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年级语文5

第5单元课文(写世界遗产)

体会:我们要自觉保护文物古迹和风景名胜。我为我们的祖国有这样美丽的风景而自豪。

1、长、高大坚固、气魄雄伟的长城。

2、风景优美的颐和园。

3、规模宏大、类型总众多、个性鲜明的秦兵马俑。

一、风景名胜区对联

一径竹阴云满地 半帘花影月笼纱(北京颐和园月波楼)

树红树碧高低影 烟淡烟浓远近秋(四川青城山真武殿)

四面荷花三面柳 一城山色半城湖(山东济南大明湖)

清风明月本无价 近水遥山皆有情(江苏苏州沧浪亭).

17 长城

、一、生字:词语:盘旋、城砖、城墙、屯兵、堡垒、打仗、呼应、肩膀、智慧、凝结、气魄雄伟

形近字:崇—综、旋—旅、隔—融、屯—顿、保—堡、仗—杖、扶—肤

四字词:崇山峻岭、蜿蜒盘旋、气魄雄伟

崇山峻岭 蜿蜒盘旋 修筑 高大坚固 陡峭 凝结 气魄 奇迹

二.结合课文理解词语

嘉 jiā 峪yù 屯tún 魄pò。

崇山峻岭:崇,高。峻,陡。山高而陡。形容长城所处的地理位置险要。

蜿蜒盘旋:蜿蜒,像蛇爬行的样子。

盘旋,回绕曲折。长而曲折地延伸。形容远望长城的样子。

气魄:魄,精神。气魄,精神,气势。课文指长城表现出来的雄伟、壮观的气势。 奇迹:想象不到的,不平凡的事情。

三课文解析

1、认识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2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很自然地想起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来。

身临其境来到长城,“很自然地想起”是说作者被长城的雄伟气魄所震撼,民族自豪感和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油然而生。)

3、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多少”表示无数;“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突出了长城之长,与开头“一万三千多里”相呼应;“才”在这里表示长城的建成是多么的不容易。整句话表达了作者对古代劳动人民的无限赞叹之情。)

4、 作者为什么会“很自然地联想到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来”?

明确: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的联想是用自己的“心”、自己的“情”去观察长城之后自然产生的。体会劳动人民修筑长城的艰辛和不易,以及付出的代价和非凡的创造。

5、为什么说:“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明确:结合插图,抓住文中重点词语体会:我国劳动人民凭着勤劳的双手、无穷的智慧、想方设法战胜困难,修筑起了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

6、为什么说“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明确:①这样的城墙举世无双;②这样雄伟的工程世界少有;③这样艰巨的任务靠人力完成,历史罕见;④创造这样的奇迹,劳动人民表现出来的智慧,绝无仅有。

7、课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作者为长城这一世界历史奇迹感到激动、自豪,对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表达了赞扬和敬佩之情。

8、 课文共有4个自然段。第1自然段,概括地介绍长城,突出长城的“长”,这是远看长城;第2自然段,具体地介绍长城,突出长城的“高大坚固”,这是近看长城;第3自然段,由长城展开联想,歌颂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第4自然段,总结全文,指出长城在世界历史上的地位,赞美长城是“伟大的奇迹”。

9、 ① 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很自然地想起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来。

这句话用词准确精当,(承上启下,过渡自然。)“站、踏、扶”这三个动词是说作者已经身临其境来到长城,“很自然地想起”是说作者被长城的雄伟气魄所震撼,民族自豪感和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油然而生。

②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多少”表示无数,饱含作者无限的感慨;“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突出了长城之长,与开头“一万三千多里”相呼应;“才”在这里表示长城的建成是多么的不容易。整句话表达了作者对古代劳动人民的无限赞叹之情。

10、截至2003年7月,我国已有( )处景观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其中文化遗产( )处,自然遗产( )处,自然文化遗产共( )处。有(北京故宫、长城、秦始皇兵马俑、孔府、孔庙、孔林、北京颐和园、庐山风景区)等。自然遗产有四处:(九寨沟风景区、黄龙风景名胜区、云南三江并流、武陵源风景区)。自然文化遗产有四处:(武夷山风景名胜区、泰山风景名胜区、黄山风景名胜区、峨眉山——乐山大佛。)

