的感悟

2、以“诸葛亮真是神机妙算啊”为中心句把二—四段进行简要复述。四人一组讨论准备。

3、帮老师出题与写答案:

1、擂台( )

2、多音字

3、语音易错的字

4、周瑜陷害诸葛亮失败,他心里会想„„

七、此花前头万木春:引学生看书。

诸葛亮吊孝——装模作样:为什么?

诸葛亮焚香弹琴——故弄玄虚:为什么要故弄玄虚?

孔明给周瑜看病——自有妙方:是什么方子?

欲知后事如何,请君阅读《三国》。

板书:

周瑜妒:将计就计

知人心 鲁肃仁:借传求箭

神机妙算 曹操疑:草船借箭

识天象 四更大雾

晓地利 顺风顺水

草船借箭》第二课时备课简案

一、教学目标:

1、解课文内容,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

2、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3、通过学习,使学生对人和事有正确的认识,接受健康的心理教育。

二、教学重难点:

1、分清事物的前因后果。

2、从《草船借箭》中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三、教法指导思想:

体现“两主”教学思想,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争取所有学生都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继续学习班12课《草船借箭》这篇课文。先回顾一下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1、《草船借箭》的原因是什么?(表面原因是造箭,实际原因是妒忌。)

2、《草船借箭》的结果是什么?(表面结果是交箭,实际结果是佩服。)

3、文中出现了四个人物,从第一节课的讨论和第一段的学习中,我们对这四个人已有了解,

请同学们说说他们各自的特点。

周瑜:忌贤妒能 诸葛亮:以大局为重 神机妙算

鲁肃:忠厚老实 曹 操:生性多疑

过渡:诸葛亮是怎样借到箭的?我们先看诸葛亮借箭前做了哪些准备?

二)、学习课文第二段,准备借箭。

1、 默读课文,问题:诸葛亮做了哪些准备?这时周瑜在干什么?(在课文中划出来,并谈谈你的理解。)

2、学生交流:

周瑜:不给造箭用的材料,并派鲁肃打探。暴露了周瑜的险恶用心。

诸葛亮:叫鲁肃帮忙,准备20条船,每条船上30名军士,青布幔子遮着,船两边插上草把子。并关照鲁肃不要告诉周瑜。

3、讨论:鲁肃见了周瑜果然不提诸葛亮借船一事的原因和结果。

过渡:诸葛亮的这些准备工作在借箭的过程中都发挥了哪些作用?我们来学习第三段。

三)、学习第三段:借箭的经过。

1、出示自学题自学:划出诸葛亮下命令的语句,并从中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2、学生自学并自由讨论。

3、学生在全班交流,老师适当点拨。

要弄清的内容如下:

1)、绳索连船, 作用在于便于统一行动,在雾中不易走散,一字排开,受箭面积大。

2)、擂鼓呐喊,虚张声势,引敌放箭,提供射箭的方向。

3)、调转船向,两面受箭,使船体保持平衡。

4)、谢曹丞相的箭,让曹操知道其上当,挫败其士气。

5)、诸葛亮邀鲁肃坐在船中,鲁肃担心害怕,诸葛亮让他放心,只管饮酒取乐,说明诸葛亮识人。

4、总结:学生在小组内轮读一遍本段课文,讨论总结草船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四)、学习结果一段。

1、一名读这一段。

2、周瑜自叹不如的是什么?神机妙算、以大局为重

3、心理教育:忌妒是不是健康的心理?

在生活中应如何对待比自己在上的同学?

(健康的心理是:向好的同学学习,比、追、赶、超;取长补短;合作,发挥整体的最水平。) 要求学生要有正确对待人、事和健康心理。

五)、质疑。

1、在小组内质疑,互相学习,解决问题。

2、将解决不了的问题提出来,大家讨论解决。

老师需要解决的两个难题:

1)、天不不测风云,如第三天没有大雾怎么办?

(就这个题老师讲清:聪明的诸葛亮一定想到了这一点,他仍敢面对,这正是他有胆有识的表现;事实上是真有大雾,这也正说明了他料事如神。)

2)、诸葛亮用计降伏了周瑜,对于曹操来说,这也是个骗局,为什么不是“草船骗箭”? (老师讲清:“骗”是弄来自己享用,“借”是要还的?诸葛亮在回来的船中跟鲁肃说:今天不费力得来和箭,将用来射北军。联系课文第一段想,周瑜让诸葛亮造箭干什么?也是来攻打曹军,果真在周瑜赤壁鏖兵时,就是用这些箭打败曹操,将箭还给了曹操。作者用“草船借箭”为题,再恰当不过了。)

附:板书设计:

因 造箭(妒忌)

朝北开去

擂鼓呐喊 识天

草船借箭 识人 神机妙算

逼近曹营 安排巧妙

驶回南岸

说课稿

孩子们好!以前看过三国演义吗?你们熟悉《三国演义》中的哪些主要人物,哪些主要故事?

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来欣赏《三国演义》中的一个精彩故事。(板书课题:草船借箭)老师相信,许多同学都熟悉这个故事,谁来介绍一下故事的主要内容?真不错!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去体验一下这个精彩的故事吧!课文读完了,有什么想说的吗?请你:他认为“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是课文的中心句。孩子们你们同意他的观点吗?诸葛亮到底神在哪里,妙在哪里?就让我们围绕着这个观点,再来细细的品味课文,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认为最能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句子划出来,用心体会,小组间互相交流,然后派一名同学来汇报你们的交流结果。

刚才大家读得都很认真,很多同学在一边认真地读,一边不停地圈画,真是不动笔墨不读书呀!谁来汇报一下你的读书体会?你们组说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体现在他的熟知天文上。能具体谈一谈吗?你找到了这句话:“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这场大雾,诸葛亮和鲁肃都看到了,请大家体会体会,鲁肃看到这场大雾会是怎样的心情?请你带着吃惊的心情来读这段话。诸葛亮看到这场大雾又会是怎样的一种心情呢?请你带着暗自高兴的心情来读这句话。诸葛亮为什么会暗自高兴?你从哪里看出这场大雾是诸葛亮三天前就料到的?你很会读书!“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的时候,诸葛亮秘密把鲁肃请到船里。”这说明诸葛亮早在三天前就已算准了这场大雾。老师觉得这个句子写得太罗嗦,前几天不是没有动静吗?完全可以改成这样: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的把鲁肃请到船里。这样写即清楚有简练。行吗?好吗?为什么?多得太好了,只有这样写才能体会到诸葛亮的胸有成竹,从容不迫,神机妙算。怪不得周瑜长叹道:“诸葛亮真是神机妙算,我比不过他。”

