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之推异于先秦儒家的孝亲观

第4卷第1期2011年1月

 

 

沈阳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ol.4No.1

JournalofShenyangUniversityofTechnology(SocialScienceEdition)Jan.2011

文章编号:1674-0823(2011)01-0087-05

【文化比较研究】  

颜之推异于先秦儒家的孝亲观

杨振华

(孝感学院政法学院,湖北孝感432000)

摘 要:颜之推的孝亲观在某些方面与先秦儒家思想家是一致的,但也在诸多方面异于后者。从内容看,先秦儒家认为敬亲、顺亲更为重要,强调精神事亲;颜之推认为养亲最重要,强调物质事亲。从事君的内容看,先秦儒家重视以“心”忠君,颜之推更重视以“才”忠君。从事死的规定看,先秦儒家要求厚葬,并祭之以礼;颜之推反对厚葬之风,并认为不必拘束于繁琐的祭祀之礼。关 键 词:颜之推;先秦儒家;孝;孝亲观;孝德;事亲;事君;事死中图分类号:B222;B235   文献标志码:A

  颜之推出身于士族,深受儒家名教礼法影响。孝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无疑对颜之推也产生了重要影响。因此,颜之推的孝亲观在某些方面

与先秦儒家思想家是一致的,或者说基本上是相

同的。然而,颜之推毕竟生活在远离先秦的南北职于南朝梁、北齐、北周和隋四个不同的汉胡政观在较多方面还是有异于先秦儒家的思想。

朝时期,其行踪遍及江南、河北、关中,而且先后任权,经验、阅历都较丰富,加之又信仰佛教,其孝亲

沈阳

工业

 一、子孝源于父母严慈

颜之推与先秦儒家思想家都认为孝德教育对

[1]39

说明孝由教而产生。颜之推教之由所生也。”

培养孝子是重要的。孔子说:“夫孝,德之本也,

[2]9

也认为:“中庸之人,不教不知也。”对于普通老

百姓来说,如果不教就不会知道孝。不仅如此,他还提倡对小孩的孝道教育越早越好。他说:“生

[2]9子孩提,师保固明孝仁礼仪,导习之矣。”但颜

之推认为,父母对子女威严而不是溺爱、慈爱而不是恶毒是家有孝子的前提条件。

先秦儒家认为,孝是天经地义的事。孔子说:“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

[1]59

孝是天经地义,人之常行,经,而民是则之。”

每个人必须效法它。无论父母是否慈爱,子女都必须孝顺父母。为此,先秦儒家还从理论上做了论证,他们认为,子女的身体和生命是父母给的,是父母生命的延续,是父母生命的一部分。孔子

收稿日期:2010-02-01

基金项目: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2008d113)。

作者简介:杨振华(1966-),男,湖北孝感人,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传统孝文化等方面的研究。

大学

曾说过:“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

[1]39

儿女是父母的心头肉,爱护自己的身体,也。”

就等同于爱惜父母的身体。因此,孔子要求:“父

[3]40

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孔子并不是反对远

游,而是要求远游必须有正当的理由。如果不告诉父母、没有正当理由远游,就会让父母担忧,因此而伤害父母的身体,也是不孝。孟子也指出:

[4]135

子女的行为如果伤害自己的身体,就是母。”

“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好勇斗狠,以危父对父母身体生命的威胁,就是不孝。曾子说:“父

[5]102

母全之,子弗敢缺。……可谓孝矣。”要求儿

女不能因为平时不爱护身体而导致自己死在父母过世之前,更不能因为受不了打击而轻生。保全身体和生命,是为了延续父母的生命,也是为了守住宗庙,保证始终有人祭拜祖先。

另外,就是为报父母养育之恩而生孝。先秦儒家认为,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何况是人呢?当宰我认为“三年之丧,期已久矣”时,孔子愤怒地说:“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并反问宰我:“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

[3]188

守孝三年就是要报父母养育之恩。父母乎!”

