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史
一、土地改革运动(特点、总路线总政策、意义)。
(一)特点:
1、这次土改是在革命战争已经取得全国胜利,新中国已经建立的新社会环境中进行的。
2、政策上把过去征收富农多余土地和财产的规定改为保存富农经济,使之在土改中保持中立地位,保证土改顺利进行。
3、在人民政权已经建立的条件下,强调土改要有领导、有计划、有秩序的进行。
(二)总路线总政策:
依靠贫农雇农,团结中农,中立富农,有步骤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
(三)意义:
1、废除两千多年的封建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解放农村生产力,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农业生产恢复和发展。
2、土改完成推翻封建势力在农村的统治,使广大农民当家作主成为农村支柱,巩固工农联盟和人民民主专政。
3、促进农村文化教育事业发展。
4、有力地支援了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
5、为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根本好转和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提供重要条件。
二、“三反” “五反”运动以及意义。
(一)“三反” “五反”:
1、“三反”:1951年12月,中国共产党在党内和国家工作人员中开展“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运动,惩治贪污腐化分子,处分犯有浪费和官僚主义错误的干部。1 2 月间“三反”运动进入高潮,经过发动群众揭发检举、定案处理和组织建设三个阶段,打击了大贪污犯如刘青山、张子善等。
2、“五反”:1952年1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首先在大中城市开展“五反”斗争的指示》,要求在全国城市中,对违法资本家开展坚决彻底的“反对行贿、反对偷税漏税、反对盗骗国家财产、反对偷工减料,反对盗窃国家经济情报”的斗争。6月“五反”运动进入高潮。8月两场运动基本同时结束。
(二)意义:
1、“三反”实质是在执政条件下保持共产党人和国家干部的廉洁,是长期反腐败斗争初战的胜利。通过“三反”运动清除革命队伍中贪污腐化分子,挽救一批犯错误同志,教育大多数干部,巩固人民民主专政。
2、打击不法资本家的严重违法行为,在工商业者中普遍进行一次守法经营教育,推动在私营企业中建立工人监督和实行民主改革,开始造成我们国家有可能完全控制私营工商业的局面,为后来的社会主义改造创造有利条件。
3、不但打退资产阶级的猖狂进攻,还是个移风易俗的社会改革运动,在全党全社会树立廉洁奉公艰苦朴素的一代新风。
4、这场运动对今天实施廉政建设也有借鉴和指导意义。
三、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内容、原因、特点)。
(一)内容: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时期的总路线总任务是要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条总路线是照耀我们各项工作的灯塔,各项工作离开它就要犯左倾和右倾错误。
(二)原因:
1、这是迅速发展社会主义国营经济,顺利实施一五计划的客观要求。
2、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社会主义强大国家的迫切需要。
3、对个体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发展农业和整个社会生产力的迫切需要。
4、当时的国际环境也促使中国选择社会主义。
(三)特点:
“一化”为主体“三改”为两翼的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革命同时并举。
四、“一五计划”(任务、特点)。
(一)任务:
1、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培养建设人才。
2、有步骤地促进农业手工业合作化,继续进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保证国民经济中社会主义成分比重稳步增长。
3、正确发挥个体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作用,发展生产的同时逐步提高人民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水平。
(二)特点:
1、优先发展重工业,相应发展农业、商业、轻工业、运输业、邮电业和文教事业,注意市场稳定,体现国民经济要有计划按比例协调发展的思想。
2、体现国民经济要统筹兼顾新建工业与原有工业、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
3、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正确估计国民经济增长的可观性。
4、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方针。
5、正确处理积累和消费的关系,把发展生产和改善人民生活恰当结合起来。
五、中共八大(内容、意义)。
(一)内容:
