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农学通报, Anhui Agri 1Sci 1Bull 12006, 12(5) :45-
4645
农业面源污染原因分析及控制对策
黄雪萍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 浙江金华 321007)
摘 要:面源污染是目前中国农村环境质量下降的主要形式, 对生态系统功能、人类健康和经济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后果。农药使用是农产品最严重的污染源。本文通过I P M 项目技术推广过程的描述, 探讨农业面源污染产生的制度因素, 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政策建议。关键词:面源污染; 制度分析; 政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 X50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 05-1 农业面源污染与I P M 增加, , , 农重要因素。农业产生的污染主要来自于农作物种植过程中化肥、农药的过量施用和规模化养殖产生的畜禽粪便。前者污染源广泛分散、没有明确位置, 就是所谓面源污染; 后者污染源明确, 称为点源污染。面源污染是目前中国农村环境质量下降的主要形式, 对生态系统功能、人类健康和经济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后果。农药使用是农产品最严重的污染源。据有关资料显示, 我国农药年均使用量达
50万t 左右, 其中30%被农作物吸收, 而35万t 流入江
, 运作层面并未取得预期效果。经过培训后的农民虽然知道化肥农药的施用量以及它们对环境造成的后果, 但在生产中仍投入过多的农药化肥。出现这样的矛盾, 除了经济、技术等原因外, 还有管理方面的因素。以下就从环境经济社会系统的角度对农业面源污染的产生和控制机制进行分析。
2 农业面源污染的原因分析
2. 1 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较低
金华市丘陵山地较多, 人均耕地不到15
-1
h m , 人口
2
压力较大。很多农村居民无论从绝对意义上, 还是从相对意义上, 都还处于贫困状态, 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和改善生活的压力。农民要提高收入, 只能通过不断追加大量的不可更新的人工能量, 不断加大农药使用量, 甚至过量施用化肥和农药以保证和提高产出。经济利益的驱动, 农业生产的加剧, 使农民无力顾及污染控制, 难以顾及农业的长期发展以及社会效益。
2. 2 农民环保意识不高, 普遍重视经济效益轻视环境效
河, 进入人的食物链。在金华市, 部分农民不顾农药使用限制规定, 滥用高毒高残留农药和过度使用农药, 导致农产品中农药残留严重超标的情况时有发生。因而研究和采用兼顾经济和环境效益的生产技术措施显得尤为重要。
I P M 全称为integrated pest manage ment, 中译为害虫(或有害生物) 综合防治, 综合防治技术的目标是要兼顾
益
表现在资源的投入不计成本、环境污染产生的外部费用没有内部化等方面, 表面上产出水平高, 实际上是以消耗资源和污染环境为代价。一家一户的小规模经营在加剧农村面源污染的同时, 又严重制约着面源污染的有效治理。面源污染涉及多个污染者, 在一定区域内它们的排放是相互交叉的, 加之不同的地理、气象、水文条件对污染物的迁移转化影响, 因此很难监测到单个污染者的排放量。多个污染者的存在暗含着它们之间存在“搭便车”、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的问题。由于信息不对称, 多个污染者的交叉提高了面源污染管制问题的难度, 污染者数目的增加减少了它们之间相互协作降低周围污染水平的可能性。因此, 不能把周围环境的污染归咎于任何一个污染者的活动。
2. 3 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和相应的奖惩措施
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一是控制和减轻病虫危害, 二是降低防治成本, 三是保护生态环境。为了推广I P M 技术,
1997~2003年, 由国际水稻所(I RR I ) 提供援助, 在浙江省
金华建立(I P M ) 项目试点, 研究对环境友好的防治技术和农业生产技术。项目实施内容是:①建立田间应用研究基点, 开展基础性调查; ②在基点开展现场示范及农民培训。③开展水稻I P M 技术信息交流, 建立计算机数据库, 汇总调查结果, 进行统计分析。项目为期8年, 前4年主要是开展基础性调查, 建立田间应用研究基点, 后4年大面积推广I P M 技术。
I P M 项目具有较强的环境保护导向, 在技术上强调以
促进生态平衡为前提, 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 充分利用害虫的自然天敌来抑制和减轻害虫危害。通过I P M 项目的实施, 建立了一整套根据水稻生育期分阶段实施的水稻主要病虫害防治各项技术措施; 通过示范和培训, 农民的技术知识和防治水平显著提高。
有关部门和农民缺乏联系, 对农民不规范的生产、经营行为缺乏指导和监督。另外农村的环境保护长期受到忽视, 环保政策、环保机构、环保人员以及环保基础设施均
作者简介:黄雪萍, 浙江义乌人, 高级讲师, 从事农业经济管理教学与研究。 收稿日期:2006-04-17
46
供给不足, 是农村面源污染失控的一个重要背景。
2. 4 农药化肥生产销售部分工作不到位
3. 3 征收监施化肥农药的税费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 应用行政管理措施限制化肥和农药施用会失灵和扭曲, 可以尝试征收过量化肥农药施用的税费来引导农户进行投入和产出分析。一般情况下, 投入越多, 产出越大。如能从经济上对那些有较强环保意识的, 因少施用化肥农药而引起的农作物减产的农民给予补贴和风险投保, 将不失为减少污染的好办法。