《诗经》上说:“哀哀父母,生我劬劳,欲报之恩,昊

[6]405

天罔极。”意思就是说,想要偿报父母的养育

之恩,真是天下的道理,但是我无论怎么样一生也是难以报答的啊!子女对父母的爱、对父母的感恩是不应该变化的,这个就是人的文化的本性。孟子说:“舜尽事亲之道而瞽瞍底豫,瞽瞍底豫而

孝德的养成看,先秦儒家认为是天经地义;颜之推则认为父母威严而慈爱是前提条件。从事亲的

天下化;瞽瞍底豫而天下之为父母者定,此之谓大

[4]129孝。”正是继母的百般陷害和父亲的不慈,才

[2]29

天之凶民,乃刑戮之所摄,非训导之所移也。”

他实际上反对一种极端主张,即有人认为子女不孝是父母的过错,是社会的责任;每一个孩子都是好的,只要教育得当,就能成为孝子。颜之推认为,极个别人是无法教育成孝子的,因为“下愚虽

[2]9

对这样的人,只能用刑法来管束了。教无益。”

成就了舜的大孝,成为先秦儒家推崇的典范;也就是说,如果瞽瞍对儿子没有那么恶毒,舜就只能与其他孝子一样行小孝,也就成不了尧的接班人。

先秦儒家提出的以上两个观点,颜之推并不认同,而是提出了相异甚至相反的观点,他认为子女孝敬父母是有前提条件的,那就是父母严慈。一是父母要威严,让子女畏惧并谨慎行事,才能产生孝子。颜之推说:“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慎而生孝矣。”强调父母在子女面前要有威严,父母与子女相处不可过于随便,相互之间应该保持一定的距离,更不能没有上下尊卑的区隔。他所说的威严当然不是没有亲情的冷酷,而是靠德行才智在子女面前树立威信声望。他说:“父子不接,狎则怠慢生焉。”

[2]12

[2]9

 二、降低行孝要求

一个人是否是孝子,是否有孝德,是通过他的行为反映出来的。符合孝道的行为才是孝行,但这种孝行不是靠虚称和伪情取得的。与先秦儒家相比,颜之推对孝行的要求降低了,其论述比较切合实际,普通人也能够做到。

首先,先秦儒家认为,在父母活着的时候,孝子应该养亲、敬亲、顺亲,并且认为敬亲、顺亲更为重要,也就是更强调对父母精神上的慰藉。孔子说:“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

[1]56

意味着赡养父母是普通百姓此庶人之孝也。”

之严,不可以狎;骨肉之爱,不可以简。简则慈孝

父母与子女之间讲严

肃,然后又有骨肉之爱,子女的孝德就形成了。

颜之推认为,父慈是子孝的前提,子孝是父慈们之间是一种因果关系,相反,许多人只强调子

的结果。儒家虽然也讲父慈子孝,但并不认为它孝,即使父不慈子也要孝,认为“天下无不是之父母”。颜之推不仅认为父慈子孝应该相对应,不

能只做单方面强调;而且更加强调父慈,认为父慈

沈阳

工业

是子孝的前提。他说:“夫风化者,自上而行于下

[2]29兄不友则弟不恭,夫不义则妇不顺矣。”要想

者也,自先而施于后者也。是以父不慈则子不孝,子女孝顺,父母对子女就必须慈爱。做父母的当对子女是不公平的,也是不可能实现子孝的。

然希望子女孝顺,但如果自己对子女不够慈爱,这

相反,对子女恶毒的父母,其实是教子女对自忌讳,骂辱妇之父母,却成教妇不孝已身,不顾他恨。”

[2]162

己不孝。颜之推说:“蛇虺其性,毒口加诬,不识

父母仗着自己当公公婆婆的尊贵身份,

怀着毒蛇般的心性对媳妇进行辱骂,甚至辱骂媳

妇的父母,这就是教媳妇不孝敬自己。他甚至认

[2]40至有谚曰‘落索阿姑餐’,此其相报也。”因为

为:“然则女之行留,皆得罪于其家者,母实为之。做母亲的宠爱女婿,会招致女儿兄弟的怨恨;虐待儿媳,会导致儿子的姐妹进谗言,结果会招致儿子媳妇以冷落相报复。可见,父母对子女恶狠,必然导致子女不孝。

