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豆不堪看_满眼相思泪_试析宗璞_红豆_主观与客观的背离

文 学 评 论

红豆不堪看, 满眼相思泪

——试析宗璞 《红豆》 主观与客观的背离

◎汪

(北京师范大学

北京 100875)

摘 要 宗璞的 《红豆》 不能生硬地归为宣扬小资产阶级恋爱的爱情小说, 也不能简单归为革命加恋爱的政治小说, 由于 作者主观写作与客观叙述的背离, 真正的红豆要复杂的多, 本文即分析研究其复杂性, 并试图以弗洛伊德的文艺观点究其 缘由。 关键词 红豆 情感 背离 弗洛伊德

一、红豆》 《 概述 《人民文学》 “革新特大号” 《红豆》 上的 是 1957 年发表于 宗璞的成名之作, 为了响应当时 “百花齐放, 白家争鸣” “双 的 百” 方针, 宗璞写下了这篇饱含着爱情气息的革命小说。 然而 作品问世不久, 就在 1958 年的 “反右” 风波中遭到了严厉的批 评。评论家们纷纷站在政治的角度给予了《红豆》严厉的批 评。直到二十年后之后, 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了《重放的鲜 花》 这样一部优秀的作品才重新与读者见面。 , 但是,红豆》 《 被平反之后依然没有得到恰当的评价, 很多 人一味高唱凯歌, 《红豆》 “革命+恋爱” 认为 是 的优秀作品, 宣 言了 “爱情诚可贵, 甘为革命抛” 的时代主题。然而在笔者看 来, 这些慷慨激昂的论调, 却是过于的简单和敷衍, 真实的 《红 豆》 情感细腻、 饱满而复杂。绝不是仅仅似是为了表现 “祖国 冲破黎明前的黑暗那个生机勃勃、 孕育希望的年代里一代人 拥有的共同的真诚信念” 《红豆》 。 是在文学与政治的夹缝中 产生的, 一方面逃避政治的捕捉, 另一方面要融入细腻的情感 中、 “爱情” 突破 的禁区。反右浪潮中的批评家们虽然颇为武 断、 偏激, 但是他们的确敏锐得捕捉到文本中不经意间流露出 来的细微情感。这些情感也许是不经意间流露出来的, 甚至 不为作者所控制和察觉。如今, 我们已经不像当初那样背负 着沉重的政治枷锁, 对于其中的爱情描写我们也可以无需逃 二、 革命之于爱情——作品中理性与情感的背离 在文本之中, 往往会有这样一种现象, 那就是作者的主观 意图与文本的客观叙述出现无意识的背离和矛盾, 表现为片 断、 潜在的形式。宗璞曾说: “当初确实是想写一个小资产阶 级的知识分子怎样在斗争中成长, 而且她所经历的不只是思 想的变化, 还有尖锐的感情上的斗争。是有意要描写江玫的 感情的深厚, 觉得愈是这样从难以自拔的境地中拔出来, 也就 愈能说明拯救她的党的力量之伟大。 不容置疑, ” 作者是想表

现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抛弃个人情感走向革命道路的成 长历程, 本想跟随文坛中个人利益服从于集

