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伦比亚的倒影

木铎有心

——读作品集《哥伦比亚的倒影》有感 木心带着旧时光的微茫和清醒,带着痛彻心扉的冷静,遗世而立。他的文字含带有风格的优雅,眼界是穿透了悲喜的。

在《同车人的啜泣》篇中,“我”以旁观者的身份,目睹一位青年陷入忧愁而后又从忧愁中走出的过程。青年陷于家庭的矛盾纠葛,在长途汽车上啜泣,引人同情。他在车上睡了一觉,车到站后,青年走向渡江码头,“他挥动伞……挥成一个一个的圆圈,顺转,倒转……应和着伞的旋转而吹哨,头也因之而有节奏地晃着晃着……”木心由此感叹:“常以为人是一个容器,盛着快乐,盛着悲哀。但人不是容器,人是导管,快乐流过,悲哀流过,导管只是导管。各种快乐悲哀流过流过,一直到死,导管才空了。疯子,就是导管的淤塞和破裂。” 寻常人物的寻常悲喜,莫不如此吧。每一个普通日子的流逝都掺杂着个体生命的惊天动地和静默无声。想要将这些平常岁月中偶然出现或必然发生的悲或喜长久留存,都是不现实的。在嗟叹啜泣之余,能够轻松舒展一下,这也是一种强韧生命力的体现。如若不是这样,寻常生命该拿什么来对抗外界造成的消磨。

所以,“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的忧愁,是不能普遍存在于人心的,欣赏这种忧愁,但不可耽于这种忧愁。然而,总有人将担荷罪与痛,在长久的悲哀中不可自拔,伟大人物的心灵最是如此。轻松无望,痛苦有余,先知先行者,命运使然。梵高割耳,尼采疯狂,大抵如此。这里不存在生命高低优劣的对比,每种生命境遇都有其崇高和卑微之处。 痛彻心扉后的对酒当歌,令人同情也值得欣赏。

在《遗狂篇》中,“我”从波斯到希腊、罗马,最后到达华夏魏晋,亲临历史。 篇首有诗:

采采景云 照我明堂

樽中叆叇 堪息彷徨

理易昭灼 道且惚恍

惚兮恍兮 与子颉颃

有风东来 翼彼高冈

巧智交作 劳忧若狂

并介已矣 漆园茫茫

呼凤唤麟 同归大荒

此读来令人慨叹。景云照明堂,苍茫归大荒,一生惚恍而过,忧乐来而又去。生命中坚守的和放弃的都是遵从灵魂的,狂歌一曲,不做久滞。是潇洒吗?亦或有不尽的无奈。 木心以老庄为精神的落脚点,但家园并不在此,所以精神流浪者的身份显而易见。

木心欣赏魏晋风度,认为中国的文学是“月亮”的文学,而魏晋文学超越豪放派,成为中国真正的阳刚文学。

“是故一部华夏文化史,唯魏晋高士列传至今掷地犹作金石声,投江不与水东流,固然多的是巧累于智俊伤其道的千古憾事,而世上每件值得频频回首的壮举,又有哪一件不是憾事。”

这样的论断虽带有个人色彩,却也不无道理。

丁丁锻铁声中,“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的质问如熊熊烈火,灼烧出一片杀机。 《与山巨源绝交书》背后的深情,终在杀机尽现后作出回响。

中散大夫寻常肉身,却有熠熠英雄神采。

漆园有傲吏,竹林存名士。风啸竹林,扬起千百年的回响,中散大夫以其卓然之姿成为竹林七贤的精神领袖,至死未曾抛却英雄之气。三千太学生的集体请愿,《广陵散》的铮铮绝响,祭奠的,是那跨越历史尘埃的士之风骨。直至今日,我们还在举目遥望,仿佛精神的故乡就在彼处。

