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第二节 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知识大观园】

【题例透析】

2007年湖南卷

阅读下面的宋诗,按照要求,完成赏析(5分)

示长安君 王安石

少年离别意非轻,老去相逢亦怆情。

草草杯盘供笑语,昏昏灯火话平生。

自怜湖海三年隔,又作尘沙万里行。

欲问后期何日是?寄书应见雁南征。

〔注〕长安君为王安石(1021—1086)的大妹,工部侍郎张奎之妻,封长安县君。此诗为王安石于宋仁宗嘉佑五年(1060)出使辽国前所作。此时他尚未拜相变法。

诗中表现了“怆情”之感,请就中间两联逐联赏析作者是如何表现这种情感的。

【参考答案】

颔联:(1)“供笑语”表达了相逢的欢乐,“话平生”则道尽了人生的沧桑:二者相互映衬,更添一层悲凉况味(2)“草草杯盘”“昏昏灯火”营造了氛围,在这样的环境中,诗人更容易生发悲怆之情。(3)“草草”“昏昏”是叠词妙用。“草草”可见酒菜的简单,欢聚中有些许不足;“昏昏”则烘托了人物情感,暗示了将别的伤痛。

颈联:(1)“自怜”与“又作”贯通一气,诗人借此直抒胸臆,表达了心中的万端悲慨。

(2)“湖海”久隔,“尘沙”远赴,旦夕间重逢又别,且是出使不无艰险的辽国,时空的拓展将悲意又加深了一层。

(3)“三年”言时间之长,“万里”谓距离之远,以数字入诗,一纵一横,使悲情更为浓烈。

【分析】

2007年湖南诗歌鉴赏一改以前两年的比较鉴赏形式,赏析诗歌的语言,给考生提示了诗歌的情感是什么,而且要求考生分析诗歌是如何体现作者的感情的。表面上看起来是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实际上是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和技巧。

2008年湖南卷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5分)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扬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龙标野宴 王昌龄

沅溪夏晚足凉风,春酒相携就竹丛。

莫道弦歌愁远谪,青山明月不曾空。

〔注〕龙标:古地名,今属湖南黔阳。

两首诗都有一“愁”字,但其在诗中的含义和所起的作用各不相同,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李白诗中的“愁”是怀人之愁;它是全诗的诗眼,作者以此统摄全诗。王昌龄诗中的“愁”是远谪之愁;作者以“愁”衬托自己不以远谪为念,寄情山水的旷达之情。

【分析】

2008年的湖南高考诗歌鉴赏题借用了前几年湖南卷的特色,采用了比较鉴赏的方式,只是题目的设置有了些变化,要求抓住关键词语,分析作者的感情以及这个词在诗中所起的作用。

2007年全国一卷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望江南 超然台①作 苏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②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注〕①超然台: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城北。当时苏轼任密州地方官。

②寒食:清明前一或二日。旧俗寒食节不举火,节后举火称新火。

(1)从词中的“咨嗟”、“休对”、“且将”这些词语看,你认为作者在词中要表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

(2)请从“情”和“景”的角度对这首词作一赏析。

【参考答案】

(1)表现的是无奈、苦涩的心情。登超然台望见的景色,引起了作者的乡思,但他无法回家,因此只能在酒醒之后苦涩地“嗟叹”不已,无奈地说“休对”老朋友说什么乡思之愁,“且将”新火煮新茶聊以自慰吧!

(2)上片描写的是超然台下“春未老”之景;下片抒发的是春虽未老,人却在无奈之中思乡之情。这首词因景生情,情景交融。

【分析】

第1题,只考查诗歌的情感维度,并作简析。简析时,一定要注意,所析与前面的感情基调要保持统一,而且一定要结合词句的具体内容。

第2题,从“情”和“景”的角度对此诗赏析。一看是“赏析”二词,那就意味着一定要有艺术手法的体现,即用了什么手法,表现了哪些内容,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起到了怎样的艺术效果。这是一般的定式了。那么对于此题,命题人要求从“情”和“景”的角度赏析,那就意味着答案最好分三点:①什么情;②什么景;③情和景间是什么关系(那当然是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情因景生之类的词了)。

2007年全国二卷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新晴野望 王维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①。

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

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注〕:尘垢:尘埃。

(1)第三联上下两句中最精炼传神的分别是哪一个字?请简要分析。

(2)尾联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参考答案】

分别是“明”和“出”,充分显示出雨后的“新晴”,诗人极目“野望”所见的景色:田野外河水上涨,在阳光照射下“白水”波光鄰鄰,比平时更加明亮夺目;雨水冲洗后的群山,在太阳照耀下“碧峰”秀出,更加富有层次。

尾联写了农忙时节,农人全家在农田里忙于耕作的景象。作者这样写的好处是:再一次突出表现“新晴”这一诗题,因为“新晴”人才能看到农人们“倾家事南亩”的景象。给前面所绘的一幅表态画面平添无限生机,使整修画面活了起来。

【分析】

第一题考查形式是炼字,实际上是对这两个字所蕴含的诗歌形象予以描绘,也是对诗歌思想内容的揭示。

第二题直接要求回答诗歌所展示的画面(即诗歌形象),并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2007 山东卷

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回答问题(8分)

出关① 徐兰

凭山俯海古边州,旆②影风翻见戍楼。

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

[注]①关,指居庸关。②旆(pèi),旌旗。

(1)诗的前两句,有版本作“将军此去必封侯,士卒何心肯逗留”,与本诗相比你更喜欢哪一种?请简要说明理由。

(2)“马后桃花马前雪”一句在艺术表现上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①更喜欢本诗。本诗前两句点出居庸关的雄壮气势,景物描写鲜明生动,为后面抒情作了铺垫。 “将军”两句缺乏形象感,并且与全诗思乡的情感内容不相称。

②将关内桃花烂漫与关外白雪茫茫两个场景聚集到“征马”这一关节点上,描写生动,对比鲜明。 “桃花”与“雪”分别代指家乡的温馨与塞外的清冷生活.在诗中具有象征意义,蕴含了思乡的情感。

【分析】

山东卷第一题侧重对诗句的内容的理解和情感的把握,并且要求作出判断。第二题是要求针对具体的诗句,直接分析诗歌艺术手法。

2007年湖北卷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华清宫 吴融

四郊飞雪暗云端,惟此宫中落便干。

绿树碧帘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

过华清宫 李约

君王游乐万机轻,一曲霓裳四海兵。

玉辇升天人已尽,故宫惟有树长生。

(1)两首诗描写了不同时期的华清宫,请指出二者主要运用了哪种相同的表现手法,并作简要说明。

(2)两首诗各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4分)

【参考答案】

(1)①两首诗都运用了对比(或对照、映衬)手法。②第一首诗宫内宫外(或空间)对比:宫外飞雪阴云,分外寒冷;宫内绿树掩映,温暖如春。第二首今昔(或时间)对比:昔日霓裳羽衣,歌舞升平;今朝杂树丛生,宫殿荒凉。

