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别康桥说课稿

《再别康桥》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

你们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再别康桥》,下面我就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几个方面给大家阐释一下我的教学思路。

一、说教材

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出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中等职业教育规划教材语文第三册第五单元,本单元的单元话题是“徜徉诗歌的海洋”,《再别康桥》是20世纪中国最出色的一首别离诗,是徐志摩的传世之作,这首诗语言清新,意境优美,集中体现了新格律诗“三美”主张。学习本文,能够培养学生的诗歌阅读和鉴赏能力,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再别康桥》抒发了诗人对康桥的无限依恋之情,它像一幅生动的画卷,为我们展示了梦幻一般纯、静、美的意境;它又像一支优美的乐曲,缠绵深婉的诗句随着轻柔起伏的旋律流淌出来,回环往复,余音袅袅。

这首诗无论在语言上,还是在思想情感上,都是不可多得的佳作,会给学生带来无上的美的享受。

《再别康桥》这首诗在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是二十世纪中国最出色的一首别离诗。诗人徐志摩曾说:康桥是他的精神依恋之乡。康桥那弯弯曲曲的清澈见底的河水,两岸四季长青的绿茵茵的草坪,斜依在桥的两端的棵棵垂柳,庄严秀丽的各学院的建筑群„„可以说,康桥的灵性,滋润出徐志摩这样一位充满灵性的诗人。

二、学情分析

本文所针对的对象是中职二年级的学生,对于我们的学生来说,大部分学生对于诗歌只是走马观花,难以深入体会诗歌的感情。如何在学生和诗歌中间架起一座桥梁,使抽象的诗歌变得具体可感呢?教学中,我借助多媒体教学,创设意境,在轻松愉悦的课堂中带领学生走进诗人的心灵,唤起学生比较真实感受。

三、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教材特点和学生情况,结合本首诗的思想内容,我制定本节课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目标:

理解诗人的情感变化,体会诗人对康桥的深深眷恋和依依惜别之情。

能力目标:

品味诗歌的语言,挖掘意象的内涵,感受诗歌的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诗歌的热爱,提高文学素养

四、说教法和学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基于此,我准备采用的教法是朗读感悟法,点拨法。结合本课的语言特色,以读代讲,以读促学,通过自读自悟、边读边想像,生生评读,师生评读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在读中“思考”,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想象”,充分感受课文的语言美、意境美,并将之内化、沉淀,从而形成良好的语感。教师则抓住诗中的亮点、关键字句进行推敲、点评。

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讨论法、朗读法和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

此外我准备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运用多媒体将课文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增强学生对诗歌的主体感悟。

五、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五个环节展开。 第一个环节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如何导入新课,因为每个诗人都是独特的,每首诗都有它产生的社会根源及个性特点。因而对诗人的生活背景、遭遇作适当的介绍,可以帮助学生走进诗人的内心,深入理解诗歌的情感。我借用课件展示徐志摩的简要情况导入新课(以图片加文字的形式出示) 课件展示:

康桥即剑桥。1920年10月—1922年8月,诗人徐志摩曾游学于此。徐志摩:1896——1931,原名徐章序,浙江海宁人。1931年11月19日因飞机失事遇难。康桥时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他后来曾满怀深情地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可见康桥对作者的影响之深。1928年作者故地重游留此佳作。还可简单介绍一下作者当时与林徽因感情纠葛,借此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第二个环节 落实基础,整体感知

首先,教师请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解决字词问题,教师有针对性的对某些容易读错写错的生字词进行指导,例如青荇xìng多年生的草本植物,浮在水面。长篙gāo撑船的竹竿或木杆。 漫溯sù逆着水流的方向走。

新课标对学生阅读的要求是: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此环节力图将学生置于阅读的主体地位,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出发点,学生边读边思考,在听读中理清思路,锻炼学生的听说读和概括能力,解决教学重点。

第三个环节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教师请学生先默读,也可让学生配乐朗诵。然后带着问题找出答案。

例如:

分析“招摇”的深意(“招摇”写出了水草自由自在的生活状态,暗喻了剑桥大学自由民主的学术氛围)

