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目录及简介

名著目录及简介

1.《我与地坛》简介

《我与地坛》,长篇哲思抒情散文,中国当代著名作家史铁生著。是史铁生文学作品中,充满哲思又极为人性化的代表作之一。其前第一段和第二段被纳入人民教育出版社的高一教材中。前两部分注重讲地坛和他与母亲的后悔,对于中学生来说,这是一篇令人反思的优秀文章。地坛只是一个载体,而文章的本质却是一个绝望的人寻求希望的过程,以及对母亲的思念。

作者是在双腿残废的沉重打击下,在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的时候“走”进地坛的,从此以后与地坛结下了不解之缘,直到写这篇散文时的15年间,“就再没有长久地离开过它”。作者似乎从这座历经400多年沧桑的古园那里获得了某种启示,汲取了顽强生活与奋斗的力量。在《我与地坛》一文中,除了我们在节选为课文的部分里所见到的内容外,作者还写了在古园中的见闻和所遇到的人与事,述说了自己的所思所想,而其中更多的还是抒发自己对于命运和生死问题的感悟。

2.《菊与刀》 《菊与刀》作者是露丝·本尼迪克特。

二战临近尾声的时候,摆在美国眼前的有两个问题:日本会不会投降?对日本能不能用对德国的办法?

为了制定最后决策,美国政府动员了各方面的专家来研究日本,提供资料和意见,其中包括了本书作者、人类学家本尼迪克特。

美国人或者更多西方人眼里不可理喻的一些行为,恰是本尼迪克特用来解析日本文化本质的范本。书名中的“菊”是日本皇室家徽,“刀”是武士文化的象征。“菊与刀”的组合,象征了日本人的矛盾性格(如爱美而又黩武,尚礼而又好斗,喜新而又顽固,服从而又不驯等等)。 本尼迪克特在二战结束后写成《菊与刀》。《菊与刀》共13章:从对战争的看法讲起,讲到明治维新,再分述日本人风俗习惯、道德观念、一直到怎样“自我训练”(修养)和孩子怎样受教育。全书夹叙夹议,抛开了对樱花、茶道、武士道等煽情描述,更多是对家庭关系、精神信仰进行白描式的对比,诸如美国人和日本人看待健康、物质、战争宣传、家族关系等的不同观念。

《菊与刀》直接影响了美国对日政策,美国战后对日政策的成功也证明了《菊与刀》对日本人所做研究的成功。从此,西方对日本文化的研究热潮也揭开了序幕。[1] 该书畅销全球70年,销量过3000万,亲切易懂的日本国民性格说明书。

本尼迪克特编著的《菊与刀》(《The Chrysanthemum and the Sword》)是一部通览日本文化、解读其矛盾性格的惊世之作,(但此书内容存有争议,作者也没有到过日本)行销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是我们了解日本不得不读的经典著作。

日本,一个小小的弹丸之地,一个资源极度匮乏的岛国,一手发动了一场世界大战,另一手创造了二战后世界最大的经济奇迹。战中的日本为什么要扮演令人发指的侵略者?日

本的野心到底有多大,真的想吞掉美国吗?成为唯一一个被原子弹轰炸的国家后,又是怎样迅速复兴崛起的?当今经济衰退、政局混乱的日本,是否还秉持大国情怀……所有问题都能在这本《菊与刀》中得到解答。

“菊”本是日本皇室家徽,“刀”是武士道文化的象征。本尼迪克特用“菊”与“刀”来象征日本人的矛盾性格,以一个西方人的冷静视角,通览日本独特的文化传统和民族性格。既抓住了日本文化细致的地方,又将它置于东方文化与太平洋岛屿文化的人类文化学视野里。时至今日,《菊与刀》这本书被认为史上描写日本文化的第一书。此书受到了社会各界的评价,其极大的影响至今不减。[3]

3.《罗斯福传》

美国第32任总统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FranklinD.Roosevelt,1933-1945)是美国人心目中最伟大的总统之一,另两位是美国的国父华盛顿和美国内战中力挽狂澜的亚伯拉罕·林肯。在《罗斯福传》中,作者致力于揭示惊赫功绩背后真实的罗斯福——他复杂的个性,他的事业理想,他的视野,以及他与那个时代许多著名人物的关系。

书籍介绍

美国第32任总统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FranklinD.Roosevelt,1933-1945)是美国人心目中最伟大的总统之一,另两位是美国的国父华盛顿和美国内战中力挽狂澜的亚伯拉罕·林肯。

这位美国历史上惟一连任4届的总统,在1933年3月至1945年4月长达12年的任期中,使美国摆脱了大萧条的阴影,使濒临绝境的美国经济得以复苏;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他又使美国放下孤立闭关的观念,投入到反法西斯战争的洪流之中,并最终赢得了胜利,通过战争的胜利,以及联合国的建立,确立了美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力。可以说,没有罗斯福,就没有美国今天的国际地位。

在他39岁那年,小儿麻痹症险些断送了他的政治生命,他又是怎么重新“站立”起来,在轮椅中转动这个世界的?

