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新农村信息化建设调研
作者:金凡 孙洋洋 陈子琦
来源:《现代商贸工业》2013年第12期
摘要:新农村信息化建设与新农村的发展息息相关,也是实现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围绕中原经济区核心省份—河南省新农村信息化建设实际,在分析新乡新农村(耿庄、刘庄、七五村)建设现状的基础上,指出问题及成因,并进行探讨。
关键词:
河南省;新农村信息化;新乡
中图分类号:
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12004702
为了解中观经济区新农村信息化建设现状,笔者特选取在新农村建设具有典范意义的新乡(耿庄、刘庄、七五村)作为调研对象,本次调查方式以问卷调研为主,并结合针对村内干部以及部分特殊群体的访谈调查。在分析新乡新农村建设现状的基础上,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和建议。
1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1.1年龄结构
由表1可知,在所调研人群中,25—50岁人群比重较大,25岁以下的青年比重适中,50岁以上人数比重较小。
表1年龄结构
年龄在抽样人口中所占比例(%)
25岁以下21
26—35岁28.6
36—50岁37.3
50—60岁7.2
60岁以上5.8
1.2文化程度
结合表2和访问情况,可知新农村村民的文化水平已有70%以上达到中学以上学历。具体来看,大学及其以上学历占14.1%,多分布在25岁以下,初高中学历约半数,多分布在30—50岁之间。
表2文化程度
文化程度在抽样人口中所占比例(%)
文盲或者半文盲8.3
小学文化19.6
初\高级中学57.9
大学及以上学历14.1
1.3新农村居民从业结构
表3反映了抽样新农村居民的从业结构。新农村经济结构已处于合理转型的过程,经济结构多元化,必然导致村民的信息需求多样化。
表3新农村居民从业结构
职业种植业养殖农村企业或事业单位任职外出打工个体经营其它
所占比例(%)9.84.735.131.917.80.7
2调查结果
2.1农民信息素质情况调查
信息素质,是指一个人的信息需求,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道德,信息能力方面基本素质。在新农村农民信息的接收方面,所体现的信息素质主要在信息需求,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方面。调查小组就此三方面以具体问题进行了调查。
2.1.1农民信息需求情况
调查小组首先对村民最想获得的信息类型进行多项选择的调查,具体结果如表4。在新农村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一方面应根据村民的实际情况为他们提供与其经济活动相应的多类型信息,激发农民潜在的信息需求;另一方面,要注意信息提供的品种多元化、及时性、应用性,最大限度满足村民信息需求。
表4村民想要获取的信息类型
信息类型农技信息国家时事政策社会新闻经济信息日常百科信息娱乐交际其他 所占比例(%)10.7872.6679.7840.8288.3918.356.74
2.1.2农民信息意识情况
信息意识主要表现为主动获取信息的意识强弱程度。结果如表5。通过进一步调查发现,这一部分村民大多知识水平较低,获取信息来源也以村委村政府发布的消息为主。就此特点,在利用在村委加大信息利用宣传普及的同时,及时提供与村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信息,应成为增强村民信息利用意识的重中之重。
表5信息对生产、生活的影响程度
影响程度有,而且影响很大有,但影响不是很大有,很小影响几乎没有影响
所占比例(%)49314217
2.1.3农民信息能力情况
信息能力具体表现在对所用信息工具的使用能力,以及对所需信息的提取辨别能力。本次调查中,调查组就这两方面进行了调研。调查结果如表6,这反映出不少村民无法有效鉴别、提炼、利用信息。
表6村民对信息的态度
信任及利用程度不相信也许有用,但自己不会冒险尝试有些用,自己能尝试利用一些有用,能较好识别并加以利用
所占比例(%)7343920
2.2新农村基础设施情况调查
2.2.1信息化基础硬件设备配备情况