“梦”的含义 “寻梦?”,作者回到阔别已久的母校,想要追寻什么呢?分析“梦”的深层含义。(梦:①对往昔生活的追忆②对艺术理想的追求③对自由民主的向往)

总结:剑桥大学对于作者来说,既是母校,又超越了母校,它是作者心灵的圣地,灵魂的天国,寄托了作者乌托邦式的理想。

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和讨论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从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进而解决教学难点。

第四个环节就是进行拓展延伸

这样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阅读范围,满足学生的阅读期待。我可以讲一下以闻一多、徐志摩为代表的前期新月派的相关知识。

第五个环节就是课后作业:朗读并背诵诗歌

发挥学生想象力,理论结合实践,学以致用。有兴趣的同学可仿照徐志摩的风格作诗一首。

四、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力图全面而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理清文章脉络。

1、招手作别

2、金柳、波光 中国古时会将“柳”喻为“留”

3、青荇招摇

分节分析课文 4、榆阴下的清泉

5、星夜放歌 6、悄悄与沉默 7、依惜作别

他敏锐的抓住“金柳”“青荇”“波光”“清泉”“彩虹”“星辉”的具体形象,由近及远、由上而下地勾勒出康河的景观。对“撑篙”的追忆,更是诗人在感到理想破灭后,伤感无奈的“寻梦”联想。诗作巧妙的把气氛、感情、景象三者融为一体,创造出耐人寻味的意境,委婉含蓄的表露了离别愁绪,使诗篇格调轻盈柔和,有一种无可奈何的梦幻般的情调。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导入语: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很美的诗——《再别康桥》。康桥是英国剑桥大学附近的一座桥,徐志摩曾经说过:他来到剑桥大学,就像水滴回归到大海里,这片海洋里有康河的美景,有知识的殿堂,有人文的精神,有自由的呼吸。用这样的语言导入新课,来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

播放图片:课伊始,我播放以徐志摩、剑桥大学、康河风光为主的图片,并配上王菲演唱的轻柔缠绵的歌曲,营造出舒缓、柔和的诗的氛围。在图片上出现这样的文字:

他是“新月派”诗的代表,崇尚浪漫和唯美。

他的诗精致、轻柔、飘逸,像快乐的雪花。

在一个大雾弥漫的日子里,一架飞机撞上了山头,他依依不舍地走了„„

那一年他34岁,在天国里他将永远年轻。

剑桥大学成立于1209年,有着800多年的历史。

典雅堂皇的学院建筑群分散于康河的两岸。

伟大的诗人、作家、画家、哲学家云集于此。

1921年,他在此学习。

浓郁的剑桥文化,滋养了他的心灵。

淡泊悠远的田园风赋予了他灵感。

他说康桥的灵性全在一条河上。

他说康河是全世界最秀丽的一条水。

他曾于清晨在林子里闲步。

他曾在星光下听水声,听近村傍晚的钟鸣。

他曾在初夏的阳光里,到桥阴下念书。

他曾在初秋的黄昏,到拜伦潭徜徉。

从此,他做了一名浪漫的诗人。

他说,他的眼是康桥教他睁开的。

他的求知欲是康桥给他拨动的。

他称康桥是他生命的泉源,是他精神依恋之乡。

阔别六年后,他再次回到康桥,又看到了昔日的美景。

但他又要马上离开„„

在归国的海轮上,他写下了《再别康桥》。

这样安排可以使学生在欣赏图片的同时,也能了解诗人与康桥的情结,会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并在浓浓的诗的氛围中,开始本课的学习。

(二)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一)浅唱低吟——读出诗歌的音乐之美。

设计理念:这个环节要引导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学生初读诗歌,就会觉得很美,但这种认识是模糊的。我想引导学生去发现本诗的音乐之美,并体会如何读得更美。

1、明确读的语调。在这个小环节中,学生能够比较容易地感觉到用什么样的语调去读。我将引导学生试着读第1小节和最后1小节,体会出舒缓、柔和、轻盈的语调。并在反复诵读首尾两节的同时,让学生体会首尾重叠、复沓,回环往复的旋律之美,及深化出的恬静柔美的氛围。