在全美国上下几乎一致奉行孤立主义、惧怕战争的时候,他足怎样一步步激起了民众的斗志? 作为一个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他又是通过什么样的战略手段构建战后的世界秩序? 书籍目录

第一部分 天生是个绅士

1882-1932

第1章美好岁月展现在你们眼前

第2章他是我所遇见过的最难对付的人

第3章这场战争仍有胜利的希望

第4章烈火的考验

第5章用你全部的聪明才智,来解决这个州的问题

第二部分 在大萧条废墟上打造新政

1932-1938

第6章要死也要等到11月

第7章他就是力量、权力和命令的化身

第8章永远别让你的左手知道右手在做什么

第9章富兰克林现在只能靠他自己了

第10章把宪法从法院中拯救出来

第三部分 是参战还是观战

1938-1941

第11章我相信现在已进入和平时期了

第12章罗斯福先生你的干预在哪里都吃得开吧

第13章他们一只脚都已经踏上战船了!

第14章汝欲何往,我将前行„„直至灭亡

第四部分 战争岁月

1941-1944

第15章罗斯福总统“将不宣而战”

第16章我们绝不会放弃,直到他们被教训一顿

第17章你们为何如此害怕德国人?

第18章他是我迄今认识的最伟大的人

第19章罗斯福意识到了占领柏林的重大意义

第20章永远都占不到半点上风

第五部分 美国治下的和平

1944-

第21章没事,我们放手干吧!

第22章想拒绝这个阴谋家实在太难了

第23章世界又一大奇迹吗?

第24章战争的命运似乎在他那超凡之手的掌控之中

25章他的声音沉寂了,40但勇气犹存

4.《毛泽东传》的内容简介

毛泽东如何走上革命道路?如何发现农民在中国革命中的作用并探索和成功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如何领导中国人民取得革命的胜利?他在新中国成立后头三十年社会主义建设中带领全党全国人民取得哪些成就?他因何偏离了实事求是这一党的基本思想路线,最终导致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文化大革命”的发动及由此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

本书站在21世纪新的时代起点上,在对历史的回溯与对未来的展望中,以全球的国际视野,阐述毛泽东对中国革命和国家建设,以及世界民族解放事业与社会主义运动所做的重大贡献,深刻揭示“毛泽东和毛泽东主义”构成了“中国乃至全球社会主义历史的核心,也是上个世纪社会改革以及现代化历史的核心”的崇高历史地位。

作者在中国生活20余年,亲历改革开放至今中国各种变化,她在本书中融合中外各种观点,结合世界时代大背景以及当前毛泽东研究最新成果,阐述和揭示了一位20世纪伟人与中国百多年来历史变革与转型的深层内在逻辑关系。与以前毛泽东传记相比,本书观点更新颖和独到。

作者瑞贝卡·卡尔(Rebecca Karl),自2003年起担任美国纽约大学历史系和东亚系教授,中国问题专家,清华大学特聘教授,此前她曾在佛罗里达大学历史系(1995-1997)、纽约大学东亚系和历史系(1997-2003)担任副教授。她先后就读于纽约Barnard College(现为哥伦比亚大学巴纳德学院)、纽约大学、杜克大学(Duke University),并于1995年在杜克大学获得历史学博士学位。卡尔曾于1990年在南京大学进修中文。

《毛泽东传》是对毛泽东一生事迹及其思想的总的描写, 毛泽东的一生,是改变中国也是改变人类历史的一生。他的革命理论与实践,引领中国走向了光明,以他为首的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中国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毛泽东时代所造成的中国的变化是翻天覆地举世瞩目的。在毛泽东之前,人类世界基本上是西方人的世界、是殖民世界。毛泽东及其率领下的中国共产党人,使四分之一的人类摆脱了帝国主义的压迫,建立了新中国,并在短短的三十不到的时间内使符号贫积弱的被称作“东亚病夫”的中华民族巍然挺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也与并且能与当时世界最强大的苏美两个超级大国相抗衡,使中华民族历经百年屈辱后终于扬眉吐气。新中国的成立,尤其是中国人在朝鲜战争中的伟大胜利,有如惊雷闪电冲击着殖民世界,使世界上弱小民族迅速觉醒并逐步摆脱西方殖民统治,

完成民族独立解放;促进了世界格局的深刻变化。 毛泽东思想博大精深,涉及到中国共产党半个多世纪所领导的伟大事业的各个方面,难以一言以敝之。其精髓概略说来集中在三点:一,实事求是。二,群众路线。三,不破不立和继续革命。他的实事求是思想使中国革命和建设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其所取得的伟大成就是不容任何人抹杀的。但是老人家关于不破不立和继续革命的理论,造成了晚年的一系列错误决策,对部分群众特别是知识分子造成了伤害。 现在贬抑毛泽东的文章甚多,大多是文革中受到过伤害的人从个人感情出发的结果,不太注重客观史实。读毛传对了解毛泽东时代的真实历史有极大帮助。 5.《看见》

内容简介

十年前她被选择成为国家电视台新闻主播,却因毫无经验而遭遇挫败,非典时期成为现场记者后,现实生活犬牙交错的切肤之感,让她一点一滴脱离外在与自我的束缚,对生活与人性有了更为宽广与深厚的理解。十年之间,非典、汶川地震、两会报道、北京奥运……在每个重大事件现场,几乎都能发现柴静的身影,而如华南虎照、征地等刚性的调查报道她也多有制作。在书中,她记录下淹没在宏大叙事中的动人细节,为时代留下私人的注脚。一如既往,柴静看见并记录下新闻中给她留下强烈生命印象的个人,每个人都深嵌在世界之中,没有人可以只是一个旁观者,他人经受的,我必经受。书中记录下的人与事,是他们的生活,也是你和我的生活。

