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正在改变世界

  2005年的2月9日是中国农历的正月初一,这一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春节。与往年不同的是,在这一天,包括美国总统布什和英国首相布莱尔在内的多个外国的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在电视上发表讲话,以此向本国的华裔祝贺新春佳节。与此同时,美、英、德、法、加、西班牙等西方国家的主流媒体也纷纷把目光投向中国,从数量和力度上加大了对中国,尤其是对中国经济的报道,“中国热”现象在西方不断升温。      “中国热”升温,《当中国改变世界》出炉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同样是在中国农历的大年初一,在法国巴黎,《当中国改变世界》一书正式出版。该书一经问世,便迅速在整个欧洲引起前所未有的轰动,随之而来的热销,使这本书很快登上了今年法国畅销书的排行榜。继之,法国的几大全国性报刊和主要的电台、电视台都分别刊登或报道了这本书的摘要、书评和相关争论。与此同时,我国国内的一些强势媒体,如中央电视台、《参考消息》报等也对该书及其作者给予了密切关注,并争相报道。该书的作者埃里克・伊兹拉莱维奇还因此在今年4月间访问了中国,并出席了“中法文化年”活动中的中法关系座谈会。其间,他还多次与我国政界、经济界的要人就该书中所涉及的一些敏感问题进行私下交流或公开对话。   《当中国改变世界》一书的作者埃里克・伊兹拉莱维奇1954年出生于法国的阿尔萨斯,他曾就读于法国商学院并在那里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他一直在媒体工作,有27年新闻报道的从业经历。他还曾先后担任法国《拓展报》、《经济论坛报》的编辑;法国《世界报》经济版编辑,该报驻纽约记者、社论评论员和主编,现任法国经济类主流报纸《回声报》的副总编、专栏作家,同时他还担任法国国家经济委员会委员、法国国家行政学院理事以及社会展望和国际信息研究中心委员。另外,埃里克・伊兹拉莱维奇在发表《当中国改变世界》一书之前,便已经是一位在法国小有名气的畅销书作家了。   尽管如此,国际国内对《当中国改变世界》一书产生如此强烈的反响依然显得耐人寻味,因为在此之前早已有国际知名人士发表过关于中国的著作,却均反应平平。据不完全统计,早在1973年,曾在法国戴高乐政府中担任部长的阿兰・佩尔菲特就撰写出版过“自己的名著”《当中国觉醒的时候》;10年前的1995年,美国著名学者莱斯特・布朗发表过《谁来养活中国?》的著作;1997年法国总统密特朗的前任顾问阿兰・布伯里出版过《中国人的世纪》一书。比起《当中国改变世界》一书的作者,以上的作者无论是知名度、思想深度或是文笔应该不至于逊色于记者出身的埃里克・伊兹拉莱维奇,那么,《当中国改变世界》一书何以引起如此轰动?笔者认为:与其说是作者对《当中国改变世界》一书的成功撰写成全了其新著,道不如说是中国近年来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功成就了这位法国作者。正如作者自己所说,他根本就没有料到自己会写出一本关于中国的书,因为他既不是汉学家,又不懂政治,也不想教育其它任何人,他甚至根本就不会说汉语,“正是中国的突然腾飞起来,并矗立在我的面前”,引起了这位经济记者的极大兴趣。