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铝在氧气中反应

铝在氧气中的反应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明确铝和氧气反应原理,了解二者反应的条件。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从实践到理论,再由理论指导实践的科学方法。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知难而上的心理品质,体验研究过程的愉悦。 教学难点:实验过程复杂,不利于教师的课堂教学。 教学重点:反应条件、反应现象。 教学方法:讲解,实验。

教学手段:利用类比法,通过改变条件满足铝在氧气中的燃烧,为教师提供趣味性教学素材。 教学过程: 【情景引入】:前边学习了活泼金属钠跟氧气的反应,那么排在元素周期表中同一周期的铝这种元素单质跟氧气的反应,又是怎么样的呢? 【教师】:验证实验,就需要做实验,而做实验就需要准备实验用品,在这我给大家准备了一下实验用品:铝箔、铝粉、火柴、粗铁丝、酒精灯、坩埚钳、滤纸、双氧水、二氧化锰、药匙、集气瓶、玻璃片、锥形瓶、分液漏斗、双孔胶塞、乳胶管、水槽。

首先让同学们了解实验用品在本实验中的用途,并且让学生自己动手制备氧气若干瓶备用。 装置图如下:

【学生】:用双氧水和二氧化锰反应,采用排水法收集氧气。 【教师】:通过分析得知,铝和氧气为实验的两个变量。 实验一:改变铝的形状,控制氧气的浓度。

①讲带火星的火柴,伸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观察现象。

②将铝箔剪成2mm×50mm的条绕在火柴棍上,另一端固定在粗铁丝上,点燃火柴,立即伸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同时不断通入氧气(如下图所示),观察现象。

③用坩埚钳夹住一张1.5cm×5cm的滤纸一端,点燃后立即伸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观察现象。 ④在一张1.5cm×5cm的滤纸上,涂撒上一薄层铝粉,用坩埚钳夹住滤纸的一端,点燃后,立即伸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观察现象。

补充实验:

将铝箔条绕在火柴棍上(不要太紧太密,之间要留有一点缝隙),让其在空气中燃烧后,与在氧气中燃烧后的“灰烬”相比较,两者并无明显地差别。若将铝箔放在酒精灯外焰上加热,变红后,冷却,与上述两种方法产生的“灰烬”相比较,也无太大区别。再将“灰烬”放入氢氧化钠溶液中,都会产生气泡。证明“灰烬”的成分是铝,说明铝箔条绕在火柴棍上,点燃后在集气瓶中剧烈燃烧,发出的耀眼白光的现象主要是由火柴引起的。

实验二:用铝粉代替铝箔,用滤纸代替火柴,改变氧气的浓度。

①用坩埚钳夹住一张1.5cm×5cm的滤纸一端,点燃后立即伸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观察现象。

②在一张1.5cm×5cm的滤纸上,涂撒上一薄层铝粉,用坩埚钳夹住滤纸的一端,点燃后,立即伸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观察现象。

③用排空气法收集满一瓶氧气,与另一瓶盛空气的集气瓶口对口上下颠倒几次,用玻璃片盖好,备用。

a、用坩埚钳夹住1.5cm×5cm的滤纸一端,点燃后观察滤纸在上述其中一集气瓶中燃烧的现象。

b、在一张1.5cm×5cm的滤纸上。涂撒上一薄层铝粉,用坩埚钳夹住滤纸一端,点燃后,立即伸入另一集气瓶中,观察现象。

④用坩埚钳夹住2cm×5cm的滤纸一端,点燃后观察滤纸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 ⑤在一张2cm×5cm的滤纸上,涂撒上一薄层铝粉,用坩埚钳夹住滤纸一端,点燃后观察现象。

【板书】:

【教学反思】

发现一节课上好后,纵使设计时如何想方设法,上课的过程也很流畅,到后来总会有犯禁之处,总有新的想法。出于安全考虑,不是所有的实验都让学生动手,如果条件允许,在老师的监督和指导下完成实验,绝对能让学生对知识有一个深刻的印象。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因为学生的思维具有不可测性,有时老师也没预料到,这就要求教师的备课尽可能周全,也要求教师的临场应变。

