柱下条形基础的"静力法.倒梁法"求解

柱下条形基础的“静力法、倒梁法”求解

一 适用范围:

柱下条形基础通常在下列情况下采用:

1. 多层与高层房屋无地下室或有地下室但无防水要求, 当上部结构传下的荷载较大, 地基的承载力较低, 采用各种形式的单独基础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时.

2. 当采用单独基础所需底面积由于邻近建筑物或构筑物基础的限制而无法扩展时. 3. 地基土质变化较大或局部有不均匀的软弱地基, 需作地基处理时. 4. 各柱荷载差异过大, 采用单独基础会引起基础之间较大的相对沉降差异时. 5. 需要增加基础的刚度以减少地基变形, 防止过大的不均匀沉降量时.

其简化计算有静力平衡法和倒梁法两种, 它们是一种不考虑地基与上部结构变形协调条件的实用简化法, 也即当柱荷载比较均匀, 柱距相差不大, 基础与地基相对刚度较大, 以致可忽略柱下不均匀沉降时, 假定基底反力按线性分布, 仅进行满足静力平衡条件下梁的计算.

二 计算图式

1. 上部结构荷载和基础剖面图:

2. 静力平衡法计算图式:

3. 倒梁法计算图式:

三. 设计前的准备工作

在采用上述两种方法计算基础梁之前, 需要做好如下工作: 1. 确定合理的基础长度

为使计算方便, 并使各柱下弯矩和跨中弯矩趋于平衡, 以利于节约配筋,

一般将偏心地基净反

力(即梯形分布净反力) 化成均布, 需要求得一个合理的基础长度. 当然也可直接根据梯形分布的净反力和任意定的基础长度计算基础. 基础的纵向地基净反力为:

由于偏心荷载:

p

max min

=

F +G M

± A W

M =(F +G ) e 式中:

p p

max

____基础底面边缘最大压力值,kPa ;

m i n

____基础底面边缘最小压力值,kPa ;

M _______作用于基础底面的 力矩值,kN ⋅m ; W _______基础底面的地抗拒,m ; e________偏心距,m 。

G________基础自重和基础上面土中。

F________上部机构传至基础顶面的竖向力值,kN; A________基础底面积。

·由于基础的长、宽分别为b 、L, 所以得到: W =从而得到:

2

3

6

p

式中:

j max j min

=

∑F

bL

i

±

6∑M bL 2

P jmax, P jmin —基础纵向边缘处最大和最小净反力设计值.

∑F i —作用于基础上各竖向荷载合力设计值(不包括基础自重和其上覆土重, 但包括 其它局部均布q i).

∑M —作用于基础上各竖向荷载 (F i ,qi) , 纵向弯矩 (M i) 对基础底板纵向中点

产生的总弯矩设计值.

L —基础长度, 如上述.

b —基础底板宽度. 先假定, 后按第2条文验算.

当P jmax 与P jmin 相差不大于10%, 可近似地取其平均值作为均布地基反力, 直接定出基础悬臂长度a 1=a 2(按构造要求为第一跨距的1/4~1/3),很方便就确定了合理的基础长度L ;如果P jmax 与P jmin 相差较大时,常通过调整一端悬臂长度a 1或a 2,使合力∑

F i 的重心恰为基础的形心(工程中允许 两者误差不大于基础长度的3%),从而使∑M 为零, 反力从梯形分布变为均布, 求a 1和a 2的过程如下:

x =

F x +M

F

i i

i

i

先求合力的作用点距左起第一柱的距离: 式中, ∑M i —作用于基础上各纵向弯矩设计值之和.

x i —各竖向荷载F i 距F 1的距离. 当x ≥a/2时, 基础长度L=2(X+a 1), a2=L-a -a 1. 当x

按上述确定a 1和a 2后, 使偏心地基净反力变为均布地基净反力, 其值为:

F ∑p =bL

j

i

式中, pj —均布地基净反力设计值. 由此也可得到一个合理的基础长度L. 2. 确定基础底板宽度b.