三重内涵:1.柴静个人成长的自白书:从对新闻一无所知的新人,尝遍失败、迷茫、摔打的滋味,到如今成为央视最受欢迎的女记者和主持人,柴静从未停止反思和追问,本书告诉你柴静何以成为柴静,她经历过什么,思考着什么,又记下了什么。

2.中国社会十年变迁的备忘录:非典、汶川地震、北京奥运、华南虎照事件、药家鑫事件……在新世纪头十年的几乎所有重大事件中,都能看到柴静的身影,通过她在新闻热点第一线的真实记录,我们可以更真切、更深刻地读懂中国,了解我们身边这块土地上曾发生过的与我们的命运休戚相关的大事,知道它们如何发生,我们又该怎样面对。

3.我们自己的故事:采访是生命间的往来,在柴静的节目和文字中,无论是汶川地震、征地拆迁、家庭暴力,还是卢安克、药家鑫,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个具体的人,在他们身上,也可以看到我们自己,他们的故事,某种意义上也是你和我的故事。

作品目录

第一章 别当了主持人就不是人了

“如果你来做新闻,你关心什么?”他开了口。“我关心新闻当中的人。”

第二章 那个温热的跳动就是活着

九年之后,人们还会说“这是进非典病房的记者”,我常觉羞惭。我看到了一些东西,但只不过隐约地感到怪异,仅此而已,仅此而已。

第三章 双城的创伤

对人的认识有多深,呈现才有多深。……双城连续服毒事件调查到最后,我们发现,最大的谜,其实是孩子的内心世界。

第四章 是对峙,不是对抗

能不能采访准确,不是能不能完成工作,或者能不能有乐趣这么简单,这事关人的性命,我要是问得不准确,不配坐在这椅子上。

第五章 我们终将浑然难分,像水溶于水中

聚会上,朋友说,你现在做的这些题目太边缘了,大多数人根本不会碰到这些问题。作家野夫说:“那是因为我们已经不是大多数人,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免于受辱了。”

第六章 沉默在尖叫

家庭是最小的社会单元,门吱呀一声关上后,在这里人们如何相待,多少决定了一个社会的基本面目。

第七章 山西,山西

我出生在一九七六年的山西。山西姑娘没见过小溪青山之类,基本上处处灰头土脸,但凡有一点诗意,全从天上来。

第八章 我只是讨厌屈服

今天你的权利受到损害,你不说话,明天你就会失去更多的权利。

第九章 许多事情,是有人相信,才会存在

二○○六年二月底,我接到通知,迷迷糊糊去别的部门开会。被惊着了,因为在“新闻联播”里要开一个有我名字的专栏,叫“柴静两会观察”。

第十章 真相常流失于涕泪交加中

准确是记者最重要的手艺,而自我感动、感动先行是准确最大的敌人,真相常流失于涕泪交加中,我们需要提醒自己:绝不能走到探寻真相的半山腰就号啕大哭。

第十一章 只求了解认识而已

虐猫那期节目播出后,我收到王的短信,她要的并不是同情,节目也没给她同情。她只要求得到公正,这个公正就是以她的本来面目去呈现她。

第十二章 新旧之间没有怨讼 唯有真与伪是大敌

我脑袋里旧思维习惯改不了,新的又不知道怎么形成。钱钢老师说,你可以看一看历史,“你只管用力把一个人、一件事吃透了,后面的就知道了”。

第十三章 事实就是如此

华南虎照片的真假之争,不仅事关技术,更是对事件各方科学精神的检验,真相往往在于毫末之间。

第十四章 真实自有万钧之力

去年地震的裂缝里青草簌簌地拱动,湿黑的山坡上一层一层墨绿的杉树林,梨花浅白,空气里都是水滴和鸟叫。很多坍塌滑坡的山体,现在已经慢慢重新覆盖上了草木,就在这片山峦之间,正在建成新的房屋、村庄和家庭。

第十五章 只听到青绿的细流声

全世界媒体都在这儿,金牌运动员有无数人采访,我说:“那咱们就采访不显眼的吧,失败者也成,只要打动咱俩的就算。”

第十六章 逻辑自泥土中剥离

新闻调查六年,我做得最多的就是征地题材,各种口音,各个地方,各种冲突。节目组每天一麻袋信里,一半是关于征地的。

第十七章 无能的力量

从世俗的意义上说,卢安克做的事情没用,没效果,不可效仿,也不可推广,但他的存在本身,有一种令人内心惶然震颤的力量。

第十八章 采访是病友间的相互探问

把一个人送回到他的生活位置和肇事起点,才能了解和理解,只有不把这个人孤立和开除出去,才能看清这个事件对时代生活的意义。张妙死了,药家鑫死了,但如果只是死,结束了就过去了,那就是白白死了。