1、正确分析三大改造完成后国内主要矛盾和党的主要任务。“主要矛盾”即人民对建立先进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和人民对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要求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之间的矛盾。“主要任务”即集中力量解决这个矛盾,把我国尽快从落后农业国转变为先进工业国。
2、确定我国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
3、初步探索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
4、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
5、加强执政党自身建设。
(二)意义:
1、中共八大是党和国家历史上一次极为重要的会议。全面展开了以《论十大关
系》为开端的对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并取得重大成果。
2、为指导全党全国人民独立自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做出重要贡献,是探索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3、八大的路线既符合三大改造基本结束后的国情民意,又富有创造精神,为党领导即将到来的全面社会主义建设和党的自身建设指明了正确的前进方向。
4、中共八大成为当代中国由社会主义革命阶段转向全面社会主义建设阶段的历史坐标。
六、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一)正面:
1、这条总路线确定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充分体现出广大群众迫切要求尽快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状况的普遍愿望。
2、它肯定发展生产力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根本途径。
3、它的提出适应党和国家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需要,继承前一阶段党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成果。
4、它继续强调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坚持工农业并举的工业化道路。
(二)负面:
忽视客观经济规律,否定国民经济计划的综合平衡,夸大主观意志和主观能动的作用,尤其在宣传实践中不恰当地强调“快”,片面追求高速度,急于求成,急于求纯,导致新的更大规模的冒进。
七、简述新中国成立初期统一全国财政经济的内容和意义。
1950年3月,政务院作出《关于统一国家财政经济工作的决定》。
(一) 内容:
1、 统一全国财政收支。
2、 统一全国物资调度。
3、 统一现金管理。
(二) 意义:
1、 财政收支接近平衡,通货膨胀停止,物价日趋稳定标志着我国财政经济状况有所好转,这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继军事政治战线上取得辉煌成果后,又在财政经济战线上取得的一个伟大胜利。
2、 它使新中国更加稳固地站住脚跟,这说明中国人民不但善于打破一个旧世界,而且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
八、简述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方针和意义。
(一)外交方针:
1、“一边倒”即倒向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2、“另起炉灶”即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同各国建立的旧的外交关系,而要在新的基础上经过谈判同外国另行建立新的外交关系。
3、“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即先清除帝国主义在华的残余势力,再把旧中国的屈辱外交改造成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外交。
(二)意义:
1、它的提出是由当时的历史条件决定的,巩固了新生的国家政权。
2、获得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物质和道义上的支持,使我国在国际上避免处于孤立地位。
3、当时的国际形势使我国不可能独立于两大阵营之外。
九、简述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1954年9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一) 主要内容:
1、 规定国家根本性质和根本政治制度。
2、 规定国家在过渡时期的总任务,即规定中国要走的社会主义道路。
3、 规定了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二) 意义:
1、 它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全国人民大团结的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