由确定的基础长度L 和假定的底板宽度b, 根据地基承载力设计值f, 一般可按两个方向分别进行如下验算, 从而确定基础底板宽度b. 基础底板纵向边缘地基反力:

F +G 6∑M ∑p =bL ±bL

max min

i

2

应满足:

p

max min

≤1. 2f 及

(p max +p min )

2

≤f

基础底板横向边缘地基反力:

F +

G 6∑M ' ∑p ' =bL ±bL

max min

i

2

p '

应满足:

max

≤1. 2f 及

(p ' max +p ' min )

2

≤f

式中, pmax, pmin —基础底板纵向边缘处最大和最小地基反力设计值 p' max, p'min —基础底板横向边缘处最大和最小地基反力设计值

G —基础自重设计值和其上覆土重标准值之和, 可近似取G=20bLD,D为基础

埋深, 但在地下水位以下部分应扣去浮力.

. ∑M ' —作用于基础上各竖向荷载、横向弯矩对基础底板横向中点产生的总 弯矩设计值. 其余符号同前述

当∑M ' =0时, 则只须验算基础底板纵向边缘地基反力 当∑M=0时, 则只须验算基础底板横向边缘地基反力.

当∑M=0且∑M ' =0时(即地基反力为均布时), 则按下式验算, 很快就可确定基础底板宽度b:

F +G ∑p =≤f

i

bL

⇒b ≥

∑F

i

L (f -20D )

式中, p—均布地基反力设计值. 3. 求基础梁处翼板高度并计算其配筋

先计算基础底板横向边缘最大地基净反力p max 和最小地基净反力p min , 求出基础梁边处翼板的地基净反力p j1, 如图, 再计算基础梁边处翼板的截面弯矩和剪力, 确定其厚度h 1和抗弯钢筋面积.

右图中, p—翼板悬挑长度, b1 =(b- b0)/2

h 1—基础梁边翼板高度 b 0,h —基础梁宽和梁高

基础底板横向边缘处地基净反力

p '

j max j min

S ⎡⎤6M '

=⎢p j max -(p j max -p j min )⎥±

L bL 2⎣⎦

式中, S—从基础纵向边缘最大地基反力处开始到任一截面的距离. 其余符号同前述

基础梁边处翼板地基净反力

p '

j 1

=p ' j max -

b 1

(p ' j max -p ' j min )b

基础梁边处翼板每米宽弯矩

⎛p ' j 2p ' j 1⎫2

M = 3+2⎪⎪b 1

⎝⎭

p '

j 2

=p ' j max -p ' j 1

⎛p ' j 2⎫

V = +p ' j 1⎪⎪b 1

2⎝⎭

基础梁边处翼板每米宽剪力

若∑M'=0时, 则上述M,V 表达式为

M =

1⎡S ⎤2

()p -p -p jnax j max j min ⎥b 1,

2⎢L ⎣⎦S ⎡⎤

V =⎢p j max -(p j max -p j min )⎥b 1

L ⎣⎦

若∑M=0时, 则上述M,V 表达式为

⎛p ' j 2p ' j 1⎫2

M = 3+2⎪⎪b 1,

⎝⎭⎛P ' j 2⎫

⎪V = +p ' j 1⎪b 1 2

⎝⎭

但p' j1和p' j2公式中的p' jmax 和p' jmin 可简化为

p '

j max j min

F ∑=bL

i

±

6∑M ' bL 2

V =p j b

若∑M=0和∑M'=0时, 则上述M,V 表达式为

M =

p

j

=

1

p j b 12, 2F i

bL

基础梁边处翼板有效高度

h 01≥

V

0. 07⨯1000⨯f c

(mm )

基础梁边处翼板截面配筋

式中, fc —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

f y —钢筋抗拉强度设计值.

