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新年手抄报内容:贺年卡的介绍

  新春贺词在贺年邮资明信片上的表达形式也各不相同,如HP1(2-1)、HP2、HP3(5-1)、HP6等背面都是采用篆刻印章“恭贺新禧”,而HP1(2-2)却在图案背面左侧竖写了篆体“恭贺新禧”,HP3只用篆体“贺年”印章,HP4、HP7、HP8、HP9、HPl0则又将“恭贺新禧”放在了贺年卡正面的邮政编码框下面,而且字体各不相同。这lO套明信片没有印编号。从发行时间上看,HP1为12月20日,HP2为12月15日,HP3为11月5日,其余均为11月15日发行。另外每套枚数也不统一,有的为两枚,有的为4枚,有的为5枚。应该说首轮贺年邮资明信片在很多方面缺乏长远规划,有很大的随意性。HP贺年邮资明信片均为中国邮资,没有安排国际航空邮资,使得它难以以通信的形式走出国门。

  1991年12月1日,原邮电部在贺年邮资片基础上首次发行“中国邮政贺年有奖明信片”。贺年与生肖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当时第二轮生肖邮票即将发行,而贺年有奖明信片则是将贺年与生肖结合起来。于是有关部门决定贺年有奖邮资明信片也以十二生肖为邮资图案,且与第二轮生肖邮票同步进行。同时贺年有奖邮资明信片(普通型)的枚数定为与十二生肖相符的12枚一大套,从整体构思上也按照十二生肖贺年片设计成12年为一轮。到2003年首轮贺年有奖明信片(即第二轮贺年邮资明信片)完成了其历史使命。它的发行,增强了人们的用邮意识,丰富了新中国邮政用品的种类。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艺术,如剪纸、年画、泥塑、刺绣等民间工艺在此轮贺年有奖邮资明信片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内涵更加丰富。

  1991年发行的“猴”片规格为150×102毫米,兑奖号码印在明信片正面的左下方,兑奖后加盖“中奖已兑”章,然而从1992年起规格却变成185×102毫米,比原来的增加了35毫米的兑奖副片,兑奖号码印在副片上,如兑奖就要剪下副片,这样就收集不到完整的中奖明信片,实在可惜。邮政总局从1993年起开始增加发行贺卡明信片,它采用邮资封套贺卡的形式,贺卡为折叠式。但这种贺卡型有奖片又不能像其它明信片一样实寄,必须套入相应的信封内,却又在明信片上面印上邮资图,显得不伦不类。实际也有单独实寄此片的情况。因为它毕竟印有邮资图。因而在1994年发行1995年贺卡型明信片时,上面的邮资则全部用印刷图章盖销了,既然明信片的邮资要盖销,那又何必设计邮资图案?到后来贺卡型仅在封上有邮资图,而片上则没了。1999年、2002年、2003年贺卡型明信片外套的邮资封是我国目前最大的7号邮资封,规格为230x160毫米,收藏、交换、实寄和参展均不方便,其实贺卡型明信片无论从形式还是内容上看,都不能称为贺年邮资明信片,只能归为一种礼仪贺卡。1997年到2000年又增加了极限明信片,它采用类似极限明信片的形式,即明信片的邮资面左下角图案与邮资图基本相同,4枚5,规格与普通型相同,从梅、兰、竹、菊到笔、墨、纸、砚都表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风采;2000年的极限型则表现了长江、长城、黄山、黄河;但2001年的极限型又变成了特种型,规格与普通型相同,明信片图案分别是牛、马、鸡和熊猫,缺少贺年气氛。从1994年贺卡型到1996年起又推出的极限型贺年有奖明信片,2001年起又用特种型取代了极限型贺年卡,品种越来越多,商业气息较浓,邮味甚少,由于集邮爱好者对前几年发行的所谓“极限型”和“特种型”贺年片的反响很大,2002、2003年邮政部门顺应民意,取消了这一类型,仅保留普通型和贺卡型两种。

  新春贺词在贺年邮资明信片上的表达形式也各不相同,如HP1(2-1)、HP2、HP3(5-1)、HP6等背面都是采用篆刻印章“恭贺新禧”,而HP1(2-2)却在图案背面左侧竖写了篆体“恭贺新禧”,HP3只用篆体“贺年”印章,HP4、HP7、HP8、HP9、HPl0则又将“恭贺新禧”放在了贺年卡正面的邮政编码框下面,而且字体各不相同。这lO套明信片没有印编号。从发行时间上看,HP1为12月20日,HP2为12月15日,HP3为11月5日,其余均为11月15日发行。另外每套枚数也不统一,有的为两枚,有的为4枚,有的为5枚。应该说首轮贺年邮资明信片在很多方面缺乏长远规划,有很大的随意性。HP贺年邮资明信片均为中国邮资,没有安排国际航空邮资,使得它难以以通信的形式走出国门。

  1991年12月1日,原邮电部在贺年邮资片基础上首次发行“中国邮政贺年有奖明信片”。贺年与生肖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当时第二轮生肖邮票即将发行,而贺年有奖明信片则是将贺年与生肖结合起来。于是有关部门决定贺年有奖邮资明信片也以十二生肖为邮资图案,且与第二轮生肖邮票同步进行。同时贺年有奖邮资明信片(普通型)的枚数定为与十二生肖相符的12枚一大套,从整体构思上也按照十二生肖贺年片设计成12年为一轮。到2003年首轮贺年有奖明信片(即第二轮贺年邮资明信片)完成了其历史使命。它的发行,增强了人们的用邮意识,丰富了新中国邮政用品的种类。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艺术,如剪纸、年画、泥塑、刺绣等民间工艺在此轮贺年有奖邮资明信片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内涵更加丰富。