11、远看长城,它像一条( ),在( )之间( )。

12、多少劳动人民的( )和( )才( )成这( )、( )的万里长城。

18《颐和园》

一、生字词语:长廊、柱子、神清气爽、建筑、佛香阁、金碧辉煌、宫殿、葱郁、掩映、朱红、隐隐约约、堤岸、雕刻、狮子、姿态不一 横槛 耸立 郁郁葱葱 画舫

多音字:几

形近字:柱—住、筑—恐、阁—闯、朱—珠、堤—提、雕—堆、师—狮、态—太

二课文理解

学习这篇课文,一是使我们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进一步激发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感受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二是积累语言,学习按照浏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

学习本文的重点是从语言文字中感受颐和园的优美景色,受到情感的熏陶;难点是体会课文的写作方法并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这篇课文描绘了北京颐和的美丽景观,全文层次清楚,首尾呼应,语言生动优美、具体形象,处处洋溢着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课文移步换景,按照浏览的顺序记叙

三、《颐和园》

①进了顾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

②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

③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葱郁的树丛,掩映着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向东远眺,隐隐约约可以望见几座古老的城楼和城里的白塔。

④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

1、从划“ ”的句子中,我知道这篇课文是按( )的顺序写的。先写进了颐和园的大门,来到( )看到的景物;又写来到( ),看到的楼台亭阁;再写登上( ),站在( )看到的湖光山色;最后写在( )看到的石桥、小岛和十七孔桥。

2、葱郁的“郁”字,音序是( ),部首是( ),除部首外查( )画。在字典里有3种意思,请在正确的序号后打“√”。①香气浓厚;②(草木)茂盛;③(忧愁等)在心里积聚,不得发泄。

3、文中“慢慢地滑过”,我觉得“( )”字用得贴切,因为从中能让人体会到( )。

4、我会照样子写句子。

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1)、天上的星星多得像( );亮得像( )。

(2)、我们学校美得像( );舒适得像(

四、要求背诵和积累的文章语段。能抓住重点词进行背诵。

(课文移步换景,按照游览的顺序记叙)。一写长廊的景色:先抓住“长”的特点从总体介绍,然后抓住每一间的横槛上五彩的画的特点从内部介绍,最后抓住长廊两旁风景宜人的特点介绍外部环境;二写万寿山的景色:先写从山脚下抬头看到的佛香阁和排云殿的壮观景象,再写站在佛香阁的前面从山上向下、向前、向东远眺所看到的美丽景色;三写昆明湖的景色:分别介绍了长堤、湖心岛、十七孔桥。课文开头总述颐和园的美丽,结尾与开头呼应,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之情。学习按照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

、正前面,昆明湖( )像一面( ),( )像一块( )。( )、画舫在湖面慢慢地( ),几乎不留一点儿( )

19、秦兵马俑

一、多音字:乘

四字词: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分明、南征北战、所向披靡、身材魁梧、昂首挺胸、跃跃欲试、神态各异、目光炯炯、绝无仅有、惟妙惟肖、若有所思、殊死拼搏、神态自若、久经沙场、享誉世界、举世无双 颔首低眉 宏大 鸟瞰 魁梧 缰绳 铠甲 统率 整装待发 英雄气概 殊死拼搏

二、精读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

1、默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思考:课文从哪些方面反映了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

(1)从三个俑坑的总面积和兵马俑的数量体会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

2)从一号坑的长、宽、面积和兵马俑数量体会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

2、人们看到如此规模宏大的兵马俑会有什么感受?

(人们无不为兵马俑的恢弘气势和高潮的制作工艺所折服)

3、读最后一个长句子,前半句讲了兵马俑的恢弘气势,“看上去真像„„”讲兵马俑的高超制作工艺。

4读第10自然段,填空:仔细端详,神态各异:有的–———,有的————,好像———;„„

(2)用“有的„„有的„„”和“好像”练习说话。

5(1)从“身材魁梧,头戴金冠,身披铠甲,手握宝剑,昂首挺胸,站在队伍最前列”和“神态自若”的描写中,感受将军俑“久经沙场、肩负重任”的特点。

(2)从“体格健壮,体态匀称”及穿着装扮,手持各种武器,“目光炯炯,双唇禁闭,神态严峻”中,体会武士俑威武凝重的特点。

(3)从“上身着短甲„„左手持弓箭”中体会骑兵俑的勇猛善战的特点。

(4)车兵俑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弓弩手张弓搭箭,神情专注;马俑形体健壮,肌肉丰满,跃跃欲试。

6、小结每一件兵马俑都是极为精美的艺术珍品。

7、指导有感情朗读4~10自然段,体会秦兵马俑的“类型众多,个性鲜明”。

(1)“举世无双”、“享誉世界”是什么意思?这两个词是什么意思?说明了秦兵马俑的价值怎样?