A

s =

M 0. 9h 01f y

(mm )

2

其余符号同前述 4. 抗扭

当上述∑M' ≠0时, 对于带有翼板的基础梁, 一般可以不考虑抗扭计算, 仅从构造上将梁的箍筋做成闭合式; 反之, 则应进行抗扭承载力计算.

四. 静力平衡法和倒梁法的应用

在采用净力平衡法和倒梁法分析基础梁内力时, 应注意以下六个问题:

第一, 由于基础自重和其上覆土重将与它产生的地基反力直接抵消, 不会引起基础梁内力, 故基础梁的内力分析用的是地基净反力.

第二, 对a 1和a 2悬臂段的截面弯矩可按以下两种方法处理: 1.考虑悬臂段的弯矩对各连续跨的影响, 然后两者叠加得最后弯矩; 2.倒梁法中可将悬臂段在地基净反力作用下的弯矩, 全由悬臂段承受, 不传给其它跨.

第三, 两种简化方法与实际均有出入, 有时出入很大, 并且这两种方法同时计算的结果也不相同. 建议对于介于中等刚度之间且对基础不均匀沉降的反应很灵敏的结构, 应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一种方法计算同时, 采用另一种方法复核比较, 并在配筋时作适当调整.

第四, 由于建筑物实际多半发生盆形沉降, 导至柱荷载和地基反力重新分布. 研究表明:端柱和端部地基反力均会加大. 为此, 宜在边跨增加受力纵筋面积, 并上下均匀配置.

第五, 为增大底面积及调整其形心位置使基底反力分布合理, 基础的端部应向外伸出, 即应有悬臂段.

第六, 一般计算基础梁时可不考虑翼板作用.

(一) 静力平衡法

静力平衡法是假定地基反力按直线分布不考虑上部结构刚度的影响根据基础上所有的作用

力按静定梁计算基础梁内力的简化计算方法 1. 静力平衡法具体步骤:

❶先确定基础梁纵向每米长度上地基净反力设计值, 其最大值为p jmax *b,最小值为

p jmin *b,若地基净反力为均布则为p j *b,如图中虚线所示:

❷对基础梁从左至右取分离体, 列出分离体上竖向力平衡方程和弯矩平衡方程, 求解梁纵向任意截面处的弯矩M S 和剪力V S , 一般设计只求出梁各跨最大弯矩和各支座弯矩及剪力即可.

2. 静力平衡法适用条件:

地基压缩性和基础荷载分布都比较均匀, 基础高度大于柱距的1/6或平均柱距满足

l, ≤1.75/λ, 且上部结构为柔性结构时的柱下条形基础和联合基础, 用此法计算比较接近

实际.

上式中 l m —基础梁上的平均柱距

λ=

k s b 04E c I

其中 k s —基床系数, 可按k s = p0/S0计算(p 0为基础底面平均附加压力标准 值,S 0为以p 0计算的基础平均沉降量), 也可参照各地区性规范按 土类名称及其状态已给出的经验值.

b 0,I L —基础梁的宽度和截面惯性矩. E c —混凝土的弹性模量.

3. 对静力平衡法的一些看法(仅供参考评议):

❶由于静力平衡法不考虑基础与上部结构的相互作用, 因而在荷载和直线分布的基底反力作用下可能产生整体弯曲. 与其它方法比较, 这样计算所得的基础梁不利截面的弯矩绝对值一般还是偏大.

❷上述适用条件中要求上部结构为柔性结构. 如何判断上部结构为柔性结构, 从绝大多数建筑的实际刚度来看均介于绝对刚性和完全柔性之间, 目前还难以定量计算. 在实践中往往只能定性地判断其比较接近哪一种极端情况, 例如, 剪力墙体系的高层建筑是接近绝对刚性的, 而以屋架--柱--基础为承重体系的排架结构和木结构以及一般静定结构, 是接近完全柔性的. 具体应用上, 对于中等刚度偏下的建筑物也可视为柔性结构, 如中、低层轻钢结构; 柱距偏大而柱断面不大且楼板开洞又较多的中、低层框架结构以及体型简单, 长高比偏大(一般大于5以上) 的结构等等. (二) 倒梁法

倒梁法是假定上部结构完全刚性, 各柱间无沉降差异, 将柱下条形基础视为以柱脚作为固定支座的倒置连续梁, 以线性分布的基础净反力作为荷载, 按多跨连续梁计算法求解内力的计算方法.