体利益的主流政 治话语, 然而作者在写作中却往往事与愿违, 虽然作者在时刻 谨慎保持着理性的书写态度, 然而感性的情感体验总是在不 经意间突破底线。 作者在一九五八年北京大学海燕文学社批 判 《红豆》 的座谈会上也自我批评说:我的思想并没有站得比 “ 江玫、 齐虹高, 尽管在理智上是想去批判的, 但在感情上, 还是 欣赏那些东西——风花雪夜、 旧诗词……有时这种欣赏是下 意识的, 在作品中自然得流露出来。的确如此, ” 文中那种作为 一名女子细腻的对美好爱情的向往, 无论是明显还隐晦数不 胜数。 首先, 红豆》 《 这个题目就散发着诗意的气韵。 “红豆生南 国, 春来发几支, 愿君多采撷, 此物最相思” 几千年前, , 诗人王 维用这首诗传神地叙写女子缠绵绯恻的情思, 几千年来, 无数 男男女女用这首诗传达着对情人的爱慕与思念。 宗璞为小说 取名 “红豆” 整篇不禁沾染上细腻而稍带悲思的情愫。寥寥 , 两字, 却缠绕于心, 千回百转, 叫人无法割离。这也是古人赋 予红豆 “最相思” 所散发出的魅力。 其次, 作者用了不少笔墨来描写江玫与齐虹的爱情, 那如 诗画般的美好语言仿佛要让读者沉醉。 “就这样, 他们开始了 第一次的散步, 就这样, 他们散步, 散步, 看到迎春花染黄了柔 清远的微香里, 也曾迷失在桂花浓酽的甜香里, 然后又是雪花 飞舞的冬天。 哦!那雪花, 那阴暗的下雪天!” 这是描写他们 从相识到相知。当江玫重返故地, 重温到六年前的大学生活 时, 当她与齐虹的爱情信物红豆又完好无损地出现在她面前 时, 江玫并没有表现出一个 “好的革命工作者” 应有的理智, 而 是 “好像有一个看不见的拳头, 重重得打了江玫一下” 面对那 , 隐藏着红豆的十字架, “伸手想去摸那十字架, 江玫 却又怕触 到令人疼痛的伤口似的, 伸出手又缩回去, 怔了一回” 面对那 ,

避和指责, 因而更应当给 《红豆》 一个更加全面、 客观的评价。 软的嫩枝, 看到亭亭的荷叶铺满了池塘。他们曾迷失在荷花

22

2008 年第

12 期

安徽文学

文 学 评 论

两颗鲜亮依旧的红豆, “被冷风吹得绯红的脸刷得一下变 江玫 得惨白” 用发颤的手揭开红豆后” 泪水遮住了眼睛” 爱是 , “ , “ , 不能忘记的, 经过了这么多年, 当年那份感情依然挚烈而震 撼, 在这里宗璞描写的不是刚强坚硬无畏无私的革命工作者 江玫, 而是有血有肉情感细腻的小姑娘江玫, 而这个小姑娘只 属于齐虹。宗璞将男女之情描绘得惟妙惟肖, 也流露出她对 美好爱情的向往, 读来神往。 然而, 最让人感到不

解的是文章的最后, 当老赵的声音将 江玫从痛心的回忆中拉回时,江玫刚流过泪的眼睛早已又充 “ 满了笑意……从床边站了起来” 作者原本想要表达江玫勇敢 , 地走出对过去的回忆重新投入到革命工作中, 而这一切看起 来是如此不自然甚至唐突。再仔细品味, 又多了一丝的悲剧 意味, 如今已经成为革命工作者的江玫, 只能把爱情的遗憾和 痛苦深深埋在心底, 擦干眼泪换上笑脸去面对人们, 那些痛楚 只能自己咀嚼。江玫的母亲在解放后渐渐健康起来, 对别人 骄傲地夸她已经成为 “好的党的工作者” 的女儿:她父亲有了 “ 这样一个女儿, 死得也不算冤。 宗璞想要表达江玫当初的选 ” 择是正确的另人满意的, 然而看到这句话却让人感到悲凉甚 至反讽。 江玫听到这句话是该骄傲还是苦笑?到底值不值得 呢?伤害了深爱自己的人, 抛弃了自己的爱情与幸福, 留下了 一辈子的遗憾与痛苦, 获得了一个 “好的党的革命工作者” 的 称号。这一切, 只有江玫自己知道。 “它 《红豆》 也在客观上显示出基于个人主义的爱情在革命 ( ) 样的题材是应当通过对过去的批判促使人们向上追求更美好 的未来的。 然而不, 在读完之后, 留给我们的主要方面不是江 玫的坚强, 而是江玫的软弱。 不是成长为革命者后的幸福, 仿 佛个人生活这部分空虚是永远没有东西填补得了。 作者通过 想将齐虹塑造成一位自私、 残暴、 野蛮的反革命者, 然而我们 感知的齐虹却是如此英俊, 他对于科学艺术爱的执著甚至让 我们觉得可爱; 本想表现革命超过爱情, 集体主义战胜个人主 义的时代话语, 然而却恰恰相反地表现了集体主义的弊病。 这是为什么呢?这些背离为什么会产生,又是如何产生的 呢?如果我们以弗洛伊德的文学理论来解释, 这些问题就会 迎刃而解。 弗洛伊德是一位泛欲论者, 他认为人的精神过程主要是 无意识的, 人的一切行为最终都是由性本能所驱使的。因而 作家的创造也是 “利比都” 的趋使。 艺术创作的原动力是艺术 家被压抑的种种本能欲望, 尤其是他童年时代被压抑的俄狄 浦斯情结。在这个意义上, 艺术家的艺术创作活动与普通人 的白日梦或幻想非常接近。 艺术家在自己虚构的艺术世界中 赢得他从前的梦想: 荣誉、 权力和女人。因此, 艺术家犹如白 日梦者, 艺术创作仿佛是白日做梦。文学作品比梦更加隐晦 曲折, 需要经过精细的阅读, 运用更仔细的方法加以解析。 有 时候,作者在文学作品的表达是下意识的, 是内在欲望的发 泄, 这种发泄往往是逃避作家的前意识, 它们将自己伪装好, 躲藏在文