2、引导学生读好押韵句。首先安排学生找出第一小节的韵脚。学生可能找过古诗的韵脚,不知道现代诗也讲究押韵,不太会找韵脚。我将以古诗为例,如《静夜思》,让学生明白,找韵脚要看每行诗的最后一个字,那些韵母相同的字就是韵脚。学生找到韵脚后,我将引导学生去发现整首诗押韵的规律:每小节押一韵,每节中第2、4行的最后一个字为韵脚。然后让学生试着读,在读中体会出是韵脚的那个字要着重去读,读后要停顿得略微长一些,与下两行诗形成一个间隙。

3、分析诗行排列。我要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诗行排列的特点,拿古诗来作比较,学生能比较容易发现诗行是错开的。然后进一步去体会,这样的排列使诗行在统一中有变化,使诗句更富有灵动性。在学生的试读中,让学生自己去感受每小节中2、4句要比1、3句读得略重些,也就是押韵的句子要突出出来,这样就能读出诗歌抑扬顿挫的完美节奏。

(二)想象联想——读出诗歌的意境之美。

设计理念:这个环节的安排属能力训练,我将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带领学生由抽象的意念,走进鲜活的形象世界,让他们尽情地想象、联想。

1、美美地写。这首诗意境深邃、优美,要想读出来,可不太容易。这时候,我会告诉学生,在读的时候,眼前能浮现出丰富的画面,这种感觉融到声音里,就能读出诗歌的意境之美。而想象和联想是走进诗歌意境之美的最好途径。

为了让学生写得更好,我将给学生提供两篇范文:

夕阳,将要落下了,那落日的余辉,却为这康河,为这康河边的柳树镶上了一层妩媚的金黄色。柳隙间透着夕阳的碎光。温柔的康河泛着鳞鳞的波光,那似披了一层薄纱的柳枝,在微风的吹拂下飘逸地舒展着长发,裙摆微微扬起,一举手一投足间却有着高贵的优雅,影子倒映在康河温润的柔波里,是那样动人,那样秀美,宛若仙境中美艳的新娘;这金色波光里的艳影,在水中荡漾,亦是在我的心头荡漾„„那泛起的层层涟漪,就这样飘然远去。(学生马晓彤,第二小节)

夕阳西下,我站在康河岸边,暗自神伤。金黄色的阳光铺设在康河之上,轻舟划过,留下一层层、一片片温柔的涟漪。一眼望去,清澈的河水下碧绿的荇菜若隐若现,随着水波的旋律,轻轻摇曳。轻风抚过,康河上游出重重叠叠的浪汶,透出一股久别的温暖。看到这美丽的康河,经过这往

日的康桥,我的心中留恋万千。若是可以让我永留在此,我宁愿化身为一条轻盈的水草,永远停驻在康河的怀抱。(学生冯帆,第3小节)

接下来,把学生分为4个大组,每个组内的同学自由组合,用诗一般的语言扩写1小节诗,并选一名同学负责记录,代表小组发言。

2、美美地读。

设计理念:激发学生自主、合作、创新的精神。让学生自由组合,选择他们喜欢的小节,采用他们喜欢的方式,朗诵诗歌。

我将做如下安排:指导学生采用重影式、回音式、有分有合式、独唱合唱式等形式多样的读法,展开新颖活泼的朗读训练,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并让学生体验到创造的快乐。,。

(三)体味揣摩——读出诗歌的情感之美。

设计理念:通过揣摩品味诗句,更好地理解诗人的情感,培养探究的精神。

导入语:读好诗歌的灵魂,就是读出诗人的情感,那么即使你音质不美,但感情充沛,同样会读得打动人心。阔别六年后,诗人又回到了康桥,但第二天又要离去了。在夕阳的暮色中,诗人流露出了怎样的心怀?

引导学生质疑,提出个性化的问题,并在解决这些问题中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更好地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

学生大概会提出如下的问题:

(1)为什么“我甘心做条水草”?

