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教师的主导地位不能忽视

新课改下教师的主导地位不能忽视

江藻镇中 吕杭成

[摘要]目前正在轰轰烈烈进行的语文课程改革对教师的主导地位提出了挑战。如何应对挑战,存在两种完全不同的观点:放弃教师主导地位,任由学生自由发展;坚守教师的主导地位。本文从语文课程标准出发,对教师的主导地位进行了简单历史的考察,基于现实提出在现阶段的课堂不能放弃教师的主导地位的观点,并提出了在课程改革中教师角色变换的背景中如何加强和改善主导作用的几个策略。

[关键词] 语文课程 教师地位 主导作用

新的语文教学大纲的颁布,使得许多语文教育人士开始重新审视我们的语文教学了。让学生运用自己的生活体验、情感去参与学习,自主学习已成了不争的事实。可以说,学生的主体性已被明确地界定下来。然而,纵观中国多年的教育实践,往往我们强调这点,便容易忽视另外一点,难以辨证客观地看待某一问题:要求学生为学习的主体,往往便会忽视、淡化教师的主导作用,以为只要学生热热闹闹、畅所欲言,便是强调了学生的学习主体性,达到了语文的教学效果。一些学校甚至规定一堂课教师讲授的时间不得超过15分钟,其余的时间全部让给学生,认为这就是强调了学生学生的主体性。而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在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没有教师的主导地位,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的学生主体性。因此,在强调学生的学习主体性时,切不可忽视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作为教育一线的老师,自己也考虑到不少问题,但听了一些老师的课,有的语文课一味地让学生自读或自学,老师不做任何引导,学生一节课下来提一些不着边际的问题,根本不能正确把握课文的主体内容或艺术手法。有的语文课分组讨论不同的问题,形式上课堂气氛非常活跃;事实上,有的学生讨论的根本与题目无关,或者一组发言时,另一组看热闹,根本没参与进来,这样的课堂教学效果可想而知。有的语文课,学生的学习是随心所欲地进行着,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段落来进行朗读,选择自己喜欢的词语来进行造句练习,选择自己理解的关键处来给大家讲讲„„自主,成了没有统一要求学习任务、学习途径和学习方法的遁词,学生严重地在各取所需地进行学习,在选取最薄弱的地方钉钉子,一知半解、东鳞西爪、粗枝大叶的学风正严重地侵蚀着学生。

事实上,以学生为主体绝不意味着教学过程中事事都要学生亲自"发现",让他们在黑暗中摸索,徒费时间。教学效率就在于追求花最少的时间去获得最大的收获,因此,以学生为主体,并不是放松或取消教师的主导作用,而是要加强教师的主导作用。

现代教学规律和教学实践在确认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同时,规定教师在教学教程中的作用和活动方式主要是"导",也就是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思维流程、学习心理,正确地引导学生达到已知的彼岸。因此目前问题不在于要不要教师的主导,而在于如何发挥主导作用。现在许多教师也经常讲以教师为主导,可是在教学实践中恰恰忽略了这“导”,或是"牵"着学生走,或是"注入式"、"满堂灌"。课堂上教师依然支配一切,越俎代庖,名曰"主导",实为"主宰"。

教师的主导作用,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教师是整个教学过程的组织者,他使学生的求知活动始终围绕主要目标进行,并收到最理想的效果。(2)教师是学生求知过程中的启发者,引导学生不断向知识深度和广度进行探索。(3)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随时给学生以鼓励、督促和进行学习目的、学习方法的指导。(4)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在学生求"知"不得的时候,教师的讲授还是不可少的。

是组织者,就不能"放羊";是启发者,就不能"填鸭";是指导者,就不能越俎代庖;是传授者,就不能当讲不讲。因此不管从哪方面考虑问题,教师的着眼点都应放在学生身上。教师越是"导"之有方,"导"之得法,学生的"主体"作用越能充分发挥,从而自觉地促使学生由"需要教"向"不需要教"转化。这些都是不可替代的教师的主导作用。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处理好学生主体地位与主导地位的关系呢?

