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史诗学案

东莞高级中学高一级语文怀古咏史诗学案(2013—02—22)

一.概说:怀古咏史诗是指以历史题材为咏写对象的诗歌。“怀古”是指登临游览,触景生情,由于历史遗迹的诱发而抒发感慨,长于情景交融;“咏史”是翻阅古书,捡点旧说,针对特定的人和事,而陈述自己的独到见地,长于议论精辟。诗人在游览古迹或阅读史书时,有感于历史人物或事件的是非,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引发出对时局或自己身世的共鸣,或借古喻今,或借古讽今,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诗歌史上第一首真正意义上的咏史诗是东汉时班固的《咏史》。魏晋时期的左思有《咏史》八首。到了唐代,怀古咏史诗的创作蔚然成风,出现了刘禹锡、杜牧、李商隐等咏史大家。

形式标志:它有多种名称,诸如述古、怀古、览古、感古、咏史等,有的直接以被歌咏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为题。 诗歌内容:或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或历史遗迹。 常用意象:江水 草 鸟 月 烟云/烟雨 楼台 金陵 六朝等 意境特点:深远 开阔 空茫 苍凉

常见主题:①表达像古人那样建立功业的渴望,抒发对古人的缅怀之情。

②抒发世态沧桑,物是人非,昔盛今衰的感慨,暗含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批判。 ③怀古伤己,悲叹年华消逝,抒发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伤痛。

④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奢侈淫逸,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 感慨国运衰微。

常用表现手法:⑴、对比。通过昔日的繁盛与今日的凄凉对比,从而突出今日的凄凉。如李白的《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如今只有鹧鸪飞”。前三句渲染勾践灭吴归国的繁华,后一句直转写越亡后的荒凉。这是李白在南游吴越所写,表达了一种盛衰无常的感慨,并在咏叹中又有对当朝统治者唐玄宗荒淫生活的嘲讽。

⑵、融情入景。诗人善于将感情融入景物描写中,不着痕迹。如杜甫的《蜀相》颔联“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写走进武侯祠的所见所闻,碧草映阶,也不过自为春色罢了,诗人无心欣赏;繁枝茂叶里的黄莺,也不过徒然唱着春歌罢了,诗人无心倾听。为什么?诗人此刻想到诸葛亮一生功业付诸东流,自然涌起一种悲伤和落寞的情怀,而眼前草色、黄鹂不正是这种心情的写照吗?

⑶、拟人。以物作证,这个物都是具有永恒时空意义如月亮或长江等,它们已被人化成为见证历史盛衰变迁的见证人。如刘禹锡的《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这个“旧时月”正是作为石头城六朝盛衰的历史变化的见证人出现的。

⑷、借古伤今、借古讽今。借古伤今是诗人凭吊古代感伤今世,感叹昔盛今衰、物是人非、朝代更迭、人事沧桑、岁月倏忽变化等。借古讽今是诗人对帝王将相的事迹发表个人的看法,多有批判意味的,讽刺方式多显含蓄。如杜牧的《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华清宫是唐玄宗修建的行宫,玄宗和杨贵妃曾在那里寻欢作乐。诗不明白说唐玄宗荒淫好色,贵妃恃宠而骄,而形象地用“一骑红尘”与“妃子笑”构成鲜明对比,“妃子笑”易使人联想到周幽王为博妃子笑而亡国的故事。这样不用直抒己见而写作用意自明,且含蓄、耐人寻味。

⑸、虚实结合。如姜夔的《扬州慢》:“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杜郎”两句,是想象当年在繁华富庶的扬州写下了名噪一时的佳句的杜牧,如今要是再来,面对荒凉破败的扬州城,恐怕再也做不成“扬州梦”,写不出“豆蔻词”了,含蓄地抒发了自己的抚今追昔之情。

⑹、用典。使用典故,能用少量文字传递丰富思想,增强诗歌表现力。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连用了孙权、刘裕、刘义隆、佛狸祠、廉颇的典故,也是运用了借古讽今的手法,用历史事实来说明现实问题。对孙、刘的赞扬,就是对南宋统治者的指责;对刘义隆的讽刺,就是对韩侘胄没有准备急于收复中原的警告;对“佛狸祠下“的感叹,就是对统治者不思收复中原的不满。最后以廉颇自比,则是内心的独白。这首怀古之作充分表现了作者的爱国热忱。 典故举隅:

①.《后庭》遗曲:指陈后主所作《玉树后庭遗曲》,后人都视为亡国之音。杜牧《泊秦淮》有“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句,商女:即歌女,后以此为不顾国家存亡而醉生梦死的典故。

②.《黍离》之悲:《黍离》是《诗经·王风》的名篇。旧说周平王东迁以后,周大夫经过西周古都,悲叹宫廷宗庙毁坏,长满禾黍,就作了这首诗。后来常用《黍离》来表示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

