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论文[漫谈旗袍]

漫谈旗袍

(原创文稿,欢迎朋友们交流借鉴)

如果汉民族的汉服如雨后春笋,在沉寂千年之后,突然闯入人们的视野,赢得瞩目与青睐,那么旗袍就好比涓涓细流,在数百年的时间里,从未离开过中国女人的衣橱。在现代社会,汉服如博物馆中的艺术品,而旗袍这是生活中的艺术品。

关于旗袍的起源,有个美丽的传说,从前镜泊湖畔有个满族渔家姑娘,因为长得脸黑俊俏,心灵手巧,人称她“黑妞儿”。她觉得穿着古代传下来的肥大衣裙,打鱼不方便,就自己剪裁了一种连衣带裙多扣拌长衫,既省布合体,又方便劳动。后来,她被选进宫中封为“黑娘娘”,因过不惯官廷生活,穿不惯又肥又大的山河地理裙,就穿起从前自己剪裁的多扣拌长衫。皇上认为她擅自改变官廷服饰有罪,就赶她出宫,并一脚踢中她后心而死去。关东满人听到黑娘娘死的消息,大哭了三天,还穿起她剪裁的那种长袍来纪念她。后来,在满族妇女认为穿着方便,穿的人就多了,就叫它为“旗袍”。说也奇怪,凡穿上旗袍的妇女,都变得十分苗条俊美,据说那是心灵手巧的黑娘娘在暗中帮助她们打扮。由此可见,人们对旗袍寄托了许多美好的感情,传说中必然有许多虚构的情节,但是我认为有三点是真实的,第一,旗袍

脱胎于满族的旗装;第二,最初的旗袍是生活便装,而非较为正式的礼服;第三,旗袍能够诠释出东方女性内敛含蓄之美。

历史上,有两处的旗袍最引人瞩目:清朝的北京和民国时期的上海。我们可以将这两处的旗袍分为两派:传统京派与革新海派。1644年清世祖入关,迁都北京,后逐步统一中国。随着八旗入驻京城,马背上的文明传到中原。旗袍首次进入了中原人民的视野。旗袍,从字面上理解,即旗女之袍。最初,八旗妇女日常生活中所穿的旗袍瘦长窄紧简单素雅,方便劳动。落后的文明在武力的征服了先进文明后,往往被先进文明的文化所征服。尽管清朝统治者胁迫汉人“留发易服”,但先进的中原农耕文明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惊人的坚韧,对统治者文明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旗袍也不例外,最初较为紧窄素简的旗袍,受到中原服饰宽袍大袖理念的影响,到了清末已变得宽大平直,衣长到脚。在浓厚的封建礼教氛围中,旗袍采用一条线剪裁法,重视服饰图案而不强调人体曲线,女性身体被掩埋在肥大的袍服下,胸、肩、腰、臀完全平直,给人严冷方正之感。

1911年辛亥革命翻了清王朝统治。由于统治政权的消亡,作为清朝女装范式的旗袍被摒弃,极少有人穿着。当北京城上空还回响着末代余声时,上海--中国最繁华的商埠,像一颗东方的明珠冉冉升起。西洋文化的传播、进口衣料的流行、报刊杂志服装专栏对西式服装的推广,为旗袍的改良创造了条件。成长在新时代的女性,特别是职业女性和女学生,不仅在思想上要求进步,

也希望在外表上展现出新女性风貌,她们希望穿出自己的个性。在洋服大行其道的时代,她们渴望在外国人眼里穿出中国风。在思想开放追逐时尚的都市女性的敦促下,经验丰富的旗袍师傅对旧式旗袍进行改良。改变了旧式旗袍一条线的剪裁方式,使袍腰变窄,开叉升高,袍袖缩短,袍领降低,又融入了拉链、垫肩、暗扣等西洋服饰元素,中西合璧。海派旗袍,也叫经典旗袍,被翻译为chinese dress(中国裙子),的确是实至名归,因为直到海派旗袍的出现,中国才真正拥有了属于自己的现代的时装。30年代是旗袍的黄金时代,理由有二。第一,民国政府于1929年规定蓝色六纽旗袍为妇女礼服为国家礼服之一。旗袍不仅出现在政府规定的社交场合和外交活动中,也是妇女日常生活中无阶级划分的便服。从显赫之家到寻常百姓,从学生、工人到家庭妇女,从羊角稚龄的小女孩到白发苍苍的老人,皆着旗袍。第二,此时旗袍造型成熟而严谨,此后旗袍始终难以跳出该种廓形,只能在长短、宽窄、面料、配饰上进行复杂的变化。