本的某个角落。 批评家要努力透过作品表层的种种 象征和伪装, 破译其背后的隐藏的意义, 寻找艺术家的无意识 冲动。弗洛伊德本人正是这样做的, 他运用精细的精神分析 方法, 分析了索福克勒斯、 莎士比亚, 歌德、 易卜生、 阳斯妥耶 宗璞是一位沐浴在西方艺术之中, 又为中国传统文化所 家学, 抗战胜利次年入南开大学外文系, 后曾就职于中国文联 及编辑部工作。又多年从事外国文学研究, 吸取了中国传统 文化与西方文化之精粹。 在她的身上散发着一种特殊的文化 气韵。 在那个年代, 当作家纷纷创作着御用文学, 服从追随于

达・芬奇、 米开朗演罗等艺术大师的作品。 姚文元在批判 《红豆》 同样也说到了这个问题, 时, 他说: 夫斯基、 过的知识性女作家, 乃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之女, 幼承 高潮中必将决裂。 在爱情生活上, 这是一个悲剧。 照理说, “化” 这

的口号时, 在宗璞的内心深处却依然保持着那 江玫的口说: 然而通篇给我们的印象却是后悔, “文艺为政治” 是 '我不后悔', 江玫永生伴随着她的悔恨, 同齐虹断绝关系后无法弥补的痛 苦……作者自己的感情和江玫的完全融化了。姚的评论也许 ” 显得过于偏激, 但是却敏感得捕捉到其中的叙述矛盾, 然而正 是作品中理性与情感的背离, 主观与客观的脱节, 让我们在那 样一个政治话语占主导地位, 依然可以感受到如清泉般缠绵 清凉的感情。 三、 潜意识的外化——弗洛伊德精神分析 通过以上的分析, 可以得出一个结论: 作者的主观叙述已 经和客观情感产生了背离。 作者原本要表现一个坚强的无畏 无惧的江玫, 然而文中的江玫却是如此容易陷入哀思, 仅仅两 颗红豆就让她的底线崩溃, 对那段感情的痛苦的怀念, 让我们 感受到这份感情曾经是怎样的沉重, 成为她心灵永远无法弥 补的空缺; 原本并不想过多在意那些风花雪夜的爱情, 然而文 本中对爱情的描述却让人心驰神往, 一点不亚于现代作家; 本

参考文献: [1]赵晓芳.爱是不能忘记的——试析宗璞 〈红豆〉 的叙述裂缝.当代 文学. [2]张婧磊.政治意识与人性的悖论、 融合——解读 〈红豆〉 .东疆学 刊.