1. 倒梁法具体步骤:

❶先用弯矩分配法或弯矩系数法计算出梁各跨的初始弯矩和剪力. 弯矩系数法比弯矩分配法简便, 但它只适用于梁各跨度相等且其上作用均布荷载的情况, 它的计算内力表达式为:

M=弯矩系数 * p j * b * l ; V=剪力系数 * p j * b * l

如前述,p j *b即是基础梁纵向每米长度上地基净反力设计值。其中弯矩系数和剪力系数按所计算的梁跨数和其上作用的均布荷载形式, 直接从建筑结构静力计算手册中查得,l 为梁跨长度, 其余符号同前述。

❷调整不平衡力:由于倒梁法中的假设不能满足支座处静力平衡条件, 因此应通过逐次调整消除不平衡力.

首先, 由支座处柱荷载F i 和求得的支座反力R i 计算不平衡力△R i : △R i = F i - R i ; Ri = V

左i –

V 右i

式中, △R i —支座i 处不平衡力, V

左i

,V 右i —支座i 处梁截面左, 右边剪力.

其次, 将各支座不平衡力均匀分布在相邻两跨的各1/3跨度范围内, 如图C(实际上是调整地基反力使其成阶梯形分布, 更趋于实际情况, 这样各支座上的不平衡力自然也就得到了消除), △q i 按下式计算:

对于边跨支座: △q i = △R 1 /(a 1 +l 1/3) 对于中间支座: △q i = △R i / (l i-1 /3 + l i /3) 式中, △q i —支座i 处不平衡均布力. l i-1 ,l i —支座i 左右跨长度.

继续用弯矩分配法或弯矩系数法计算出此情况的弯矩和剪力, 并求出其支座反力与原支座反力叠加, 得到新的支座反力.

❸再次用弯矩分配法计算连续梁△q 作用下弯矩△M 、剪力△V 和支座反力△R i

将△R i 叠加在原支座反力R i 上,求得新的支座反力

R '=R +∆R 。若R i 接近于

i

i

i

柱荷载F i ,其差值小于20%,则调整计算可以结束。反之,则重复调整计算,直至满足精度要求。

柱下条形基础的“静力法、倒梁法”求解

一 适用范围:

柱下条形基础通常在下列情况下采用:

1. 多层与高层房屋无地下室或有地下室但无防水要求, 当上部结构传下的荷载较大, 地基的承载力较低, 采用各种形式的单独基础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时.

2. 当采用单独基础所需底面积由于邻近建筑物或构筑物基础的限制而无法扩展时. 3. 地基土质变化较大或局部有不均匀的软弱地基, 需作地基处理时. 4. 各柱荷载差异过大, 采用单独基础会引起基础之间较大的相对沉降差异时. 5. 需要增加基础的刚度以减少地基变形, 防止过大的不均匀沉降量时.

其简化计算有静力平衡法和倒梁法两种, 它们是一种不考虑地基与上部结构变形协调条件的实用简化法, 也即当柱荷载比较均匀, 柱距相差不大, 基础与地基相对刚度较大, 以致可忽略柱下不均匀沉降时, 假定基底反力按线性分布, 仅进行满足静力平衡条件下梁的计算.