1

③.封狼居胥:汉代霍去病追击匈奴至狼居胥山,封山(筑土为坛以祭山神,纪念胜利)而还。后常形容建功立业。 ④.塞上长城空自许:《南史》中宋文帝要杀名将檀道齐,檀大怒道:“乃坏汝万里长城!”。此处比喻能守边的将领。 ⑤.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廉颇,战国时赵国的名将,赵王想起用他,恐其衰老,派人探视,廉颇仍能一饭斗米,肉十斤,报国之心不衰。这是作者以廉颇自况,抒发感慨,说自己虽然老了,还不忘为国效劳,可是朝廷一味屈膝投敌,早没有起用他的意思了。

⑥.燕然勒石:燕然是指今蒙古境内的杭爱山。勒,指刻石记功。公元89年,东汉窦宪追击匈奴,出塞三千余里,至燕然山勒石记功而归。燕然未勒是说没有建立破敌的大功。 ⑦.台城:指六朝时的禁城(宫城),又称“苑城”,是当时的皇帝用于办公居住的场所。历宋、齐、梁、陈,皆为台省(指中央政府)和宫殿所在地,因专名台城。既是政治中枢,又是帝王荒淫享乐的场所。

⑧.乌衣巷:在今南京市东南,在文德桥南岸,是三国东吴时的禁军驻地。由于当时禁军身着黑色军服,故此地俗语称乌衣巷。在东晋时以王导、谢安两大家族,都居住在乌衣巷,人称其子弟为“乌衣郎”。入唐后,乌衣巷沦为废墟。 ⑨.淮水:秦淮河古称淮水。从南朝开始,秦淮河成为名门望族聚居之地。素有“十里秦淮”、“六朝金粉”之誉。“六朝烟月之区,金粉荟萃之所”,更兼十代繁华之地。【有时指淮河。南宋为宋金分界线,为战争前线。】

二.赏析

1.夜泊牛渚怀古 李白

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明朝挂帆去,枫叶落纷纷。 [注]谢将军:东晋谢尚,官镇西将军。镇守牛渚时曾于秋夜泛舟赏月,遇袁宏诵诗听后大为赞赏,邀袁过船长谈达旦,从此袁宏名声大著。

【评析】这首诗当是诗人失意后在当涂之作,那时诗人对未来已经不抱希望,但自负才华而怨艾无人赏识的情绪仍溢满诗中。 望月怀古,抒发不遇知音之伤感。首联开门见山点明牛渚夜泊及其夜景;颔联由望月过渡到怀古。从谢尚闻袁宏咏史事件中,领略到对于文学的爱好和对才能的尊重,是与地位高低无关的。颈联是由怀古回到现实,发出感慨,抒发不遇知音的深沉感喟。末联宕开写景,想象明朝挂帆远去的情景,烘托不遇知音之凄凉寂寞。写景清新隽永而不粉饰抒情豪爽豁达而不忸怩作态。

2.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评析】这首诗是诗人经过赤壁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诗篇开头借一件古物来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慨叹。在那一次大战中遗留下来的一支折断了的铁戟,沉没在水底沙中,经过了六百多年,还没有被时光销蚀掉,现在被人发现了。经过自己一番磨洗,鉴定了它的确是赤壁战役的遗物,不禁引起了“怀古之幽情”。 后两句是议论。在赤壁战役中,周瑜主要是用火攻战胜了数量上远远超过己方的敌人,这次胜利的关键要归到东风。诗歌从反面落笔:假使这次东风不给周郎以方便,那么,胜败双方就要易位,历史形势将完全改观。不直接铺叙政治军事情势的变迁,而只间接地描绘两个东吴著名美女将要承受的命运。如果曹操成了胜利者,那么,大乔和小乔就必然要被抢去,关在铜雀台上,以供他享受了。诗人观赏了古战场的遗物,对赤壁之战发表了独特的看法,认为周瑜胜利于侥幸,同时也抒发了诗人对国家兴亡的慨叹。

3.泊秦淮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 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评析】这首诗通过写夜泊秦淮所见所闻的感受,揭露了晚唐统治者沉溺声色,醉生梦死的腐朽生活。秦淮河两岸是六朝时的繁华之地,是权贵富豪、墨客骚人纵情声色、寻欢作乐的场所。诗人夜泊秦淮,在茫茫沙月,迷蒙烟水中眼见灯红酒绿,耳闻淫歌艳曲,不禁触景生情,顿生家国亡思,将对历史的咏叹与对现实的思考紧密结合,从陈的荒淫之国联想到江河月下的晚唐命运。全诗寓情于景,意境悲凉,感情深沉含蓄。

4.乌衣巷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评析】。“乌衣巷”在今南京市东南,秦淮河南岸。东晋时王导、谢安等豪门世族就居住在这里。“朱雀桥”在乌衣巷附近,是当时的交通要道。可以想见当年这里车水马龙热闹繁华的盛况。但而今桥边却只有“野草花”。一个“野”字,揭示了景象的衰败荒凉。而“乌衣巷”又处在夕阳斜照之中。“夕阳”之下,再加一“斜”字,有力地渲染出日薄西山的惨淡情景。今日的衰败景象与昔日的繁荣盛况,形成强烈对照。