我认为旗袍经久不衰的原因有三。第一:旗袍脱胎于旗女之袍,二三十年代被汉族新女性改革,其产生就是在传统保守中进行变革创新。旗袍呈封闭式造型,展现了中国传统审美要求的女性的保守与矜持,而贴身的曲线设计又将中国女子姣好的身材展露无遗。第二:旗袍是东方女性的特权与福音。东方女性人腰长,臀位低,旗袍正是针对这一特点,将重心放在腰部和臀部的线条的勾勒上,将东方女性的身材上的不利之处转化为得天独厚的优

势。相比之下,身材更接近黄金比列的西方女性很难穿出旗袍独特的韵致。第四:旗袍雅俗共赏,老少咸宜。旗袍不仅能够胜任严肃庄重的场合,也能陪伴女性过茶米油盐酱醋茶的平淡日子。不同的剪裁,样式,配饰,面料的旗袍适合不同年龄阶段的女性,年轻的可以穿出纯美俏丽,中年的可以穿出温婉典雅,老年的可以穿出端庄富贵,因此可以说旗袍是女性一生的挚友。

漫谈旗袍

(原创文稿,欢迎朋友们交流借鉴)

如果汉民族的汉服如雨后春笋,在沉寂千年之后,突然闯入人们的视野,赢得瞩目与青睐,那么旗袍就好比涓涓细流,在数百年的时间里,从未离开过中国女人的衣橱。在现代社会,汉服如博物馆中的艺术品,而旗袍这是生活中的艺术品。

关于旗袍的起源,有个美丽的传说,从前镜泊湖畔有个满族渔家姑娘,因为长得脸黑俊俏,心灵手巧,人称她“黑妞儿”。她觉得穿着古代传下来的肥大衣裙,打鱼不方便,就自己剪裁了一种连衣带裙多扣拌长衫,既省布合体,又方便劳动。后来,她被选进宫中封为“黑娘娘”,因过不惯官廷生活,穿不惯又肥又大的山河地理裙,就穿起从前自己剪裁的多扣拌长衫。皇上认为她擅自改变官廷服饰有罪,就赶她出宫,并一脚踢中她后心而死去。关东满人听到黑娘娘死的消息,大哭了三天,还穿起她剪裁的那种长袍来纪念她。后来,在满族妇女认为穿着方便,穿的人就多了,就叫它为“旗袍”。说也奇怪,凡穿上旗袍的妇女,都变得十分苗条俊美,据说那是心灵手巧的黑娘娘在暗中帮助她们打扮。由此可见,人们对旗袍寄托了许多美好的感情,传说中必然有许多虚构的情节,但是我认为有三点是真实的,第一,旗袍

脱胎于满族的旗装;第二,最初的旗袍是生活便装,而非较为正式的礼服;第三,旗袍能够诠释出东方女性内敛含蓄之美。

历史上,有两处的旗袍最引人瞩目:清朝的北京和民国时期的上海。我们可以将这两处的旗袍分为两派:传统京派与革新海派。1644年清世祖入关,迁都北京,后逐步统一中国。随着八旗入驻京城,马背上的文明传到中原。旗袍首次进入了中原人民的视野。旗袍,从字面上理解,即旗女之袍。最初,八旗妇女日常生活中所穿的旗袍瘦长窄紧简单素雅,方便劳动。落后的文明在武力的征服了先进文明后,往往被先进文明的文化所征服。尽管清朝统治者胁迫汉人“留发易服”,但先进的中原农耕文明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惊人的坚韧,对统治者文明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旗袍也不例外,最初较为紧窄素简的旗袍,受到中原服饰宽袍大袖理念的影响,到了清末已变得宽大平直,衣长到脚。在浓厚的封建礼教氛围中,旗袍采用一条线剪裁法,重视服饰图案而不强调人体曲线,女性身体被掩埋在肥大的袍服下,胸、肩、腰、臀完全平直,给人严冷方正之感。

1911年辛亥革命翻了清王朝统治。由于统治政权的消亡,作为清朝女装范式的旗袍被摒弃,极少有人穿着。当北京城上空还回响着末代余声时,上海--中国最繁华的商埠,像一颗东方的明珠冉冉升起。西洋文化的传播、进口衣料的流行、报刊杂志服装专栏对西式服装的推广,为旗袍的改良创造了条件。成长在新时代的女性,特别是职业女性和女学生,不仅在思想上要求进步,