在从事日常经济活动报道中,这位记者也发现,以前中国很少被人提到,这几年却成为一个主要因素,天天都有关于中国的新闻。他意识到记者的职责就是跟踪变化,如今对世界经济影响最大的因素就是中国。他发现,在人类经济发展史中,还从来没有过任何一个像中国这样的如此巨大的国家(13亿人口),在一个如此长的时期里(25年),有过一个如此迅速的增长(每年8%)。由此,作者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21世纪初,在那些能改变世界经济、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各个方面的大趋势中,起决定性作用的趋势就是中国经济力量的崛起。目睹中国经济的巨大变化和中国经济的腾飞对世界产生的重大影响,这位记者的职业敏感性告诉自己,任何一个研究经齐、报道经济的人都不能不关注中国;让界上所有参与经济活动的人都不能不关注中国。也就是说,眼下,无论是美国人或是在欧洲人,没有人可以不关注中国。      向世界说明中国      《当中国改变世界》一书几乎谈到了近年来中国经济领域的所有重大事件,也涉及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相当有争议的各个方面。另外,作者还大胆地展望了中国经济的未来,他预测,在不远的将来,中国将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经济的主宰。在经济改革的过程中,中国将出现复杂的发展模式,在不同类型的产业中拥有比较优势,给传统的世界经济秩序带来空前的冲击。同时,作者也提出了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某些可能遇到的问题:政治体制是否稳定;资源缺口如何解决;怎样保护知识产权、如何促进企业创新;社会保障体系、金融体系的薄弱如何修补等等。   作为一名经济记者,伊兹拉莱维奇写作的现场感很强,他不但习惯于就事论事,客观、公允、全面细致地谈论经济问题,还能够对自己提出的观点运用引人入胜的场景给予描述,并加以证实。在谈到“中国制造”正改变着法国人的生活习惯时,作者引出的场景是:同往年一样,圣诞树下的礼物堆积如山,全家团圆,欢庆节日的时刻到来了。但是许多法国家庭今年的圣诞节却非常地中国化,从玩具、球拍,到个人电脑和披肩,无不标有“中国制造”的字样。另外作者的风趣和幽默在文中也随处可见,同样还是谈“中国制造”冲击法国的问题:一个法国人被剥光衣服,塞进纸盒,纸盒外面印着醒目的大字标识――“中国制造”。      市场也是稀缺资源      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在书中还提出了如下一个新的观点:通用汽车的成功象征着二战后初期的世界经济,当时是以生产者为主导,微软的成功象征着20世纪末的世界经济,那时是以股东为主导;现如今,沃尔玛的成功象征着21世纪初的经济,随着中国13亿人口的加入,世界将进入了一个以“消费者为主导的时代”,因为,拥有13亿人口的消费市场也是稀缺资源,依靠其庞大的购买力,中国具有了迫使别人接受其选择的权力,特别是在消费领域。中国造就了世界经济在“供给”方面的新格局,同时也改变了“需求”,中国正在改变世界。

