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十国时期南北水路交通研究

第23卷第3辑2008年7月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Journal

ofChineseHistorical

V01.23,No.3

Geography

Jul.,2008

五代十国时期南北水路交通研究

颜杜文玉

(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陕西西安,710062)

[提要]五代十国时期的水路交通是目前研究中的一个空白。本文全面系统地考察了这一历史时期南北方的水

路交通状况,重点对以开封为中心的运河系统的变化情况和南、北方新开凿或疏浚的小运河进行了详尽地研究;其

次,对这一历史时期各地的自然水道的通航情况进行了考察。初步勾画出了五代十国时期全国水路交通网,对促进中

国古代交通史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关键词]汴河蔡五丈河天平渠永济渠江南河中江新洋江

[中图分类号]K928[收稿日期]2007一01一0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5205(2008)03一0125一09

[作者简介]王颜(1980一),女。陕西岐山人,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研究生、成阳师范学院历史系教

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隋唐五代史。

五代十国时期的水路交通情况基本同于唐代,北方的水路主要依赖运河,南方则以长江为主要水路交通干线,与其它江河如淮水、汉水、嘉陵、湘、浙、赣、闽、清等诸水,构成了水路交通网。与唐代不同的方面主要表现在:部分运河河段由于战争失修的缘故而壅塞,不能正常通航;新开辟了一些水路航道,这些新航道南北方均有分布;已经初步形成了以汴梁为中心的水路交通网,为宋代水路交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本文主要论述五代十国时期南北水路交通的这些新变化,至于海上交通线,限于篇幅,暂不涉及,将另行撰文研究。

安的广通渠已经完全壅塞,发挥不了交通作用了。其实这条运河早在安史之乱以后,就逐渐淤塞,漕运作用日趋式微,已经失去了水路交通的意义,五代时期只是持续了这种状态而已。

在这一历史时期由于洛阳一度还作为个别王朝的都城,为了漕运的需要,对通往洛阳漕路的维护还是比较重视的。这一段运河西起潼关北,中经洛口,东达荥阳北面的板渚,由此并入通济渠,即汴河。这一段运河自板渚导黄河人汴水,顺汴水故道合泗水而南入淮水。然后再至扬州的瓜洲入长江,最后到达余杭。

后梁虽自汴州起家,然称帝不久就把国都从汴州迁到了洛阳,其子继位后,又迁回汴州。后唐一朝始终以洛阳为国都。为了漕运的便利,也都比较重视通过这段运河来运输漕粮。需要说明

黄河以南的水路交通线

隋代动员大量的人力、物力开通和治理大运河,奠定了唐代贯通南北水路交通网的基本规模,再经过唐代的不断修整完善,形成了北至涿郡(今北京西南),南达余杭(今浙江杭州),西自长安,东到曹(今山东定陶西)、兖(今山东兖州)的水路交通网。在五代十国时期,沟通长

的是,从洛口至潼关段也是黄河河道,由于不再重要,因此这一历史时期的史书极少加以记载。其重视的主要是洛口至洛阳段的疏浚,因为从洛口至板渚段是黄河河道,最主要的工程是加固两岸堤坝,河道倒不必疏浚。关于后梁的疏浚情况,史书阙载,不得而知,后唐统治时期的情况

】25

 

如下:

从洛口至洛阳的这一段运河,自洛口以下利用了洛水的自然河道,在偃师西另挖掘了一条漕渠,向西直达洛阳城,隋唐时期一直是如此,后梁及后唐初期也是如此。但是在同光二年(924年)时发生了变化,通过这一段漕渠运输粮食似乎不太重要了,而是从洛口沿洛水直达洛阳。发生这一变化的原因到底是什么?由于史料残缺,现已无法搞清了。正是由于漕运水道发生了这种变化,所以后唐政府不得不重视对洛河的疏浚,如这年四月,“开淘洛河到故洛城”①。故洛城指汉魏洛阳城,在隋唐五代洛阳城的东面18里处。开淘洛河的目的显然是为了通航。但是这样改道后,就造成了漕粮不能通过水路直达仓口,漕船到达洛阳后,需要通过陆运才能使粮食入仓。所谓“洛河水运自洛口至京,往年牵船下卸,皆是水运,牙官每人管定四十石。今洛岸至仓门稍远,牙官转运艰难,近日例多逃走”o。以前漕船自洛口入洛水后,再入漕渠,直达洛阳城中的太仓门,故日“皆是水运”。改从洛水河道到达洛阳后,由于洛水岸距仓门有一段距离,牙官无法承受陆路运送的经济负担,只好逃亡了事。于是在唐明宗长兴四年(933年)三月,三司使奏请:在洛水北岸,“别凿一湾,引船直至仓门下卸,其工欲于诸军、慊人内差借”。皇帝遂令捧圣指挥使朱洪实率军士负责此事,开凿了一条河湾,“至赡国仓门”o。

不过,在改从洛水漕运初期,从偃师西至洛阳的这一段漕渠似乎并没有完全废去,如同光三年(925年),大旱,洛阳缺粮,军心不稳,至十一月时,情况进一步恶化,“租庸使孔谦日于上东门外望诸州漕运,至者随以给之”④。上东门为洛阳城东门之一,其东面共有三门,从北向南依次是上东、建春、永通三门,上东门位于最北边,紧靠漕渠,故孔谦每日在上东门外张望,希望漕船能多多来到。从这一记载看,漕渠似乎仍然承担着一定的漕粮运输任务,其彻底的废弃应是在后晋迁都汴州之后。

五代的大多数王朝都建都在汴州,称之为开封府,自后晋以来诸朝皆是如此。后晋之所以选择汴州作为国都,而不是洛阳,纯粹是出于经济方面的原因,也就是为了借用运河之便,解决漕运的问题。晋高祖石敬瑭在迁都诏书中说:。当数朝战伐之余,是兆庶伤残之后,车徒既广,帑

126

 

廪咸虚,经年之挽粟飞刍,继日而劳民动众,尝烦漕运,不给供须。今汴州水陆要冲,山河形势,乃万庾千厢之地,是四通八达之郊,爰自按巡,益观宜便,俾升都邑,以利兵民。汴州宜升为东京,置开封府。”o这段话将其迁都的目的已经说得非常清楚了。

五代时期汴州的水路交通主要指黄河、汴河、蔡河、五丈河,黄河是自然水道,不必多说了。汴河在隋代叫通济渠,唐代改称汴河、汴渠,五代仍沿唐时旧称;蔡河在唐代已经存在,.宋代叫惠民河;五丈河,也叫五丈渠,就是武则天时开挖的湛渠,宋代叫广济河。后晋既然图汴州水路交通之便利,说明这些水道在这一时期仍然畅通,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方便漕运,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这一时期的运河已经无法贯通南北了,详情后面还要论到。

五代各朝对汴州周围的水道疏通主要集中在后周统治时期,只有在后唐同光二年(924年)二月颁诏,疏浚过索水,其余各朝极少进行过疏浚工程。同光二年(924年)命蔡州刺史朱勃浚索水,“通漕运”。胡三省注日:“水经注:‘车关水出于嵩渚之山,发于层阜之上,一源两枝,分流泻注,世谓之石泉水,东流为索水,西注为车关水。,索水在成皋北。”⑥可知索水乃是一条小河。著名历史地理学家史念海先生指出:“当济水畅流时,索水下游即人济水。后来济水干涸,汴河凿成,索水当又成为汴河支津。……索水本是一条小河,原不为开凿运河者所重视,这时忽然加以疏浚,当是汴口进水不多,难以满足要求。”⑦蔡州,治今河南汝阳,命其刺史疏浚索水,并不表明索水就在蔡州境内,他只不过奉命

①《册府元龟》卷497《邦计部・河渠二》,(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影印明刊本,第5955页。

⑦《五代会要》卷27《漕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431页。其中。往年”,原文为“往来”,据《册府元龟》卷498《邦计部・漕运》‘改。

o《五代会要》卷27《漕运》,第431页。

④《资治通鉴》卷274,后唐庄宗同光三年十一月,(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第8950页。

o《册府元龟》卷14《帝王部・都邑二>,第166页.⑥《资治通鉴》卷273,唐庄宗同光二年二月条胡注,第8916页。

⑦史念海:‘中国的运河),(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221页。

接受差遣而已。

周世宗统治时期为了加强漕运和征伐南唐的淮南,曾经较大规模地整修过开封周围的水道。首先整治的是汴河,史载:“汴水自唐末溃决,自埔桥东南悉为污泽。”①胡三省说:“宪宗元和四年,析徐州之符离、蕲,泗州之虹,置宿州,治埔桥,在徐州南界汴水上,当舟车之会。”o据此可知,自今宿州市东南的运河已经阻断,从而使沟通南北的大运河只有埔桥以北段可以通航使用。为了征伐南唐,夺取淮南,只有疏浚阻断的汴河,才能保证战争所需物资的运输。于是,周世宗于显德二年(955年)十一月,“先命武宁节度使武行德发民夫,因故堤疏导之,东至泗上;议者皆以为难成,上日:‘数年之后,必获其利"。胡三省注日:“谓淮南既平,藉以通漕,将获其利也。”o但是在后来的征伐南唐的战争中,周水军的战船并不能直接由淮水驶入邗沟,这是由于邗沟的水面高而淮水的水面低,前代遂在邗沟人淮处筑了一条北神堰,以调整水位。周水军的船舰高大,受北神堰之阻,所谓“世宗至楚州北神堰,齐云舟大,不能过”④。然而在其附近有一条鹳水,周世宗于显德五年(958年),“欲凿楚州西北鹳水以通其道,遣使行视,还言地形不便,计功甚多。上自往视之,授以规画,发楚州民夫浚之,旬日而成,用功甚省,巨舰数百艘皆达于江,唐人大惊,以为神”o。需要说明的是,对于商船和漕船来说,北神堰并不构成行驶障碍,否则前代修筑北神堰就没有任何意义了。经过这样一番的整治后,鹳水遂成为沟通淮水与邗沟间的又一条新水道,艨艟巨舰都可以由邗沟直达长江了。