也希望在外表上展现出新女性风貌,她们希望穿出自己的个性。在洋服大行其道的时代,她们渴望在外国人眼里穿出中国风。在思想开放追逐时尚的都市女性的敦促下,经验丰富的旗袍师傅对旧式旗袍进行改良。改变了旧式旗袍一条线的剪裁方式,使袍腰变窄,开叉升高,袍袖缩短,袍领降低,又融入了拉链、垫肩、暗扣等西洋服饰元素,中西合璧。海派旗袍,也叫经典旗袍,被翻译为chinese dress(中国裙子),的确是实至名归,因为直到海派旗袍的出现,中国才真正拥有了属于自己的现代的时装。30年代是旗袍的黄金时代,理由有二。第一,民国政府于1929年规定蓝色六纽旗袍为妇女礼服为国家礼服之一。旗袍不仅出现在政府规定的社交场合和外交活动中,也是妇女日常生活中无阶级划分的便服。从显赫之家到寻常百姓,从学生、工人到家庭妇女,从羊角稚龄的小女孩到白发苍苍的老人,皆着旗袍。第二,此时旗袍造型成熟而严谨,此后旗袍始终难以跳出该种廓形,只能在长短、宽窄、面料、配饰上进行复杂的变化。

我认为旗袍经久不衰的原因有三。第一:旗袍脱胎于旗女之袍,二三十年代被汉族新女性改革,其产生就是在传统保守中进行变革创新。旗袍呈封闭式造型,展现了中国传统审美要求的女性的保守与矜持,而贴身的曲线设计又将中国女子姣好的身材展露无遗。第二:旗袍是东方女性的特权与福音。东方女性人腰长,臀位低,旗袍正是针对这一特点,将重心放在腰部和臀部的线条的勾勒上,将东方女性的身材上的不利之处转化为得天独厚的优

势。相比之下,身材更接近黄金比列的西方女性很难穿出旗袍独特的韵致。第四:旗袍雅俗共赏,老少咸宜。旗袍不仅能够胜任严肃庄重的场合,也能陪伴女性过茶米油盐酱醋茶的平淡日子。不同的剪裁,样式,配饰,面料的旗袍适合不同年龄阶段的女性,年轻的可以穿出纯美俏丽,中年的可以穿出温婉典雅,老年的可以穿出端庄富贵,因此可以说旗袍是女性一生的挚友。


相关文章

  • 海派旗袍造型与结构的变迁
  • " 海派旗袍"造型与结构的变迁 庄立新 (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服装系,江苏常州213000) 摘要:通过比较20世纪初各个时期"海派旗袍"的典型款式,分析了"海派旗袍"的造型.结构.工艺 ...查看


  • 初二历史小论文-民族服饰的演变
  • 初二历史小论文 旗袍,满语称"衣介".古时泛指满洲.蒙古.汉军八旗男女穿的衣袍.清初衣袍式样有几大特点:无领.箭袖.左衽.四开衩.束腰.箭袖,是窄袖口,上加一块半圆形袖头,形似马蹄,又称"马蹄袖".马 ...查看


  • 服饰与中国文化论文
  • 清朝的旗袍 现代的旗袍 襦裙 中国古代女性服装的发展历程 服饰是在社会的发展中自然而然产生的.最初的衣服是动物的皮毛,仅仅起到避寒和遮体的作用,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文明,服饰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是一种身份地 ...查看


  • 漫谈七年级文言文教学几点感悟[论文]
  • 漫谈七年级文言文教学的几点感悟 七年级是文言文学习的起点,文言文教学要基于学生现状,实行多样化教学,引入竞争机制,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和兴趣,调动学生的想象空间,让文言文成为学生接触祖国古典文学的又一重要形式. 七年级 文言文教学 对策 措施 ...查看


  • 大学生人际关系漫谈论文
  • 大学生人际关系漫谈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因缘际会,我们总会与这样那样的人发生一些不可预知的关系,那么人际之间的交往就成了我们生活当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尤其是在这个有着复杂环境因素的大学,我们更应该学会该如何为人处事,从而为步入 ...查看


  • [转]余映潮:新时期中学语文教学论文写作漫谈
  • 新时期中学语文教学论文写作漫谈 余映潮 一.中学教学论文的写作要紧扣"新时期" 从事中学语文教学科研,写作教学科研论文,要站在时代发展的新高度,也就是说要以教育发展的新走势,以党的教育方针,以现行的<新课程标准,以 ...查看


  • 学习漫谈(95):广闻博览 统揽全局--四谈科研方法 精选
  • 学习漫谈(95):广闻博览 统揽全局--四谈科研方法 精选 已有 2097 次阅读 2013-8-4 05:00 |个人分类:寄语学子|系统分类:科研笔记|关键词:科学方法论 科研方法 调研 楔子 本文叙述科研工作的第三个重要环节--调研. ...查看


  • [审题与立意]
  • <审题与立意>课堂实录 审题和立意 [学习重点] 一.能准确审题,不偏题,不走题. 二.能深刻立意,不雷同,不肤浅. [病文呈现] 漫谈"宽容" 饭堂排队打饭,难免磕磕碰碰.你走神了踹了人一脚,歉然一声&qu ...查看


  • 漫谈企业工会主席角色
  • 漫谈企业工会主席角色 法律图书馆>>法律论文资料库>>漫谈企业工会主席角色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