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君子之道

摘要:纵观《论语》,孔子始终把人看得最紧要,其中不少言论都是围绕“人应该怎样为人”的角度来展开论述的,尤其是他所倡导的君子之道,已经在千百年的文化传承中沉淀在我们的民族意识和行为规范里,而今天看来依然对我们进行教育教化及自我教育有着深刻的借鉴意义,笔者将就自己在阅读时的所思所感,谈谈我心中孔子的君子之道。

  关键词:君子之道;孔子;教育

  “君子”一词在《论语》中多次出现,孔子大力张扬君子风范,严君子小人之分,实则是在塑造一种理想的人格,给人们一种品行与道德上的牵引,从而更好地塑造人性。那怎样的人才能称之为“君子”呢?《孔子家语·五仪解》中是这样说的:“所谓君子者,言必忠信而心不怨,仁义在身而色无伐,思虑通明而辞不专,笃行信道,自强不息。油然若将可越,而终不及者,此则君子也。”可见“君子”一词内涵之丰富,通读《论语》,对我心中的“君子之道”赋予了新的理解。

  一、孔子君子之道的内涵

  (一)君子之本性本心:良善宽厚,智勇双全

  做一个良善而宽厚的人,这是君子的第一标准。君子的力量源于他的内心与人格,司马牛问孔子,孔子说:“君子不忧不惧。”这个看似简单,仔细琢磨却是至高无上的境界。能做到“不忧”又“不惧”的心灵,那是一颗多么勇敢的心灵,反躬自问,做过的每一件事都光明磊落,经得起推敲,太难了,所以孔子将其作为君子的必经之道。孔子又说,“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所谓“仁者不忧”,这是有境界的人,他心怀仁义、内心宽厚、云淡风轻,所以没有什么事能困扰他,得失成败也不能纠缠他。所谓“知者不惑”,说的是有智慧的人,他能明白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不会在声色犬马中迷失。反思我们现在,随着物质生活提高,社会变动增大,我们的选择越来越多,可是我们很多人却越来越困惑。也许,我们真该从《论语》汲取养分。当我们无法左右我们的外在世界时,只有让内心更加强大,才敢于取舍,才能解除烦恼困惑。其实“勇者不惧”也是说的类似的道理,真正的君子要有一颗勇敢的心灵。只有做到了“仁”、“知”、“勇”,我们的“忧”、“惑”、“惧”才会减少,我们幸福感才会增强,这是君子之道,所以真正的君子必然是幸福的人。

  (二)君子之精神境界:天下己任,勇于担当

  做一个内心善良宽厚的人,是成为君子的前提,但仅有这个是不够的,孔子心中的君子,不仅是一个好人,还是伟大和高尚的人 ,他要胸怀天下,奋发有为。子曰:“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真的君子胸怀坦荡,心系天下,敢于承担,而不是总想着家里的事,记惦着自己的小日子。孔子的弟子曾子也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强调的依然是一份责任与担当。这种以“天下为己任”的思想影响了后代无数辈人,杜甫在自己最贫穷艰难的时候却大呼“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张载为生命重释价值,“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不仅如此,孔子在谈到君子的胸襟与气度的时候,将其与小人进行了严格的辨明,更反衬出了君子的伟大。那么君子和小人有怎样的区别呢?孔子说:“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君子心怀宽广,心中念着道德,关心着法度;而小人的心中却只能装得下自己的一点私利。一个关注自己的利益本身是没有错的,这样的人只限于满足自己的欲望还尚可,若是为了维护这些私利不顾道德乃至法律的约束,那就危险了。对我们而言,要成为一个君子,有博大的胸怀和天下己任的责任固然重要,但是,偏执于大的道理往往容易使人陷入知行分离,所以最重要的还是从小处做起,尊重道德法治,以公平正义为底线,敢于担当,必定会日益趋向君子之道。

  (三)君子之处世之道:周而不比,和而不同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是指和睦共处、互相尊重。一个真正的君子懂得尊重别人,懂得倾听别人的声音,因而,他既能理解与尊重每一个人观点的合理性,又能够坚持自己的观点,这样既保持了整体的和谐,每个人的特色又得到了体现与发挥,因而称之为“和而不同”,在这个过程中君子与每个人的关系都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同时也达到了办事的效果。小人则反之,他是“同而不和”,他们表面上表现出苟同,实则在背地里唱反调或者是放弃一切个性,不允许其他的声音存在。今天我们构建和谐校园、和谐社会,一定要做到“和而不同”,才能把不同的声音和谐地融入到集体的声音中。关于“周而不比”还有另外一个说法,孔子谓之“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小人为了实现自己的利益,结党营私,而君子容易与之相处,却难以用利益取悦于他,因为他用道义与人交往,因而他的朋友也愿意发自内心地和他在一起。孔子说,“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呢?还是源于他们的道德境界,因而表现出的外在与人交往的方式也不一样。所以,以君子之道践行于实践中,从提高自己的内在修为开始,用自己的能量去感染他人,决不因为别人给的恩惠就替他开绿灯,以君子之道与他人处之,定能收获大智慧。