颜之推承认,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成为孝子,有些人即使父母对他威严而慈爱,又用圣人的孝道进行教化,他最终还是会成为不孝之子。颜之推说:“父慈而子逆,兄友而弟傲,夫义而妇陵,则

大学

行孝的基本内容。但这远远不够,真正的孝子能够敬亲、顺亲,让父母心情愉悦,精神上得到满足。孔子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

[3]14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孔子并不是要否定

“能养”,而是认为“能养”是最低的要求,真正的“孝”应该由此更上一层楼,达到“敬”。因为孔子

[5]99认为:“养可能也,敬为难。”孟子说:“孝子之[4]146至,莫大乎尊亲。”他们援“敬”入“孝”,拓宽

了孝道的内涵,使一般的亲缘关系规定上升为规范化的道德情操。“敬亲”具有极为普遍的意义,体现了人的文明和教养程度,是孝道中比“养亲”要求更高的一种孝行。先秦儒家的孝道大肆宣扬

[3]13

,“无违”之孝的思想。孔子提出“孝”即“无违”

认为孝就是不违背父母的意志。孔子要求:“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不敢言;非先

[1]51

王之德行,不敢行。”认为人们在着装、言谈、

举止等方面必须依前人的规矩,要循规蹈矩,亦步

[4]129亦趋。孟子认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

做子女的要顺从父母的意志。

颜之推则认为养亲最为重要,在物质方面赡养父母,是一切孝行的基础;没有物质赡养,精神方面的敬亲就毫无意义。他说:“夫民以食为天,

[2]135民非食不生矣,三日不粒,父子不能相存。”如

果三天不吃饭,父母连说话的力气都没有了,子女的问候还有意义吗?他强调:“子当以养为心,父

[2]104当以学为教。”做子女的应该用心赡养父母,

保证父母衣食无忧。同时,颜之推还反对子女为了赡养父母去做不义之事,去取不义之财。他说:

[2]143

“不至此者,勿非道求之。”即使不能使父母有事君的本领,有治国的才能。颜之推说:“世人读书者,但能言之,不能行之,忠孝无闻,仁义不

[2]84

足。”口中讲“忠君”头头是道,没有实际才能

吃好穿好,也不能采取非法手段获取不义之财。赡养父母重要,取之有道同样重要。他还告诉子女:“未知养亲者,欲其观古人之先意承颜,怡声下气,不惮劬劳,以致甘

第4卷第1期2011年1月

 

 

沈阳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ol.4No.1

JournalofShenyangUniversityofTechnology(SocialScienceEdition)Jan.2011

文章编号:1674-0823(2011)01-0087-05

【文化比较研究】  

颜之推异于先秦儒家的孝亲观

杨振华

(孝感学院政法学院,湖北孝感432000)

摘 要:颜之推的孝亲观在某些方面与先秦儒家思想家是一致的,但也在诸多方面异于后者。从内容看,先秦儒家认为敬亲、顺亲更为重要,强调精神事亲;颜之推认为养亲最重要,强调物质事亲。从事君的内容看,先秦儒家重视以“心”忠君,颜之推更重视以“才”忠君。从事死的规定看,先秦儒家要求厚葬,并祭之以礼;颜之推反对厚葬之风,并认为不必拘束于繁琐的祭祀之礼。关 键 词:颜之推;先秦儒家;孝;孝亲观;孝德;事亲;事君;事死中图分类号:B222;B235   文献标志码:A

  颜之推出身于士族,深受儒家名教礼法影响。孝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无疑对颜之推也产生了重要影响。因此,颜之推的孝亲观在某些方面

