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根索与现实主义

汉斯-摩根索(Hans J. Morgenthau,1904—1980年),犹太人,美国政治学家,古典现实主义大师,国际法学中“权力政治学派”缔造者。主要观点:

1 、人性是恶的。

2,为国家利益计,是可以不讲道德的。

3,注重当代的现实,拒绝理想化。

4,强调国家的实力。

5,强国不能被其盟国牵引,尤其不能被小国牵引。

6,注重定性分析。

7,国家权力受地域大小 人口等限制。

8,国家利益是一国存在所必需,国家在他国没有放弃利益诉求而己方放弃,必将受到侵害。

从以上观点可以看出,摩根索注意现实性的问题,注重代代问题的解决,又以人性恶的假设为前提,强调国家的实力的重要性,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其缺点也下显而易见,其关注定性,却拒绝定量分析,给以盖棺定论,却不能给出具体的罪状,实难以为现代繁复的多样性提供好地届时,因而被后来的行为主义所批判。

汉斯·摩根索Hans J. Morgenthau1904-1980年,出生于德国,美国政治学家,是国际法学中“权力政治学派”缔造者

汉斯·摩根索1904年生于德国,1923-1927年间先后在柏林大学、法兰克福大学和慕尼黑大学攻读哲学、文学和法律,在瑞士日内瓦的国际问题研究生院学习和研究国际政治。毕业后当了三年律师,之后在日内瓦大学任政治学讲师。1935年在西班牙马德里国际研究学院任国际法教授。由于法西斯对犹太人的迫害,他无法回德国,遂于1937年辗转到美国,在布鲁克林学院和堪萨斯州立大学教政治学。1943年,摩根所加入美国国籍,以后在美国多所大学任教和从事研究工作,其中时间最长的是任芝加哥大学政治学教授。并且曾是哥伦比亚大学、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和加州大学的访问教授。1950-1968年期间担任芝加哥大学美国对外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期间还兼任美国国务院和国防部顾问。

平生所著甚多,但最著名的传世之作则是《国家间政治——权力斗争与和平》(Politics Among Nations — The Struggle for Power and Peace),该书在学术界素享盛誉,已经成为美国使用最广影响最大的教科书之一。其他主要著作还有《科学人对抗权力政治》(1946年)、《捍卫国家利益》(1951年)、《政治学的困境》(1958年))、《美国政治的目的》(1960)、《20世纪的政治学》(1962)、《真理与强权》(1970) 等。摩根索以抽象的人性论作为世界观的理论基础,演绎出权力政治学派的国际法观。

摩根索强调,在国际政治中权力是国家利益的中心内容。他在《国家间的政治》中写道:

“国际政治的最终目标不论是什么,但权力总是其最直接的目标。争取权力的斗争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是普遍存在的,是不可否认的经验事实”。

他认为:

权力和国家利益的关系不仅是理论分析,而且是政治实践的基本内容。在国际政治中,最高事实是用权力表述的利益概念,各国均以自己的利益为目标展开政治活动。利益是国际关系中的永恒立场。政治行动应根据它来判断和指导。

他指出:

“国际政治是一个无休止的权力斗争。在这个斗争中,各国的利益一定要从权力的角度加以确定”。国际社会是不断冲突或冲突威胁的领域,其唯一的法则是弱肉强食。国家必须寻求权力,因为,只有权力才能够保卫自己的国家,促进公民的福利。

他还认为:

在国际政治关系中,民族国家的道德原则都要经过文化和社会环境的过滤。这就导致通用的道德原则的不同运用。军事和经济力量不应用来实现分散的、普遍存在的人道主义使命,而应根据国家利益的需要来使用。

摩根索对国际政治研究的影响是由于他对哲学和政治学的双重重视。他的政治现实主义理论对国际关系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对美国外交政策基本原则的制订产生了重大影响。

从卡尔到摩根索——现实主义学派的崛起 作者王红续

国际关系理论中被冠以现实主义的思想,在很大程度上来自对人类社会国际关系陷入危机的关注与思考。1939年新的世界大战乌云密布,英国威尔士大学教授卡尔出版了《二十年危机(1919—1939)——国际关系研究概述》。他在书中批判了理想主义,认为它是脱离实际的乌托邦主义。他认为,这20年国际关系危机的深层含义,就是以利益和谐概念为基础的理想主义体系的崩溃。卡尔强调,人类应该正视国际关系的现实,并提出权力是政治活动的主要因素,而道义和民主则要依赖权力才能起作用。卡尔的这本书标志着现实主义学派的形成。当然,卡尔提出的国际关系理论带有一种折衷性质。他认为好的国际政治理论应当既包含理想主义,也包含现实主义;既包含权力,也包含道德价值观。

第二次世界大战再次凸显出人类遭受的灾难,战争波及60多个国家和五分之四的世界人口,死亡人数高达5000万的和财产损失四万亿美元。残酷的现实使人们进一步远离了理想主义,崇尚国家利益和权力的现实主义学派开始取得国际关系理论的主流地位。

美国学者摩根索是现实主义学派的主要代表和奠基者。他是出生于德国的犹太人,早年就读于柏林大学,后在西欧的一些大学任教。1937年他移居美国,并于1943年加入美国籍,在美国一些著名大学任教。他还担任过美国国务院顾问、国防部顾问。摩根索留给后世以十多部专著和大量论文。而他最有影响的著作就是《国家间的政治》。这部学术巨著不仅确立了国际关系现实主义学派的理论地位,而且标志着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真正形成。

现实主义理论的基本观点是:

第一,国际关系理论应建立在实际的历史过程和实际的人性的基础之上,而不应像理想主义那样建立在主观愿望和抽象道义原则之上。因此,这种理论注重经验和实效,靠历史先例而不是道义原则来说明道理。它的目标是实现弊端较少的社会,而不是要达到十全十美的境界。

第二,现实主义以悲观的态度来理解人性(性恶论),而理想主义以乐观的态度看待人性(性善论)。现实主义认为,人在本质上是自私自利的,同时人们普遍具有支配他人的强烈欲望,即“权力意志”。古往今来世界上存在的各种弊病,如人与人之间、国家之间的战争和冲突等,都是由人的这种本性所导致。政治是受来源于这种人性的客观规律的支配的。