(2)诗人“彩虹似的梦”是怎样的梦?为什么用“沉淀”一词?

(3)诗人为何不放歌?

(4)诗的最后一小节中,“悄悄的”与“轻轻的”有何不同?诗人为何不带走一片云彩? 这些问题解决之后,学生将会明白,诗人不是单纯地歌咏康桥多姿多彩的风光,而是用精巧的词语、生动的旋律,传达出了情意绵长的心声。因为康桥里,有他青春的历程,有他至善至美的柔情,更有他最热烈的追求和梦想。

(四)深情朗读,结束本课。

课将结束时,我将给学生提供一个充分表现自己才华的机会,自由选取最喜爱的两个小节深情朗读。最后,由同学们推选读得最好的一名或两名同学为大家做精彩诵读,全班同学小声跟读,结束本课。

结束语:这节课中,同学们能用徐志摩的眼睛去看,用徐志摩的声音去读,用徐志摩的心灵去感受,并把这一切化作最动人的声音,展示给我们一次又一次精彩的朗读,你们很棒,老师愿做你们永远的朋友。

(五)布置作业

设计理念:发挥学生的独创性,做他们喜欢做的作业。

希望同学们自告奋勇,给大家布置一份独创性的作业。

六、补充说明

1、整节课采用柔和、舒缓的音乐作为背景音乐。

2、板书设计

用多媒体展示:浅唱低吟——读出诗歌的音乐之美。

想象联想——读出诗歌的意境之美。

体味揣摩——读出诗歌的情感之美。

3、说课总述

《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欣赏文学作品时,能设身处地体验和理解作品”,“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再别康桥》是一首抒写离别之情的名篇佳作。诗人以匀称的诗行、精巧的词语、完美的旋律抒发了对康桥的深深依恋之情,我希望遵循诗歌教学的规律,引导学生去感受诗歌的音乐之美,意境之美,情感之美,使学生对诗歌的赏析上升到一定的审美层次。

同时,我还要给学生足够的理解和尊重,给他们充分的选择权和自主权,让学生在自主理解的同时,获得独特的体验,使学习变得丰富而充满个性。

高尔基说:“真正的诗,永远是心灵的诗,永远是灵魂的歌。”我希望这节课,能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能在学生的心田里荡起层层涟漪;能培养学生一颗善于感受美的心灵;并能唤起他们心底美好的憧憬。这是我的心愿,这更是我不懈地追求。

谢谢各位评委。

《再别康桥》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

你们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再别康桥》,下面我就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几个方面给大家阐释一下我的教学思路。

一、说教材

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出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中等职业教育规划教材语文第三册第五单元,本单元的单元话题是“徜徉诗歌的海洋”,《再别康桥》是20世纪中国最出色的一首别离诗,是徐志摩的传世之作,这首诗语言清新,意境优美,集中体现了新格律诗“三美”主张。学习本文,能够培养学生的诗歌阅读和鉴赏能力,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再别康桥》抒发了诗人对康桥的无限依恋之情,它像一幅生动的画卷,为我们展示了梦幻一般纯、静、美的意境;它又像一支优美的乐曲,缠绵深婉的诗句随着轻柔起伏的旋律流淌出来,回环往复,余音袅袅。

这首诗无论在语言上,还是在思想情感上,都是不可多得的佳作,会给学生带来无上的美的享受。

《再别康桥》这首诗在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是二十世纪中国最出色的一首别离诗。诗人徐志摩曾说:康桥是他的精神依恋之乡。康桥那弯弯曲曲的清澈见底的河水,两岸四季长青的绿茵茵的草坪,斜依在桥的两端的棵棵垂柳,庄严秀丽的各学院的建筑群„„可以说,康桥的灵性,滋润出徐志摩这样一位充满灵性的诗人。

二、学情分析

本文所针对的对象是中职二年级的学生,对于我们的学生来说,大部分学生对于诗歌只是走马观花,难以深入体会诗歌的感情。如何在学生和诗歌中间架起一座桥梁,使抽象的诗歌变得具体可感呢?教学中,我借助多媒体教学,创设意境,在轻松愉悦的课堂中带领学生走进诗人的心灵,唤起学生比较真实感受。