(2)第一首诗通过写景状物,鞭挞无视人民疾苦、沉湎于享乐的统治者。

第二首诗通过咏史抒怀,讽刺统治者荒淫误国,感叹王朝兴衰。

【分析】

第一题是分析诗歌中的表现手法。

第二题是分析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感情。

【考点解密】

一、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怎样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是学生阅读古代诗歌的重点也是难点。要把握这一内容,除了需要平时的积累,提高学生的古诗文修养和欣赏诗歌的能力外,还要掌握一些分析的技巧和方法。主要是注意这几个方面:诗歌的题材、诗歌作者,及其诗风和身世经历、诗歌的题目、诗歌前附的小序和诗歌后附的注释等。学生还要明确,鉴赏诗歌的核心是把握诗歌中流

露出来的作者的思想感情。诗歌形象是作者表达思想感情的载体,诗歌的艺术手法是是作者表达感情的手段方法,所以阅读诗歌欣赏诗歌落脚点还是感情。把握诗歌感情,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步感受意象,明确感情倾向

前面对诗歌的意象作了分析,这些意象中也就包含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而这些思想感情又分为两种类型——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通过对意象的分析应该可以明确作者的感情倾向是属于积极一类还是消极一类,再根据诗歌的题材类型具体的分析感情类型。我们还要注意从一些细小的方面去分析:

(1)看题目。题目是诗歌切入点,它往往能揭示诗歌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甚至主旨感情等,从而使我们迅速准确地理解诗歌。如1997年考卷中的《题君山》,题目就直接点明赋写对象;2000年考卷中的《约客》,题目交代了事件背景;2001年上海春季考题中的《月夜忆舍弟》,题目既交代了时间(月夜),又表明了作者思念的情感(忆),再加上特殊的人物关系(舍弟),让我们一看题目就明白了诗歌的情感主旨——思念。如杜甫的《春夜喜雨》,题目中的一个“喜”字直接体现了作者的感情。

(2)看作者。一般考题都会写出作者,它可以帮助我们确定朝代、风格,为后面分析语言、思想内容和诗人的观点态度 作铺垫。当然,这要求我们考生平时多注意作者的生平经历,多积累一些常见作者的写作风格。如李白“清新飘逸”,杜甫“沉郁顿挫”等。

(3)看注释。有些考题前面有序言,有些考题后面有注释,我们不能忽略。因为它在给我们传递作品的相关信息,有些是告诉我们作者的创作背景,有的暗含创作动机,这都包含有作者的感情在里面。如白居易《琵琶行》诗歌前 的小序。 有的也还包含其他信息,如97年考卷《题君山》的注释是“君山:在湖南省洞庭湖中”,我们就知道了君山的位置,从而就明白了诗中为什么要写湖水来衬托君山了。

(4)注意诗歌题材,对诗歌题材的准确把握为帮助我们了解诗歌主旨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有很大作用。如杜甫的《兵车行》是些战争的,再加上我们了解的作者的诗风,很容易把握其感情了。

这是把握诗歌中作者感情的小技巧。当然,更主要的是从诗歌的内容上去把握,从诗歌当中的一些意象中去分析,这一内容在第一节对意象的分析中讲了,在此不再赘述。

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常用的词语:

一般表达积极情感的是:恬淡、闲适、欢乐、仰慕、迷恋、激愤、坚守节操 、登高览胜、寄情山水、热爱自然、蔑视权贵、坚贞爱情、归隐田园等。

一般表达消极情感的是: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忧国忧民、怀才不遇、壮志难酬、惜春悲秋、羁旅愁思、思乡念亲(友)、忆友怀旧、别恨离愁、相知相思、儿女情长、怀古伤今、借古讽今、愤世嫉俗等。

第二步悟情感,析主旨 ,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

古代诗歌主要的主题倾向有:

爱国忧民类。有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如唐朝边塞诗人的多数作品,岳飞的《满江红》,辛弃疾“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等;有忧国忧民、关心民生疾苦的,如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陆游“嘉谷如焚稗草青,沉忧耿耿欲忘生”等;有反映战争给人民带来灾难、痛苦的,如“三吏三别”;

身世类。古代的诗人总有“治国平天下”的抱负,但是诗人们的清高、自负又常常使诗人四处碰壁、遭人排挤,远大理想总是不能实现,所以抒发壮志难酬、怀才不遇的诗作在古诗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其特点大多是忧郁、悲愤。李白最为典型,青年时期“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充满自信和乐观,经过长安十年受人排挤、不受重用的生活后,不禁产生“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的无奈感慨,最后不得不“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其它如白居易“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等。此外,羁旅思乡、贬谪愁思等也属此类。

爱情类。有歌颂爱情的美好,如《诗经•静女》,有表达相思之苦,如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有反对封建礼教对青年男女压迫的,如《孔雀东南飞》。这类作品中还有大量的表达征人思归、思妇念夫的诗作,如李白的《子夜吴歌》等。

闲适类。陶渊明的作品除去憎恶世俗、蔑视权贵的感情外,大多是隐逸生活的闲适;唐代的山水田园诗人,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等抒写的都是一种寄情山水的情趣。这类诗歌往往以山川田园的美好来反衬官场的黑暗、社会的腐败。

友情类。杜甫《客至》抒发的是友人看望自己的喜悦之情,《送元二使安西》、《别董大》等则表达了对友人的关心和祝愿,是送别诗中的绝唱。《春日忆李白》则表达了诗人之间的友谊。

其它有叹光阴易逝(少小离家老大回)、感物是人非(旧时王谢堂前燕)的,有蕴含哲理的(横看成岭侧成峰、也无风雨也无晴)等。

在体会诗歌主题时,还要联系诗人生活的时代及诗人的身世。

二 古诗鉴赏的九种答题格式

根据《考试大纲》要求,高考古诗鉴赏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鉴赏,二是评价。鉴赏又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1.鉴赏其形象;2.鉴赏其语言;3.鉴赏其表达技巧。评价就是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内容。无论是鉴赏还是评价,实质上都是考查考生对于诗歌的想象能力。考生从哪些方面去想象,怎样去想象,如何结合诗歌本身、命题者所问、自己所想,不枝不蔓,按要求写出来,这是答题的关键。综观近几年高考试题,“古诗鉴赏的答题格式”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种:

1、人物形象: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

例1.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点绛唇 李清照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客如来,袜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词人在词中刻画了怎样的艺术形象?