第三,在当今世界上,存在着各种互相对立的利益,利益对立的个人之间、集团之间和国家之间不断发生相互冲突和斗争。不同的利益永远只能暂时妥协,相互的冲突永远只能勉强解决。而在无政府的“自然状态”的国际社会里,主权国家更注重保护和扩大自身的国家利益。

第四,国际实力和强权是国家利益的基本保证,利益是由权力来定义的。国家要谋求自身利益,就得谋求权力,就必须支配别国。获得了支配他国的权力,就可以实现本国的利益,反之,本国利益就会失去。

摩根索说,政治家不管是按宗教的、哲学的、经济的还是社会的理想来规定目标,但只要他们力求通过国际政治手段来实现这些目标,就总要争取扩大权力,国家之间因而不断争权夺利、争雄称霸。如果对权力的欲望不能在世界各国取消,那么,打消了权力欲望的国家就只能成为他国权力的牺牲品。因此,国际政治的本质就是冲突,即无政府状态下国家之间争夺权力的斗争。

第五,国家权力是以一国所具有的经济、政治、文化及自然条件等实力为基础的。国家战略的实质,就是如何运用各种实力来实现既定的目标。按照现实主义的逻辑,在无政府状态下,生存和安全是最基本的国家利益和最低战略目标,而夺取和维持霸权,则是国家的最大利益和最高战略目标。

第六,摩根索把国家间的权力斗争分为三大类:维持现状政策,帝国主义政策和威信政策。

外交政策趋向于保持权力,而不是改变权力分配,使之有利于自己的国家,会执行维持现状政策。推行帝国主义政策的国家力图改变现状、扩大本国权力。他认为,国际政治和一切政治一样,也势必是强权政治学。

第七,在主权国对国家利益和强权的追求已经成为推动一切力量的情况下,和平只能用两种方法维持:一种是社会力量按自己规律发生的制约作用,其表现是国际舞台上争夺权力而形成了权势的均衡;另一种是存在于权力斗争之上的以诸如国际法、国际道德准则、世界舆论等方式实行的规范性限制。他认为后一种方法的效果很微弱。摩根索很重视外交的作用,希望通过外交调停来实现和平。

现实主义理论家具有鲜明的服务意识。摩根索坦言,他是“从当代美国的角度来思考国际政治,也就是思考我们时代美国外交政策面临的重要问题”。因为在二战后的世界局势中,美国占据着压倒群雄的强国地位,也肩负着最重要的责任。所以,他认为国际政治研究“不仅仅是一种有趣的学术探讨”,而且成为了“一种必要的切身大事”。摩根索现实主义理论适应了美国二战后谋求世界霸权的现实需要,从而成为美国外交决策的主要理论依据。杜鲁门、艾森豪威尔、尼克松等美国总统,凯南、杜勒斯、基辛格等美国高级官员,在实践中运用和发挥了摩根索的现实主义理论。

(《学习时报》第230期)

云雷:“权力、道德与永久和平——汉斯·摩根索国际政治思想再阐释”,《世界经济与政治》,2012年第2期。

【英文篇名】 Power,Morality and Permanent Peace:A New Interpretation of the International Thought of Hans Morgenthau

【作者中文名】 张云雷;

【作者英文名】 Zhang Yunlei; Ph. D. Candidate at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作者单位】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文献出处】 世界经济与政治, World Economics and Politics, 编辑部邮箱 2012年 02期

期刊荣誉: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ASPT来源刊 CJFD收录刊

【关键词】 理论理解; 权力; 均势; 道德共识; 永久和平;

【英文关键词】 theoretical understanding; power; balance of power; moral consensus; permanent peace;

【摘要】 汉斯·摩根索的国际政治思想需要重新解读。作者重新阐释了其"现实主义六原则",认为实际上在没有这六原则的《国家间政治》第一版中,摩根索的理论思想已然完整清晰,并持续至第七版。同时还原了其"理论理解"和政治行动的两分:即"争强权"和"求和平"。

摩根索对国际政治的"理论理解"为:国际政治,像所有政治那样,是争取权力的斗争。在理论理解基础上的求和平过程中,摩根索首先将从国际政治理论推演上均势的不可能同实际历史中经典时代的均势全盛之实际生成相对照,引入道德共识这一因素作为均势成功的补充,并得出结论:均势得以存在和维系数百年,最根本在于依赖道德共识。而摩根索认为解决他那个时代的唯一可行及牢靠的方式是"永久和平",即,只有当所有国家放弃主权,全球变为一个国家时,国际间牢靠的永久和平才能实现,

第一步能做的是复兴外交。而这种外交中,多有之前所谓道德共识因素的影子,区别在于外交复兴的目的不是均势而是永久和平。在摩根索那里,国际政治中的现实主义思想的最终目的地是"永久和平"。

国际关系现实主义六大原则

1.政治,如同一般社会,由根植于人性的客观法则所支配,这些法则是永恒不变的,因此存在着可能性,推导出一种合适的理论来反映这些法则。

2.政治现实主义的基本标志是由权力界定的利益概念,该概念使政治研究的主题具有了理性指导,同时从理论高度理解政治成为可能。

3.现实主义视权力界定的利益为普遍适用的客观范畴,但这并不意味着它是一成不变的。权力是人对人的控制。

4.政治现实主义注意政治行为的道德意义。同时它也注意到,在诉求道德与要求政治成功二者之间存在着紧张关系。

5.政治现实主义拒绝把某一特殊国家的道德追求混同于支配世界的道德法则,权力界定的利益概念将我们从道德狂热与政治谬误中解救出来。

6.政治现实主义者坚守政治领域的自主;他问“这种政策会如何影响国家的权力?”政治现实主义基于关于人性的多元概念之上。由于缺乏道德约束,纯粹的“政治人”将是一头野兽。但是,为了推导出一门研究政治行为的自主理论,就必须把“政治人”概念从人性的其他特征中抽象出来。

摩根索与现实主义国际关系思想

国际秩序反映了国际体系中权力分配的某种方式。它应包括三个方面内容:

国际秩序的基本单位是什么?

它们互动的方式是什么?

它们之间的互动以什么为目标?