2、 它以根本大法的形式明确规定了我们国家的国体与政体,指明了全国人民继续前进的正确道路,这就为我国社会从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提供了法律保证。
3、 它的颁布受到全国人民的热烈拥护,极大调动各族人民的积极性。
十、 简述七千人大会(内容、评价)。
为了总结经验、认清形势、统一认识、加强团结,动员全党更坚决地贯彻调整国民经济的方针,1962年1-2月中共中央在北京举行扩大的工作会议,参加会议的有中央部门、各中央局、各省市自治区党委及地委县委重要厂矿企业和部队负责干部7078人,简称“七千人大会”。
(一)内容:
1、会议实事求是地估计了1958年以来党的工作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成绩与缺点,着重分析了造成严重困难和出现严重工作失误的原因。
2、会议总结了1958年以来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经验教训,提出今后建设和调整的任务。
3、会议认真开展了批评和自我批评,发扬了党内民主,相当程度上消解了党内自“大跃进”以来由于“左”倾思潮的泛滥,特别是由于“反右倾”斗争的开展所出现的怨气和疑虑,增强了党内团结。
(二)评价:
1、这次会议恢复和发扬了党内的民主精神和自我批评精神,统一全党的认识,对全面贯彻八字方针起了重要推动作用。
2、会议对“大跃进”以来经验教训的总结检讨是在肯定“三面红旗”正确前提下进行的,不但不能从指导思想上根本清理“大跃进”和“反右倾”以来的“左”倾错误,而且妨碍了对当时困难形势更深入了解与掌握。
3、毛泽东虽然在会上就贯彻民主集中制问题发表了重要意见,但会议并未就此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相反毛泽东欣赏林彪在会上所作的个人崇拜色彩很浓的发
言,实际上又起到了掩盖错误的不良作用。
十一、简述中共七届三中全会确定的恢复国民经济时期的政治路线和战略策略方针。
(一)内容:
1、总方针是肃清国民党残余、特务、土匪,推翻地主阶级,解放台湾、西藏,跟帝国主义斗争到底。
2、必须实行“不要四面出击”的方针,四面出击全国紧张很不好,绝不可树敌太多,必须在一方面有所让步有所缓和,集中力量向另一方面进攻,孤立打击国民党残余、地主阶级和帝国主义。
3、贯彻“不要四面出击”的方针,当时主要是要正确处理同民族资产阶级的关系,毛泽东批评了党内有些人认为可以提早消灭资本主义实行社会主义的错误思想,指出这是不适合我国国情的。
4、建国之初的主要斗争对象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残余,而不是民族资产阶级,要通过合理调整工商业,调整税收,改善同民族资产阶级的关系,不要使我们的关系搞得太紧张了。
(二)意义:
1、七届三中全会是中共在建国初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为党和政府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制定了正确的路线和方针。
2、这对于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迅速恢复发展国民经济,稳步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十二、人民公社化运动(特点、实质、后果、教训)。
1958年北戴河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仅两个月全国农村就基本实现公社化。
(一) 特点:
1、“政社合一”体制
2、“一大二公”组织规模大,公有化程度高
3、“一平二调”平均主义,无偿调拨
4、供给制与工资制相结合的分配制度
5、组织军事化、行动战斗化、生活集体化
(二) 实质:
企图在生产力不发达的基础上建立一个所谓普遍平等平均、公平合理的社会。
(三) 后果:
1、大大降低了共产主义在人民心目中的标准,使共产主义理想庸俗化,助长了小资产阶级的平均主义倾向,不利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
2、极大破坏农业生产。
(四)教训:
1、人民公社在生产关系上急于过渡,同在生产建设上急于求成的“大跃进”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中国共产党指导社会主义建设上所犯的左倾冒进错误。
2、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对我国所处的历史阶段缺乏正确认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和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缺乏足够清醒和科学的认识,以为社会
主义的所有制形式越大越公越好,生产建设越多越快越好,生产关系变革上盲目求大求纯,生产力的发展上片面求多求快,犯了超越阶级的错误。
3、人民公社化运动严重脱离我国国情,脱离农村生产力水平和广大群众干部的觉悟程度,挫伤了他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农村建设农业发展造成长期消极影响。
4、“一大二公”不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表现,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平均主义也不是社会主义。
