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的重新联合:一个政治哲学的隐喻

作者简介:作者简介:经理(1982—),男,天津人,哲学博士,天津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主要从事意识形态问题,社会政治哲学与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

摘 要:阿尔都塞对“虚空”的创造性解释使伊壁鸠鲁的原子论不再是原子聚散的空间,而使它具备了价值、现实和理论的三种维度,从而使伊壁鸠鲁的新世界充满着吸引力。在反对意识形态统治的斗争中,阿尔都塞以“虚空”暗示了,无产阶级应当在争取自由的政治实践活动中,占据理论的“空白”与政治实践空间。“虚空”象征着面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包围,永远存在着否定这种支配关系的现实力量,从而确立了人们追求自由的理想及其现实路径。他通过引入了价值边界为无产阶级的主体性向联合主体的总体性的滑动打开了理论上的缺口,从而为无产阶级政党的政治理论提供了新的哲学基础。至少在策略方面,阿尔都塞为我们提供了睿智的启示。

一般观点认为,自离开法国共产党之后,阿尔都塞不再关注政治实践问题,而是以哲学史为线索,介入到“偶然性”的事件研究之中,希望藉此消除苏共教科书体系在理论上引发的消极后果。然而,实际情形正好相反,从抓住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统治的“虚空”出发,阿尔都塞愈加关注后工业时代欧洲无产阶级与其他社会进步团体实现联合的政治实践。在晚期著作集《相遇的哲学》、《论偶然的唯物论》等著作中,他以古希腊的原子论注解“偶然相遇”的唯物论,借原子的偏斜与联合隐喻创造历史的主体问题,其中,涉及“虚空”“集聚”与“边界”等范畴。马克思早在自己的博士论文中便以原子的偏斜隐喻人争取自由的否定性精神,而阿尔都塞则在此基础上强调:事件发生时,人们只有达成普遍联合才能改变世界。这就表明他的主体观已不再是单纯意义上的无产阶级,而是转化为了以无产阶级为主导的“异质性”主体。解读阿尔都塞的伊壁鸠鲁研究,不仅有助于理解阿尔都塞基于“偶然相遇唯物论”视域的国家观,也可以使我们重新思考主体、社会政治结构与事件三者之间的关系。

一、“虚空”与原子的“偏斜”

在继承德谟克利特原子论的基础上,伊壁鸠鲁在解读人类历史过程中实现了与目的论传统的决裂。他认为,“虚空”与原子才是世界的始基,“虚空”是原子运动的前提,由于原子自身已经包含了自身运动的能力,只有在“虚空”之中,原子的运动形式才会呈现。原子是构成世界的最小元素,它无法被再分。存在物则是原子以不同集聚方式形成原子团的结果。阿尔都塞认为,伊壁鸠鲁的原子论暗示了:一方面,在世界存有之前,存在着有待赋予形式的“无”的状态;另一方面,形成世界所有的元素在世界成为“所是”之前是独立的和永恒的。这意味着“在世界形成之前,并不存在意义,既没有原因,也没有结果;既没有理性,也没有非理性”[2]。伊壁鸠鲁提出了决定性的“偏斜”概念,“虚空”与偏斜状态的存在使原子能够出现“脱离”的情形[3]。不过,他却放弃了伊壁鸠鲁使用“偏斜”概念的理论意图,而是围绕新世界的启示,阐释了原子的“相遇”。

“虚空”既是原子运动的空间,也是原子摆脱原子团束缚的前提。在古希腊时期,朴素唯物论哲学家还只是停留在直观自然的状态中,简单地将人类社会组织与自然对象结构等同起来。这就使原子论的“虚空”含义较为接近物体占据的物理空间。为了注解“偶然相遇的唯物论”,阿尔都塞不仅使“虚空”包含了原子间联系中断的意义,也暗含了意识形态统治空白的内容。他认为,世界(无限性)产生于原子雨在绝对“虚空”直线坠落过程中产生的无限偏斜,偏斜接近于“无”,不知道在什么地点,什么时候产生,只知晓会由此产生世界[4]。这就使“虚空”本身成为了偏斜产生的条件,也肯定了“虚空”先于世界的必要性:

其一,“虚空”是世界形成的条件。一方面,“原子雨”直线坠落的过程已经确认了“虚空”是原子运动的条件。如果原子坠落的下方没有空间,那么原子本身便无法运动;另一方面,如果坠落的空间是唯一的,那么原子本身便不会产生“偏斜”。因此,阿尔都塞以“偏斜”具有“不知在何时何地会发生”的属性表明:“虚空”的存在保证了原子向其他方向运动时不会受到限制,避免了原子的“单向”运动形式。从此处可以看出,阿尔都塞以“虚空”暗喻意识形态统治的“真空”。

其二,世界的无限性决定了“虚空”不灭。这里的世界并非指存在物本身,而是指人类社会。在他看来,社会形态的更迭意味着人们之间关系的改变。人类社会不会因其已具有表现自身的形式而停止改变,它会不断以不同形式来表现自身。这就表明:在被赋予形式的现实存在(世界)之外始终存在着“虚空”,其中,以特定形式存在的原子会在原子团的协同式运动过程之中转向其他方向。

其三,新旧世界之间存在着“虚空”。既然世界否定自身的形式并非前后相继的连续过程,而是处于彼此的断裂状态,那么,在旧世界与新世界之间便存在着“虚空”,新世界产生于原有意识形态统治的解体,即与原有的观念决裂。由此,新世界便成为了没有“原因”的现实存在物,它起始于“虚空”,即“无”的状态。

比较阿尔都塞与伊壁鸠鲁的“虚空”观,它们在形式上有某些相似之处:

其一,伊壁鸠鲁也从物质的永恒性说明了“虚空”存在的必要性。物体自身的变化不仅是“虚空”存在的证明,也说明了原子在“虚空”中一直处于运动状态中。不过,伊壁鸠鲁在以新物体的出现阐释原子重新集聚后的状态时,并没有表明它究竟是对原有既定存在物的延续,还是对某种已被破坏的秩序(事物的死亡)的重新复归。这就暗示着原子在占据“虚空”之后,可能出现与以往不同的新物体。

其二,“虚空”位于不同原子团之间的边界[5]。不同的原子团集聚形成了物体,物体包含于“虚空”之中。既然“虚空”充实于原子团形成的物体之间,那么,物体与物体之间便因自身充实于“虚空”中而得以占有相应范围,从而使物体自身具有了确定的边界。因此,物体的解体也可以被视为:在“虚空”之中,原子正处在以新的方式彼此联结的过程中,并在新的联结产生之后重新确立彼此的范围。

除了上述两种特性之外,伊壁鸠鲁还认为,在物体内部也存在“虚空”,并且,“物体中所包含的‘虚空’越多,它就越容易被这些攻击所彻底毁坏”[6]。阿尔都塞对该特性予以了肯定。

共产主义者或自由的关系……不仅在社会主义国家,也存在于帝国主义国家之中,……帝国主义正在以不可思议的速度丢失它的阵地。[7]

帝国主义不仅要在国内维护资本主义的剥削与压迫关系,还要在全球范围内延续。共产主义者出于自己的政治立场,要在政治斗争中开展反对这种关系的实践活动。这不仅降低了原有帝国主义思想在社会之中的影响力,也促使更多的人加入到反对这种关系的行列之中。这就与物体内部存在“虚空”的论述实现了暗合。

从“虚空”与表现原子团形式之间关系,阿尔都塞肯定了伊壁鸠鲁的理论贡献,只不过在前者看来:“虚空是理论与实践的同时显现”[8],而后者只是从围绕存在物的生灭对“虚空”进行了说明。

“偏斜”是理解阿尔都塞揭示世界起源的切入点。阿尔都塞认为,“偏斜”是一种细微的摆动,没有人知道它以怎样的方式发生在何时何地,不过,正是这种偏斜才使下落的原子和附近的原子相遇,从而逐渐形成原子的集聚,进而使世界得以产生。[9]在《相遇唯物论的潜流》中,他并没有点明原子的“偏斜”在什么样的前提下可以发生,这就有必要结合伊壁鸠鲁的解释反观阿尔都塞暗含于原子联结的隐喻(生产关系)和“事件”的理解,探究“偏斜”概念的深层含义。

关于原子的坠落问题,伊壁鸠鲁认为,原子间的集聚始终是世界产生的根本条件。

如果所有的运动总是构成一条长链,新的运动总是以不变的次序从老的运动中发生,如果始基也不通过偏斜而开始新的运动以打破这一命运的铁律,使原因不再无穷地跟着另一个原因,那么大地上怎么可能有其自由意志呢?[10]