二 计算图式

1. 上部结构荷载和基础剖面图:

2. 静力平衡法计算图式:

3. 倒梁法计算图式:

三. 设计前的准备工作

在采用上述两种方法计算基础梁之前, 需要做好如下工作: 1. 确定合理的基础长度

为使计算方便, 并使各柱下弯矩和跨中弯矩趋于平衡, 以利于节约配筋,

一般将偏心地基净反

力(即梯形分布净反力) 化成均布, 需要求得一个合理的基础长度. 当然也可直接根据梯形分布的净反力和任意定的基础长度计算基础. 基础的纵向地基净反力为:

由于偏心荷载:

p

max min

=

F +G M

± A W

M =(F +G ) e 式中:

p p

max

____基础底面边缘最大压力值,kPa ;

m i n

____基础底面边缘最小压力值,kPa ;

M _______作用于基础底面的 力矩值,kN ⋅m ; W _______基础底面的地抗拒,m ; e________偏心距,m 。

G________基础自重和基础上面土中。

F________上部机构传至基础顶面的竖向力值,kN; A________基础底面积。

·由于基础的长、宽分别为b 、L, 所以得到: W =从而得到:

2

3

6

p

式中:

j max j min

=

∑F

bL

i

±

6∑M bL 2

P jmax, P jmin —基础纵向边缘处最大和最小净反力设计值.

∑F i —作用于基础上各竖向荷载合力设计值(不包括基础自重和其上覆土重, 但包括 其它局部均布q i).

∑M —作用于基础上各竖向荷载 (F i ,qi) , 纵向弯矩 (M i) 对基础底板纵向中点

产生的总弯矩设计值.

L —基础长度, 如上述.

b —基础底板宽度. 先假定, 后按第2条文验算.

当P jmax 与P jmin 相差不大于10%, 可近似地取其平均值作为均布地基反力, 直接定出基础悬臂长度a 1=a 2(按构造要求为第一跨距的1/4~1/3),很方便就确定了合理的基础长度L ;如果P jmax 与P jmin 相差较大时,常通过调整一端悬臂长度a 1或a 2,使合力∑

F i 的重心恰为基础的形心(工程中允许 两者误差不大于基础长度的3%),从而使∑M 为零, 反力从梯形分布变为均布, 求a 1和a 2的过程如下:

x =

F x +M

F

i i

i

i

先求合力的作用点距左起第一柱的距离: 式中, ∑M i —作用于基础上各纵向弯矩设计值之和.

x i —各竖向荷载F i 距F 1的距离. 当x ≥a/2时, 基础长度L=2(X+a 1), a2=L-a -a 1. 当x

按上述确定a 1和a 2后, 使偏心地基净反力变为均布地基净反力, 其值为:

F ∑p =bL

j

i

式中, pj —均布地基净反力设计值. 由此也可得到一个合理的基础长度L. 2. 确定基础底板宽度b.

由确定的基础长度L 和假定的底板宽度b, 根据地基承载力设计值f, 一般可按两个方向分别进行如下验算, 从而确定基础底板宽度b. 基础底板纵向边缘地基反力:

F +G 6∑M ∑p =bL ±bL

max min

i

2

应满足:

p

max min

≤1. 2f 及

(p max +p min )

2

≤f

基础底板横向边缘地基反力:

F +

G 6∑M ' ∑p ' =bL ±bL

max min

i

2

p '

应满足:

max

≤1. 2f 及

(p ' max +p ' min )

2

≤f

式中, pmax, pmin —基础底板纵向边缘处最大和最小地基反力设计值 p' max, p'min —基础底板横向边缘处最大和最小地基反力设计值

G —基础自重设计值和其上覆土重标准值之和, 可近似取G=20bLD,D为基础

埋深, 但在地下水位以下部分应扣去浮力.

. ∑M ' —作用于基础上各竖向荷载、横向弯矩对基础底板横向中点产生的总 弯矩设计值. 其余符号同前述

当∑M ' =0时, 则只须验算基础底板纵向边缘地基反力 当∑M=0时, 则只须验算基础底板横向边缘地基反力.