  (四)君子之实践于行:言行相一,躬身笃行

  孔子重视将道德理论与道德实践结合,从而达到知行合一、言行一致。孔子肯定个人作为道德主体的能动性,同时也非常重视道德理论的践行,提倡“躬行实践”。言行相一是一种求实精神和恭敬的为人准则。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可见孔子非常讨厌那些夸夸其谈、说大话的人。在他看来,真正的君子应该是“讷于言而敏于行”,他们看上去沉默寡言,但内心厚重强大。有位学者说:“君子的力量永远是行动的力量,而不是语言的力量”,评价十分中肯到位。孔子重视行动的力量也是他自身成长所得所悟,他说“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正是因为在现实中孔子看到了一些言行不一的人,他十分愤怒,故他对“行”是否落实尤为在意。“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如果不能实现,就最好不要先说出来,以免自取其辱,可见他对躬身笃行之重视程度。因此,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不仅要重视心灵上的自我修养、自我完善及自我超越,最关键的是要将自己的理解注入到自己的实践中,切不可言行不一。只知道说大话说空话的人难以让人真正信服,成为大家唾弃的伪君子,要实现君子之道,一定要践行“学”、“思”、“行”相统一的道德修养方法,才能真正完成对我们人格的提升和对社会公德的遵守。

  二、孔子君子之道的历史局限

  孔子的思想是时代的产物,必然带有封建时代的特征,因此,君子之道不可避免地打上了阶级、时代的烙印,具有显著的历史局限性。

  孔子思想的核心为“仁”、“礼”,同样,这也是孔子对“君子之道”最核心的要求。我认为,正是因为过于强调“礼”的约束,从而忽略了个体的需求,束缚了人性的发展。不可否认的是在“礼”的约束下,的确塑造了中华民族谦谦君子的品性,但是“礼”对个体行为和自由的束缚所带来的危害却是不可低估的。作为道德主体,他先天就包含了需要单方面承受道德义务、不可出其位的预设,“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限制了人们的言论、行动和思想的自由,削弱了道德主体的独立性,产生了不好的教育影响。这其实是为后来“礼”走向封建礼教以至演变为禁锢人们思想的牢笼埋下了祸根。

  孔子的“礼”其实是一个序,是一个由己推向家人再推向社会的同心圈,“父为子隐,子为父隐”这会导致人们重私德而轻公德。“礼”的这种弊端甚至导致君子之道中的许多道德要求形成“自反”、矛盾。因此,我认为,“礼”是治国安邦之本,但是却万万不可僵化、不可束缚人性的自然发展,更重要的是要使其将人们的道德引向“公德”的轨道上,当然这不是本篇所要讨论的问题了。

  参考文献:

  [1]于丹.于丹〈论语〉心得[M].北京:中华书局,2006.

  (作者简介:胡 佳(1993.11-),女,湖南常德人,中南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0901班学生;曾长秋(1950.9-),男,湖南浏阳人,中南大学政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政治学、历史学。)

摘要:纵观《论语》,孔子始终把人看得最紧要,其中不少言论都是围绕“人应该怎样为人”的角度来展开论述的,尤其是他所倡导的君子之道,已经在千百年的文化传承中沉淀在我们的民族意识和行为规范里,而今天看来依然对我们进行教育教化及自我教育有着深刻的借鉴意义,笔者将就自己在阅读时的所思所感,谈谈我心中孔子的君子之道。

  关键词:君子之道;孔子;教育

  “君子”一词在《论语》中多次出现,孔子大力张扬君子风范,严君子小人之分,实则是在塑造一种理想的人格,给人们一种品行与道德上的牵引,从而更好地塑造人性。那怎样的人才能称之为“君子”呢?《孔子家语·五仪解》中是这样说的:“所谓君子者,言必忠信而心不怨,仁义在身而色无伐,思虑通明而辞不专,笃行信道,自强不息。油然若将可越,而终不及者,此则君子也。”可见“君子”一词内涵之丰富,通读《论语》,对我心中的“君子之道”赋予了新的理解。