十三、简述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内容、评价)
(一)内容:
八届十中全会后,中共中央决定在全国城乡发动一次普遍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前期在城镇开展“反对贪污盗窃、反对投机倒把、反对铺张浪费、反对分散注意、反对官僚主义”的“五反”运动,在农村进行“清理账目、清理仓库、清理财务、清理工分”的“四清”运动,后期又扩展为“清政治、清经济、清思想、清组织”,城乡统称“四清”运动。
(二)评价:
正面:
1、 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是中国共产党发动和领导的一次大规模群众性政治运动。
2、这场运动对于纠正干部中存在多吃多占、强迫命令、欺压群众等作风和集体经营管理方面的许多缺点起到一定作用。
3、对于打击贪污盗窃、投机倒把,刹住封建迷信活动等歪风起到一定作用。 负面:
1、由于它是在“阶级斗争为纲”的方针指导下搞阶级斗争扩大化,使不少干部和群众受到不应有的打击和错误处理。
2、在一些问题上颠倒是非,使一些正确适用的政策遭到批判和制止。
3、对工商企业中一些有利于发展经济搞活流通及正确的规章制度加以否定。
4、在政治上使“左”的错误有了进一步发展。
十四、文化大革命的历史教训。
经过文化大革命带来的严重挫折经过中共领导下的全国人民纠正文革错误的艰苦斗争,中国共产党、国家和人民得到了宝贵而又沉痛的经验教训。
1、 一定要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问题。
2、 必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正确处理阶级和阶级斗争的问题。
3、 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4、 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原则,禁止和克服任何形式的个人崇拜。
十五、论述林彪反革命集团粉碎的过程。
1、1970年4月林彪提出要设国家主席,没有国家主席,名不正言不顺。
2、1970年8月江西庐山举行中共九届二中全会,林彪有预谋地抢先发表讲话,和江青集团积累日久的矛盾表面化。
3、1971年4月中央召开批陈整风汇报会责令陈伯达检讨,对林彪留有余地,采
取保的态度,没有直接点名批判,林彪一伙却暗中策划军事政变,在北上广设立秘密据点,组织“战斗小分队”“教导队”,对其成员进行特种训练,炮制《“571工程”纪要》。
4、1971年8月,毛泽东南方巡视谈话和当地党政军负责人明确提出林彪问题,表明他不仅不再信任林彪,而且认为林彪已成为反对他的另一个司令部头头。 5、1971年9月6日,林彪了解到毛泽东南方巡视途中的谈话内容后决定立即采取行动加害毛泽东。
6、1971年9月7日,林立果向“联合舰队”下达一级战备命令。
7、毛泽东1971年9月3日从南昌到达杭州,了解到异常情况后立即机智地突然改变行程,提前乘专列离开杭州,于9月12日安然返回北京,这一行动使“联合舰队”的谋害计划破产。
8、林彪获悉谋杀毛泽东阴谋失败后,立即将在北京的256号专机秘密调往山海关,并另安排八架飞机,准备带领黄永胜等人南逃广州,实现其另立中央分裂国家的计划。
9、林彪等见南逃阴谋已难实现,惊恐中慌忙决定外逃叛国,1971年9月13日凌晨,林彪、叶群、林立果等乘专机仓皇出逃,向北飞越中蒙边境。该机途径蒙古温度尔汗附近坠落,机毁人亡。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九一三”事件。
十六、论述中国十大后党和人民与江青集团的斗争。
1、江青利用“九一三”事件后从林彪家中清查出来的一些儒家人物语录卡片和条幅笔记等,写信给毛泽东,建议把《林彪与孔孟之道》转发全国。毛批准即于1974年1月18日将这份材料作为中央文件转发全党,一场“批林批孔”运动随即在全国展开。
2、1974年10月毛泽东提议邓小平任国务院第一副总理,这成为江青等实现“组阁”阴谋的一大障碍。
3、1974年12月毛泽东认为邓小平政治思想强,人才难得,即让邓小平担任第一副总理、军委副主席兼总参谋长3个职务。
4、1975年1月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京举行,邓小平主持中共中央国务院日常工作,开始经济的全面整顿,经济形势开始明显好转。但邓小平的全面整顿实质上是对“文化大革命”错误理论和“左”倾政策的否定,这是毛泽东所不能容忍的,江青集团以此作为反对邓小平的依据,由此发动“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
5、1976年1月8日中共中央副主席、国务院总理、政协全国委员会主席周恩来在京逝世,治丧期间,江青集团发出种种禁令,竭力阻挠和污蔑群众悼念周恩来的活动。
6、1976年4月5日晚一万多名民兵警察奉命手持木棍跑步进入广场,驱赶、殴打、逮捕留在广场上的群众,酿成天安门事件,后定名为四五群众运动。
7、1976年4月7日晚根据毛泽东的提议,中央政治局开会,宣读并通过了《关于华国锋任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第一副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的决议》和《关于撤销邓小平党内外一切职务的决议》。
8、1976年10月6日晚华国锋代表中共中央对王洪文、张春桥、姚文元、江青和毛远新采取隔离审查的措施,顺利处置“四人帮”,当晚中共中央政治局通过由华国锋任中共中央主席、中央军委主席的决定。