三、四两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燕子是一种候鸟,春来秋去。从前燕子飞来,总是在王、谢等豪门世族宽敞的宅子里筑巢。如今旧世族的楼台亭阁荡然无存,这里住着的都是普通的百姓。燕子也只能“飞入寻常百姓家”了。诗人在第三句开头特地用“旧时”两字加以强调,巧妙地赋予燕子以历史证人的身份。在第四句中再以“寻常”两字,强调今昔居民截然不同,从而有力地表达了沧海桑田的巨变。晋代豪门世族的覆灭,暗示当代的新贵也必将蹈此覆辙。

身其中,如杜牧和王安石都写过《题乌江亭》诗,杜牧为项羽自刎而惋惜:“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然而王安石却意识到项羽的失败是历史的必然:“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另一种情况是把史实与现实扭结在一起,或是感慨个人遭遇,或是抨击社会现实。

4.要分析写法。有情景交融的,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有议论引发的,如清人刘献庭的“六奇已出陈平计,五饵曾闻贾谊言。取惜妾身归异国,汉家长策在和番”,对汉元帝统治的无能作了辛辣的讽刺。或作正反对比,或是侧面烘托,不一而足。还会引用一些其它的典故,比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共用了五个典故。对诗人通过对夕阳野草、燕子易主的描述,深刻地表现了今昔沧桑的巨变、事故的变迁,隐含着对豪门大族的嘲于这些典故,要有所了解,并且要很好地体会作者用典的目的。 讽和警告。这首诗从侧面落笔,采用以小见大的艺术手法加以表现。语言含蓄,耐人寻味。

五.练习:阅读下面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5.贾生 李商隐

1.台城 韦庄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注]贾生:贾谊,西汉著名的政论家,力主改革弊政,提出许多重要政治主张,但却遭谗被贬,一生抑郁不得志。[注]:韦庄(836—910),晚唐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人。

宣室:汉未央宫前殿的正室。逐臣:被贬之臣。

(1)《台城》是一首凭吊六朝古迹的诗。诗人韦庄为什么说“台城柳”“无情”? 【评析】这是一首著名的讽刺诗。诗的前两句,是欲抑故扬,汉文帝名为求贤,而无求贤之实。后两句以“不

问苍生问鬼神”的事实,鞭挞文帝不重视人才,感叹贾谊满腹才学却不被重用,只是为了满足文帝的好奇心。全诗

显然寄寓着作者不能施展抱负的哀叹,感慨深沉。

(2)有人说《台城》作者在凭吊古迹时流露出对时事浓重的感伤情绪,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为什么? 6.乌江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评析】这是一首雄浑宏阔的咏史诗。李清照南渡之后,建炎三年(1129)年赵明诚罢守江宁,李清照与丈夫2.华清宫 吴融

具舟去芜湖。沿江而上时经过和县乌江(楚霸王项羽兵败自刎处)。该诗可能作于此时。李清照在这首诗中,不以四郊飞雪暗云端,惟此宫中落便干。绿树碧檐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

成败论英雄,对楚汉之争中最后以失败而结束了自己生涯的楚霸王项羽,表示了钦佩和推崇。这首五绝,通过歌颂过华清宫 李约

一位失败了的英雄——项羽,表现了诗人崇尚气节的精神风貌。对南宋统治者的苟且偷安,也是一个有力的讽刺。

君王游乐万机轻,一曲霓裳四海兵。玉辇升天人已尽,故宫惟有树长生。

7.山坡羊•潼关怀古 张养浩 (1)两首诗描写了不同时期的华清宫,请指出二者主要运用了哪种相同的表现手法,并作简要说明。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 亡,百姓苦。

[注]潼关:古关口名,现属陕西省潼关县,关城建在华山山腰,下临黄河,非常险要。西都:指长安(今陕西西(2)两首诗各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安)这是泛指秦汉以来在长安附近所建的都城。古称长安为西都,洛阳为东都。

【评析】张养浩赴陕西途中登临潼关古塞,怀古思今,写下了这一抒情名篇。前三句写登临潼关所见,由远至

近,既是写景也是抒情,含蓄地表达了心中波澜起伏的情感。“聚”和“怒”写出了山河的动态与灵性,将山的雄3.汴河亭① 许浑

伟与水的奔腾之势勾勒出来,有力地烘托了作者吊古伤今的悲愤伤感之情。“望西都”四句点题怀古,面对昔日帝广陵花盛帝东游, 先劈昆仑一派流。 百二禁兵辞象阙,三千宫女下龙舟。

都的遗址,作者展开充分的想像,突出了历史的变迁。最后两句一语道破封建社会朝代兴亡的本质。从历史的变革凝云鼓震星辰动, 拂浪旗开日月浮。 四海义师归有道, 迷楼还似景阳楼②。

中,从兴亡的对比里,作者把人民的悲惨命运揭示出来,既是历史的概括,也是现实的反映,深化了全曲思想内容。 【注】①隋炀帝为东游广陵(扬州),不惜民力开凿一条运河。其东段叫汴河,汴河之滨筑有行宫,即“汴河亭”。三.考题回放