你们组有不同意见吗?你们认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体现在他的巧用地利上。能具体的说一说吗?你们组从以下几句话上体会到的。 第六自然段的“诸葛亮吩咐把二十条船用绳索连接起来,朝北岸开去。”

第八自然段的“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受箭。”说得很精彩,“逼近”一词尤其能反映诸葛亮的神机妙算:逼得太近,曹操必能识破秘密;距离曹军水寨远了,又不能受到箭或受箭面积不大。“度”的把握全在智慧。由此可见诸葛亮算准借箭的思维稠密,神机妙算。

其他组还有不同意见吗? 你们认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主要体现在他的识人心上,说说理由好吗?是呀,鲁肃怕曹军出来应战,诸葛亮却笑着说:“雾这么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而曹操呢?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不让他们靠近。”诸葛亮能预料得如此之准,就是因为他知道曹操生性多疑的性格。由此可见,你们提出的识人心确实是诸葛亮神机妙算的一种体现。

这篇课文中写诸葛亮说话的地方有11处之多,但只有这个地方写到了诸葛亮的笑,你们说,他在笑谁?这是一种怎样的笑?你认为他在笑笑自己的神机妙算,带着你的理解来读这句话。你认为他在笑曹操的不敢出兵,带着你的理解来读这句话。你认为这是自信的笑,胜利地笑,你来读。你们能不能演演看,诸葛亮他这时怎么‘笑’?”

(可能是:诸葛亮向北岸望了望,从鼻孔里轻轻哼了一声:“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这是对曹操轻蔑的嘲笑。)

(可以是:诸葛亮面对南岸,仰天大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这是对战胜周瑜后,抑制不住的爽朗的笑。)

(可以是:诸葛亮看着眼前的船只,听着擂鼓、呐喊声,微微一笑,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这是自豪、自信的笑。) 现在就请同学们一起用朗读把“笑”的不同内涵读出来。

是呀,天时、地利、人和等各方面的因素,诸葛亮都考虑到了,基于这些周全的考虑,诸葛亮作出了巧妙的安排,这就叫──“神机妙算”。

草船借箭的成功使我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诸葛亮的足智多谋、料事如神、宽宏大度、谦虚礼让的大将风度。使得气量狭窄、妒才忌能、才气输诸葛亮一筹的周瑜不得不长叹一声——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孩子们, 想不想更多地去了解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足智多谋 ,那就在课下赶紧去读《三国演义》吧!谢谢大家!

草船借箭教案

理解内容。

①让学生从板书的逐项内容分析中,了解诸葛亮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A.从“第三天四更大雾漫天”了解诸葛亮(时间选得好,天象算得准)是“知天文”的人;教师板书:知天文

B.从“顺水顺风”了解诸葛亮(想得周密,知水知风)是“晓地理”的人;教师板书:晓地理

C.从“鲁肃同去”了解诸葛亮(知鲁肃联合抗曹心诚,能够帮助做准备,并且不向周瑜吐真情)是“善知人”的人;教师板书:善知人

D.从“向曹操借箭”了解诸葛亮(知曹操用兵谨慎,只用箭射决不出兵)是“善知人”。 ②引导学生理解诸葛亮“谈笑”的“笑”字的含义。(“笑”是对鲁肃的安慰;“笑”是对曹操80 万大军的蔑视;“笑”是对借箭成功充满了信心。)

③出示投影片,让学生从以下板书内容的分析中,了解诸葛亮“巧筹划”的本领。学生逐项分析后,教师板书:巧筹划“绳索连船”(便于指挥,不会走散)

“一字儿排开”(受箭面大)

“擂鼓呐喊”(虚张声势,增多弓弩手)

头←尾→头(两面受箭)

④小结:让学生从“知天文”、“晓地理”中了解诸葛亮是一个“料事如神”的人;从“善知人”、“巧筹划”中了解诸葛亮是一个“足智多谋”的人。

教学要求:

1.了解本课故事,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有知识,有肚量,有胆略。

2.能从课文中具体了解人物的性格,体会首尾呼应的写法。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一)直奔重点段“借箭经过”。

1.导入性设问:课文分成几段?诸葛亮为什么要借箭?哪一段写他借箭?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起因准备经过结果

2.让学生解释“妒忌”的词义。教师板书:妒忌

(二)学习重点段“借箭经过”。

1.掌握内容。

①自由读课文,读前出示投影片,按以下问题边读边找:诸葛亮在什么时间什么天气去借箭?草船借箭后是怎么回来的?和谁同去?向谁借箭?学生回答后,教师按问题的顺序在

黑板上写出:第三天四更大雾漫天 顺水顺风 鲁肃 曹操

②由一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学生带着“诸葛亮怎么借箭”这一问题边听边找答案。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绳索连船一字儿排开擂鼓呐喊头←尾→头③让学生按板书顺序简单复述“借箭经过”。

2.理解内容。

①让学生从板书的逐项内容分析中,了解诸葛亮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A.从“第三天四更大雾漫天”了解诸葛亮(时间选得好,天象算得准)是“知天文”的人;教师板书:知天文

B.从“顺水顺风”了解诸葛亮(想得周密,知水知风)是“晓地理”的人;教师板书:晓地理

C.从“鲁肃同去”了解诸葛亮(知鲁肃联合抗曹心诚,能够帮助做准备,并且不向周瑜吐真情)是“善知人”的人;教师板书:善知人

D.从“向曹操借箭”了解诸葛亮(知曹操用兵谨慎,只用箭射决不出兵)是“善知人”。 ②引导学生理解诸葛亮“谈笑”的“笑”字的含义。(“笑”是对鲁肃的安慰;“笑”是对曹操80 万大军的蔑视;“笑”是对借箭成功充满了信心。)

③出示投影片,让学生从以下板书内容的分析中,了解诸葛亮“巧筹划”的本领。学生逐项分析后,教师板书:巧筹划“绳索连船”(便于指挥,不会走散)