当∑M=0且∑M ' =0时(即地基反力为均布时), 则按下式验算, 很快就可确定基础底板宽度b:

F +G ∑p =≤f

i

bL

⇒b ≥

∑F

i

L (f -20D )

式中, p—均布地基反力设计值. 3. 求基础梁处翼板高度并计算其配筋

先计算基础底板横向边缘最大地基净反力p max 和最小地基净反力p min , 求出基础梁边处翼板的地基净反力p j1, 如图, 再计算基础梁边处翼板的截面弯矩和剪力, 确定其厚度h 1和抗弯钢筋面积.

右图中, p—翼板悬挑长度, b1 =(b- b0)/2

h 1—基础梁边翼板高度 b 0,h —基础梁宽和梁高

基础底板横向边缘处地基净反力

p '

j max j min

S ⎡⎤6M '

=⎢p j max -(p j max -p j min )⎥±

L bL 2⎣⎦

式中, S—从基础纵向边缘最大地基反力处开始到任一截面的距离. 其余符号同前述

基础梁边处翼板地基净反力

p '

j 1

=p ' j max -

b 1

(p ' j max -p ' j min )b

基础梁边处翼板每米宽弯矩

⎛p ' j 2p ' j 1⎫2

M = 3+2⎪⎪b 1

⎝⎭

p '

j 2

=p ' j max -p ' j 1

⎛p ' j 2⎫

V = +p ' j 1⎪⎪b 1

2⎝⎭

基础梁边处翼板每米宽剪力

若∑M'=0时, 则上述M,V 表达式为

M =

1⎡S ⎤2

()p -p -p jnax j max j min ⎥b 1,

2⎢L ⎣⎦S ⎡⎤

V =⎢p j max -(p j max -p j min )⎥b 1

L ⎣⎦

若∑M=0时, 则上述M,V 表达式为

⎛p ' j 2p ' j 1⎫2

M = 3+2⎪⎪b 1,

⎝⎭⎛P ' j 2⎫

⎪V = +p ' j 1⎪b 1 2

⎝⎭

但p' j1和p' j2公式中的p' jmax 和p' jmin 可简化为

p '

j max j min

F ∑=bL

i

±

6∑M ' bL 2

V =p j b

若∑M=0和∑M'=0时, 则上述M,V 表达式为

M =

p

j

=

1

p j b 12, 2F i

bL

基础梁边处翼板有效高度

h 01≥

V

0. 07⨯1000⨯f c

(mm )

基础梁边处翼板截面配筋

式中, fc —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

f y —钢筋抗拉强度设计值.

A

s =

M 0. 9h 01f y

(mm )

2

其余符号同前述 4. 抗扭

当上述∑M' ≠0时, 对于带有翼板的基础梁, 一般可以不考虑抗扭计算, 仅从构造上将梁的箍筋做成闭合式; 反之, 则应进行抗扭承载力计算.

四. 静力平衡法和倒梁法的应用

在采用净力平衡法和倒梁法分析基础梁内力时, 应注意以下六个问题:

第一, 由于基础自重和其上覆土重将与它产生的地基反力直接抵消, 不会引起基础梁内力, 故基础梁的内力分析用的是地基净反力.

第二, 对a 1和a 2悬臂段的截面弯矩可按以下两种方法处理: 1.考虑悬臂段的弯矩对各连续跨的影响, 然后两者叠加得最后弯矩; 2.倒梁法中可将悬臂段在地基净反力作用下的弯矩, 全由悬臂段承受, 不传给其它跨.

第三, 两种简化方法与实际均有出入, 有时出入很大, 并且这两种方法同时计算的结果也不相同. 建议对于介于中等刚度之间且对基础不均匀沉降的反应很灵敏的结构, 应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一种方法计算同时, 采用另一种方法复核比较, 并在配筋时作适当调整.

第四, 由于建筑物实际多半发生盆形沉降, 导至柱荷载和地基反力重新分布. 研究表明:端柱和端部地基反力均会加大. 为此, 宜在边跨增加受力纵筋面积, 并上下均匀配置.

第五, 为增大底面积及调整其形心位置使基底反力分布合理, 基础的端部应向外伸出, 即应有悬臂段.