在该解释中,原子、原子的偏斜与直线下落的意义已不同于解释自然界存在物的含义。首先,原子在这里寓意已经从自然界的存在物“元素”转变为个体的人。显然,伊壁鸠鲁否定了新的运动轨迹或者原子间的关系来自于既存原子团内部的可能性,而是将产生新的社会关系的希望投向了原子团外部。

因而,原子“偏斜”的第一个条件是否定性的自由。相应地,当这种观点被延伸到解释现有的城邦共同体时,原子和原子团之间的关系就转变为个体与城邦秩序之间的关系。城邦就好比由多个原子化个体组成的共同体,其中,每个个体的命运都与城邦统治者密切相关。只有否定城邦整体对于个人命运的摆布,个人才会不再受“异己”的意志支配,追求自己的理想生活。而个体与城邦之间的关系也随同这种“否定”关系的生成而逐渐被瓦解,重新成为了原子化的个体。伊壁鸠鲁认为,这种状态不受制于固定的时间和地点,它的发生追随着每个人的意愿。幸福的生活不仅是随时随地追寻自己意志的驱使,还在于要使这种快乐成为一种永久的,或者说不会再度失去的东西。

因为整个躯体的全部物质都必须被激动起来,以便全身协调一致……朝着同一个方向努力……,然后……传播全身和四肢。[11]

于是,原子“偏斜”的第二个条件是:共同理想,即新的运动方向应当实现与其他原子间的联合。原子化的个体应当联合其他具有共同意愿的个体,共同采取行动,使所有人的共同理想在新城邦得以实现。

否定性的自由使人摆脱了自我的异化状态,共同理想使人与人之间发生并建立了一种新的联系。其后,随着相遇的不断进行,在共同理想的导引下,越来越多的人聚集在它的周围,由此便道出新世界形成应当具备两种特性:

第一,新世界形成的时间与空间是不可预料的。在述及“偏斜”产生的条件时,条件一(否定性的自由)和条件二(共同理想)是个体能够摆脱城邦束缚的基本条件。个体追求的自由意志取决于个体对于现实的理解,当城邦的安排与个人的追求保持一致时,个体完全可以主动融入城邦的具体社会生活之中;反之,个人则会视自己的情况在接受与拒绝之间做出选择。新世界的建立并非单纯地取决于否定既存的社会政治秩序,从根本上说,它有赖于实现人与人之间联合的共同理想。

第二,新世界形成的方式是不确定的。伊壁鸠鲁将个体间的联合视为对人们共同现实追求的回应。由于人们会随着他们对现状的态度而改变自己对于自我追求的理解,这就使新城邦并不是为了某种恒常的秩序而建立。伊壁鸠鲁说道,“始基并没有运用聪明的理性有意地计划和安排自己进入到有序的位置上”。[12]这样看来,能否建立起城邦的秩序取决于人们的共同意愿。

作者简介:作者简介:经理(1982—),男,天津人,哲学博士,天津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主要从事意识形态问题,社会政治哲学与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

摘 要:阿尔都塞对“虚空”的创造性解释使伊壁鸠鲁的原子论不再是原子聚散的空间,而使它具备了价值、现实和理论的三种维度,从而使伊壁鸠鲁的新世界充满着吸引力。在反对意识形态统治的斗争中,阿尔都塞以“虚空”暗示了,无产阶级应当在争取自由的政治实践活动中,占据理论的“空白”与政治实践空间。“虚空”象征着面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包围,永远存在着否定这种支配关系的现实力量,从而确立了人们追求自由的理想及其现实路径。他通过引入了价值边界为无产阶级的主体性向联合主体的总体性的滑动打开了理论上的缺口,从而为无产阶级政党的政治理论提供了新的哲学基础。至少在策略方面,阿尔都塞为我们提供了睿智的启示。

一般观点认为,自离开法国共产党之后,阿尔都塞不再关注政治实践问题,而是以哲学史为线索,介入到“偶然性”的事件研究之中,希望藉此消除苏共教科书体系在理论上引发的消极后果。然而,实际情形正好相反,从抓住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统治的“虚空”出发,阿尔都塞愈加关注后工业时代欧洲无产阶级与其他社会进步团体实现联合的政治实践。在晚期著作集《相遇的哲学》、《论偶然的唯物论》等著作中,他以古希腊的原子论注解“偶然相遇”的唯物论,借原子的偏斜与联合隐喻创造历史的主体问题,其中,涉及“虚空”“集聚”与“边界”等范畴。马克思早在自己的博士论文中便以原子的偏斜隐喻人争取自由的否定性精神,而阿尔都塞则在此基础上强调:事件发生时,人们只有达成普遍联合才能改变世界。这就表明他的主体观已不再是单纯意义上的无产阶级,而是转化为了以无产阶级为主导的“异质性”主体。解读阿尔都塞的伊壁鸠鲁研究,不仅有助于理解阿尔都塞基于“偶然相遇唯物论”视域的国家观,也可以使我们重新思考主体、社会政治结构与事件三者之间的关系。