当前新农村信息化基础硬件设备配备已较为完善,信息流通与传播体系建设迅速,多信道平台基本形成,基本实现了广播、电视、电话、邮政“村村通”工程,反映出“三电合一”工程在当地良好的实施效果。但“广覆盖”中仍存在一定的盲区,且经过与村民交谈,笔者了解到新农村中存在“入网难”的突出问题,不少拥有计算机设备的家庭用户没有连接网络,因此难以切实利用电脑设备。
表7信息化基础硬件设备配备情况
具体设备电视电脑固定电话移动电话广播
所占比例(%)10089.172.493.6100
注:刘庄因家居设备统一化、标准化,电脑、电视、电话的覆盖率均达到100%。
2.2.2新农村在信息化软件设施有待改善
经调查,73.2%的村民认为应促进信息化软件的深度开发。在当前新农村村民信息素质较低的情况下,要切实有效的发挥信息化效果,就要促进适农软件的开发进程。但当前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普遍存在“重硬轻软”的问题,尤其是电子政务信息、电子商务信息利用方面效果不突出,直接导致用户难以获取有效信息,并降低了用户使用信息化设备的积极性。
2.2.3信息化基础设施有待完善
经调查得知,三个新农村均设有村建信息服务站,并遵循“三位一体”的原则,积极与图书室、文化站、村支部等结合,以保证“一站到位”,如新乡耿庄村信息服务站点就采用了“村支部模式”,使得村支部不仅是村民的政治、经济及文化中心,也是村民的信息资源中心。且村建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作为新农村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工程有“中心突出,四面幅散”的效应,既可以弥补村内网络覆盖的盲区,也能对全村的信息化建设起到拉动、促进的作用。但村级服务站的建设仍有待完善,如信息的开发利用及传播方面还不到位。
2.2.4信息化基础设施利用情况
(1)由表8可知,信息化设备应用方面,村内发布(多通过广播)、电视机所占比重仍旧较大,可见新农村居民对于信息传播的传统途径仍有较大的依赖性,通讯设备、计算机的应用率较低,难以满足新农村信息化的要求,但作为信息传播的新型路径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在信息化建设初期,应注重传统、新型传播路径的双重应用,协调发展。
表8信息获取主要途径
途径收音机电视机通讯设备网络报纸书籍以往经验村内发布其它
所占比例(%)10.589.151.459.439.546.485.15.4
(2)经调查得知,各新农村因地制宜,信息设备利用有侧重。耿庄以信息的统一整合发布服务为重点,重点利用电视传播渠道,通过耿庄村级有线电视台实现村内新闻的及时报道、政策通知的电视宣传以及村委会议的现场直播。刘庄结合本村经济发展水平高以及家具设备标准化的特点,高度运用电信通讯渠道,通过固话保证信息入户。七五村经济发展自由化,私营或自办企业较多,它们多依靠网络获取经济类信息,网络应用程度较高但不均衡现象严重。
2.3新农村信息资源调查情况
(1)由图1可知,新农村村民认为当前新农村信息资源中存在问题按比重依次减小排序如下:获取信息的途径少,信息应用性差,信息品种单一,信息提供不及时,信息提供的连续性差、集成性低。
图1新农村居民认为的信息资源中存在的问题
(2)调查显示,有10.2%的村民认为信息化建设进程中应该注重信息资源的优化配置,有11.9%的村民认为应该增强农信网的覆盖度、流通性和共享性。这部分人员虽然所占比例不大但多集中在高级知识分子和机关工作人员中,其意见具有代表性。
3新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建议
3.1硬件软件齐头并进,完善信息化基础设施
首先,注重硬件基础设施的“可持续发展”,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当地政府应结合本区经济水平较高和基础设施的实际情况,遵从成本效益原则,对已有资源进行规范化管理与整合,建立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硬件设施一体化系统。二是信息服务站点应充分发挥以市县,乡镇,村三级构建“两馆一站”的服务效用,结合各行政村或自然村的村级文化活动室,落实信息服务点的使用。三是重视和加强互联网的发展,缩小城乡“数字鸿沟”。其次,加强信息化软件的开发和应用,既要搭建综合性信息网络平台,又要推进适农软件的开发进程。