第六, 一般计算基础梁时可不考虑翼板作用.

(一) 静力平衡法

静力平衡法是假定地基反力按直线分布不考虑上部结构刚度的影响根据基础上所有的作用

力按静定梁计算基础梁内力的简化计算方法 1. 静力平衡法具体步骤:

❶先确定基础梁纵向每米长度上地基净反力设计值, 其最大值为p jmax *b,最小值为

p jmin *b,若地基净反力为均布则为p j *b,如图中虚线所示:

❷对基础梁从左至右取分离体, 列出分离体上竖向力平衡方程和弯矩平衡方程, 求解梁纵向任意截面处的弯矩M S 和剪力V S , 一般设计只求出梁各跨最大弯矩和各支座弯矩及剪力即可.

2. 静力平衡法适用条件:

地基压缩性和基础荷载分布都比较均匀, 基础高度大于柱距的1/6或平均柱距满足

l, ≤1.75/λ, 且上部结构为柔性结构时的柱下条形基础和联合基础, 用此法计算比较接近

实际.

上式中 l m —基础梁上的平均柱距

λ=

k s b 04E c I

其中 k s —基床系数, 可按k s = p0/S0计算(p 0为基础底面平均附加压力标准 值,S 0为以p 0计算的基础平均沉降量), 也可参照各地区性规范按 土类名称及其状态已给出的经验值.

b 0,I L —基础梁的宽度和截面惯性矩. E c —混凝土的弹性模量.

3. 对静力平衡法的一些看法(仅供参考评议):

❶由于静力平衡法不考虑基础与上部结构的相互作用, 因而在荷载和直线分布的基底反力作用下可能产生整体弯曲. 与其它方法比较, 这样计算所得的基础梁不利截面的弯矩绝对值一般还是偏大.

❷上述适用条件中要求上部结构为柔性结构. 如何判断上部结构为柔性结构, 从绝大多数建筑的实际刚度来看均介于绝对刚性和完全柔性之间, 目前还难以定量计算. 在实践中往往只能定性地判断其比较接近哪一种极端情况, 例如, 剪力墙体系的高层建筑是接近绝对刚性的, 而以屋架--柱--基础为承重体系的排架结构和木结构以及一般静定结构, 是接近完全柔性的. 具体应用上, 对于中等刚度偏下的建筑物也可视为柔性结构, 如中、低层轻钢结构; 柱距偏大而柱断面不大且楼板开洞又较多的中、低层框架结构以及体型简单, 长高比偏大(一般大于5以上) 的结构等等. (二) 倒梁法

倒梁法是假定上部结构完全刚性, 各柱间无沉降差异, 将柱下条形基础视为以柱脚作为固定支座的倒置连续梁, 以线性分布的基础净反力作为荷载, 按多跨连续梁计算法求解内力的计算方法.

1. 倒梁法具体步骤:

❶先用弯矩分配法或弯矩系数法计算出梁各跨的初始弯矩和剪力. 弯矩系数法比弯矩分配法简便, 但它只适用于梁各跨度相等且其上作用均布荷载的情况, 它的计算内力表达式为:

M=弯矩系数 * p j * b * l ; V=剪力系数 * p j * b * l

如前述,p j *b即是基础梁纵向每米长度上地基净反力设计值。其中弯矩系数和剪力系数按所计算的梁跨数和其上作用的均布荷载形式, 直接从建筑结构静力计算手册中查得,l 为梁跨长度, 其余符号同前述。

❷调整不平衡力:由于倒梁法中的假设不能满足支座处静力平衡条件, 因此应通过逐次调整消除不平衡力.

首先, 由支座处柱荷载F i 和求得的支座反力R i 计算不平衡力△R i : △R i = F i - R i ; Ri = V

左i –

V 右i

式中, △R i —支座i 处不平衡力, V

左i

,V 右i —支座i 处梁截面左, 右边剪力.

