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病科 口疮(复发性口腔溃疡)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版)

口疮(复发性口腔溃疡)中医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 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年)、《中医消化病诊疗指南》(李乾构,周学文,单兆伟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年)。

主要症状:口腔溃疡,自发疼痛,激惹疼痛。

次要症状:心烦失眠,口热口干,尿黄便干,或大便粘滞不爽。

诊查(望诊):口腔粘膜溃疡局部红肿,溃疡表面渗出或有假膜形成,边缘整齐,基底平坦,形态不一。

本病可见于任何年龄段,影响患者进食、说话,且易反复发作。 根据病史、症状及诊查所见可诊断。

2. 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口腔黏膜病学》第三版(陈谦明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临床诊疗指南-口腔医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

(1)病史规律

1)复发性:有至少2次复发性口腔溃疡发病史;

2)自限性;

3)周期性。

(2)临床表现

1)口腔黏膜溃疡呈单个或数个反复发作,间歇期不规律;

2)溃疡发生部位多见于非角化黏膜;

3)溃疡呈圆形或椭圆形,中心略凹陷,周围有充血红晕,表面有黄色假膜;

4)轻型溃疡直径约2~5mm ;口炎型(疱疹样)溃疡直径稍小,可出现十余个至数十个散在分布的小溃疡;重型(腺周口疮)溃疡可深达黏膜下层,常单发,直径大于5 mm,愈合后常留有瘢痕;

5)溃疡疼痛明显。

(二)证候诊断

1. 胃火炽盛证:溃疡形状不规则,基底色黄平坦,周围充血发红水肿,口

渴思冷,大便干结;口热口臭,牙龈红肿出血,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厚而干,脉弦洪或弦数。

2. 心脾积热证:溃疡大小不等,圆或椭圆形,可由小米粒到绿豆或黄豆大小,溃疡数目较多,可融合成片,周围可红肿高起,中央凹陷。局部灼热疼痛,口渴;心烦失眠,焦虑不安,便干尿赤。舌质舌尖偏红而干,苔黄腻,脉弦细数。

3. 脾虚湿热证:口疮常见于口唇、舌下及咽部,其滋水淋淋,反复发作;口苦咽痛,腹泻肠鸣,乏力,纳呆,胃脘堵闷,知饥不食,食则腹胀。舌质红,舌体胖,舌苔黄腻或白腻,脉濡细。

4. 阴虚火旺证:溃疡大小不等,多为米粒大小,渗出少,基底平,数目少1~3个,色淡稍红,周围微红,易反复发作,心烦口渴,不欲多饮,手足心热,盗汗,心悸、失眠,便干;面色潮红,唇红干。舌质偏红,苔薄黄而干,脉沉细数。

5. 心脾两虚证:溃疡数目少,周围轻度水肿,疮色暗红或暗淡呈灰白色,发作时间较长,愈合缓慢,体倦乏力,食少纳呆,大便溏或先硬后溏;神疲懒言,心悸怔忡,面黄无华,口淡乏味。舌淡胖嫩有齿痕,苔薄白,脉细弱或缓弱。