个人简介:杜雅静,本科学历,自毕业以来一直在胡各庄中学从事高中化学教学工作,撰写的教学经验论文和教学设计多次获奖。工作成绩突出,多次被评为县先进。

通讯地址:滦南县胡各庄中学

联系电话:[1**********]

铝在氧气中的反应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明确铝和氧气反应原理,了解二者反应的条件。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从实践到理论,再由理论指导实践的科学方法。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知难而上的心理品质,体验研究过程的愉悦。 教学难点:实验过程复杂,不利于教师的课堂教学。 教学重点:反应条件、反应现象。 教学方法:讲解,实验。

教学手段:利用类比法,通过改变条件满足铝在氧气中的燃烧,为教师提供趣味性教学素材。 教学过程: 【情景引入】:前边学习了活泼金属钠跟氧气的反应,那么排在元素周期表中同一周期的铝这种元素单质跟氧气的反应,又是怎么样的呢? 【教师】:验证实验,就需要做实验,而做实验就需要准备实验用品,在这我给大家准备了一下实验用品:铝箔、铝粉、火柴、粗铁丝、酒精灯、坩埚钳、滤纸、双氧水、二氧化锰、药匙、集气瓶、玻璃片、锥形瓶、分液漏斗、双孔胶塞、乳胶管、水槽。

首先让同学们了解实验用品在本实验中的用途,并且让学生自己动手制备氧气若干瓶备用。 装置图如下:

【学生】:用双氧水和二氧化锰反应,采用排水法收集氧气。 【教师】:通过分析得知,铝和氧气为实验的两个变量。 实验一:改变铝的形状,控制氧气的浓度。

①讲带火星的火柴,伸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观察现象。

②将铝箔剪成2mm×50mm的条绕在火柴棍上,另一端固定在粗铁丝上,点燃火柴,立即伸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同时不断通入氧气(如下图所示),观察现象。

③用坩埚钳夹住一张1.5cm×5cm的滤纸一端,点燃后立即伸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观察现象。 ④在一张1.5cm×5cm的滤纸上,涂撒上一薄层铝粉,用坩埚钳夹住滤纸的一端,点燃后,立即伸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观察现象。

补充实验:

将铝箔条绕在火柴棍上(不要太紧太密,之间要留有一点缝隙),让其在空气中燃烧后,与在氧气中燃烧后的“灰烬”相比较,两者并无明显地差别。若将铝箔放在酒精灯外焰上加热,变红后,冷却,与上述两种方法产生的“灰烬”相比较,也无太大区别。再将“灰烬”放入氢氧化钠溶液中,都会产生气泡。证明“灰烬”的成分是铝,说明铝箔条绕在火柴棍上,点燃后在集气瓶中剧烈燃烧,发出的耀眼白光的现象主要是由火柴引起的。

实验二:用铝粉代替铝箔,用滤纸代替火柴,改变氧气的浓度。

①用坩埚钳夹住一张1.5cm×5cm的滤纸一端,点燃后立即伸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观察现象。

②在一张1.5cm×5cm的滤纸上,涂撒上一薄层铝粉,用坩埚钳夹住滤纸的一端,点燃后,立即伸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观察现象。

③用排空气法收集满一瓶氧气,与另一瓶盛空气的集气瓶口对口上下颠倒几次,用玻璃片盖好,备用。

a、用坩埚钳夹住1.5cm×5cm的滤纸一端,点燃后观察滤纸在上述其中一集气瓶中燃烧的现象。

b、在一张1.5cm×5cm的滤纸上。涂撒上一薄层铝粉,用坩埚钳夹住滤纸一端,点燃后,立即伸入另一集气瓶中,观察现象。

④用坩埚钳夹住2cm×5cm的滤纸一端,点燃后观察滤纸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 ⑤在一张2cm×5cm的滤纸上,涂撒上一薄层铝粉,用坩埚钳夹住滤纸一端,点燃后观察现象。

【板书】:

【教学反思】

发现一节课上好后,纵使设计时如何想方设法,上课的过程也很流畅,到后来总会有犯禁之处,总有新的想法。出于安全考虑,不是所有的实验都让学生动手,如果条件允许,在老师的监督和指导下完成实验,绝对能让学生对知识有一个深刻的印象。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因为学生的思维具有不可测性,有时老师也没预料到,这就要求教师的备课尽可能周全,也要求教师的临场应变。

个人简介:杜雅静,本科学历,自毕业以来一直在胡各庄中学从事高中化学教学工作,撰写的教学经验论文和教学设计多次获奖。工作成绩突出,多次被评为县先进。

通讯地址:滦南县胡各庄中学

联系电话:[1**********]


相关文章

  • 氧气的性质
  • 学习过程 一. 复习预习 空气的组成: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二.知识讲解 考点1:物理性质 1.通常状况下,____色._____味气体(P.S.:通常情况下,是指20℃,1.01×105Pa:标准状况下,是指0℃,1.01×105Pa:) ...查看


  • 氧气的性质用途教案
  • 第二节 氧气的性质和用途 (2课时) 一.教学知识点 1.氧气的物理性质 2.氧气的用途. 3.氧气的化学性质(碳,硫.磷.铁.蜡烛在氧气里的燃烧). 4.氧化反应与化合反应. 二.重.难.疑点 1.重点:(1)氧气的化学性质. (2)化合 ...查看


  • 氧气-人教版化学初三上第二单元2.2教案
  • 第二单元 课题2氧气 (参考课时:2课时) 1教学目标 1.1 知识与技能: ①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了解氧气物理性质. ②了解氧气的主要用途,初步认识物质的性质决定其用途. ③ 了解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氧化物的概念. 1.2过程与方法: ① ...查看


  • 制取氧气说课稿
  • 制取氧气 说课 本课题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是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 第二部分是活动与探究.为拓展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教材还特意介绍了如何大量制取氧气. 本课题是学生学化学以来遇到的第一种气体的制取. 氧气的制法及实验操作 ...查看


  • [氧气的性质和用途]+教学设计
  • <氧气的性质与用途>教学设计 一.教学分析 (一) 教学内容分析 1.本课题包括氧气的性质和化合反应.氧化反应.从介绍氧气的物理性质入手,通木炭.磷.硫.铁等几种物质在氧气中反应所发生的现象,总结出氧气的化学性质.通过实验和讨论 ...查看


  • 课题三[实验室制取氧气]教学设计
  • 课题三<实验室制取氧气>教学设计 [信息作者:左 君 王燕 发表时间:2011-12-26 浏览数:116 ] 课题三<实验室制取氧气>教学设计 宜城市李当中学 左 君 王燕 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 ...查看


  • 九年级化学第二单元知识点概括
  •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二单元知识点概括 我们周围的空气 第一节 空气 一. 拉瓦锡测定空气成分的实验 二百多年前,法国化学家拉瓦锡通过实验,得出了空气由氧气和氮气组成,其中氧气约占空气总体 2HgO 和2HgO 2Hg+O2↑. 积的1/5的结 ...查看


  • 第13讲+氧气的制备
  • 第十三讲 氧气的制取 [知识要点] 一.氧气的实验法制法: 1.原理:过氧化氢二氧化锰水+氧气 氯酸钾 氯化钾+氧气: 高锰酸钾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2.实验装置: 3.实验要点: (1)组装仪器: : (2)检查装置的气密性,装药品: ...查看


  • 氧气的制取教案[1]
  • 氧气的制取教案 教师:陈华纲 教学目标 知识:掌握实验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理解分解反应及其化合反应的区别:了解氧气的工业制法:了解催化剂和催化作用的概念. 能力:初步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初步培养学生分析.对比和迁移知 ...查看


  • 人教版 2.3 制取氧气
  • 2.3 制取氧气 同学们,大家好,前门我们已经了解到空气中一种重要的成分:氧气以及它的性质,那么通常情况下,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它的密度比空气密度大,为1.429克每立方厘米,且不易溶于水,氧气的化学性质总的说来是一种比较活泼的气体,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