由于黄河泥沙沉淀的缘故,汴口经常被淤积而影响通航,这种情况早在唐代就时常发生。为了保证漕运的畅通,五代各朝均对汴口的疏浚比较重视,汉隐帝乾韦占三年(950年),“遣前棣州刺史周景殷河阴淘杼汴口”⑥。显德六年(960年)二月丙子朔,周世宗“命枢密使王朴往河阴县按行河堤及修汴口水门”。接着又在同月壬午,“命侍卫都指挥使韩通、宣徽南院使吴延祚,发徐宿、宋、单等州丁夫数万,以浚汴河”⑦。这样双管齐下,再加上此前疏浚鹳水等水利工程,使得沟通南北的水路终于在五代末年全面通航了。扬州至杭州段,在五代十国时期一直畅通,南唐政府还利用它运输漕粮。当时全国尚未统

 

一,因此南北水道的开通并不意味着江南漕船可以直达开封,但对商船来说,却提供了莫大的便利。

五代时期对蔡河的整治记载不多。蔡河原本是唐人杜佑提出来新挖凿的一条运河,因为藩镇割据战争的影响,汴河时常被切断,为了解决漕运转输的困难,杜佑提出由汴州南下,人琵琶沟,绝蔡河至陈州(今河南淮阳)人颍水,由颍水入淮水,就可以避开藩镇军队控制汴河。这个计划由于平定李纳之乱,遂被搁置起来,后来经李艽、李勉等人的努力,终于把蔡河疏浚成功了。之所以称其为疏浚,是因为它大体上沿用了古代鸿沟系统中的狼汤渠,只要对这些淤塞的古水道加以疏浚,就可以恢复通航。

五代时期由于对蔡河维修的轻视,致使其水量小而难通漕运。于是在后汉乾韦占三年(951年),令郑州官员疏引郭西水,人中牟渠,“以增蔡水漕运”。但是此举并没有彻底解决蔡河水量小的问题,尤其是蔡河水匮段约长十多里,。水小岸狭,或时干浅”。同年,司勋员外郎李钦明建议,在定力禅院西,决开汴河,引其水入蔡河,以增加其水量④,解决陈蔡等地漕运量有限的问题。至后周显德六年(960年)二月,周世宗又命马军都指挥使韩令坤负责,在开封城东,导引汴水入于蔡河,“以通陈、颍之漕”@。由于蔡河的南半段是颍水的自然河道,加之有派水、小汝水等河流的注入,水量充沛,而北半段水量较小,又没有天然河流的注入,故五代时期对蔡

①《资治通鉴》卷292,周世宗显德二年十一月,第9532页。

⑦《资治通鉴》卷250,唐懿宗成通三年八月条胡注。第8100页.

④《资治通鉴》卷29z,第9532页。

④《新五代史》卷62《南唐世家》,(北京)中华书

局,1974年,第776页。

⑤《资治通鉴》卷294,周世宗显德五年正月,第

9577—9578页.《新五代史》卷62《南唐世家》,记鹳水

为“老鹳河”。

⑥《册府元龟》卷497《邦计部・河渠二》,第5957

页.

⑦《册府元龟》卷497《邦计部・河渠二》,第5958

页。

④《册府元龟)卷497<邦计部・河渠二》。第5957

页。

⑨《资治通鉴》卷294,第9595页。

127

河的整治,主要集中在这一段。话虽如此,但并不表示颍水河道就不需要疏浚,从现有史料看,五代时期对其疏浚整治的情况还是有所记载的,如“明宗天成三年正月,陈州奏开颍河”①。很可能是对蔡河人颖段河道的整修。经过了五代时期各朝的努力,蔡河的通航能力大大改善了,不仅可以行驶商船、漕船,而且还可以行驶兵船。周世宗征伐南唐时,其中一支水军由大将王瑗统率,“自蔡河以入淮”⑦。

在周世宗统治时期还整治了五丈河,使其得以继续发挥运输作用。五丈河的前身乃是唐武则天时所修的湛沟,是引汴河水入白沟而修成的。它由开封东北经曹州注入大野泽,可以用来运输曹、兖等州租赋。不过至五代时期由于水量过少,这条运河已经淤浅断航了,周世宗不仅重新恢复了这条水道,而且还将它与济水相连,从而使水路得以延长。但是诸书有关此事的记载多有歧义,需要加以缕析。据《旧五代史》卷119《周世宗纪六》载:显德六年(959年)二月“甲申,发滑、毫二州丁夫浚五丈河,东流于定陶,入于济,以通青、郓水运之路”。《五代会要》卷27《漕运》载:。(显德)四年四月诏:疏下汴水一派,北入于五丈河,又东北达于济,自是齐鲁之舟楫皆至京师。”两书所记相差约两年时间。另据《资治通鉴》卷293载:显德四年(957年)四月“乙酉,诏疏汴水北人五丈河,由是齐、鲁舟楫皆达于大梁”。《册府元龟》卷497《邦计部・河渠二》所载,与《会要》同。又载:显德六年(959年)二月“甲申,……又命步军都指挥使袁彦浚五丈河,分遣使臣发畿内及滑、毫等州丁夫数千以供其役”o。《玉海》卷

】28

22《宋朝四渠、四河》条亦载:“周显德四年疏汴水人五丈河,又东北达于济。”

从以上情况看,显然是显德四年(957年)引汴水入五丈河,东入济水,以通齐鲁舟楫,显德六年(959年),只是再次疏浚五丈河而已。因为五丈河容易淤塞,所谓“而五丈河,常苦淤浅,每春初农隙,调发夫众,大兴力役”④。从史书记载来看,宋朝建立不久,即于建隆二年(961年)二月,“命给事中范阳刘载往定陶督曹、单丁夫三万,浚五丈渠”⑤。

“建隆三年正

月,遣右龙武统军陈承昭护修五丈河役,车驾临视,赐承昭钱二十万”⑥。可见五丈河自疏通以来,淤积是多么地迅速,以致于每一二年就要疏浚一次。后来,虽然疏浚没有初期这么频繁,但每隔数年亦要疏浚一次,类似记载不绝于宋代史籍。搞清了这一点,就可以确定五丈河发挥运输效力应从显德四年(957年)始。

综合以上情况,就可以将五代后期开封至莱、登等州的交通路线比较清楚地勾画出来了。应是从开封乘船出发,顺五丈河经今兰考,直至曹州(今山东定陶西),人大野泽(即梁山泊),在今山东梁山县(即大野泽东北)入济水,经郓

州(今山东东平西北)、鱼山,再折向东北,至齐州(今山东济南)、章丘(今山东章丘西北)、济阳(今东邹平东北)、高苑(今山东恒台西北)、博昌(今山东博兴),向东流入今渤海。青州(今山东益都)、莱州、登州(今山东蓬莱)等州也可通过这条水路,直达开封,当然它们先要通过一段陆路,到达济阳或高苑、博昌后,才可弃车马而登船,尽管如此,比之以前已经方便多了。

①《册府元龟》卷497《邦计部・河渠二》,第5955

页。

⑦《新五代史》卷50《王瑕传》,第569页。

③《册府元龟》卷497《邦计部・河渠二》,第5958

页。

④[宋]江少虞:《宋朝事实类苑》卷21《官政治绩

・漕河》,(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255

页。

o《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太祖建隆二年二月,第39页,(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点校本。

⑥《宋史'卷94‘河渠志四》,

(北京)中华书局,

1977年,第2339页。

 

黄河以北的水路交通线

五代时期黄河以北的水路主要指隋代所修的永济渠,它“是利用黄河支流沁水的下游,引沁水东合淇水。淇水东北流人海,永济渠就循着淇水东北行,到了今河北静海县独流镇折而西北行,于今永清县北合桑干水(今永定河),再西北达于当时的琢郡,也就是唐时的幽州(治所在今北京市)”①。但是到了五代时期,由于长期战乱,统治阶级对其无暇疏浚,致使这条运河时断时续,不能稳定地发挥漕运与交通作用。自从后唐灭梁后,黄河南北归于一统,为了漕运的便利,当时的统治者也开始重视对这条运河的整治。从现有记载来看,其整治的河段及时间有如下数次:

后唐庄宗同光二年(925年)三月,“敕郓州差兵二千,自黎阳开河,以通漕运”②。黎阳(今河南浚县东北)并不属于郓州所管,而是隶属于卫州,此次从郓州调兵,当是卫州修河人力不足,故从郓州调兵支援。从地理位置上看,黎阳毗邻永济渠,当是这一段运河河道发生淤积,而且工程量较大,不得已才从外地调兵整治。

后唐明宗长兴三年(932年),对永济渠最北端又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整治,关于记载诸书大体相同。《册府元龟》卷497《邦计部・河渠

二》载:

长兴三年三月幽州奏:重开府东南河路一百五十里,阔九十步,以通漕运。

五月,幽州进呈新开东南河路图,自王

马口至淤口,长一百六十五里,阔六十五

步,深一文二尺,可胜漕船千石。

另据《册府元龟》卷498《邦计部-漕运》载:

(长兴)三年二月幽州奏:重开府东南

河路一百五十里,阔九十步,以通漕运。

五月,幽州进王新开东南河路图,自王

马口至淤口,长一百六十五里,阔六十五

步,深一丈二尺,可胜漕船千石。

这两段记载内容基本相同,不同之处是长兴三年(933年)三月与二月之别。另据《旧五代史》卷43《唐明宗纪九》载:

(长兴三年)六月壬子朔,幽州赵德钧

奏:新开东南河,自王马口至淤口,长一百

 

六十五里,阔六十五步,深一丈二尺,以通

漕运,舟胜千石,画图以献。@

综合以上记载可知,幽州实际上仅整治了一

段运河,从“重开”二字可知这段运河乃是永济渠的旧河道,所谓“府东南”,因为幽州为都督府,故称之。“东南”二字也揭示了新整治的这段河道即永济渠旧河道,因为永济渠就在幽州城东南通过。那么为什么会有河道长短、宽窄前后不同的记载呢?当是前一次上奏时仅疏浚了150里,数月后全部完工,实际整治了165里,而宽度降到了65步。上引记载明确说整治的这段运河自王马口至淤口,王马口在何处?已无法详考,然淤口必指淤口关,位置在今河北霸州东50里信安镇,紧靠滹沱水,而滹沱水与永济渠相连,是永济渠的水源之一。由此地向东北再折向西北上移165里,大体上可到沃州(北京大兴县东南30余里)至雍奴(河北武清西北)之间,王马口当在这个区间。由于契丹骑兵经常南下骚扰漕运之路,于是赵德钧在幽州东50里故潞城县(今北京通县东)的潞水东岸筑城驻兵④;又在幽州以东百余里的阎沟(今北京市西南良乡镇南)筑垒,驻兵守之,因名良乡县⑤;在幽州与蓟州之间筑三河城(今河北三河东北),“三河接蓟州,有漕运之利。初聚工兴筑,虏骑遮我粮舡,.云:‘此我疆界,安得设板筑?’德钧以礼责之,出师将击,虏乃退去。故城守坚完,到今为形胜之要”⑥。经过赵德钧的这一系列经营后,使得通往幽州的漕运水路畅通无阻,有效地防御了契丹的骚扰,保证了漕路的安全。

