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观察记录——爱哭的文文
新生入园免不了哭闹,对此,我早有心理准备,不料第一天我就碰到了一个哭了一整天的女孩。
文文来园时一手拿着手帕,一手拿着盛有牛奶的杯子。初到时,她安静地依偎着奶奶,看着奶奶教她搭积木。可当奶奶表示要离开时,她就死死抱住奶奶大哭。直到8点半,奶奶才狠狠心离开了。文文见奶奶走了便大哭大闹,挣扎着向外跑,无奈我们只得派专人看护她。原以为哄哄她就行,谁知无论我们怎么哄,她都以“我要找奶奶去”来应答。一整天,她除了吃饭、午睡(哭累了)稍停了片刻以外,就一直在哭,手帕、杯子也一直抓住不放。
第二天,文文来得比第一天早,仍然一手拿着一块手帕,一手拿着一只牛奶杯,肩上多了一个小书包。她奶奶说里面装了几本她喜欢看的书,还说早点来园是想让她先玩玩,高兴高兴。就这样,奶奶陪她玩了很久。不料当奶奶要离开时,文文又跟头一天一样,大声哭闹起来。
为了不影响其他孩子,我把文文带到室外,问她:“你想找奶奶,那你知道家里的电话吗?”她说:“不知道。”我又问她:“你家在什么地方?”她摇摇头说:“不知道。”于是我就说:“你家里的电话不知道,家在哪儿也不知道,怎么找奶奶呀?”她说:“你们送我回家!”我说:“我们现在在上班,怎么能送你回家呢?”“不!你送我回家。”她以命令的口气说道。我听后便激了她一句:“你自己回家吧。”没想到她急了起来:“我不敢,会给坏人抓去的。”
通过短暂的交流,我了解到文文是个聪明而任性的孩子。我带文文来到幼儿园门厅一角。这里很安静,即使她大哭大闹,也不会影响他人。另外,门厅是一个过道,不时有人进出,这样不会使文文产生恐惧感。
我在台阶上坐下,把脸转向另一边。她见我不理她,周围又没有其他人,就哭得更响了。我知道这是正常反应,就没有理她,还捂住了耳朵,闭上了眼睛。她见状又哭又跳,还拉着我的衣服说:“你看着我,听见了吗?”我继续置之不理。她哭叫了一阵,见我毫无反应,声音开始变轻了,渐渐地没了声响。我感到时机已到,就对她说:“你又哭又闹,奶奶是听不见的,如果你不哭,老师就帮助你。等午睡起床后,你给奶奶打个电话,让奶奶第一个来接你。”文文含泪点点头,也许她渐渐明白哭是没有用的。接着我们回到了活动室,她一步也不离地跟着我,我已成为她在幼儿园的依靠,一个能帮她尽快见到奶奶的人。
午睡快结束时,文文又哭了。我轻轻地对她说:“别哭,快点起床,我们给你奶奶打电话去。”她马上止住哭,一骨碌爬了起来。我马上打通了她家的电话。当文文亲耳听到奶奶的声音,并知道奶奶马上就来接她时高兴极了,她不再担心,情绪也安定了,开始高高兴兴地吃起点心来。
奶奶及时出现在幼儿园,我对高兴不已的文文说:“你看,你不哭,老师就给奶奶打电话了。明天如果你也不哭,老师就像今天一样,让你给奶奶打电话,让奶奶在你吃完点心后来接你。”她点了点头。临走时我悄悄地建议她奶奶明天稍晚一点来接。
第三天,文文来园时又哭了,但当我笑着抱她时,她没有挣扎,我感觉到她已开始对我产生信任,同时也明白哭闹是没有用的,所以等奶奶走后,她渐渐不哭了,但仍坚持让我抱着,不肯下地。于是我夸张地对她说:“哎哟!老师的手酸得快要断了,如果手断了,我就不能再抱你了。”她听了这句话,犹豫了一会儿,下了地。接着,她没有参与活动,一直跟在我身边,谨慎地观察周围的一切。直到午睡时,她又开始想奶奶了。我向她强调了昨天的事,告诉她起床后吃完点心就给奶奶打电话。她安心了,在床上坐了一会儿,便躺下睡着了。