国史
一、土地改革运动(特点、总路线总政策、意义)。
(一)特点:
1、这次土改是在革命战争已经取得全国胜利,新中国已经建立的新社会环境中进行的。
2、政策上把过去征收富农多余土地和财产的规定改为保存富农经济,使之在土改中保持中立地位,保证土改顺利进行。
3、在人民政权已经建立的条件下,强调土改要有领导、有计划、有秩序的进行。
(二)总路线总政策:
依靠贫农雇农,团结中农,中立富农,有步骤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
(三)意义:
1、废除两千多年的封建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解放农村生产力,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农业生产恢复和发展。
2、土改完成推翻封建势力在农村的统治,使广大农民当家作主成为农村支柱,巩固工农联盟和人民民主专政。
3、促进农村文化教育事业发展。
4、有力地支援了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
5、为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根本好转和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提供重要条件。
二、“三反” “五反”运动以及意义。
(一)“三反” “五反”:
1、“三反”:1951年12月,中国共产党在党内和国家工作人员中开展“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运动,惩治贪污腐化分子,处分犯有浪费和官僚主义错误的干部。1 2 月间“三反”运动进入高潮,经过发动群众揭发检举、定案处理和组织建设三个阶段,打击了大贪污犯如刘青山、张子善等。
2、“五反”:1952年1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首先在大中城市开展“五反”斗争的指示》,要求在全国城市中,对违法资本家开展坚决彻底的“反对行贿、反对偷税漏税、反对盗骗国家财产、反对偷工减料,反对盗窃国家经济情报”的斗争。6月“五反”运动进入高潮。8月两场运动基本同时结束。
(二)意义:
1、“三反”实质是在执政条件下保持共产党人和国家干部的廉洁,是长期反腐败斗争初战的胜利。通过“三反”运动清除革命队伍中贪污腐化分子,挽救一批犯错误同志,教育大多数干部,巩固人民民主专政。
2、打击不法资本家的严重违法行为,在工商业者中普遍进行一次守法经营教育,推动在私营企业中建立工人监督和实行民主改革,开始造成我们国家有可能完全控制私营工商业的局面,为后来的社会主义改造创造有利条件。
3、不但打退资产阶级的猖狂进攻,还是个移风易俗的社会改革运动,在全党全社会树立廉洁奉公艰苦朴素的一代新风。
4、这场运动对今天实施廉政建设也有借鉴和指导意义。
三、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内容、原因、特点)。
(一)内容: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时期的总路线总任务是要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条总路线是照耀我们各项工作的灯塔,各项工作离开它就要犯左倾和右倾错误。
(二)原因:
1、这是迅速发展社会主义国营经济,顺利实施一五计划的客观要求。
2、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社会主义强大国家的迫切需要。
3、对个体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发展农业和整个社会生产力的迫切需要。
4、当时的国际环境也促使中国选择社会主义。
(三)特点:
“一化”为主体“三改”为两翼的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革命同时并举。
四、“一五计划”(任务、特点)。
(一)任务:
1、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培养建设人才。
2、有步骤地促进农业手工业合作化,继续进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保证国民经济中社会主义成分比重稳步增长。
3、正确发挥个体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作用,发展生产的同时逐步提高人民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水平。
(二)特点:
1、优先发展重工业,相应发展农业、商业、轻工业、运输业、邮电业和文教事业,注意市场稳定,体现国民经济要有计划按比例协调发展的思想。
2、体现国民经济要统筹兼顾新建工业与原有工业、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
3、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正确估计国民经济增长的可观性。
4、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方针。
5、正确处理积累和消费的关系,把发展生产和改善人民生活恰当结合起来。
五、中共八大(内容、意义)。
(一)内容:
1、正确分析三大改造完成后国内主要矛盾和党的主要任务。“主要矛盾”即人民对建立先进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和人民对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要求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之间的矛盾。“主要任务”即集中力量解决这个矛盾,把我国尽快从落后农业国转变为先进工业国。
2、确定我国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
3、初步探索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
4、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
5、加强执政党自身建设。
(二)意义:
1、中共八大是党和国家历史上一次极为重要的会议。全面展开了以《论十大关
系》为开端的对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并取得重大成果。
2、为指导全党全国人民独立自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做出重要贡献,是探索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3、八大的路线既符合三大改造基本结束后的国情民意,又富有创造精神,为党领导即将到来的全面社会主义建设和党的自身建设指明了正确的前进方向。
4、中共八大成为当代中国由社会主义革命阶段转向全面社会主义建设阶段的历史坐标。
六、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一)正面:
1、这条总路线确定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充分体现出广大群众迫切要求尽快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状况的普遍愿望。
2、它肯定发展生产力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根本途径。
3、它的提出适应党和国家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需要,继承前一阶段党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成果。
4、它继续强调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坚持工农业并举的工业化道路。
(二)负面:
忽视客观经济规律,否定国民经济计划的综合平衡,夸大主观意志和主观能动的作用,尤其在宣传实践中不恰当地强调“快”,片面追求高速度,急于求成,急于求纯,导致新的更大规模的冒进。
七、简述新中国成立初期统一全国财政经济的内容和意义。
1950年3月,政务院作出《关于统一国家财政经济工作的决定》。
(一) 内容:
1、 统一全国财政收支。
2、 统一全国物资调度。
3、 统一现金管理。
(二) 意义:
1、 财政收支接近平衡,通货膨胀停止,物价日趋稳定标志着我国财政经济状况有所好转,这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继军事政治战线上取得辉煌成果后,又在财政经济战线上取得的一个伟大胜利。
2、 它使新中国更加稳固地站住脚跟,这说明中国人民不但善于打破一个旧世界,而且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
八、简述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方针和意义。
(一)外交方针:
1、“一边倒”即倒向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2、“另起炉灶”即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同各国建立的旧的外交关系,而要在新的基础上经过谈判同外国另行建立新的外交关系。
3、“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即先清除帝国主义在华的残余势力,再把旧中国的屈辱外交改造成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外交。
(二)意义:
1、它的提出是由当时的历史条件决定的,巩固了新生的国家政权。
2、获得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物质和道义上的支持,使我国在国际上避免处于孤立地位。
3、当时的国际形势使我国不可能独立于两大阵营之外。
九、简述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1954年9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一) 主要内容:
1、 规定国家根本性质和根本政治制度。
2、 规定国家在过渡时期的总任务,即规定中国要走的社会主义道路。
3、 规定了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二) 意义:
1、 它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全国人民大团结的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
