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千年梦圆在今朝》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自读自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我国航天技术的伟大成就,体会到现代科学技术成就的取得要靠一代代科技工作者艰苦的工作和不懈的努力。
3.感悟作者的表达方法,体会科学精神。
学习重、难点:
了解数千年的中华飞天梦是怎样一步一步实现的,体会并学习航天人所具有的科学精神。
学习准备:
通过各种途径查阅关于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相关资料。
资料链接:
中国的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
1970年4月24日21时35分,“东方红1号”卫星由“长征1号”运载火箭发射升空,开始了中国进军太空的万里长征。
“东方红1号”卫星进入轨道以后,运行情况良好,各种仪器工作正常。卫星上的短波无线电发讯机,循环播送《东方红》乐曲和遥测讯号,乐曲声音清晰嘹亮。每分钟循环一次,首先以40秒的时间连续播送两次《东方红》乐曲,间隔5秒钟后,播发遥测信号10秒钟,又间隔5秒钟,进入另一个循环。人造地球卫星上的遥测仪器不断地发回各种数据。人们从广播和报纸上获知卫星什么时候经过各大城市上空的信息,这个时间一临近,人们情不自禁地走到室外,兴奋地观看自己国家的卫星。
“东方红1号”卫星的发射成功,是我国航天技术取得的首次重大突破,使我国成为继苏联、美国、法国和日本之后世界上第五个能自行研制和发射航天器的国家。 学习过程:
一、预习案: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千年梦圆在今朝”中的“梦”指 ,“圆”的意思是 。炎黄子孙第一个尝试飞天的是 ;第一个飞上天的是 。
3、课文可分为三个部分:先讲 ;再讲 ;最后讲 。
二、探究案:
探究一:理解主要内容。
学法提示:读一读,想一想,做一做。
1、黙读课文,了解载人航天梦想是怎样一步一步实现的?
2、“神州五号”载人飞船的发射成功,具有怎样的历史意义?
3、读第8自然段的第一句话和第9自然段的第二句话,作者为什么会使用“终于”这个词呢?你能够在课文当中找到事实作为理由吗?请你快速读文,在文中划出关键的句子。
4、仿写:实验的精细与艰难,要求广大科技人员、工人和解放军官兵夜以继日地苦战攻关。有的人 ;有的人 ;有的年轻人 ;有的人 „ „
探究二:学习写法,感悟科学精神。
学法提示:快速浏览课文,感悟文章的写法和科学精神。
1、说说课文使用了哪些表达方法?
2、你从文中感悟到了哪些科学精神?
三、检测案:
1.给下列带粗字注音。
( ) ( ) ( ) ( )
苍穹 猝然长逝 锲而不舍 不懈
2.词语搭配
受到 代价
穿越 工程
付出 现实
实施 苍穹
变成 震撼
3、把下面的词语补充完整。
嫦娥( )月 ( )黄子孙 积劳成( )
夜以( )日 猝然长( ) 风( )正茂
4、拓展阅读
“神舟”飞船
载人宇宙飞船是一种能保障宇航员在太空生活和工作以执行航天任务并安全返回地面的航天器。我国研制的载人宇宙飞船的主要用途是进行近地轨道飞行,试验载人航天技术;考察轨道上失重和空间辐射等因素对人体的影响,发展航天医学;对地球资源进行勘测,为经济建设提供资料。
我国研制的“神舟”号载人宇宙飞船,由乘员返回座舱、轨道舱、服务舱和应急装置等部分组成。返回座舱是飞船的核心部位,它是飞船上升和返回过程中宇航员乘坐的舱段,也是整个飞船的控制中心,不仅要求和其他舱段一样能承受起飞、上升和轨道运行阶段的各种应力和环境条件,而且还要求能经受再入大气层和返回地面阶段的减速过载和气动加热。轨道舱是宇航员在轨道上的工作场所,里面装有各种实验仪器和设备。服务舱安装推进系统、电源和气源等设备,对飞船起服务保障作用。应急救生装置保障能在应急情况下使宇航员安全返回地面。
此外,载人宇宙飞船还采取如下措施以解决一些特殊问题。一是环境控制措施,主要作用是调节舱内和航天服内的温度、湿度和压力,保证宇航员所需的氧气量、通风量、用水量,并吸收和处理废物。二是人工控制措施,主要是在自动系统失灵的情况下,由人参与操作和控制飞船,处理应急状态下的一些情况,免生意外。三是安全返回措施,主要是确保宇航员安全返回。这除了设置可靠的防热保护层保证返回舱不致被烧毁外,还要使返回过程中的制动过载装置非常有效,以保证宇航员的身体能够承受;同时还要提高落点精度,以便及时发现宇航员。四是高可靠性措施,主要是力争万无一失。为此,在把宇航员送入大空之前,飞船各系统和设备均要进行可靠设计,关键部件采用双备份或三备份,飞船须在严格的环境条件下进行地面测试,并进行模拟飞行试验。
1、先梳理各段中的核心词,再归纳本文的主要内容。
2.对载人飞船各舱段的共同要求是什么?用“——”在文中画出相关句子。
3.为确保宇航员安全返回,文中介绍了哪三项措施?
4.从文中看,宇宙飞船在正式载人飞行之前要完成哪三方面工作?目的是什么?