  一、孔子君子之道的内涵

  (一)君子之本性本心:良善宽厚,智勇双全

  做一个良善而宽厚的人,这是君子的第一标准。君子的力量源于他的内心与人格,司马牛问孔子,孔子说:“君子不忧不惧。”这个看似简单,仔细琢磨却是至高无上的境界。能做到“不忧”又“不惧”的心灵,那是一颗多么勇敢的心灵,反躬自问,做过的每一件事都光明磊落,经得起推敲,太难了,所以孔子将其作为君子的必经之道。孔子又说,“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所谓“仁者不忧”,这是有境界的人,他心怀仁义、内心宽厚、云淡风轻,所以没有什么事能困扰他,得失成败也不能纠缠他。所谓“知者不惑”,说的是有智慧的人,他能明白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不会在声色犬马中迷失。反思我们现在,随着物质生活提高,社会变动增大,我们的选择越来越多,可是我们很多人却越来越困惑。也许,我们真该从《论语》汲取养分。当我们无法左右我们的外在世界时,只有让内心更加强大,才敢于取舍,才能解除烦恼困惑。其实“勇者不惧”也是说的类似的道理,真正的君子要有一颗勇敢的心灵。只有做到了“仁”、“知”、“勇”,我们的“忧”、“惑”、“惧”才会减少,我们幸福感才会增强,这是君子之道,所以真正的君子必然是幸福的人。

  (二)君子之精神境界:天下己任,勇于担当

  做一个内心善良宽厚的人,是成为君子的前提,但仅有这个是不够的,孔子心中的君子,不仅是一个好人,还是伟大和高尚的人 ,他要胸怀天下,奋发有为。子曰:“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真的君子胸怀坦荡,心系天下,敢于承担,而不是总想着家里的事,记惦着自己的小日子。孔子的弟子曾子也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强调的依然是一份责任与担当。这种以“天下为己任”的思想影响了后代无数辈人,杜甫在自己最贫穷艰难的时候却大呼“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张载为生命重释价值,“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不仅如此,孔子在谈到君子的胸襟与气度的时候,将其与小人进行了严格的辨明,更反衬出了君子的伟大。那么君子和小人有怎样的区别呢?孔子说:“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君子心怀宽广,心中念着道德,关心着法度;而小人的心中却只能装得下自己的一点私利。一个关注自己的利益本身是没有错的,这样的人只限于满足自己的欲望还尚可,若是为了维护这些私利不顾道德乃至法律的约束,那就危险了。对我们而言,要成为一个君子,有博大的胸怀和天下己任的责任固然重要,但是,偏执于大的道理往往容易使人陷入知行分离,所以最重要的还是从小处做起,尊重道德法治,以公平正义为底线,敢于担当,必定会日益趋向君子之道。

  (三)君子之处世之道:周而不比,和而不同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是指和睦共处、互相尊重。一个真正的君子懂得尊重别人,懂得倾听别人的声音,因而,他既能理解与尊重每一个人观点的合理性,又能够坚持自己的观点,这样既保持了整体的和谐,每个人的特色又得到了体现与发挥,因而称之为“和而不同”,在这个过程中君子与每个人的关系都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同时也达到了办事的效果。小人则反之,他是“同而不和”,他们表面上表现出苟同,实则在背地里唱反调或者是放弃一切个性,不允许其他的声音存在。今天我们构建和谐校园、和谐社会,一定要做到“和而不同”,才能把不同的声音和谐地融入到集体的声音中。关于“周而不比”还有另外一个说法,孔子谓之“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小人为了实现自己的利益,结党营私,而君子容易与之相处,却难以用利益取悦于他,因为他用道义与人交往,因而他的朋友也愿意发自内心地和他在一起。孔子说,“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呢?还是源于他们的道德境界,因而表现出的外在与人交往的方式也不一样。所以,以君子之道践行于实践中,从提高自己的内在修为开始,用自己的能量去感染他人,决不因为别人给的恩惠就替他开绿灯,以君子之道与他人处之,定能收获大智慧。

  (四)君子之实践于行:言行相一,躬身笃行

  孔子重视将道德理论与道德实践结合,从而达到知行合一、言行一致。孔子肯定个人作为道德主体的能动性,同时也非常重视道德理论的践行,提倡“躬行实践”。言行相一是一种求实精神和恭敬的为人准则。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可见孔子非常讨厌那些夸夸其谈、说大话的人。在他看来,真正的君子应该是“讷于言而敏于行”,他们看上去沉默寡言,但内心厚重强大。有位学者说:“君子的力量永远是行动的力量,而不是语言的力量”,评价十分中肯到位。孔子重视行动的力量也是他自身成长所得所悟,他说“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正是因为在现实中孔子看到了一些言行不一的人,他十分愤怒,故他对“行”是否落实尤为在意。“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如果不能实现,就最好不要先说出来,以免自取其辱,可见他对躬身笃行之重视程度。因此,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不仅要重视心灵上的自我修养、自我完善及自我超越,最关键的是要将自己的理解注入到自己的实践中,切不可言行不一。只知道说大话说空话的人难以让人真正信服,成为大家唾弃的伪君子,要实现君子之道,一定要践行“学”、“思”、“行”相统一的道德修养方法,才能真正完成对我们人格的提升和对社会公德的遵守。