按照权力分配方式的不同,国际秩序可以划分为世界政府型、霸权型、权力均衡型、参与型和国际组织型五种类型。

现实主义者从上述四个基本假定作为分析国际政治的出发点,根据他们对国际秩序的理解,认为权力均衡即均势(Balance of Power)是主权国家体系中维持国际秩序稳定的理想模式。因为在他们看来,国际政治的现实状况永远处于“围绕权力的斗争”中,通过相互对立的实力主体——国家间的均势和抑制进行操纵,在各种实力之间将产生出稳定和秩序。均势有助于防止全球性霸权的产生、确保国际体系的稳定和各成员国的独立、防止战争的爆发等功能。

均势理论是现实主义者推崇的理论之一,也是现实主义权力政治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现实主义者看来,均势反映了国际关系中权力均衡和不均衡的各种态势,而均势理论则是一种研究权力均势转变之特点、规律、原则、手段和形式的分析理论,同时也是一种处理国际关系的特殊政策。

阿诺德·沃尔弗斯认为,均势是一个有助于描述当代国际体系的概念,均势是指“两个对手之间的力量的平衡,或大体上的平均分配,也就是霸权或统治的对立面”。尽管均势仍有一些缺陷,但它作为管理权力的一种方法仍然值得推崇。他不同意集体安全的方法,认为民族国家迄今为止尚未表现出多少愿意利用集体安全办法来解决国际冲突的倾向,而均势才是最符合当代国际体系的方法。

基辛格也是均势理论的积极倡导者。这位被称为“均势大师”的前美国国务卿,承袭和发挥了十九世纪初梅特涅和卡斯尔雷的均势思想,进而提出依靠均势建立一种适合美国霸权需要的“和平结构”的主张。他认为,这种“和平结构”是“外交哲学”的重要目标,而均势政策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手段。他在回忆录中写道:

“如果说历史能给人以什么教训的话,那就是不可能没有平衡而取得和平,也不可能没有克制而实现正义。”

肯尼思·沃尔兹对均势也十分看重。他认为,均势理论是结构现实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如果说有什么独特的、关于国际政治的政治理论的话,均势理论就是。”

当然,对均势理论进行全面系统阐述的当首推现实主义大师汉斯·摩根索。

摩根索以人性本恶为哲学基础、以权力和依据权力来界定的国家利益为核心概念,建构了他的现实主义均势理论体系。他认为,

“政治同一般社会一样,受客观规律的支配,这种规律的根源存在人性于之中。”

“作为政治规律之根源的人性,自力图发现这些规律的中国、印度和希腊古典哲学以来,迄未改变。”

人的本性是利已的,人为了自身的安全要追求权力;国家的本性同人的本性一样,国家为了本国的利益也要追求权力。“政治的铁律”即各国都要追逐强权利益。政治家无可选择,在国际舞台上只能按强权政治的原则办事。

摩根索从国家追求强权和强权政治的逻辑出发,直接导引出均势论。他说:“若干向往强权的国家,各自试图维持现状或推翻现状,最后必然会导致一种称为均势的格局及旨在维持这种结构的政策。”“均势和旨在维持均势的政策不仅是不可避免的,而且在由主权国家组成的大家庭中,它是必不可少的稳定因素。”

同许多其他现实主义者一样,摩根索认为,均势是一个以各国竞争为基础的国际体系里管理权力最有效的方法。均势是权力政治的副产品,也是国家在某种情况下追求的政策目标。他将均势视为国家对外政策的万能工具,是维护各国独立所必不可少的,主张通过均势来限制国际强权斗争,通过外交来尽可能协调互相冲突的各国利益,以便确保国家的独立和国际体系的稳定。

在摩根索看来,均势既是维持国际体系稳定、防止战争的有效手段,又是一种“实际存在的状态”——若干国家强权分配大致均等的实际状态。

均势内部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一旦由于外部力量,或由于组成这一体系的这一或那一要素起了变化而导致均衡失调,该体系便显示要重建原均衡或确立新均衡的趋势。”

国际体系是一个从均势到非均势再到均势的不断循环的过程,也是一个从稳定到动荡再到稳定的过程。在这个过程和状态下,任何主权国家都不可例外,要么参与直接对抗型的均势,要么参与竞争型的均势。

他认为均势有四种不同的含义:

(1)针对一定事态的一种政策;

(2)一种实际存在的状态;

(3)大体均等的强权分配;

(4)泛指任何强权分配。

维护或重建均势的过程可以通过两种方法进行,或削弱实力较强一方的力量,或增加实力较弱一方的力量。具体地说有:分而治之、战后领土补偿、裁减军备或增强军备、组建联盟和设立缓冲国等方法。然而,维持国际和平靠的不是均势本身,而是均势所基于的国际共同意识。“在均势通过对抗势力之间的力学相互作用得以对各国的强权向往施加限制之前,相互雄长的国家先得承认均势是它们各种努力的共同框架。”这样一种共同意识会限制一切帝国主义所固有的无限度的权力欲,并防止它成为政治现实。

尽管现实主义者都认为均势是解决权力竞争造成的国际冲突或不稳定局面的最有效办法,但他们对均势问题的认识并不是完全一致的。这在经典现实主义和新现实主义的两位代表人物摩根索和沃尔兹身上表现的最为明显。

两人对均势形成的原因、两极还是多极哪个更有助于国际体系稳定等问题的认识上都存在着明显的分歧。

关于均势形成的原因问题:

双方的解释是不同的。沃尔兹认为,在无政府国际体系中,均势原理有其存在的必然性。但他与摩根索不同,不是从国家的主体性和自律性努力这一构架中,即还原主义的方式来解释这一原理的成立和机能,而是从国际体系的结构和单元的相互作用中,推导出均势形成的必然性的。他说,“均势理论的开端,是对国家的设想:国家是单一的行为主体,国家最起码要维护自身的存在,而从最大限度而言,国家追求对世界的统治。”国家以或多或少理智的方式,通过使用可找到的各种手段,如提高自身实力和结盟等手段,去实现它们所看到的目标。但在国际政治的竞争环境下,国家之间不可避免会产生互相影响和冲突,国家的行动和互相影响的结果是趋向于均势的形成。