一、“虚空”与原子的“偏斜”

在继承德谟克利特原子论的基础上,伊壁鸠鲁在解读人类历史过程中实现了与目的论传统的决裂。他认为,“虚空”与原子才是世界的始基,“虚空”是原子运动的前提,由于原子自身已经包含了自身运动的能力,只有在“虚空”之中,原子的运动形式才会呈现。原子是构成世界的最小元素,它无法被再分。存在物则是原子以不同集聚方式形成原子团的结果。阿尔都塞认为,伊壁鸠鲁的原子论暗示了:一方面,在世界存有之前,存在着有待赋予形式的“无”的状态;另一方面,形成世界所有的元素在世界成为“所是”之前是独立的和永恒的。这意味着“在世界形成之前,并不存在意义,既没有原因,也没有结果;既没有理性,也没有非理性”[2]。伊壁鸠鲁提出了决定性的“偏斜”概念,“虚空”与偏斜状态的存在使原子能够出现“脱离”的情形[3]。不过,他却放弃了伊壁鸠鲁使用“偏斜”概念的理论意图,而是围绕新世界的启示,阐释了原子的“相遇”。

“虚空”既是原子运动的空间,也是原子摆脱原子团束缚的前提。在古希腊时期,朴素唯物论哲学家还只是停留在直观自然的状态中,简单地将人类社会组织与自然对象结构等同起来。这就使原子论的“虚空”含义较为接近物体占据的物理空间。为了注解“偶然相遇的唯物论”,阿尔都塞不仅使“虚空”包含了原子间联系中断的意义,也暗含了意识形态统治空白的内容。他认为,世界(无限性)产生于原子雨在绝对“虚空”直线坠落过程中产生的无限偏斜,偏斜接近于“无”,不知道在什么地点,什么时候产生,只知晓会由此产生世界[4]。这就使“虚空”本身成为了偏斜产生的条件,也肯定了“虚空”先于世界的必要性:

其一,“虚空”是世界形成的条件。一方面,“原子雨”直线坠落的过程已经确认了“虚空”是原子运动的条件。如果原子坠落的下方没有空间,那么原子本身便无法运动;另一方面,如果坠落的空间是唯一的,那么原子本身便不会产生“偏斜”。因此,阿尔都塞以“偏斜”具有“不知在何时何地会发生”的属性表明:“虚空”的存在保证了原子向其他方向运动时不会受到限制,避免了原子的“单向”运动形式。从此处可以看出,阿尔都塞以“虚空”暗喻意识形态统治的“真空”。

其二,世界的无限性决定了“虚空”不灭。这里的世界并非指存在物本身,而是指人类社会。在他看来,社会形态的更迭意味着人们之间关系的改变。人类社会不会因其已具有表现自身的形式而停止改变,它会不断以不同形式来表现自身。这就表明:在被赋予形式的现实存在(世界)之外始终存在着“虚空”,其中,以特定形式存在的原子会在原子团的协同式运动过程之中转向其他方向。

其三,新旧世界之间存在着“虚空”。既然世界否定自身的形式并非前后相继的连续过程,而是处于彼此的断裂状态,那么,在旧世界与新世界之间便存在着“虚空”,新世界产生于原有意识形态统治的解体,即与原有的观念决裂。由此,新世界便成为了没有“原因”的现实存在物,它起始于“虚空”,即“无”的状态。

比较阿尔都塞与伊壁鸠鲁的“虚空”观,它们在形式上有某些相似之处:

其一,伊壁鸠鲁也从物质的永恒性说明了“虚空”存在的必要性。物体自身的变化不仅是“虚空”存在的证明,也说明了原子在“虚空”中一直处于运动状态中。不过,伊壁鸠鲁在以新物体的出现阐释原子重新集聚后的状态时,并没有表明它究竟是对原有既定存在物的延续,还是对某种已被破坏的秩序(事物的死亡)的重新复归。这就暗示着原子在占据“虚空”之后,可能出现与以往不同的新物体。