【简析】

上片写身份,写人物神态,也烘托了人物娇美的风貌。下片写性格,把一个少女惊诧、惶遽、含羞、好奇以及爱恋的心理活动,栩栩如生地刻画出来。在我们心中立起了一个天真纯洁、感情丰富却又带着几分矜持的少女形象。

2、诗歌意象含义:表层含义(即解释诗句) +深层含义(表达目的)

例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瀑布 李忱

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

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

简要分析诗中塑造的“瀑布”这一意象。

【简析】

涓涓细流不辞辛苦,汇集成一落千丈、雄伟壮观的瀑布,而后又谢绝溪涧的挽留,继续向前,决心化作汹涌澎湃的波涛。(表层含义)这“瀑布”乃是胸怀大志、不惧艰难、不达目标誓不罢休的志士的化身。(深层含义)

3、所抒感情:通过什么内容+抒发(寄寓/揭露/表达)什么感情

例3.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画眉鸟 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从诗中领悟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简析】

通过“林中鸟”与“笼中鸟”不同境遇的对比,表达了对自由的热情赞美,对束缚个性、禁锢思想、窒息性灵的憎恶和否定。

4、体会意境:客观形象+主观感受+交融了什么意境

例4.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夜朱 淑真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

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此诗无一“情”字,而无处不含“情”。请从三、四句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并在对全诗整体感悟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这两句诗中是如何营造意境的。

【简析】

“凉”。“凉”字既写天凉,又写心境的孤寂(或心凉)。由床上之月写到天上之月,过渡(顶真)巧妙;愁情、凉床、月影和梧桐,共同营造出孤寂(离愁别怨)的意境。(答“缺”字,言之成理亦可。

5、品味关键词句:含义+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例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玉楼春 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对词中“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你认为写得好不好?为什么?

【简析】

本题考查的是对古人炼字妙用的理解阐释。作者用一个“闹”字,不仅让人觉得杏花绽放得热烈,甚至还使人联想到花丛中蜂蝶飞舞,春鸟和鸣,把一派春意盎然、生机蓬勃的景色表现得淋漓尽致。

6、赏析修辞方法:揭示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例6.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登金陵凤凰台①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①此诗作于天宝年间,作者被排挤离开长安,南游金陵时所作。

分析尾联的修辞效果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简析】

“日”喻帝王,“浮云”喻小人,比喻修辞格的运用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表达皇帝被奸邪蒙蔽而自己报国无门的伤痛,抒发了忧国伤时的情怀。

7、赏析表达方式:怎样叙(描写)+叙(描写)什么+抒什么情

例7.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漫成一绝 杜甫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一幅美景。

【简析】

诗歌从水中月影写起,生动描写了白鹭蜷曲着身子,恬静地夜宿在月光笼照下的沙滩,船尾

大鱼跃出水面而发出拨剌的响声,一动一静构成了江上月夜宁静的美景。

8、赏析表现手法: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例8.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行即兴 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1)这首诗的三、四两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方法?请具体说明。

(2)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

【简析】

(1)修辞方法:对偶。“芳树”对“春山”,“花”对“鸟”,“自落”对“空啼”。

(2)这首诗写了作者“春行”时的所见所闻:有草有水,有树有山,有花有鸟,可谓一句一景,且每个画面均有特色。但诗又不是纯粹写景,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诗中“花自落”、“鸟空啼”之景都显出了山中的宁静,从中更透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

9、概括评价诗歌内容:这是一首什么样的诗+诗歌各句分别写了什么+通过什么手法+抒发什么情感+评价(总分总式)

例9.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日偶成 程颢

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

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

试从内容主旨方面赏析这首诗。

【简析】

这首诗描绘了风和日丽的春天景色。一二两句写景:天空中有淡淡的白云、柔和的春风、和煦的日光,地上有红花、绿柳、碧水。上下辉映,生机盎然。三四句抒发春日郊游的愉快心情。“偷闲学少年”,平淡之中寓深意,表达了诗人怡然自得之情。

总之,诗歌鉴赏的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思想内容,思想感情,表现手法。这三个方面也就对应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即写了什么,为什么而写及怎样来写的。鉴赏时要弄清题干要求,把握答题方向,学会利用鉴赏术语答题。

【记忆平台】

要评价古诗的思想内容,就要涉及古诗的题材分类,因为不同的题材决定了古诗所表达的不同的思想内容。古诗按题材分可分为:山水田园诗、边塞诗、托物言志诗、怀古咏史诗、送别诗、羁旅还乡诗等。

1、山水田园诗(写景诗)

以歌咏闲适、恬淡的田园生活,描写美丽、清新的自然景色为题材的诗歌。这类诗歌的主要特点就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亦即作者笔下的山水自然景物都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情愫,或者借景抒情,或者情景交融。代表人物主要有谢灵运、陶渊明、孟浩然、王维、范成大、杨万里等。

鉴赏山水田园诗,注意从以下几个角度去掌握:

①把握诗歌意象。如白居易《琵琶行》“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枫叶”、“荻花”、“秋”三个意象不仅点明了景物、时节,还通过这三个意象特有的属性渲染了送别时的环境氛围和诗人忧伤的情绪。

②体味诗歌情景交融的意境。 通过描写景物来抒发感情,是中国古典诗的一大特色,山水田园诗更是如此。自然景物一经诗人摄入笔端,就带上了诗人的感情色彩。情景交融的手法有融情入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等等。“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就是一首融情入景,景中含情的好诗。烟花含愁,孤帆载憾,天际碧水带走诗

人的无尽思念。诗人的惜别之情,从每一个画面中渗透出来。

③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的情感。 一般地写景诗,字里行间透出的情感都是比较容易把握的,但一些表面上纯粹是写景的山水小诗,就不那么好理解了。这就要求我们对作者的身世,当时的时代背景有一定的了解,即知人论世,才可能准确地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出的情感。这里牵涉到一个感情寄托的问题,分析诗歌,应认真判断感情寄托的深浅,切忌随意拨高作品的思想内涵。

2、咏物言志诗

咏物诗的特点在于托物言志。古人很喜欢咏物,大自然的万物,大至山川河流,小至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诗人描摹的对象,都可以寄托诗人的感情。由于作者的经历遭际、情趣爱好以至对事物观察的角度、认识的深浅不同,同一事物,往往会有不同的感受,表达出不同的感情来。唐代有三位诗人都写过咏蝉的诗,被诬入狱的骆宾王,发出的是“雾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的“患难人”的心声;仕途蹇滞的李商隐,感叹的是“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的“牢骚人”的遭际;而身居高位的虞世南,表达的却是“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的“高贵人”的志得意满。他们都抓住了蝉鸣高远的特点,却都揉进了自己的不同感受,表达了自己独特的感情。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咏物诗都含有作者明确的寄托,但不管有没有寄托,一首好的咏物诗,总是以其生动的形象和强烈的美感吸引读者,而且有意无意地、或深或浅地透过所咏之物,或流露作者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理想,或隐含生活的道理。

3、边塞征战诗

在唐代,有一批诗人十分擅长描写边塞征战生活,形成了所谓的“边塞诗派”,成为唐代这个诗歌大国的一朵奇葩。当然,我们所指的边塞诗,范围要大一些,凡是表现军旅生活的诗作都归为这一类。鉴赏边塞诗,要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即把握时代特征。 边塞诗是时代的产物,最能体现国运兴衰,所以,如果能对作者所处的时代有所了解,对体会作品的内容和作者的感情是大有帮助的。盛唐时期,即使是艰苦战争,也壮丽无比;即使是出征远戍,也爽朗明快;即使是壮烈牺牲,也死而无悔。“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誓不还”(王昌龄)„„豪迈,勇敢,一往无前。到了中晚唐,国势开始衰微,虽然诗人们也仍保持着昂扬向上的基调,但不免夹杂着几多悲壮,几多忧伤。如“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李益),“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到了宋代,国家在民族斗争中一直处于劣势,外辱不断,国难当头,可统治者却软弱无能,边塞诗中流露出来的感情,更多的体现为报国无门的愤懑和归家无望的哀痛,如陆游“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和范仲淹“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尽管仍洋溢着一股爱国热情,但和盛唐时代的边塞诗相比,更多了一些凄凉,一些惆怅。