“一字儿排开”(受箭面大)

“擂鼓呐喊”(虚张声势,增多弓弩手)

头←尾→头(两面受箭)

④小结:让学生从“知天文”、“晓地理”中了解诸葛亮是一个“料事如神”的人;从“善知人”、“巧筹划”中了解诸葛亮是一个“足智多谋”的人。

(三)使学生从“料事如神”、“足智多谋”两词中,领悟出诸葛亮是一个“神机妙算”的人,自然导入“借箭结果”(10—11 节)这一段。

引导学生理解:

1.诸葛亮:按期如数得箭,巧把造箭变借箭表现出他的智与谋已达到炉火纯青、左右逢源的地步。

2.周瑜:“长叹”、“不如”等词语说明他不得不服,自愧不如,自己的智与谋在诸葛亮的眼中不过是雕虫小技而已。

(四)学生理解以上内容之后,教师再引导学生突破难点: “借箭起因”(1—2 节)。 学习方法:分角色朗读,其他学生做人物心理分析。

周瑜:表面客气设下圈套→步步相逼话里藏刀→置人死地而后快。

诸葛亮:表面糊涂早已察觉→立下军令状胸有成竹→置于死地而后生。

(五)总结全文

借箭起因—置于死地→捏把冷汗

借箭结果—死里求生→拍案叫绝

让学生从“捏把冷汗、扣人心弦、拍案叫绝”的心理体验中,进一步理解诸葛亮的高尚情操:以自己的才智、计谋、胆识,既教训了周瑜又顾全联合抗曹的大局。

板书设计

草 船 借 箭

起因 准备 经过 结果

周瑜 妒忌 长叹 不如

诸葛亮 才干 自有妙用 第三天四更 大雾漫天 顺水顺风

鲁肃 曹操 绳索 连船 一字排开

擂鼓呐喊 头 尾 头

知天文 晓地理 善知人 巧筹划 神机妙算

置于死地 斗智 斗勇 斗计 死里求生

教案

● 学习目标

一、凭借教材内容,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特别是概括能力,并在这种训练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使学生能想会说。

二、这个教学环节的第一阶段,是引导学生由具体的历史事件归纳出具有普遍意义的原理(由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推理);第二阶段是借助假设情境引导学生运用普遍原理分析具体事例(由一般到特殊的演绎推理)。这两个思维训练过程,正好是一次完整的认识活动的循环——“这是两个认识的过程,一个是由特殊到一般,一个是由一般到特殊。人的认识总是这样循环往复地进行的。”(毛泽东《矛盾论》)这样的教学,教给学生认识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认识客观世界的能力。

三、在第一阶段中学生归纳出的“要想把事情办成,自己的想法就一定要符合实际情况”的这条道理,实际上就是毛泽东同志讲的“要想得到工作的胜利,即得到预想的结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实践论》)这样的教学设计,发掘了教材内在的教育因素,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这种启蒙教育完全没有出现硬性的、抽象的哲学概念,而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在课文所提供的具体凭借上的思考和体会。没有外加,没有注入,没有“拔高”;不是贴标签,也不是喊口号。

四、这样的课堂终结,没有把讨论的内容和学生的思维囿于一篇教材之内,做到了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深入教材又跳出教材,扩大了课堂教学效果。这样来终结一篇课文的教学,使学生对课文内容,对诸葛亮这个历史人物在“借箭”这一事件中所表现的足智多谋,在更高的层次上形成了整体认识。这个整体认识,与讲课开始时对课文内容、结构的整体认识,其份量和高度都是不相同的。

● 课文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有知识、有计谋、有肚量、有胆略。 这篇课文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草船借箭的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称为魏、蜀、吴三国。当时曹操刚刚打败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就是在孙、刘联合抗曹的时候发生的。课文写周瑜由于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陷害他。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有胆有识,才智过人。

【例1】你借给我二十条船,每条船上要三十名军士。船用青布幔子遮起来,还要一千多个草把子,排在船的两边。我自有妙用。第三天管保有十万支箭。„„鲁肃答应了。„„果然不提借船的事。

析这里讲的是诸葛亮请鲁肃帮他的忙,并要鲁肃不要把借船的事告诉周瑜。“你借给我二十条船,每条船上要三十名军士„„还要一千多个草把子„„我自有妙用。”造箭不用竹子、翎毛、胶漆等物,借船只、军士、草把子干什么呢?“自有妙用”表明诸葛亮成竹在胸。诸

葛亮请鲁肃帮忙,并要求他保密。鲁肃果然没有把这事告诉周瑜。说明诸葛亮深知鲁肃为人忠厚,可以信赖。诸葛亮不让周瑜知道借船的事,说明他了解周瑜,如果让周瑜知道,他必定设法阻挠,计划就可能落空。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诸葛亮有计谋、有胆略、知人、了解人。

【例2】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一万多名弓努手一齐朝江中放箭,箭好像下雨一样。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去受箭。

析这里讲的是诸葛亮巧妙地向曹操“借箭”,突出表现了诸葛亮精通天文、气象,了解曹操。抓住了曹操谨慎、多疑的性格特点,考虑周全,安排巧妙,利用有雾的天气,“借箭”成功。“大雾漫天”,到处都是雾,选择这样的天气,说明诸葛亮精通天文、气象,预测准确。“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曹操才不敢“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射箭。把船只“用绳索连接起来”,“一字儿摆开”,即便于统一行动,避免走散,又不留空档,使受箭面积大。军士“擂鼓呐喊”,既造声势,又提示射箭方向。“箭好像下雨一样”,“又下令把船掉过来”,两面受箭,既能多受箭,又可保持船体平衡。方方面面考虑周密,安排巧妙。曹操让“一万多名弓弩手一齐朝江中射箭”,说明诸葛亮深知曹操疑心重,用兵谨慎,在“看不清虚实”的情况下,不会“轻易出动”。

2.了解草船借箭这件事的前因后果和一步步的发展过程。

“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是了解草船借箭这件事的关键。这篇课文是按事情的发展顺序记叙的,不但整件事情有个前因后果,事件中的一些具体情节都有自己的前因后果。