沃尔兹认为均势是国家体系必然出现的一个特征,是不管国家是否寻求建立和维持平衡状态都必然会发生的一种体系趋势。“不管是一些国家还是所有国家有意识地寻求建立和维持平衡状态,或者,不管是一些国家还是所有国家想要征服世界,均势形成的趋势还是会出现。”国家为了达到控制别国的目的,可能有动机改善自身的地位,但这种尝试将会刺激别国采取类似的反对行动,去平衡正在崛起的大国,其结果是均势仍会恢复。因此,均势并不是各国自觉维持的一种平衡状态,而是一种自然状态。

摩根索强调国家的行为引起国家间互动和相互关系,从而产生均势的结果。尽管他也承认均势是国际政治实际存在的一种状态,但他同时又认为维持均势状态是彼此独立的每个国家的一种政策。而沃尔兹强调国际体系的结构对国家互动的影响,是国际体系的无政府状态迫使每一个国家为摆脱安全困境而采取同样的行动,从而导致均势的产生。显然,沃尔兹对均势原因的认识与摩根索有着显著的区别。

对于第二个问题,即两极还是多极均势究竟哪个更有助于国际体系的稳定,双方也存在着截然不同的看法。

摩根索认为均势的理想形态是多极均衡,在一个主要由民族国家组成的国际体系中,多极均势是常态。多极均衡是1648年至1945年国际政治的主要特征,而两极格局则是历史的反常。在多极均势中,因为没有单一大国的主导,各种联盟因时而异,大国间的外交斡旋和经济的相互作用是经常发生的事情。这样系统本身的灵活性就增大了,形成两大敌对集团的可能性就相应地减少了,因而系统性战争行为也会随之减少。

但沃尔兹则持完全相反的观点。他认为参与者数量越少的体系越是稳定,参与者数量越多则越不利于稳定。因为随着国际行为体数目的增加,每个政策制定者采取特定行动所产生的不确定因素的数量也随之增加;而不确定因素越多,一个政策制定者对潜在敌人的意图和行动就越可能产生误判。因此,多极体系的不确定因素要比两极体系多,多极体系发生战争的可能性也比两极体系大。

在沃尔兹看来,两极均衡最有助于国际体系的稳定。“简单的两极关系及其所产生的很大的压力会使两个国家变得保守起来,双方都力图维持现状,即使发生战争,也是维持均势的战争”,目的在于制止另外一个大国建立霸权。

沃尔兹还从经济相互依存和安全依赖性两个结构因素说明了两极均势比多极均势更具有优越性。其实,不管是为了安全还是为了权力,平衡权力还是平衡威胁,均势理论要求国家采取的手段是一样的,那就是“平衡”政策。只有这样,才能维持国际体系的现状,确保国家不受威胁,增强自己的力量和安全感。

总之,经典现实主义和新现实主义对均势问题的认识是有明显分歧的。它们对均势问题的不同认识,本质上源自于双方对作为一种研究方法的现实主义的不同认识所致。经典现实主义与新现实主义对于手段和目的、原因与结果的考察是不同的。

摩根索认为,权力是国家对外行为的决定因素,权力既是手段,又是目的本身,理性的国家在国际社会中应最大限度地获取权力。在均势中,国家对外行为的政策目标就是要平衡这种权力,以维护国家自身的安全和国际体系的稳定。

而沃尔兹认为,权力本身不是目的,而是实现国家目标可能使用的手段,权力太大或太小都有风险,国家最终关心的是安全,而不是权力。在均势体系下,国家并不是要谋求权力的最大化,而是寻求权力的平衡分配。均势的实质就是要实现大国间权力的均衡分配。

经典现实主义“把因果关系看成是单向的,即主要从处于相互作用中的个人和国家那里寻找原因,从个人和国家的行为及其相互作用所产生的后果中寻找原因”。

而新现实主义则认为,“国际政治的规律并不是单向地从相互作用的单位到其所产生的后果,而是双向地进行的,”存在于单位层次上的原因是与存在于结构层次的原因相互作用的,只有“在研究方法上既注重单位层次,又注意结构层次”,才能够“全面把握国际体系内的变化和延续”。

尽管摩根索与沃尔兹在均势问题上存在以上这些不同看法,但他们都认为,国家对彼此之间的力量是多疑的,国家必须时刻注视着现实的威胁或可能的威胁,集中各种手段以应付这种威胁已成为国际生活的基本方式。“由于相互关系处于紧张状态,因而行为者总是相互猜疑,并且经常彼此敌视。尽管就其本性而言,它们并不愿意相互猜疑和敌对。……且不论每个国家是否具有侵略性,从整体上讲,它们的行为本身导致了军备竞赛和联盟体制。”这种“安全困境”是权力均势产生的根源和结果。

汉斯-摩根索(Hans J. Morgenthau,1904—1980年),犹太人,美国政治学家,古典现实主义大师,国际法学中“权力政治学派”缔造者。主要观点:

1 、人性是恶的。

2,为国家利益计,是可以不讲道德的。

3,注重当代的现实,拒绝理想化。

4,强调国家的实力。

5,强国不能被其盟国牵引,尤其不能被小国牵引。

6,注重定性分析。

7,国家权力受地域大小 人口等限制。

8,国家利益是一国存在所必需,国家在他国没有放弃利益诉求而己方放弃,必将受到侵害。

从以上观点可以看出,摩根索注意现实性的问题,注重代代问题的解决,又以人性恶的假设为前提,强调国家的实力的重要性,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其缺点也下显而易见,其关注定性,却拒绝定量分析,给以盖棺定论,却不能给出具体的罪状,实难以为现代繁复的多样性提供好地届时,因而被后来的行为主义所批判。

汉斯·摩根索Hans J. Morgenthau1904-1980年,出生于德国,美国政治学家,是国际法学中“权力政治学派”缔造者

汉斯·摩根索1904年生于德国,1923-1927年间先后在柏林大学、法兰克福大学和慕尼黑大学攻读哲学、文学和法律,在瑞士日内瓦的国际问题研究生院学习和研究国际政治。毕业后当了三年律师,之后在日内瓦大学任政治学讲师。1935年在西班牙马德里国际研究学院任国际法教授。由于法西斯对犹太人的迫害,他无法回德国,遂于1937年辗转到美国,在布鲁克林学院和堪萨斯州立大学教政治学。1943年,摩根所加入美国国籍,以后在美国多所大学任教和从事研究工作,其中时间最长的是任芝加哥大学政治学教授。并且曾是哥伦比亚大学、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和加州大学的访问教授。1950-1968年期间担任芝加哥大学美国对外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期间还兼任美国国务院和国防部顾问。