但是自从石晋将幽云十六州割给契丹之后,永济渠的北半段便断航了,不过南半段仍然是此后诸朝向河北运输漕粮的重要水道。

①史念海:《隋唐时期的运河和长江的水上交通及其沿岸都会》,《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4年第4期,第2

页。

o《册府元龟》卷498《邦计部・漕运》,第5972页。③另据《旧五代史》卷98《赵德钧传》载:。德钧奏发河北数镇丁夫,开王马口至游口,以通水运,凡二

百里。”文中所谓“游口”当为淤口之误,又二百里之

数与诸书所记相异,故不取。

④《册府元龟》卷410《将帅部・壁垒》,第4877页。@《旧五代史》卷98《赵德钧传》,(北京)中华书

局,1976年,第1309页。

⑥《册府元龟》卷410《将帅部・壁垒》,第4877页。

129

后周时对永济渠也进行过整治,目的是为向北对契丹开战,以收复幽云失地。至显德六年(959年)四月庚寅,“韩通奏自沧州治水道入契丹境,栅于乾宁军南,补坏防,开游口三十六,遂通瀛、莫”①。乾宁军位于今河北青县,其以北地区已经被后晋割给了契丹。韩通此次疏浚永济渠南起自沧州北至乾宁军,从而为周世宗率大军北征疏通了运送兵员和粮饷的运道。史载说:“(四月)丁酉,上御龙舟沿流而北,舳舻相连数十里;己亥,至独流口,诉流而西。辛丑,至益津关。”独流口位于今天津市静海县北独流镇。从这里再折向西,进入南易水,至益津关(今河北霸州),“自是以西,水路渐隘,不能胜巨舰”,于是舍船改走陆路④。有一种说法认为周世宗自独流口折入了白沟河@,笔者认为可能有误,因为因为周世宗出兵之时,任命韩通为陆路都部署、赵匡胤为水路都部署,水陆并进。据《资治通鉴》卷294显德六年(959年)四月条载:“太祖皇帝先至瓦桥关,契丹守将姚内斌举城降,上入瓦桥关。”可见赵匡胤率水军先至瓦桥关(今河北雄县),周世宗从陆路后至。上面所说的水路渐隘,“不能胜巨舰”,指的是周世宗所乘的龙舟,而非普通水军所乘之船。如果周水军向西折入白沟河,虽也可到达益津关,但却不能到达瓦桥关;只有顺南易水向西,才能满足既可到达益津关,又能到达瓦桥关的条件。再说顺白沟河向西,过了益津关后不远,河道便折向北,深入契丹腹地,周世宗在周围地区尚未攻占的情况下,作为皇帝如何敢冒如此大的险,亲蹈险境,需知当时在他身边的尚不足一旅之众④。至于上引史书中所说的“遂通瀛、莫”一句,并非指韩通把渠道开到了这里,因为疏浚运道时,这里尚为契丹所占据,他怎么可能从容地把渠道修到那里去呢?通到瀛、莫二州境内的唯一自然水道就是南易水,因此这一句话是指韩通疏通沧州以北.的水道后,通过自然水道(南易水)就可以到达二州境内了。

周军此次北征一路顺利,先使益津关、瓦桥关守将投降,从而隔断了瀛、莫二州守军与幽州等地的联系,迫使其也不得不归降于后周,如果不是周世宗突然患病南撤,后周军队的战果可能还要更大一些。

后晋天福六年(941年)九月,“前邺都皇城使张延美进表陈利便,请开淘相州界天平渠,

130・

通济运。从之。仍委自往计度”⑤。天平渠始修于东魏天平时(534—537年),故名之,其渠首在今河南安阳北40里西高穴村的漳河边,南接今安阳市北的安阳河,即古洹水,是重要的古代引漳水利工程。唐高宗咸亨三年(672年),重修天平渠并扩大支渠,以增加灌溉面积。其实天平渠不仅具有灌溉效用,即使在古代也具有通航运输的作用。后晋之所以修治天平渠,目的是非常清楚的,就是为了“通济运”。洹水在繁阳西北入永济渠,从永济渠向北航行,人洹水后向西航行可人天平渠,顺天平渠向北可人漳水,顺漳水经沼州、邢州境内,再向东北可达冀州,向西北顺汶水可至赵州,顺斯汶水则可达恒州境内。后晋重新疏浚天平渠就是为了达到这个目的。

晋出帝即位后,与契丹关系交恶,双方战争连绵不断,这条水道就发挥了较大的漕运作用,为前线运去大量的军需粮饷。如张彦泽奉命屯兵于恒、定等州时,“时易州地孤,漕运不继,制令邢、魏、相、卫飞挽以输之,百姓荷担累累于

①《资治通鉴》卷294,周世宗显德六年四月,第9596页。

⑦《资治通鉴》卷294,周世宗显德六年四月,第

9596页。

③史念海:《中国的运河》,(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223页。

④《资治通鉴》卷294。显德六年四月条载:“上登

陆而西,宿于野次,侍卫之士不及一旅,从官皆恐惧。”据此可知,周世宗在益津关附近登陆后,是向西而行

的,目的地是瓦桥关。如果顺白沟河而行,此时则需向

南方能到达瓦桥关。

⑤《册府元龟》卷498《邦计・河渠二》,第5956页。

 

路。彦泽每援之以行,见赢困者,使其部众代而助之”①。运往易州的粮饷当通过天平渠顺漳水而北运,只是在不通航运之处,通过陆路使百姓运之,这就是后晋政府动员邢、魏、相、卫等州百姓运粮,而没有动员陆路距易州更近的贝、冀、沧、瀛等州百姓的根本原因之所在。从这条记载也可以断定,白天平渠沿漳水而上的水路运道,还不能直达恒州,说明后晋对这条水道的疏通是比较有限的。

南方各地的水路交通线

江南地区自然水道密布,与人工运河相互交错,形成了四通八达的水路交通网,其水路交通之发达,是北方地区所难以比拟的。所谓“凡东南郡邑无不通水,故天下货利,舟楫居多”o。江南地区的运河最主要的当然是江南河,其北起京口,经常州、苏州,环太湖东侧至余杭,“八百余里,广十余丈,使可通龙舟,并置驿宫、草顿”@。这是隋代的情况。唐五代时期对这条运河的各段进行过大规模的整治,使其得以继续发挥沟通南北交通大动脉的作用。

在五代十国时期最大的工程便是南唐对练湖的整治。江南河京口至丹阳段,由于地形较高,河道缺水,需要靠丹阳附近的练湖水进行补充,所谓“湖水放一寸,河水涨一尺”,可见其对维持运河水量的重要性。但是由于沿湖百姓围湖造田,致使湖面日益缩小,无法贮水,自然也就不能保证为运河补充水源。唐代宗永泰(765—766年)中,润州刺史韦损就曾大规模地整治过练湖,修斗门,扩湖面,使湖面周长达80余里,不仅可以保证农田灌溉之需,而且为运河提供了丰富的水源,“自是河漕不涸”④。然而经过漫长岁月,尤其是唐末“兵乱之后,民残湖废。安仁义取斗门余木,以修战备。自此近湖人户,耕湖为田”。使得练湖早已失去了调节运河水量的作用。南唐丹阳县令吕延桢为了恢复运河交通,上奏其皇帝,主持了整治练湖的工程,立斗门,筑堤岸,恢复了练湖往日的规模和景象,经过整治后,练湖“波澜弥弥,鱼龙以依。菰蒲莓莓,邑人所资。步之终日,不得其极。望之若海,莫知其涯”⑤。使练湖重新能够为运河提供水源,从而对维持这条重要运河的畅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五代十国时期还对江南地区其它一些水道进行过疏浚和整治。首先,谈谈对秦淮河的整治。秦淮河是指句容、溧水、茅山一带的来水,汇合后流入长江,自秦代以后称为秦淮河。六朝时期多次对其进行疏浚,使其成为一条重要的水上航道。在杨吴统治时期,将其引入金陵城,使其成为贯通城中的重要航道。南唐中主李璨统治时期,对金陵城中的这一段河道再次进行疏浚和修整,从而奠定了今日南京秦淮河的基本规模⑥。

其次,新开凿了新洋江。这条河流在昆山境内,“本有故道,钱氏时常浚治之,号日新洋江,既可排流潦以注松江,又可引江流溉冈身也”⑦。所谓钱氏,即指吴越国统治时期。这条水道开凿后,不仅可以补充江南运河的水量,而且沟通了与松江的航道,使航船通过松江可以到达新洋江乃至于通往娄江,使太湖流域的水上交通线更加密集,交通更加便捷。

其三,华亭(今上海松江)境内的水道。这一带在五代十国时期归吴越国管辖,其主要水利工程是吴越天宝八年(915年),开浚了通向淀山湖的急水港。宝正二年(927年),浚柘湖及新泾塘,由小官浦人海。还在华亭县城内的普照寺后开凿仓河,“讫为运道”,“南通丰乐桥,东绝通波塘,与丘家湾水合”。使华亭县一带的水上通道得以完善④。

①《旧五代史》卷98《张彦泽传》,第1306页。⑦[宋]王谠:《唐语林》卷8《补遗》,(上海)上海

古籍出版社,1978年点校本,第282页.

o《资治通鉴》卷181,隋炀帝大业六年十二月,第

5652页。

④《新唐书》卷53《食货志三》,(北京)中华书局,

1975年,第1368页。

⑤《全唐文》卷871,吕延桢:《复练塘奏状》、《练湖碑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4041—

4042页。

⑥《江南通志》卷11《舆地志》,文渊阁四库全书,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影印本,第404页}

《宋朝事实类苑》卷47《休祥梦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点校本,第618页.