19*、《千年梦圆在今朝》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自读自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我国航天技术的伟大成就,体会到现代科学技术成就的取得要靠一代代科技工作者艰苦的工作和不懈的努力。
3.感悟作者的表达方法,体会科学精神。
学习重、难点:
了解数千年的中华飞天梦是怎样一步一步实现的,体会并学习航天人所具有的科学精神。
学习准备:
通过各种途径查阅关于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相关资料。
资料链接:
中国的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
1970年4月24日21时35分,“东方红1号”卫星由“长征1号”运载火箭发射升空,开始了中国进军太空的万里长征。
“东方红1号”卫星进入轨道以后,运行情况良好,各种仪器工作正常。卫星上的短波无线电发讯机,循环播送《东方红》乐曲和遥测讯号,乐曲声音清晰嘹亮。每分钟循环一次,首先以40秒的时间连续播送两次《东方红》乐曲,间隔5秒钟后,播发遥测信号10秒钟,又间隔5秒钟,进入另一个循环。人造地球卫星上的遥测仪器不断地发回各种数据。人们从广播和报纸上获知卫星什么时候经过各大城市上空的信息,这个时间一临近,人们情不自禁地走到室外,兴奋地观看自己国家的卫星。
“东方红1号”卫星的发射成功,是我国航天技术取得的首次重大突破,使我国成为继苏联、美国、法国和日本之后世界上第五个能自行研制和发射航天器的国家。 学习过程:
一、预习案: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千年梦圆在今朝”中的“梦”指 ,“圆”的意思是 。炎黄子孙第一个尝试飞天的是 ;第一个飞上天的是 。
3、课文可分为三个部分:先讲 ;再讲 ;最后讲 。
二、探究案:
探究一:理解主要内容。
学法提示:读一读,想一想,做一做。
1、黙读课文,了解载人航天梦想是怎样一步一步实现的?
2、“神州五号”载人飞船的发射成功,具有怎样的历史意义?
3、读第8自然段的第一句话和第9自然段的第二句话,作者为什么会使用“终于”这个词呢?你能够在课文当中找到事实作为理由吗?请你快速读文,在文中划出关键的句子。
4、仿写:实验的精细与艰难,要求广大科技人员、工人和解放军官兵夜以继日地苦战攻关。有的人 ;有的人 ;有的年轻人 ;有的人 „ „
探究二:学习写法,感悟科学精神。
学法提示:快速浏览课文,感悟文章的写法和科学精神。
1、说说课文使用了哪些表达方法?
2、你从文中感悟到了哪些科学精神?
三、检测案:
1.给下列带粗字注音。
( ) ( ) ( ) ( )
苍穹 猝然长逝 锲而不舍 不懈
2.词语搭配
受到 代价
穿越 工程
付出 现实
实施 苍穹
变成 震撼
3、把下面的词语补充完整。
嫦娥( )月 ( )黄子孙 积劳成( )
夜以( )日 猝然长( ) 风( )正茂
4、拓展阅读
“神舟”飞船
载人宇宙飞船是一种能保障宇航员在太空生活和工作以执行航天任务并安全返回地面的航天器。我国研制的载人宇宙飞船的主要用途是进行近地轨道飞行,试验载人航天技术;考察轨道上失重和空间辐射等因素对人体的影响,发展航天医学;对地球资源进行勘测,为经济建设提供资料。
我国研制的“神舟”号载人宇宙飞船,由乘员返回座舱、轨道舱、服务舱和应急装置等部分组成。返回座舱是飞船的核心部位,它是飞船上升和返回过程中宇航员乘坐的舱段,也是整个飞船的控制中心,不仅要求和其他舱段一样能承受起飞、上升和轨道运行阶段的各种应力和环境条件,而且还要求能经受再入大气层和返回地面阶段的减速过载和气动加热。轨道舱是宇航员在轨道上的工作场所,里面装有各种实验仪器和设备。服务舱安装推进系统、电源和气源等设备,对飞船起服务保障作用。应急救生装置保障能在应急情况下使宇航员安全返回地面。
此外,载人宇宙飞船还采取如下措施以解决一些特殊问题。一是环境控制措施,主要作用是调节舱内和航天服内的温度、湿度和压力,保证宇航员所需的氧气量、通风量、用水量,并吸收和处理废物。二是人工控制措施,主要是在自动系统失灵的情况下,由人参与操作和控制飞船,处理应急状态下的一些情况,免生意外。三是安全返回措施,主要是确保宇航员安全返回。这除了设置可靠的防热保护层保证返回舱不致被烧毁外,还要使返回过程中的制动过载装置非常有效,以保证宇航员的身体能够承受;同时还要提高落点精度,以便及时发现宇航员。四是高可靠性措施,主要是力争万无一失。为此,在把宇航员送入大空之前,飞船各系统和设备均要进行可靠设计,关键部件采用双备份或三备份,飞船须在严格的环境条件下进行地面测试,并进行模拟飞行试验。
1、先梳理各段中的核心词,再归纳本文的主要内容。
2.对载人飞船各舱段的共同要求是什么?用“——”在文中画出相关句子。
3.为确保宇航员安全返回,文中介绍了哪三项措施?
4.从文中看,宇宙飞船在正式载人飞行之前要完成哪三方面工作?目的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