(2、指导朗读,抓住“举世无双”、“享誉世界”体会秦兵马俑的珍贵历史价值,以及为拥有这样的历史文物的自豪之感。

8、总结。

这篇课文生动的描绘了秦兵马俑规模宏大、类型众多和个性鲜明的特点,反映了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表达了作者对光辉灿烂的中华民族艺术的热爱。

第5单元课文(写世界遗产)

体会:我们要自觉保护文物古迹和风景名胜。我为我们的祖国有这样美丽的风景而自豪。

1、长、高大坚固、气魄雄伟的长城。

2、风景优美的颐和园。

3、规模宏大、类型总众多、个性鲜明的秦兵马俑。

一、风景名胜区对联

一径竹阴云满地 半帘花影月笼纱(北京颐和园月波楼)

树红树碧高低影 烟淡烟浓远近秋(四川青城山真武殿)

四面荷花三面柳 一城山色半城湖(山东济南大明湖)

清风明月本无价 近水遥山皆有情(江苏苏州沧浪亭).

17 长城

、一、生字:词语:盘旋、城砖、城墙、屯兵、堡垒、打仗、呼应、肩膀、智慧、凝结、气魄雄伟

形近字:崇—综、旋—旅、隔—融、屯—顿、保—堡、仗—杖、扶—肤

四字词:崇山峻岭、蜿蜒盘旋、气魄雄伟

崇山峻岭 蜿蜒盘旋 修筑 高大坚固 陡峭 凝结 气魄 奇迹

二.结合课文理解词语

嘉 jiā 峪yù 屯tún 魄pò。

崇山峻岭:崇,高。峻,陡。山高而陡。形容长城所处的地理位置险要。

蜿蜒盘旋:蜿蜒,像蛇爬行的样子。

盘旋,回绕曲折。长而曲折地延伸。形容远望长城的样子。

气魄:魄,精神。气魄,精神,气势。课文指长城表现出来的雄伟、壮观的气势。 奇迹:想象不到的,不平凡的事情。

三课文解析

1、认识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2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很自然地想起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来。

身临其境来到长城,“很自然地想起”是说作者被长城的雄伟气魄所震撼,民族自豪感和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油然而生。)

3、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多少”表示无数;“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突出了长城之长,与开头“一万三千多里”相呼应;“才”在这里表示长城的建成是多么的不容易。整句话表达了作者对古代劳动人民的无限赞叹之情。)

4、 作者为什么会“很自然地联想到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来”?

明确: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的联想是用自己的“心”、自己的“情”去观察长城之后自然产生的。体会劳动人民修筑长城的艰辛和不易,以及付出的代价和非凡的创造。

5、为什么说:“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明确:结合插图,抓住文中重点词语体会:我国劳动人民凭着勤劳的双手、无穷的智慧、想方设法战胜困难,修筑起了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

6、为什么说“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明确:①这样的城墙举世无双;②这样雄伟的工程世界少有;③这样艰巨的任务靠人力完成,历史罕见;④创造这样的奇迹,劳动人民表现出来的智慧,绝无仅有。

7、课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作者为长城这一世界历史奇迹感到激动、自豪,对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表达了赞扬和敬佩之情。

8、 课文共有4个自然段。第1自然段,概括地介绍长城,突出长城的“长”,这是远看长城;第2自然段,具体地介绍长城,突出长城的“高大坚固”,这是近看长城;第3自然段,由长城展开联想,歌颂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第4自然段,总结全文,指出长城在世界历史上的地位,赞美长城是“伟大的奇迹”。

9、 ① 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很自然地想起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来。

这句话用词准确精当,(承上启下,过渡自然。)“站、踏、扶”这三个动词是说作者已经身临其境来到长城,“很自然地想起”是说作者被长城的雄伟气魄所震撼,民族自豪感和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油然而生。

②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多少”表示无数,饱含作者无限的感慨;“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突出了长城之长,与开头“一万三千多里”相呼应;“才”在这里表示长城的建成是多么的不容易。整句话表达了作者对古代劳动人民的无限赞叹之情。