⑦[宋]朱长文:《吴郡图经续记》卷中《水》,第

484册,文渊阁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7年影印本。第29页。

④张剑光:《唐五代江南水上交通路线的建设》,《历史教学问题》,2002第2期,第13页。

131

其四,台州宁海县(今浙江宁海)新开凿了通向大海的水上通道。宁海县城的东面即东海的三门湾,仅仅数十里的距离,但是长期以来却没有通向大海的水上通道,致使这一具有建设良港条件的海湾得不到开发。后周显德三年(956年),县令祖孝杰决定开凿这一通道,他接受水工黄允德的建议,“谓县北地坦夷,宜凿渠通海,引舟入梁,以通百货,遂弃田七顷,发民丁六万浚之。既而渠成”①。这条水道后来并没有发挥出效益,原因是河道地形低,而海平面高,因此无法使船只驶入大海。尽管如此,当时人们急于开拓海外市场,发展商业的努力还是值得赞赏的。

其五,整治中江,疏通航道。这条古水道非常重要,它由荆溪、溧水、芜湖水等几段水道构成,连通了太湖、固城湖、丹阳湖、长江。其重要性不仅表现在沟通太湖至芜湖间的内河航行,还表现在可以连通青弋江之间的水路交通。.这一水道在荆溪上游的青溪段,是一条古运河,地势西高东低,上下游落差有五、六米。在汛期期间,荆溪上游的来水自西向东排泄,大量排入太湖,从而增加了太湖洪水的负担。但是在旱季由于来水不足,河床干涸,致使无法通航。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吴杨行密的部将台蒙,在这一段河道修建了五堰,目的在逐级抬高此段河道的水位.把水位差分散在各河段之间,使得常州地区运输军粮的船只能够行驶到宣州去,同时也可以节制了西水东来的流量②。但是,五堰的修建却带来了一个不利的方面,即仅可以通过载重量轻。的船只,大船无法通航。

江汉地区的水路交通也很发达,主要有四条水路交通干线:一是长江干道;二是由长江人汉水,溯汉水而上至襄阳,入白河可达南阳盆地,或从襄阳继续溯汉水而上,可达均、金、洋、梁

】32

 

诸州;三是自襄阳南下由江陵入长江下东南,经岳州,过洞庭湖,溯湘江至潭、衡等州,或经洞庭湖至澧、朗等州;四是指横穿江汉平原、连结长江与汉水的夏水③。此河从今沔阳南下再折向西北,经监利,在江陵东南的今湖北沙市附近汇入长江。

从江州过鄱阳湖,可达饶州,如溯赣水南下,可至洪州、吉州、虔州等地。因此,江汉平原与今湖南、江西一带的水路交通亦非常方便。甚至可以从衡州出发,沿湘水直达岭南北麓。这条水路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畅通无阻了。

以上所述的以江汉地区为中心的水路交通线,均为自然水道,人工开凿的水道极少,这是这一区域水上交通的一个特点。在五代十国时期对这些自然水道的利用是非常充分的,除了南北商贾船舶往来频繁外,利用这些水道进行漕运,也是当时政府的一项重要选择。如后周设置了沿江发运务的机构,“差均、邓两州人户,自备舟船,水运粮盐,供馈军食”④。这是指沿汉水、白河一线设置的水运机构。南方各国之间的战争多为水战,其水军行动也均利用了这些自然水道,如马楚与荆南交战时,楚国便是通过湘水运兵,经洞庭湖,沿长江进军,甚至直逼江陵

城下@。

岭南、福建一带的水路交通也多是利用自然水道,在这一历史时期未见其开凿过人工水道。在岭南地区西江水是主要的水道,其至广州湾入海,流经的城市主要有番禺、端州、康州、封州、梧州,溯阳水可达柳州。后唐天成四年(928年)三月,楚国出动水军进攻南汉,包围了封州,南汉皇帝命大将苏章率战舰百艘援救。两国水军就是沿着这条水道进军的。史载:“(苏)章至贺江,沈铁缰于水,两岸作巨轮挽缰,筑长堤以隐之,伏壮士于堤中。章以轻舟逆

①[宋]陈耆卿:《赤城志》卷25《山水门七・宁

海》,文渊阁四库全书,第486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影印本,第797页。

o郑肇经:‘太湖水利技术史》,(北京)农业出版社,1987年,第156页.

@牟发松:《唐代长江中游的经济与社会》,(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89年,第212页。

④《册府元龟》卷498《邦计部・漕运》,第5973页。

⑤何灿浩:《唐末五代的水军与水战》,《宁波大学学

报》,2001年第1期,第40一45页。

战,阳不利,楚人逐之,入堤中;挽轮举组,楚舰不能进退,以强弩夹水射之,楚兵大败,解围遁去。”①贺江又称封溪水、临贺江,即今广西贺县南的贺水,它是西江水的支流之一。后来北宋大将潘美灭南汉时,也是先包围贺州(今广西贺县东南),声言顺流直趋广州,可见顺贺江也是可以到达广州的。西江水的上游为三条支流,除了贺江外,还有桂江和阳水(浔江),这些自然水道在当时皆可通航,可到达今湖南、广西一带。

福建能够通航的水道并不多,最主要的水道是建阳溪(今闽江)。其发源于武夷山,在上游有三条支流汇入,即邵武溪、将乐溪和溪水(今九龙溪),汇集后至福州人海,从而构成了福建地区的主要水系。这条水道除了作为商船的主要交通航线外,也用于运兵。在福建地区建国的王闽政权的水军主要就活跃于这条水道上。王延政于天福八年(943年)二月称帝于建州,次年十二月,

“延政遣统军使吴成义帅战舰千艘攻福

州”⑦。这支水军走的就是这条水道。。至于从福州至泉州、漳州,如果走水路,则必须走海路,此外,从福州通过海路还可以到达杭州、莱州等地,这些都不是本文论述的内容,就不多说了。

川蜀地区也是江河分布比较密集的一个区域,但是由于特殊地理环境的原因,这一地区的江河大都水流湍急,河道复杂,并不适合航行,如大渡河、安居水、南广水、白水等,即使有些大江河,其上游段也不适合航行,如长江、沱江

就是如此。在这一地区最主要的水道是嘉陵江、岷江、长江等。在五代十国时期长江三峡的航道就已经非常繁忙了,从上流来的船只川流不息地通过三峡,驶向下江地区,从这里乘船南下,可达江陵、鄂州、江州、金陵等地。当地政权在长江沿线也部署了不少水军,据载,后蜀皇帝“孟知祥置左、右飞棹兵六营,凡六千人,分戍滨江诸州,习水战以备夔、峡”o。岷江是一条适航性较好的自然水道,商船往来频繁,著名的乐山大佛就是唐代商人祈求航行平安集资修建的。嘉陵江是东川地区的主要水道,舟楫颇多,顺江而下,至渝州(今重庆)汇于长江。此外,沱江的部分河段也能行船,是成都平原与长江之间的重要航道,尤其是下游河道可以航行较大的船只④。由于这一地区特殊的地理环境,以上所述的水道大多只能在本区域内通航,欲要与其它地区的水路交通线相连,惟一的通道便是长江,故长江对这一地区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①《资治通鉴》卷276,后唐明宗天成三年三月。第9016页。

⑦《资治通鉴》卷284,后晋齐王开运元年十二月,

第9278页。

③《资治通鉴》卷275,后唐明宗天成元年九月,第

8992页。

④[宋]乐史:《太平寰宇记》卷85《剑南东道四・

荣州》,第469册,文渊阁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影印本,第691页。

TheStudyon

Water

CarriageinFiVeDynastiesandTenKingdomsPeriod

Wang

(CofzPge

Yan,Du

We9yu

Uhiw"缸y,Xi’nn,710062)

FiveDynastiesandTenKingdomsPeriodis

on

D,Hi5tD“c4z口以dC“z£“mzstudy

on

J咒5£缸口£P,S^口口竹捌NDr批Z

water

in

Abstract:Theblank.

Inthis

transport

with

paper,

thereis

comprehensive,

on

systematicstudy

waterwaytraffic

conditionsin

SouthandNorthinthisperiod,focusingconsidered

as

thechangesof

Kaifeng’s(开封)canal

systemwhichis

out

thecenterofcanalsystems,onthestudyofthenewsmallcanalswhichweredigged

inSouthandNorth.

Secondly,Ittrytocheckandexplorethetransportingsituationofnaturalwater—

can

waysaroundChinainthisperiod,those

help

usto

figureoutthewholenetworkoftransportwith

waterinChinaintheFiveDynastiesandTenKingdomsAges,thatisresearch

on

significanceforpromotionof

thehistoryoftransport.

Keywords:Bian

river(汴河);Cairiver(蔡河);WuzhangRiver(五丈河);Tianpingcanal(天平

渠);Yongjicanal(永济渠);JiangnanRiver(江南河);Zhon翻iangriver(中江);XinyangJiangriver

(新洋江)

133

・・

 

第23卷第3辑2008年7月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Journal

ofChineseHistorical

V01.23,No.3

Geography

Jul.,2008

五代十国时期南北水路交通研究

颜杜文玉

(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陕西西安,710062)

[提要]五代十国时期的水路交通是目前研究中的一个空白。本文全面系统地考察了这一历史时期南北方的水

路交通状况,重点对以开封为中心的运河系统的变化情况和南、北方新开凿或疏浚的小运河进行了详尽地研究;其

次,对这一历史时期各地的自然水道的通航情况进行了考察。初步勾画出了五代十国时期全国水路交通网,对促进中

国古代交通史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关键词]汴河蔡五丈河天平渠永济渠江南河中江新洋江

[中图分类号]K928[收稿日期]2007一01一0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5205(2008)03一0125一09

[作者简介]王颜(1980一),女。陕西岐山人,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研究生、成阳师范学院历史系教

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隋唐五代史。

五代十国时期的水路交通情况基本同于唐代,北方的水路主要依赖运河,南方则以长江为主要水路交通干线,与其它江河如淮水、汉水、嘉陵、湘、浙、赣、闽、清等诸水,构成了水路交通网。与唐代不同的方面主要表现在:部分运河河段由于战争失修的缘故而壅塞,不能正常通航;新开辟了一些水路航道,这些新航道南北方均有分布;已经初步形成了以汴梁为中心的水路交通网,为宋代水路交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本文主要论述五代十国时期南北水路交通的这些新变化,至于海上交通线,限于篇幅,暂不涉及,将另行撰文研究。

安的广通渠已经完全壅塞,发挥不了交通作用了。其实这条运河早在安史之乱以后,就逐渐淤塞,漕运作用日趋式微,已经失去了水路交通的意义,五代时期只是持续了这种状态而已。

