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诗歌中的砧杵意象

唐代诗歌中的砧杵意象

诗歌是有唐一代的文学标志。唐代诗歌臻于完美, 它不仅题材广泛、格律完备、词采华美, 而且骨气端翔、意境深远、内蕴丰厚, 代表了中国古典诗歌的最高成就。在诗歌的构成元素中, 意象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谓意象, 古义即“表意之象”, 《周易·系辞》中说“圣人立象以尽意”, 可见意象即是诗人借以抒发感情、表达思想的表象。在唐诗辉煌的成就中, 数量丰富而又意蕴深厚的意象起到的的作用不可忽视。笔者在阅读唐诗的过程中, 注意到唐代诗人们频繁使用的一组意象, 即砧杵意象, 李白、杜甫、王昌龄、张若虚、白居易、韦应物等诸多诗人都在诗篇中反复使用。一般来说, 诗人们最钟情于能充分体现其审美理想的意象, 而这些带有象征性的意象由于被诗人们反复使用, 渐渐具有了相对稳定的意蕴。笔者打算通过对砧杵意象的浅要分析, 从特定角度了解唐诗辉煌成就的原因。

一、砧杵意象的渊源

所谓砧杵, 实为古代捣衣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两样工具。“砧即捣衣所用的石板, 杵即捣衣所用的木棒。捣衣是制衣前的一道工序, 设此道工序的目的是使衣料平服、变软, 便于缝制。”有意思的是, 砧与杵的合作不仅使衣料变软, 让人们穿起来更舒服, 而且给中国诗歌尤其是唐代诗歌增添了一份独特的美丽。砧杵合作的场景因其独特的审美意蕴被善于创造的诗人们巧妙描绘到诗歌作品中。最早提到砧杵的诗歌应是传为班婕妤所作的《捣素赋》中“投香杵, 扣文砧”的描绘, 其后有晋朝曹毗《夜听捣衣》“纤手叠轻素, 朗杵闻砧声”, 南朝宋时谢惠连《捣衣》诗中“檐高砧响发, 楹长杵声哀”, 南朝萧衍《捣衣》“参差夕杵引, 哀怨秋砧扬”, 北朝温子昇《捣衣》“香杵闻砧知远近, 传声递响何凄凉。”等等。可以说, 唐代以前砧、杵意象已经有了相对稳定的审美内涵。砧杵是思妇题材诗歌的常用意象, 其内蕴的感情基调是哀怨凄凉, 表达的是人生悲剧性的体验。正是唐前历代诗人的反复使用和积累后, 砧杵意象艺术价值的初步形成了, 这使其在唐代特定时代环境下迸发出耀眼的光彩有了可能性。

二、砧杵意象频繁见于唐诗的原因

唐诗中用到砧杵意象的很多, 比如杜甫《捣衣》“亦知戍不返, 秋至拭清砧。已近苦寒月, 况经长别心。宁辞捣熨倦, 一寄塞垣深。用尽闺中力, 君听空外音。”白居易《闻夜砧》“谁家思妇秋捣帛? 月苦风凄砧杵悲。八月九日正长夜, 千声万声无了时。应到天明头尽白, 一声添得一茎丝。”韩翃《酬程近秋即事见赠》“长簟迎风早, 空城澹月华。星河秋一雁, 砧杵夜千家。节候看应晚, 心期卧亦赊。向来吟秀句, 不觉已鸣鸦”, 孟郊《闻砧》“杜鹃声不哀, 断猿啼不切。月下谁家砧, 一声肠一绝。杵声不为客, 客闻发自白。杵声不为衣, 欲令游子悲。”等等。砧杵意象在唐朝诗歌里蔚为大观, 笔者认为这组意象为唐朝诗人青睐的原因可从客观和主观两方面分析:客观方面, 唐代实行府兵制, 这种兵役制度兴起于魏晋, 完善于唐, 其主要特点就是“寓农于兵”, 每次战争都要求战士自备衣服武器, 加上唐代中后期战乱频仍, 所以在唐代丈夫卫戍于外, 妻子制衣于家的现象非常普遍, 这样的的客观情况给诗人们使用此意象提供了现实的土壤。此外魏晋即开始的砧杵意象的使用积累了丰富的艺术经验, 砧杵意象几乎了表达特定情绪的必选意象之一。主观上, 唐人情感丰富, 作诗重情感表达, 程千帆《全宋诗. 序》说“唐诗近风, 主情。”唐代诗人乐于并且善于表达悲情, 因为自“魏晋六朝以来, 诗歌的传统倾向以悲观思想为基调:重绝望, 轻希望; 重不幸, 轻幸福; 重悲哀, 轻欢乐, 诗中思想以表现悲观为雅事。”内蕴着凄凉的砧杵意象, 到了情感丰富且倾向悲剧人生观感的唐代诗人手里, 自然会颇受重用。