“我”以“古之遗狂”的身份,对着浮云远去的历史兴感,几分清醒,又几多无奈,终不免徒叹:“独坐幽篁里,明月不相照。”英雄不再,家园失落,前路渺渺,我们在孤独的行走中寻找。然而,沿途人影幢幢,却是荒芜寂寥。卖弄口舌,用几句华彩文辞就可以标榜思想高妙了吗?听几场学术报告,受几句名言熏陶,就能具有独立精神了吗?强权压制,令人畏惧,就真的可以成为英雄了吗?软弱者贫乏者的心里,依然难存英雄气概,身外的繁华喧嚣始终无法掩饰灵魂的萧条。

斯人已矣,遗狂独在。

只愿不要遗狂空余怀想。

《明天不散步了》,全篇只有一个段落,容易造成阅读的疲惫。

“如果孤居的老妇死了,灯亮着,死之前非熄灯不可吗,她早已无力熄灯,这样,每夜窗子明着,明三年五年,老妇不可怜,那灯可怜……”这段文字时常遭人诟病,很多人认为木心在此看轻了人的生命,反倒去可怜那无生命的灯。木心真的是因为个人所遭遇的冷漠痛苦而铁石心肠了吗?他是真的冷漠无感了吗?

庄子妻死,其箕踞而坐,鼓盆而歌;刘伶嗜酒,命人荷锄跟从,即死即埋。在这种哲学体系中,生命的逝去本无需悲泣,生命在结束时即已堕入永恒。木心推崇老庄哲学,欣赏魏晋风度,其本心由此可见一二。

鲁迅说自己是夜行的鸟,发出恶声。而木心又何尝不是。“我明知生命是什么,是时时刻刻不知如何使好。”木心在这无所适从之中庆幸物的无知,“幸亏生活在无知之物的中间,有隐蔽之处,回旋之地,憩息之所,落落大方地躲躲闪闪,一代代蹙眉窃笑到今天。”生命是恶的相向还是善的共存?人因自己的识见而衍生出种种复杂,唯有冷静的外物才能容纳消解这些复杂。实在说不清谁在其中更为不幸。

生命的无所适从之感从来存在,失魂落魄之人与志得意满之人都不缺少这种感觉。叔本华的“欲望说”表达的也是如此感觉。总归是不知如何是好。

因为过于透彻了,一颗慧心反倒无处安放。木心招来的误解,是他人对他的理解,已与他无关。

木心曾为自己写诗:

东来紫气已迟迟,

群公有师我无师。

一夕绛帐风飘去, 木铎含心终不知。

木铎有心,人终不知。

木铎有心

——读作品集《哥伦比亚的倒影》有感 木心带着旧时光的微茫和清醒,带着痛彻心扉的冷静,遗世而立。他的文字含带有风格的优雅,眼界是穿透了悲喜的。

在《同车人的啜泣》篇中,“我”以旁观者的身份,目睹一位青年陷入忧愁而后又从忧愁中走出的过程。青年陷于家庭的矛盾纠葛,在长途汽车上啜泣,引人同情。他在车上睡了一觉,车到站后,青年走向渡江码头,“他挥动伞……挥成一个一个的圆圈,顺转,倒转……应和着伞的旋转而吹哨,头也因之而有节奏地晃着晃着……”木心由此感叹:“常以为人是一个容器,盛着快乐,盛着悲哀。但人不是容器,人是导管,快乐流过,悲哀流过,导管只是导管。各种快乐悲哀流过流过,一直到死,导管才空了。疯子,就是导管的淤塞和破裂。” 寻常人物的寻常悲喜,莫不如此吧。每一个普通日子的流逝都掺杂着个体生命的惊天动地和静默无声。想要将这些平常岁月中偶然出现或必然发生的悲或喜长久留存,都是不现实的。在嗟叹啜泣之余,能够轻松舒展一下,这也是一种强韧生命力的体现。如若不是这样,寻常生命该拿什么来对抗外界造成的消磨。