4、怀古咏史诗

我国有数千年的悠久历史,江山胜迹,人物风流。尽管历史如大浪淘沙,但无数前人在历史舞台上叱咤风云,留下多少辉煌业绩,令人钦佩仰慕;留下多少经验教训,让人唏嘘感慨。于是以历史故事、古人事迹为题材的怀古咏史之作便产生了,出现了像刘禹锡、杜牧等卓有成就的咏史大家。咏史诗多以简洁的文字、精选的意象,融合对自然、社会、历史的感触,或喟叹朝代兴亡的变化,或感慨岁月倏忽变幻,或讽刺当政者的荒淫无耻,从而表现作者阅尽沧桑之后的沉思,蕴涵了深沉的伤今怀古的忧患意识。刘禹锡的《乌衣巷》、《石头城》等;杜牧的咏史名篇有《泊秦淮》、《过华清宫绝句》、《题乌江亭》等。鉴赏咏史诗要揣摩作者写这段历史、这个古人的意图所在。后代作家对尘封的往事发思古之幽情,一定有现实的原因或者是触发感慨的媒介。辛弃疾登上京口北固亭,从历史上孙权、刘裕以京口为基地坚持抗击北方劲敌,联想到南宋小朝廷在风雨飘摇中苟且偷安,这京口北固亭就是触发诗人感想的媒介。南宋小朝廷的苟且偷安,自己的报国无门,也就是诗人引发诗思的现实原因。

最主要的是我们在鉴赏古诗时,要仔细推敲作者的态度和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诗人们不同的历史观和人生观,对于同一历史题材,可能从不同角度去反映。诗家怀古咏史,大致有这么三种

情况:第一种是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的思考。诗人自己并不置身其中,如杜牧和王安石都写过《题乌江亭》,杜牧为项羽自刎而惋惜,“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然而王安石却意识到项羽失败是历史的必然,“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第二种情况是把史实和现实联系在一起,或是感慨个人遭遇,或是抨击社会现实。苏轼的《赤壁怀古》和辛弃疾的《京口北固亭怀古》就是如此。第三种情况是只抓住历史的一些影子,故意借题发挥,如李商隐的《贾生》。同是昭君出塞这样一个汉代的和亲故事,杜甫说“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深沉地抒发了自己对远嫁异域的王昭君的同情,他在这里只是就史论事。而王安石则说“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作者在这里“借他人酒杯,浇心中块垒”,更多地是表达自己被排挤的心理。

5、送别诗

以送别亲人、友人为题材,既表达人所共有的亲情友情,也抒发自己在特定时空背景下独有的情感。有豁然开朗、意气风发的,如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高适的“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别董大》)。大多数还是写离别的依恋、悲伤,杜牧的“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赠别》),李商隐的“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无题》)。还有一部分送别诗是“惜而不伤”的,虽充满依依惜别之情,但并不悲伤,反而透露出一种诗情画意,充满友情的深情,如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等。

6.行旅诗和闺怨诗。

古人或久宦在外,或长期流离漂泊,或久戍边关,总会引起浓浓的思乡怀人之情,所以这类诗文就特别多,它们或写羁旅之思,或写思念亲友,或写征人思乡,或写闺中怀人。写作上或触景伤情,或感时生情,或托物传情,或因梦寄情,或妙喻传情。

体会诗歌情感

诗歌,无论是写景还是叙事,无论是咏物还是怀古,都会寄寓着诗人一定的思想感情,对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感悟是诗歌鉴赏的重点。古诗词中所抒写的思想感情非常宽广,涉及最多的是以下几方面:

1、忧国忧民

战乱离散的痛苦:杜甫《春望》。

同情人民的疾苦: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反映社会黑暗,揭露统治者腐朽:杜甫“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表达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林升《题临安邸》:“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表达对山河沦落国破家亡的痛楚:陆游《示儿》、文天祥《过零丁洋》。

揭露统治者的横征暴敛穷兵黩武:杜甫《兵车行》。

2、建功报国

保家卫国的决心,建功立业的豪情:“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陆游《书愤》。

贬官谪居的怨恨,仕途失意的苦闷:白居易《琵琶行》、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怀才不遇的寂寞,报国无门的激愤: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

年华消逝的感慨,壮志难酬的悲叹:苏轼《水调歌头·赤壁怀古》

3、思乡怀人。

天涯羁旅的愁思:孟浩然《宿建德江》、温庭筠《商山早行》。

思亲念友的孤独: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边关征夫的思乡: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

闺中怨妇的怀人:王昌龄《闺怨》、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李白《乐府》“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依依惜别的深情:柳永《雨霖铃》、王维《渭城曲》、李白《赠汪伦》。 情深意长的勉励: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4、超尘脱俗

寄情山水的悠闲,退隐田园的淡远:王维《山居秋暝》、孟浩然《过故人庄》。 厌离官场的险恶,归耕隐居的自在:陶潜《归园田居》。

5、生活杂感

昔胜今衰的沧桑,时事变迁的感慨:姜夔《扬州慢》、刘禹锡《乌衣巷》。 青春易逝的伤感,时不我予的焦虑: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告慰平生的喜悦:杜甫《春夜喜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第二节 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知识大观园】

【题例透析】

2007年湖南卷

阅读下面的宋诗,按照要求,完成赏析(5分)

示长安君 王安石

少年离别意非轻,老去相逢亦怆情。

草草杯盘供笑语,昏昏灯火话平生。

自怜湖海三年隔,又作尘沙万里行。

欲问后期何日是?寄书应见雁南征。

〔注〕长安君为王安石(1021—1086)的大妹,工部侍郎张奎之妻,封长安县君。此诗为王安石于宋仁宗嘉佑五年(1060)出使辽国前所作。此时他尚未拜相变法。

诗中表现了“怆情”之感,请就中间两联逐联赏析作者是如何表现这种情感的。

【参考答案】

颔联:(1)“供笑语”表达了相逢的欢乐,“话平生”则道尽了人生的沧桑:二者相互映衬,更添一层悲凉况味(2)“草草杯盘”“昏昏灯火”营造了氛围,在这样的环境中,诗人更容易生发悲怆之情。(3)“草草”“昏昏”是叠词妙用。“草草”可见酒菜的简单,欢聚中有些许不足;“昏昏”则烘托了人物情感,暗示了将别的伤痛。