迷楼:隋炀帝筑。景阳楼:南陈后主筑。

(08年江苏高考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1)颈联哪两个字用的最为精妙?请指出来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2)这首诗歌表达了什么情感?是怎样表达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1)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

答:颔联写六朝古都的历史遗迹,颈联写金陵美丽的自然风物;寄寓人事沧桑、自然永恒以及六朝兴废的感慨。

(2)“总为浮云能蔽日”一句用了何种修辞手法?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4. 书愤 陆游

答:比喻,“日”喻帝王,“浮云”喻小人。(手法)①忧君王为奸邪所蒙蔽,忧奸邪为非作歹;②忧贤者包括自己不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得任用,忧国忧君忧民。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四.鉴赏步骤

诗的尾联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有什么表达作用? 1.要弄清史实。对于作品所涉及的史实和人物一定要有所了解,这就要求我们要积累一定的历史知识,积累 得越多越好。在阅读诗词时,要读好注解。

2.要体会意图。后代作家对尘封的往事发思古之幽情,一定有现实的原因或者是触发感慨的媒介。

3.要领悟感情。诗家怀古咏史,大致上有这几种情况:一种是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的思考,诗人自己并不置

2

咏史诗学案参考答案

1. (1)因为台城柳不管人世沧桑、人间兴亡(六朝灭亡),却依旧逢春即枝繁叶茂,欣欣向荣;它繁荣茂盛的自然景象和台城(历史遗迹)的荒凉破败形成鲜明对比,引发诗人无限伤痛(哀愁),因此诗人说它“无情”。

(2)同意。诗人韦庄身处唐王朝全面走向衰落的晚唐,此时,昔日的繁华已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兵荒马乱、民不聊生。韦庄凭吊台城古迹,六朝的先盛后衰的命运使诗人联想到唐王朝,故怀古伤今。

2. (1)两首诗都应用了对比,第一首宫内宫外(或空间)对比:宫外飞血阴云,分外寒冷;宫内绿树成阴,温暖如春。第二首今昔(或时间)对比:昔日霓裳羽衣,歌舞升平;今朝杂树丛生,宫殿荒凉。

(2)第一首诗通过写景状物,鞭挞无视人民疾苦、沉湎于享乐的统治者。第二首诗通过咏史抒怀,讽刺统治者荒淫误国,感叹王朝的兴衰。 3. (1)“动”和“浮”两字用得最为精妙。两字都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动”字把震天的鼓声使行云凝滞并使星辰摇动的赫赫声势描绘了出来;“浮”字把旌旗闪动时日月在波浪中的浮动的画面再现于读者眼前。(如认为“震”和“开”用得精妙,言之成理亦可)

(2)诗歌表达了对统治者因穷奢极欲荒淫无道而导致身死国灭的感慨。全诗运用借古讽今、铺陈夸张的手法,前三联再现隋炀帝不惜民力开凿运河,率众多禁兵和宫女游乐的情景,尾联揭示其亡国命运,从而抒发了作者的深沉感慨。

4. 尾联运用典故,用诸葛亮出师北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著成《出师表》,名垂后世的典故,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无比敬仰之情,又以诸葛亮自勉,表明自己至死不会放弃恢复中原的志向,同时也流露了诗人报国无门、壮志未酬的感慨。

3

东莞高级中学高一级语文怀古咏史诗学案(2013—02—22)

一.概说:怀古咏史诗是指以历史题材为咏写对象的诗歌。“怀古”是指登临游览,触景生情,由于历史遗迹的诱发而抒发感慨,长于情景交融;“咏史”是翻阅古书,捡点旧说,针对特定的人和事,而陈述自己的独到见地,长于议论精辟。诗人在游览古迹或阅读史书时,有感于历史人物或事件的是非,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引发出对时局或自己身世的共鸣,或借古喻今,或借古讽今,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诗歌史上第一首真正意义上的咏史诗是东汉时班固的《咏史》。魏晋时期的左思有《咏史》八首。到了唐代,怀古咏史诗的创作蔚然成风,出现了刘禹锡、杜牧、李商隐等咏史大家。

形式标志:它有多种名称,诸如述古、怀古、览古、感古、咏史等,有的直接以被歌咏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为题。 诗歌内容:或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或历史遗迹。 常用意象:江水 草 鸟 月 烟云/烟雨 楼台 金陵 六朝等 意境特点:深远 开阔 空茫 苍凉

常见主题:①表达像古人那样建立功业的渴望,抒发对古人的缅怀之情。

②抒发世态沧桑,物是人非,昔盛今衰的感慨,暗含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批判。 ③怀古伤己,悲叹年华消逝,抒发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伤痛。

④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奢侈淫逸,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 感慨国运衰微。

常用表现手法:⑴、对比。通过昔日的繁盛与今日的凄凉对比,从而突出今日的凄凉。如李白的《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如今只有鹧鸪飞”。前三句渲染勾践灭吴归国的繁华,后一句直转写越亡后的荒凉。这是李白在南游吴越所写,表达了一种盛衰无常的感慨,并在咏叹中又有对当朝统治者唐玄宗荒淫生活的嘲讽。

⑵、融情入景。诗人善于将感情融入景物描写中,不着痕迹。如杜甫的《蜀相》颔联“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写走进武侯祠的所见所闻,碧草映阶,也不过自为春色罢了,诗人无心欣赏;繁枝茂叶里的黄莺,也不过徒然唱着春歌罢了,诗人无心倾听。为什么?诗人此刻想到诸葛亮一生功业付诸东流,自然涌起一种悲伤和落寞的情怀,而眼前草色、黄鹂不正是这种心情的写照吗?