  2005年的2月9日是中国农历的正月初一,这一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春节。与往年不同的是,在这一天,包括美国总统布什和英国首相布莱尔在内的多个外国的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在电视上发表讲话,以此向本国的华裔祝贺新春佳节。与此同时,美、英、德、法、加、西班牙等西方国家的主流媒体也纷纷把目光投向中国,从数量和力度上加大了对中国,尤其是对中国经济的报道,“中国热”现象在西方不断升温。      “中国热”升温,《当中国改变世界》出炉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同样是在中国农历的大年初一,在法国巴黎,《当中国改变世界》一书正式出版。该书一经问世,便迅速在整个欧洲引起前所未有的轰动,随之而来的热销,使这本书很快登上了今年法国畅销书的排行榜。继之,法国的几大全国性报刊和主要的电台、电视台都分别刊登或报道了这本书的摘要、书评和相关争论。与此同时,我国国内的一些强势媒体,如中央电视台、《参考消息》报等也对该书及其作者给予了密切关注,并争相报道。该书的作者埃里克・伊兹拉莱维奇还因此在今年4月间访问了中国,并出席了“中法文化年”活动中的中法关系座谈会。其间,他还多次与我国政界、经济界的要人就该书中所涉及的一些敏感问题进行私下交流或公开对话。   《当中国改变世界》一书的作者埃里克・伊兹拉莱维奇1954年出生于法国的阿尔萨斯,他曾就读于法国商学院并在那里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他一直在媒体工作,有27年新闻报道的从业经历。他还曾先后担任法国《拓展报》、《经济论坛报》的编辑;法国《世界报》经济版编辑,该报驻纽约记者、社论评论员和主编,现任法国经济类主流报纸《回声报》的副总编、专栏作家,同时他还担任法国国家经济委员会委员、法国国家行政学院理事以及社会展望和国际信息研究中心委员。另外,埃里克・伊兹拉莱维奇在发表《当中国改变世界》一书之前,便已经是一位在法国小有名气的畅销书作家了。   尽管如此,国际国内对《当中国改变世界》一书产生如此强烈的反响依然显得耐人寻味,因为在此之前早已有国际知名人士发表过关于中国的著作,却均反应平平。据不完全统计,早在1973年,曾在法国戴高乐政府中担任部长的阿兰・佩尔菲特就撰写出版过“自己的名著”《当中国觉醒的时候》;10年前的1995年,美国著名学者莱斯特・布朗发表过《谁来养活中国?》的著作;1997年法国总统密特朗的前任顾问阿兰・布伯里出版过《中国人的世纪》一书。比起《当中国改变世界》一书的作者,以上的作者无论是知名度、思想深度或是文笔应该不至于逊色于记者出身的埃里克・伊兹拉莱维奇,那么,《当中国改变世界》一书何以引起如此轰动?笔者认为:与其说是作者对《当中国改变世界》一书的成功撰写成全了其新著,道不如说是中国近年来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功成就了这位法国作者。正如作者自己所说,他根本就没有料到自己会写出一本关于中国的书,因为他既不是汉学家,又不懂政治,也不想教育其它任何人,他甚至根本就不会说汉语,“正是中国的突然腾飞起来,并矗立在我的面前”,引起了这位经济记者的极大兴趣。在从事日常经济活动报道中,这位记者也发现,以前中国很少被人提到,这几年却成为一个主要因素,天天都有关于中国的新闻。他意识到记者的职责就是跟踪变化,如今对世界经济影响最大的因素就是中国。他发现,在人类经济发展史中,还从来没有过任何一个像中国这样的如此巨大的国家(13亿人口),在一个如此长的时期里(25年),有过一个如此迅速的增长(每年8%)。由此,作者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21世纪初,在那些能改变世界经济、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各个方面的大趋势中,起决定性作用的趋势就是中国经济力量的崛起。目睹中国经济的巨大变化和中国经济的腾飞对世界产生的重大影响,这位记者的职业敏感性告诉自己,任何一个研究经齐、报道经济的人都不能不关注中国;让界上所有参与经济活动的人都不能不关注中国。也就是说,眼下,无论是美国人或是在欧洲人,没有人可以不关注中国。      向世界说明中国      《当中国改变世界》一书几乎谈到了近年来中国经济领域的所有重大事件,也涉及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相当有争议的各个方面。另外,作者还大胆地展望了中国经济的未来,他预测,在不远的将来,中国将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经济的主宰。在经济改革的过程中,中国将出现复杂的发展模式,在不同类型的产业中拥有比较优势,给传统的世界经济秩序带来空前的冲击。同时,作者也提出了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某些可能遇到的问题:政治体制是否稳定;资源缺口如何解决;怎样保护知识产权、如何促进企业创新;社会保障体系、金融体系的薄弱如何修补等等。   作为一名经济记者,伊兹拉莱维奇写作的现场感很强,他不但习惯于就事论事,客观、公允、全面细致地谈论经济问题,还能够对自己提出的观点运用引人入胜的场景给予描述,并加以证实。在谈到“中国制造”正改变着法国人的生活习惯时,作者引出的场景是:同往年一样,圣诞树下的礼物堆积如山,全家团圆,欢庆节日的时刻到来了。但是许多法国家庭今年的圣诞节却非常地中国化,从玩具、球拍,到个人电脑和披肩,无不标有“中国制造”的字样。另外作者的风趣和幽默在文中也随处可见,同样还是谈“中国制造”冲击法国的问题:一个法国人被剥光衣服,塞进纸盒,纸盒外面印着醒目的大字标识――“中国制造”。      市场也是稀缺资源      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在书中还提出了如下一个新的观点:通用汽车的成功象征着二战后初期的世界经济,当时是以生产者为主导,微软的成功象征着20世纪末的世界经济,那时是以股东为主导;现如今,沃尔玛的成功象征着21世纪初的经济,随着中国13亿人口的加入,世界将进入了一个以“消费者为主导的时代”,因为,拥有13亿人口的消费市场也是稀缺资源,依靠其庞大的购买力,中国具有了迫使别人接受其选择的权力,特别是在消费领域。中国造就了世界经济在“供给”方面的新格局,同时也改变了“需求”,中国正在改变世界。