10、截至2003年7月,我国已有( )处景观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其中文化遗产( )处,自然遗产( )处,自然文化遗产共( )处。有(北京故宫、长城、秦始皇兵马俑、孔府、孔庙、孔林、北京颐和园、庐山风景区)等。自然遗产有四处:(九寨沟风景区、黄龙风景名胜区、云南三江并流、武陵源风景区)。自然文化遗产有四处:(武夷山风景名胜区、泰山风景名胜区、黄山风景名胜区、峨眉山——乐山大佛。)

11、远看长城,它像一条( ),在( )之间( )。

12、多少劳动人民的( )和( )才( )成这( )、( )的万里长城。

18《颐和园》

一、生字词语:长廊、柱子、神清气爽、建筑、佛香阁、金碧辉煌、宫殿、葱郁、掩映、朱红、隐隐约约、堤岸、雕刻、狮子、姿态不一 横槛 耸立 郁郁葱葱 画舫

多音字:几

形近字:柱—住、筑—恐、阁—闯、朱—珠、堤—提、雕—堆、师—狮、态—太

二课文理解

学习这篇课文,一是使我们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进一步激发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感受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二是积累语言,学习按照浏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

学习本文的重点是从语言文字中感受颐和园的优美景色,受到情感的熏陶;难点是体会课文的写作方法并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这篇课文描绘了北京颐和的美丽景观,全文层次清楚,首尾呼应,语言生动优美、具体形象,处处洋溢着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课文移步换景,按照浏览的顺序记叙

三、《颐和园》

①进了顾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

②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

③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葱郁的树丛,掩映着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向东远眺,隐隐约约可以望见几座古老的城楼和城里的白塔。

④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

1、从划“ ”的句子中,我知道这篇课文是按( )的顺序写的。先写进了颐和园的大门,来到( )看到的景物;又写来到( ),看到的楼台亭阁;再写登上( ),站在( )看到的湖光山色;最后写在( )看到的石桥、小岛和十七孔桥。

2、葱郁的“郁”字,音序是( ),部首是( ),除部首外查( )画。在字典里有3种意思,请在正确的序号后打“√”。①香气浓厚;②(草木)茂盛;③(忧愁等)在心里积聚,不得发泄。

3、文中“慢慢地滑过”,我觉得“( )”字用得贴切,因为从中能让人体会到( )。

4、我会照样子写句子。

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1)、天上的星星多得像( );亮得像( )。

(2)、我们学校美得像( );舒适得像(

四、要求背诵和积累的文章语段。能抓住重点词进行背诵。

(课文移步换景,按照游览的顺序记叙)。一写长廊的景色:先抓住“长”的特点从总体介绍,然后抓住每一间的横槛上五彩的画的特点从内部介绍,最后抓住长廊两旁风景宜人的特点介绍外部环境;二写万寿山的景色:先写从山脚下抬头看到的佛香阁和排云殿的壮观景象,再写站在佛香阁的前面从山上向下、向前、向东远眺所看到的美丽景色;三写昆明湖的景色:分别介绍了长堤、湖心岛、十七孔桥。课文开头总述颐和园的美丽,结尾与开头呼应,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之情。学习按照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

、正前面,昆明湖( )像一面( ),( )像一块( )。( )、画舫在湖面慢慢地( ),几乎不留一点儿( )

19、秦兵马俑

一、多音字:乘

四字词: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分明、南征北战、所向披靡、身材魁梧、昂首挺胸、跃跃欲试、神态各异、目光炯炯、绝无仅有、惟妙惟肖、若有所思、殊死拼搏、神态自若、久经沙场、享誉世界、举世无双 颔首低眉 宏大 鸟瞰 魁梧 缰绳 铠甲 统率 整装待发 英雄气概 殊死拼搏

二、精读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

1、默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思考:课文从哪些方面反映了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

(1)从三个俑坑的总面积和兵马俑的数量体会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

2)从一号坑的长、宽、面积和兵马俑数量体会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

2、人们看到如此规模宏大的兵马俑会有什么感受?