二、治疗方法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1. 胃火炽盛证

治法:清胃降火,通腑泄热。

推荐方药:清胃散加减。升麻、黄连、丹皮、当归、生地、川牛膝、生石膏、大黄、蒲公英、地丁等。

中成药:牛黄清胃丸、黄连上清片(丸)等。

2. 心脾积热证

治法:清心泻脾,导热下行。

推荐方药:导赤散合泻黄散加减。生地、通草、山栀子、石膏、生甘草、黄连、淡竹叶、蒲公英、防风、藿香等。

中成药:导赤丸等。

3. 脾虚湿热证

治法:健脾益气,清化湿热。

推荐方药:甘草泻心汤加减。生甘草、太子参、黄连、黄芩、清半夏、生姜、土茯苓、白花蛇舌草、苦参、升麻、白芷等。

4. 阴虚火旺证

治法:滋阴清热,降火敛疮。

推荐方药:知柏地黄汤加减。生地、山药、山萸肉、泽泻、丹皮、赤芍、茯苓、石斛、知母、黄柏、女贞子、旱莲草、地骨皮、白及等。

中成药:知柏地黄丸、口炎清颗粒等。

5. 心脾两虚证

治法:补益心脾,收肌敛疮。

推荐方药:归脾汤合补中益气汤加减。党参、白术、黄芪、当归、茯神、远志、酸枣仁、龙眼肉、甘草、升麻、柴胡等。

属气阴两虚证者,用益胃汤合沙参麦冬汤加减。沙参、麦门冬、天门冬、玉竹、生地、百合、石斛、白及等。

中成药:人参归脾丸、补中益气丸等。

(二)针灸疗法

1. 针灸:可选廉泉、合谷、曲池、通里、神门、少冲、足三里等穴针刺,每次2至3穴,交替使用,中等强度刺激,留针5至10分钟。

2. 耳穴:可选用口、舌、神门、胃、皮质下、内分泌、肾上腺、脾、心等穴,每次可选数穴,用王不留行籽贴压于穴位上,每日稍加力按摩3次,每次10分钟,每3次轮换穴位1次,双耳交替使用。

(三)特色疗法

1. 局部用药

(1)可酌情用锡类散、养阴生肌散、冰硼散、口腔溃疡散、西瓜霜等药外喷溃疡面,每日2~3次。

(2)黄柏、五倍子、青黛、儿茶、冰片研末涂敷或喷洒患处,每日2~3次。

2. 穴位贴敷:用吴茱萸研粉,适量加鸡蛋清或醋调成稠膏状,双侧足底心涌泉穴,固定,每晚睡前1次,翌日晨起去除。

(四)健康指导

1. 口腔卫生:保持口腔清洁,建议使用含有清热解毒、敛疮生肌中草药牙膏刷牙,每日2次。

2. 饮食调理:改变不良饮食习惯,清淡饮食为主,多食新鲜蔬菜和水果,少吃或不吃辛辣油炸之物,戒烟忌酒。

3. 情志调摄;保持心情舒畅,避免不良情绪刺激。

三、疗效评价

(一)评价标准

参照2002 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02年)》中复发性口疮的标

准、中华口腔医学会《复发性阿弗他溃疡疗效评价试行标准》制定。

1. 症状疗效判定标准

(l )临床痊愈:症状、体征消失,积分减少≥95%。

(2)显效:症状、体征明显减轻,积分减少≥70%。

(3)有效:症状、体征减轻,积分减少≥30%。

(4)无效:症状、体征均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积分减少不足30%。 注:计算公式(尼莫地平法)为:[(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

2. 溃疡局部评价标准

(1)显效:平均溃疡期缩短,且疼痛指数减小;

(2)有效:平均溃疡期缩短或疼痛指数减小;

(3)无效:平均溃疡期无改变,且疼痛指数无改变。

(二)评价方法

1. 初诊诊断与评价:在初诊时完成。内容包括评价标准的各项内容。

2. 治疗过程中的评价:对中医证候学内容进行定期评价。

3. 治疗结束时评价:对患者进行“症状疗效评价”和“溃疡局部评价”。 注:

平均溃疡期(天):评价时段各溃疡持续时间总和除以溃疡总数; 疼痛指数(分):采用视觉类比量表(VAS )记录溃疡期每天的疼痛分值。

口疮(复发性口腔溃疡)中医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 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年)、《中医消化病诊疗指南》(李乾构,周学文,单兆伟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年)。

主要症状:口腔溃疡,自发疼痛,激惹疼痛。

次要症状:心烦失眠,口热口干,尿黄便干,或大便粘滞不爽。

诊查(望诊):口腔粘膜溃疡局部红肿,溃疡表面渗出或有假膜形成,边缘整齐,基底平坦,形态不一。

本病可见于任何年龄段,影响患者进食、说话,且易反复发作。 根据病史、症状及诊查所见可诊断。

2. 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口腔黏膜病学》第三版(陈谦明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临床诊疗指南-口腔医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

(1)病史规律

1)复发性:有至少2次复发性口腔溃疡发病史;

2)自限性;

3)周期性。

(2)临床表现

1)口腔黏膜溃疡呈单个或数个反复发作,间歇期不规律;

2)溃疡发生部位多见于非角化黏膜;

3)溃疡呈圆形或椭圆形,中心略凹陷,周围有充血红晕,表面有黄色假膜;

4)轻型溃疡直径约2~5mm ;口炎型(疱疹样)溃疡直径稍小,可出现十余个至数十个散在分布的小溃疡;重型(腺周口疮)溃疡可深达黏膜下层,常单发,直径大于5 mm,愈合后常留有瘢痕;

5)溃疡疼痛明显。

(二)证候诊断

1. 胃火炽盛证:溃疡形状不规则,基底色黄平坦,周围充血发红水肿,口

渴思冷,大便干结;口热口臭,牙龈红肿出血,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厚而干,脉弦洪或弦数。