起床后,我再次强调吃完点心就打电话,她很开心,并很快被香甜的点心和有趣的游戏所吸引。这样,她一直玩到3:30分(离园时间),才跟随奶奶回家。
反思与分析:
要帮助孩子克服分离焦虑,教师必须了解孩子的个性特点,并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
1. 察言观色
面对刚入园的孩子,教师要善于察言观色,从中获取所需信息,并及时捕捉教育时机,实施适宜的教育策略。如我从文文用命令式的口吻要求我送她回家中,感觉到她是个任性的孩子;从她的“我不敢,会给坏人抓去的”这句话中断定她不会自己跑出幼儿园。这些信息有利于我根据文文的个性特点来实施有效的教育策略。
2.小步递进
我抓住文文任性的特点,采取了不予理睬和适时点拔相结合的方法,使她的认知从“我不要上幼儿园,哭闹就可以回家”到“我必须上幼儿园,哭闹也没有用”再到“要想早点回家,只有不哭不闹”。在实施正强化的过程中,我巧妙地利用了幼儿缺乏时间概念的特点,一步一步地把文文离园的时间往后推移,从午睡后到点心后到游戏后直到离园时间,使她逐渐了解幼儿园的主要生活环节,并适应幼儿园的生活安排。
3.换位思考
教师在指导过程中,要进行换位思考,选择符合幼儿需要和特点的方式、方法。如我根据文文当时最急切的需要,让她亲自给奶奶打电话,亲耳听到奶奶的承诺,从而感到舒心和安心。又如,当文文一直要我抱着不肯下地时,我没有强迫她下来,而是从为她考虑的角度出发,让她心甘情愿地接受我的要求。与此同时,这样的交流也增强了师幼间的情感。
幼儿园观察记录——爱哭的文文
新生入园免不了哭闹,对此,我早有心理准备,不料第一天我就碰到了一个哭了一整天的女孩。
文文来园时一手拿着手帕,一手拿着盛有牛奶的杯子。初到时,她安静地依偎着奶奶,看着奶奶教她搭积木。可当奶奶表示要离开时,她就死死抱住奶奶大哭。直到8点半,奶奶才狠狠心离开了。文文见奶奶走了便大哭大闹,挣扎着向外跑,无奈我们只得派专人看护她。原以为哄哄她就行,谁知无论我们怎么哄,她都以“我要找奶奶去”来应答。一整天,她除了吃饭、午睡(哭累了)稍停了片刻以外,就一直在哭,手帕、杯子也一直抓住不放。
第二天,文文来得比第一天早,仍然一手拿着一块手帕,一手拿着一只牛奶杯,肩上多了一个小书包。她奶奶说里面装了几本她喜欢看的书,还说早点来园是想让她先玩玩,高兴高兴。就这样,奶奶陪她玩了很久。不料当奶奶要离开时,文文又跟头一天一样,大声哭闹起来。
为了不影响其他孩子,我把文文带到室外,问她:“你想找奶奶,那你知道家里的电话吗?”她说:“不知道。”我又问她:“你家在什么地方?”她摇摇头说:“不知道。”于是我就说:“你家里的电话不知道,家在哪儿也不知道,怎么找奶奶呀?”她说:“你们送我回家!”我说:“我们现在在上班,怎么能送你回家呢?”“不!你送我回家。”她以命令的口气说道。我听后便激了她一句:“你自己回家吧。”没想到她急了起来:“我不敢,会给坏人抓去的。”
通过短暂的交流,我了解到文文是个聪明而任性的孩子。我带文文来到幼儿园门厅一角。这里很安静,即使她大哭大闹,也不会影响他人。另外,门厅是一个过道,不时有人进出,这样不会使文文产生恐惧感。