2、 它以根本大法的形式明确规定了我们国家的国体与政体,指明了全国人民继续前进的正确道路,这就为我国社会从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提供了法律保证。
3、 它的颁布受到全国人民的热烈拥护,极大调动各族人民的积极性。
十、 简述七千人大会(内容、评价)。
为了总结经验、认清形势、统一认识、加强团结,动员全党更坚决地贯彻调整国民经济的方针,1962年1-2月中共中央在北京举行扩大的工作会议,参加会议的有中央部门、各中央局、各省市自治区党委及地委县委重要厂矿企业和部队负责干部7078人,简称“七千人大会”。
(一)内容:
1、会议实事求是地估计了1958年以来党的工作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成绩与缺点,着重分析了造成严重困难和出现严重工作失误的原因。
2、会议总结了1958年以来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经验教训,提出今后建设和调整的任务。
3、会议认真开展了批评和自我批评,发扬了党内民主,相当程度上消解了党内自“大跃进”以来由于“左”倾思潮的泛滥,特别是由于“反右倾”斗争的开展所出现的怨气和疑虑,增强了党内团结。
(二)评价:
1、这次会议恢复和发扬了党内的民主精神和自我批评精神,统一全党的认识,对全面贯彻八字方针起了重要推动作用。
2、会议对“大跃进”以来经验教训的总结检讨是在肯定“三面红旗”正确前提下进行的,不但不能从指导思想上根本清理“大跃进”和“反右倾”以来的“左”倾错误,而且妨碍了对当时困难形势更深入了解与掌握。
3、毛泽东虽然在会上就贯彻民主集中制问题发表了重要意见,但会议并未就此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相反毛泽东欣赏林彪在会上所作的个人崇拜色彩很浓的发
言,实际上又起到了掩盖错误的不良作用。
十一、简述中共七届三中全会确定的恢复国民经济时期的政治路线和战略策略方针。
(一)内容:
1、总方针是肃清国民党残余、特务、土匪,推翻地主阶级,解放台湾、西藏,跟帝国主义斗争到底。
2、必须实行“不要四面出击”的方针,四面出击全国紧张很不好,绝不可树敌太多,必须在一方面有所让步有所缓和,集中力量向另一方面进攻,孤立打击国民党残余、地主阶级和帝国主义。
3、贯彻“不要四面出击”的方针,当时主要是要正确处理同民族资产阶级的关系,毛泽东批评了党内有些人认为可以提早消灭资本主义实行社会主义的错误思想,指出这是不适合我国国情的。
4、建国之初的主要斗争对象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残余,而不是民族资产阶级,要通过合理调整工商业,调整税收,改善同民族资产阶级的关系,不要使我们的关系搞得太紧张了。
(二)意义:
1、七届三中全会是中共在建国初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为党和政府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制定了正确的路线和方针。
2、这对于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迅速恢复发展国民经济,稳步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十二、人民公社化运动(特点、实质、后果、教训)。
1958年北戴河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仅两个月全国农村就基本实现公社化。
(一) 特点:
1、“政社合一”体制
2、“一大二公”组织规模大,公有化程度高
3、“一平二调”平均主义,无偿调拨
4、供给制与工资制相结合的分配制度
5、组织军事化、行动战斗化、生活集体化
(二) 实质:
企图在生产力不发达的基础上建立一个所谓普遍平等平均、公平合理的社会。
(三) 后果:
1、大大降低了共产主义在人民心目中的标准,使共产主义理想庸俗化,助长了小资产阶级的平均主义倾向,不利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
2、极大破坏农业生产。
(四)教训:
1、人民公社在生产关系上急于过渡,同在生产建设上急于求成的“大跃进”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中国共产党指导社会主义建设上所犯的左倾冒进错误。
2、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对我国所处的历史阶段缺乏正确认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和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缺乏足够清醒和科学的认识,以为社会
主义的所有制形式越大越公越好,生产建设越多越快越好,生产关系变革上盲目求大求纯,生产力的发展上片面求多求快,犯了超越阶级的错误。
3、人民公社化运动严重脱离我国国情,脱离农村生产力水平和广大群众干部的觉悟程度,挫伤了他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农村建设农业发展造成长期消极影响。
4、“一大二公”不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表现,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平均主义也不是社会主义。
十三、简述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内容、评价)