例如,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箭的部分就有个前因后果。因为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所以要他十天内造出十万支箭,结果诸葛亮立下军令状,答应三天内造好十万支箭。因为诸葛亮关照鲁肃,借船一事不能让周瑜知道,所以鲁肃向周瑜报告时,不提诸葛亮借船的事,结果草船借箭的计划得以实施。因为诸葛亮精通天文、气象,所以才选择了“大雾漫天”去“借箭”。因为诸葛亮了解曹操谨慎、多疑的性格特点,江上雾很大,看不清虚实,所以曹操下令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射箭,结果二十条船两边草把子上插满了十万多支箭。

3.从草船借箭这件具体事情,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神机妙算”是指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谋划,形容有预见性,善于根据客观形势决定策略。“草船借箭”这件事的前前后后,的确说明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从借箭前的准备船只、军士、草把子,到借箭时的“大雾漫天”、曹操不敢“轻易出动”,到掉转船头,两面受箭,“每条船大约有五六千支箭,二十条船总共有十万多支。”都说明诸葛亮神机妙算,说明诸葛亮精通天文、气象,了解人,考虑周全巧妙安排。与课文开头说诸葛亮“挺有才干”照应。课文最后从周瑜的“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的慨叹,也反衬出诸葛亮的过人才干和神机妙算。

● 相关知识

《草船借箭》讲的是周瑜设计,妄想谋害诸葛亮,诸葛亮巧施妙计,草船借箭,周瑜自叹不如的故事。读了全文,大家都佩服诸葛亮才智过人。下面,我们就来看看文章是怎样体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

一、将计就计

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很想除掉他,就在商议军事时,限诸葛亮十天造好十万枝箭,而诸葛亮却说只要三天,并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惩罚。周瑜很高兴,满以为诸葛亮钻进了他的圈套。其实,真正上当的还是周瑜自己。由此可见,诸葛亮谋略过人,早已成竹在胸。

二、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周瑜派鲁肃去探听诸葛亮造箭的情况,诸葛亮却深知鲁肃为人忠厚老实,守信用,又顾全大局。于是,反请鲁肃帮忙,为他准备了二十条船,每条船上三十名军士,一千多个草把子和青布幔子。鲁肃信守诺言,没有走漏半点儿风声。这样,周瑜不仅没有获得真实的情报,客观上还为诸葛亮计谋的实现和成功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大雾漫天,诸葛亮才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一起去取箭。天还没亮,船已经靠近曹军水寨。诸葛亮这是抓住了曹操生性多疑、小心谨慎的特点,料他看不清虚实,决不肯轻易出动,只命弓弩手向江中放箭。因此,没费吹灰之力,就向曹操借到了十万枝箭。借箭的过程,不但显示出诸葛亮丰富的天文知识,而且说明诸葛亮具有高超的军事指挥才能。

三、醉翁之意不在酒

取箭时,诸葛亮叫“吃惊”的鲁肃“只管饮酒取乐”,反衬出诸葛亮的沉着镇定。

最后,课文以周瑜的一声长叹结尾,诸葛亮草船借箭大获全胜。同学们在学习本文时,抓住上述“三点”,不但有助于深入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人物的性格特点,而且有助于深刻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

《草船借箭》_教案_教学设计

1.了解本课的情节,使学生认识到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他的有胆有识、足智多谋。

2.认识学习以记事为主的课文,必须抓住事情发展的线索,理清它的起因、经过及结果,并领会事件的本质意义。

3.学习本课“妒、督、鲁”等ll个生字,以及妒忌、商议、推却、探听等8个词语,理解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并会用“推却、轻易”造句。

4.体会文章首尾呼应的写法。

教学重点难点:

1.让学生读懂课文,在读的基础上,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有胆有识,足智多谋。

2.能从课文所描写的人物性格中体会文章首尾呼应的作用。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从《赤壁之战》故事引入。

师:我们已经学过一个《三国演义》中的故事是——《赤壁之战》,那个故事是以周瑜、黄盖为主的。今天我们又学一篇以诸葛亮与周瑜为主的课文。

揭题、读题。

2.审题。

什么叫草船?草船借箭是指什么意思?

3.再读题,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出示:谁草船借箭?为什么要草船借箭?怎么样草船借箭的?最后借到了箭没有?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这些问题实际上要我们回答什么?请用陈述句表达。

草船惜箭的原因、经过、结果。

2.我们把草船借箭的经过看成借箭前的准备和借箭的过程。

(出示课后题1/(2))

3.自学课文字词,标好节号,读通课文,完成填空。

草船借箭的原因:三天赶造十万枝箭

草船借箭借箭前的准备:草船、军士

的经过借箭的过程:逼近水寨→一面受箭→另一面受箭→驶向南岸

草船惜箭的结果:如期交货、周瑜叹服

4.据此提纲给文章分段:一(l、2节)、二(3--5节)、三(6-9节)、四(10) 这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三、学习第一段

1.齐读第l句。

什么叫“妒忌”?(对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等比自己好的人心怀怨恨。)

2.从第二节的人物对话中我们能看出周瑜对诸葛亮的“妒忌”吗?

(1)指名2生分角色读课文第2节,师读旁白。

大家听2人对话共几轮,为每一轮编上序号。

(2)每一轮对话中,都能看出周瑜对诸葛亮的妒忌。让我们再来看看,周瑜在与诸葛亮对话时,心中是怎么想的吧。

3.学习第一轮对话。

(1)齐读,边读边根据老师提的问题想想周瑜是怎么想的。

师问:周瑜是大都督,难道他不知道?生:周瑜是知道的,他明知故问。

(2)那周瑜这时心里是怎么想的呢?两人一组讨论。

交流:2人一组,一人读周瑜说的话,一个说周瑜的心理活动

(可发挥想象,有不同答案)。

生:“最好你答是弓箭这样就落入了我的陷阱。”

生:“你一定会说是弓箭,那样就正合我意”„„

(3)过渡:显然,周瑜正在设计想陷害诸葛亮,那他怎样一步一步进行下去的呢?

4.学习第二轮对话。

(1)指名2人读对话,师在其间提问让大家思考周瑜的心理活动。

“公事”是什么意思?“推却”又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能推却?