  1991年发行的“猴”片规格为150×102毫米,兑奖号码印在明信片正面的左下方,兑奖后加盖“中奖已兑”章,然而从1992年起规格却变成185×102毫米,比原来的增加了35毫米的兑奖副片,兑奖号码印在副片上,如兑奖就要剪下副片,这样就收集不到完整的中奖明信片,实在可惜。邮政总局从1993年起开始增加发行贺卡明信片,它采用邮资封套贺卡的形式,贺卡为折叠式。但这种贺卡型有奖片又不能像其它明信片一样实寄,必须套入相应的信封内,却又在明信片上面印上邮资图,显得不伦不类。实际也有单独实寄此片的情况。因为它毕竟印有邮资图。因而在1994年发行1995年贺卡型明信片时,上面的邮资则全部用印刷图章盖销了,既然明信片的邮资要盖销,那又何必设计邮资图案?到后来贺卡型仅在封上有邮资图,而片上则没了。1999年、2002年、2003年贺卡型明信片外套的邮资封是我国目前最大的7号邮资封,规格为230x160毫米,收藏、交换、实寄和参展均不方便,其实贺卡型明信片无论从形式还是内容上看,都不能称为贺年邮资明信片,只能归为一种礼仪贺卡。1997年到2000年又增加了极限明信片,它采用类似极限明信片的形式,即明信片的邮资面左下角图案与邮资图基本相同,4枚5,规格与普通型相同,从梅、兰、竹、菊到笔、墨、纸、砚都表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风采;2000年的极限型则表现了长江、长城、黄山、黄河;但2001年的极限型又变成了特种型,规格与普通型相同,明信片图案分别是牛、马、鸡和熊猫,缺少贺年气氛。从1994年贺卡型到1996年起又推出的极限型贺年有奖明信片,2001年起又用特种型取代了极限型贺年卡,品种越来越多,商业气息较浓,邮味甚少,由于集邮爱好者对前几年发行的所谓“极限型”和“特种型”贺年片的反响很大,2002、2003年邮政部门顺应民意,取消了这一类型,仅保留普通型和贺卡型两种。


相关文章

  • 迎新年手抄报:中国贺年卡的来历
  • 中国贺年卡的来历,也是有渊源的.早年,官场中人或社会仕绅,在新年伊始,职位或辈份低的,会向年长或位高的登门拜年.如果主人不在,或家有贵宾不便会客,拜年的人,便留下红色名片(或印红字者),上有「登府拜年恭贺新禧」的字样,以表亲自上门拜年之意. ...查看


  • 迎新年手抄报内容:正月初一
  • 春节俗称"过年",原名"元旦",隋代杜台卿在<五烛宝典>中说:"正月为端月,其一日为元日,亦云正朝,亦云元朔.""元"的本意为"头&quo ...查看


  • 迎新年手抄报内容:拜年的历史渊源
  • 传说远古时代有一种怪兽,头顶长独角,口似血盆,人们把它叫做"年".每逢腊月三十晚上,它便窜出山林,掠食噬人.人们只好备些肉食放在门外,然后把大门关上,躲在家里,直到初一早晨,"年"饱餐后扬长而去,人们 ...查看


  • 迎新年手抄报资料:贺年片的演变
  • 古时,倘或坊邻亲朋太多,难以登门遍访,就使遣仆人带名片去拜年,称为"飞帖",各家门前贴一红纸袋,上写"接福"两字,即为承放飞帖之用.此俗始于宋朝上层社会,至今的春节赠送贺年片.贺年卡,便是这种古代互送 ...查看


  • 迎新年手抄报:贺年卡简介
  • 贺年卡可以说算是西洋事物,但中国也有类似传统(后提).贺年卡原本的宗教意义比较浓厚(当初圣诞卡的寄送,只通行在基督徒之间)----是由"圣诞卡"脱胎而来的.因此有必要说说它的缘起. 第一轮中国邮政贺年邮资明信片从1981 ...查看


  • 迎新年手抄报内容:春节的传说
  • 熬年守岁 守岁,就是在旧年的最后一天夜里不睡觉,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来的习俗,也叫除夕守岁,俗名"熬年".探究这个习俗的来历,在民间流传着一个有趣的故事: 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们管它们叫&quo ...查看


  • 迎新年手抄报资料:中国古代贺年卡
  • 贺年片不是近年才有,它肇始于先秦时期,因为纸尚未发明,就用竹木削成条刺写上贺词,称为"刺".纸发明后制作的贺年片,习惯上也叫"刺"了. 古代的贺年片大都用于官场和文人墨客间的拜年,而以官场应酬最为普遍 ...查看


  • 迎新年手抄报资料:贺年卡的历史
  • 说法一:相传圣诞卡始于一八四四年.当时,英国维多利亚女皇和阿拔太子在伦敦的温莎堡里庆祝圣诞节,邀请王族儿童入宫参加宴会,请柬上印有祝贺的词句.欧洲人从此纷纷仿效,用这种写上祝贺词的卡片来互相祝贺圣诞和新年. 说法二:一八四三年,在英国有个叫 ...查看


  • 迎新年手抄报资料:拜年讲究
  • 时间选择 拜年,是中国传统的民间风俗.每逢春节,通过拜年这一特殊交际方式,既表达相互间的祝贺与祝福,又有利于增进友谊和联络感情.但拜年很有讲究:选择合适的时间,乃拜年的第一要素.若过早登门拜年,往往让主人措手不及;有人喜欢选择晚上拜年,一坐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