⑶、拟人。以物作证,这个物都是具有永恒时空意义如月亮或长江等,它们已被人化成为见证历史盛衰变迁的见证人。如刘禹锡的《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这个“旧时月”正是作为石头城六朝盛衰的历史变化的见证人出现的。

⑷、借古伤今、借古讽今。借古伤今是诗人凭吊古代感伤今世,感叹昔盛今衰、物是人非、朝代更迭、人事沧桑、岁月倏忽变化等。借古讽今是诗人对帝王将相的事迹发表个人的看法,多有批判意味的,讽刺方式多显含蓄。如杜牧的《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华清宫是唐玄宗修建的行宫,玄宗和杨贵妃曾在那里寻欢作乐。诗不明白说唐玄宗荒淫好色,贵妃恃宠而骄,而形象地用“一骑红尘”与“妃子笑”构成鲜明对比,“妃子笑”易使人联想到周幽王为博妃子笑而亡国的故事。这样不用直抒己见而写作用意自明,且含蓄、耐人寻味。

⑸、虚实结合。如姜夔的《扬州慢》:“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杜郎”两句,是想象当年在繁华富庶的扬州写下了名噪一时的佳句的杜牧,如今要是再来,面对荒凉破败的扬州城,恐怕再也做不成“扬州梦”,写不出“豆蔻词”了,含蓄地抒发了自己的抚今追昔之情。

⑹、用典。使用典故,能用少量文字传递丰富思想,增强诗歌表现力。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连用了孙权、刘裕、刘义隆、佛狸祠、廉颇的典故,也是运用了借古讽今的手法,用历史事实来说明现实问题。对孙、刘的赞扬,就是对南宋统治者的指责;对刘义隆的讽刺,就是对韩侘胄没有准备急于收复中原的警告;对“佛狸祠下“的感叹,就是对统治者不思收复中原的不满。最后以廉颇自比,则是内心的独白。这首怀古之作充分表现了作者的爱国热忱。 典故举隅:

①.《后庭》遗曲:指陈后主所作《玉树后庭遗曲》,后人都视为亡国之音。杜牧《泊秦淮》有“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句,商女:即歌女,后以此为不顾国家存亡而醉生梦死的典故。

②.《黍离》之悲:《黍离》是《诗经·王风》的名篇。旧说周平王东迁以后,周大夫经过西周古都,悲叹宫廷宗庙毁坏,长满禾黍,就作了这首诗。后来常用《黍离》来表示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

1

③.封狼居胥:汉代霍去病追击匈奴至狼居胥山,封山(筑土为坛以祭山神,纪念胜利)而还。后常形容建功立业。 ④.塞上长城空自许:《南史》中宋文帝要杀名将檀道齐,檀大怒道:“乃坏汝万里长城!”。此处比喻能守边的将领。 ⑤.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廉颇,战国时赵国的名将,赵王想起用他,恐其衰老,派人探视,廉颇仍能一饭斗米,肉十斤,报国之心不衰。这是作者以廉颇自况,抒发感慨,说自己虽然老了,还不忘为国效劳,可是朝廷一味屈膝投敌,早没有起用他的意思了。

⑥.燕然勒石:燕然是指今蒙古境内的杭爱山。勒,指刻石记功。公元89年,东汉窦宪追击匈奴,出塞三千余里,至燕然山勒石记功而归。燕然未勒是说没有建立破敌的大功。 ⑦.台城:指六朝时的禁城(宫城),又称“苑城”,是当时的皇帝用于办公居住的场所。历宋、齐、梁、陈,皆为台省(指中央政府)和宫殿所在地,因专名台城。既是政治中枢,又是帝王荒淫享乐的场所。

⑧.乌衣巷:在今南京市东南,在文德桥南岸,是三国东吴时的禁军驻地。由于当时禁军身着黑色军服,故此地俗语称乌衣巷。在东晋时以王导、谢安两大家族,都居住在乌衣巷,人称其子弟为“乌衣郎”。入唐后,乌衣巷沦为废墟。 ⑨.淮水:秦淮河古称淮水。从南朝开始,秦淮河成为名门望族聚居之地。素有“十里秦淮”、“六朝金粉”之誉。“六朝烟月之区,金粉荟萃之所”,更兼十代繁华之地。【有时指淮河。南宋为宋金分界线,为战争前线。】

二.赏析

1.夜泊牛渚怀古 李白

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明朝挂帆去,枫叶落纷纷。 [注]谢将军:东晋谢尚,官镇西将军。镇守牛渚时曾于秋夜泛舟赏月,遇袁宏诵诗听后大为赞赏,邀袁过船长谈达旦,从此袁宏名声大著。