(周瑜以公事来压诸葛亮,使诸葛亮无法不答应。)

(2)同桌一起像刚才一样讨论周瑜的心理活动。

交流:“我用公事来压你,你想推也推不了。”

5.学习第三--六轮对话。

(1)分四组讨论~六轮对话,学着刚才的方法,先分角色对话,再说说周瑜的心理活动。 最后一轮,周瑜没有问话但有动作——

(2)讨论、交流。

6. 小结,我们看到了,周瑜是步步紧逼,把诸葛亮圈入了他设置的圈套。从每一次对话中,我们都能看到周瑜的妒忌、怨恨之心。

7. 周瑜设计陷害诸葛亮,而诸葛亮似乎已陷入他的圈套,让周瑜计划得逞了。真的是这样吗?

思考:诸葛亮在与周瑜对话时心理活动怎样?

他为什么答应周瑜如此难办到的任务?

默读1~2节,思考这些问题。

(诸葛亮其实已识破了周瑜的计划,但他以国家大计为重,为水战胜利考虑,不顾个人恩怨,答应三天造十万枝箭。)

分组分角色,指名一生读旁白,朗读第1、2节,体会人物内心活动。

四、小结。

周瑜想害诸葛亮,而诸葛亮更是立下军令状,那么事情又是怎么发展的呢?下节课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给文章分了四段。并学习了课文的第一段,知道了“草船偌箭”的起因是周瑜妒诸葛亮,用10天造十万枝箭的命令来设计暗算诸葛亮,而诸葛亮立下军令状三天就造十万枝箭。

2.第一段中哪句话点出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原因?

(全文第一句。)指名回答。师:课文开头就点明了原因,齐读此句。

3.课文二—四段中也有一处直接写出了诸葛亮有才干,快速默读二—四段,找出这句话。(全文末尾一句。)

二、整体进入学习二—四段

1.全文末尾这句话与开头处的句子什么关系?指名2人对读。(首尾呼应。)

师生配合(师首句,生尾句)读,体会首尾呼应。

2.板:神机妙算

用词素合成的方法如何解释?

出示:神机妙算——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谋划,形容有预见性,善于估计客观情势,决定策略。

诸葛亮到底是怎样神机妙算的呢?

3.默读课文二-四段,找找突出描写诸葛亮神机妙算。胸有成竹,料事如神的句子,用“—”划下。

交流出示小黑板:

(1)第三天保管有十万枝箭。

(2)不能让周都督知道,否则我的计划就完了。

(3)鲁肃„„回来见了周瑜,果然不提借船的事„„。

(4)第一天„„第二天„„,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诺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

(5)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

(6)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夭亮了就回去。

三、学习“知周瑜”

1.默读小黑板上第②句,用“如果„„就„„”的句子来表达句子的意思。

2.诸葛亮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假设?

(1)指名读第三节。

(2)口头完成填空。

因为诸葛亮知道周瑜妒忌他有才干会从中阻挠,所以诸葛亮要鲁肃不要告诉周瑜这件事。 两人一组讨论填空、交流。齐读。

板:知周瑜心

3.诸葛亮要鲁肃办什么事?指名读句:“希望你能借„„船的两边。”

(1)比较句子。

希望你能借船的两边。

希望你借给我一些船,“每只船上要有军士与许多草把子。

两句句子有什么区别?用哪句好?为什么?

第一句用了具体数字,写出了诸葛亮对船的具体要求。用第一句好,表现了诸葛壳对计划早已成竹在胸。

(2)齐读此句。

师:这排的一千多个草把子的船就是“草船借箭”中的——(生)“草船”。

四、学习“知鲁肃”

1.诸葛亮要鲁肃别把这事告诉周瑜,结果怎样?

齐读小黑板上第③句。

2.理解这句句子。

(1)“显然”是什么意思?(出示小黑板:事实与所说或所科的相符。)

(2)“事实”是什么?“所说或所料”又是谁所料的什么?用上“果然”有什么作用?(事实是鲁肃没向周瑜提借船的事,所料是诸葛让鲁肃不要提此事。)

问:相符吗?(相符)用上“果然”表现事实与诸葛亮所预料完全相符。

(3)齐读句子体会。

3.师介绍:鲁肃是东吴的一员大将,他为人忠实、守信,正因为诸葛亮知道鲁肃的为人,所以才料到他不会把此事告诉周瑜。用上“果然”一词也表现了诸葛亮——板:知鲁肃人

4.到现在,借箭的计划已有条不紊地准备就绪。齐读第二段体会。

五、学习“识天象”

1.师:(指小黑板上①④句)诸葛亮曾担保三天管保有十万枝箭,可第一天没有动静,第二天仍不见动静,直到(引读)——

2.指名读6-7节,说说诸葛亮为什么选在第三天四更时候出发?

板:四更时候(这时候江上大雾弥漫。)

(1)板:大雾弥漫

(2)这时候江上大多弥漫到了什么程度?(引)——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3.有了这样的大雾会有什么结果呢?与借箭又有什么关系?

出示:因为江上大雾弥漫,连面对面都看不清,所以„„

先默读6、7节,然后四人一组讨论用多种方法来补充完整句子。

所以选择第三天四更出发。

所以把船靠近曹军水寨。

所以叫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

所以曹军才不派兵出来。

4.显然,大雾弥漫这一气候的变化正是借箭成功必不可少的一个要素,也是诸葛亮选择第三天四更时分出发的原因。

(1)诸葛亮是什么时候决定这一时间出发的?(三天前立军令状时。)为什么?

(2)早在三天前,诸葛亮就预测到三天后有一场漫天大雾,这要归功于他识天象,了解天气变化情况。

板:识天象

(3)齐读小黑板上第①、④句,体会诸葛亮识天象的神机妙算。

5.正因为江上大雾弥漫,诸葛亮在天还没亮时,把船靠近曹军水寨,并怎样布船?引读书中有关句子。(船头超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

(1)看示意图1。(显示出船头朝西,船尾朝东。)

这样布船的目的是什么?(准备受箭)

(2)引读,可这样布船,船队离曹太近了,鲁肃不禁吃惊他说:(引)“„„”,可诸葛

亮却笑着说:(引)“„„”。

六、学习“知曹操”

1.这是诸葛亮的预料,事实又是怎样的呢?引读——(曹操在营寨里„„箭好像下雨一样。)

2.“虚实”是指什么?

“虚”与“实”是一对反义词,“虚实”表示内部的实际情况。

文中指哪一方面看不清哪一方的虚实?