3. 4 制定、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农民所购买的90%的化肥的包装上没有施肥指导说明; 不少化肥和杀虫剂包装上的说明不充分、不恰当。使用不当的农药化肥品种也容易形成污染。
导致农业面源污染发生的直接动力是农民对经济利益的不断追求, 发生的原因在于农业生产落后, 未将环境和资源价值考虑在内, 片面追求经济利润最大化。因此有效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的产生, 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是关键, 政策、制度的引导是保障。
这可使农业面源污染的防治有法可依, 有章可循。按照W T O , 严损害农产品安全、假冒农产品, 促进农业健康发展。
环境问题实质上是社会问题, 是特定社会结构与社会过程的产物。面源污染之所以大行其道, 与我国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经济运行体制、传统的生活方式、管理体制和立法体系不健全、滞后的城市化水平和城乡布局是紧密相连的。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根本出路有赖于在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指导下实行制度创新, 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
参考文献
[1]蔡
3 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的对策
3. 1 发展生态农业, 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以产业化为龙头, 为手段, , 从产前、产中和产后对农产品进行全程质量控制。同时改革耕作方式和种养模式, 改善劳动条件, 大力提倡清洁化生产, 对生产的源头、过程和总量实行控制。禁止各类高毒、高残留农药的使用, 推广农作物重大病虫害无害化治理和沃土工程技术, 全面推广有机肥、复合肥和缓释肥, 实现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高转变。
3. 2 加强农业安全生产的监管
主编. 2002年: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城乡就业问题与对
策.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2
[2]洪大用. 中国公众环境意识初探.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1998[3]汝信、陆学艺、李培林. 2002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 社会
农技推广部门应加强化肥农药施用的管理, 引导农民科学施肥和安全用药, 督促农民记录用药及用肥量、品种、时间, 制定切实可行的化肥农药施用方案, 规范农资市场, 积累农田管理资料, 不断提前农业科技水平。
(上接第40页) 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客观上对气象影视
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2
[4]郑杭生. 社会学概论新修(第三版)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
小, 综合性越来越强, 天气预报也应适应电视发展的需要, 冲破地域观念, 扩大视野。
2. 4 依托全国气象影视广告协作网, 加强横向联系, 促进
队伍及人才结构提出了更紧迫的要求。气象影视产业靠业余水平的支撑已无法走的更远, 飞的更高。频道的竞争, 节目的竞争, 实际是“观念”的竞争和人才的竞争。气象影视产业要生存和发展, 必须领先队伍专业化, 必须依靠和建设一只懂专业、能吃苦、敢创新、讲奉献、高素质的气象影视队伍。节目特色化、精品化、动作品牌化及市场化, 对高、精、尖的气象影视人才的需求也必将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 我们只有融合各方面的优势人力资源, 才能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2. 3 冲破地域观念, 扩大从业人员的视野
气象影视资源开发
依托气象影视广告协作网这一平台, 进行更深层次的合作, 逐渐形成电视气象节目经营的“产业圈”。
3 结语
实现新时期我国气象的大发展, 就必须坚持解放思想, 与时俱进。气象影视是气象、电视、广告等学科融合的产物, 气象影视产业要发展生存, 就必须全力开发、融合电视气象资源, 拓展生存空间和发展空间, 打造气象影视产业品牌, 在媒体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 电视天气预报必须发展创新, 努力打造个性化、人文化的电视天气预报节目。通过提升节目的“可视性”来吸引观众, 从而确保电视天气预报的“必视性”价值。只有这样, 才能使我国气象影视产业走出国门, 在国际市场中争得一席之地打下牢靠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秦大河. 气象领域天气宽. 科学时报
[2]陈清郁等. 气象影视广告还有青春饭吗中国气象报
天气是没有国界的。在交通日益发达的今天, 人们活动的范围已不仅仅局限于居住地, 可以是外省外国甚至是全世界。比如居住在海南的人, 要到北京出差, 事先当然要了解一下北京的天气, 如果收看本省的电视天气预报, 很可能没有北京的天气信息, 由此可能降低他对本省电视天气预报的满意度。如果在本省的节目中简单介绍一下全国的天气状况, 比如北方正在降温, 就会收到不同的效果。从电视的发展现状来看, 大部分省级电视台都是上星频道, 也就是省卫视, 卫视信号覆盖全国, 地域限制越来越