与先秦儒家思想家是一致的,或者说基本上是相

同的。然而,颜之推毕竟生活在远离先秦的南北职于南朝梁、北齐、北周和隋四个不同的汉胡政观在较多方面还是有异于先秦儒家的思想。

朝时期,其行踪遍及江南、河北、关中,而且先后任权,经验、阅历都较丰富,加之又信仰佛教,其孝亲

沈阳

工业

 一、子孝源于父母严慈

颜之推与先秦儒家思想家都认为孝德教育对

[1]39

说明孝由教而产生。颜之推教之由所生也。”

培养孝子是重要的。孔子说:“夫孝,德之本也,

[2]9

也认为:“中庸之人,不教不知也。”对于普通老

百姓来说,如果不教就不会知道孝。不仅如此,他还提倡对小孩的孝道教育越早越好。他说:“生

[2]9子孩提,师保固明孝仁礼仪,导习之矣。”但颜

之推认为,父母对子女威严而不是溺爱、慈爱而不是恶毒是家有孝子的前提条件。

先秦儒家认为,孝是天经地义的事。孔子说:“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

[1]59

孝是天经地义,人之常行,经,而民是则之。”

每个人必须效法它。无论父母是否慈爱,子女都必须孝顺父母。为此,先秦儒家还从理论上做了论证,他们认为,子女的身体和生命是父母给的,是父母生命的延续,是父母生命的一部分。孔子

收稿日期:2010-02-01

基金项目: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2008d113)。

作者简介:杨振华(1966-),男,湖北孝感人,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传统孝文化等方面的研究。

大学

曾说过:“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

[1]39

儿女是父母的心头肉,爱护自己的身体,也。”

就等同于爱惜父母的身体。因此,孔子要求:“父

[3]40

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孔子并不是反对远

游,而是要求远游必须有正当的理由。如果不告诉父母、没有正当理由远游,就会让父母担忧,因此而伤害父母的身体,也是不孝。孟子也指出:

[4]135

子女的行为如果伤害自己的身体,就是母。”

“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好勇斗狠,以危父对父母身体生命的威胁,就是不孝。曾子说:“父

[5]102

母全之,子弗敢缺。……可谓孝矣。”要求儿

女不能因为平时不爱护身体而导致自己死在父母过世之前,更不能因为受不了打击而轻生。保全身体和生命,是为了延续父母的生命,也是为了守住宗庙,保证始终有人祭拜祖先。

另外,就是为报父母养育之恩而生孝。先秦儒家认为,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何况是人呢?当宰我认为“三年之丧,期已久矣”时,孔子愤怒地说:“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并反问宰我:“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

[3]188

守孝三年就是要报父母养育之恩。父母乎!”

《诗经》上说:“哀哀父母,生我劬劳,欲报之恩,昊

[6]405

天罔极。”意思就是说,想要偿报父母的养育

之恩,真是天下的道理,但是我无论怎么样一生也是难以报答的啊!子女对父母的爱、对父母的感恩是不应该变化的,这个就是人的文化的本性。孟子说:“舜尽事亲之道而瞽瞍底豫,瞽瞍底豫而

孝德的养成看,先秦儒家认为是天经地义;颜之推则认为父母威严而慈爱是前提条件。从事亲的

天下化;瞽瞍底豫而天下之为父母者定,此之谓大

[4]129孝。”正是继母的百般陷害和父亲的不慈,才

[2]29

天之凶民,乃刑戮之所摄,非训导之所移也。”

他实际上反对一种极端主张,即有人认为子女不孝是父母的过错,是社会的责任;每一个孩子都是好的,只要教育得当,就能成为孝子。颜之推认为,极个别人是无法教育成孝子的,因为“下愚虽

[2]9

对这样的人,只能用刑法来管束了。教无益。”