一、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对知识的准确把握

我们知道,学生由于年龄与知识的原因,他们往往不能对一个事物有客观正确的认识,有时他们的认识是偏颇或错误的,这时我们不能因为要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而不去纠正它,而必须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引导学生将认识纳入正常、正确的轨道。

曾听过一节《孔乙己》的公开课,授课老师在导入新课,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后,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根据你的见解,你认为孔乙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由于教师言语激励得当,学生们纷纷举手发言,有的说孔乙己是一个正直的人,有的说孔乙己是一个悲惨的人,有的说孔乙己是一个败类,有的说孔乙己是一个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人,有的说孔乙己是一个好喝懒做的人„„。答案一共有十几种,课堂气氛也很热烈。授课老师都给予了赞许的语言。最后授课教师总结说:“同学们都发表了自己的见解,很好!下面我们来探讨一下孔乙己形成这些性格的原因„„。”

从授课的效果来看,这节课确实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但很明显可以看出,由于缺乏老师对他们认识的归纳总结,缺乏除谬出新,学生们并没有真正认识孔乙己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像败类、正直等概念明显是错的,但由于老师不去指出,可能还会留在学生的印象里。

因此可以说,这种主体性是不全面的。

而真正意义上的主体性则是在学生认识的过程中,老师不断引导,使学生对自己的见解不断补充与完善,使他们学有所得。特级教师宁鸿彬老师执教的《有的人》一课,便是很好地将老师的主导性发挥出来,真正体现学生学生的主体性。

当宁老师请同学们比较“有的人,/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有的人,/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这节诗中两种人什么地方不同时,学生们一共回答了五种答案:思想不同,目的不同,所求不同,觉悟不同,追求不同。宁老师先肯定了同学们的发言,然后和同学们共同对这五个词进行分析,最后师生共同确定用“追求”最好。学生们在和宁老师的逐一分析下,清楚地明确了这两种人是在追求上不相同的,应该讲,这才是真正意义上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二、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思维的不断深入

前面所述,由于学生的年龄、阅历等方面的原因,学生对事物的认识往往是肤浅,不全面的,特别是不少的教材所选的名篇佳作离学生生活的时代较远,学生对里面人物或思想认识不能一下到位。他们思维往往停留在现象,而难以接触到事物的本质。因此,引导学生思维不断深入,深入到问题的本质,这也是体现学生学习主体性的一个重要方面。否则,学生的学习主体只能是幼稚的主体。

下面是许序修老师在《登高》教学的一个片段。

师:这首诗的前两句写了哪六种景物?

生:风、天、猿、渚、沙、鸟。

师:说得再具体些。譬如:风是——

生:“风”是急风,“天”是高天,“猿”是哀猿,“渚”是“清渚”,“沙”是白沙,“鸟”是飞鸟。

师:思维可以开拓得再宽些,要把对景物的领悟与杜甫当时的处境和命运联系起来思考,说说这些景物各给人什么感觉?

生:急风使人感到身体寒冷,心灵颤抖。

生:高天使人感到天地空旷,希望渺茫。

生:哀猿的叫声令人心动,凄楚不已。

师:说得好,正如(凄楚的)“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生:清渚、白沙给人一种冷色的感觉,在急风、高天哀猿的渲染下,更显得万分的悲凉。 在以上的教学过程中,许老师所做的工作就是引导学生思维往下深入,学生由最初想到

的单纯的风、天、猿、渚、沙、鸟至后来的急风使人感到身体寒冷,心灵颤抖„„再到后来的“显得万分的悲凉”。思维已明显逐步深入,逐步接触到这首诗的意境与整首诗要表达的情感。

学生在课堂上能达到这样的效果,就是一个成熟的学习主体。

三、教师要引导学生全面参与

据一项课堂调查表明,课堂上能积极参与思维,参与课题活动的,占所调查人数的37%,大多数是处于半积极状态,少部分学生游离课堂之外。确实,在课堂上,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一种现象,少部分学生举手积极,回答问题积极,思维积极,不少学生只是静静地听着,但保持着“沉默是金”,更有少数学生同“身在曹营心在汉”,这从语文的教学目的或效果看,这显然有悖于全面发展,全面提高这一宗旨的,更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造成学生不积极参与的原因除了学生的个性或经历以外,教师没能积极引导也是一个重要方面。我们曾看到一些著名的授课老师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他们能将课堂内所有学生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使他们都积极参与语文学习中来,究其原因,一方面他们能从学生实际出发,找到切合学生生活的突破口,让学生从自己生活中感性的,熟悉的事例中激发兴趣,从而积极参与到后面的语言学习中。另一方面,他们能根据学生的个性,将问题的难易分开,使学生能从一个浅层次问题入手,并给予恰当的激励,消除学生的恐惧心理,形成一个积极参与的意识。

应该说,学生是否全面参与语文学习,也是体现学生学习主体性的一个标志。而这方面教导的主导性非常重要。

四、引导学生创新学习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创新是一个民族的希望。对于将肩负祖未来的学生来说,创新将尤其重要。然而学生的创新意识不是与生俱来的,它要靠外物的激发,特别是教师的引导。近些年来,在作文写作方面,关于创新写作的论著较多,许多语言教师已开始关注创新这个话题。实际上,不仅作文需要创新,语文教学同样需要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就中学语言教材而言,可以说有很多文章都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只是看你老师能否去运用,能否有意识去引导。