安徽农学通报, Anhui Agri 1Sci 1Bull 12006, 12(5) :45-
4645
农业面源污染原因分析及控制对策
黄雪萍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 浙江金华 321007)
摘 要:面源污染是目前中国农村环境质量下降的主要形式, 对生态系统功能、人类健康和经济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后果。农药使用是农产品最严重的污染源。本文通过I P M 项目技术推广过程的描述, 探讨农业面源污染产生的制度因素, 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政策建议。关键词:面源污染; 制度分析; 政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 X50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 05-1 农业面源污染与I P M 增加, , , 农重要因素。农业产生的污染主要来自于农作物种植过程中化肥、农药的过量施用和规模化养殖产生的畜禽粪便。前者污染源广泛分散、没有明确位置, 就是所谓面源污染; 后者污染源明确, 称为点源污染。面源污染是目前中国农村环境质量下降的主要形式, 对生态系统功能、人类健康和经济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后果。农药使用是农产品最严重的污染源。据有关资料显示, 我国农药年均使用量达
50万t 左右, 其中30%被农作物吸收, 而35万t 流入江
, 运作层面并未取得预期效果。经过培训后的农民虽然知道化肥农药的施用量以及它们对环境造成的后果, 但在生产中仍投入过多的农药化肥。出现这样的矛盾, 除了经济、技术等原因外, 还有管理方面的因素。以下就从环境经济社会系统的角度对农业面源污染的产生和控制机制进行分析。
2 农业面源污染的原因分析
2. 1 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较低
金华市丘陵山地较多, 人均耕地不到15
-1
h m , 人口
2
压力较大。很多农村居民无论从绝对意义上, 还是从相对意义上, 都还处于贫困状态, 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和改善生活的压力。农民要提高收入, 只能通过不断追加大量的不可更新的人工能量, 不断加大农药使用量, 甚至过量施用化肥和农药以保证和提高产出。经济利益的驱动, 农业生产的加剧, 使农民无力顾及污染控制, 难以顾及农业的长期发展以及社会效益。
2. 2 农民环保意识不高, 普遍重视经济效益轻视环境效
河, 进入人的食物链。在金华市, 部分农民不顾农药使用限制规定, 滥用高毒高残留农药和过度使用农药, 导致农产品中农药残留严重超标的情况时有发生。因而研究和采用兼顾经济和环境效益的生产技术措施显得尤为重要。
I P M 全称为integrated pest manage ment, 中译为害虫(或有害生物) 综合防治, 综合防治技术的目标是要兼顾
益
表现在资源的投入不计成本、环境污染产生的外部费用没有内部化等方面, 表面上产出水平高, 实际上是以消耗资源和污染环境为代价。一家一户的小规模经营在加剧农村面源污染的同时, 又严重制约着面源污染的有效治理。面源污染涉及多个污染者, 在一定区域内它们的排放是相互交叉的, 加之不同的地理、气象、水文条件对污染物的迁移转化影响, 因此很难监测到单个污染者的排放量。多个污染者的存在暗含着它们之间存在“搭便车”、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的问题。由于信息不对称, 多个污染者的交叉提高了面源污染管制问题的难度, 污染者数目的增加减少了它们之间相互协作降低周围污染水平的可能性。因此, 不能把周围环境的污染归咎于任何一个污染者的活动。
2. 3 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和相应的奖惩措施
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一是控制和减轻病虫危害, 二是降低防治成本, 三是保护生态环境。为了推广I P M 技术,
1997~2003年, 由国际水稻所(I RR I ) 提供援助, 在浙江省
金华建立(I P M ) 项目试点, 研究对环境友好的防治技术和农业生产技术。项目实施内容是:①建立田间应用研究基点, 开展基础性调查; ②在基点开展现场示范及农民培训。③开展水稻I P M 技术信息交流, 建立计算机数据库, 汇总调查结果, 进行统计分析。项目为期8年, 前4年主要是开展基础性调查, 建立田间应用研究基点, 后4年大面积推广I P M 技术。
I P M 项目具有较强的环境保护导向, 在技术上强调以
促进生态平衡为前提, 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 充分利用害虫的自然天敌来抑制和减轻害虫危害。通过I P M 项目的实施, 建立了一整套根据水稻生育期分阶段实施的水稻主要病虫害防治各项技术措施; 通过示范和培训, 农民的技术知识和防治水平显著提高。
有关部门和农民缺乏联系, 对农民不规范的生产、经营行为缺乏指导和监督。另外农村的环境保护长期受到忽视, 环保政策、环保机构、环保人员以及环保基础设施均
作者简介:黄雪萍, 浙江义乌人, 高级讲师, 从事农业经济管理教学与研究。 收稿日期:2006-04-17
46
供给不足, 是农村面源污染失控的一个重要背景。
2. 4 农药化肥生产销售部分工作不到位
3. 3 征收监施化肥农药的税费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 应用行政管理措施限制化肥和农药施用会失灵和扭曲, 可以尝试征收过量化肥农药施用的税费来引导农户进行投入和产出分析。一般情况下, 投入越多, 产出越大。如能从经济上对那些有较强环保意识的, 因少施用化肥农药而引起的农作物减产的农民给予补贴和风险投保, 将不失为减少污染的好办法。