颈联:(1)“自怜”与“又作”贯通一气,诗人借此直抒胸臆,表达了心中的万端悲慨。

(2)“湖海”久隔,“尘沙”远赴,旦夕间重逢又别,且是出使不无艰险的辽国,时空的拓展将悲意又加深了一层。

(3)“三年”言时间之长,“万里”谓距离之远,以数字入诗,一纵一横,使悲情更为浓烈。

【分析】

2007年湖南诗歌鉴赏一改以前两年的比较鉴赏形式,赏析诗歌的语言,给考生提示了诗歌的情感是什么,而且要求考生分析诗歌是如何体现作者的感情的。表面上看起来是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实际上是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和技巧。

2008年湖南卷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5分)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扬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龙标野宴 王昌龄

沅溪夏晚足凉风,春酒相携就竹丛。

莫道弦歌愁远谪,青山明月不曾空。

〔注〕龙标:古地名,今属湖南黔阳。

两首诗都有一“愁”字,但其在诗中的含义和所起的作用各不相同,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李白诗中的“愁”是怀人之愁;它是全诗的诗眼,作者以此统摄全诗。王昌龄诗中的“愁”是远谪之愁;作者以“愁”衬托自己不以远谪为念,寄情山水的旷达之情。

【分析】

2008年的湖南高考诗歌鉴赏题借用了前几年湖南卷的特色,采用了比较鉴赏的方式,只是题目的设置有了些变化,要求抓住关键词语,分析作者的感情以及这个词在诗中所起的作用。

2007年全国一卷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望江南 超然台①作 苏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②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注〕①超然台: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城北。当时苏轼任密州地方官。

②寒食:清明前一或二日。旧俗寒食节不举火,节后举火称新火。

(1)从词中的“咨嗟”、“休对”、“且将”这些词语看,你认为作者在词中要表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

(2)请从“情”和“景”的角度对这首词作一赏析。

【参考答案】

(1)表现的是无奈、苦涩的心情。登超然台望见的景色,引起了作者的乡思,但他无法回家,因此只能在酒醒之后苦涩地“嗟叹”不已,无奈地说“休对”老朋友说什么乡思之愁,“且将”新火煮新茶聊以自慰吧!

(2)上片描写的是超然台下“春未老”之景;下片抒发的是春虽未老,人却在无奈之中思乡之情。这首词因景生情,情景交融。

【分析】

第1题,只考查诗歌的情感维度,并作简析。简析时,一定要注意,所析与前面的感情基调要保持统一,而且一定要结合词句的具体内容。

第2题,从“情”和“景”的角度对此诗赏析。一看是“赏析”二词,那就意味着一定要有艺术手法的体现,即用了什么手法,表现了哪些内容,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起到了怎样的艺术效果。这是一般的定式了。那么对于此题,命题人要求从“情”和“景”的角度赏析,那就意味着答案最好分三点:①什么情;②什么景;③情和景间是什么关系(那当然是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情因景生之类的词了)。

2007年全国二卷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新晴野望 王维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①。

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

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注〕:尘垢:尘埃。

(1)第三联上下两句中最精炼传神的分别是哪一个字?请简要分析。

(2)尾联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参考答案】

分别是“明”和“出”,充分显示出雨后的“新晴”,诗人极目“野望”所见的景色:田野外河水上涨,在阳光照射下“白水”波光鄰鄰,比平时更加明亮夺目;雨水冲洗后的群山,在太阳照耀下“碧峰”秀出,更加富有层次。

尾联写了农忙时节,农人全家在农田里忙于耕作的景象。作者这样写的好处是:再一次突出表现“新晴”这一诗题,因为“新晴”人才能看到农人们“倾家事南亩”的景象。给前面所绘的一幅表态画面平添无限生机,使整修画面活了起来。

【分析】

第一题考查形式是炼字,实际上是对这两个字所蕴含的诗歌形象予以描绘,也是对诗歌思想内容的揭示。

第二题直接要求回答诗歌所展示的画面(即诗歌形象),并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2007 山东卷

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回答问题(8分)

出关① 徐兰

凭山俯海古边州,旆②影风翻见戍楼。

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

[注]①关,指居庸关。②旆(pèi),旌旗。

(1)诗的前两句,有版本作“将军此去必封侯,士卒何心肯逗留”,与本诗相比你更喜欢哪一种?请简要说明理由。

(2)“马后桃花马前雪”一句在艺术表现上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①更喜欢本诗。本诗前两句点出居庸关的雄壮气势,景物描写鲜明生动,为后面抒情作了铺垫。 “将军”两句缺乏形象感,并且与全诗思乡的情感内容不相称。

②将关内桃花烂漫与关外白雪茫茫两个场景聚集到“征马”这一关节点上,描写生动,对比鲜明。 “桃花”与“雪”分别代指家乡的温馨与塞外的清冷生活.在诗中具有象征意义,蕴含了思乡的情感。

【分析】

山东卷第一题侧重对诗句的内容的理解和情感的把握,并且要求作出判断。第二题是要求针对具体的诗句,直接分析诗歌艺术手法。

2007年湖北卷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华清宫 吴融

四郊飞雪暗云端,惟此宫中落便干。

绿树碧帘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

过华清宫 李约

君王游乐万机轻,一曲霓裳四海兵。

玉辇升天人已尽,故宫惟有树长生。

(1)两首诗描写了不同时期的华清宫,请指出二者主要运用了哪种相同的表现手法,并作简要说明。

(2)两首诗各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4分)

【参考答案】

(1)①两首诗都运用了对比(或对照、映衬)手法。②第一首诗宫内宫外(或空间)对比:宫外飞雪阴云,分外寒冷;宫内绿树掩映,温暖如春。第二首今昔(或时间)对比:昔日霓裳羽衣,歌舞升平;今朝杂树丛生,宫殿荒凉。

(2)第一首诗通过写景状物,鞭挞无视人民疾苦、沉湎于享乐的统治者。

第二首诗通过咏史抒怀,讽刺统治者荒淫误国,感叹王朝兴衰。

【分析】

第一题是分析诗歌中的表现手法。

第二题是分析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感情。

【考点解密】

一、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怎样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是学生阅读古代诗歌的重点也是难点。要把握这一内容,除了需要平时的积累,提高学生的古诗文修养和欣赏诗歌的能力外,还要掌握一些分析的技巧和方法。主要是注意这几个方面:诗歌的题材、诗歌作者,及其诗风和身世经历、诗歌的题目、诗歌前附的小序和诗歌后附的注释等。学生还要明确,鉴赏诗歌的核心是把握诗歌中流

露出来的作者的思想感情。诗歌形象是作者表达思想感情的载体,诗歌的艺术手法是是作者表达感情的手段方法,所以阅读诗歌欣赏诗歌落脚点还是感情。把握诗歌感情,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步感受意象,明确感情倾向

前面对诗歌的意象作了分析,这些意象中也就包含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而这些思想感情又分为两种类型——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通过对意象的分析应该可以明确作者的感情倾向是属于积极一类还是消极一类,再根据诗歌的题材类型具体的分析感情类型。我们还要注意从一些细小的方面去分析:

(1)看题目。题目是诗歌切入点,它往往能揭示诗歌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甚至主旨感情等,从而使我们迅速准确地理解诗歌。如1997年考卷中的《题君山》,题目就直接点明赋写对象;2000年考卷中的《约客》,题目交代了事件背景;2001年上海春季考题中的《月夜忆舍弟》,题目既交代了时间(月夜),又表明了作者思念的情感(忆),再加上特殊的人物关系(舍弟),让我们一看题目就明白了诗歌的情感主旨——思念。如杜甫的《春夜喜雨》,题目中的一个“喜”字直接体现了作者的感情。

(2)看作者。一般考题都会写出作者,它可以帮助我们确定朝代、风格,为后面分析语言、思想内容和诗人的观点态度 作铺垫。当然,这要求我们考生平时多注意作者的生平经历,多积累一些常见作者的写作风格。如李白“清新飘逸”,杜甫“沉郁顿挫”等。

(3)看注释。有些考题前面有序言,有些考题后面有注释,我们不能忽略。因为它在给我们传递作品的相关信息,有些是告诉我们作者的创作背景,有的暗含创作动机,这都包含有作者的感情在里面。如白居易《琵琶行》诗歌前 的小序。 有的也还包含其他信息,如97年考卷《题君山》的注释是“君山:在湖南省洞庭湖中”,我们就知道了君山的位置,从而就明白了诗中为什么要写湖水来衬托君山了。

(4)注意诗歌题材,对诗歌题材的准确把握为帮助我们了解诗歌主旨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有很大作用。如杜甫的《兵车行》是些战争的,再加上我们了解的作者的诗风,很容易把握其感情了。

这是把握诗歌中作者感情的小技巧。当然,更主要的是从诗歌的内容上去把握,从诗歌当中的一些意象中去分析,这一内容在第一节对意象的分析中讲了,在此不再赘述。

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常用的词语:

一般表达积极情感的是:恬淡、闲适、欢乐、仰慕、迷恋、激愤、坚守节操 、登高览胜、寄情山水、热爱自然、蔑视权贵、坚贞爱情、归隐田园等。

一般表达消极情感的是: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忧国忧民、怀才不遇、壮志难酬、惜春悲秋、羁旅愁思、思乡念亲(友)、忆友怀旧、别恨离愁、相知相思、儿女情长、怀古伤今、借古讽今、愤世嫉俗等。

第二步悟情感,析主旨 ,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

古代诗歌主要的主题倾向有:

爱国忧民类。有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如唐朝边塞诗人的多数作品,岳飞的《满江红》,辛弃疾“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等;有忧国忧民、关心民生疾苦的,如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陆游“嘉谷如焚稗草青,沉忧耿耿欲忘生”等;有反映战争给人民带来灾难、痛苦的,如“三吏三别”;

身世类。古代的诗人总有“治国平天下”的抱负,但是诗人们的清高、自负又常常使诗人四处碰壁、遭人排挤,远大理想总是不能实现,所以抒发壮志难酬、怀才不遇的诗作在古诗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其特点大多是忧郁、悲愤。李白最为典型,青年时期“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充满自信和乐观,经过长安十年受人排挤、不受重用的生活后,不禁产生“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的无奈感慨,最后不得不“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其它如白居易“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等。此外,羁旅思乡、贬谪愁思等也属此类。

爱情类。有歌颂爱情的美好,如《诗经•静女》,有表达相思之苦,如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有反对封建礼教对青年男女压迫的,如《孔雀东南飞》。这类作品中还有大量的表达征人思归、思妇念夫的诗作,如李白的《子夜吴歌》等。

闲适类。陶渊明的作品除去憎恶世俗、蔑视权贵的感情外,大多是隐逸生活的闲适;唐代的山水田园诗人,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等抒写的都是一种寄情山水的情趣。这类诗歌往往以山川田园的美好来反衬官场的黑暗、社会的腐败。

友情类。杜甫《客至》抒发的是友人看望自己的喜悦之情,《送元二使安西》、《别董大》等则表达了对友人的关心和祝愿,是送别诗中的绝唱。《春日忆李白》则表达了诗人之间的友谊。

其它有叹光阴易逝(少小离家老大回)、感物是人非(旧时王谢堂前燕)的,有蕴含哲理的(横看成岭侧成峰、也无风雨也无晴)等。

在体会诗歌主题时,还要联系诗人生活的时代及诗人的身世。

二 古诗鉴赏的九种答题格式

根据《考试大纲》要求,高考古诗鉴赏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鉴赏,二是评价。鉴赏又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1.鉴赏其形象;2.鉴赏其语言;3.鉴赏其表达技巧。评价就是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内容。无论是鉴赏还是评价,实质上都是考查考生对于诗歌的想象能力。考生从哪些方面去想象,怎样去想象,如何结合诗歌本身、命题者所问、自己所想,不枝不蔓,按要求写出来,这是答题的关键。综观近几年高考试题,“古诗鉴赏的答题格式”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种:

1、人物形象: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

例1.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点绛唇 李清照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客如来,袜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词人在词中刻画了怎样的艺术形象?

【简析】

上片写身份,写人物神态,也烘托了人物娇美的风貌。下片写性格,把一个少女惊诧、惶遽、含羞、好奇以及爱恋的心理活动,栩栩如生地刻画出来。在我们心中立起了一个天真纯洁、感情丰富却又带着几分矜持的少女形象。

2、诗歌意象含义:表层含义(即解释诗句) +深层含义(表达目的)

例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瀑布 李忱

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

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

简要分析诗中塑造的“瀑布”这一意象。

【简析】

涓涓细流不辞辛苦,汇集成一落千丈、雄伟壮观的瀑布,而后又谢绝溪涧的挽留,继续向前,决心化作汹涌澎湃的波涛。(表层含义)这“瀑布”乃是胸怀大志、不惧艰难、不达目标誓不罢休的志士的化身。(深层含义)

3、所抒感情:通过什么内容+抒发(寄寓/揭露/表达)什么感情

例3.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画眉鸟 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从诗中领悟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简析】

通过“林中鸟”与“笼中鸟”不同境遇的对比,表达了对自由的热情赞美,对束缚个性、禁锢思想、窒息性灵的憎恶和否定。

4、体会意境:客观形象+主观感受+交融了什么意境

例4.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夜朱 淑真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

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此诗无一“情”字,而无处不含“情”。请从三、四句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并在对全诗整体感悟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这两句诗中是如何营造意境的。

【简析】

“凉”。“凉”字既写天凉,又写心境的孤寂(或心凉)。由床上之月写到天上之月,过渡(顶真)巧妙;愁情、凉床、月影和梧桐,共同营造出孤寂(离愁别怨)的意境。(答“缺”字,言之成理亦可。

5、品味关键词句:含义+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例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玉楼春 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对词中“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你认为写得好不好?为什么?