其二,“虚空”位于不同原子团之间的边界[5]。不同的原子团集聚形成了物体,物体包含于“虚空”之中。既然“虚空”充实于原子团形成的物体之间,那么,物体与物体之间便因自身充实于“虚空”中而得以占有相应范围,从而使物体自身具有了确定的边界。因此,物体的解体也可以被视为:在“虚空”之中,原子正处在以新的方式彼此联结的过程中,并在新的联结产生之后重新确立彼此的范围。

除了上述两种特性之外,伊壁鸠鲁还认为,在物体内部也存在“虚空”,并且,“物体中所包含的‘虚空’越多,它就越容易被这些攻击所彻底毁坏”[6]。阿尔都塞对该特性予以了肯定。

共产主义者或自由的关系……不仅在社会主义国家,也存在于帝国主义国家之中,……帝国主义正在以不可思议的速度丢失它的阵地。[7]

帝国主义不仅要在国内维护资本主义的剥削与压迫关系,还要在全球范围内延续。共产主义者出于自己的政治立场,要在政治斗争中开展反对这种关系的实践活动。这不仅降低了原有帝国主义思想在社会之中的影响力,也促使更多的人加入到反对这种关系的行列之中。这就与物体内部存在“虚空”的论述实现了暗合。

从“虚空”与表现原子团形式之间关系,阿尔都塞肯定了伊壁鸠鲁的理论贡献,只不过在前者看来:“虚空是理论与实践的同时显现”[8],而后者只是从围绕存在物的生灭对“虚空”进行了说明。

“偏斜”是理解阿尔都塞揭示世界起源的切入点。阿尔都塞认为,“偏斜”是一种细微的摆动,没有人知道它以怎样的方式发生在何时何地,不过,正是这种偏斜才使下落的原子和附近的原子相遇,从而逐渐形成原子的集聚,进而使世界得以产生。[9]在《相遇唯物论的潜流》中,他并没有点明原子的“偏斜”在什么样的前提下可以发生,这就有必要结合伊壁鸠鲁的解释反观阿尔都塞暗含于原子联结的隐喻(生产关系)和“事件”的理解,探究“偏斜”概念的深层含义。

关于原子的坠落问题,伊壁鸠鲁认为,原子间的集聚始终是世界产生的根本条件。

如果所有的运动总是构成一条长链,新的运动总是以不变的次序从老的运动中发生,如果始基也不通过偏斜而开始新的运动以打破这一命运的铁律,使原因不再无穷地跟着另一个原因,那么大地上怎么可能有其自由意志呢?[10]

在该解释中,原子、原子的偏斜与直线下落的意义已不同于解释自然界存在物的含义。首先,原子在这里寓意已经从自然界的存在物“元素”转变为个体的人。显然,伊壁鸠鲁否定了新的运动轨迹或者原子间的关系来自于既存原子团内部的可能性,而是将产生新的社会关系的希望投向了原子团外部。

因而,原子“偏斜”的第一个条件是否定性的自由。相应地,当这种观点被延伸到解释现有的城邦共同体时,原子和原子团之间的关系就转变为个体与城邦秩序之间的关系。城邦就好比由多个原子化个体组成的共同体,其中,每个个体的命运都与城邦统治者密切相关。只有否定城邦整体对于个人命运的摆布,个人才会不再受“异己”的意志支配,追求自己的理想生活。而个体与城邦之间的关系也随同这种“否定”关系的生成而逐渐被瓦解,重新成为了原子化的个体。伊壁鸠鲁认为,这种状态不受制于固定的时间和地点,它的发生追随着每个人的意愿。幸福的生活不仅是随时随地追寻自己意志的驱使,还在于要使这种快乐成为一种永久的,或者说不会再度失去的东西。

因为整个躯体的全部物质都必须被激动起来,以便全身协调一致……朝着同一个方向努力……,然后……传播全身和四肢。[11]

于是,原子“偏斜”的第二个条件是:共同理想,即新的运动方向应当实现与其他原子间的联合。原子化的个体应当联合其他具有共同意愿的个体,共同采取行动,使所有人的共同理想在新城邦得以实现。

否定性的自由使人摆脱了自我的异化状态,共同理想使人与人之间发生并建立了一种新的联系。其后,随着相遇的不断进行,在共同理想的导引下,越来越多的人聚集在它的周围,由此便道出新世界形成应当具备两种特性:

第一,新世界形成的时间与空间是不可预料的。在述及“偏斜”产生的条件时,条件一(否定性的自由)和条件二(共同理想)是个体能够摆脱城邦束缚的基本条件。个体追求的自由意志取决于个体对于现实的理解,当城邦的安排与个人的追求保持一致时,个体完全可以主动融入城邦的具体社会生活之中;反之,个人则会视自己的情况在接受与拒绝之间做出选择。新世界的建立并非单纯地取决于否定既存的社会政治秩序,从根本上说,它有赖于实现人与人之间联合的共同理想。

第二,新世界形成的方式是不确定的。伊壁鸠鲁将个体间的联合视为对人们共同现实追求的回应。由于人们会随着他们对现状的态度而改变自己对于自我追求的理解,这就使新城邦并不是为了某种恒常的秩序而建立。伊壁鸠鲁说道,“始基并没有运用聪明的理性有意地计划和安排自己进入到有序的位置上”。[12]这样看来,能否建立起城邦的秩序取决于人们的共同意愿。


相关文章

  • 量子力学论文09221144孙越
  • 1.问题所在:量子力学与传统实在论的矛盾根源 量子力学是当代科学发展中最成功.也是最神秘的理论之一.其成功之处在于,它以独特的形式体系与特有的算法规则,对原子物理学.化学.固体物理学等学科中的许多物理效应和物理现象作出了说明与预言,已经成为 ...查看


  •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综述_梅耶的四隐喻说
  • 454心 理 科 学 2001年 第24卷 第4期 ・综 述・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综述 ---梅耶的四隐喻说 李季湄 (,) 以1913年桑代克的三卷<教育心理学>为诞生的标志,展历程.近百年来,.各种实.彼此互补融合,.在2 ...查看


  • 演化经济学面临思维转向:从生物演化到社会演化
  • [摘要] 目前演化经济学中占主导地位的是生物演化思维,它使用生物学隐喻和还原论方法,将自然主义和社会达尔文主义引入到社会经济现象的分析中.但实际上,人类世界与自然界之间存在巨大差异,这表现在行动主体.演化特性.演化动力.演化进程以及演化结果 ...查看


  • 浅谈隐喻和比喻
  • 浅谈隐喻和比喻 隐喻,是人类优秀文化的最高成就之一.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大概所有文化财富都与隐喻有关.新疆岩画中极为夸张的生殖器官,是否隐喻着一种强大的生命力呢?埃及金字塔是否隐喻着一种数学.物理.生物.几何以至天文.历史.政治等多方面的深奥 ...查看


  • 认知语言学中的概念隐喻
  • 认知语言学中的概念隐喻 广西大学外国语学院 卢军坪 [摘要]在对隐喻研究的历史和现状进行了回顾之后,本文重点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概念隐喻理论进行了探析,包括:国外对于 概念隐喻理论及其主要类型.概念隐喻的认知功能及个人的评述.隐喻研究的历史 ...查看


  • 知识创造视野中的三元交互学习
  • [理论 纬] 知识创造视野中的三元交互学习 知识创造视野中的三元交互学习* □刘大军 黄甫全 ------------------------------------------ 摘要:知识经济时代下的学习研究正在发生着重大变化,知识创造学 ...查看


  • 知识创造视野中的三元交互学习 1
  • 本文由<现代远程教育研究>杂志授权发布 作者:刘大军.黄甫全 摘要知识经济时代下的学习研究正在发生着重大变化,知识创造学习形态日益凸显.这一改变源于现实的需要和学习隐喻的嬗变.活动理论和符号理论的研究成果以及信息技术的推动,共同 ...查看


  • 政治简答题及答案
  • 一.简答题(任选其四,每题10分) 1. 自然观及其基本形态 答:不同的自然观,决定着人与自然的关系,决定着人的思维方 式和科学方法,所以,自然观的学习,同时也是思维方式的批判 地学习过程.其基本形态主要有以下5种: 1)古代自然观:以介绍 ...查看


  • 组织语言:挖掘组织能力发展的深层力量
  • 刘昶: 本刊特约撰稿人 在组织应对挑战的过程中,因所用语言的不同,企业理解现实与挑战的思维.心理及采取的管理形式是不同的,由此形成的组织能力也是不同的.理解语言促进组织能力发展的机理,掌握组织语言的实践策略,有助于组织能力发展进入有意识的积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