相关文章

  • 中国高铁为何将改变人类世界的发展模式?
  • 如今,方便快捷的高铁越来越得到老百姓的认可,过去几年反对修建高铁的声音已基本消失,连过去在微博上黑高铁的一些人,都开始盛赞高铁的好.高铁,客观上改变了中国人的生活.李克强总理如今都自称高铁"推销员",外访经常会向相关国家 ...查看


  • 中国改变世界发展格局的六个方面
  • 中国改变世界发展格局的六个方面 一是中国改变世界经济增长格局.19世纪以前的3000多年期间,中国经济占世界的比重长期保持在30%-40%之间,有时更高达50%以上.19世纪以来的近200年,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日益下降.改革开放以来,在 ...查看


  • 生命之花的古老秘密第19章
  • 第十九章 新小孩 我们人类是非常有趣的.我们身边一直在发生令人激动的奇迹,但是为了维持旧世界,我们宁愿把这些奇迹合理化.事实上,我们大部分人都很保守,不希望自己的日常生活发生巨变.在最近的100年里,地球的变化得如此迅速,以至于,如果有人在 ...查看


  • 传统企业和电子商务结合是未来经济发展方向
  • 传统企业和电子商务结合是未来经济发展方向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化浪潮席卷全球,给传统企业的运作和管理模式带来巨大的冲击.越来越多的传统企业认为,以网络化.知识管理.全球化化为主要特征的新经济已是不可逆转的趋势,电子商务化已成为企业发 ...查看


  • 瓦特的蒸汽机曾改变世界,这款蒸汽机正在改变餐饮业!
  • 2016-07-18 餐饮老板内参 这是内参君为您分享的第1000期内容:新朋友点标题下蓝字或搜索微信号cylbnc关注. " 餐饮竞争正在进入一个新阶段:产品创新和消费场景再造. 餐企若想在海量竞争中胜出,要么掌握有新意的产品, ...查看


  • 电子商务改变中国
  • 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变革和消费新景观 1999年9月3日,是一个我们都应该记住的日子. 那是一个记忆中并不遥远的年份,那时候粮票才刚刚取消六年,中国人还依靠别在腰带上的BP机和固定电话相互联系.就在微软实验室著名的"网络生存测试&qu ...查看


  • 2013年军转: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
  • 2013年军转: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 [关键词]军转网 军转论坛 军转 军转干 转业干部 军转干考试 军转干考试 军转干部安置 军转待遇 军转干考试公告 军转干考试大纲 军转干考试成绩 从&q ...查看


  • 互联网正深度改变生活
  • 互联网正深度改变生活(热点解读) 本报记者 张意轩 赵展慧 朱少军 < 人民日报 >( 2014年04月21日 09 版) 如何应对全球竞争? 走出国门,互联网产品彰显国家软实力 马化腾(腾讯公司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互联网 ...查看


  • 比尔·盖茨:另一条道路
  • 比尔·盖茨:另一条道路 ugmbbc发布于 2009-04-04 12:42:52 这将是我最后一次以微软公司的全职雇员身份来到达沃斯. 对于我们中的一些人来说,能够在生命中的某个时刻停下来,反思自己所做的,并说:"这份工作太好了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