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之死与梁启超殒命

  鲁迅洞彻事理,惟对中医抱有偏见。曾说过很偏激的话:“中医都是有意或无意的骗子。”自称“中国近代史少了一个梁启超,就要重写”的饮冰室主人,也不屑中医。他们大凡有病,多问医求药于西医。但命运弄人,贬斥中医和笃信西医的鲁迅和梁启超,却偏偏殒命于西医的误诊或医疗事故。   鲁迅的英年早逝,人们一直心存疑窦。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上海多位医学专家会读鲁迅的胸部X光胶片,一致断定鲁迅不是死于过去所说的肺结核,而是被肺气肿夺命。就是说,当时给鲁迅治病的日籍须藤医生,误将肺气肿当成肺结核导致的哮喘,采取不当治疗造成鲁迅的悲剧。当时,中医高手很有把握治愈肺气肿,且活人无数。   与鲁迅不同,梁启超向来身体强壮,诚如其长子梁思成所云“体质素强,疾病极少”。只是因梁启超嗜烟如命,贪杯好酒,又常常熬夜等不良生活习惯,导致年仅45岁时就已患呕血病。   1923年在上海梁启超请法国医生检查身体,确诊已患心脏病。三年后又尿血不止,住进有洋人背景的北京协和医院,查出肾脏有毛病,经由手术,切掉右肾。不久,媒体披露,因值班护士用碘酒在梁体上标错位置,执刀者又没有核对,结果错切好肾,一时舆论哗然。直到半年之后,梁启超在《给孩子们书》中,说出“证明手术是协和孟浪错误了,割掉的右肾”,“以人命为儿戏,协和已自承认了”。真相大白于天下。   事已至此,悲剧似可以告一段落,但且慢,梁启超的噩梦还在延续。1928年9月,靠左肾维持生命的梁启超,痔疮突然发作,便血不止,又匆匆乘车赶到北京,再住协和医院治疗。返津后,被病折磨得痛苦不堪的梁启超,在给梁思成的信中说:“这回上协和一个大当,他只管医痔,不顾及身体全部,每天两杯泻油,足足灌了十天,把胃口弄倒了。”《辛稼轩先生年谱》只编到辛稼轩五十二岁,因病重而搁笔。年底病情甚重,由其弟梁启勋送至协和医院就医,不久因医治无效而辞世。   一直关注梁启超病情的京城“四大名医”之萧龙友,当时就一针见血地批评协和切肾乃处置不当。指出,梁氏“乃心房漏血之虚证,用心则有,静养则无,何病灶之有,此病灶之错误也”。昔日,袁世凯也死于法国医生的误诊误治。袁患癃闭之症,一日不溲,法国医生诊断,谓病灶在腰部,有淤血阻塞溺道,出其血则溺自通。于是在腰际注射六针,取出血汁六小杯,而溺仍不通,一夕而亡。萧龙友对这种疗法持否定意见,曰:“不知此乃化源已绝之病,从何处而取溺哉!”   本小文引用萧龙友对几桩病案的点评,无意揭西医之短,颂中医万能。学问公器也,讲学公理也,就事论事而已,西医中医皆属科学,都为人类健康和进步做出积极贡献。   公正地讲,日医须藤和协和医院,并非恶意渎职,草菅人命。那时的西医也远没有现在这么先进完善,出现医疗事故在所难免。但在那个西风东渐的时代,不少国人包括一些文化精英蔑视中医,而相继殒命于西医的误诊谬治。鲁迅、梁启超一生笔底风雷,都是有影响开风气的人物。梁漱溟曾感慨:“我亦是被历史决定的,所以我亦料不到自己啊!”鲁迅、梁启超对西医的选择,又何尝不是历史使然。   (摘自《今晚报》)