平生所著甚多,但最著名的传世之作则是《国家间政治——权力斗争与和平》(Politics Among Nations — The Struggle for Power and Peace),该书在学术界素享盛誉,已经成为美国使用最广影响最大的教科书之一。其他主要著作还有《科学人对抗权力政治》(1946年)、《捍卫国家利益》(1951年)、《政治学的困境》(1958年))、《美国政治的目的》(1960)、《20世纪的政治学》(1962)、《真理与强权》(1970) 等。摩根索以抽象的人性论作为世界观的理论基础,演绎出权力政治学派的国际法观。

摩根索强调,在国际政治中权力是国家利益的中心内容。他在《国家间的政治》中写道:

“国际政治的最终目标不论是什么,但权力总是其最直接的目标。争取权力的斗争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是普遍存在的,是不可否认的经验事实”。

他认为:

权力和国家利益的关系不仅是理论分析,而且是政治实践的基本内容。在国际政治中,最高事实是用权力表述的利益概念,各国均以自己的利益为目标展开政治活动。利益是国际关系中的永恒立场。政治行动应根据它来判断和指导。

他指出:

“国际政治是一个无休止的权力斗争。在这个斗争中,各国的利益一定要从权力的角度加以确定”。国际社会是不断冲突或冲突威胁的领域,其唯一的法则是弱肉强食。国家必须寻求权力,因为,只有权力才能够保卫自己的国家,促进公民的福利。

他还认为:

在国际政治关系中,民族国家的道德原则都要经过文化和社会环境的过滤。这就导致通用的道德原则的不同运用。军事和经济力量不应用来实现分散的、普遍存在的人道主义使命,而应根据国家利益的需要来使用。

摩根索对国际政治研究的影响是由于他对哲学和政治学的双重重视。他的政治现实主义理论对国际关系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对美国外交政策基本原则的制订产生了重大影响。

从卡尔到摩根索——现实主义学派的崛起 作者王红续

国际关系理论中被冠以现实主义的思想,在很大程度上来自对人类社会国际关系陷入危机的关注与思考。1939年新的世界大战乌云密布,英国威尔士大学教授卡尔出版了《二十年危机(1919—1939)——国际关系研究概述》。他在书中批判了理想主义,认为它是脱离实际的乌托邦主义。他认为,这20年国际关系危机的深层含义,就是以利益和谐概念为基础的理想主义体系的崩溃。卡尔强调,人类应该正视国际关系的现实,并提出权力是政治活动的主要因素,而道义和民主则要依赖权力才能起作用。卡尔的这本书标志着现实主义学派的形成。当然,卡尔提出的国际关系理论带有一种折衷性质。他认为好的国际政治理论应当既包含理想主义,也包含现实主义;既包含权力,也包含道德价值观。

第二次世界大战再次凸显出人类遭受的灾难,战争波及60多个国家和五分之四的世界人口,死亡人数高达5000万的和财产损失四万亿美元。残酷的现实使人们进一步远离了理想主义,崇尚国家利益和权力的现实主义学派开始取得国际关系理论的主流地位。

美国学者摩根索是现实主义学派的主要代表和奠基者。他是出生于德国的犹太人,早年就读于柏林大学,后在西欧的一些大学任教。1937年他移居美国,并于1943年加入美国籍,在美国一些著名大学任教。他还担任过美国国务院顾问、国防部顾问。摩根索留给后世以十多部专著和大量论文。而他最有影响的著作就是《国家间的政治》。这部学术巨著不仅确立了国际关系现实主义学派的理论地位,而且标志着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真正形成。

现实主义理论的基本观点是:

第一,国际关系理论应建立在实际的历史过程和实际的人性的基础之上,而不应像理想主义那样建立在主观愿望和抽象道义原则之上。因此,这种理论注重经验和实效,靠历史先例而不是道义原则来说明道理。它的目标是实现弊端较少的社会,而不是要达到十全十美的境界。

第二,现实主义以悲观的态度来理解人性(性恶论),而理想主义以乐观的态度看待人性(性善论)。现实主义认为,人在本质上是自私自利的,同时人们普遍具有支配他人的强烈欲望,即“权力意志”。古往今来世界上存在的各种弊病,如人与人之间、国家之间的战争和冲突等,都是由人的这种本性所导致。政治是受来源于这种人性的客观规律的支配的。

第三,在当今世界上,存在着各种互相对立的利益,利益对立的个人之间、集团之间和国家之间不断发生相互冲突和斗争。不同的利益永远只能暂时妥协,相互的冲突永远只能勉强解决。而在无政府的“自然状态”的国际社会里,主权国家更注重保护和扩大自身的国家利益。

第四,国际实力和强权是国家利益的基本保证,利益是由权力来定义的。国家要谋求自身利益,就得谋求权力,就必须支配别国。获得了支配他国的权力,就可以实现本国的利益,反之,本国利益就会失去。

摩根索说,政治家不管是按宗教的、哲学的、经济的还是社会的理想来规定目标,但只要他们力求通过国际政治手段来实现这些目标,就总要争取扩大权力,国家之间因而不断争权夺利、争雄称霸。如果对权力的欲望不能在世界各国取消,那么,打消了权力欲望的国家就只能成为他国权力的牺牲品。因此,国际政治的本质就是冲突,即无政府状态下国家之间争夺权力的斗争。

第五,国家权力是以一国所具有的经济、政治、文化及自然条件等实力为基础的。国家战略的实质,就是如何运用各种实力来实现既定的目标。按照现实主义的逻辑,在无政府状态下,生存和安全是最基本的国家利益和最低战略目标,而夺取和维持霸权,则是国家的最大利益和最高战略目标。

第六,摩根索把国家间的权力斗争分为三大类:维持现状政策,帝国主义政策和威信政策。

外交政策趋向于保持权力,而不是改变权力分配,使之有利于自己的国家,会执行维持现状政策。推行帝国主义政策的国家力图改变现状、扩大本国权力。他认为,国际政治和一切政治一样,也势必是强权政治学。