一份圣洁的不为世俗所污染的土地。她用她女性特有的细 腻, 描绘了那因时代而造成的悲痛, 也许宗璞在创造的时候并 没有发现自己的文化修养已经深深地影响了她的写作, 也没 有发现女性独特的审美体验正在渗透于她的文章之中, 这也 正是弗洛伊德所说的潜意识的外化。 四、 结语 千百年来, 一颗美丽的红豆承载着男男女女朦胧而悠长 的情丝, 那令人心动的色泽不会因

为时间的洗涤而褪去, 也不 会因为时代与政治的束缚而黯淡, 它的雅致历久弥新, 它的情 韵经久不衰。

2008 年第

12 期

安徽文学

23

文 学 评 论

红豆不堪看, 满眼相思泪

——试析宗璞 《红豆》 主观与客观的背离

◎汪

(北京师范大学

北京 100875)

摘 要 宗璞的 《红豆》 不能生硬地归为宣扬小资产阶级恋爱的爱情小说, 也不能简单归为革命加恋爱的政治小说, 由于 作者主观写作与客观叙述的背离, 真正的红豆要复杂的多, 本文即分析研究其复杂性, 并试图以弗洛伊德的文艺观点究其 缘由。 关键词 红豆 情感 背离 弗洛伊德

一、红豆》 《 概述 《人民文学》 “革新特大号” 《红豆》 上的 是 1957 年发表于 宗璞的成名之作, 为了响应当时 “百花齐放, 白家争鸣” “双 的 百” 方针, 宗璞写下了这篇饱含着爱情气息的革命小说。 然而 作品问世不久, 就在 1958 年的 “反右” 风波中遭到了严厉的批 评。评论家们纷纷站在政治的角度给予了《红豆》严厉的批 评。直到二十年后之后, 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了《重放的鲜 花》 这样一部优秀的作品才重新与读者见面。 , 但是,红豆》 《 被平反之后依然没有得到恰当的评价, 很多 人一味高唱凯歌, 《红豆》 “革命+恋爱” 认为 是 的优秀作品, 宣 言了 “爱情诚可贵, 甘为革命抛” 的时代主题。然而在笔者看 来, 这些慷慨激昂的论调, 却是过于的简单和敷衍, 真实的 《红 豆》 情感细腻、 饱满而复杂。绝不是仅仅似是为了表现 “祖国 冲破黎明前的黑暗那个生机勃勃、 孕育希望的年代里一代人 拥有的共同的真诚信念” 《红豆》 。 是在文学与政治的夹缝中 产生的, 一方面逃避政治的捕捉, 另一方面要融入细腻的情感 中、 “爱情” 突破 的禁区。反右浪潮中的批评家们虽然颇为武 断、 偏激, 但是他们的确敏锐得捕捉到文本中不经意间流露出 来的细微情感。这些情感也许是不经意间流露出来的, 甚至 不为作者所控制和察觉。如今, 我们已经不像当初那样背负 着沉重的政治枷锁, 对于其中的爱情描写我们也可以无需逃 二、 革命之于爱情——作品中理性与情感的背离 在文本之中, 往往会有这样一种现象, 那就是作者的主观 意图与文本的客观叙述出现无意识的背离和矛盾, 表现为片 断、 潜在的形式。宗璞曾说: “当初确实是想写一个小资产阶 级的知识分子怎样在斗争中成长, 而且她所经历的不只是思 想的变化, 还有尖锐的感情上的斗争。是有意要描写江玫的 感情的深厚, 觉得愈是这样从难以自拔的境地中拔出来, 也就 愈能说明拯救她的党的力量之伟大。 不容置疑, ” 作者是想表

现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抛弃个人情感走向革命道路的成 长历程, 本想跟随文坛中个人利益服从于集