用“~~~”划出诸葛亮一方的内部实际情况。

“20只船„„排在船上的两边。”(第四节)

3.这样少的兵士,船上又没有什么武器,曹操丝毫不用害怕,可他为什么不敢派兵?口头完成填空。

出示:

曹操之所以不敢轻易出动,是因为(江上大雾弥漫,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师: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是别人还也许有派兵的可能,而曹操是绝不会派兵的,因为曹操是一个生性多疑的人。

4.现在你们看事实与诸葛亮的预料又一一相符,这就可用上刚才我们学的一个词?(果然)请根据这一内容用“果然”造句。

5.诸葛亮能预料得如此之准,就是因为他知道曹操生性多疑的性格。

板:知曹操性

6.这时曹操是怎么做的,诸葛亮又是怎么做的?

指名一人读曹操的句子,大家齐读诸葛亮的句子,配合读第8节。

7.看示意图2:船头朝东,船尾朝西。

师:这时诸葛亮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这是为什么?(一边受满了箭,让另一边再来受箭。)

这不禁使我们想到诸葛亮向鲁肃借草船时说:“船要用青布幔子——(遮起来„„船的两边)我自有妙用。”

现在你能说说这个“妙”,妙在何处吗?

排在两边的草把,更利于多受些箭,用青布幔子遮着,让敌人看不清虚实„„

六、学习“晓地利”

1.过渡:当曹军一万多个弓弩手,一齐朝草船上射箭,箭好像下雨一般时,诸葛亮和鲁肃正在船中饮酒取乐。因为诸葛亮这样说——(引)小黑板上第6 句。

2.天亮了,诸葛亮的船队是怎么回去的呢?默读第9节,找出一个词来概括。板:顺风顺水

3.第三次出示图片投影1。

(1)根据“顺风顺水”这个词再次默读第9节,想想水往哪个方向流,当时的风向又是怎样的?(请学生在示意图上用箭头表示。)→

(2)师介绍:长江江水正是由西向东流,正是趁着顺风顺水的时刻,二十条船像飞一样放回二十多里,曹操追也来不及了。

(3)诸葛亮能利用顺风顺水的条件是巧合吗?

这表现了诸葛亮知晓地理的优势,并能利用它。

板:晓地利

4.齐读第9节。

八、学习第四段

1.学习了借箭经过,我们看到诸葛亮他知周瑜心、知鲁肃人,知曹操性,可算是知人心;他预料四更时刻大雾弥漫,应称是识天象;他更会利用顺风顺水应赞为晓地利,从这三方面看,诸葛亮其无傀为“神机妙算”,难怪周瑜最后也自叹不如。

2.齐读第四段。

九、复习复述

你能不能以“诸葛亮真是神机妙算啊”为中心句把二—四段进行简要复述?四人一组讨论准备。

+、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课文,知道了诸葛亮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主要在于他知人心、识天象、晓地利,按事物的规律办事,他的神机妙算也就表现于此。

第三课时

一、朗读全文(分组朗读)思考概括各段段意

1、(1-2)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以3天内造好0万枝箭的命令,企图暗算诸葛亮。诸葛亮胸有成竹地接受了命令。

2、(3-5)周瑜派鲁肃了解诸葛亮造箭的情况,还给诸葛亮设置造箭的障碍;诸葛亮请鲁肃帮忙,暗暗作好借箭的准备。

3、(6-9)诸葛亮善于识别天象,正确估计曹操的行动,利用大雾的掩护,巧妙地想曹操“借”了10万枝箭。

4、(10)诸葛亮如期交箭,周瑜的暗算落空。周瑜不得不叹服诸葛亮的才干,自叹不如诸葛亮。

二、分角色朗读全文,思考

1.全文用什么形式来到划人物的性格?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出周瑜是个怎样的人?而诸葛亮呢?

2.引导归纳中心,理解诸葛亮借箭成功的原因。

有胆有识,神机妙算。

三、完成课后练习

板书:

周瑜心

知人心 鲁肃人

神机妙算 曹操性

识天象 四更时候大雾弥漫

晓地利 顺风顺水

《草船借箭》教案

1.理解课文内容,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有知识、有计谋、有肚量、有胆略。

2.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练习用“委托”“轻易”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草船借箭这件事的前因后果和发展过程。

2.从草船借箭这件具体事情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教学流程:

一、教师读诗,引入文境:

《赤壁》 作者: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二、把握脉络,心理入境(入山之前细打量)

1、读文,以知脉络层次为首要任务

凤头、猪肚、豹尾。文章的开头、中间、结尾。则课文也有起因、经过、结果。

A、起因是周瑜要诸葛亮造箭。为什么要他造箭?(嫉妒)用“因为„„所以„„”说起因。

B、然后是诸葛亮去“造”箭。怎么造的?(借箭)用“不但„„而且„„”说经过。

C、最后借箭成功,周瑜怎么说?(不如)用“„„不得不„„”说结果。

这就是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2、解文,以头尾为内容之眼

读文章的第一句和最后一句,理解写作方法:前后照应。理解:神机妙算、妒忌

3、归纳主要内容

提示:根据人物关系,归纳主要内容。

三、个性化阅读——激发学生阅读的兴奋,让阅读自由而激动

1、一读:文中有三个主要人物:周瑜、鲁肃、诸葛亮。你对谁最感兴趣?为什么?自由读,勾画相关的句子。

阅读脚手架

A、注意句子:勾有利于表达自己观点的句子

B、 注意句群:写人物对话、心态的细节

C、注意词语:你一定能发现寓意丰富的关键词

2、二议:根据学生提问去学习相关内容

A、周瑜:妒而聪明、忠心

哪些事情上体现?(造箭、立军令状、故意迟延。)

B、 鲁肃:忠厚而老实

哪些事情上体现?(为诸葛亮保密、三天怎么造得成、为诸葛亮担心。私自给诸葛亮小船和士兵。)

C、 诸葛亮:神机妙算而自信、幽默

阅读脚手架——

(1)假如鲁肃不肯“帮忙”,_____________________。(善于识人)

(2)假如第三天没有雾或者不是“大雾漫天”,_____________________。(懂得天文)

(3)假如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曹军“出动”,诸葛亮不但_____________,还可能_________________。(熟知敌手)

(4)假如这二十只船驶回南岸时,不是“顺风顺水”,___________________。(懂得地利)

(5)诸葛亮预见到这些“假如”都不会出现,所以说他___________ _______。(神机妙算)

3、知识备案

●“虚实”是指什么?

