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柠檬,女,生于古城安阳。受家庭影响,爱书成狂。数十年恍如一梦,回忆往事,除父母亲情外,唯读书期间各位师友赐予我的缪爱最真切,唯学生及家长给予我的信赖最可贵;除衣食所需外,唯读书给我的教益最深,唯写作给我的欢欣最真。在人生的喜怒嗔怨中,有一桌即足以安身,有一卷在手即足以安神。希望这简单的奢望能一直喜悦着我平凡的里程。
《西游记》蕴含的人生哲理
小时读《西游记》,只觉得奇幻好玩,有了些经历再读,才顿悟这是一部教人放下奢望,享受当下,从身边事情做起的人生教科书。最经典的桥段莫过于当各路神妖或普通民众向唐僧提出那个终极的哲学问题:
“师傅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唐僧总是坦然作答,“贫僧从东土大唐而来,受唐王差遣,到西天求取真经。”
这个回答非常好,解决了这样几个问题:一、我的来源。我从扎扎实实的生活而来,没有任何玄虚或空洞之处可以供人寻愁觅恨,连凄惨的身世也一概不再提起,彻彻底底放下。第二、人生定位。人生本就是一种偶然,不接受唐王差遣,也总要有另一种形式来完成这个生命的过程。既然都是体验这段不可预知的过程,此种形式或彼一种形式又有什么区别呢?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当中,体现出自己的才能,自己的价值,而且还可以品尝成功喜悦,获得一定的利益,比如身份、荣誉、成功的欢喜。第三、我的去处,到西天拜佛求经。求经是目标,但并非我唐僧的终极目的,而是在唐王的安排下不得不做之事。这个过程虽然是被动的,是帮他人实现目标,但与我并非百害一利。唐僧放弃了平安的生活开始了惊险的历程,也是放弃了平庸选择了成为英雄。这是一次挑战更是机遇,也是一种难得的人生经历。所以,没有唐王差遣,便在菩提树下弘法,机遇来了便可将自己承担的使命与荣耀遍施宇内。
这就颇合“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儒家人生理念。在平淡的日子里做好本分,若是有机会追随一个伟大的目标,自己的人生也便有了宏大的意义。与其求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这个永远无解的问题,不如把重点放在过程。不管起点和终点带给自己的困扰,只管埋头做去,这何尝不是一种值得嘉许的人生态度。
无论做哪一种选择,人都会歆羡或假设另外一种更大的可能,永远在向往彼岸的生活,没有满足的时候。一旦沉溺于这种虚无的幻想之中,无从选择的人生就会流于虚空。中国人的生存智慧体现为一种宽大豁达的态度:既然没有最佳的选择,那就求一个较好的选择;既然没有最好的目标,那么便追随一个较为伟大的目标。开头和结尾已经设定,剩下的便是持之以恒,一心一意的去完成未知的过程。过程未知,生活一样充满新奇和魅力,目标在前,面对困厄阻挠可以矢志不移。这就是扎扎实实落地生根的信念,可以启发人,激发人的斗志。以前盛行说“我是革命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大家嫌太压抑个性了,读了《西游记》再来反观这句话,就能看的豁达些。出身、基因,这些解决不了的东西,不必再自添懊恼,我们只要把当下的事情做好就好。
悟空的信念,只是从五行山下解放,除去头上的紧箍咒,这个愿望很低端很自我,却也关乎个体生死幸福,很重要。自利的目标也可以产生伟大的举动,在千辛万难的过程中悟空和团队产生了感情,思想感情都升华了。猪八戒心系高老庄,动不动就要分行李回老家,但也跟随着团队磕磕绊绊完成了行程。是因为有团队的和谐温情,还有现实环境的压制。有人说四人中唐僧最没用,随便哪个腾云驾雾去西天都比唐僧来的快捷。但是没有唐僧这个团队就会散掉,没有唐僧,这些经历都会被略过,生命就改写了。改写了就是另外一部《西游记》或《东游记》,但总是要经历。厉害如悟空,不去陪着唐僧一步一步走,就不会有很多的机会降妖除魔,就不会有表现神勇的机会。他的人生一样要去大闹天空、大闹龙宫或者其他什么禁地,最终还是要被压在五行山下。所以唐僧给了他一个可以正当施展才华的机会。人不能完全自由无约束的,能正当地展示能力不是很好的机遇吗?沙僧从来不逃,甚至从来不思考,但他却是最坚定从来没有产生过动摇的人。唐僧尚且在女儿国移情,对杏仙动性,沙僧却一心向西。
师徒四人很好的诠释了中国人的入世哲学。四种性格,基本涵盖了全部中国男性的性格特征,软糯固执的唐僧、泼皮高能的猴子、唧唧歪歪的胖子猪头、老实讷言的沙僧。他们的相逢是孽缘,也是一种欢喜的人生模式。只要开始了,就勇往无前,成功的喜悦一瞬便散了,永远铭记的恰是朝向目标行进的点点滴滴苦辣酸甜。
仔细想想,不错的。
图片来源:网络