三、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教材特点和学生情况,结合本首诗的思想内容,我制定本节课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目标:

理解诗人的情感变化,体会诗人对康桥的深深眷恋和依依惜别之情。

能力目标:

品味诗歌的语言,挖掘意象的内涵,感受诗歌的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诗歌的热爱,提高文学素养

四、说教法和学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基于此,我准备采用的教法是朗读感悟法,点拨法。结合本课的语言特色,以读代讲,以读促学,通过自读自悟、边读边想像,生生评读,师生评读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在读中“思考”,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想象”,充分感受课文的语言美、意境美,并将之内化、沉淀,从而形成良好的语感。教师则抓住诗中的亮点、关键字句进行推敲、点评。

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讨论法、朗读法和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

此外我准备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运用多媒体将课文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增强学生对诗歌的主体感悟。

五、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五个环节展开。 第一个环节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如何导入新课,因为每个诗人都是独特的,每首诗都有它产生的社会根源及个性特点。因而对诗人的生活背景、遭遇作适当的介绍,可以帮助学生走进诗人的内心,深入理解诗歌的情感。我借用课件展示徐志摩的简要情况导入新课(以图片加文字的形式出示) 课件展示:

康桥即剑桥。1920年10月—1922年8月,诗人徐志摩曾游学于此。徐志摩:1896——1931,原名徐章序,浙江海宁人。1931年11月19日因飞机失事遇难。康桥时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他后来曾满怀深情地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可见康桥对作者的影响之深。1928年作者故地重游留此佳作。还可简单介绍一下作者当时与林徽因感情纠葛,借此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第二个环节 落实基础,整体感知

首先,教师请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解决字词问题,教师有针对性的对某些容易读错写错的生字词进行指导,例如青荇xìng多年生的草本植物,浮在水面。长篙gāo撑船的竹竿或木杆。 漫溯sù逆着水流的方向走。

新课标对学生阅读的要求是: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此环节力图将学生置于阅读的主体地位,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出发点,学生边读边思考,在听读中理清思路,锻炼学生的听说读和概括能力,解决教学重点。

第三个环节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教师请学生先默读,也可让学生配乐朗诵。然后带着问题找出答案。

例如:

分析“招摇”的深意(“招摇”写出了水草自由自在的生活状态,暗喻了剑桥大学自由民主的学术氛围)

“梦”的含义 “寻梦?”,作者回到阔别已久的母校,想要追寻什么呢?分析“梦”的深层含义。(梦:①对往昔生活的追忆②对艺术理想的追求③对自由民主的向往)

总结:剑桥大学对于作者来说,既是母校,又超越了母校,它是作者心灵的圣地,灵魂的天国,寄托了作者乌托邦式的理想。

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和讨论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从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进而解决教学难点。

第四个环节就是进行拓展延伸

这样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阅读范围,满足学生的阅读期待。我可以讲一下以闻一多、徐志摩为代表的前期新月派的相关知识。

第五个环节就是课后作业:朗读并背诵诗歌

发挥学生想象力,理论结合实践,学以致用。有兴趣的同学可仿照徐志摩的风格作诗一首。

四、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力图全面而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理清文章脉络。

1、招手作别

2、金柳、波光 中国古时会将“柳”喻为“留”

3、青荇招摇

分节分析课文 4、榆阴下的清泉

5、星夜放歌 6、悄悄与沉默 7、依惜作别

他敏锐的抓住“金柳”“青荇”“波光”“清泉”“彩虹”“星辉”的具体形象,由近及远、由上而下地勾勒出康河的景观。对“撑篙”的追忆,更是诗人在感到理想破灭后,伤感无奈的“寻梦”联想。诗作巧妙的把气氛、感情、景象三者融为一体,创造出耐人寻味的意境,委婉含蓄的表露了离别愁绪,使诗篇格调轻盈柔和,有一种无可奈何的梦幻般的情调。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导入语: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很美的诗——《再别康桥》。康桥是英国剑桥大学附近的一座桥,徐志摩曾经说过:他来到剑桥大学,就像水滴回归到大海里,这片海洋里有康河的美景,有知识的殿堂,有人文的精神,有自由的呼吸。用这样的语言导入新课,来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