“虚”与“实”是一对反义词,“虚实”表示内部的实际情况。

● 事实与诸葛亮的预料又一一相符,这就可用上一个词?(果然)请根据这一内容用“果然”造句。

四、山中花好勤采撷:阅读进阶

1、分角色表演读:珍视表演中的感悟

2、以“诸葛亮真是神机妙算啊”为中心句把二—四段进行简要复述。四人一组讨论准备。

3、帮老师出题与写答案:

1、擂台( )

2、多音字

3、语音易错的字

4、周瑜陷害诸葛亮失败,他心里会想„„

七、此花前头万木春:引学生看书。

诸葛亮吊孝——装模作样:为什么?

诸葛亮焚香弹琴——故弄玄虚:为什么要故弄玄虚?

孔明给周瑜看病——自有妙方:是什么方子?

欲知后事如何,请君阅读《三国》。

板书:

周瑜妒:将计就计

知人心 鲁肃仁:借传求箭

神机妙算 曹操疑:草船借箭

识天象 四更大雾

晓地利 顺风顺水

草船借箭》第二课时备课简案

一、教学目标:

1、解课文内容,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

2、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3、通过学习,使学生对人和事有正确的认识,接受健康的心理教育。

二、教学重难点:

1、分清事物的前因后果。

2、从《草船借箭》中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三、教法指导思想:

体现“两主”教学思想,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争取所有学生都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继续学习班12课《草船借箭》这篇课文。先回顾一下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1、《草船借箭》的原因是什么?(表面原因是造箭,实际原因是妒忌。)

2、《草船借箭》的结果是什么?(表面结果是交箭,实际结果是佩服。)

3、文中出现了四个人物,从第一节课的讨论和第一段的学习中,我们对这四个人已有了解,

请同学们说说他们各自的特点。

周瑜:忌贤妒能 诸葛亮:以大局为重 神机妙算

鲁肃:忠厚老实 曹 操:生性多疑

过渡:诸葛亮是怎样借到箭的?我们先看诸葛亮借箭前做了哪些准备?

二)、学习课文第二段,准备借箭。

1、 默读课文,问题:诸葛亮做了哪些准备?这时周瑜在干什么?(在课文中划出来,并谈谈你的理解。)

2、学生交流:

周瑜:不给造箭用的材料,并派鲁肃打探。暴露了周瑜的险恶用心。

诸葛亮:叫鲁肃帮忙,准备20条船,每条船上30名军士,青布幔子遮着,船两边插上草把子。并关照鲁肃不要告诉周瑜。

3、讨论:鲁肃见了周瑜果然不提诸葛亮借船一事的原因和结果。

过渡:诸葛亮的这些准备工作在借箭的过程中都发挥了哪些作用?我们来学习第三段。

三)、学习第三段:借箭的经过。

1、出示自学题自学:划出诸葛亮下命令的语句,并从中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2、学生自学并自由讨论。

3、学生在全班交流,老师适当点拨。

要弄清的内容如下:

1)、绳索连船, 作用在于便于统一行动,在雾中不易走散,一字排开,受箭面积大。

2)、擂鼓呐喊,虚张声势,引敌放箭,提供射箭的方向。

3)、调转船向,两面受箭,使船体保持平衡。

4)、谢曹丞相的箭,让曹操知道其上当,挫败其士气。

5)、诸葛亮邀鲁肃坐在船中,鲁肃担心害怕,诸葛亮让他放心,只管饮酒取乐,说明诸葛亮识人。

4、总结:学生在小组内轮读一遍本段课文,讨论总结草船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四)、学习结果一段。

1、一名读这一段。

2、周瑜自叹不如的是什么?神机妙算、以大局为重

3、心理教育:忌妒是不是健康的心理?

在生活中应如何对待比自己在上的同学?

(健康的心理是:向好的同学学习,比、追、赶、超;取长补短;合作,发挥整体的最水平。) 要求学生要有正确对待人、事和健康心理。

五)、质疑。

1、在小组内质疑,互相学习,解决问题。

2、将解决不了的问题提出来,大家讨论解决。

老师需要解决的两个难题:

1)、天不不测风云,如第三天没有大雾怎么办?

(就这个题老师讲清:聪明的诸葛亮一定想到了这一点,他仍敢面对,这正是他有胆有识的表现;事实上是真有大雾,这也正说明了他料事如神。)

2)、诸葛亮用计降伏了周瑜,对于曹操来说,这也是个骗局,为什么不是“草船骗箭”? (老师讲清:“骗”是弄来自己享用,“借”是要还的?诸葛亮在回来的船中跟鲁肃说:今天不费力得来和箭,将用来射北军。联系课文第一段想,周瑜让诸葛亮造箭干什么?也是来攻打曹军,果真在周瑜赤壁鏖兵时,就是用这些箭打败曹操,将箭还给了曹操。作者用“草船借箭”为题,再恰当不过了。)

附:板书设计:

因 造箭(妒忌)

朝北开去

擂鼓呐喊 识天

草船借箭 识人 神机妙算

逼近曹营 安排巧妙

驶回南岸

说课稿

孩子们好!以前看过三国演义吗?你们熟悉《三国演义》中的哪些主要人物,哪些主要故事?