第十九章 不要问我为何如此眷恋

理解的基础是感受。人能感受别人的时候,心就变软了,软不是脆弱,是韧性。 第二十章 陈虻不死

谈起陈虻时,有人说智慧,有人说尖锐,白岩松说“那是个非常寂寞的人”。 他的寂寞不是孤单,是没完成。

6.《麦田里的守望者》

《麦田里的守望者》原作名《The Catcher in the Rye》是美国作家杰罗姆·大卫·塞林格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塞林格将故事的起止局限于16岁的中学生霍尔顿·考尔菲德从离开学校到纽约游荡的三天时间内,并借鉴了意识流天马行空的写作方法,充分探索了一个十几岁少年的内心世界。愤怒与焦虑是此书的两大主题,主人公的经历和思想在青少年中引起强烈共鸣,受到读者,特别是广大中学生的热烈欢迎。《纽约时报》的书评写道:在美国,阅读《麦田里的守望者》就像毕业要获得导师的首肯一样重要。其后,《麦田里的守望者》直接影响了这一类小说的创作。

内容简介

该书的主人公霍尔顿是个中学生,出生于富裕的中产阶级家庭。他虽只有16岁,但比常人高一头,整日穿着风衣,戴着猎帽,游游荡荡,不愿读书。他对学校里的一切——老师、同学、功课、球赛等等,全都腻烦透了,曾是学校击剑队队长,3次被学校开除。又一个学期结束了,他又因5门功课中4门不及格被校方开除。他丝毫不感到难受。在和同房间的同学打了一架后,他深夜离开学校,回到纽约城,但他不敢贸然回家。当天深夜住进了一 家小旅馆。他在旅馆里看到的都是些不三不四的人,有穿戴女装的男人,有相互喷水、喷酒的男女,他们寻欢作乐,忸怩作态,使霍尔顿感到恶心和惊讶。他无聊之极,便去夜总会厮混了一阵。回旅馆时,心里仍觉得十分烦闷,糊里糊涂答应电梯工毛里斯,让他叫来了一

个妓女(十五块钱到第二天,五块钱一次)。 他一看到妓女又紧张害怕,给了妓女五块钱打发她走了,可妓女要十块钱。后来妓女找毛里斯来找事,毛里斯把霍尔顿打了一顿,拿走了他们要的另外五块钱。

第二天是星期天,霍尔顿上街游荡,遇见两个修女,捐了10块钱。后来他和女友萨丽去看了场戏,又去溜冰。看到萨丽那假情假义的样子,霍尔顿很不痛快,两人吵了一场,分了手。接着霍尔顿独自去看了场电影,又到酒吧里和一个老同学一起喝酒,喝得酩酊大醉。他走进厕所,把头伸进盥洗盆里用冷水浸了一阵,才清醒过来。可是走出酒吧后,被冷风一吹,他的头发都结了冰。他想到自己也许会因此患肺炎死去,永远见不着妹妹菲苾了,决定冒险回家和她诀别。

霍尔顿偷偷回到家里,幸好父母都出去玩了。他叫醒菲苾,向她诉说了自己的苦闷和理想。他对妹妹说,他将来要当一名“麦田里的守望者”:“有那么一群小孩子在一大块麦田里做游戏。几千几万个小孩子,附近没有一个人——没有一个大人,我是说——除了我。我呢,就在那混帐的悬崖边。我的职务是在那儿守望,要是有哪个孩子往悬崖边奔来,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说孩子们都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儿跑。我得从什么地方出来,把他们捉住。我整天就干这样的事。我只想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后来父母回来了,霍尔顿吓得躲进壁橱。等父母去卧室,他急忙溜出家门,到一个他尊敬的老师家中借宿。可是睡到半夜,他发觉这个老师有可能是个同性恋者,于是只好偷偷逃出来,到车站候车室过夜。

霍尔顿不想再回家,也不想再念书了,决定去西部谋生,装做一个又聋又哑的人,但他想在临走前再见妹妹一面,于是托人给她带去一张便条,约她到博物馆的艺术馆门边见面。过了约定时间好一阵,菲苾终于来了,可是拖着一只装满自己衣服的大箱子,她一定要跟哥哥一起去西部。最后,因对妹妹劝说无效,霍尔顿只好放弃西部之行,带她去动物园和公园玩了一阵。菲苾骑上旋转木马,高兴起来。这时下起了大雨,霍尔顿淋着雨坐在长椅上,看菲苾一圈圈转个不停,心里快乐极了,险些大叫大嚷起来,霍尔顿决定不出走了。

回家后不久,霍尔顿就生了场大病,又被送到一家疗养院里。出院后将被送到哪所学校,是不是想好好用功学习?霍尔顿对这一切一点儿也不感兴趣。[1]

《麦》表现的社会是一个异化的社会,也是一个道德堕落的社会。在这种社会范围内的整体性的堕落中,个体的堕落有可能在表层的堕落之下蕴含着深层的反堕落和道德的信息,有可能具有积极的内涵。霍尔顿以其自身的堕落揭示和反抗着异化社会中道德的堕落。在其堕落中可以窥见某种道德性,他所展示的是堕落行为里的道德,一种堕落的道德。