体利益的主流政 治话语, 然而作者在写作中却往往事与愿违, 虽然作者在时刻 谨慎保持着理性的书写态度, 然而感性的情感体验总是在不 经意间突破底线。 作者在一九五八年北京大学海燕文学社批 判 《红豆》 的座谈会上也自我批评说:我的思想并没有站得比 “ 江玫、 齐虹高, 尽管在理智上是想去批判的, 但在感情上, 还是 欣赏那些东西——风花雪夜、 旧诗词……有时这种欣赏是下 意识的, 在作品中自然得流露出来。的确如此, ” 文中那种作为 一名女子细腻的对美好爱情的向往, 无论是明显还隐晦数不 胜数。 首先, 红豆》 《 这个题目就散发着诗意的气韵。 “红豆生南 国, 春来发几支, 愿君多采撷, 此物最相思” 几千年前, , 诗人王 维用这首诗传神地叙写女子缠绵绯恻的情思, 几千年来, 无数 男男女女用这首诗传达着对情人的爱慕与思念。 宗璞为小说 取名 “红豆” 整篇不禁沾染上细腻而稍带悲思的情愫。寥寥 , 两字, 却缠绕于心, 千回百转, 叫人无法割离。这也是古人赋 予红豆 “最相思” 所散发出的魅力。 其次, 作者用了不少笔墨来描写江玫与齐虹的爱情, 那如 诗画般的美好语言仿佛要让读者沉醉。 “就这样, 他们开始了 第一次的散步, 就这样, 他们散步, 散步, 看到迎春花染黄了柔 清远的微香里, 也曾迷失在桂花浓酽的甜香里, 然后又是雪花 飞舞的冬天。 哦!那雪花, 那阴暗的下雪天!” 这是描写他们 从相识到相知。当江玫重返故地, 重温到六年前的大学生活 时, 当她与齐虹的爱情信物红豆又完好无损地出现在她面前 时, 江玫并没有表现出一个 “好的革命工作者” 应有的理智, 而 是 “好像有一个看不见的拳头, 重重得打了江玫一下” 面对那 , 隐藏着红豆的十字架, “伸手想去摸那十字架, 江玫 却又怕触 到令人疼痛的伤口似的, 伸出手又缩回去, 怔了一回” 面对那 ,

避和指责, 因而更应当给 《红豆》 一个更加全面、 客观的评价。 软的嫩枝, 看到亭亭的荷叶铺满了池塘。他们曾迷失在荷花

22

2008 年第

12 期

安徽文学

文 学 评 论

两颗鲜亮依旧的红豆, “被冷风吹得绯红的脸刷得一下变 江玫 得惨白” 用发颤的手揭开红豆后” 泪水遮住了眼睛” 爱是 , “ , “ , 不能忘记的, 经过了这么多年, 当年那份感情依然挚烈而震 撼, 在这里宗璞描写的不是刚强坚硬无畏无私的革命工作者 江玫, 而是有血有肉情感细腻的小姑娘江玫, 而这个小姑娘只 属于齐虹。宗璞将男女之情描绘得惟妙惟肖, 也流露出她对 美好爱情的向往, 读来神往。 然而, 最让人感到不

解的是文章的最后, 当老赵的声音将 江玫从痛心的回忆中拉回时,江玫刚流过泪的眼睛早已又充 “ 满了笑意……从床边站了起来” 作者原本想要表达江玫勇敢 , 地走出对过去的回忆重新投入到革命工作中, 而这一切看起 来是如此不自然甚至唐突。再仔细品味, 又多了一丝的悲剧 意味, 如今已经成为革命工作者的江玫, 只能把爱情的遗憾和 痛苦深深埋在心底, 擦干眼泪换上笑脸去面对人们, 那些痛楚 只能自己咀嚼。江玫的母亲在解放后渐渐健康起来, 对别人 骄傲地夸她已经成为 “好的党的工作者” 的女儿:她父亲有了 “ 这样一个女儿, 死得也不算冤。 宗璞想要表达江玫当初的选 ” 择是正确的另人满意的, 然而看到这句话却让人感到悲凉甚 至反讽。 江玫听到这句话是该骄傲还是苦笑?到底值不值得 呢?伤害了深爱自己的人, 抛弃了自己的爱情与幸福, 留下了 一辈子的遗憾与痛苦, 获得了一个 “好的党的革命工作者” 的 称号。这一切, 只有江玫自己知道。 “它 《红豆》 也在客观上显示出基于个人主义的爱情在革命 ( ) 样的题材是应当通过对过去的批判促使人们向上追求更美好 的未来的。 然而不, 在读完之后, 留给我们的主要方面不是江 玫的坚强, 而是江玫的软弱。 不是成长为革命者后的幸福, 仿 佛个人生活这部分空虚是永远没有东西填补得了。 作者通过 想将齐虹塑造成一位自私、 残暴、 野蛮的反革命者, 然而我们 感知的齐虹却是如此英俊, 他对于科学艺术爱的执著甚至让 我们觉得可爱; 本想表现革命超过爱情, 集体主义战胜个人主 义的时代话语, 然而却恰恰相反地表现了集体主义的弊病。 这是为什么呢?这些背离为什么会产生,又是如何产生的 呢?如果我们以弗洛伊德的文学理论来解释, 这些问题就会 迎刃而解。 弗洛伊德是一位泛欲论者, 他认为人的精神过程主要是 无意识的, 人的一切行为最终都是由性本能所驱使的。因而 作家的创造也是 “利比都” 的趋使。 艺术创作的原动力是艺术 家被压抑的种种本能欲望, 尤其是他童年时代被压抑的俄狄 浦斯情结。在这个意义上, 艺术家的艺术创作活动与普通人 的白日梦或幻想非常接近。 艺术家在自己虚构的艺术世界中 赢得他从前的梦想: 荣誉、 权力和女人。因此, 艺术家犹如白 日梦者, 艺术创作仿佛是白日做梦。文学作品比梦更加隐晦 曲折, 需要经过精细的阅读, 运用更仔细的方法加以解析。 有 时候,作者在文学作品的表达是下意识的, 是内在欲望的发 泄, 这种发泄往往是逃避作家的前意识, 它们将自己伪装好, 躲藏在文