【简析】

本题考查的是对古人炼字妙用的理解阐释。作者用一个“闹”字,不仅让人觉得杏花绽放得热烈,甚至还使人联想到花丛中蜂蝶飞舞,春鸟和鸣,把一派春意盎然、生机蓬勃的景色表现得淋漓尽致。

6、赏析修辞方法:揭示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例6.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登金陵凤凰台①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①此诗作于天宝年间,作者被排挤离开长安,南游金陵时所作。

分析尾联的修辞效果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简析】

“日”喻帝王,“浮云”喻小人,比喻修辞格的运用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表达皇帝被奸邪蒙蔽而自己报国无门的伤痛,抒发了忧国伤时的情怀。

7、赏析表达方式:怎样叙(描写)+叙(描写)什么+抒什么情

例7.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漫成一绝 杜甫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一幅美景。

【简析】

诗歌从水中月影写起,生动描写了白鹭蜷曲着身子,恬静地夜宿在月光笼照下的沙滩,船尾

大鱼跃出水面而发出拨剌的响声,一动一静构成了江上月夜宁静的美景。

8、赏析表现手法: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例8.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行即兴 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1)这首诗的三、四两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方法?请具体说明。

(2)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

【简析】

(1)修辞方法:对偶。“芳树”对“春山”,“花”对“鸟”,“自落”对“空啼”。

(2)这首诗写了作者“春行”时的所见所闻:有草有水,有树有山,有花有鸟,可谓一句一景,且每个画面均有特色。但诗又不是纯粹写景,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诗中“花自落”、“鸟空啼”之景都显出了山中的宁静,从中更透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

9、概括评价诗歌内容:这是一首什么样的诗+诗歌各句分别写了什么+通过什么手法+抒发什么情感+评价(总分总式)

例9.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日偶成 程颢

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

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

试从内容主旨方面赏析这首诗。

【简析】

这首诗描绘了风和日丽的春天景色。一二两句写景:天空中有淡淡的白云、柔和的春风、和煦的日光,地上有红花、绿柳、碧水。上下辉映,生机盎然。三四句抒发春日郊游的愉快心情。“偷闲学少年”,平淡之中寓深意,表达了诗人怡然自得之情。

总之,诗歌鉴赏的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思想内容,思想感情,表现手法。这三个方面也就对应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即写了什么,为什么而写及怎样来写的。鉴赏时要弄清题干要求,把握答题方向,学会利用鉴赏术语答题。

【记忆平台】

要评价古诗的思想内容,就要涉及古诗的题材分类,因为不同的题材决定了古诗所表达的不同的思想内容。古诗按题材分可分为:山水田园诗、边塞诗、托物言志诗、怀古咏史诗、送别诗、羁旅还乡诗等。

1、山水田园诗(写景诗)

以歌咏闲适、恬淡的田园生活,描写美丽、清新的自然景色为题材的诗歌。这类诗歌的主要特点就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亦即作者笔下的山水自然景物都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情愫,或者借景抒情,或者情景交融。代表人物主要有谢灵运、陶渊明、孟浩然、王维、范成大、杨万里等。

鉴赏山水田园诗,注意从以下几个角度去掌握:

①把握诗歌意象。如白居易《琵琶行》“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枫叶”、“荻花”、“秋”三个意象不仅点明了景物、时节,还通过这三个意象特有的属性渲染了送别时的环境氛围和诗人忧伤的情绪。

②体味诗歌情景交融的意境。 通过描写景物来抒发感情,是中国古典诗的一大特色,山水田园诗更是如此。自然景物一经诗人摄入笔端,就带上了诗人的感情色彩。情景交融的手法有融情入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等等。“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就是一首融情入景,景中含情的好诗。烟花含愁,孤帆载憾,天际碧水带走诗

人的无尽思念。诗人的惜别之情,从每一个画面中渗透出来。

③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的情感。 一般地写景诗,字里行间透出的情感都是比较容易把握的,但一些表面上纯粹是写景的山水小诗,就不那么好理解了。这就要求我们对作者的身世,当时的时代背景有一定的了解,即知人论世,才可能准确地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出的情感。这里牵涉到一个感情寄托的问题,分析诗歌,应认真判断感情寄托的深浅,切忌随意拨高作品的思想内涵。

2、咏物言志诗

咏物诗的特点在于托物言志。古人很喜欢咏物,大自然的万物,大至山川河流,小至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诗人描摹的对象,都可以寄托诗人的感情。由于作者的经历遭际、情趣爱好以至对事物观察的角度、认识的深浅不同,同一事物,往往会有不同的感受,表达出不同的感情来。唐代有三位诗人都写过咏蝉的诗,被诬入狱的骆宾王,发出的是“雾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的“患难人”的心声;仕途蹇滞的李商隐,感叹的是“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的“牢骚人”的遭际;而身居高位的虞世南,表达的却是“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的“高贵人”的志得意满。他们都抓住了蝉鸣高远的特点,却都揉进了自己的不同感受,表达了自己独特的感情。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咏物诗都含有作者明确的寄托,但不管有没有寄托,一首好的咏物诗,总是以其生动的形象和强烈的美感吸引读者,而且有意无意地、或深或浅地透过所咏之物,或流露作者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理想,或隐含生活的道理。

3、边塞征战诗

在唐代,有一批诗人十分擅长描写边塞征战生活,形成了所谓的“边塞诗派”,成为唐代这个诗歌大国的一朵奇葩。当然,我们所指的边塞诗,范围要大一些,凡是表现军旅生活的诗作都归为这一类。鉴赏边塞诗,要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即把握时代特征。 边塞诗是时代的产物,最能体现国运兴衰,所以,如果能对作者所处的时代有所了解,对体会作品的内容和作者的感情是大有帮助的。盛唐时期,即使是艰苦战争,也壮丽无比;即使是出征远戍,也爽朗明快;即使是壮烈牺牲,也死而无悔。“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誓不还”(王昌龄)„„豪迈,勇敢,一往无前。到了中晚唐,国势开始衰微,虽然诗人们也仍保持着昂扬向上的基调,但不免夹杂着几多悲壮,几多忧伤。如“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李益),“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到了宋代,国家在民族斗争中一直处于劣势,外辱不断,国难当头,可统治者却软弱无能,边塞诗中流露出来的感情,更多的体现为报国无门的愤懑和归家无望的哀痛,如陆游“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和范仲淹“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尽管仍洋溢着一股爱国热情,但和盛唐时代的边塞诗相比,更多了一些凄凉,一些惆怅。

4、怀古咏史诗

我国有数千年的悠久历史,江山胜迹,人物风流。尽管历史如大浪淘沙,但无数前人在历史舞台上叱咤风云,留下多少辉煌业绩,令人钦佩仰慕;留下多少经验教训,让人唏嘘感慨。于是以历史故事、古人事迹为题材的怀古咏史之作便产生了,出现了像刘禹锡、杜牧等卓有成就的咏史大家。咏史诗多以简洁的文字、精选的意象,融合对自然、社会、历史的感触,或喟叹朝代兴亡的变化,或感慨岁月倏忽变幻,或讽刺当政者的荒淫无耻,从而表现作者阅尽沧桑之后的沉思,蕴涵了深沉的伤今怀古的忧患意识。刘禹锡的《乌衣巷》、《石头城》等;杜牧的咏史名篇有《泊秦淮》、《过华清宫绝句》、《题乌江亭》等。鉴赏咏史诗要揣摩作者写这段历史、这个古人的意图所在。后代作家对尘封的往事发思古之幽情,一定有现实的原因或者是触发感慨的媒介。辛弃疾登上京口北固亭,从历史上孙权、刘裕以京口为基地坚持抗击北方劲敌,联想到南宋小朝廷在风雨飘摇中苟且偷安,这京口北固亭就是触发诗人感想的媒介。南宋小朝廷的苟且偷安,自己的报国无门,也就是诗人引发诗思的现实原因。