在这一历史时期由于洛阳一度还作为个别王朝的都城,为了漕运的需要,对通往洛阳漕路的维护还是比较重视的。这一段运河西起潼关北,中经洛口,东达荥阳北面的板渚,由此并入通济渠,即汴河。这一段运河自板渚导黄河人汴水,顺汴水故道合泗水而南入淮水。然后再至扬州的瓜洲入长江,最后到达余杭。

后梁虽自汴州起家,然称帝不久就把国都从汴州迁到了洛阳,其子继位后,又迁回汴州。后唐一朝始终以洛阳为国都。为了漕运的便利,也都比较重视通过这段运河来运输漕粮。需要说明

黄河以南的水路交通线

隋代动员大量的人力、物力开通和治理大运河,奠定了唐代贯通南北水路交通网的基本规模,再经过唐代的不断修整完善,形成了北至涿郡(今北京西南),南达余杭(今浙江杭州),西自长安,东到曹(今山东定陶西)、兖(今山东兖州)的水路交通网。在五代十国时期,沟通长

的是,从洛口至潼关段也是黄河河道,由于不再重要,因此这一历史时期的史书极少加以记载。其重视的主要是洛口至洛阳段的疏浚,因为从洛口至板渚段是黄河河道,最主要的工程是加固两岸堤坝,河道倒不必疏浚。关于后梁的疏浚情况,史书阙载,不得而知,后唐统治时期的情况

】25

 

如下:

从洛口至洛阳的这一段运河,自洛口以下利用了洛水的自然河道,在偃师西另挖掘了一条漕渠,向西直达洛阳城,隋唐时期一直是如此,后梁及后唐初期也是如此。但是在同光二年(924年)时发生了变化,通过这一段漕渠运输粮食似乎不太重要了,而是从洛口沿洛水直达洛阳。发生这一变化的原因到底是什么?由于史料残缺,现已无法搞清了。正是由于漕运水道发生了这种变化,所以后唐政府不得不重视对洛河的疏浚,如这年四月,“开淘洛河到故洛城”①。故洛城指汉魏洛阳城,在隋唐五代洛阳城的东面18里处。开淘洛河的目的显然是为了通航。但是这样改道后,就造成了漕粮不能通过水路直达仓口,漕船到达洛阳后,需要通过陆运才能使粮食入仓。所谓“洛河水运自洛口至京,往年牵船下卸,皆是水运,牙官每人管定四十石。今洛岸至仓门稍远,牙官转运艰难,近日例多逃走”o。以前漕船自洛口入洛水后,再入漕渠,直达洛阳城中的太仓门,故日“皆是水运”。改从洛水河道到达洛阳后,由于洛水岸距仓门有一段距离,牙官无法承受陆路运送的经济负担,只好逃亡了事。于是在唐明宗长兴四年(933年)三月,三司使奏请:在洛水北岸,“别凿一湾,引船直至仓门下卸,其工欲于诸军、慊人内差借”。皇帝遂令捧圣指挥使朱洪实率军士负责此事,开凿了一条河湾,“至赡国仓门”o。

不过,在改从洛水漕运初期,从偃师西至洛阳的这一段漕渠似乎并没有完全废去,如同光三年(925年),大旱,洛阳缺粮,军心不稳,至十一月时,情况进一步恶化,“租庸使孔谦日于上东门外望诸州漕运,至者随以给之”④。上东门为洛阳城东门之一,其东面共有三门,从北向南依次是上东、建春、永通三门,上东门位于最北边,紧靠漕渠,故孔谦每日在上东门外张望,希望漕船能多多来到。从这一记载看,漕渠似乎仍然承担着一定的漕粮运输任务,其彻底的废弃应是在后晋迁都汴州之后。

五代的大多数王朝都建都在汴州,称之为开封府,自后晋以来诸朝皆是如此。后晋之所以选择汴州作为国都,而不是洛阳,纯粹是出于经济方面的原因,也就是为了借用运河之便,解决漕运的问题。晋高祖石敬瑭在迁都诏书中说:。当数朝战伐之余,是兆庶伤残之后,车徒既广,帑

126

 

廪咸虚,经年之挽粟飞刍,继日而劳民动众,尝烦漕运,不给供须。今汴州水陆要冲,山河形势,乃万庾千厢之地,是四通八达之郊,爰自按巡,益观宜便,俾升都邑,以利兵民。汴州宜升为东京,置开封府。”o这段话将其迁都的目的已经说得非常清楚了。

五代时期汴州的水路交通主要指黄河、汴河、蔡河、五丈河,黄河是自然水道,不必多说了。汴河在隋代叫通济渠,唐代改称汴河、汴渠,五代仍沿唐时旧称;蔡河在唐代已经存在,.宋代叫惠民河;五丈河,也叫五丈渠,就是武则天时开挖的湛渠,宋代叫广济河。后晋既然图汴州水路交通之便利,说明这些水道在这一时期仍然畅通,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方便漕运,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这一时期的运河已经无法贯通南北了,详情后面还要论到。

五代各朝对汴州周围的水道疏通主要集中在后周统治时期,只有在后唐同光二年(924年)二月颁诏,疏浚过索水,其余各朝极少进行过疏浚工程。同光二年(924年)命蔡州刺史朱勃浚索水,“通漕运”。胡三省注日:“水经注:‘车关水出于嵩渚之山,发于层阜之上,一源两枝,分流泻注,世谓之石泉水,东流为索水,西注为车关水。,索水在成皋北。”⑥可知索水乃是一条小河。著名历史地理学家史念海先生指出:“当济水畅流时,索水下游即人济水。后来济水干涸,汴河凿成,索水当又成为汴河支津。……索水本是一条小河,原不为开凿运河者所重视,这时忽然加以疏浚,当是汴口进水不多,难以满足要求。”⑦蔡州,治今河南汝阳,命其刺史疏浚索水,并不表明索水就在蔡州境内,他只不过奉命

①《册府元龟》卷497《邦计部・河渠二》,(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影印明刊本,第5955页。

⑦《五代会要》卷27《漕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431页。其中。往年”,原文为“往来”,据《册府元龟》卷498《邦计部・漕运》‘改。

o《五代会要》卷27《漕运》,第431页。

④《资治通鉴》卷274,后唐庄宗同光三年十一月,(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第8950页。

o《册府元龟》卷14《帝王部・都邑二>,第166页.⑥《资治通鉴》卷273,唐庄宗同光二年二月条胡注,第8916页。

⑦史念海:‘中国的运河),(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221页。

接受差遣而已。

周世宗统治时期为了加强漕运和征伐南唐的淮南,曾经较大规模地整修过开封周围的水道。首先整治的是汴河,史载:“汴水自唐末溃决,自埔桥东南悉为污泽。”①胡三省说:“宪宗元和四年,析徐州之符离、蕲,泗州之虹,置宿州,治埔桥,在徐州南界汴水上,当舟车之会。”o据此可知,自今宿州市东南的运河已经阻断,从而使沟通南北的大运河只有埔桥以北段可以通航使用。为了征伐南唐,夺取淮南,只有疏浚阻断的汴河,才能保证战争所需物资的运输。于是,周世宗于显德二年(955年)十一月,“先命武宁节度使武行德发民夫,因故堤疏导之,东至泗上;议者皆以为难成,上日:‘数年之后,必获其利"。胡三省注日:“谓淮南既平,藉以通漕,将获其利也。”o但是在后来的征伐南唐的战争中,周水军的战船并不能直接由淮水驶入邗沟,这是由于邗沟的水面高而淮水的水面低,前代遂在邗沟人淮处筑了一条北神堰,以调整水位。周水军的船舰高大,受北神堰之阻,所谓“世宗至楚州北神堰,齐云舟大,不能过”④。然而在其附近有一条鹳水,周世宗于显德五年(958年),“欲凿楚州西北鹳水以通其道,遣使行视,还言地形不便,计功甚多。上自往视之,授以规画,发楚州民夫浚之,旬日而成,用功甚省,巨舰数百艘皆达于江,唐人大惊,以为神”o。需要说明的是,对于商船和漕船来说,北神堰并不构成行驶障碍,否则前代修筑北神堰就没有任何意义了。经过这样一番的整治后,鹳水遂成为沟通淮水与邗沟间的又一条新水道,艨艟巨舰都可以由邗沟直达长江了。

由于黄河泥沙沉淀的缘故,汴口经常被淤积而影响通航,这种情况早在唐代就时常发生。为了保证漕运的畅通,五代各朝均对汴口的疏浚比较重视,汉隐帝乾韦占三年(950年),“遣前棣州刺史周景殷河阴淘杼汴口”⑥。显德六年(960年)二月丙子朔,周世宗“命枢密使王朴往河阴县按行河堤及修汴口水门”。接着又在同月壬午,“命侍卫都指挥使韩通、宣徽南院使吴延祚,发徐宿、宋、单等州丁夫数万,以浚汴河”⑦。这样双管齐下,再加上此前疏浚鹳水等水利工程,使得沟通南北的水路终于在五代末年全面通航了。扬州至杭州段,在五代十国时期一直畅通,南唐政府还利用它运输漕粮。当时全国尚未统

 

一,因此南北水道的开通并不意味着江南漕船可以直达开封,但对商船来说,却提供了莫大的便利。

五代时期对蔡河的整治记载不多。蔡河原本是唐人杜佑提出来新挖凿的一条运河,因为藩镇割据战争的影响,汴河时常被切断,为了解决漕运转输的困难,杜佑提出由汴州南下,人琵琶沟,绝蔡河至陈州(今河南淮阳)人颍水,由颍水入淮水,就可以避开藩镇军队控制汴河。这个计划由于平定李纳之乱,遂被搁置起来,后来经李艽、李勉等人的努力,终于把蔡河疏浚成功了。之所以称其为疏浚,是因为它大体上沿用了古代鸿沟系统中的狼汤渠,只要对这些淤塞的古水道加以疏浚,就可以恢复通航。

五代时期由于对蔡河维修的轻视,致使其水量小而难通漕运。于是在后汉乾韦占三年(951年),令郑州官员疏引郭西水,人中牟渠,“以增蔡水漕运”。但是此举并没有彻底解决蔡河水量小的问题,尤其是蔡河水匮段约长十多里,。水小岸狭,或时干浅”。同年,司勋员外郎李钦明建议,在定力禅院西,决开汴河,引其水入蔡河,以增加其水量④,解决陈蔡等地漕运量有限的问题。至后周显德六年(960年)二月,周世宗又命马军都指挥使韩令坤负责,在开封城东,导引汴水入于蔡河,“以通陈、颍之漕”@。由于蔡河的南半段是颍水的自然河道,加之有派水、小汝水等河流的注入,水量充沛,而北半段水量较小,又没有天然河流的注入,故五代时期对蔡

①《资治通鉴》卷292,周世宗显德二年十一月,第9532页。

⑦《资治通鉴》卷250,唐懿宗成通三年八月条胡注。第8100页.