3.2加强农村信息数据库建设,促进信息资源优化配置
信息“引流”惠农,优化信息资源的宏观配置。信息“加工”适农,优化信息资源的微观配置。信息“拼盘”宜农,优化信息资源的实地配置。信息“共享”利农,优化信息资源的全面配置。
3.3增强村民信息素质
首先,文化素质是根本,当地政府应重视教育,坚持“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提高当地居民的文化水平,促进其长远发展。其次,从信息意识上讲,一方面有关“新农村信息化建设”的
宣传力度有待增强,另一方面应凸显信息带来的实际效益,增强村民利用信息的积极性。再者,从村民的信息应用能力来看,应加大对农民的培训力度,可以适当采取一定激励政策,鼓励引导村民提高自身信息素质,增强其信息捕捉利用能力。
3.4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完善信息化建设的长效保障机制
第一,增强政府信息职能意识,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第二,拓宽信息化建设融资渠道,完善资金保障机制;第三,落实信息化法制法规,完善法制保障体制;第四,吸收、培养信息人才,完善人才队伍保障机制。
3.5完善新农村信息化服务体系
新农村信息化建设应注重建立完善、固定、系统的服务体系。并继续推进农村基层信息服务站和信息员队伍建设,形成村为节点、县为基础、省为平台、全国统筹的农村综合信息服务体系。
参考文献
[1]新华社.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N].人民日报,200605.
[2]韩丽,张斌.新农村信息化中农业信息服务平台的建设与发展[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0,(34):104106.
[3]商晓帆.关于政府信息资源优化配置问题的思考[J].现代情报,2007,(11):6971.
[4]黎春兰,邓仲华.给予我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的网络信息资源优化配置策略研究[J].现代情报,2009,(05):4448.
河南省新农村信息化建设调研
作者:金凡 孙洋洋 陈子琦
来源:《现代商贸工业》2013年第12期
摘要:新农村信息化建设与新农村的发展息息相关,也是实现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围绕中原经济区核心省份—河南省新农村信息化建设实际,在分析新乡新农村(耿庄、刘庄、七五村)建设现状的基础上,指出问题及成因,并进行探讨。
关键词:
河南省;新农村信息化;新乡
中图分类号:
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12004702
为了解中观经济区新农村信息化建设现状,笔者特选取在新农村建设具有典范意义的新乡(耿庄、刘庄、七五村)作为调研对象,本次调查方式以问卷调研为主,并结合针对村内干部以及部分特殊群体的访谈调查。在分析新乡新农村建设现状的基础上,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和建议。
1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1.1年龄结构
由表1可知,在所调研人群中,25—50岁人群比重较大,25岁以下的青年比重适中,50岁以上人数比重较小。
表1年龄结构
年龄在抽样人口中所占比例(%)
25岁以下21
26—35岁28.6
36—50岁37.3
50—60岁7.2
60岁以上5.8
1.2文化程度
结合表2和访问情况,可知新农村村民的文化水平已有70%以上达到中学以上学历。具体来看,大学及其以上学历占14.1%,多分布在25岁以下,初高中学历约半数,多分布在30—50岁之间。
表2文化程度
文化程度在抽样人口中所占比例(%)
文盲或者半文盲8.3
小学文化19.6
初\高级中学57.9
大学及以上学历14.1
1.3新农村居民从业结构
表3反映了抽样新农村居民的从业结构。新农村经济结构已处于合理转型的过程,经济结构多元化,必然导致村民的信息需求多样化。
表3新农村居民从业结构
职业种植业养殖农村企业或事业单位任职外出打工个体经营其它
所占比例(%)9.84.735.131.917.80.7
2调查结果
2.1农民信息素质情况调查