播放图片:课伊始,我播放以徐志摩、剑桥大学、康河风光为主的图片,并配上王菲演唱的轻柔缠绵的歌曲,营造出舒缓、柔和的诗的氛围。在图片上出现这样的文字:

他是“新月派”诗的代表,崇尚浪漫和唯美。

他的诗精致、轻柔、飘逸,像快乐的雪花。

在一个大雾弥漫的日子里,一架飞机撞上了山头,他依依不舍地走了„„

那一年他34岁,在天国里他将永远年轻。

剑桥大学成立于1209年,有着800多年的历史。

典雅堂皇的学院建筑群分散于康河的两岸。

伟大的诗人、作家、画家、哲学家云集于此。

1921年,他在此学习。

浓郁的剑桥文化,滋养了他的心灵。

淡泊悠远的田园风赋予了他灵感。

他说康桥的灵性全在一条河上。

他说康河是全世界最秀丽的一条水。

他曾于清晨在林子里闲步。

他曾在星光下听水声,听近村傍晚的钟鸣。

他曾在初夏的阳光里,到桥阴下念书。

他曾在初秋的黄昏,到拜伦潭徜徉。

从此,他做了一名浪漫的诗人。

他说,他的眼是康桥教他睁开的。

他的求知欲是康桥给他拨动的。

他称康桥是他生命的泉源,是他精神依恋之乡。

阔别六年后,他再次回到康桥,又看到了昔日的美景。

但他又要马上离开„„

在归国的海轮上,他写下了《再别康桥》。

这样安排可以使学生在欣赏图片的同时,也能了解诗人与康桥的情结,会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并在浓浓的诗的氛围中,开始本课的学习。

(二)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一)浅唱低吟——读出诗歌的音乐之美。

设计理念:这个环节要引导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学生初读诗歌,就会觉得很美,但这种认识是模糊的。我想引导学生去发现本诗的音乐之美,并体会如何读得更美。

1、明确读的语调。在这个小环节中,学生能够比较容易地感觉到用什么样的语调去读。我将引导学生试着读第1小节和最后1小节,体会出舒缓、柔和、轻盈的语调。并在反复诵读首尾两节的同时,让学生体会首尾重叠、复沓,回环往复的旋律之美,及深化出的恬静柔美的氛围。

2、引导学生读好押韵句。首先安排学生找出第一小节的韵脚。学生可能找过古诗的韵脚,不知道现代诗也讲究押韵,不太会找韵脚。我将以古诗为例,如《静夜思》,让学生明白,找韵脚要看每行诗的最后一个字,那些韵母相同的字就是韵脚。学生找到韵脚后,我将引导学生去发现整首诗押韵的规律:每小节押一韵,每节中第2、4行的最后一个字为韵脚。然后让学生试着读,在读中体会出是韵脚的那个字要着重去读,读后要停顿得略微长一些,与下两行诗形成一个间隙。

3、分析诗行排列。我要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诗行排列的特点,拿古诗来作比较,学生能比较容易发现诗行是错开的。然后进一步去体会,这样的排列使诗行在统一中有变化,使诗句更富有灵动性。在学生的试读中,让学生自己去感受每小节中2、4句要比1、3句读得略重些,也就是押韵的句子要突出出来,这样就能读出诗歌抑扬顿挫的完美节奏。

(二)想象联想——读出诗歌的意境之美。

设计理念:这个环节的安排属能力训练,我将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带领学生由抽象的意念,走进鲜活的形象世界,让他们尽情地想象、联想。

1、美美地写。这首诗意境深邃、优美,要想读出来,可不太容易。这时候,我会告诉学生,在读的时候,眼前能浮现出丰富的画面,这种感觉融到声音里,就能读出诗歌的意境之美。而想象和联想是走进诗歌意境之美的最好途径。

为了让学生写得更好,我将给学生提供两篇范文:

夕阳,将要落下了,那落日的余辉,却为这康河,为这康河边的柳树镶上了一层妩媚的金黄色。柳隙间透着夕阳的碎光。温柔的康河泛着鳞鳞的波光,那似披了一层薄纱的柳枝,在微风的吹拂下飘逸地舒展着长发,裙摆微微扬起,一举手一投足间却有着高贵的优雅,影子倒映在康河温润的柔波里,是那样动人,那样秀美,宛若仙境中美艳的新娘;这金色波光里的艳影,在水中荡漾,亦是在我的心头荡漾„„那泛起的层层涟漪,就这样飘然远去。(学生马晓彤,第二小节)

夕阳西下,我站在康河岸边,暗自神伤。金黄色的阳光铺设在康河之上,轻舟划过,留下一层层、一片片温柔的涟漪。一眼望去,清澈的河水下碧绿的荇菜若隐若现,随着水波的旋律,轻轻摇曳。轻风抚过,康河上游出重重叠叠的浪汶,透出一股久别的温暖。看到这美丽的康河,经过这往

日的康桥,我的心中留恋万千。若是可以让我永留在此,我宁愿化身为一条轻盈的水草,永远停驻在康河的怀抱。(学生冯帆,第3小节)

接下来,把学生分为4个大组,每个组内的同学自由组合,用诗一般的语言扩写1小节诗,并选一名同学负责记录,代表小组发言。

2、美美地读。

设计理念:激发学生自主、合作、创新的精神。让学生自由组合,选择他们喜欢的小节,采用他们喜欢的方式,朗诵诗歌。

我将做如下安排:指导学生采用重影式、回音式、有分有合式、独唱合唱式等形式多样的读法,展开新颖活泼的朗读训练,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并让学生体验到创造的快乐。,。

(三)体味揣摩——读出诗歌的情感之美。

设计理念:通过揣摩品味诗句,更好地理解诗人的情感,培养探究的精神。

导入语:读好诗歌的灵魂,就是读出诗人的情感,那么即使你音质不美,但感情充沛,同样会读得打动人心。阔别六年后,诗人又回到了康桥,但第二天又要离去了。在夕阳的暮色中,诗人流露出了怎样的心怀?

引导学生质疑,提出个性化的问题,并在解决这些问题中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更好地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

学生大概会提出如下的问题:

(1)为什么“我甘心做条水草”?

(2)诗人“彩虹似的梦”是怎样的梦?为什么用“沉淀”一词?

(3)诗人为何不放歌?

(4)诗的最后一小节中,“悄悄的”与“轻轻的”有何不同?诗人为何不带走一片云彩? 这些问题解决之后,学生将会明白,诗人不是单纯地歌咏康桥多姿多彩的风光,而是用精巧的词语、生动的旋律,传达出了情意绵长的心声。因为康桥里,有他青春的历程,有他至善至美的柔情,更有他最热烈的追求和梦想。

(四)深情朗读,结束本课。

课将结束时,我将给学生提供一个充分表现自己才华的机会,自由选取最喜爱的两个小节深情朗读。最后,由同学们推选读得最好的一名或两名同学为大家做精彩诵读,全班同学小声跟读,结束本课。

结束语:这节课中,同学们能用徐志摩的眼睛去看,用徐志摩的声音去读,用徐志摩的心灵去感受,并把这一切化作最动人的声音,展示给我们一次又一次精彩的朗读,你们很棒,老师愿做你们永远的朋友。

(五)布置作业

设计理念:发挥学生的独创性,做他们喜欢做的作业。

希望同学们自告奋勇,给大家布置一份独创性的作业。

六、补充说明

1、整节课采用柔和、舒缓的音乐作为背景音乐。

2、板书设计

用多媒体展示:浅唱低吟——读出诗歌的音乐之美。

想象联想——读出诗歌的意境之美。

体味揣摩——读出诗歌的情感之美。

3、说课总述

《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欣赏文学作品时,能设身处地体验和理解作品”,“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再别康桥》是一首抒写离别之情的名篇佳作。诗人以匀称的诗行、精巧的词语、完美的旋律抒发了对康桥的深深依恋之情,我希望遵循诗歌教学的规律,引导学生去感受诗歌的音乐之美,意境之美,情感之美,使学生对诗歌的赏析上升到一定的审美层次。