成就了舜的大孝,成为先秦儒家推崇的典范;也就是说,如果瞽瞍对儿子没有那么恶毒,舜就只能与其他孝子一样行小孝,也就成不了尧的接班人。

先秦儒家提出的以上两个观点,颜之推并不认同,而是提出了相异甚至相反的观点,他认为子女孝敬父母是有前提条件的,那就是父母严慈。一是父母要威严,让子女畏惧并谨慎行事,才能产生孝子。颜之推说:“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慎而生孝矣。”强调父母在子女面前要有威严,父母与子女相处不可过于随便,相互之间应该保持一定的距离,更不能没有上下尊卑的区隔。他所说的威严当然不是没有亲情的冷酷,而是靠德行才智在子女面前树立威信声望。他说:“父子不接,狎则怠慢生焉。”

[2]12

[2]9

 二、降低行孝要求

一个人是否是孝子,是否有孝德,是通过他的行为反映出来的。符合孝道的行为才是孝行,但这种孝行不是靠虚称和伪情取得的。与先秦儒家相比,颜之推对孝行的要求降低了,其论述比较切合实际,普通人也能够做到。

首先,先秦儒家认为,在父母活着的时候,孝子应该养亲、敬亲、顺亲,并且认为敬亲、顺亲更为重要,也就是更强调对父母精神上的慰藉。孔子说:“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

[1]56

意味着赡养父母是普通百姓此庶人之孝也。”

之严,不可以狎;骨肉之爱,不可以简。简则慈孝

父母与子女之间讲严

肃,然后又有骨肉之爱,子女的孝德就形成了。

颜之推认为,父慈是子孝的前提,子孝是父慈们之间是一种因果关系,相反,许多人只强调子

的结果。儒家虽然也讲父慈子孝,但并不认为它孝,即使父不慈子也要孝,认为“天下无不是之父母”。颜之推不仅认为父慈子孝应该相对应,不

能只做单方面强调;而且更加强调父慈,认为父慈

沈阳

工业

是子孝的前提。他说:“夫风化者,自上而行于下

[2]29兄不友则弟不恭,夫不义则妇不顺矣。”要想

者也,自先而施于后者也。是以父不慈则子不孝,子女孝顺,父母对子女就必须慈爱。做父母的当对子女是不公平的,也是不可能实现子孝的。

然希望子女孝顺,但如果自己对子女不够慈爱,这

相反,对子女恶毒的父母,其实是教子女对自忌讳,骂辱妇之父母,却成教妇不孝已身,不顾他恨。”

[2]162

己不孝。颜之推说:“蛇虺其性,毒口加诬,不识

父母仗着自己当公公婆婆的尊贵身份,

怀着毒蛇般的心性对媳妇进行辱骂,甚至辱骂媳

妇的父母,这就是教媳妇不孝敬自己。他甚至认

[2]40至有谚曰‘落索阿姑餐’,此其相报也。”因为

为:“然则女之行留,皆得罪于其家者,母实为之。做母亲的宠爱女婿,会招致女儿兄弟的怨恨;虐待儿媳,会导致儿子的姐妹进谗言,结果会招致儿子媳妇以冷落相报复。可见,父母对子女恶狠,必然导致子女不孝。

颜之推承认,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成为孝子,有些人即使父母对他威严而慈爱,又用圣人的孝道进行教化,他最终还是会成为不孝之子。颜之推说:“父慈而子逆,兄友而弟傲,夫义而妇陵,则

大学

行孝的基本内容。但这远远不够,真正的孝子能够敬亲、顺亲,让父母心情愉悦,精神上得到满足。孔子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

[3]14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孔子并不是要否定

“能养”,而是认为“能养”是最低的要求,真正的“孝”应该由此更上一层楼,达到“敬”。因为孔子

[5]99认为:“养可能也,敬为难。”孟子说:“孝子之[4]146至,莫大乎尊亲。”他们援“敬”入“孝”,拓宽

了孝道的内涵,使一般的亲缘关系规定上升为规范化的道德情操。“敬亲”具有极为普遍的意义,体现了人的文明和教养程度,是孝道中比“养亲”要求更高的一种孝行。先秦儒家的孝道大肆宣扬

[3]13

,“无违”之孝的思想。孔子提出“孝”即“无违”