所以,“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的忧愁,是不能普遍存在于人心的,欣赏这种忧愁,但不可耽于这种忧愁。然而,总有人将担荷罪与痛,在长久的悲哀中不可自拔,伟大人物的心灵最是如此。轻松无望,痛苦有余,先知先行者,命运使然。梵高割耳,尼采疯狂,大抵如此。这里不存在生命高低优劣的对比,每种生命境遇都有其崇高和卑微之处。 痛彻心扉后的对酒当歌,令人同情也值得欣赏。

在《遗狂篇》中,“我”从波斯到希腊、罗马,最后到达华夏魏晋,亲临历史。 篇首有诗:

采采景云 照我明堂

樽中叆叇 堪息彷徨

理易昭灼 道且惚恍

惚兮恍兮 与子颉颃

有风东来 翼彼高冈

巧智交作 劳忧若狂

并介已矣 漆园茫茫

呼凤唤麟 同归大荒

此读来令人慨叹。景云照明堂,苍茫归大荒,一生惚恍而过,忧乐来而又去。生命中坚守的和放弃的都是遵从灵魂的,狂歌一曲,不做久滞。是潇洒吗?亦或有不尽的无奈。 木心以老庄为精神的落脚点,但家园并不在此,所以精神流浪者的身份显而易见。

木心欣赏魏晋风度,认为中国的文学是“月亮”的文学,而魏晋文学超越豪放派,成为中国真正的阳刚文学。

“是故一部华夏文化史,唯魏晋高士列传至今掷地犹作金石声,投江不与水东流,固然多的是巧累于智俊伤其道的千古憾事,而世上每件值得频频回首的壮举,又有哪一件不是憾事。”

这样的论断虽带有个人色彩,却也不无道理。

丁丁锻铁声中,“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的质问如熊熊烈火,灼烧出一片杀机。 《与山巨源绝交书》背后的深情,终在杀机尽现后作出回响。

中散大夫寻常肉身,却有熠熠英雄神采。

漆园有傲吏,竹林存名士。风啸竹林,扬起千百年的回响,中散大夫以其卓然之姿成为竹林七贤的精神领袖,至死未曾抛却英雄之气。三千太学生的集体请愿,《广陵散》的铮铮绝响,祭奠的,是那跨越历史尘埃的士之风骨。直至今日,我们还在举目遥望,仿佛精神的故乡就在彼处。

“我”以“古之遗狂”的身份,对着浮云远去的历史兴感,几分清醒,又几多无奈,终不免徒叹:“独坐幽篁里,明月不相照。”英雄不再,家园失落,前路渺渺,我们在孤独的行走中寻找。然而,沿途人影幢幢,却是荒芜寂寥。卖弄口舌,用几句华彩文辞就可以标榜思想高妙了吗?听几场学术报告,受几句名言熏陶,就能具有独立精神了吗?强权压制,令人畏惧,就真的可以成为英雄了吗?软弱者贫乏者的心里,依然难存英雄气概,身外的繁华喧嚣始终无法掩饰灵魂的萧条。

斯人已矣,遗狂独在。

只愿不要遗狂空余怀想。

《明天不散步了》,全篇只有一个段落,容易造成阅读的疲惫。

“如果孤居的老妇死了,灯亮着,死之前非熄灯不可吗,她早已无力熄灯,这样,每夜窗子明着,明三年五年,老妇不可怜,那灯可怜……”这段文字时常遭人诟病,很多人认为木心在此看轻了人的生命,反倒去可怜那无生命的灯。木心真的是因为个人所遭遇的冷漠痛苦而铁石心肠了吗?他是真的冷漠无感了吗?