7.《追风筝的人》

小说《追风筝的人》由第一人称视角,讲述了一个身在美国的阿富汗移民男孩童年的往事和他成人后对儿时过错的心灵救赎过程。主人公阿米尔生于1963年喀布尔的一个富裕家庭。其父亲是一名成功的地毯商人。阿米尔家的仆人阿里的儿子哈桑则出身哈扎拉人。阿米尔和哈桑是好朋友,两个人经常一起游戏。阿米尔

是出色的“风筝斗士”,即善于用自己的风筝切断别人的风筝的线;哈桑则是杰出的“风筝追逐者”,因为阿富汗的传统是线被切断而落下的风筝归追到它的人所有。爸爸对两个孩子都很喜爱,但嫌阿米尔过于怯懦。两个孩子和人打架时总是哈桑出头。阿米尔展露出写作的才华,但爸爸并不看重。而主人公由于孩童的自私,非常想获得父亲全部的爱,并因此总是因为父亲对仆人孩子的温情而心生嫉妒。主人公儿时性格懦弱,仆人的孩子勇敢忠诚,心态失衡的主人公后来用不光彩的手段陷害了仆人一家,导致仆人一家流落异乡,后来阿富汗爆发战争,主人公一家被迫出走美国。后来父亲的合伙人熟知内情,在临过世前鼓励主人公回阿富汗寻找当年的仆人小孩,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平复自己多年的负罪感并从病重的拉辛汗嘴里得知一个惊天谎言,哈桑其实不是管家的亲生儿子,哈桑是自己的父亲的私生子,即儿时的伙伴其实是自己的兄弟,被从恤孤院买到阿塞夫手中的哈桑的儿子是自己的侄子。儿时的噩梦再度重演,最终他历尽艰辛,救出了侄子,并将他带回了美国的家。

《追风筝的人》是美籍阿富汗裔作家卡勒德·胡赛尼的第一部小说,也是第一部由阿富汗裔作家创作的英文小说,于2003年出版,连续两年位列《纽约时报》畅销书榜首,全球销量超过2000万册,已经被翻译成42种语言。小说讲述了两个阿富汗少年关于友谊、亲情、背叛、救赎的故事,小说不仅表达了对战争的控诉、还对阿富汗种族问题和宗教问题有深刻的反映。这部小说在评论界获得广泛好评,但同时也在阿富汗国内引起巨大的争议。这是一部语言纯净,但真挚感人的小说,带给了美国出版界自《可爱的骨头》以来从来有过的惊喜,并已经由梦工厂改拍成电影。

8.《瓦尔登湖》

内容简介

梭罗远离尘嚣,他想在自然的安谧中寻找一种本真的生存状态,寻求一种更诗意的生活。《瓦尔登湖》一书,详细地记录了作家在长达两年的时间里的日常生活状态以及所思所想,他在小木屋旁开荒种地,春种秋收,自给自足。他是一个自然之子,他崇尚自然,与自然交朋友,与湖水、森林和飞鸟对话,在林中观察动物和植物,在船上吹笛,在湖边钓鱼,晚上,在小木屋中记下自己的观察和思考。他追求精神生活,关注灵魂的成长,他骄傲地宣称:“每个人都是自己王国的国王,与这个王国相比,沙皇帝国也不过是一个卑微小国,犹如冰天雪地中的小雪团。”梭罗以他的实际行动告诉我们:人们所追求的大部分奢侈品,大部分的所谓生活的舒适,非但没有必要,而且对人类进步大有妨碍。

《瓦尔登湖》记述了作者在简单生活中深入思考与重塑自我的心路历程,文笔宁静恬淡,引人深思,具有一种使人沉静的力量。

* 经济篇(Economy)

* 我的生活所在;我的生活追求 / 我生活的地方;我为何生活(Where I Lived,and What I Lived For)

* 阅读(Reading)

* 声音 / 声(Sounds )

* 孤独 / 寂寞(Solitude)

* 访客(Visitors)

* 豆田 / 种豆(The Bean-Field)

* 村子(The Village)

* 湖(The Ponds)

* 贝克田庄(Baker Farm)

* 更高的法则 / 更高的规律(Higher Laws)

* 禽兽为邻('Brute Neighbors)

* 室内取暖(House-warming)

* 昔日的居民 / 旧居民;冬天的访客(Former Inhabitants; and Winter Visitors) * 冬天的禽兽(Winter Animals )

* 冬天的湖(The Pond in Winter)

* 春天(Spring )

* 结束语(Conclusion)

9.《解忧杂货店》

目录 第一章 回答在牛奶箱里

第二章深夜的口琴声

第三章在思域车上等到天亮

第四章 听着披头士默祷

第五章来自天上的祈祷

内容简介

《解忧杂货店》以一个替别人解除烦恼的浪矢杂货店为中心,描写了五个相互关联、纠缠的凄美故事。

爱情vs事业---击剑运动员月兔的感情纠纷是开端,也是五个故事的连接点:三个笨贼无意间闯入了一个杂货店,收到了来自一个击剑运动员的信--她关于自己是该陪伴时日无多的重病男友还是按照男友期望积极训练参加奥运会的艰难抉择的信。在来往的信件中,运动员月兔逐渐意识到奥运会这个梦想对自己和恋人的重要性:"我希望坚持我的梦想。因为一直以来追寻着梦想,我才活出?俗晕遥阆不兜囊舱钦庋奈摇N颐挥幸豢掏枪悖肴梦胰プ分鹈蜗氚伞? "