【评析】这首诗当是诗人失意后在当涂之作,那时诗人对未来已经不抱希望,但自负才华而怨艾无人赏识的情绪仍溢满诗中。 望月怀古,抒发不遇知音之伤感。首联开门见山点明牛渚夜泊及其夜景;颔联由望月过渡到怀古。从谢尚闻袁宏咏史事件中,领略到对于文学的爱好和对才能的尊重,是与地位高低无关的。颈联是由怀古回到现实,发出感慨,抒发不遇知音的深沉感喟。末联宕开写景,想象明朝挂帆远去的情景,烘托不遇知音之凄凉寂寞。写景清新隽永而不粉饰抒情豪爽豁达而不忸怩作态。

2.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评析】这首诗是诗人经过赤壁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诗篇开头借一件古物来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慨叹。在那一次大战中遗留下来的一支折断了的铁戟,沉没在水底沙中,经过了六百多年,还没有被时光销蚀掉,现在被人发现了。经过自己一番磨洗,鉴定了它的确是赤壁战役的遗物,不禁引起了“怀古之幽情”。 后两句是议论。在赤壁战役中,周瑜主要是用火攻战胜了数量上远远超过己方的敌人,这次胜利的关键要归到东风。诗歌从反面落笔:假使这次东风不给周郎以方便,那么,胜败双方就要易位,历史形势将完全改观。不直接铺叙政治军事情势的变迁,而只间接地描绘两个东吴著名美女将要承受的命运。如果曹操成了胜利者,那么,大乔和小乔就必然要被抢去,关在铜雀台上,以供他享受了。诗人观赏了古战场的遗物,对赤壁之战发表了独特的看法,认为周瑜胜利于侥幸,同时也抒发了诗人对国家兴亡的慨叹。

3.泊秦淮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 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评析】这首诗通过写夜泊秦淮所见所闻的感受,揭露了晚唐统治者沉溺声色,醉生梦死的腐朽生活。秦淮河两岸是六朝时的繁华之地,是权贵富豪、墨客骚人纵情声色、寻欢作乐的场所。诗人夜泊秦淮,在茫茫沙月,迷蒙烟水中眼见灯红酒绿,耳闻淫歌艳曲,不禁触景生情,顿生家国亡思,将对历史的咏叹与对现实的思考紧密结合,从陈的荒淫之国联想到江河月下的晚唐命运。全诗寓情于景,意境悲凉,感情深沉含蓄。

4.乌衣巷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评析】。“乌衣巷”在今南京市东南,秦淮河南岸。东晋时王导、谢安等豪门世族就居住在这里。“朱雀桥”在乌衣巷附近,是当时的交通要道。可以想见当年这里车水马龙热闹繁华的盛况。但而今桥边却只有“野草花”。一个“野”字,揭示了景象的衰败荒凉。而“乌衣巷”又处在夕阳斜照之中。“夕阳”之下,再加一“斜”字,有力地渲染出日薄西山的惨淡情景。今日的衰败景象与昔日的繁荣盛况,形成强烈对照。

三、四两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燕子是一种候鸟,春来秋去。从前燕子飞来,总是在王、谢等豪门世族宽敞的宅子里筑巢。如今旧世族的楼台亭阁荡然无存,这里住着的都是普通的百姓。燕子也只能“飞入寻常百姓家”了。诗人在第三句开头特地用“旧时”两字加以强调,巧妙地赋予燕子以历史证人的身份。在第四句中再以“寻常”两字,强调今昔居民截然不同,从而有力地表达了沧海桑田的巨变。晋代豪门世族的覆灭,暗示当代的新贵也必将蹈此覆辙。

身其中,如杜牧和王安石都写过《题乌江亭》诗,杜牧为项羽自刎而惋惜:“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然而王安石却意识到项羽的失败是历史的必然:“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另一种情况是把史实与现实扭结在一起,或是感慨个人遭遇,或是抨击社会现实。

4.要分析写法。有情景交融的,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有议论引发的,如清人刘献庭的“六奇已出陈平计,五饵曾闻贾谊言。取惜妾身归异国,汉家长策在和番”,对汉元帝统治的无能作了辛辣的讽刺。或作正反对比,或是侧面烘托,不一而足。还会引用一些其它的典故,比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共用了五个典故。对诗人通过对夕阳野草、燕子易主的描述,深刻地表现了今昔沧桑的巨变、事故的变迁,隐含着对豪门大族的嘲于这些典故,要有所了解,并且要很好地体会作者用典的目的。 讽和警告。这首诗从侧面落笔,采用以小见大的艺术手法加以表现。语言含蓄,耐人寻味。

五.练习:阅读下面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5.贾生 李商隐

1.台城 韦庄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注]贾生:贾谊,西汉著名的政论家,力主改革弊政,提出许多重要政治主张,但却遭谗被贬,一生抑郁不得志。[注]:韦庄(836—910),晚唐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人。