第七,在主权国对国家利益和强权的追求已经成为推动一切力量的情况下,和平只能用两种方法维持:一种是社会力量按自己规律发生的制约作用,其表现是国际舞台上争夺权力而形成了权势的均衡;另一种是存在于权力斗争之上的以诸如国际法、国际道德准则、世界舆论等方式实行的规范性限制。他认为后一种方法的效果很微弱。摩根索很重视外交的作用,希望通过外交调停来实现和平。

现实主义理论家具有鲜明的服务意识。摩根索坦言,他是“从当代美国的角度来思考国际政治,也就是思考我们时代美国外交政策面临的重要问题”。因为在二战后的世界局势中,美国占据着压倒群雄的强国地位,也肩负着最重要的责任。所以,他认为国际政治研究“不仅仅是一种有趣的学术探讨”,而且成为了“一种必要的切身大事”。摩根索现实主义理论适应了美国二战后谋求世界霸权的现实需要,从而成为美国外交决策的主要理论依据。杜鲁门、艾森豪威尔、尼克松等美国总统,凯南、杜勒斯、基辛格等美国高级官员,在实践中运用和发挥了摩根索的现实主义理论。

(《学习时报》第230期)

云雷:“权力、道德与永久和平——汉斯·摩根索国际政治思想再阐释”,《世界经济与政治》,2012年第2期。

【英文篇名】 Power,Morality and Permanent Peace:A New Interpretation of the International Thought of Hans Morgenthau

【作者中文名】 张云雷;

【作者英文名】 Zhang Yunlei; Ph. D. Candidate at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作者单位】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文献出处】 世界经济与政治, World Economics and Politics, 编辑部邮箱 2012年 02期

期刊荣誉: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ASPT来源刊 CJFD收录刊

【关键词】 理论理解; 权力; 均势; 道德共识; 永久和平;

【英文关键词】 theoretical understanding; power; balance of power; moral consensus; permanent peace;

【摘要】 汉斯·摩根索的国际政治思想需要重新解读。作者重新阐释了其"现实主义六原则",认为实际上在没有这六原则的《国家间政治》第一版中,摩根索的理论思想已然完整清晰,并持续至第七版。同时还原了其"理论理解"和政治行动的两分:即"争强权"和"求和平"。

摩根索对国际政治的"理论理解"为:国际政治,像所有政治那样,是争取权力的斗争。在理论理解基础上的求和平过程中,摩根索首先将从国际政治理论推演上均势的不可能同实际历史中经典时代的均势全盛之实际生成相对照,引入道德共识这一因素作为均势成功的补充,并得出结论:均势得以存在和维系数百年,最根本在于依赖道德共识。而摩根索认为解决他那个时代的唯一可行及牢靠的方式是"永久和平",即,只有当所有国家放弃主权,全球变为一个国家时,国际间牢靠的永久和平才能实现,

第一步能做的是复兴外交。而这种外交中,多有之前所谓道德共识因素的影子,区别在于外交复兴的目的不是均势而是永久和平。在摩根索那里,国际政治中的现实主义思想的最终目的地是"永久和平"。

国际关系现实主义六大原则

1.政治,如同一般社会,由根植于人性的客观法则所支配,这些法则是永恒不变的,因此存在着可能性,推导出一种合适的理论来反映这些法则。

2.政治现实主义的基本标志是由权力界定的利益概念,该概念使政治研究的主题具有了理性指导,同时从理论高度理解政治成为可能。

3.现实主义视权力界定的利益为普遍适用的客观范畴,但这并不意味着它是一成不变的。权力是人对人的控制。

4.政治现实主义注意政治行为的道德意义。同时它也注意到,在诉求道德与要求政治成功二者之间存在着紧张关系。

5.政治现实主义拒绝把某一特殊国家的道德追求混同于支配世界的道德法则,权力界定的利益概念将我们从道德狂热与政治谬误中解救出来。

6.政治现实主义者坚守政治领域的自主;他问“这种政策会如何影响国家的权力?”政治现实主义基于关于人性的多元概念之上。由于缺乏道德约束,纯粹的“政治人”将是一头野兽。但是,为了推导出一门研究政治行为的自主理论,就必须把“政治人”概念从人性的其他特征中抽象出来。

摩根索与现实主义国际关系思想

国际秩序反映了国际体系中权力分配的某种方式。它应包括三个方面内容:

国际秩序的基本单位是什么?

它们互动的方式是什么?

它们之间的互动以什么为目标?

按照权力分配方式的不同,国际秩序可以划分为世界政府型、霸权型、权力均衡型、参与型和国际组织型五种类型。

现实主义者从上述四个基本假定作为分析国际政治的出发点,根据他们对国际秩序的理解,认为权力均衡即均势(Balance of Power)是主权国家体系中维持国际秩序稳定的理想模式。因为在他们看来,国际政治的现实状况永远处于“围绕权力的斗争”中,通过相互对立的实力主体——国家间的均势和抑制进行操纵,在各种实力之间将产生出稳定和秩序。均势有助于防止全球性霸权的产生、确保国际体系的稳定和各成员国的独立、防止战争的爆发等功能。

均势理论是现实主义者推崇的理论之一,也是现实主义权力政治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现实主义者看来,均势反映了国际关系中权力均衡和不均衡的各种态势,而均势理论则是一种研究权力均势转变之特点、规律、原则、手段和形式的分析理论,同时也是一种处理国际关系的特殊政策。

阿诺德·沃尔弗斯认为,均势是一个有助于描述当代国际体系的概念,均势是指“两个对手之间的力量的平衡,或大体上的平均分配,也就是霸权或统治的对立面”。尽管均势仍有一些缺陷,但它作为管理权力的一种方法仍然值得推崇。他不同意集体安全的方法,认为民族国家迄今为止尚未表现出多少愿意利用集体安全办法来解决国际冲突的倾向,而均势才是最符合当代国际体系的方法。

基辛格也是均势理论的积极倡导者。这位被称为“均势大师”的前美国国务卿,承袭和发挥了十九世纪初梅特涅和卡斯尔雷的均势思想,进而提出依靠均势建立一种适合美国霸权需要的“和平结构”的主张。他认为,这种“和平结构”是“外交哲学”的重要目标,而均势政策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手段。他在回忆录中写道:

“如果说历史能给人以什么教训的话,那就是不可能没有平衡而取得和平,也不可能没有克制而实现正义。”

肯尼思·沃尔兹对均势也十分看重。他认为,均势理论是结构现实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如果说有什么独特的、关于国际政治的政治理论的话,均势理论就是。”

当然,对均势理论进行全面系统阐述的当首推现实主义大师汉斯·摩根索。

摩根索以人性本恶为哲学基础、以权力和依据权力来界定的国家利益为核心概念,建构了他的现实主义均势理论体系。他认为,

“政治同一般社会一样,受客观规律的支配,这种规律的根源存在人性于之中。”

“作为政治规律之根源的人性,自力图发现这些规律的中国、印度和希腊古典哲学以来,迄未改变。”

人的本性是利已的,人为了自身的安全要追求权力;国家的本性同人的本性一样,国家为了本国的利益也要追求权力。“政治的铁律”即各国都要追逐强权利益。政治家无可选择,在国际舞台上只能按强权政治的原则办事。

摩根索从国家追求强权和强权政治的逻辑出发,直接导引出均势论。他说:“若干向往强权的国家,各自试图维持现状或推翻现状,最后必然会导致一种称为均势的格局及旨在维持这种结构的政策。”“均势和旨在维持均势的政策不仅是不可避免的,而且在由主权国家组成的大家庭中,它是必不可少的稳定因素。”

同许多其他现实主义者一样,摩根索认为,均势是一个以各国竞争为基础的国际体系里管理权力最有效的方法。均势是权力政治的副产品,也是国家在某种情况下追求的政策目标。他将均势视为国家对外政策的万能工具,是维护各国独立所必不可少的,主张通过均势来限制国际强权斗争,通过外交来尽可能协调互相冲突的各国利益,以便确保国家的独立和国际体系的稳定。

在摩根索看来,均势既是维持国际体系稳定、防止战争的有效手段,又是一种“实际存在的状态”——若干国家强权分配大致均等的实际状态。

均势内部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一旦由于外部力量,或由于组成这一体系的这一或那一要素起了变化而导致均衡失调,该体系便显示要重建原均衡或确立新均衡的趋势。”

国际体系是一个从均势到非均势再到均势的不断循环的过程,也是一个从稳定到动荡再到稳定的过程。在这个过程和状态下,任何主权国家都不可例外,要么参与直接对抗型的均势,要么参与竞争型的均势。

他认为均势有四种不同的含义:

(1)针对一定事态的一种政策;

(2)一种实际存在的状态;

(3)大体均等的强权分配;

(4)泛指任何强权分配。

维护或重建均势的过程可以通过两种方法进行,或削弱实力较强一方的力量,或增加实力较弱一方的力量。具体地说有:分而治之、战后领土补偿、裁减军备或增强军备、组建联盟和设立缓冲国等方法。然而,维持国际和平靠的不是均势本身,而是均势所基于的国际共同意识。“在均势通过对抗势力之间的力学相互作用得以对各国的强权向往施加限制之前,相互雄长的国家先得承认均势是它们各种努力的共同框架。”这样一种共同意识会限制一切帝国主义所固有的无限度的权力欲,并防止它成为政治现实。

尽管现实主义者都认为均势是解决权力竞争造成的国际冲突或不稳定局面的最有效办法,但他们对均势问题的认识并不是完全一致的。这在经典现实主义和新现实主义的两位代表人物摩根索和沃尔兹身上表现的最为明显。

两人对均势形成的原因、两极还是多极哪个更有助于国际体系稳定等问题的认识上都存在着明显的分歧。

关于均势形成的原因问题:

双方的解释是不同的。沃尔兹认为,在无政府国际体系中,均势原理有其存在的必然性。但他与摩根索不同,不是从国家的主体性和自律性努力这一构架中,即还原主义的方式来解释这一原理的成立和机能,而是从国际体系的结构和单元的相互作用中,推导出均势形成的必然性的。他说,“均势理论的开端,是对国家的设想:国家是单一的行为主体,国家最起码要维护自身的存在,而从最大限度而言,国家追求对世界的统治。”国家以或多或少理智的方式,通过使用可找到的各种手段,如提高自身实力和结盟等手段,去实现它们所看到的目标。但在国际政治的竞争环境下,国家之间不可避免会产生互相影响和冲突,国家的行动和互相影响的结果是趋向于均势的形成。

沃尔兹认为均势是国家体系必然出现的一个特征,是不管国家是否寻求建立和维持平衡状态都必然会发生的一种体系趋势。“不管是一些国家还是所有国家有意识地寻求建立和维持平衡状态,或者,不管是一些国家还是所有国家想要征服世界,均势形成的趋势还是会出现。”国家为了达到控制别国的目的,可能有动机改善自身的地位,但这种尝试将会刺激别国采取类似的反对行动,去平衡正在崛起的大国,其结果是均势仍会恢复。因此,均势并不是各国自觉维持的一种平衡状态,而是一种自然状态。

摩根索强调国家的行为引起国家间互动和相互关系,从而产生均势的结果。尽管他也承认均势是国际政治实际存在的一种状态,但他同时又认为维持均势状态是彼此独立的每个国家的一种政策。而沃尔兹强调国际体系的结构对国家互动的影响,是国际体系的无政府状态迫使每一个国家为摆脱安全困境而采取同样的行动,从而导致均势的产生。显然,沃尔兹对均势原因的认识与摩根索有着显著的区别。

对于第二个问题,即两极还是多极均势究竟哪个更有助于国际体系的稳定,双方也存在着截然不同的看法。

摩根索认为均势的理想形态是多极均衡,在一个主要由民族国家组成的国际体系中,多极均势是常态。多极均衡是1648年至1945年国际政治的主要特征,而两极格局则是历史的反常。在多极均势中,因为没有单一大国的主导,各种联盟因时而异,大国间的外交斡旋和经济的相互作用是经常发生的事情。这样系统本身的灵活性就增大了,形成两大敌对集团的可能性就相应地减少了,因而系统性战争行为也会随之减少。