兴趣vs责任---鱼店音乐人关于自己的音乐梦想:出身鱼店的克朗坚持自己的音乐梦想,顶着家族不理解在东京打拼,但终究难以出名。在奶奶去世回家守丧时,妹妹问"到底有什么打算。既然这么有自信,就拿出点更具体的理想吧。比如你有什么计划,今后要怎么发展,什么时候能用音乐养活自己?要是不知道这些,别说我了,爸妈他们也会不放心。"当克朗面对父母,满以为他们会漠视甚至敌视自己,做好了被父母埋怨、被亲戚责怪的心理准备,没想到父母却成了他的后盾。而此时,克朗却对自己的音乐才华产生动摇:"其实若真正有才

华,运气并不是那么重要。"在杂货店"请你始终坚信这一点,坚信到生命最后一刻"激励和父母支持下,克朗重回东京,在孤儿院以死救了一个音乐神童的弟弟,音乐神童唱着克朗原创歌曲走红,使克朗的音乐梦圆。

亲情vs自由---喜欢披头士的浩介:父母因外债连夜潜逃,年幼的浩介因对父母失望而离开父母自己逃跑,学习了木雕手艺过上了平静的生活。浩介认为"披头士解散后,成员们各有各的精彩,因为他们终于从披头士这个咒语的束缚下解放出来。他自己也一样,逃离了亲情的束缚,才终于抓住了幸福。"而因为杂货店才意识到当年父母为了保全自己而牺牲了自己时,浩介也寄出了一封感谢信。而浩介也终于明白:当年看披头士解散电影时,浩介之所以觉得演出很糟糕,大概是源于自己的心境。当时他已经不相信真情了。

三个笨贼胡乱的投出一张白纸给过去的浪矢爷爷,爷爷的回信是:"正因为是一张白纸,才可以随心所欲地描绘地图。一切全在你自己。对你来说,一切都是自由的,在你面前是无限的可能。这可是很棒的事啊。我衷心祈祷你可以相信自己,无悔地燃烧自己的人生。" 替人解忧的浪矢爷爷总结道:其实每个心有疑惑的人,心里已经有了答案,来咨询只是想确认自己的决定是对的。所以有些人读过回信后,会再次写信过来,大概就是因为回答的内容和他的想法不一样吧。而回信之所以发挥了作用,原因不是别的,是因为他们自己很努力。如果自己不想积极认真地生活,不管得到什么样的回答都没用。"

10.《穷时候乱时候》

《乱时候,穷时候》是六十岁才开始识字、摆脱文盲身份,七十岁开始学习写作的传奇老奶奶姜淑梅,历经一生写就的传奇之作,是一部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平民史,是第一部草根小民、老百姓亲笔书写的乱穷中国史!文本的不可再生性,使本书注定会引起强烈关注。

全书分为《乱时候》《穷时候》《家里人》三部分,讲述了近百年来作者亲身与闻的民国时期、抗战时期、新中国成立后的“乱穷时代”。全书语言通俗凝练,带有浓烈的乡土气息,十分好读,篇篇精彩传神,篇篇惊心动魄!

本书部分作品曾在四个月内,分别刊载于《读库1302》《读库1304》,引起读者和网友的热烈反响,被称为:“每个字都钉在纸上,每个字都戳到心里!”众多读者、网友感动

落泪。著名作家王小妮读到本书后,写下长篇序言推荐,称作者是中国“最后的讲故事的人”,认为这本书独一无二、不容错过!

作品目录

【序】

讲故事的人出现了/王小妮 003 我的学生姜淑梅/艾苓 006

六十学写字,七十来写书/姜淑梅 013

【乱时候】

胡子攻打百时屯 003 点天灯 007 刘克七的人 012 扫荡 015 拉锯 019 女共党 025 捡弹皮 027 逃难 030 难民所里的人和事 036 济南城的枪炮声 041 庞家父子 045 金孩家的事 049 过蚂蚱 053 黄狗 056 裹脚 059 包脚布 064 最后的辫子 066 哑巴媳妇 068 露天地里的母女 070 守寡 073 改嫁 078 小指使妮儿 081 小金盆儿 083 小媳妇 088 二尾子 091 大个子驴 094 老广德 098

【穷时候】

登记 103 挨饿那两年 110 参加“大跃进” 118 偷青 122 购票证 132出疹子 135 大宿舍 138 合住的“窝” 141 五十年前的家常话 144 坐月子 147 闹黄皮子 151 卖碱 155 傻 160 家属工 163 批斗 170 地主成分 173 山沟里的后方基地 175 看见野兽 182 冬天进山 186 山沟里的孩子 189

【家里人】

俺娘 193 俺爹 204 二哥 212 俺舅 218 发家 221 婆家的家史 224 二姨的家事 228 本家大娘 232 王氏大妗子 235 二嫂的弟媳 241

11.《了不起的盖茨比》

《了不起的盖茨比》故事发生在上世纪20年代,穷小子尼克来到纽约,结识了富豪盖茨比,目睹了纸醉金迷的上流社会以及盖茨比与意中人黛西一段被世俗与物欲摧毁的爱情.全片以尼克的口吻娓娓道来,细心的影迷发现,电影中有盖茨比的场景,尼克大多都会如影随形地出现.