宣室:汉未央宫前殿的正室。逐臣:被贬之臣。

(1)《台城》是一首凭吊六朝古迹的诗。诗人韦庄为什么说“台城柳”“无情”? 【评析】这是一首著名的讽刺诗。诗的前两句,是欲抑故扬,汉文帝名为求贤,而无求贤之实。后两句以“不

问苍生问鬼神”的事实,鞭挞文帝不重视人才,感叹贾谊满腹才学却不被重用,只是为了满足文帝的好奇心。全诗

显然寄寓着作者不能施展抱负的哀叹,感慨深沉。

(2)有人说《台城》作者在凭吊古迹时流露出对时事浓重的感伤情绪,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为什么? 6.乌江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评析】这是一首雄浑宏阔的咏史诗。李清照南渡之后,建炎三年(1129)年赵明诚罢守江宁,李清照与丈夫2.华清宫 吴融

具舟去芜湖。沿江而上时经过和县乌江(楚霸王项羽兵败自刎处)。该诗可能作于此时。李清照在这首诗中,不以四郊飞雪暗云端,惟此宫中落便干。绿树碧檐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

成败论英雄,对楚汉之争中最后以失败而结束了自己生涯的楚霸王项羽,表示了钦佩和推崇。这首五绝,通过歌颂过华清宫 李约

一位失败了的英雄——项羽,表现了诗人崇尚气节的精神风貌。对南宋统治者的苟且偷安,也是一个有力的讽刺。

君王游乐万机轻,一曲霓裳四海兵。玉辇升天人已尽,故宫惟有树长生。

7.山坡羊•潼关怀古 张养浩 (1)两首诗描写了不同时期的华清宫,请指出二者主要运用了哪种相同的表现手法,并作简要说明。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 亡,百姓苦。

[注]潼关:古关口名,现属陕西省潼关县,关城建在华山山腰,下临黄河,非常险要。西都:指长安(今陕西西(2)两首诗各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安)这是泛指秦汉以来在长安附近所建的都城。古称长安为西都,洛阳为东都。

【评析】张养浩赴陕西途中登临潼关古塞,怀古思今,写下了这一抒情名篇。前三句写登临潼关所见,由远至

近,既是写景也是抒情,含蓄地表达了心中波澜起伏的情感。“聚”和“怒”写出了山河的动态与灵性,将山的雄3.汴河亭① 许浑

伟与水的奔腾之势勾勒出来,有力地烘托了作者吊古伤今的悲愤伤感之情。“望西都”四句点题怀古,面对昔日帝广陵花盛帝东游, 先劈昆仑一派流。 百二禁兵辞象阙,三千宫女下龙舟。

都的遗址,作者展开充分的想像,突出了历史的变迁。最后两句一语道破封建社会朝代兴亡的本质。从历史的变革凝云鼓震星辰动, 拂浪旗开日月浮。 四海义师归有道, 迷楼还似景阳楼②。

中,从兴亡的对比里,作者把人民的悲惨命运揭示出来,既是历史的概括,也是现实的反映,深化了全曲思想内容。 【注】①隋炀帝为东游广陵(扬州),不惜民力开凿一条运河。其东段叫汴河,汴河之滨筑有行宫,即“汴河亭”。三.考题回放

迷楼:隋炀帝筑。景阳楼:南陈后主筑。

(08年江苏高考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1)颈联哪两个字用的最为精妙?请指出来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2)这首诗歌表达了什么情感?是怎样表达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1)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

答:颔联写六朝古都的历史遗迹,颈联写金陵美丽的自然风物;寄寓人事沧桑、自然永恒以及六朝兴废的感慨。

(2)“总为浮云能蔽日”一句用了何种修辞手法?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4. 书愤 陆游

答:比喻,“日”喻帝王,“浮云”喻小人。(手法)①忧君王为奸邪所蒙蔽,忧奸邪为非作歹;②忧贤者包括自己不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得任用,忧国忧君忧民。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四.鉴赏步骤

诗的尾联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有什么表达作用? 1.要弄清史实。对于作品所涉及的史实和人物一定要有所了解,这就要求我们要积累一定的历史知识,积累 得越多越好。在阅读诗词时,要读好注解。

2.要体会意图。后代作家对尘封的往事发思古之幽情,一定有现实的原因或者是触发感慨的媒介。

3.要领悟感情。诗家怀古咏史,大致上有这几种情况:一种是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的思考,诗人自己并不置

2

咏史诗学案参考答案

1. (1)因为台城柳不管人世沧桑、人间兴亡(六朝灭亡),却依旧逢春即枝繁叶茂,欣欣向荣;它繁荣茂盛的自然景象和台城(历史遗迹)的荒凉破败形成鲜明对比,引发诗人无限伤痛(哀愁),因此诗人说它“无情”。

(2)同意。诗人韦庄身处唐王朝全面走向衰落的晚唐,此时,昔日的繁华已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兵荒马乱、民不聊生。韦庄凭吊台城古迹,六朝的先盛后衰的命运使诗人联想到唐王朝,故怀古伤今。

2. (1)两首诗都应用了对比,第一首宫内宫外(或空间)对比:宫外飞血阴云,分外寒冷;宫内绿树成阴,温暖如春。第二首今昔(或时间)对比:昔日霓裳羽衣,歌舞升平;今朝杂树丛生,宫殿荒凉。

