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诗:捣衣诗

  《捣衣诗》原文

  行役滞风波,游人淹不归。

  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

  寒园夕鸟集,思牖革虫悲。

  嗟矣当春服,安见御冬衣?

  《捣衣诗》赏析

  捣衣往往为了裁缝寄远。因此诗一开头便从感叹行人淹留不归写起:“行役滞风波,游人淹不归。”古代交通不便,南方水网地区,风波之险常是游子滞留不归的一个重要原因。女主人公想象丈夫久久不归的原因是由于风波之阻,正反映出特定的地域色彩。两句中一“滞”一“淹”,透出游子外出时间之久与思妇长期盼归之切,而前者重在表现客观条件所造成的阻碍,后者重在表达思妇内心的感受,在相似中有不同的侧重点。

  三四两句写深秋景色。上句是思妇捣衣时眼中所见之景。亭皋,水边平地,暗切思妇所在的江南。“木叶下”化用《楚辞·九歌·湘夫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意境,暗透思妇在秋风起而木叶下的季节盼望游人归来而“目眇眇兮愁予”的情景。下句是思妇心中所想之景。陇首,即陇头,系游人滞留之地。陇首或陇头的意象,在南北朝诗赋中常与游子的飘荡相联系,此处即泛指北方边塞之地。思妇由眼前“亭皋木叶下”的深秋景象,联想起丈夫所在的陇首一带,此刻也是秋云飘飞的时节了,想象中含有无限思念与体贴。“秋云飞”的意象,不但明点秋令,而且象征着游子的飘荡不定(浮云常被用作游子的象喻)。这一片飘荡无依的“秋云”,什么时候才能回到自己的故乡呢?两句一南一北,一女方一男方广,一实景一悬想,不但对仗工整,形象鲜明,而且由于意象富于蕴涵,能引发多方面的联想。表面上看,似单纯写景,而思妇悲秋叹逝、怀念远人的感情即寓其中,意绪虽略带悲凉,而意境疏朗阔远。《粱书》本传说:“恽少工篇什,为诗云:‘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王元长(融)见而嗟赏。”可见它在当时就被视为警语佳句。

  五六句由第四句的驰神远想收归眼前近景:“寒园夕鸟集,思牖草虫悲。”在呈现出深秋萧瑟凄寒景象的园圃中,晚归的鸟儿聚集栖宿;思妇的窗户下,唧唧的秋虫在断续悲鸣。“寒”点秋令,也传出思妇凄寒的心态;夕鸟之集,反衬游人不归;草虫悲,正透出思妇内心的悲伤。所见所闻,无不触绪增悲。

  最后两句是思妇的内心独白:眼下已是木叶纷飞的深秋,等到裁就寒衣,寄到远在千里之外的陇首塞北,那里已是春回大地,应当穿上春装了,哪里能及时见到我寄去的御寒的冬衣呢?这一设想,不仅显示了南北两地的遥隔,而且透露出思妇对远人的体贴与关切,将捣衣的行动所包含的深情蜜意进一步表现出来了。

  《捣衣诗》作者简介

  柳恽,字文畅,生于宋泰始元年(465年),卒于梁天监十六年(517年)。祖籍河东解州(今山西运城),南朝梁著名诗人、音乐家、棋手。梁天监元年(502午)萧衍建立梁朝,柳恽为侍中,与仆射,著名史学家沈约等共同定新律。以后在朝中,历任散骑常侍、左民尚书,持节、都督、仁武将军、平越中郎将、广州(今广东广州)刺史。又“征为秘书监、领左军将军”。曾两次出任吴兴 (今浙江吴兴县)太守,“为政清静,人吏怀之。梁天监十六年 (517年)卒,享年53岁。赠侍中,中护军。

  《捣衣诗》原文

  行役滞风波,游人淹不归。

  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

  寒园夕鸟集,思牖革虫悲。

  嗟矣当春服,安见御冬衣?

  《捣衣诗》赏析

  捣衣往往为了裁缝寄远。因此诗一开头便从感叹行人淹留不归写起:“行役滞风波,游人淹不归。”古代交通不便,南方水网地区,风波之险常是游子滞留不归的一个重要原因。女主人公想象丈夫久久不归的原因是由于风波之阻,正反映出特定的地域色彩。两句中一“滞”一“淹”,透出游子外出时间之久与思妇长期盼归之切,而前者重在表现客观条件所造成的阻碍,后者重在表达思妇内心的感受,在相似中有不同的侧重点。

  三四两句写深秋景色。上句是思妇捣衣时眼中所见之景。亭皋,水边平地,暗切思妇所在的江南。“木叶下”化用《楚辞·九歌·湘夫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意境,暗透思妇在秋风起而木叶下的季节盼望游人归来而“目眇眇兮愁予”的情景。下句是思妇心中所想之景。陇首,即陇头,系游人滞留之地。陇首或陇头的意象,在南北朝诗赋中常与游子的飘荡相联系,此处即泛指北方边塞之地。思妇由眼前“亭皋木叶下”的深秋景象,联想起丈夫所在的陇首一带,此刻也是秋云飘飞的时节了,想象中含有无限思念与体贴。“秋云飞”的意象,不但明点秋令,而且象征着游子的飘荡不定(浮云常被用作游子的象喻)。这一片飘荡无依的“秋云”,什么时候才能回到自己的故乡呢?两句一南一北,一女方一男方广,一实景一悬想,不但对仗工整,形象鲜明,而且由于意象富于蕴涵,能引发多方面的联想。表面上看,似单纯写景,而思妇悲秋叹逝、怀念远人的感情即寓其中,意绪虽略带悲凉,而意境疏朗阔远。《粱书》本传说:“恽少工篇什,为诗云:‘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王元长(融)见而嗟赏。”可见它在当时就被视为警语佳句。