尼克从中西部故乡来到纽约,在他住所旁边正是本书主人公盖茨比的豪华宅第.这里每周末晚都在举行盛大的宴会.尼克和盖茨比相识,故事就这样开始了.尼克对盖茨比充满探究的兴趣.探究的结果是:尼克了解到盖茨比内心深处有一段不了之情.

年轻时的盖茨比并不富有,他是一个中尉军官.他爱上了一位叫黛茜的姑娘,黛茜对他也情有所钟.后来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盖茨比被调往欧洲.似是偶然却也是必然,战争结束后,黛西失去了盖茨比的消息,因此与一个出身于富豪家庭的纨绔子弟汤姆结了婚.黛茜婚后的生活并不幸福,因为汤姆另有情妇.物欲的满足并不能填补黛西精神上的空虚.盖茨比痛苦万分,他坚信是金钱让黛茜背叛了心灵的贞洁,于是立志要成为富翁.几年以后,盖茨比终于成功了.他在黛茜府邸的对面建造起了一幢城堡.盖茨比挥金如土,一心想引起黛茜的注意,以挽回失去的爱情.

尼克为盖茨比的痴情所感动,答应帮助盖茨比邀请表妹黛茜前来一聚,并向她转达盖茨比的心意.黛茜在与盖茨比相会中回忆起五年前热恋的甜蜜,两人沉浸其中不能自拔,甚至约定重新开始两个人的共同生活.在与戴茜现任丈夫汤姆布坎南的摊牌时,盖茨比突然失态,疯狂的举动可怕的表情吓住了黛茜,回家的路上,黛茜在心绪烦乱的状态下开车,偏偏撞死了丈夫的情妇.盖茨比为保护黛茜,承担了事故责任.在汤姆的挑拨下,致使其情妇的丈夫开枪打死了盖茨比.盖茨比最终彻底成为了牺牲品.盖茨比的悲剧在于他把一切都献给了自己编织的美丽梦想,而黛茜作为他理想的化身,却只徒有美丽的躯壳.尽管黛西早已移情别恋,尽管他清楚地听出“她的声音充满了金钱”,却仍不改初衷,固执地追求重温旧梦.人们在为盖茨比举行葬礼,黛茜和她丈夫此时却早已在欧洲旅行的路上.不了情终于有了了结.尼克目睹了人类现实的虚情寡义,深感厌恶,于是怀着一种悲剧的心情,远离喧嚣、冷漠、空洞、虚假的大都市,黯然回到故乡.[

名著目录及简介

1.《我与地坛》简介

《我与地坛》,长篇哲思抒情散文,中国当代著名作家史铁生著。是史铁生文学作品中,充满哲思又极为人性化的代表作之一。其前第一段和第二段被纳入人民教育出版社的高一教材中。前两部分注重讲地坛和他与母亲的后悔,对于中学生来说,这是一篇令人反思的优秀文章。地坛只是一个载体,而文章的本质却是一个绝望的人寻求希望的过程,以及对母亲的思念。

作者是在双腿残废的沉重打击下,在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的时候“走”进地坛的,从此以后与地坛结下了不解之缘,直到写这篇散文时的15年间,“就再没有长久地离开过它”。作者似乎从这座历经400多年沧桑的古园那里获得了某种启示,汲取了顽强生活与奋斗的力量。在《我与地坛》一文中,除了我们在节选为课文的部分里所见到的内容外,作者还写了在古园中的见闻和所遇到的人与事,述说了自己的所思所想,而其中更多的还是抒发自己对于命运和生死问题的感悟。

2.《菊与刀》 《菊与刀》作者是露丝·本尼迪克特。

二战临近尾声的时候,摆在美国眼前的有两个问题:日本会不会投降?对日本能不能用对德国的办法?

为了制定最后决策,美国政府动员了各方面的专家来研究日本,提供资料和意见,其中包括了本书作者、人类学家本尼迪克特。

美国人或者更多西方人眼里不可理喻的一些行为,恰是本尼迪克特用来解析日本文化本质的范本。书名中的“菊”是日本皇室家徽,“刀”是武士文化的象征。“菊与刀”的组合,象征了日本人的矛盾性格(如爱美而又黩武,尚礼而又好斗,喜新而又顽固,服从而又不驯等等)。 本尼迪克特在二战结束后写成《菊与刀》。《菊与刀》共13章:从对战争的看法讲起,讲到明治维新,再分述日本人风俗习惯、道德观念、一直到怎样“自我训练”(修养)和孩子怎样受教育。全书夹叙夹议,抛开了对樱花、茶道、武士道等煽情描述,更多是对家庭关系、精神信仰进行白描式的对比,诸如美国人和日本人看待健康、物质、战争宣传、家族关系等的不同观念。

《菊与刀》直接影响了美国对日政策,美国战后对日政策的成功也证明了《菊与刀》对日本人所做研究的成功。从此,西方对日本文化的研究热潮也揭开了序幕。[1] 该书畅销全球70年,销量过3000万,亲切易懂的日本国民性格说明书。