2. 心脾积热证:溃疡大小不等,圆或椭圆形,可由小米粒到绿豆或黄豆大小,溃疡数目较多,可融合成片,周围可红肿高起,中央凹陷。局部灼热疼痛,口渴;心烦失眠,焦虑不安,便干尿赤。舌质舌尖偏红而干,苔黄腻,脉弦细数。

3. 脾虚湿热证:口疮常见于口唇、舌下及咽部,其滋水淋淋,反复发作;口苦咽痛,腹泻肠鸣,乏力,纳呆,胃脘堵闷,知饥不食,食则腹胀。舌质红,舌体胖,舌苔黄腻或白腻,脉濡细。

4. 阴虚火旺证:溃疡大小不等,多为米粒大小,渗出少,基底平,数目少1~3个,色淡稍红,周围微红,易反复发作,心烦口渴,不欲多饮,手足心热,盗汗,心悸、失眠,便干;面色潮红,唇红干。舌质偏红,苔薄黄而干,脉沉细数。

5. 心脾两虚证:溃疡数目少,周围轻度水肿,疮色暗红或暗淡呈灰白色,发作时间较长,愈合缓慢,体倦乏力,食少纳呆,大便溏或先硬后溏;神疲懒言,心悸怔忡,面黄无华,口淡乏味。舌淡胖嫩有齿痕,苔薄白,脉细弱或缓弱。

二、治疗方法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1. 胃火炽盛证

治法:清胃降火,通腑泄热。

推荐方药:清胃散加减。升麻、黄连、丹皮、当归、生地、川牛膝、生石膏、大黄、蒲公英、地丁等。

中成药:牛黄清胃丸、黄连上清片(丸)等。

2. 心脾积热证

治法:清心泻脾,导热下行。

推荐方药:导赤散合泻黄散加减。生地、通草、山栀子、石膏、生甘草、黄连、淡竹叶、蒲公英、防风、藿香等。

中成药:导赤丸等。

3. 脾虚湿热证

治法:健脾益气,清化湿热。

推荐方药:甘草泻心汤加减。生甘草、太子参、黄连、黄芩、清半夏、生姜、土茯苓、白花蛇舌草、苦参、升麻、白芷等。

4. 阴虚火旺证

治法:滋阴清热,降火敛疮。

推荐方药:知柏地黄汤加减。生地、山药、山萸肉、泽泻、丹皮、赤芍、茯苓、石斛、知母、黄柏、女贞子、旱莲草、地骨皮、白及等。

中成药:知柏地黄丸、口炎清颗粒等。

5. 心脾两虚证

治法:补益心脾,收肌敛疮。

推荐方药:归脾汤合补中益气汤加减。党参、白术、黄芪、当归、茯神、远志、酸枣仁、龙眼肉、甘草、升麻、柴胡等。

属气阴两虚证者,用益胃汤合沙参麦冬汤加减。沙参、麦门冬、天门冬、玉竹、生地、百合、石斛、白及等。

中成药:人参归脾丸、补中益气丸等。

(二)针灸疗法

1. 针灸:可选廉泉、合谷、曲池、通里、神门、少冲、足三里等穴针刺,每次2至3穴,交替使用,中等强度刺激,留针5至10分钟。

2. 耳穴:可选用口、舌、神门、胃、皮质下、内分泌、肾上腺、脾、心等穴,每次可选数穴,用王不留行籽贴压于穴位上,每日稍加力按摩3次,每次10分钟,每3次轮换穴位1次,双耳交替使用。

(三)特色疗法

1. 局部用药

(1)可酌情用锡类散、养阴生肌散、冰硼散、口腔溃疡散、西瓜霜等药外喷溃疡面,每日2~3次。

(2)黄柏、五倍子、青黛、儿茶、冰片研末涂敷或喷洒患处,每日2~3次。

2. 穴位贴敷:用吴茱萸研粉,适量加鸡蛋清或醋调成稠膏状,双侧足底心涌泉穴,固定,每晚睡前1次,翌日晨起去除。

(四)健康指导

1. 口腔卫生:保持口腔清洁,建议使用含有清热解毒、敛疮生肌中草药牙膏刷牙,每日2次。

2. 饮食调理:改变不良饮食习惯,清淡饮食为主,多食新鲜蔬菜和水果,少吃或不吃辛辣油炸之物,戒烟忌酒。

3. 情志调摄;保持心情舒畅,避免不良情绪刺激。

三、疗效评价

(一)评价标准

参照2002 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02年)》中复发性口疮的标

准、中华口腔医学会《复发性阿弗他溃疡疗效评价试行标准》制定。

1. 症状疗效判定标准

(l )临床痊愈:症状、体征消失,积分减少≥95%。

(2)显效:症状、体征明显减轻,积分减少≥70%。

(3)有效:症状、体征减轻,积分减少≥30%。

(4)无效:症状、体征均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积分减少不足30%。 注:计算公式(尼莫地平法)为:[(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