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来欣赏《三国演义》中的一个精彩故事。(板书课题:草船借箭)老师相信,许多同学都熟悉这个故事,谁来介绍一下故事的主要内容?真不错!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去体验一下这个精彩的故事吧!课文读完了,有什么想说的吗?请你:他认为“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是课文的中心句。孩子们你们同意他的观点吗?诸葛亮到底神在哪里,妙在哪里?就让我们围绕着这个观点,再来细细的品味课文,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认为最能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句子划出来,用心体会,小组间互相交流,然后派一名同学来汇报你们的交流结果。

刚才大家读得都很认真,很多同学在一边认真地读,一边不停地圈画,真是不动笔墨不读书呀!谁来汇报一下你的读书体会?你们组说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体现在他的熟知天文上。能具体谈一谈吗?你找到了这句话:“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这场大雾,诸葛亮和鲁肃都看到了,请大家体会体会,鲁肃看到这场大雾会是怎样的心情?请你带着吃惊的心情来读这段话。诸葛亮看到这场大雾又会是怎样的一种心情呢?请你带着暗自高兴的心情来读这句话。诸葛亮为什么会暗自高兴?你从哪里看出这场大雾是诸葛亮三天前就料到的?你很会读书!“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的时候,诸葛亮秘密把鲁肃请到船里。”这说明诸葛亮早在三天前就已算准了这场大雾。老师觉得这个句子写得太罗嗦,前几天不是没有动静吗?完全可以改成这样: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的把鲁肃请到船里。这样写即清楚有简练。行吗?好吗?为什么?多得太好了,只有这样写才能体会到诸葛亮的胸有成竹,从容不迫,神机妙算。怪不得周瑜长叹道:“诸葛亮真是神机妙算,我比不过他。”

你们组有不同意见吗?你们认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体现在他的巧用地利上。能具体的说一说吗?你们组从以下几句话上体会到的。 第六自然段的“诸葛亮吩咐把二十条船用绳索连接起来,朝北岸开去。”

第八自然段的“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受箭。”说得很精彩,“逼近”一词尤其能反映诸葛亮的神机妙算:逼得太近,曹操必能识破秘密;距离曹军水寨远了,又不能受到箭或受箭面积不大。“度”的把握全在智慧。由此可见诸葛亮算准借箭的思维稠密,神机妙算。

其他组还有不同意见吗? 你们认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主要体现在他的识人心上,说说理由好吗?是呀,鲁肃怕曹军出来应战,诸葛亮却笑着说:“雾这么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而曹操呢?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不让他们靠近。”诸葛亮能预料得如此之准,就是因为他知道曹操生性多疑的性格。由此可见,你们提出的识人心确实是诸葛亮神机妙算的一种体现。

这篇课文中写诸葛亮说话的地方有11处之多,但只有这个地方写到了诸葛亮的笑,你们说,他在笑谁?这是一种怎样的笑?你认为他在笑笑自己的神机妙算,带着你的理解来读这句话。你认为他在笑曹操的不敢出兵,带着你的理解来读这句话。你认为这是自信的笑,胜利地笑,你来读。你们能不能演演看,诸葛亮他这时怎么‘笑’?”

(可能是:诸葛亮向北岸望了望,从鼻孔里轻轻哼了一声:“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这是对曹操轻蔑的嘲笑。)

(可以是:诸葛亮面对南岸,仰天大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这是对战胜周瑜后,抑制不住的爽朗的笑。)

(可以是:诸葛亮看着眼前的船只,听着擂鼓、呐喊声,微微一笑,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这是自豪、自信的笑。) 现在就请同学们一起用朗读把“笑”的不同内涵读出来。

是呀,天时、地利、人和等各方面的因素,诸葛亮都考虑到了,基于这些周全的考虑,诸葛亮作出了巧妙的安排,这就叫──“神机妙算”。

草船借箭的成功使我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诸葛亮的足智多谋、料事如神、宽宏大度、谦虚礼让的大将风度。使得气量狭窄、妒才忌能、才气输诸葛亮一筹的周瑜不得不长叹一声——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孩子们, 想不想更多地去了解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足智多谋 ,那就在课下赶紧去读《三国演义》吧!谢谢大家!


相关文章

  •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小学语文备课技巧
  • 关于语文教学备课的一点心得 镇原县孟坝镇何范小学 王海文 备课是教学的起点和基础,是决定课堂教学质量高低的重要一环,语文教学尤其这样,通过我长期的工作经验,对语文教学备课的环节有一些体会. (一)教材中心的提炼技巧 备课前,应该先钻研教材, ...查看


  • 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复习计划五年级语文教案
  • 五年级第十册语文复习计划 一.指导思想 1.明确复习课的目的.复习课是为了帮助学生系统地整理所学过的知识,使遗忘的内容得以重现,薄弱环节得以巩固,涵盖着全部教学内容 . 2.复习课过程要尊重学生.让学生感受到爱.进步与成功,会让他们更有复习 ...查看


  • 小学中年级课外阅读指导课教案(1)
  • 小学中年级课外阅读指导课教案<一> 一.指导目的 1.让学生在好书推介活动中认识更多有益的课外书籍,从而进一步提高课外阅读的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2.指导学生归纳阅读方法,并实际运用到课外阅读中. 3.向学生推荐有关中国传 ...查看


  • 关于小学语文备课的几点思考
  • 关于备课的几点思考 --浅谈语文教师备课的现状及策略 亚布力林业局第一小学 袁娟 一堂语文课可能是师生互动.收益颇丰的知识盛宴,也可能只是一堂枯燥无味.败絮其中的"滥竽充数".在课改的大潮中,我们如何更有效地提高语文课堂 ...查看


  • 小学课外阅读指导课教案
  • 课外阅读指导课教案<一> 一.指导目的 1.让学生在好书推介活动中认识更多有益的课外书籍,从而进一步提高课外阅读的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2.指导学生归纳阅读方法,并实际运用到课外阅读中. 3.向学生推荐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有 ...查看


  • 联片教研活动总结
  • 总结一: 4月19日下午,太行片区在xx路小学进行了一次联片教研活动.参加此次教研活动的有太行小学.xx路小学.五处小学.庄子中心校.乌金山中心校的全体语文教师.聆听了xx路小学副校长王交英老师的讲座<像武琼老师那样教语文>. ...查看


  • 语文教材培训心得体会
  • 语文教材培训心得体会 语文五年级教材>培训>心得体会 开学第一周的星期五,我参加了全区小学五年级语文通研教材培训会. 聆听了高国华老师对本册教材深入.全面,而又透彻的分析,令我受益匪浅.下面我就将我的学习体会与大家共同分享. 高 ...查看


  • 小学中年级课外阅读指导课教案
  • 小学中年级课外阅读指导课教案 一.<中华传统文化> -- "课内得法 课外活用"阅读方法指导课教案 一.指导目的 1.让学生在好书推介活动中认识更多有益的课外书籍,从而进一步提高课外阅读的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 ...查看


  • 二年级语文阅读有感
  • 二年级语文阅读教学 二年级 xxx <新课程标准>提出:"小学语文教学应力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我现身为课改教师,深知课程改革将给我们教师搭建一个学习.探究.展示的平台.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