信息素质,是指一个人的信息需求,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道德,信息能力方面基本素质。在新农村农民信息的接收方面,所体现的信息素质主要在信息需求,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方面。调查小组就此三方面以具体问题进行了调查。
2.1.1农民信息需求情况
调查小组首先对村民最想获得的信息类型进行多项选择的调查,具体结果如表4。在新农村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一方面应根据村民的实际情况为他们提供与其经济活动相应的多类型信息,激发农民潜在的信息需求;另一方面,要注意信息提供的品种多元化、及时性、应用性,最大限度满足村民信息需求。
表4村民想要获取的信息类型
信息类型农技信息国家时事政策社会新闻经济信息日常百科信息娱乐交际其他 所占比例(%)10.7872.6679.7840.8288.3918.356.74
2.1.2农民信息意识情况
信息意识主要表现为主动获取信息的意识强弱程度。结果如表5。通过进一步调查发现,这一部分村民大多知识水平较低,获取信息来源也以村委村政府发布的消息为主。就此特点,在利用在村委加大信息利用宣传普及的同时,及时提供与村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信息,应成为增强村民信息利用意识的重中之重。
表5信息对生产、生活的影响程度
影响程度有,而且影响很大有,但影响不是很大有,很小影响几乎没有影响
所占比例(%)49314217
2.1.3农民信息能力情况
信息能力具体表现在对所用信息工具的使用能力,以及对所需信息的提取辨别能力。本次调查中,调查组就这两方面进行了调研。调查结果如表6,这反映出不少村民无法有效鉴别、提炼、利用信息。
表6村民对信息的态度
信任及利用程度不相信也许有用,但自己不会冒险尝试有些用,自己能尝试利用一些有用,能较好识别并加以利用
所占比例(%)7343920
2.2新农村基础设施情况调查
2.2.1信息化基础硬件设备配备情况
当前新农村信息化基础硬件设备配备已较为完善,信息流通与传播体系建设迅速,多信道平台基本形成,基本实现了广播、电视、电话、邮政“村村通”工程,反映出“三电合一”工程在当地良好的实施效果。但“广覆盖”中仍存在一定的盲区,且经过与村民交谈,笔者了解到新农村中存在“入网难”的突出问题,不少拥有计算机设备的家庭用户没有连接网络,因此难以切实利用电脑设备。
表7信息化基础硬件设备配备情况
具体设备电视电脑固定电话移动电话广播
所占比例(%)10089.172.493.6100
注:刘庄因家居设备统一化、标准化,电脑、电视、电话的覆盖率均达到100%。
2.2.2新农村在信息化软件设施有待改善
经调查,73.2%的村民认为应促进信息化软件的深度开发。在当前新农村村民信息素质较低的情况下,要切实有效的发挥信息化效果,就要促进适农软件的开发进程。但当前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普遍存在“重硬轻软”的问题,尤其是电子政务信息、电子商务信息利用方面效果不突出,直接导致用户难以获取有效信息,并降低了用户使用信息化设备的积极性。
2.2.3信息化基础设施有待完善
经调查得知,三个新农村均设有村建信息服务站,并遵循“三位一体”的原则,积极与图书室、文化站、村支部等结合,以保证“一站到位”,如新乡耿庄村信息服务站点就采用了“村支部模式”,使得村支部不仅是村民的政治、经济及文化中心,也是村民的信息资源中心。且村建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作为新农村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工程有“中心突出,四面幅散”的效应,既可以弥补村内网络覆盖的盲区,也能对全村的信息化建设起到拉动、促进的作用。但村级服务站的建设仍有待完善,如信息的开发利用及传播方面还不到位。
2.2.4信息化基础设施利用情况
(1)由表8可知,信息化设备应用方面,村内发布(多通过广播)、电视机所占比重仍旧较大,可见新农村居民对于信息传播的传统途径仍有较大的依赖性,通讯设备、计算机的应用率较低,难以满足新农村信息化的要求,但作为信息传播的新型路径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在信息化建设初期,应注重传统、新型传播路径的双重应用,协调发展。