(2)第一首诗通过写景状物,鞭挞无视人民疾苦、沉湎于享乐的统治者。第二首诗通过咏史抒怀,讽刺统治者荒淫误国,感叹王朝的兴衰。 3. (1)“动”和“浮”两字用得最为精妙。两字都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动”字把震天的鼓声使行云凝滞并使星辰摇动的赫赫声势描绘了出来;“浮”字把旌旗闪动时日月在波浪中的浮动的画面再现于读者眼前。(如认为“震”和“开”用得精妙,言之成理亦可)

(2)诗歌表达了对统治者因穷奢极欲荒淫无道而导致身死国灭的感慨。全诗运用借古讽今、铺陈夸张的手法,前三联再现隋炀帝不惜民力开凿运河,率众多禁兵和宫女游乐的情景,尾联揭示其亡国命运,从而抒发了作者的深沉感慨。

4. 尾联运用典故,用诸葛亮出师北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著成《出师表》,名垂后世的典故,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无比敬仰之情,又以诸葛亮自勉,表明自己至死不会放弃恢复中原的志向,同时也流露了诗人报国无门、壮志未酬的感慨。

3


相关文章

  • 长安历史文化传统与唐代咏史诗的繁荣
  • 2010年第2期(总第53期) PrivateEducationResearch 民办教育研究 No 2,2010SerialNo 53 长安历史文化传统与唐代咏史诗的繁荣 李世忠 (咸阳师范学院 文学与传播学院,陕西咸阳 712000) ...查看


  • 灵魂的且歌且行
  • 灵魂的且歌且行 --杜牧咏史诗之浅探 李小芳 导师:徐文新 摘要:唐代诗歌是中国古诗的高峰,代表着唐代文学的最高成就.晚唐的 咏史诗则是唐诗中的一朵奇葩,绚丽在绽放在唐代的诗坛中.杜牧是晚唐咏史诗 的代表人物,他的咏史诗创作思路开阔,推陈出 ...查看


  • 浅论左思与陶渊明咏史诗的异同
  • 第22卷 第2期 2005年6月黄石教育学院学报JournalofHuangshiEducationCollegeVol.22,No.2Jun.,2005,021-024 浅论左思与陶渊明咏史诗的异同 ,湖北 武汉 430079) [摘要] ...查看


  • 怀古咏史诗阅读鉴赏
  • 怀古咏史诗阅读鉴赏 (一)阅读点拨 1. 概念及类别 怀古咏史诗,一般以凭吊古迹.历史故事.古人事迹为题材,借以抒发情怀,讽刺时事. 诗题中往往含有"咏史""怀古""览古"等字样, ...查看


  • 迈锡尼时代
  • 作者:王以欣 世界历史 1999年09期 迈锡尼时代(约公元前1600-前1100年)是古希腊史前文化发展的一个十分重要而特殊的阶段,属于希腊本土青铜文化(希腊底文化)晚期,也是其鼎盛期,其文化持续发展达500年之久. 迈锡尼时代已属文明时 ...查看


  • 浅析左思咏史诗
  • 摘 要:左思,字太冲,齐国临淄人,是西晋太康诗坛的一位独树一帜的作家.其诗流传不多,影响比较大的是 <三都赋>和 <咏史>诗.左思极具才华,所作 <三都赋>使 "洛阳纸贵".诗歌代表作 ...查看


  • 怀古咏史诗学案
  • 怀古咏史诗学案 知识储备:怀古咏史诗相关知识 一.概念 咏史诗是以吟咏或评论历史故事.历史人物为题材,借此抒发情怀.讽刺时事的诗歌. 怀古诗是由凭吊古迹而产生联想.想象,引起感慨而抒发情怀抱负的诗. 两类诗歌都以古人.古事.古迹为 描写对象 ...查看


  • 浅论杜牧的咏史诗
  • 浅论杜牧 的味史诗 贵 州省 贵 阳市 第十二 中学 鲁军 中国是一个诗 的国度 , 义务教育课程标 准十分重视培养学生 的古诗 词的积 累学习. 是这 种心理的条件反射所产生的现象 . 虽然 奋尾 ,势 若飞动 .春深 ,表面似乎 写 自 ...查看


  • 毕训咸[咏史诗]序阅读答案
  •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毕训咸<咏史诗>序 张惠言 ①古之为学,非博其闻而已,必有所用之.古之为文,非华其言而已,必有所行之.必其有所用,则二帝三王周孔之道,如工之有矩,不可以意毁也.必其有所行,则发于中而有言,如鼓之有揨(鼓槌) ...查看


  • 李商隐戎昱左思的[ 咏史诗]
  • 作者:李商隐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 何须琥珀方为枕,岂得珍珠始是车! 远去不逢青海马,力穷难拔蜀山蛇. 几人曾预南薰曲,终古苍梧哭翠华. 注释 1.琥珀枕:宋武帝时,宁州献琥珀枕.据说琥珀可以治疗金疮,武帝即命捣碎,分给诸将.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