(人们无不为兵马俑的恢弘气势和高潮的制作工艺所折服)

3、读最后一个长句子,前半句讲了兵马俑的恢弘气势,“看上去真像„„”讲兵马俑的高超制作工艺。

4读第10自然段,填空:仔细端详,神态各异:有的–———,有的————,好像———;„„

(2)用“有的„„有的„„”和“好像”练习说话。

5(1)从“身材魁梧,头戴金冠,身披铠甲,手握宝剑,昂首挺胸,站在队伍最前列”和“神态自若”的描写中,感受将军俑“久经沙场、肩负重任”的特点。

(2)从“体格健壮,体态匀称”及穿着装扮,手持各种武器,“目光炯炯,双唇禁闭,神态严峻”中,体会武士俑威武凝重的特点。

(3)从“上身着短甲„„左手持弓箭”中体会骑兵俑的勇猛善战的特点。

(4)车兵俑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弓弩手张弓搭箭,神情专注;马俑形体健壮,肌肉丰满,跃跃欲试。

6、小结每一件兵马俑都是极为精美的艺术珍品。

7、指导有感情朗读4~10自然段,体会秦兵马俑的“类型众多,个性鲜明”。

(1)“举世无双”、“享誉世界”是什么意思?这两个词是什么意思?说明了秦兵马俑的价值怎样?

(2、指导朗读,抓住“举世无双”、“享誉世界”体会秦兵马俑的珍贵历史价值,以及为拥有这样的历史文物的自豪之感。

8、总结。

这篇课文生动的描绘了秦兵马俑规模宏大、类型众多和个性鲜明的特点,反映了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表达了作者对光辉灿烂的中华民族艺术的热爱。


相关文章

  • 小学一年级语文优质课视频简介
  • 小学一年级语文优质课视频简介体育作文 __写游戏活动 小学语文优质课观摩课展示 课执教: 年级:三年级 科目:体育与健康 星级: 课程简介:体育作文__ 写游戏活动 小学语文优质课观摩课展示课课堂实录 体育作文__ 写游戏活动 小学语文优质 ...查看


  • 专辑:[小学二年级类] 大全集[视频集系列]2
  • [二年级类][北师大版]小学二年级语文 [二年级类]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文朗读第四册 [二年级类]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文朗读第三册 [二年级类]北师版小学语文课文朗读第四册 [二年级类]北师版小学语文课文朗读第三册 [二年级类]苏教版小学语文课文朗 ...查看


  • [菜园里]教案.教学设计.课件.习题.flash朗读
  • 人教版小学语文备课资料 <菜园里>教案.教学设计.课件.习题.flash朗读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语文上册<菜园里>练习题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语文上册<菜园里>教学设计16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语文上册<菜园 ...查看


  •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电子课本
  • 全国站 首页 小升初 杯赛竞赛 重点中学 奥数题库 教学资源 小学试题 趣味乐园 小学数学 小学语文 小学英语 小学作文 家庭教育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展开 全国站 小升初 资讯 政策 择校 备考 经验 面试 简 ...查看


  • 初中语文最新全册备课资源专题
  • 通用版小学语文整套资料 3321 2821 1915 1305 0 376 2072 1073 1039 565 1135 483 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 666 0 8902 1942 1331 1297 1120 1604 932 8 ...查看


  • 小学二年级语文月亮湾教案-小学二年级教案-课件之家
  • 小学二年级语文月亮湾教案-小学二年级教案-课件之家 首页 课件 论文 试卷 教案 范文 作文 试题 动画 地图 首页 语文教案 数学教案 英语教案 化学教案 物理教案 生物教案 历史教案 政治教案 地理教案 信息技术 其他科教案 音乐教案 ...查看


  • 上海小学一年级第一学期语文课或不再教古诗
  • 近日,周杰伦歌曲入选语文出版社的小学语文教材,再次引发人们对小学语文教材的关注.昨日,记者从上海有关部门获悉,上海小学并不使用语文出版社出版的小学语文教材,而上海也正在酝酿新一轮的语文教育改革;今年9月上海的小学一年级语文课本可能 周杰伦歌 ...查看


  • 小学低年级学生学习语文知识论文
  • 小学低年级学生学习语文知识论文 摘 要:小学教育阶段是我国整个教育事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方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教育事业发展的要求,也难以适应学生的学 ...查看


  • 五年级语文试题库[6]
  • 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期中试卷及答案WORD版 http://www.docin.com/p-534894762.html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期末试题(试卷) http://www.docin.com/p-534894689.html 苏教版 ...查看


  • 教育研究课题选题参考20110929
  • 教育研究课题选题参考(一) 一.德育研究 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教育. 后进生转化的个案研究. 学生道德学习研究. "家校共育"的个案研究. 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与对策. 学业较差学生的行为形成原因研究 学业优秀学生的行为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