本的某个角落。 批评家要努力透过作品表层的种种 象征和伪装, 破译其背后的隐藏的意义, 寻找艺术家的无意识 冲动。弗洛伊德本人正是这样做的, 他运用精细的精神分析 方法, 分析了索福克勒斯、 莎士比亚, 歌德、 易卜生、 阳斯妥耶 宗璞是一位沐浴在西方艺术之中, 又为中国传统文化所 家学, 抗战胜利次年入南开大学外文系, 后曾就职于中国文联 及编辑部工作。又多年从事外国文学研究, 吸取了中国传统 文化与西方文化之精粹。 在她的身上散发着一种特殊的文化 气韵。 在那个年代, 当作家纷纷创作着御用文学, 服从追随于

达・芬奇、 米开朗演罗等艺术大师的作品。 姚文元在批判 《红豆》 同样也说到了这个问题, 时, 他说: 夫斯基、 过的知识性女作家, 乃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之女, 幼承 高潮中必将决裂。 在爱情生活上, 这是一个悲剧。 照理说, “化” 这

的口号时, 在宗璞的内心深处却依然保持着那 江玫的口说: 然而通篇给我们的印象却是后悔, “文艺为政治” 是 '我不后悔', 江玫永生伴随着她的悔恨, 同齐虹断绝关系后无法弥补的痛 苦……作者自己的感情和江玫的完全融化了。姚的评论也许 ” 显得过于偏激, 但是却敏感得捕捉到其中的叙述矛盾, 然而正 是作品中理性与情感的背离, 主观与客观的脱节, 让我们在那 样一个政治话语占主导地位, 依然可以感受到如清泉般缠绵 清凉的感情。 三、 潜意识的外化——弗洛伊德精神分析 通过以上的分析, 可以得出一个结论: 作者的主观叙述已 经和客观情感产生了背离。 作者原本要表现一个坚强的无畏 无惧的江玫, 然而文中的江玫却是如此容易陷入哀思, 仅仅两 颗红豆就让她的底线崩溃, 对那段感情的痛苦的怀念, 让我们 感受到这份感情曾经是怎样的沉重, 成为她心灵永远无法弥 补的空缺; 原本并不想过多在意那些风花雪夜的爱情, 然而文 本中对爱情的描述却让人心驰神往, 一点不亚于现代作家; 本

参考文献: [1]赵晓芳.爱是不能忘记的——试析宗璞 〈红豆〉 的叙述裂缝.当代 文学. [2]张婧磊.政治意识与人性的悖论、 融合——解读 〈红豆〉 .东疆学 刊.