表8信息获取主要途径
途径收音机电视机通讯设备网络报纸书籍以往经验村内发布其它
所占比例(%)10.589.151.459.439.546.485.15.4
(2)经调查得知,各新农村因地制宜,信息设备利用有侧重。耿庄以信息的统一整合发布服务为重点,重点利用电视传播渠道,通过耿庄村级有线电视台实现村内新闻的及时报道、政策通知的电视宣传以及村委会议的现场直播。刘庄结合本村经济发展水平高以及家具设备标准化的特点,高度运用电信通讯渠道,通过固话保证信息入户。七五村经济发展自由化,私营或自办企业较多,它们多依靠网络获取经济类信息,网络应用程度较高但不均衡现象严重。
2.3新农村信息资源调查情况
(1)由图1可知,新农村村民认为当前新农村信息资源中存在问题按比重依次减小排序如下:获取信息的途径少,信息应用性差,信息品种单一,信息提供不及时,信息提供的连续性差、集成性低。
图1新农村居民认为的信息资源中存在的问题
(2)调查显示,有10.2%的村民认为信息化建设进程中应该注重信息资源的优化配置,有11.9%的村民认为应该增强农信网的覆盖度、流通性和共享性。这部分人员虽然所占比例不大但多集中在高级知识分子和机关工作人员中,其意见具有代表性。
3新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建议
3.1硬件软件齐头并进,完善信息化基础设施
首先,注重硬件基础设施的“可持续发展”,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当地政府应结合本区经济水平较高和基础设施的实际情况,遵从成本效益原则,对已有资源进行规范化管理与整合,建立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硬件设施一体化系统。二是信息服务站点应充分发挥以市县,乡镇,村三级构建“两馆一站”的服务效用,结合各行政村或自然村的村级文化活动室,落实信息服务点的使用。三是重视和加强互联网的发展,缩小城乡“数字鸿沟”。其次,加强信息化软件的开发和应用,既要搭建综合性信息网络平台,又要推进适农软件的开发进程。
3.2加强农村信息数据库建设,促进信息资源优化配置
信息“引流”惠农,优化信息资源的宏观配置。信息“加工”适农,优化信息资源的微观配置。信息“拼盘”宜农,优化信息资源的实地配置。信息“共享”利农,优化信息资源的全面配置。
3.3增强村民信息素质
首先,文化素质是根本,当地政府应重视教育,坚持“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提高当地居民的文化水平,促进其长远发展。其次,从信息意识上讲,一方面有关“新农村信息化建设”的
宣传力度有待增强,另一方面应凸显信息带来的实际效益,增强村民利用信息的积极性。再者,从村民的信息应用能力来看,应加大对农民的培训力度,可以适当采取一定激励政策,鼓励引导村民提高自身信息素质,增强其信息捕捉利用能力。
3.4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完善信息化建设的长效保障机制
第一,增强政府信息职能意识,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第二,拓宽信息化建设融资渠道,完善资金保障机制;第三,落实信息化法制法规,完善法制保障体制;第四,吸收、培养信息人才,完善人才队伍保障机制。
3.5完善新农村信息化服务体系
新农村信息化建设应注重建立完善、固定、系统的服务体系。并继续推进农村基层信息服务站和信息员队伍建设,形成村为节点、县为基础、省为平台、全国统筹的农村综合信息服务体系。
参考文献
[1]新华社.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N].人民日报,200605.
[2]韩丽,张斌.新农村信息化中农业信息服务平台的建设与发展[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0,(34):104106.
[3]商晓帆.关于政府信息资源优化配置问题的思考[J].现代情报,2007,(11):6971.
[4]黎春兰,邓仲华.给予我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的网络信息资源优化配置策略研究[J].现代情报,2009,(05):44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