④《资治通鉴》卷29z,第9532页。

④《新五代史》卷62《南唐世家》,(北京)中华书

局,1974年,第776页。

⑤《资治通鉴》卷294,周世宗显德五年正月,第

9577—9578页.《新五代史》卷62《南唐世家》,记鹳水

为“老鹳河”。

⑥《册府元龟》卷497《邦计部・河渠二》,第5957

页.

⑦《册府元龟》卷497《邦计部・河渠二》,第5958

页。

④《册府元龟)卷497<邦计部・河渠二》。第5957

页。

⑨《资治通鉴》卷294,第9595页。

127

河的整治,主要集中在这一段。话虽如此,但并不表示颍水河道就不需要疏浚,从现有史料看,五代时期对其疏浚整治的情况还是有所记载的,如“明宗天成三年正月,陈州奏开颍河”①。很可能是对蔡河人颖段河道的整修。经过了五代时期各朝的努力,蔡河的通航能力大大改善了,不仅可以行驶商船、漕船,而且还可以行驶兵船。周世宗征伐南唐时,其中一支水军由大将王瑗统率,“自蔡河以入淮”⑦。

在周世宗统治时期还整治了五丈河,使其得以继续发挥运输作用。五丈河的前身乃是唐武则天时所修的湛沟,是引汴河水入白沟而修成的。它由开封东北经曹州注入大野泽,可以用来运输曹、兖等州租赋。不过至五代时期由于水量过少,这条运河已经淤浅断航了,周世宗不仅重新恢复了这条水道,而且还将它与济水相连,从而使水路得以延长。但是诸书有关此事的记载多有歧义,需要加以缕析。据《旧五代史》卷119《周世宗纪六》载:显德六年(959年)二月“甲申,发滑、毫二州丁夫浚五丈河,东流于定陶,入于济,以通青、郓水运之路”。《五代会要》卷27《漕运》载:。(显德)四年四月诏:疏下汴水一派,北入于五丈河,又东北达于济,自是齐鲁之舟楫皆至京师。”两书所记相差约两年时间。另据《资治通鉴》卷293载:显德四年(957年)四月“乙酉,诏疏汴水北人五丈河,由是齐、鲁舟楫皆达于大梁”。《册府元龟》卷497《邦计部・河渠二》所载,与《会要》同。又载:显德六年(959年)二月“甲申,……又命步军都指挥使袁彦浚五丈河,分遣使臣发畿内及滑、毫等州丁夫数千以供其役”o。《玉海》卷

】28

22《宋朝四渠、四河》条亦载:“周显德四年疏汴水人五丈河,又东北达于济。”

从以上情况看,显然是显德四年(957年)引汴水入五丈河,东入济水,以通齐鲁舟楫,显德六年(959年),只是再次疏浚五丈河而已。因为五丈河容易淤塞,所谓“而五丈河,常苦淤浅,每春初农隙,调发夫众,大兴力役”④。从史书记载来看,宋朝建立不久,即于建隆二年(961年)二月,“命给事中范阳刘载往定陶督曹、单丁夫三万,浚五丈渠”⑤。

“建隆三年正

月,遣右龙武统军陈承昭护修五丈河役,车驾临视,赐承昭钱二十万”⑥。可见五丈河自疏通以来,淤积是多么地迅速,以致于每一二年就要疏浚一次。后来,虽然疏浚没有初期这么频繁,但每隔数年亦要疏浚一次,类似记载不绝于宋代史籍。搞清了这一点,就可以确定五丈河发挥运输效力应从显德四年(957年)始。

综合以上情况,就可以将五代后期开封至莱、登等州的交通路线比较清楚地勾画出来了。应是从开封乘船出发,顺五丈河经今兰考,直至曹州(今山东定陶西),人大野泽(即梁山泊),在今山东梁山县(即大野泽东北)入济水,经郓

州(今山东东平西北)、鱼山,再折向东北,至齐州(今山东济南)、章丘(今山东章丘西北)、济阳(今东邹平东北)、高苑(今山东恒台西北)、博昌(今山东博兴),向东流入今渤海。青州(今山东益都)、莱州、登州(今山东蓬莱)等州也可通过这条水路,直达开封,当然它们先要通过一段陆路,到达济阳或高苑、博昌后,才可弃车马而登船,尽管如此,比之以前已经方便多了。

①《册府元龟》卷497《邦计部・河渠二》,第5955

页。

⑦《新五代史》卷50《王瑕传》,第569页。

③《册府元龟》卷497《邦计部・河渠二》,第5958

页。

④[宋]江少虞:《宋朝事实类苑》卷21《官政治绩

・漕河》,(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255

页。

o《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太祖建隆二年二月,第39页,(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点校本。

⑥《宋史'卷94‘河渠志四》,

(北京)中华书局,

1977年,第2339页。

 

黄河以北的水路交通线

五代时期黄河以北的水路主要指隋代所修的永济渠,它“是利用黄河支流沁水的下游,引沁水东合淇水。淇水东北流人海,永济渠就循着淇水东北行,到了今河北静海县独流镇折而西北行,于今永清县北合桑干水(今永定河),再西北达于当时的琢郡,也就是唐时的幽州(治所在今北京市)”①。但是到了五代时期,由于长期战乱,统治阶级对其无暇疏浚,致使这条运河时断时续,不能稳定地发挥漕运与交通作用。自从后唐灭梁后,黄河南北归于一统,为了漕运的便利,当时的统治者也开始重视对这条运河的整治。从现有记载来看,其整治的河段及时间有如下数次:

后唐庄宗同光二年(925年)三月,“敕郓州差兵二千,自黎阳开河,以通漕运”②。黎阳(今河南浚县东北)并不属于郓州所管,而是隶属于卫州,此次从郓州调兵,当是卫州修河人力不足,故从郓州调兵支援。从地理位置上看,黎阳毗邻永济渠,当是这一段运河河道发生淤积,而且工程量较大,不得已才从外地调兵整治。

后唐明宗长兴三年(932年),对永济渠最北端又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整治,关于记载诸书大体相同。《册府元龟》卷497《邦计部・河渠

二》载:

长兴三年三月幽州奏:重开府东南河路一百五十里,阔九十步,以通漕运。

五月,幽州进呈新开东南河路图,自王

马口至淤口,长一百六十五里,阔六十五

步,深一文二尺,可胜漕船千石。

另据《册府元龟》卷498《邦计部-漕运》载:

(长兴)三年二月幽州奏:重开府东南

河路一百五十里,阔九十步,以通漕运。

五月,幽州进王新开东南河路图,自王

马口至淤口,长一百六十五里,阔六十五

步,深一丈二尺,可胜漕船千石。

这两段记载内容基本相同,不同之处是长兴三年(933年)三月与二月之别。另据《旧五代史》卷43《唐明宗纪九》载:

(长兴三年)六月壬子朔,幽州赵德钧

奏:新开东南河,自王马口至淤口,长一百

 

六十五里,阔六十五步,深一丈二尺,以通

漕运,舟胜千石,画图以献。@

综合以上记载可知,幽州实际上仅整治了一

段运河,从“重开”二字可知这段运河乃是永济渠的旧河道,所谓“府东南”,因为幽州为都督府,故称之。“东南”二字也揭示了新整治的这段河道即永济渠旧河道,因为永济渠就在幽州城东南通过。那么为什么会有河道长短、宽窄前后不同的记载呢?当是前一次上奏时仅疏浚了150里,数月后全部完工,实际整治了165里,而宽度降到了65步。上引记载明确说整治的这段运河自王马口至淤口,王马口在何处?已无法详考,然淤口必指淤口关,位置在今河北霸州东50里信安镇,紧靠滹沱水,而滹沱水与永济渠相连,是永济渠的水源之一。由此地向东北再折向西北上移165里,大体上可到沃州(北京大兴县东南30余里)至雍奴(河北武清西北)之间,王马口当在这个区间。由于契丹骑兵经常南下骚扰漕运之路,于是赵德钧在幽州东50里故潞城县(今北京通县东)的潞水东岸筑城驻兵④;又在幽州以东百余里的阎沟(今北京市西南良乡镇南)筑垒,驻兵守之,因名良乡县⑤;在幽州与蓟州之间筑三河城(今河北三河东北),“三河接蓟州,有漕运之利。初聚工兴筑,虏骑遮我粮舡,.云:‘此我疆界,安得设板筑?’德钧以礼责之,出师将击,虏乃退去。故城守坚完,到今为形胜之要”⑥。经过赵德钧的这一系列经营后,使得通往幽州的漕运水路畅通无阻,有效地防御了契丹的骚扰,保证了漕路的安全。

但是自从石晋将幽云十六州割给契丹之后,永济渠的北半段便断航了,不过南半段仍然是此后诸朝向河北运输漕粮的重要水道。

①史念海:《隋唐时期的运河和长江的水上交通及其沿岸都会》,《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4年第4期,第2