作者简介:柠檬,女,生于古城安阳。受家庭影响,爱书成狂。数十年恍如一梦,回忆往事,除父母亲情外,唯读书期间各位师友赐予我的缪爱最真切,唯学生及家长给予我的信赖最可贵;除衣食所需外,唯读书给我的教益最深,唯写作给我的欢欣最真。在人生的喜怒嗔怨中,有一桌即足以安身,有一卷在手即足以安神。希望这简单的奢望能一直喜悦着我平凡的里程。
《西游记》蕴含的人生哲理
小时读《西游记》,只觉得奇幻好玩,有了些经历再读,才顿悟这是一部教人放下奢望,享受当下,从身边事情做起的人生教科书。最经典的桥段莫过于当各路神妖或普通民众向唐僧提出那个终极的哲学问题:
“师傅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唐僧总是坦然作答,“贫僧从东土大唐而来,受唐王差遣,到西天求取真经。”
这个回答非常好,解决了这样几个问题:一、我的来源。我从扎扎实实的生活而来,没有任何玄虚或空洞之处可以供人寻愁觅恨,连凄惨的身世也一概不再提起,彻彻底底放下。第二、人生定位。人生本就是一种偶然,不接受唐王差遣,也总要有另一种形式来完成这个生命的过程。既然都是体验这段不可预知的过程,此种形式或彼一种形式又有什么区别呢?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当中,体现出自己的才能,自己的价值,而且还可以品尝成功喜悦,获得一定的利益,比如身份、荣誉、成功的欢喜。第三、我的去处,到西天拜佛求经。求经是目标,但并非我唐僧的终极目的,而是在唐王的安排下不得不做之事。这个过程虽然是被动的,是帮他人实现目标,但与我并非百害一利。唐僧放弃了平安的生活开始了惊险的历程,也是放弃了平庸选择了成为英雄。这是一次挑战更是机遇,也是一种难得的人生经历。所以,没有唐王差遣,便在菩提树下弘法,机遇来了便可将自己承担的使命与荣耀遍施宇内。
这就颇合“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儒家人生理念。在平淡的日子里做好本分,若是有机会追随一个伟大的目标,自己的人生也便有了宏大的意义。与其求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这个永远无解的问题,不如把重点放在过程。不管起点和终点带给自己的困扰,只管埋头做去,这何尝不是一种值得嘉许的人生态度。
无论做哪一种选择,人都会歆羡或假设另外一种更大的可能,永远在向往彼岸的生活,没有满足的时候。一旦沉溺于这种虚无的幻想之中,无从选择的人生就会流于虚空。中国人的生存智慧体现为一种宽大豁达的态度:既然没有最佳的选择,那就求一个较好的选择;既然没有最好的目标,那么便追随一个较为伟大的目标。开头和结尾已经设定,剩下的便是持之以恒,一心一意的去完成未知的过程。过程未知,生活一样充满新奇和魅力,目标在前,面对困厄阻挠可以矢志不移。这就是扎扎实实落地生根的信念,可以启发人,激发人的斗志。以前盛行说“我是革命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大家嫌太压抑个性了,读了《西游记》再来反观这句话,就能看的豁达些。出身、基因,这些解决不了的东西,不必再自添懊恼,我们只要把当下的事情做好就好。
悟空的信念,只是从五行山下解放,除去头上的紧箍咒,这个愿望很低端很自我,却也关乎个体生死幸福,很重要。自利的目标也可以产生伟大的举动,在千辛万难的过程中悟空和团队产生了感情,思想感情都升华了。猪八戒心系高老庄,动不动就要分行李回老家,但也跟随着团队磕磕绊绊完成了行程。是因为有团队的和谐温情,还有现实环境的压制。有人说四人中唐僧最没用,随便哪个腾云驾雾去西天都比唐僧来的快捷。但是没有唐僧这个团队就会散掉,没有唐僧,这些经历都会被略过,生命就改写了。改写了就是另外一部《西游记》或《东游记》,但总是要经历。厉害如悟空,不去陪着唐僧一步一步走,就不会有很多的机会降妖除魔,就不会有表现神勇的机会。他的人生一样要去大闹天空、大闹龙宫或者其他什么禁地,最终还是要被压在五行山下。所以唐僧给了他一个可以正当施展才华的机会。人不能完全自由无约束的,能正当地展示能力不是很好的机遇吗?沙僧从来不逃,甚至从来不思考,但他却是最坚定从来没有产生过动摇的人。唐僧尚且在女儿国移情,对杏仙动性,沙僧却一心向西。
师徒四人很好的诠释了中国人的入世哲学。四种性格,基本涵盖了全部中国男性的性格特征,软糯固执的唐僧、泼皮高能的猴子、唧唧歪歪的胖子猪头、老实讷言的沙僧。他们的相逢是孽缘,也是一种欢喜的人生模式。只要开始了,就勇往无前,成功的喜悦一瞬便散了,永远铭记的恰是朝向目标行进的点点滴滴苦辣酸甜。
仔细想想,不错的。
图片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