三、砧、杵的伴随意象

诗人们在使用砧、杵意象的时候, 往往选择秋天和月亮作为伴随意象。比如杜甫《捣衣》“亦知戍不返, 秋至试清砧。已近苦寒月, 况经长别心。”白居易《闻夜砧》“谁家思妇捣秋帛, 月苦风凄砧杵悲。”刘长卿《月下听砧》“清砧何处发, 声声捣秋月。”杜荀鹤《秋夜闻砧》“荒凉客舍眠秋色, 砧杵家家弄月明”, 裴说《闻砧》“只知抱杵捣秋砧, 不觉高楼已无月。”等等。

唐代诗歌中的砧杵意象

诗歌是有唐一代的文学标志。唐代诗歌臻于完美, 它不仅题材广泛、格律完备、词采华美, 而且骨气端翔、意境深远、内蕴丰厚, 代表了中国古典诗歌的最高成就。在诗歌的构成元素中, 意象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谓意象, 古义即“表意之象”, 《周易·系辞》中说“圣人立象以尽意”, 可见意象即是诗人借以抒发感情、表达思想的表象。在唐诗辉煌的成就中, 数量丰富而又意蕴深厚的意象起到的的作用不可忽视。笔者在阅读唐诗的过程中, 注意到唐代诗人们频繁使用的一组意象, 即砧杵意象, 李白、杜甫、王昌龄、张若虚、白居易、韦应物等诸多诗人都在诗篇中反复使用。一般来说, 诗人们最钟情于能充分体现其审美理想的意象, 而这些带有象征性的意象由于被诗人们反复使用, 渐渐具有了相对稳定的意蕴。笔者打算通过对砧杵意象的浅要分析, 从特定角度了解唐诗辉煌成就的原因。

一、砧杵意象的渊源

所谓砧杵, 实为古代捣衣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两样工具。“砧即捣衣所用的石板, 杵即捣衣所用的木棒。捣衣是制衣前的一道工序, 设此道工序的目的是使衣料平服、变软, 便于缝制。”有意思的是, 砧与杵的合作不仅使衣料变软, 让人们穿起来更舒服, 而且给中国诗歌尤其是唐代诗歌增添了一份独特的美丽。砧杵合作的场景因其独特的审美意蕴被善于创造的诗人们巧妙描绘到诗歌作品中。最早提到砧杵的诗歌应是传为班婕妤所作的《捣素赋》中“投香杵, 扣文砧”的描绘, 其后有晋朝曹毗《夜听捣衣》“纤手叠轻素, 朗杵闻砧声”, 南朝宋时谢惠连《捣衣》诗中“檐高砧响发, 楹长杵声哀”, 南朝萧衍《捣衣》“参差夕杵引, 哀怨秋砧扬”, 北朝温子昇《捣衣》“香杵闻砧知远近, 传声递响何凄凉。”等等。可以说, 唐代以前砧、杵意象已经有了相对稳定的审美内涵。砧杵是思妇题材诗歌的常用意象, 其内蕴的感情基调是哀怨凄凉, 表达的是人生悲剧性的体验。正是唐前历代诗人的反复使用和积累后, 砧杵意象艺术价值的初步形成了, 这使其在唐代特定时代环境下迸发出耀眼的光彩有了可能性。

二、砧杵意象频繁见于唐诗的原因

唐诗中用到砧杵意象的很多, 比如杜甫《捣衣》“亦知戍不返, 秋至拭清砧。已近苦寒月, 况经长别心。宁辞捣熨倦, 一寄塞垣深。用尽闺中力, 君听空外音。”白居易《闻夜砧》“谁家思妇秋捣帛? 月苦风凄砧杵悲。八月九日正长夜, 千声万声无了时。应到天明头尽白, 一声添得一茎丝。”韩翃《酬程近秋即事见赠》“长簟迎风早, 空城澹月华。星河秋一雁, 砧杵夜千家。节候看应晚, 心期卧亦赊。向来吟秀句, 不觉已鸣鸦”, 孟郊《闻砧》“杜鹃声不哀, 断猿啼不切。月下谁家砧, 一声肠一绝。杵声不为客, 客闻发自白。杵声不为衣, 欲令游子悲。”等等。砧杵意象在唐朝诗歌里蔚为大观, 笔者认为这组意象为唐朝诗人青睐的原因可从客观和主观两方面分析:客观方面, 唐代实行府兵制, 这种兵役制度兴起于魏晋, 完善于唐, 其主要特点就是“寓农于兵”, 每次战争都要求战士自备衣服武器, 加上唐代中后期战乱频仍, 所以在唐代丈夫卫戍于外, 妻子制衣于家的现象非常普遍, 这样的的客观情况给诗人们使用此意象提供了现实的土壤。此外魏晋即开始的砧杵意象的使用积累了丰富的艺术经验, 砧杵意象几乎了表达特定情绪的必选意象之一。主观上, 唐人情感丰富, 作诗重情感表达, 程千帆《全宋诗. 序》说“唐诗近风, 主情。”唐代诗人乐于并且善于表达悲情, 因为自“魏晋六朝以来, 诗歌的传统倾向以悲观思想为基调:重绝望, 轻希望; 重不幸, 轻幸福; 重悲哀, 轻欢乐, 诗中思想以表现悲观为雅事。”内蕴着凄凉的砧杵意象, 到了情感丰富且倾向悲剧人生观感的唐代诗人手里, 自然会颇受重用。