(一)内容:
八届十中全会后,中共中央决定在全国城乡发动一次普遍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前期在城镇开展“反对贪污盗窃、反对投机倒把、反对铺张浪费、反对分散注意、反对官僚主义”的“五反”运动,在农村进行“清理账目、清理仓库、清理财务、清理工分”的“四清”运动,后期又扩展为“清政治、清经济、清思想、清组织”,城乡统称“四清”运动。
(二)评价:
正面:
1、 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是中国共产党发动和领导的一次大规模群众性政治运动。
2、这场运动对于纠正干部中存在多吃多占、强迫命令、欺压群众等作风和集体经营管理方面的许多缺点起到一定作用。
3、对于打击贪污盗窃、投机倒把,刹住封建迷信活动等歪风起到一定作用。 负面:
1、由于它是在“阶级斗争为纲”的方针指导下搞阶级斗争扩大化,使不少干部和群众受到不应有的打击和错误处理。
2、在一些问题上颠倒是非,使一些正确适用的政策遭到批判和制止。
3、对工商企业中一些有利于发展经济搞活流通及正确的规章制度加以否定。
4、在政治上使“左”的错误有了进一步发展。
十四、文化大革命的历史教训。
经过文化大革命带来的严重挫折经过中共领导下的全国人民纠正文革错误的艰苦斗争,中国共产党、国家和人民得到了宝贵而又沉痛的经验教训。
1、 一定要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问题。
2、 必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正确处理阶级和阶级斗争的问题。
3、 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4、 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原则,禁止和克服任何形式的个人崇拜。
十五、论述林彪反革命集团粉碎的过程。
1、1970年4月林彪提出要设国家主席,没有国家主席,名不正言不顺。
2、1970年8月江西庐山举行中共九届二中全会,林彪有预谋地抢先发表讲话,和江青集团积累日久的矛盾表面化。
3、1971年4月中央召开批陈整风汇报会责令陈伯达检讨,对林彪留有余地,采
取保的态度,没有直接点名批判,林彪一伙却暗中策划军事政变,在北上广设立秘密据点,组织“战斗小分队”“教导队”,对其成员进行特种训练,炮制《“571工程”纪要》。
4、1971年8月,毛泽东南方巡视谈话和当地党政军负责人明确提出林彪问题,表明他不仅不再信任林彪,而且认为林彪已成为反对他的另一个司令部头头。 5、1971年9月6日,林彪了解到毛泽东南方巡视途中的谈话内容后决定立即采取行动加害毛泽东。
6、1971年9月7日,林立果向“联合舰队”下达一级战备命令。
7、毛泽东1971年9月3日从南昌到达杭州,了解到异常情况后立即机智地突然改变行程,提前乘专列离开杭州,于9月12日安然返回北京,这一行动使“联合舰队”的谋害计划破产。
8、林彪获悉谋杀毛泽东阴谋失败后,立即将在北京的256号专机秘密调往山海关,并另安排八架飞机,准备带领黄永胜等人南逃广州,实现其另立中央分裂国家的计划。
9、林彪等见南逃阴谋已难实现,惊恐中慌忙决定外逃叛国,1971年9月13日凌晨,林彪、叶群、林立果等乘专机仓皇出逃,向北飞越中蒙边境。该机途径蒙古温度尔汗附近坠落,机毁人亡。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九一三”事件。
十六、论述中国十大后党和人民与江青集团的斗争。
1、江青利用“九一三”事件后从林彪家中清查出来的一些儒家人物语录卡片和条幅笔记等,写信给毛泽东,建议把《林彪与孔孟之道》转发全国。毛批准即于1974年1月18日将这份材料作为中央文件转发全党,一场“批林批孔”运动随即在全国展开。
2、1974年10月毛泽东提议邓小平任国务院第一副总理,这成为江青等实现“组阁”阴谋的一大障碍。
3、1974年12月毛泽东认为邓小平政治思想强,人才难得,即让邓小平担任第一副总理、军委副主席兼总参谋长3个职务。
4、1975年1月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京举行,邓小平主持中共中央国务院日常工作,开始经济的全面整顿,经济形势开始明显好转。但邓小平的全面整顿实质上是对“文化大革命”错误理论和“左”倾政策的否定,这是毛泽东所不能容忍的,江青集团以此作为反对邓小平的依据,由此发动“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
5、1976年1月8日中共中央副主席、国务院总理、政协全国委员会主席周恩来在京逝世,治丧期间,江青集团发出种种禁令,竭力阻挠和污蔑群众悼念周恩来的活动。
6、1976年4月5日晚一万多名民兵警察奉命手持木棍跑步进入广场,驱赶、殴打、逮捕留在广场上的群众,酿成天安门事件,后定名为四五群众运动。
7、1976年4月7日晚根据毛泽东的提议,中央政治局开会,宣读并通过了《关于华国锋任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第一副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的决议》和《关于撤销邓小平党内外一切职务的决议》。
8、1976年10月6日晚华国锋代表中共中央对王洪文、张春桥、姚文元、江青和毛远新采取隔离审查的措施,顺利处置“四人帮”,当晚中共中央政治局通过由华国锋任中共中央主席、中央军委主席的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