例如:《孔乙己》中孔乙己的结局;《木兰诗》中木兰从军十二年情景;《皇帝新装》中皇帝回宫后的心理;„„,这些文章都为学生留下了创造想象的空间。授课老师如果有意识安排这样的训练,那么,学生将会更深一步的创新意识介入语文学习中,那么,语文学习的主体性将会得到充分地体现。

综上所述,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必须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但同时必须强调教师的主导性,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助过程,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平等对话。新课改要求教师转化自己的角色,由传授转化为诱导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由主宰转化为合作者,但是,任何的角色和教学上的转变都应该以教育过程的最优化,教育效益的最大化,作为我们的最终追求。因此,在现阶段的课程改革中,我们还是应该理直气壮地坚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新课改下教师的主导地位不能忽视

江藻镇中 吕杭成

[摘要]目前正在轰轰烈烈进行的语文课程改革对教师的主导地位提出了挑战。如何应对挑战,存在两种完全不同的观点:放弃教师主导地位,任由学生自由发展;坚守教师的主导地位。本文从语文课程标准出发,对教师的主导地位进行了简单历史的考察,基于现实提出在现阶段的课堂不能放弃教师的主导地位的观点,并提出了在课程改革中教师角色变换的背景中如何加强和改善主导作用的几个策略。

[关键词] 语文课程 教师地位 主导作用

新的语文教学大纲的颁布,使得许多语文教育人士开始重新审视我们的语文教学了。让学生运用自己的生活体验、情感去参与学习,自主学习已成了不争的事实。可以说,学生的主体性已被明确地界定下来。然而,纵观中国多年的教育实践,往往我们强调这点,便容易忽视另外一点,难以辨证客观地看待某一问题:要求学生为学习的主体,往往便会忽视、淡化教师的主导作用,以为只要学生热热闹闹、畅所欲言,便是强调了学生的学习主体性,达到了语文的教学效果。一些学校甚至规定一堂课教师讲授的时间不得超过15分钟,其余的时间全部让给学生,认为这就是强调了学生学生的主体性。而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在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没有教师的主导地位,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的学生主体性。因此,在强调学生的学习主体性时,切不可忽视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作为教育一线的老师,自己也考虑到不少问题,但听了一些老师的课,有的语文课一味地让学生自读或自学,老师不做任何引导,学生一节课下来提一些不着边际的问题,根本不能正确把握课文的主体内容或艺术手法。有的语文课分组讨论不同的问题,形式上课堂气氛非常活跃;事实上,有的学生讨论的根本与题目无关,或者一组发言时,另一组看热闹,根本没参与进来,这样的课堂教学效果可想而知。有的语文课,学生的学习是随心所欲地进行着,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段落来进行朗读,选择自己喜欢的词语来进行造句练习,选择自己理解的关键处来给大家讲讲„„自主,成了没有统一要求学习任务、学习途径和学习方法的遁词,学生严重地在各取所需地进行学习,在选取最薄弱的地方钉钉子,一知半解、东鳞西爪、粗枝大叶的学风正严重地侵蚀着学生。

事实上,以学生为主体绝不意味着教学过程中事事都要学生亲自"发现",让他们在黑暗中摸索,徒费时间。教学效率就在于追求花最少的时间去获得最大的收获,因此,以学生为主体,并不是放松或取消教师的主导作用,而是要加强教师的主导作用。

现代教学规律和教学实践在确认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同时,规定教师在教学教程中的作用和活动方式主要是"导",也就是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思维流程、学习心理,正确地引导学生达到已知的彼岸。因此目前问题不在于要不要教师的主导,而在于如何发挥主导作用。现在许多教师也经常讲以教师为主导,可是在教学实践中恰恰忽略了这“导”,或是"牵"着学生走,或是"注入式"、"满堂灌"。课堂上教师依然支配一切,越俎代庖,名曰"主导",实为"主宰"。

教师的主导作用,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教师是整个教学过程的组织者,他使学生的求知活动始终围绕主要目标进行,并收到最理想的效果。(2)教师是学生求知过程中的启发者,引导学生不断向知识深度和广度进行探索。(3)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随时给学生以鼓励、督促和进行学习目的、学习方法的指导。(4)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在学生求"知"不得的时候,教师的讲授还是不可少的。

是组织者,就不能"放羊";是启发者,就不能"填鸭";是指导者,就不能越俎代庖;是传授者,就不能当讲不讲。因此不管从哪方面考虑问题,教师的着眼点都应放在学生身上。教师越是"导"之有方,"导"之得法,学生的"主体"作用越能充分发挥,从而自觉地促使学生由"需要教"向"不需要教"转化。这些都是不可替代的教师的主导作用。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处理好学生主体地位与主导地位的关系呢?