2. 溃疡局部评价标准

(1)显效:平均溃疡期缩短,且疼痛指数减小;

(2)有效:平均溃疡期缩短或疼痛指数减小;

(3)无效:平均溃疡期无改变,且疼痛指数无改变。

(二)评价方法

1. 初诊诊断与评价:在初诊时完成。内容包括评价标准的各项内容。

2. 治疗过程中的评价:对中医证候学内容进行定期评价。

3. 治疗结束时评价:对患者进行“症状疗效评价”和“溃疡局部评价”。 注:

平均溃疡期(天):评价时段各溃疡持续时间总和除以溃疡总数; 疼痛指数(分):采用视觉类比量表(VAS )记录溃疡期每天的疼痛分值。


相关文章

  • 甘露消毒丹临床新用举隅
  • ESENIHCECjtATSID*r 第8卷第24期・总第104期2010年12月・下半月刊 国呷l裔哼屦为现代远程教育 .-_, I MEDICINEMODErn4DISTANCEEDUCATIOHOFCHINA 甘露消毒丹临床新用举隅 ...查看


  • 补中益气汤新用(3)
  • 第7卷第8期总第76期二oo九年八月・己丑年 ◎寸C国HINES.哼MEDIC妫INEMODE附.燃DISTANCE.D远UCAT黝ION OF C薏 的治疗思路. 2.4水证缪刺可用于针刺皮部血络,所以由此推而广之,它还可以治疗水证.&l ...查看


  • 慢性胃炎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_2017
  • • 3060 •中华中医药杂志(原中国医药学报) 2017年7月第32卷第7期 CJTCMP , July 2017,Vol . 32, No. 7 ·标准与规范· 慢性胃炎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2017) 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唐旭东2 ...查看


  • 二妙散加味治疗复发性口疮24例
  • 福建中医药2013年4月第44卷第2期 42 FujianJournalofTCMApril2013,44(2) 二妙散加昧治疗复发性口疮24例 黄防萌,骆杰伟,林桐峰 (福建医科大学省立I临床医学院,福建福州350001) 关键词:复发性 ...查看


  • 脾胃科 大肠息肉(结肠息肉)中医临床路径(试行版)
  • 大肠息肉(结肠息肉)中医临床路径(试行)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结肠息肉,已进行内镜下息肉摘除术后住院患者. 一.大肠息肉(结肠息肉)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结肠息肉(ICD-10:K63. ...查看


  • 中医综合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浅析
  • 中医综合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浅析 [关键词] 中医 针刺疗法 面神经麻痹 疗效观察 面神经麻痹是指原因不明的.急性发生的单侧(偶双侧) 周围性面瘫, 又称面神经炎.近几年来采用中药汤剂配合针刺疗法为主的综合疗法对132例周围性面神经麻 ...查看


  • 下肢慢性溃疡中医循证临床实践指南
  • [编者按]2015年第八期的糖尿病周围血管病专题中曾有一篇关于慢性静脉功能不全引起下肢静脉性溃疡的文章,重点介绍了西医治疗手段.我们一直强调"两条腿"走路,中华中医药学会外科分会在2015年专门组织专家根据现有证据制定了 ...查看


  • 资生丸加味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疗效观察_陈翔_戴小桃
  • 辽宁中医杂志2014年第41卷第3期 ·489· DOIʒ10. 13192/j.issn.1000-1719.2014.03.044 资生丸加味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疗效观察 陈翔,戴小桃 (丹阳市中医院,江苏丹阳212300) 摘要:目的:观 ...查看


  • 2010眩晕中医诊疗方案总结分析优化
  • 眩晕中医诊疗方案分析总结评估和优化 (2010年) 一.临床资料 眩晕由风阳上扰,痰瘀内阻等导致脑窍失养,脑髓不充,临床上以头晕.眼花为主症的一类病证.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甚则昏倒等症状.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