但沃尔兹则持完全相反的观点。他认为参与者数量越少的体系越是稳定,参与者数量越多则越不利于稳定。因为随着国际行为体数目的增加,每个政策制定者采取特定行动所产生的不确定因素的数量也随之增加;而不确定因素越多,一个政策制定者对潜在敌人的意图和行动就越可能产生误判。因此,多极体系的不确定因素要比两极体系多,多极体系发生战争的可能性也比两极体系大。

在沃尔兹看来,两极均衡最有助于国际体系的稳定。“简单的两极关系及其所产生的很大的压力会使两个国家变得保守起来,双方都力图维持现状,即使发生战争,也是维持均势的战争”,目的在于制止另外一个大国建立霸权。

沃尔兹还从经济相互依存和安全依赖性两个结构因素说明了两极均势比多极均势更具有优越性。其实,不管是为了安全还是为了权力,平衡权力还是平衡威胁,均势理论要求国家采取的手段是一样的,那就是“平衡”政策。只有这样,才能维持国际体系的现状,确保国家不受威胁,增强自己的力量和安全感。

总之,经典现实主义和新现实主义对均势问题的认识是有明显分歧的。它们对均势问题的不同认识,本质上源自于双方对作为一种研究方法的现实主义的不同认识所致。经典现实主义与新现实主义对于手段和目的、原因与结果的考察是不同的。

摩根索认为,权力是国家对外行为的决定因素,权力既是手段,又是目的本身,理性的国家在国际社会中应最大限度地获取权力。在均势中,国家对外行为的政策目标就是要平衡这种权力,以维护国家自身的安全和国际体系的稳定。

而沃尔兹认为,权力本身不是目的,而是实现国家目标可能使用的手段,权力太大或太小都有风险,国家最终关心的是安全,而不是权力。在均势体系下,国家并不是要谋求权力的最大化,而是寻求权力的平衡分配。均势的实质就是要实现大国间权力的均衡分配。

经典现实主义“把因果关系看成是单向的,即主要从处于相互作用中的个人和国家那里寻找原因,从个人和国家的行为及其相互作用所产生的后果中寻找原因”。

而新现实主义则认为,“国际政治的规律并不是单向地从相互作用的单位到其所产生的后果,而是双向地进行的,”存在于单位层次上的原因是与存在于结构层次的原因相互作用的,只有“在研究方法上既注重单位层次,又注意结构层次”,才能够“全面把握国际体系内的变化和延续”。

尽管摩根索与沃尔兹在均势问题上存在以上这些不同看法,但他们都认为,国家对彼此之间的力量是多疑的,国家必须时刻注视着现实的威胁或可能的威胁,集中各种手段以应付这种威胁已成为国际生活的基本方式。“由于相互关系处于紧张状态,因而行为者总是相互猜疑,并且经常彼此敌视。尽管就其本性而言,它们并不愿意相互猜疑和敌对。……且不论每个国家是否具有侵略性,从整体上讲,它们的行为本身导致了军备竞赛和联盟体制。”这种“安全困境”是权力均势产生的根源和结果。


相关文章

  • 汉斯摩根索
  • 汉斯·摩根索 汉斯·摩根索(Hans J. Morgenthau,1904-1980年),犹太人,美国政治学家,古典现实主义大师,国际法学中"权力政治学派"缔造者.他1904年生于德国,1923-1927年间先后在柏林大 ...查看


  • 财迷书典丨摩根财团
  • 书名:摩根财团作者:[美] 罗恩·彻诺 (Chernow R.)推荐语:一个财团,一部国家经济和政策的发展史 作者简介:罗恩·彻诺,美国作家协会主席,美国国家图书奖.普利策奖.美国历史图书奖获奖者,擅长撰写金融.商业和政治人物的传记.< ...查看


  • 政治与道德
  • 战争.政治与道德 --国际关系伦理思考之二 何怀宏 故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 --司马穰苴 [内容提要]本文首先大略观察了后冷战时代世界和中国所面临的战争与和平的形势,然后借助于克劳塞维茨的理论,阐述了战争的定义以及战争与政 ...查看


  • "自然状态"学说的混合性及其对国际政治思想的影响
  • 作者:康晓 国际关系学院学报 2009年12期 [中图分类号]D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489(2009)05-0001-08 "自然状态"说是西方政治思想史上的核心概念之一,不仅奠定了整个西方政 ...查看


  •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三大基本命题
  • 辛向阳 < 人民论坛 >(2011年第14期) 马克思主义从来就没有过时,而是永远充满着时代的活力.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时代化,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是工人阶级的世界观,而且具有实践的品质.要实现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必须完整准确地掌握马 ...查看


  • 伟大的博弈读后感附录年表
  • 伟大的博弈 美国这个国家没有历史, 移民漫长的旅途使他们有机会抛弃传统的文 化垃圾,在新大陆开始一种完全不同的生活 经济周期是人性的必然,经济好,人们过于乐观,盲目扩张.于是坏 年景来了,人们悲观,这是市场恰恰缺乏流动性. 人性堕落的大阴沟 ...查看


  • 大学_形势与政策朝鲜半岛核问题论文
  • 朝鲜半岛问题 一.朝鲜半岛的史变迁 根据考古所得,在数十万年前,朝鲜半岛之上已有原始人类居住.朝鲜半岛的旧石器时代始于公元前50万年,公元前10世纪开始进入青铜器时代.到了公元前4世纪进入铁器时代.朝鲜族起源有多种不同的说法,目前尚无定论. ...查看


  • 马丁·怀特的理性主义及其哲学基础
  • 作者:陶杨华 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11期 马丁·怀特在其具体地展示和捍卫国际政治探究的经典方法的著作--<国际理论:三大传统>--中,为我们勾勒了一种区别于革命主义和现实主义的理性主义传统.怀特认为,理性主义一直 ...查看


  • 李义虎:国际格局研究的现实主义取向和"中国学派"--国际关系学科整合研究之一
  • 内容提要:国际格局研究具有明显的现实主义理论属性和取向,有关国际格局的理论深深地植根于现实主义关于国际关系的基本假定之上,采用的是现实主义的分析逻辑,特别是它还被现实主义导向了同外交政策的实用联系.现实主义本身既具有对国际关系的深刻洞察力,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