页。

o《册府元龟》卷498《邦计部・漕运》,第5972页。③另据《旧五代史》卷98《赵德钧传》载:。德钧奏发河北数镇丁夫,开王马口至游口,以通水运,凡二

百里。”文中所谓“游口”当为淤口之误,又二百里之

数与诸书所记相异,故不取。

④《册府元龟》卷410《将帅部・壁垒》,第4877页。@《旧五代史》卷98《赵德钧传》,(北京)中华书

局,1976年,第1309页。

⑥《册府元龟》卷410《将帅部・壁垒》,第4877页。

129

后周时对永济渠也进行过整治,目的是为向北对契丹开战,以收复幽云失地。至显德六年(959年)四月庚寅,“韩通奏自沧州治水道入契丹境,栅于乾宁军南,补坏防,开游口三十六,遂通瀛、莫”①。乾宁军位于今河北青县,其以北地区已经被后晋割给了契丹。韩通此次疏浚永济渠南起自沧州北至乾宁军,从而为周世宗率大军北征疏通了运送兵员和粮饷的运道。史载说:“(四月)丁酉,上御龙舟沿流而北,舳舻相连数十里;己亥,至独流口,诉流而西。辛丑,至益津关。”独流口位于今天津市静海县北独流镇。从这里再折向西,进入南易水,至益津关(今河北霸州),“自是以西,水路渐隘,不能胜巨舰”,于是舍船改走陆路④。有一种说法认为周世宗自独流口折入了白沟河@,笔者认为可能有误,因为因为周世宗出兵之时,任命韩通为陆路都部署、赵匡胤为水路都部署,水陆并进。据《资治通鉴》卷294显德六年(959年)四月条载:“太祖皇帝先至瓦桥关,契丹守将姚内斌举城降,上入瓦桥关。”可见赵匡胤率水军先至瓦桥关(今河北雄县),周世宗从陆路后至。上面所说的水路渐隘,“不能胜巨舰”,指的是周世宗所乘的龙舟,而非普通水军所乘之船。如果周水军向西折入白沟河,虽也可到达益津关,但却不能到达瓦桥关;只有顺南易水向西,才能满足既可到达益津关,又能到达瓦桥关的条件。再说顺白沟河向西,过了益津关后不远,河道便折向北,深入契丹腹地,周世宗在周围地区尚未攻占的情况下,作为皇帝如何敢冒如此大的险,亲蹈险境,需知当时在他身边的尚不足一旅之众④。至于上引史书中所说的“遂通瀛、莫”一句,并非指韩通把渠道开到了这里,因为疏浚运道时,这里尚为契丹所占据,他怎么可能从容地把渠道修到那里去呢?通到瀛、莫二州境内的唯一自然水道就是南易水,因此这一句话是指韩通疏通沧州以北.的水道后,通过自然水道(南易水)就可以到达二州境内了。

周军此次北征一路顺利,先使益津关、瓦桥关守将投降,从而隔断了瀛、莫二州守军与幽州等地的联系,迫使其也不得不归降于后周,如果不是周世宗突然患病南撤,后周军队的战果可能还要更大一些。

后晋天福六年(941年)九月,“前邺都皇城使张延美进表陈利便,请开淘相州界天平渠,

130・

通济运。从之。仍委自往计度”⑤。天平渠始修于东魏天平时(534—537年),故名之,其渠首在今河南安阳北40里西高穴村的漳河边,南接今安阳市北的安阳河,即古洹水,是重要的古代引漳水利工程。唐高宗咸亨三年(672年),重修天平渠并扩大支渠,以增加灌溉面积。其实天平渠不仅具有灌溉效用,即使在古代也具有通航运输的作用。后晋之所以修治天平渠,目的是非常清楚的,就是为了“通济运”。洹水在繁阳西北入永济渠,从永济渠向北航行,人洹水后向西航行可人天平渠,顺天平渠向北可人漳水,顺漳水经沼州、邢州境内,再向东北可达冀州,向西北顺汶水可至赵州,顺斯汶水则可达恒州境内。后晋重新疏浚天平渠就是为了达到这个目的。

晋出帝即位后,与契丹关系交恶,双方战争连绵不断,这条水道就发挥了较大的漕运作用,为前线运去大量的军需粮饷。如张彦泽奉命屯兵于恒、定等州时,“时易州地孤,漕运不继,制令邢、魏、相、卫飞挽以输之,百姓荷担累累于

①《资治通鉴》卷294,周世宗显德六年四月,第9596页。

⑦《资治通鉴》卷294,周世宗显德六年四月,第

9596页。

③史念海:《中国的运河》,(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223页。

④《资治通鉴》卷294。显德六年四月条载:“上登

陆而西,宿于野次,侍卫之士不及一旅,从官皆恐惧。”据此可知,周世宗在益津关附近登陆后,是向西而行

的,目的地是瓦桥关。如果顺白沟河而行,此时则需向

南方能到达瓦桥关。

⑤《册府元龟》卷498《邦计・河渠二》,第5956页。

 

路。彦泽每援之以行,见赢困者,使其部众代而助之”①。运往易州的粮饷当通过天平渠顺漳水而北运,只是在不通航运之处,通过陆路使百姓运之,这就是后晋政府动员邢、魏、相、卫等州百姓运粮,而没有动员陆路距易州更近的贝、冀、沧、瀛等州百姓的根本原因之所在。从这条记载也可以断定,白天平渠沿漳水而上的水路运道,还不能直达恒州,说明后晋对这条水道的疏通是比较有限的。

南方各地的水路交通线

江南地区自然水道密布,与人工运河相互交错,形成了四通八达的水路交通网,其水路交通之发达,是北方地区所难以比拟的。所谓“凡东南郡邑无不通水,故天下货利,舟楫居多”o。江南地区的运河最主要的当然是江南河,其北起京口,经常州、苏州,环太湖东侧至余杭,“八百余里,广十余丈,使可通龙舟,并置驿宫、草顿”@。这是隋代的情况。唐五代时期对这条运河的各段进行过大规模的整治,使其得以继续发挥沟通南北交通大动脉的作用。

在五代十国时期最大的工程便是南唐对练湖的整治。江南河京口至丹阳段,由于地形较高,河道缺水,需要靠丹阳附近的练湖水进行补充,所谓“湖水放一寸,河水涨一尺”,可见其对维持运河水量的重要性。但是由于沿湖百姓围湖造田,致使湖面日益缩小,无法贮水,自然也就不能保证为运河补充水源。唐代宗永泰(765—766年)中,润州刺史韦损就曾大规模地整治过练湖,修斗门,扩湖面,使湖面周长达80余里,不仅可以保证农田灌溉之需,而且为运河提供了丰富的水源,“自是河漕不涸”④。然而经过漫长岁月,尤其是唐末“兵乱之后,民残湖废。安仁义取斗门余木,以修战备。自此近湖人户,耕湖为田”。使得练湖早已失去了调节运河水量的作用。南唐丹阳县令吕延桢为了恢复运河交通,上奏其皇帝,主持了整治练湖的工程,立斗门,筑堤岸,恢复了练湖往日的规模和景象,经过整治后,练湖“波澜弥弥,鱼龙以依。菰蒲莓莓,邑人所资。步之终日,不得其极。望之若海,莫知其涯”⑤。使练湖重新能够为运河提供水源,从而对维持这条重要运河的畅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五代十国时期还对江南地区其它一些水道进行过疏浚和整治。首先,谈谈对秦淮河的整治。秦淮河是指句容、溧水、茅山一带的来水,汇合后流入长江,自秦代以后称为秦淮河。六朝时期多次对其进行疏浚,使其成为一条重要的水上航道。在杨吴统治时期,将其引入金陵城,使其成为贯通城中的重要航道。南唐中主李璨统治时期,对金陵城中的这一段河道再次进行疏浚和修整,从而奠定了今日南京秦淮河的基本规模⑥。

其次,新开凿了新洋江。这条河流在昆山境内,“本有故道,钱氏时常浚治之,号日新洋江,既可排流潦以注松江,又可引江流溉冈身也”⑦。所谓钱氏,即指吴越国统治时期。这条水道开凿后,不仅可以补充江南运河的水量,而且沟通了与松江的航道,使航船通过松江可以到达新洋江乃至于通往娄江,使太湖流域的水上交通线更加密集,交通更加便捷。

其三,华亭(今上海松江)境内的水道。这一带在五代十国时期归吴越国管辖,其主要水利工程是吴越天宝八年(915年),开浚了通向淀山湖的急水港。宝正二年(927年),浚柘湖及新泾塘,由小官浦人海。还在华亭县城内的普照寺后开凿仓河,“讫为运道”,“南通丰乐桥,东绝通波塘,与丘家湾水合”。使华亭县一带的水上通道得以完善④。

①《旧五代史》卷98《张彦泽传》,第1306页。⑦[宋]王谠:《唐语林》卷8《补遗》,(上海)上海

古籍出版社,1978年点校本,第282页.

o《资治通鉴》卷181,隋炀帝大业六年十二月,第

5652页。

④《新唐书》卷53《食货志三》,(北京)中华书局,

1975年,第1368页。

⑤《全唐文》卷871,吕延桢:《复练塘奏状》、《练湖碑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4041—

4042页。

⑥《江南通志》卷11《舆地志》,文渊阁四库全书,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影印本,第404页}

《宋朝事实类苑》卷47《休祥梦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点校本,第618页.

⑦[宋]朱长文:《吴郡图经续记》卷中《水》,第

484册,文渊阁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7年影印本。第29页。

④张剑光:《唐五代江南水上交通路线的建设》,《历史教学问题》,2002第2期,第13页。

131

其四,台州宁海县(今浙江宁海)新开凿了通向大海的水上通道。宁海县城的东面即东海的三门湾,仅仅数十里的距离,但是长期以来却没有通向大海的水上通道,致使这一具有建设良港条件的海湾得不到开发。后周显德三年(956年),县令祖孝杰决定开凿这一通道,他接受水工黄允德的建议,“谓县北地坦夷,宜凿渠通海,引舟入梁,以通百货,遂弃田七顷,发民丁六万浚之。既而渠成”①。这条水道后来并没有发挥出效益,原因是河道地形低,而海平面高,因此无法使船只驶入大海。尽管如此,当时人们急于开拓海外市场,发展商业的努力还是值得赞赏的。

其五,整治中江,疏通航道。这条古水道非常重要,它由荆溪、溧水、芜湖水等几段水道构成,连通了太湖、固城湖、丹阳湖、长江。其重要性不仅表现在沟通太湖至芜湖间的内河航行,还表现在可以连通青弋江之间的水路交通。.这一水道在荆溪上游的青溪段,是一条古运河,地势西高东低,上下游落差有五、六米。在汛期期间,荆溪上游的来水自西向东排泄,大量排入太湖,从而增加了太湖洪水的负担。但是在旱季由于来水不足,河床干涸,致使无法通航。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吴杨行密的部将台蒙,在这一段河道修建了五堰,目的在逐级抬高此段河道的水位.把水位差分散在各河段之间,使得常州地区运输军粮的船只能够行驶到宣州去,同时也可以节制了西水东来的流量②。但是,五堰的修建却带来了一个不利的方面,即仅可以通过载重量轻。的船只,大船无法通航。

江汉地区的水路交通也很发达,主要有四条水路交通干线:一是长江干道;二是由长江人汉水,溯汉水而上至襄阳,入白河可达南阳盆地,或从襄阳继续溯汉水而上,可达均、金、洋、梁