  鲁迅洞彻事理,惟对中医抱有偏见。曾说过很偏激的话:“中医都是有意或无意的骗子。”自称“中国近代史少了一个梁启超,就要重写”的饮冰室主人,也不屑中医。他们大凡有病,多问医求药于西医。但命运弄人,贬斥中医和笃信西医的鲁迅和梁启超,却偏偏殒命于西医的误诊或医疗事故。   鲁迅的英年早逝,人们一直心存疑窦。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上海多位医学专家会读鲁迅的胸部X光胶片,一致断定鲁迅不是死于过去所说的肺结核,而是被肺气肿夺命。就是说,当时给鲁迅治病的日籍须藤医生,误将肺气肿当成肺结核导致的哮喘,采取不当治疗造成鲁迅的悲剧。当时,中医高手很有把握治愈肺气肿,且活人无数。   与鲁迅不同,梁启超向来身体强壮,诚如其长子梁思成所云“体质素强,疾病极少”。只是因梁启超嗜烟如命,贪杯好酒,又常常熬夜等不良生活习惯,导致年仅45岁时就已患呕血病。   1923年在上海梁启超请法国医生检查身体,确诊已患心脏病。三年后又尿血不止,住进有洋人背景的北京协和医院,查出肾脏有毛病,经由手术,切掉右肾。不久,媒体披露,因值班护士用碘酒在梁体上标错位置,执刀者又没有核对,结果错切好肾,一时舆论哗然。直到半年之后,梁启超在《给孩子们书》中,说出“证明手术是协和孟浪错误了,割掉的右肾”,“以人命为儿戏,协和已自承认了”。真相大白于天下。   事已至此,悲剧似可以告一段落,但且慢,梁启超的噩梦还在延续。1928年9月,靠左肾维持生命的梁启超,痔疮突然发作,便血不止,又匆匆乘车赶到北京,再住协和医院治疗。返津后,被病折磨得痛苦不堪的梁启超,在给梁思成的信中说:“这回上协和一个大当,他只管医痔,不顾及身体全部,每天两杯泻油,足足灌了十天,把胃口弄倒了。”《辛稼轩先生年谱》只编到辛稼轩五十二岁,因病重而搁笔。年底病情甚重,由其弟梁启勋送至协和医院就医,不久因医治无效而辞世。   一直关注梁启超病情的京城“四大名医”之萧龙友,当时就一针见血地批评协和切肾乃处置不当。指出,梁氏“乃心房漏血之虚证,用心则有,静养则无,何病灶之有,此病灶之错误也”。昔日,袁世凯也死于法国医生的误诊误治。袁患癃闭之症,一日不溲,法国医生诊断,谓病灶在腰部,有淤血阻塞溺道,出其血则溺自通。于是在腰际注射六针,取出血汁六小杯,而溺仍不通,一夕而亡。萧龙友对这种疗法持否定意见,曰:“不知此乃化源已绝之病,从何处而取溺哉!”   本小文引用萧龙友对几桩病案的点评,无意揭西医之短,颂中医万能。学问公器也,讲学公理也,就事论事而已,西医中医皆属科学,都为人类健康和进步做出积极贡献。   公正地讲,日医须藤和协和医院,并非恶意渎职,草菅人命。那时的西医也远没有现在这么先进完善,出现医疗事故在所难免。但在那个西风东渐的时代,不少国人包括一些文化精英蔑视中医,而相继殒命于西医的误诊谬治。鲁迅、梁启超一生笔底风雷,都是有影响开风气的人物。梁漱溟曾感慨:“我亦是被历史决定的,所以我亦料不到自己啊!”鲁迅、梁启超对西医的选择,又何尝不是历史使然。   (摘自《今晚报》)


相关文章

  • 广州是中国近代和现代革命的策源地
  • 广州是中国近代和现代革命的策源地.著名的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黄花岗起义.广州起义均发生在广州.孙中山在广州创办了黄埔军校,曾经三次建立了临时政权.毛泽东在这里创办的农民运动讲习所,培养了大批革命骨干力量.张太雷.叶挺.叶剑英等在这里领导了轰 ...查看


  • 鲁迅小时候
  • 少年巧对展英才(对联故事) (一) 骑父作马; 望子成龙! 我国近代"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林则徐小时候,努力好学,功课特别好.有一年,父亲带他去考秀才. 参加考试的人挺多,到了考场的大门口,特别拥挤.父亲怕挤坏儿子, 就 ...查看


  • 高考作文素材:大师们的家教
  • 鲁迅和许广平仅有一子,即周海婴.儿子出生时,许广平出现难产迹象,当医生向鲁迅征求意见是留大人还是留孩子时,他果断回答:"留大人."结果母子平安. 在儿子成长过程中,鲁迅基本按照<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的思想来实 ...查看


  • 必修一第三单元
  • 必修一第三单元 单元设计 本单元收录的三篇散文, 都是现当代写人记事的散文名篇,它们大致可以分为两类:<记念刘和珍君><小狗包弟>写悲惨忧伤之事,表悲悼.愤怒和怀念之情,给人以沉重感.正义感:<记梁任公先生的一 ...查看


  • 北大教授推荐书目汇总
  • 张岱年:我最喜爱的书 <周易大传>.<孟子>.<庄子>.<史记>.<通鉴>.<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自然辩证法>.<哲学笔记>.&l ...查看


  • 中国近代文学史--zzz 2
  • 清末文学 一. 曾国藩和湘乡派: 曾国藩,晚清军政大臣.近代作家.湘乡派古文的创立者.借鼓吹桐城派发展自己创立的湘乡派.在桐城派主张的义理.考据.词章外补充强调了经济的重要性,同时改进了桐城派的文风,是古文舒展有气势,雄厚有内容.但在思想方 ...查看


  • 中国现代思想史上的两个循环
  • 中国现代思想史上的两个循环 中国文化传统个人集体孰重 现代研究中国文化和历史的人往往会提出一个问题:中国的传统究竟是偏重于集体主义(collectivism )呢,还是偏重于个体主义(individualism )?这个问题并不容易答复.如 ...查看


  • 翻译与独创性:重估作为翻译家的鲁迅
  • 作者:寇志明 翻译:姜异新 姜异新,北京鲁迅博物馆研究室(北京 100034). 鲁迅研究月刊 2012年01期 鲁迅普遍被认为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者,又是一位具有创造性的短篇小说家,诗人和散文家.但是他一生的作品中,有一半以上是翻译外国作 ...查看


  • 现当代文学考研笔记
  • 中国现当代文学 绪论 中国历史的分期和中国文学的分期 历史分期: 古代(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远古.中古.近古 近代:1840-1919 现代:1919-1949 当代:1949年至今 文学分期: 中国文学分为古代.近代.现代.当代 古代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