庄子妻死,其箕踞而坐,鼓盆而歌;刘伶嗜酒,命人荷锄跟从,即死即埋。在这种哲学体系中,生命的逝去本无需悲泣,生命在结束时即已堕入永恒。木心推崇老庄哲学,欣赏魏晋风度,其本心由此可见一二。

鲁迅说自己是夜行的鸟,发出恶声。而木心又何尝不是。“我明知生命是什么,是时时刻刻不知如何使好。”木心在这无所适从之中庆幸物的无知,“幸亏生活在无知之物的中间,有隐蔽之处,回旋之地,憩息之所,落落大方地躲躲闪闪,一代代蹙眉窃笑到今天。”生命是恶的相向还是善的共存?人因自己的识见而衍生出种种复杂,唯有冷静的外物才能容纳消解这些复杂。实在说不清谁在其中更为不幸。

生命的无所适从之感从来存在,失魂落魄之人与志得意满之人都不缺少这种感觉。叔本华的“欲望说”表达的也是如此感觉。总归是不知如何是好。

因为过于透彻了,一颗慧心反倒无处安放。木心招来的误解,是他人对他的理解,已与他无关。

木心曾为自己写诗:

东来紫气已迟迟,

群公有师我无师。

一夕绛帐风飘去, 木铎含心终不知。

木铎有心,人终不知。


相关文章

  • 木心_可真是梦一样地豪华优雅_读_哥伦比亚的倒影_
  • 今年年初,陈丹青毫无保留地宣扬起木心来,说:"木心可能是我们时代惟一一位完整衔接古典汉语传统与五四传统的文学作者--"以陈丹青的个性,他不是谀师的人:以陈丹青的声望,他不需要通过营造老师的令名来抬高自己."惟一 ...查看


  • 晨读材料6
  • 晨读材料(6) 一.字音识记 翘首 桑梓静谧悲怆 施施而行 ... 矫饰 迁徙按捺 惶惑 相与枕藉....二.成语积累 (媒体误用成语积累) 1.登堂入室:<论语"先进>:‚子曰:'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门人不敬子路 ...查看


  • 2014年阅读书单
  • 2014年阅读书单 1. 窦苹<酒谱>,中华书局 2. 朱肱<酒经>,中华书局 3. 叶嘉莹<叶嘉莹说陶渊明饮酒及拟古>,中华书局 4. 张荫麟<中国史纲>,中华书局 5. 加西亚•马尔克斯& ...查看


  • 木心的经典语句
  • 1.我追索人心的深度,却看到了人心的浅薄.--<云雀叫了一整天> 2.很多人的失落,是违背了自己少年时的立志.自认为成熟.自认为练达.自认为精明,从前多幼稚,总算看透了,想穿了.于是,我们就此变成自己年少时最憎恶的那种人.--& ...查看


  • 摄影技巧大全
  • 运用大光圈拍摄营造斑斓色块艺术的典型作品 转自铁血社区hpbxun 这幅图片的前景由模糊的色斑烘托出人物主题, 制造这种效果从摄影技巧上讲是运用了大光圈使景深 范围减到最小,镜头焦距以人物为清晰点对焦.如果 使用小光圈前景的花草与人物将同样 ...查看


  • [摄影分析]都说是美图,换你拍,怎么抓重点?
  • 微信流行的基本是美图为主 我们都喜欢收藏,但是看了那么多美图,我们自己拍的时候却没有灵感 因为我们没有发现重点 所以在教摄影(zhongbaidi)微信号,我会用摄影分析的方法跟大家分享,美图究竟美在哪里,我相信对大家的日常拍摄灵感是有帮助 ...查看


  • [月亮的作文]扬城的月
  • 二十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萧.明白人一眼看出是描写扬州的一首诗,没错,今天,我就让大家来领略一下扬州的风情文化及月的特色. 扬州是中国的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地处在江苏的中部,江淮平原南端,长江中下游.扬州城区至今已有2400多年的历史了,在扬 ...查看


  • 中秋节黑板报:扬城的月
  • 二十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萧.明白人一眼看出是描写扬州的一首诗,没错,今天,我就让大家来领略一下扬州的风情文化及月的特色. 扬州是中国的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地处在江苏的中部,江淮平原南端,长江中下游.扬州城区至今已有2400多年的历史了,在扬 ...查看


  • 美国地理获奖作品(一)
  • 全球绝美自然风光概览 图片比较多,请耐心等待~ Monukiri and Monu Islands Fiji 斐济:Monukiri岛和Monu岛 Along the Snake River at Sunrise Below Mount M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