】32

 

诸州;三是自襄阳南下由江陵入长江下东南,经岳州,过洞庭湖,溯湘江至潭、衡等州,或经洞庭湖至澧、朗等州;四是指横穿江汉平原、连结长江与汉水的夏水③。此河从今沔阳南下再折向西北,经监利,在江陵东南的今湖北沙市附近汇入长江。

从江州过鄱阳湖,可达饶州,如溯赣水南下,可至洪州、吉州、虔州等地。因此,江汉平原与今湖南、江西一带的水路交通亦非常方便。甚至可以从衡州出发,沿湘水直达岭南北麓。这条水路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畅通无阻了。

以上所述的以江汉地区为中心的水路交通线,均为自然水道,人工开凿的水道极少,这是这一区域水上交通的一个特点。在五代十国时期对这些自然水道的利用是非常充分的,除了南北商贾船舶往来频繁外,利用这些水道进行漕运,也是当时政府的一项重要选择。如后周设置了沿江发运务的机构,“差均、邓两州人户,自备舟船,水运粮盐,供馈军食”④。这是指沿汉水、白河一线设置的水运机构。南方各国之间的战争多为水战,其水军行动也均利用了这些自然水道,如马楚与荆南交战时,楚国便是通过湘水运兵,经洞庭湖,沿长江进军,甚至直逼江陵

城下@。

岭南、福建一带的水路交通也多是利用自然水道,在这一历史时期未见其开凿过人工水道。在岭南地区西江水是主要的水道,其至广州湾入海,流经的城市主要有番禺、端州、康州、封州、梧州,溯阳水可达柳州。后唐天成四年(928年)三月,楚国出动水军进攻南汉,包围了封州,南汉皇帝命大将苏章率战舰百艘援救。两国水军就是沿着这条水道进军的。史载:“(苏)章至贺江,沈铁缰于水,两岸作巨轮挽缰,筑长堤以隐之,伏壮士于堤中。章以轻舟逆

①[宋]陈耆卿:《赤城志》卷25《山水门七・宁

海》,文渊阁四库全书,第486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影印本,第797页。

o郑肇经:‘太湖水利技术史》,(北京)农业出版社,1987年,第156页.

@牟发松:《唐代长江中游的经济与社会》,(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89年,第212页。

④《册府元龟》卷498《邦计部・漕运》,第5973页。

⑤何灿浩:《唐末五代的水军与水战》,《宁波大学学

报》,2001年第1期,第40一45页。

战,阳不利,楚人逐之,入堤中;挽轮举组,楚舰不能进退,以强弩夹水射之,楚兵大败,解围遁去。”①贺江又称封溪水、临贺江,即今广西贺县南的贺水,它是西江水的支流之一。后来北宋大将潘美灭南汉时,也是先包围贺州(今广西贺县东南),声言顺流直趋广州,可见顺贺江也是可以到达广州的。西江水的上游为三条支流,除了贺江外,还有桂江和阳水(浔江),这些自然水道在当时皆可通航,可到达今湖南、广西一带。

福建能够通航的水道并不多,最主要的水道是建阳溪(今闽江)。其发源于武夷山,在上游有三条支流汇入,即邵武溪、将乐溪和溪水(今九龙溪),汇集后至福州人海,从而构成了福建地区的主要水系。这条水道除了作为商船的主要交通航线外,也用于运兵。在福建地区建国的王闽政权的水军主要就活跃于这条水道上。王延政于天福八年(943年)二月称帝于建州,次年十二月,

“延政遣统军使吴成义帅战舰千艘攻福

州”⑦。这支水军走的就是这条水道。。至于从福州至泉州、漳州,如果走水路,则必须走海路,此外,从福州通过海路还可以到达杭州、莱州等地,这些都不是本文论述的内容,就不多说了。

川蜀地区也是江河分布比较密集的一个区域,但是由于特殊地理环境的原因,这一地区的江河大都水流湍急,河道复杂,并不适合航行,如大渡河、安居水、南广水、白水等,即使有些大江河,其上游段也不适合航行,如长江、沱江

就是如此。在这一地区最主要的水道是嘉陵江、岷江、长江等。在五代十国时期长江三峡的航道就已经非常繁忙了,从上流来的船只川流不息地通过三峡,驶向下江地区,从这里乘船南下,可达江陵、鄂州、江州、金陵等地。当地政权在长江沿线也部署了不少水军,据载,后蜀皇帝“孟知祥置左、右飞棹兵六营,凡六千人,分戍滨江诸州,习水战以备夔、峡”o。岷江是一条适航性较好的自然水道,商船往来频繁,著名的乐山大佛就是唐代商人祈求航行平安集资修建的。嘉陵江是东川地区的主要水道,舟楫颇多,顺江而下,至渝州(今重庆)汇于长江。此外,沱江的部分河段也能行船,是成都平原与长江之间的重要航道,尤其是下游河道可以航行较大的船只④。由于这一地区特殊的地理环境,以上所述的水道大多只能在本区域内通航,欲要与其它地区的水路交通线相连,惟一的通道便是长江,故长江对这一地区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①《资治通鉴》卷276,后唐明宗天成三年三月。第9016页。

⑦《资治通鉴》卷284,后晋齐王开运元年十二月,

第9278页。

③《资治通鉴》卷275,后唐明宗天成元年九月,第

8992页。

④[宋]乐史:《太平寰宇记》卷85《剑南东道四・

荣州》,第469册,文渊阁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影印本,第691页。

TheStudyon

Water

CarriageinFiVeDynastiesandTenKingdomsPeriod

Wang

(CofzPge

Yan,Du

We9yu

Uhiw"缸y,Xi’nn,710062)

FiveDynastiesandTenKingdomsPeriodis

on

D,Hi5tD“c4z口以dC“z£“mzstudy

on

J咒5£缸口£P,S^口口竹捌NDr批Z

water

in

Abstract:Theblank.

Inthis

transport

with

paper,

thereis

comprehensive,

on

systematicstudy

waterwaytraffic

conditionsin

SouthandNorthinthisperiod,focusingconsidered

as

thechangesof

Kaifeng’s(开封)canal

systemwhichis

out

thecenterofcanalsystems,onthestudyofthenewsmallcanalswhichweredigged

inSouthandNorth.

Secondly,Ittrytocheckandexplorethetransportingsituationofnaturalwater—

can

waysaroundChinainthisperiod,those

help

usto

figureoutthewholenetworkoftransportwith

waterinChinaintheFiveDynastiesandTenKingdomsAges,thatisresearch

on

significanceforpromotionof

thehistoryoftransport.

Keywords:Bian

river(汴河);Cairiver(蔡河);WuzhangRiver(五丈河);Tianpingcanal(天平

渠);Yongjicanal(永济渠);JiangnanRiver(江南河);Zhon翻iangriver(中江);XinyangJiangriver

(新洋江)

133

・・

 


相关文章

  • 中国历代帝王史
  • 中国历代帝王史 1.秦始皇(赢政)--中国的第一个皇帝 2.汉惠帝(刘盈)--来去匆匆,过眼云烟 3.汉景帝(刘启)--政绩并不代表着其成功 4.汉武帝(刘彻)--开天辟地的帝王 5.汉宣帝(刘询)--中兴之主 6.汉哀帝(刘欣)--&qu ...查看


  • 中国历史上的100位皇帝
  • 中国历史上的 100 位皇帝 1.秦始皇(赢政)--中国的第一个皇帝 2.汉惠帝(刘盈)--来去匆匆,过眼云烟 3.汉景帝(刘启)--政绩并不代表着其成功 4.汉武帝(刘彻)--开天辟地的帝王 5.汉宣帝(刘询)--中兴之主 6.汉哀帝(刘 ...查看


  • 中国历史百大皇帝
  • 1.秦始皇(嬴政)--中国的第一个皇帝 2.汉惠帝(刘盈)--来去匆匆,过眼云烟 3.汉景帝(刘启)--政绩并不代表着其成功 4.汉武帝(刘彻)--开天辟地的帝王 5.汉宣帝(刘询)--中兴之主 6.汉哀帝(刘欣)--"同志&qu ...查看


  • 中国历史朝代100位皇帝顺序表
  • 中国历史朝代100位皇帝顺序表 1.秦始皇(赢政)--中国的第一个皇帝 2.汉惠帝(刘盈)--来去匆匆,过眼云烟 3.汉景帝(刘启)--政绩并不代表着其成功 4.汉武帝(刘彻)--开天辟地的帝王 5.汉宣帝(刘询)--中兴之主 6.汉哀帝( ...查看


  • 历史(初一下册1-10需要背诵的相关内容.作用.措施.意义等)
  • 一.隋朝建立的历史意义:隋的统一,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 为巩固隋朝统一的措施:1.发展经济,编订户籍,统一南北币制度和度量衡制度:2.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 隋朝统一的作用: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迅速 ...查看


  • 中国历史各朝代高清版图
  • 中国历代版图 夏 夏朝活动的主要区域是黄河中下游一带(相当于今山西.河南.河北地区),都城建于安邑. 商 商朝的统治区域,以现在的河南为中心.武丁在位时国势鼎盛,势力达于长江流域.曾多次迁都:盘庚时,迁到殷(今河南安阳小屯一带).在商的周围 ...查看


  • 初一下历史笔记
  • 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1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一.隋朝的统一 回顾 南朝:420~589 宋.齐.梁.陈 581年,外戚杨坚(隋文帝)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都城长安. 二.开皇之治(隋文帝统治时期) 1.表现:社会安定,经济繁 ...查看


  • 中国历史100个皇上的顺序
  • 1.秦始皇(赢政)--中国的第一个皇帝  2.汉惠帝(刘盈)--来去匆匆,过眼云烟 3.汉景帝(刘启)--政绩并不代表着其成功 4.汉武帝(刘彻)--开天辟地的帝王 5.汉宣帝(刘询)--中兴之主 6.汉哀帝(刘欣)--"同志& ...查看


  • 中国历代皇帝名录
  • 1.秦始皇(赢政) --中国的第一个皇帝 汉高祖(刘邦) 2.汉惠帝(刘盈) --来去匆匆,过眼云烟 3.汉景帝(刘启) --政绩并不代表着其成功 4.汉武帝(刘彻) --开天辟地的帝王 5.汉宣帝(刘询) --中兴之主 6.汉哀帝(刘欣)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