其次, 将各支座不平衡力均匀分布在相邻两跨的各1/3跨度范围内, 如图C(实际上是调整地基反力使其成阶梯形分布, 更趋于实际情况, 这样各支座上的不平衡力自然也就得到了消除), △q i 按下式计算:

对于边跨支座: △q i = △R 1 /(a 1 +l 1/3) 对于中间支座: △q i = △R i / (l i-1 /3 + l i /3) 式中, △q i —支座i 处不平衡均布力. l i-1 ,l i —支座i 左右跨长度.

继续用弯矩分配法或弯矩系数法计算出此情况的弯矩和剪力, 并求出其支座反力与原支座反力叠加, 得到新的支座反力.

❸再次用弯矩分配法计算连续梁△q 作用下弯矩△M 、剪力△V 和支座反力△R i

将△R i 叠加在原支座反力R i 上,求得新的支座反力

R '=R +∆R 。若R i 接近于

i

i

i

柱荷载F i ,其差值小于20%,则调整计算可以结束。反之,则重复调整计算,直至满足精度要求。


相关文章

  • 柱下条形基础设计案例
  • 建筑结构常规设计方法结构体系的力学模型 上部结构设计:用固定支座代替基础,假设支座没有任何变形,求的结构的内力和支座反力. 基础设计:把支座反力作用于基础,用材料力学的方法求得地基反力,再进行基础得内力和变形验算. 地基验算:把基础反力作用 ...查看


  • 工程结构仿真课程设计
  • 课程设计说明书 工程结构仿真课程设计 学院(部): 专业班级: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2014年 01月 03 日 安 徽 理 工 大 学 课程设计指导教师评语 1.专业班级: 2.姓名: 3.完成日期: 4.设计题目: 5.指导教师评语 ...查看


  • 土力学填空题
  • 1. 土中固体颗粒是 岩石风化后 的碎屑物质,简称 土粒,土粒集合体构成土的骨架. 2.按照起因地基中应力可分为 自重应力 和 附加应力 , 附加应力 是产生地基变形的主要原因. 3. 松砂土受剪其体积 减缩 ,在高的周围压力作用下,无论砂 ...查看


  • 边坡稳定分析的极限分析下限解有限元法
  • 第25卷增刊 岩 土 力 学 Vol.25 Supp.2 2004年11月 Rock and Soil Mechanics Nov. 2004 文章编号:1000-7598-(2004)增-0134-05 边坡稳定分析的极限分析下限解有限元 ...查看


  • 工程力学教案
  • <工程力学>教案 开课单位:航海学院 专 业:轮机工程 授课对象:轮机工程本科 主讲教师:张敏 1 课程的教学目的和要求 工程力学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技术基础课,是高等院校工科专业的必修课. 1.1 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 ...查看


  • 基于ANSYS的空间网壳结构数值分析
  • 基于ANSYS 的空间网壳结构数值分析 王磊5 (中国矿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江苏 徐州 221008) 摘要:单层球面网壳结构以其受力合理,用料经济,造型美观多样等优点成为应用广泛的结构形式,本文以典型的K6型网壳结构为研究对象,采用有限元 ...查看


  • 第一章--静力学基础2013
  • 第一章 静力学基础 第2节 静力学公理 理 论 力 学 例如: 绳AB在 F1 和 F2 的作用下处于 平衡,现将绳假想为一不变形的 刚杆AB, 则此"假想杆"在F1和 F2 作用下仍然平衡. 思考: 若将 F1 和 F ...查看


  • (免费)加权约束最小二乘法计算等效静力风荷载
  • 第38卷第10期2010年10月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JO URNAL OF TON GJI UNIVERSITY(NATURALSCIEN CE) Vol. 38No . 10 Oct. 2010 文章编号:0253 374X(2 ...查看


  • PRS并联机器人的力学分析
  • - 西安理工大学学报JournalofXi'anUniversityofTechnology(2005)V01.21No.3223 文章编号:1006-4710(2005)03-0223-04 3-PRS并联机器人的力学分析 程祥,黄玉美,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