一份圣洁的不为世俗所污染的土地。她用她女性特有的细 腻, 描绘了那因时代而造成的悲痛, 也许宗璞在创造的时候并 没有发现自己的文化修养已经深深地影响了她的写作, 也没 有发现女性独特的审美体验正在渗透于她的文章之中, 这也 正是弗洛伊德所说的潜意识的外化。 四、 结语 千百年来, 一颗美丽的红豆承载着男男女女朦胧而悠长 的情丝, 那令人心动的色泽不会因

为时间的洗涤而褪去, 也不 会因为时代与政治的束缚而黯淡, 它的雅致历久弥新, 它的情 韵经久不衰。

2008 年第

12 期

安徽文学

23


相关文章

  • 专栏|红楼花木志|红豆: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
  • 作者:蒋春林 [按:脂批引古人云:"一花一石如有意,不语不笑能留人".孰谓草木无情物,红楼里,最是知愁.<红楼花木志>为书中那些一花一木,或虚或实,都摘片羽以记.整部红楼,弥漫相思.专栏首发,自以" ...查看


  • 红豆相思写真情
  • 红豆相思写真情 摘 要:作为一部创作于十七年文学时期的小说,<红豆>突破 了当时模式化公式化的政治束缚,大胆地涉入爱情这一在当时被视 为禁区的主题,真实地描写了一代知识分子在爱情和革命中的抉 择.小说通过描写女主人公江玫与资产阶 ...查看


  • 高山流水半世谊--宗璞与我
  • 宗璞米寿到了.无以为贺,重发一篇旧文略表心意.因原文篇幅较长,现有所删节. 1951年清华园,自右至左:冯钟璞.资中筠.梅祖芬.聂崇厚 我一直连名带姓唤她本名"冯锺璞",不过现在她以"宗璞"闻于世,我 ...查看


  • 追女友必备-情诗
  • 1.秋风清,秋月明, 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 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 入我相思门,知我相思苦, 长相思兮长相忆,短相思兮无穷极, 早知如此绊人心,还如当初不相识. --李白<秋风词> 2.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 ...查看


  • 宗璞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
  • 宗璞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 摘要: 作家宗璞以深厚的文学素养.严谨沉潜的创作风度和优美的无懈可击的文学语言在当代文坛享有盛誉.在其中短篇小说里,以知识分子为主人公的占有相当的比重.宗璞也正是用其独特的明朗而含蓄,流畅而又余韵的文字成功塑造了一 ...查看


  • [贴图]美人泪,断人肠
  • 你的等待,苍老了谁 我的相思,藏在谁心底 美人一滴泪,醉我几世轮回 那回眸一笑,笑到我心醉 那绝尘一去,去到我心碎 那柔情妩媚,妩媚到我心 千年留余味 你有沉鱼落雁美 我有妙笔生花心 你有闭月羞花貌 我有相思终不老 写一笔你的美 醉在我眉头 ...查看


  • 现当代题目
  • 名词解释 . (1)"双百"方针 (2)"两结合"创作方法 (3)政治抒情诗 (4)新民歌运动 (5)山药蛋派 (6) 社会主义教育剧 (7) 主题先行论 (8) 根本任务论 (9)"三突出 ...查看


  • 稼轩词[满江红·敲碎离愁]赏析
  • 稼轩词<满江红·敲碎离愁>赏析 (2007-04-20 09:05:25) 转载 分类: 古典诗词赏析 敲碎离愁,纱窗外.风摇翠竹. 人去后.吹箫声断,倚楼人独. 满眼不堪三月暮,举头已觉千山绿. 但试把一纸寄来书,从头读. 相 ...查看


  • 辛弃疾[满江红·敲碎离愁]鉴赏
  • 满江红 辛弃疾 敲碎离愁,纱窗外,风摇翠竹.人去后,吹箫声断,倚楼人独.满眼不堪三月暮,举头已觉千山绿.但试将.一纸寄来书,从头读. 相思字,空盈幅,相思意,何时足?滴罗襟点点,泪珠盈掬.芳草不迷行客路,垂杨只碍离人目.最苦是.立尽月黄昏,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