一、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对知识的准确把握

我们知道,学生由于年龄与知识的原因,他们往往不能对一个事物有客观正确的认识,有时他们的认识是偏颇或错误的,这时我们不能因为要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而不去纠正它,而必须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引导学生将认识纳入正常、正确的轨道。

曾听过一节《孔乙己》的公开课,授课老师在导入新课,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后,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根据你的见解,你认为孔乙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由于教师言语激励得当,学生们纷纷举手发言,有的说孔乙己是一个正直的人,有的说孔乙己是一个悲惨的人,有的说孔乙己是一个败类,有的说孔乙己是一个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人,有的说孔乙己是一个好喝懒做的人„„。答案一共有十几种,课堂气氛也很热烈。授课老师都给予了赞许的语言。最后授课教师总结说:“同学们都发表了自己的见解,很好!下面我们来探讨一下孔乙己形成这些性格的原因„„。”

从授课的效果来看,这节课确实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但很明显可以看出,由于缺乏老师对他们认识的归纳总结,缺乏除谬出新,学生们并没有真正认识孔乙己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像败类、正直等概念明显是错的,但由于老师不去指出,可能还会留在学生的印象里。

因此可以说,这种主体性是不全面的。

而真正意义上的主体性则是在学生认识的过程中,老师不断引导,使学生对自己的见解不断补充与完善,使他们学有所得。特级教师宁鸿彬老师执教的《有的人》一课,便是很好地将老师的主导性发挥出来,真正体现学生学生的主体性。

当宁老师请同学们比较“有的人,/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有的人,/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这节诗中两种人什么地方不同时,学生们一共回答了五种答案:思想不同,目的不同,所求不同,觉悟不同,追求不同。宁老师先肯定了同学们的发言,然后和同学们共同对这五个词进行分析,最后师生共同确定用“追求”最好。学生们在和宁老师的逐一分析下,清楚地明确了这两种人是在追求上不相同的,应该讲,这才是真正意义上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二、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思维的不断深入

前面所述,由于学生的年龄、阅历等方面的原因,学生对事物的认识往往是肤浅,不全面的,特别是不少的教材所选的名篇佳作离学生生活的时代较远,学生对里面人物或思想认识不能一下到位。他们思维往往停留在现象,而难以接触到事物的本质。因此,引导学生思维不断深入,深入到问题的本质,这也是体现学生学习主体性的一个重要方面。否则,学生的学习主体只能是幼稚的主体。

下面是许序修老师在《登高》教学的一个片段。

师:这首诗的前两句写了哪六种景物?

生:风、天、猿、渚、沙、鸟。

师:说得再具体些。譬如:风是——

生:“风”是急风,“天”是高天,“猿”是哀猿,“渚”是“清渚”,“沙”是白沙,“鸟”是飞鸟。

师:思维可以开拓得再宽些,要把对景物的领悟与杜甫当时的处境和命运联系起来思考,说说这些景物各给人什么感觉?

生:急风使人感到身体寒冷,心灵颤抖。

生:高天使人感到天地空旷,希望渺茫。

生:哀猿的叫声令人心动,凄楚不已。

师:说得好,正如(凄楚的)“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生:清渚、白沙给人一种冷色的感觉,在急风、高天哀猿的渲染下,更显得万分的悲凉。 在以上的教学过程中,许老师所做的工作就是引导学生思维往下深入,学生由最初想到

的单纯的风、天、猿、渚、沙、鸟至后来的急风使人感到身体寒冷,心灵颤抖„„再到后来的“显得万分的悲凉”。思维已明显逐步深入,逐步接触到这首诗的意境与整首诗要表达的情感。

学生在课堂上能达到这样的效果,就是一个成熟的学习主体。

三、教师要引导学生全面参与

据一项课堂调查表明,课堂上能积极参与思维,参与课题活动的,占所调查人数的37%,大多数是处于半积极状态,少部分学生游离课堂之外。确实,在课堂上,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一种现象,少部分学生举手积极,回答问题积极,思维积极,不少学生只是静静地听着,但保持着“沉默是金”,更有少数学生同“身在曹营心在汉”,这从语文的教学目的或效果看,这显然有悖于全面发展,全面提高这一宗旨的,更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造成学生不积极参与的原因除了学生的个性或经历以外,教师没能积极引导也是一个重要方面。我们曾看到一些著名的授课老师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他们能将课堂内所有学生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使他们都积极参与语文学习中来,究其原因,一方面他们能从学生实际出发,找到切合学生生活的突破口,让学生从自己生活中感性的,熟悉的事例中激发兴趣,从而积极参与到后面的语言学习中。另一方面,他们能根据学生的个性,将问题的难易分开,使学生能从一个浅层次问题入手,并给予恰当的激励,消除学生的恐惧心理,形成一个积极参与的意识。