  五六句由第四句的驰神远想收归眼前近景:“寒园夕鸟集,思牖草虫悲。”在呈现出深秋萧瑟凄寒景象的园圃中,晚归的鸟儿聚集栖宿;思妇的窗户下,唧唧的秋虫在断续悲鸣。“寒”点秋令,也传出思妇凄寒的心态;夕鸟之集,反衬游人不归;草虫悲,正透出思妇内心的悲伤。所见所闻,无不触绪增悲。

  最后两句是思妇的内心独白:眼下已是木叶纷飞的深秋,等到裁就寒衣,寄到远在千里之外的陇首塞北,那里已是春回大地,应当穿上春装了,哪里能及时见到我寄去的御寒的冬衣呢?这一设想,不仅显示了南北两地的遥隔,而且透露出思妇对远人的体贴与关切,将捣衣的行动所包含的深情蜜意进一步表现出来了。

  《捣衣诗》作者简介

  柳恽,字文畅,生于宋泰始元年(465年),卒于梁天监十六年(517年)。祖籍河东解州(今山西运城),南朝梁著名诗人、音乐家、棋手。梁天监元年(502午)萧衍建立梁朝,柳恽为侍中,与仆射,著名史学家沈约等共同定新律。以后在朝中,历任散骑常侍、左民尚书,持节、都督、仁武将军、平越中郎将、广州(今广东广州)刺史。又“征为秘书监、领左军将军”。曾两次出任吴兴 (今浙江吴兴县)太守,“为政清静,人吏怀之。梁天监十六年 (517年)卒,享年53岁。赠侍中,中护军。


相关文章

  • 情诗:子夜吴歌·秋歌
  • <子夜吴歌·秋歌>原文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子夜吴歌·秋歌>译文 秋月皎洁长安城一片光明, 家家户户传来捣衣的声音. 砧声任凭秋风吹也吹不尽, 声声总是牵系 ...查看


  • 情诗:长信秋词·其五
  • <长信秋词·其五>原文 长信宫中秋月明, 昭阳殿下捣衣声. 白露堂中细草迹, 红罗帐里不胜情. <长信秋词·其五>鉴赏 组诗的最后一首是一首抒发宫怨的诗歌.昭阳殿是西汉赵飞燕得宠时住的寝宫,后来以昭阳殿泛指得宠嫔妃. ...查看


  • 六单元知识梳理
  • 六单元知识梳理 一.生字词 矣( ) 鹊( ) 潇洒( )( ) 徜徉( )( ) 姗姗( )来迟 澎湃( )( ) 鼾声( )( ) 轨( ) 咦( ) 逸( )闻趣事 略胜一筹( ) 纤( )弱 亲昵( ) 依偎( ) 萤( )火虫 花 ...查看


  • 李白写爱情的诗21首
  • (这是随便从太白诗集里撷取的,他写爱情的诗远不止这些.当然,正如诗经里的情诗常被解读为"后妃之德",李白的一些爱情诗也可做政治性解读.这就是诗歌的魅力.但若说李白没写过爱情诗,或许太白在九泉之下,也会生气的.) 1.长干 ...查看


  • 关于月亮的诗句:江天一色无纤尘 皎皎空中孤月轮
  • 出自唐代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 ...查看


  • 初盛唐诗人张若虚的两首诗
  • 初盛唐诗人张若虚的两首诗<代答闺梦还><春江花月夜> 前记:张若虚,初盛唐诗人,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他的诗歌仅存两首,一首就是名作<春江花月夜>,另外一首就是这首& ...查看


  • 捣衣诗原型意象探微
  • 月下谁家砧 一声肠一绝--捣衣诗原型意象探微 活动内容: 提要:捣衣诗是闺怨诗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它那月下捣衣的凄凉哀怨的砧杵之声,是古代 文学许多作品中反复出现的意象.捣衣诗的原型意象始于汉代班婕妤的<捣素赋>,她的这 篇工于 ...查看


  • 秋天的诗句:秋天诗句原创
  • 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 出自南朝诗人柳恽的<捣衣诗> 行役滞风波,游人淹不归. 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 寒园夕鸟集,思牖草虫悲. 嗟矣当春服,安见御冬衣? 柳恽以<江南曲>"汀洲采白苹,日暖江南春&qu ...查看


  • 秋天的诗句: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
  • 出自南朝诗人柳恽的<捣衣诗> 行役滞风波,游人淹不归. 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 寒园夕鸟集,思牖草虫悲. 嗟矣当春服,安见御冬衣? 赏析 柳恽以<江南曲>"汀洲采白苹,日暖江南春"之句闻名后世.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