  二、孔子君子之道的历史局限

  孔子的思想是时代的产物,必然带有封建时代的特征,因此,君子之道不可避免地打上了阶级、时代的烙印,具有显著的历史局限性。

  孔子思想的核心为“仁”、“礼”,同样,这也是孔子对“君子之道”最核心的要求。我认为,正是因为过于强调“礼”的约束,从而忽略了个体的需求,束缚了人性的发展。不可否认的是在“礼”的约束下,的确塑造了中华民族谦谦君子的品性,但是“礼”对个体行为和自由的束缚所带来的危害却是不可低估的。作为道德主体,他先天就包含了需要单方面承受道德义务、不可出其位的预设,“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限制了人们的言论、行动和思想的自由,削弱了道德主体的独立性,产生了不好的教育影响。这其实是为后来“礼”走向封建礼教以至演变为禁锢人们思想的牢笼埋下了祸根。

  孔子的“礼”其实是一个序,是一个由己推向家人再推向社会的同心圈,“父为子隐,子为父隐”这会导致人们重私德而轻公德。“礼”的这种弊端甚至导致君子之道中的许多道德要求形成“自反”、矛盾。因此,我认为,“礼”是治国安邦之本,但是却万万不可僵化、不可束缚人性的自然发展,更重要的是要使其将人们的道德引向“公德”的轨道上,当然这不是本篇所要讨论的问题了。

  参考文献:

  [1]于丹.于丹〈论语〉心得[M].北京:中华书局,2006.

  (作者简介:胡 佳(1993.11-),女,湖南常德人,中南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0901班学生;曾长秋(1950.9-),男,湖南浏阳人,中南大学政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政治学、历史学。)


相关文章

  • 论语中君子的句子及意思
  • 论语中君子的句子及意思 1.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孔子说:君子相互团结但不互相勾结,小人相互勾结但不能互相团结. 2.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孔子说:君子所思是德行,小人所思是有利可图:君子心中想的是法 ...查看


  • 孔子的理想人格
  • <论语>之君子----孔子的理想人格 摘要:君子是<论语>中的精华之一,现金我们评判一个人是否为君子依旧会不自觉地用论语中的君子做参照.孔子的思想是永垂不朽的,他的君子是理想人格的典范,是在当时战乱的年代中对安定的社 ...查看


  • 孔子关于君子与小人论述的启示
  • 看<论语>论君子与小人 在日常交往中,经常能听到"君子之交淡如水,勿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等话语,倒底何谓君子?何谓小人?能给出明晰答案的人恐怕不在多数.近日,带着这个问题翻查<论语>经典,得出一 ...查看


  • 孔子语录精选100则
  • 孔子语录精选100则 1.孔子语录: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摘孔子<大学> (大学的目的,在于显明高尚的品德,在于使人们革除旧习,在于达到善的最高境界.) 2.孔子语录: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 ...查看


  • 第三篇 君子精神
  • 第三篇 君子精神 君子精神是孔子学说的精髓之一,它是孔子倡导的政治和人生中都应具备的高尚情操.君子是孔子心目中理想人格,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是仁.义.勇.礼.智.信.中庸的混合体,简直是完美的化身. 孔子塑造具有理想人格的君子,是希望能 ...查看


  • 孔子名言名句大全及相关解释
  • 孔子说:"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季氏>孔子名言名句大全及相关解释由名人名言网特别编辑 [释义]孔子说:"君子要有九种考虑:看到 ...查看


  • 论语卫灵公篇第十五
  • 论语卫灵公篇第十五 1.卫灵公问陈于孔子.孔子对曰:"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明日遂行.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 ...查看


  • ★国学经典:论语(三)_实用资料
  • 相关阅读:国学经典:论语(第一至第五篇译文) 国学经典:论语(第六至第十篇译文) 先进篇第十一 颜渊篇第十二 子路篇第十三 宪问篇第十四 卫灵公篇第十五 论语先进篇第十一 1.子曰:"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如用之 ...查看


  • [论语]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 [摘 要]<论语>是中华文明的圣经,它维系了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促进了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繁衍生息,历经磨难而始终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大学生要学习<论语>中的君子观.立志观.教育方法论等,从而使当代思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