应该说,学生是否全面参与语文学习,也是体现学生学习主体性的一个标志。而这方面教导的主导性非常重要。

四、引导学生创新学习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创新是一个民族的希望。对于将肩负祖未来的学生来说,创新将尤其重要。然而学生的创新意识不是与生俱来的,它要靠外物的激发,特别是教师的引导。近些年来,在作文写作方面,关于创新写作的论著较多,许多语言教师已开始关注创新这个话题。实际上,不仅作文需要创新,语文教学同样需要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就中学语言教材而言,可以说有很多文章都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只是看你老师能否去运用,能否有意识去引导。

例如:《孔乙己》中孔乙己的结局;《木兰诗》中木兰从军十二年情景;《皇帝新装》中皇帝回宫后的心理;„„,这些文章都为学生留下了创造想象的空间。授课老师如果有意识安排这样的训练,那么,学生将会更深一步的创新意识介入语文学习中,那么,语文学习的主体性将会得到充分地体现。

综上所述,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必须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但同时必须强调教师的主导性,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助过程,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平等对话。新课改要求教师转化自己的角色,由传授转化为诱导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由主宰转化为合作者,但是,任何的角色和教学上的转变都应该以教育过程的最优化,教育效益的最大化,作为我们的最终追求。因此,在现阶段的课程改革中,我们还是应该理直气壮地坚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相关文章

  • 把握课改实质,实现"有效"教学
  • 随着新课改的全面铺开,我们所有教师都非常注意尽可能多的用新课标理念指导教学实践,逐步更新教育观念:同时,也注重教学中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等新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但这其中也难免产 ...查看


  • 信息化技术与
  • 信息化技术与"四环八步"课堂教学的融合反思 竹溪县城关中学 鲁静 [摘 要]本文从信息技术与四环八步课堂教学方面对信息化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常见的错误进行详细地阐述分析,并提出纠正措施,力求引起反思,达到有效的信息化教学 ...查看


  • 初中语文课改工作总结
  • 初中语文课改工作总结 语文教师们积极投入,艰难探索,深入课改,调查研究,在"改"的过程中,坚持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独立思考,找准方向,求真求实,既稳打稳扎,又大胆尝试.促进了我镇语文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与发展,现将主要工作 ...查看


  • 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体育教学实践
  • [摘要]高中新课改的目标是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真正实施素质教育.新课程标准在教学形式.学习目标.学习水平及课程评价上与传统的体育教学有很大的差异,这就要求体育教师认真学习和研究新课程理念,做好课改工作. [关键词]课程标准:高中体育 ...查看


  • 课题研究背景与目的
  •  课题研究背景与目的 一.课题研究背景与目的: 新课程要求:"小学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 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 ...查看


  • 初中语文课改反思与总结
  • 初中语文课改反思与总结 王经华 在中学语文新课改已经进行几年的情况下,我们也同步在教育教学中积极的探索.我们既取得了经验和效果,也走了不少弯路.如: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以至于在一段时间里课堂上活动虽然很多,形式也丰 ...查看


  • 新课改高中数学开展有效探究性教学
  • [摘要]在高中数学新课改课堂上实施探究性教学,需要创设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的有效情境,通过类比探究学习来开阔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力,通过进行变式训练来增强和巩固学生的记忆,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的精神.当然在课堂上,还应该提倡学生大胆 ...查看


  • 新课改背景下的师生关系
  • 关于广西新课改背景下的师生关系的探索与思考 广西壮族自治区桂平市一中 胡登阁 广西区的新课改道路可谓历尽了曲折,笔者所在的桂平市终于在今年即2012年秋季学期迎来了新课改背景下的第一届高中学生.然而广西区新课改普及得较晚,又没有现成的模式和 ...查看


  • 高中语文新课改培训心得
  • 高中语文新课改培训心得 8月2-9日参加了高中语文新课程培训,按照学习进程,利用课余学习了高中新课程改革的一些知识,自己有了一定的认识. 一.转变教育观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 高中新课程的实施必须更新观念,尤其是教材观.解决了教材观才能谈改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