我在台阶上坐下,把脸转向另一边。她见我不理她,周围又没有其他人,就哭得更响了。我知道这是正常反应,就没有理她,还捂住了耳朵,闭上了眼睛。她见状又哭又跳,还拉着我的衣服说:“你看着我,听见了吗?”我继续置之不理。她哭叫了一阵,见我毫无反应,声音开始变轻了,渐渐地没了声响。我感到时机已到,就对她说:“你又哭又闹,奶奶是听不见的,如果你不哭,老师就帮助你。等午睡起床后,你给奶奶打个电话,让奶奶第一个来接你。”文文含泪点点头,也许她渐渐明白哭是没有用的。接着我们回到了活动室,她一步也不离地跟着我,我已成为她在幼儿园的依靠,一个能帮她尽快见到奶奶的人。
午睡快结束时,文文又哭了。我轻轻地对她说:“别哭,快点起床,我们给你奶奶打电话去。”她马上止住哭,一骨碌爬了起来。我马上打通了她家的电话。当文文亲耳听到奶奶的声音,并知道奶奶马上就来接她时高兴极了,她不再担心,情绪也安定了,开始高高兴兴地吃起点心来。
奶奶及时出现在幼儿园,我对高兴不已的文文说:“你看,你不哭,老师就给奶奶打电话了。明天如果你也不哭,老师就像今天一样,让你给奶奶打电话,让奶奶在你吃完点心后来接你。”她点了点头。临走时我悄悄地建议她奶奶明天稍晚一点来接。
第三天,文文来园时又哭了,但当我笑着抱她时,她没有挣扎,我感觉到她已开始对我产生信任,同时也明白哭闹是没有用的,所以等奶奶走后,她渐渐不哭了,但仍坚持让我抱着,不肯下地。于是我夸张地对她说:“哎哟!老师的手酸得快要断了,如果手断了,我就不能再抱你了。”她听了这句话,犹豫了一会儿,下了地。接着,她没有参与活动,一直跟在我身边,谨慎地观察周围的一切。直到午睡时,她又开始想奶奶了。我向她强调了昨天的事,告诉她起床后吃完点心就给奶奶打电话。她安心了,在床上坐了一会儿,便躺下睡着了。
起床后,我再次强调吃完点心就打电话,她很开心,并很快被香甜的点心和有趣的游戏所吸引。这样,她一直玩到3:30分(离园时间),才跟随奶奶回家。
反思与分析:
要帮助孩子克服分离焦虑,教师必须了解孩子的个性特点,并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
1. 察言观色
面对刚入园的孩子,教师要善于察言观色,从中获取所需信息,并及时捕捉教育时机,实施适宜的教育策略。如我从文文用命令式的口吻要求我送她回家中,感觉到她是个任性的孩子;从她的“我不敢,会给坏人抓去的”这句话中断定她不会自己跑出幼儿园。这些信息有利于我根据文文的个性特点来实施有效的教育策略。
2.小步递进
我抓住文文任性的特点,采取了不予理睬和适时点拔相结合的方法,使她的认知从“我不要上幼儿园,哭闹就可以回家”到“我必须上幼儿园,哭闹也没有用”再到“要想早点回家,只有不哭不闹”。在实施正强化的过程中,我巧妙地利用了幼儿缺乏时间概念的特点,一步一步地把文文离园的时间往后推移,从午睡后到点心后到游戏后直到离园时间,使她逐渐了解幼儿园的主要生活环节,并适应幼儿园的生活安排。
3.换位思考
教师在指导过程中,要进行换位思考,选择符合幼儿需要和特点的方式、方法。如我根据文文当时最急切的需要,让她亲自给奶奶打电话,亲耳听到奶奶的承诺,从而感到舒心和安心。又如,当文文一直要我抱着不肯下地时,我没有强迫她下来,而是从为她考虑的角度出发,让她心甘情愿地接受我的要求。与此同时,这样的交流也增强了师幼间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