三、砧、杵的伴随意象

诗人们在使用砧、杵意象的时候, 往往选择秋天和月亮作为伴随意象。比如杜甫《捣衣》“亦知戍不返, 秋至试清砧。已近苦寒月, 况经长别心。”白居易《闻夜砧》“谁家思妇捣秋帛, 月苦风凄砧杵悲。”刘长卿《月下听砧》“清砧何处发, 声声捣秋月。”杜荀鹤《秋夜闻砧》“荒凉客舍眠秋色, 砧杵家家弄月明”, 裴说《闻砧》“只知抱杵捣秋砧, 不觉高楼已无月。”等等。


相关文章

  • 古典诗歌中常见意象积累
  • 古典诗歌中常见意象积累 草木类 [1]梅花--最先开放,傲霜斗雪--敢为人先,不畏权贵--君子 梅花冲寒斗雪,玉骨冰肌,孤高自赏,在严寒中最先开放,然后引出烂漫百花散出的芳香,因此梅花受到了诗人的敬仰与赞颂. 宋人陈亮<梅花>: ...查看


  • 捣衣诗原型意象探微
  • 月下谁家砧 一声肠一绝--捣衣诗原型意象探微 活动内容: 提要:捣衣诗是闺怨诗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它那月下捣衣的凄凉哀怨的砧杵之声,是古代 文学许多作品中反复出现的意象.捣衣诗的原型意象始于汉代班婕妤的<捣素赋>,她的这 篇工于 ...查看


  • 中国古代诗词重要意象研究
  • 中国古代诗词重要意象研究 摘 要 意象和意境是中国古代诗词中两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两者共同存在.相辅相成,有着本质的联系又有所区别,都是主观与客观统一的产物,都是情与物的结合体,前者服务于诗句,后者服务于全诗.意象作为诗词的细胞是其不可缺少的 ...查看


  • 韩翃[酬程延秋夜即事见赠]"星河秋一雁,砧杵夜千家."全诗解释赏析
  • 韩翃<酬程延秋夜即事见赠>"星河秋一雁, 砧杵夜千家."全诗解释赏析 酬程延秋夜即事见赠 韩翃 长簟迎风早,空城澹月华. 星河秋一雁,砧杵夜千家. 节候看应晚,心期卧已赊. 向来吟秀句,不觉已鸣鸦. [诗文解 ...查看


  • 唐代文学史
  • 唐代文学史题库 一.名词解释 1山水田园诗派 盛唐诗歌流派,以孟浩然.王维为代表,以描绘自然山水和田园风光为主.表现返璞归真,怡情养性的情趣.风格自然清新,意境淡远闲适.写景状物工致传神. 2边塞诗派 盛唐诗歌流派,以高适岑参为代表,长于七 ...查看


  • 有意味的云--浅析王维诗中的云意象
  • 有意味的 姚钰 ''-一.,, 石 --浅析王维诗中的云意象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610000) 一定关系的.云似乎是最虚实难测的东西.它形态万千.变化无常,恰喻多样不定的世事:它又如此的瞬间变幻,成团的实体一下子就变成雨水消失无踪,因 ...查看


  • 论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梅雨意象
  • 内容提要 梅雨这一气象名词进入文学领域是在南北朝时期,而其成为一种文学意象是在唐代.在宋代,由于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南迁,有关梅雨意象的文学作品明显增多,文学内涵也渐渐丰富,更为重要的是,文人发现了梅雨的自然美与江南独特的地理环境相得益彰 ...查看


  • 试析唐代诗文中的蝴蝶意象
  • 目 录 摘要 . ............................................................................................................ 1 ...查看


  • 李白诗歌中的金玉意象
  • 试析李白诗歌中的金玉意象 [摘 要]大唐文明有着自身璀璨的光环,大气的时代,有着大 气的象征.金石玉器乃是大唐文化.大唐精神的一个缩影.金和玉 作为典型的文化集中体现其大唐风范,这种物质文化也适应当时的 审美意识的形成,毫无疑问都是物质文明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