同时,我还要给学生足够的理解和尊重,给他们充分的选择权和自主权,让学生在自主理解的同时,获得独特的体验,使学习变得丰富而充满个性。

高尔基说:“真正的诗,永远是心灵的诗,永远是灵魂的歌。”我希望这节课,能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能在学生的心田里荡起层层涟漪;能培养学生一颗善于感受美的心灵;并能唤起他们心底美好的憧憬。这是我的心愿,这更是我不懈地追求。

谢谢各位评委。


相关文章

  • 206再别康桥
  • 徐志摩(1896-1931),原名章垿,浙江海宁人.他是新月派的盟主和最有代表性的诗人.从1922年自英国留学归来,到1931年因飞机失事身亡,他的诗歌创作只有十年,留下的诗集有四本:<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 ...查看


  • 解读徐志摩[我所知道康桥]之根本
  • 解读徐志摩<我所知道的康桥>之根本 [摘要]读懂"性灵"之含意是读好<我所知道的康桥>之文的关键,也是读懂徐志摩之人之文的关键.<我所知道的康桥>一文的四大部分多次提及"性灵 ...查看


  • 再别康桥教学版
  • 再 别 康 桥 教学目的 1.感知<再别康桥>的诗意美.艺术美和人情美. 2.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再别康桥>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2.<再别康桥>中的诗意美和人情美 ...查看


  • 静默神圣的归依--读徐志摩的[我所知道的康桥]
  • 静默神圣的归依 --读徐志摩的<我所知道的康桥> 有一种震撼,来自于静默,抑如自然,在瞬间沉入心底,溶于灵魂,异常神圣,成为生命中不可替代的支撑. 只有独处的时候,才能真正发现生命中的真实,这时的灵魂是安静的,所以在投入双眸的幻 ...查看


  • 再别康桥教案
  • 多媒体展示:两卷新诗,廿年老友,相逢同是天涯,只为佳人难再得: 一声河满,九点齐烟,化鹤重归华表,应愁高处不胜寒. 师:这是一副挽联,所挽对象为新月诗派代表人物徐志摩. "两卷 新诗",指的是徐志摩的诗集<志摩的诗 ...查看


  • [再别康桥]优秀教案
  • <再别康桥>教案 徐志摩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诗歌的三美,把握作者蕴含在诗歌中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诵读感受诗歌三美.教师指导学生讨论诗歌意象蕴含的情感. 3.能力培养目标:新诗的欣赏方法. 教学重点 ...查看


  • [再别康桥]赏析
  • <再别康桥>赏析 <再别康桥>是徐志摩最富盛名的诗作之一. 徐志摩(1897-1931),字摩诘,浙江海宁人.早年留学美.英等国.回国后组织新月社.是新月派的代表诗人.主要的作品集有<猛虎集>.<云 ...查看


  • ★再别康桥读后感800字_读后感800字
  • <再别康桥>是徐志摩脍炙人口的新诗,作者将剑桥的景色和缅怀之情融入诗中,将自己告别剑桥的淡淡愁绪展现得淋漓尽致.下面是出国留学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再别康桥读后感800字,欢迎阅读. 再别康桥读后感800字(一)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 ...查看


  • 课题再别康桥.doc1
  • 再别康桥 徐志摩 石榴初级中学 孙成静 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朗读,体悟诗人淡淡的忧愁: 2.通过意象,体会诗人对康桥的爱与眷恋 教学重.难点: 反复朗读,体悟诗人思想感情. 学情分析: 初一的学生往往体会不到纯粹的,本真的情感,尤其是我 ...查看


  • 再别康桥说课稿 1
  • <再别康桥>说课稿 各位老师: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篇目是现代诗人徐志摩的一篇脍炙人口的诗歌--<再别康桥>.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六个方面向各位老师展示我的教学设计. 一.说教材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