最主要的是我们在鉴赏古诗时,要仔细推敲作者的态度和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诗人们不同的历史观和人生观,对于同一历史题材,可能从不同角度去反映。诗家怀古咏史,大致有这么三种

情况:第一种是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的思考。诗人自己并不置身其中,如杜牧和王安石都写过《题乌江亭》,杜牧为项羽自刎而惋惜,“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然而王安石却意识到项羽失败是历史的必然,“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第二种情况是把史实和现实联系在一起,或是感慨个人遭遇,或是抨击社会现实。苏轼的《赤壁怀古》和辛弃疾的《京口北固亭怀古》就是如此。第三种情况是只抓住历史的一些影子,故意借题发挥,如李商隐的《贾生》。同是昭君出塞这样一个汉代的和亲故事,杜甫说“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深沉地抒发了自己对远嫁异域的王昭君的同情,他在这里只是就史论事。而王安石则说“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作者在这里“借他人酒杯,浇心中块垒”,更多地是表达自己被排挤的心理。

5、送别诗

以送别亲人、友人为题材,既表达人所共有的亲情友情,也抒发自己在特定时空背景下独有的情感。有豁然开朗、意气风发的,如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高适的“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别董大》)。大多数还是写离别的依恋、悲伤,杜牧的“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赠别》),李商隐的“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无题》)。还有一部分送别诗是“惜而不伤”的,虽充满依依惜别之情,但并不悲伤,反而透露出一种诗情画意,充满友情的深情,如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等。

6.行旅诗和闺怨诗。

古人或久宦在外,或长期流离漂泊,或久戍边关,总会引起浓浓的思乡怀人之情,所以这类诗文就特别多,它们或写羁旅之思,或写思念亲友,或写征人思乡,或写闺中怀人。写作上或触景伤情,或感时生情,或托物传情,或因梦寄情,或妙喻传情。

体会诗歌情感

诗歌,无论是写景还是叙事,无论是咏物还是怀古,都会寄寓着诗人一定的思想感情,对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感悟是诗歌鉴赏的重点。古诗词中所抒写的思想感情非常宽广,涉及最多的是以下几方面:

1、忧国忧民

战乱离散的痛苦:杜甫《春望》。

同情人民的疾苦: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反映社会黑暗,揭露统治者腐朽:杜甫“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表达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林升《题临安邸》:“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表达对山河沦落国破家亡的痛楚:陆游《示儿》、文天祥《过零丁洋》。

揭露统治者的横征暴敛穷兵黩武:杜甫《兵车行》。

2、建功报国

保家卫国的决心,建功立业的豪情:“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陆游《书愤》。

贬官谪居的怨恨,仕途失意的苦闷:白居易《琵琶行》、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怀才不遇的寂寞,报国无门的激愤: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

年华消逝的感慨,壮志难酬的悲叹:苏轼《水调歌头·赤壁怀古》

3、思乡怀人。

天涯羁旅的愁思:孟浩然《宿建德江》、温庭筠《商山早行》。

思亲念友的孤独: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边关征夫的思乡: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

闺中怨妇的怀人:王昌龄《闺怨》、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李白《乐府》“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依依惜别的深情:柳永《雨霖铃》、王维《渭城曲》、李白《赠汪伦》。 情深意长的勉励: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4、超尘脱俗

寄情山水的悠闲,退隐田园的淡远:王维《山居秋暝》、孟浩然《过故人庄》。 厌离官场的险恶,归耕隐居的自在:陶潜《归园田居》。

5、生活杂感

昔胜今衰的沧桑,时事变迁的感慨:姜夔《扬州慢》、刘禹锡《乌衣巷》。 青春易逝的伤感,时不我予的焦虑: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告慰平生的喜悦:杜甫《春夜喜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相关文章

  • 高中语文张小平古代诗歌鉴赏
  • 古代诗歌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鉴赏 教案 万源市第三中学校 张小平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全面理解诗歌内容. 掌握诗歌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鉴赏的方法技巧.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难点: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 教学方法:经典考题自 ...查看


  •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教案
  •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教案 [教学目标] 1.熟悉诗歌中的常见的思想内容: 2.熟练掌握该考点的解题技巧. [复习重点]梳理诗歌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3课时 [考点阐释] 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包括概括主旨.简析作 ...查看


  • 古代诗歌鉴赏--思想感情(三)学案
  • 古代诗歌鉴赏--思想感情(三) 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 [考向探究]作者的观点态度,指诗人通过诗歌形象地告诉读者诗人自己的人生感悟(如苏轼<题西林壁>寓含的哲理)或生活理念(如刘禹锡的<秋词>表达的志向:自古逢秋悲寂寥, ...查看


  • 推荐:书摘:2010年高考古诗文阅读测试内容分析
  • 书摘:2010年高考古诗文阅读测试内容分析 <2010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研究报告>第五章(节选) 一.试题概况分析 从测试材料的角度而言,人物传记类文章仍然占据了大部分.有8套试卷从<二十四史>中选择了测试材料,这在 ...查看


  • 二轮复习--诗歌鉴赏
  • 古代诗歌鉴赏 [考点精要] 2015年语文科<考试说明>(新课标)对该考点的要求是:阅读鉴赏古代诗歌.具体要求有:①理解诗歌中的字句,属于"鉴赏评价(D)"层级:②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属于&q ...查看


  • 如何评价古诗的思想情感
  • 如何评价古诗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考点解说] "评价古诗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是高考古代诗歌鉴赏的重要考点,能力层级为E级.本考点主要考查思想内容.观点态度两个方面的内容,"思想内容"主 ...查看


  • 专题七_古代诗歌鉴赏
  • 古代诗歌鉴赏 考点1:鉴赏诗歌的形象. 一般说来,诗歌作品的形象包括人物形象和自然形象这两个方面. 1.人物形象又包括作为描写客体的人物和抒情主人公.如白居易的<琵琶行>塑造的人物形象:一个是身世凄凉.色衰沦落的艺妓,一个是谪居 ...查看


  •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
  •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 第一部分 前言 新世纪的高中语文课程面临着新的要求,要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调整课程的内容和结构:要在追求高中教育共同价值的同时,充分发挥语文课程促进学生发展的独特功能:要使全体高中学生都获得必须具有的语文素养,同时帮助学 ...查看


  •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 1
  •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 第一部分前言 普通高中教育是面向大众的.与九年义务教育相衔接的基础教育.社会的发展对我国高中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适应时代的需要,调整课程的内容和目标,变革学习方式和评价方式,构建具有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的高中语文课程,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