3. 4 制定、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农民所购买的90%的化肥的包装上没有施肥指导说明; 不少化肥和杀虫剂包装上的说明不充分、不恰当。使用不当的农药化肥品种也容易形成污染。
导致农业面源污染发生的直接动力是农民对经济利益的不断追求, 发生的原因在于农业生产落后, 未将环境和资源价值考虑在内, 片面追求经济利润最大化。因此有效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的产生, 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是关键, 政策、制度的引导是保障。
这可使农业面源污染的防治有法可依, 有章可循。按照W T O , 严损害农产品安全、假冒农产品, 促进农业健康发展。
环境问题实质上是社会问题, 是特定社会结构与社会过程的产物。面源污染之所以大行其道, 与我国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经济运行体制、传统的生活方式、管理体制和立法体系不健全、滞后的城市化水平和城乡布局是紧密相连的。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根本出路有赖于在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指导下实行制度创新, 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
参考文献
[1]蔡
3 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的对策
3. 1 发展生态农业, 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以产业化为龙头, 为手段, , 从产前、产中和产后对农产品进行全程质量控制。同时改革耕作方式和种养模式, 改善劳动条件, 大力提倡清洁化生产, 对生产的源头、过程和总量实行控制。禁止各类高毒、高残留农药的使用, 推广农作物重大病虫害无害化治理和沃土工程技术, 全面推广有机肥、复合肥和缓释肥, 实现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高转变。
3. 2 加强农业安全生产的监管
主编. 2002年: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城乡就业问题与对
策.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2
[2]洪大用. 中国公众环境意识初探.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1998[3]汝信、陆学艺、李培林. 2002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 社会
农技推广部门应加强化肥农药施用的管理, 引导农民科学施肥和安全用药, 督促农民记录用药及用肥量、品种、时间, 制定切实可行的化肥农药施用方案, 规范农资市场, 积累农田管理资料, 不断提前农业科技水平。
(上接第40页) 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客观上对气象影视
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2
[4]郑杭生. 社会学概论新修(第三版)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
小, 综合性越来越强, 天气预报也应适应电视发展的需要, 冲破地域观念, 扩大视野。
2. 4 依托全国气象影视广告协作网, 加强横向联系, 促进
队伍及人才结构提出了更紧迫的要求。气象影视产业靠业余水平的支撑已无法走的更远, 飞的更高。频道的竞争, 节目的竞争, 实际是“观念”的竞争和人才的竞争。气象影视产业要生存和发展, 必须领先队伍专业化, 必须依靠和建设一只懂专业、能吃苦、敢创新、讲奉献、高素质的气象影视队伍。节目特色化、精品化、动作品牌化及市场化, 对高、精、尖的气象影视人才的需求也必将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 我们只有融合各方面的优势人力资源, 才能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2. 3 冲破地域观念, 扩大从业人员的视野
气象影视资源开发
依托气象影视广告协作网这一平台, 进行更深层次的合作, 逐渐形成电视气象节目经营的“产业圈”。
3 结语
实现新时期我国气象的大发展, 就必须坚持解放思想, 与时俱进。气象影视是气象、电视、广告等学科融合的产物, 气象影视产业要发展生存, 就必须全力开发、融合电视气象资源, 拓展生存空间和发展空间, 打造气象影视产业品牌, 在媒体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 电视天气预报必须发展创新, 努力打造个性化、人文化的电视天气预报节目。通过提升节目的“可视性”来吸引观众, 从而确保电视天气预报的“必视性”价值。只有这样, 才能使我国气象影视产业走出国门, 在国际市场中争得一席之地打下牢靠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秦大河. 气象领域天气宽. 科学时报
[2]陈清郁等. 气象影视广告还有青春饭吗中国气象报
天气是没有国界的。在交通日益发达的今天, 人们活动的范围已不仅仅局限于居住地, 可以是外省外国甚至是全世界。比如居住在海南的人, 要到北京出差, 事先当然要了解一下北京的天气, 如果收看本省的电视天气预报, 很可能没有北京的天气信息, 由此可能降低他对本省电视天气预报的满意度。如果在本省的节目中简单介绍一下全国的天气状况, 比如北方正在降温, 就会收到不同的效果。从电视的发展现状来看, 大部分省级电视台都是上星频道, 也就是省卫视, 卫视信号覆盖全国, 地域限制越来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