认为孝就是不违背父母的意志。孔子要求:“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不敢言;非先

[1]51

王之德行,不敢行。”认为人们在着装、言谈、

举止等方面必须依前人的规矩,要循规蹈矩,亦步

[4]129亦趋。孟子认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

做子女的要顺从父母的意志。

颜之推则认为养亲最为重要,在物质方面赡养父母,是一切孝行的基础;没有物质赡养,精神方面的敬亲就毫无意义。他说:“夫民以食为天,

[2]135民非食不生矣,三日不粒,父子不能相存。”如

果三天不吃饭,父母连说话的力气都没有了,子女的问候还有意义吗?他强调:“子当以养为心,父

[2]104当以学为教。”做子女的应该用心赡养父母,

保证父母衣食无忧。同时,颜之推还反对子女为了赡养父母去做不义之事,去取不义之财。他说:

[2]143

“不至此者,勿非道求之。”即使不能使父母有事君的本领,有治国的才能。颜之推说:“世人读书者,但能言之,不能行之,忠孝无闻,仁义不

[2]84

足。”口中讲“忠君”头头是道,没有实际才能

吃好穿好,也不能采取非法手段获取不义之财。赡养父母重要,取之有道同样重要。他还告诉子女:“未知养亲者,欲其观古人之先意承颜,怡声下气,不惮劬劳,以致甘

相关文章

  • 尧舜禹儒家典范时代与孔子的政治理想
  • 杨丹荷 < 中华读书报 >( 2013年06月26日   15 版) 德国学者卡尔·雅斯贝斯(1883-1969)认为,公元前五百年前后的上下数百年间是人类文化的"轴心时代","轴心时代" ...查看


  • 国学经典选读 2
  • <国学经典选读>期末综合练习 参考答案(部分) 一.常识问答 1.诸子百家有哪些主要学派? 答:道家.儒家.墨家.法家.阴阳家.名家.杂家.农家.小说家.纵横家. 2.四书五经分别指什么? 答:四书:<论语>,< ...查看


  • 面向世界的儒学
  • 面向世界的儒学 --第七届世界儒学大会前瞻 作者: <光明日报>( 2015年08月24日 16版) ·编者按· 由国家文化部与山东省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第七届世界儒学大会 (The 7th Session of the Worl ...查看


  • 对传统文化继承的看法
  • 对传统文化继承的看法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兼容并蓄,和而不同.在全球化背景下,继承与发展 ...查看


  • 历史必修三 专题一 测试卷
  • 必修三 专题一 1."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这一主张出自 A .道家学派 B .儒家学派 C .墨家学派 D .法家学派 2.先秦诸子中有人认为:"伏羲神农教而不诛,黄帝尧舜诛而不怒(过分),及 ...查看


  • 中国传统文化复习知识点(选修课)
  • 中国传统文化复习知识点 (需要自己提前查资料,周五考两题相关知识,论述) 1.文化的定义.构成.内容 2.中国传统文化的地理环境.经济基础 3.中国传统社会的政治结构 4.儒家.道家思想创始人及其主要内容 5.佛教教义?佛教中国化的传播过程 ...查看


  • 略论中国传统法律的儒家化
  • 1997年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2期略论中国传统法律的儒家化 马作武 (中山大学法政学院法律系 副教授 广州 510275)X 1摘 要2 儒家提倡的/礼治0./德治0./人治0包含着丰富的法律思想.西汉 中期,随着儒家独尊地位的 ...查看


  • 中国儒家思想概述
  • 中国儒家思想概说 湖北省仙桃市彭场高级中学 熊红荣 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典籍之多,研究者之众,是中国其它类别的传统文化无法比拟的.儒家文化产生于春秋战国之际,在汉武帝"独尊儒术"以后,一直占据着统治地 ...查看


  • 高中语文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教案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 <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 [教学目标] 1.了解孔子涉及学习的思想 2.引导学生深入地了解孔子对社会人生问题的思考 [教学重点] 1.主要是讲授第4则.第6则.第7则.第11则选文. 2.引导学生鉴赏第11则选文 [教学难点]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