本尼迪克特编著的《菊与刀》(《The Chrysanthemum and the Sword》)是一部通览日本文化、解读其矛盾性格的惊世之作,(但此书内容存有争议,作者也没有到过日本)行销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是我们了解日本不得不读的经典著作。

日本,一个小小的弹丸之地,一个资源极度匮乏的岛国,一手发动了一场世界大战,另一手创造了二战后世界最大的经济奇迹。战中的日本为什么要扮演令人发指的侵略者?日

本的野心到底有多大,真的想吞掉美国吗?成为唯一一个被原子弹轰炸的国家后,又是怎样迅速复兴崛起的?当今经济衰退、政局混乱的日本,是否还秉持大国情怀……所有问题都能在这本《菊与刀》中得到解答。

“菊”本是日本皇室家徽,“刀”是武士道文化的象征。本尼迪克特用“菊”与“刀”来象征日本人的矛盾性格,以一个西方人的冷静视角,通览日本独特的文化传统和民族性格。既抓住了日本文化细致的地方,又将它置于东方文化与太平洋岛屿文化的人类文化学视野里。时至今日,《菊与刀》这本书被认为史上描写日本文化的第一书。此书受到了社会各界的评价,其极大的影响至今不减。[3]

3.《罗斯福传》

美国第32任总统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FranklinD.Roosevelt,1933-1945)是美国人心目中最伟大的总统之一,另两位是美国的国父华盛顿和美国内战中力挽狂澜的亚伯拉罕·林肯。在《罗斯福传》中,作者致力于揭示惊赫功绩背后真实的罗斯福——他复杂的个性,他的事业理想,他的视野,以及他与那个时代许多著名人物的关系。

书籍介绍

美国第32任总统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FranklinD.Roosevelt,1933-1945)是美国人心目中最伟大的总统之一,另两位是美国的国父华盛顿和美国内战中力挽狂澜的亚伯拉罕·林肯。

这位美国历史上惟一连任4届的总统,在1933年3月至1945年4月长达12年的任期中,使美国摆脱了大萧条的阴影,使濒临绝境的美国经济得以复苏;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他又使美国放下孤立闭关的观念,投入到反法西斯战争的洪流之中,并最终赢得了胜利,通过战争的胜利,以及联合国的建立,确立了美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力。可以说,没有罗斯福,就没有美国今天的国际地位。

在他39岁那年,小儿麻痹症险些断送了他的政治生命,他又是怎么重新“站立”起来,在轮椅中转动这个世界的?

在全美国上下几乎一致奉行孤立主义、惧怕战争的时候,他足怎样一步步激起了民众的斗志? 作为一个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他又是通过什么样的战略手段构建战后的世界秩序? 书籍目录

第一部分 天生是个绅士

1882-1932

第1章美好岁月展现在你们眼前

第2章他是我所遇见过的最难对付的人

第3章这场战争仍有胜利的希望

第4章烈火的考验

第5章用你全部的聪明才智,来解决这个州的问题

第二部分 在大萧条废墟上打造新政

1932-1938

第6章要死也要等到11月

第7章他就是力量、权力和命令的化身

第8章永远别让你的左手知道右手在做什么

第9章富兰克林现在只能靠他自己了

第10章把宪法从法院中拯救出来

第三部分 是参战还是观战

1938-1941

第11章我相信现在已进入和平时期了

第12章罗斯福先生你的干预在哪里都吃得开吧

第13章他们一只脚都已经踏上战船了!

第14章汝欲何往,我将前行„„直至灭亡

第四部分 战争岁月

1941-1944

第15章罗斯福总统“将不宣而战”

第16章我们绝不会放弃,直到他们被教训一顿

第17章你们为何如此害怕德国人?

第18章他是我迄今认识的最伟大的人

第19章罗斯福意识到了占领柏林的重大意义

第20章永远都占不到半点上风

第五部分 美国治下的和平

1944-

第21章没事,我们放手干吧!

第22章想拒绝这个阴谋家实在太难了

第23章世界又一大奇迹吗?

第24章战争的命运似乎在他那超凡之手的掌控之中

25章他的声音沉寂了,40但勇气犹存

4.《毛泽东传》的内容简介

毛泽东如何走上革命道路?如何发现农民在中国革命中的作用并探索和成功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如何领导中国人民取得革命的胜利?他在新中国成立后头三十年社会主义建设中带领全党全国人民取得哪些成就?他因何偏离了实事求是这一党的基本思想路线,最终导致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文化大革命”的发动及由此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

本书站在21世纪新的时代起点上,在对历史的回溯与对未来的展望中,以全球的国际视野,阐述毛泽东对中国革命和国家建设,以及世界民族解放事业与社会主义运动所做的重大贡献,深刻揭示“毛泽东和毛泽东主义”构成了“中国乃至全球社会主义历史的核心,也是上个世纪社会改革以及现代化历史的核心”的崇高历史地位。

作者在中国生活20余年,亲历改革开放至今中国各种变化,她在本书中融合中外各种观点,结合世界时代大背景以及当前毛泽东研究最新成果,阐述和揭示了一位20世纪伟人与中国百多年来历史变革与转型的深层内在逻辑关系。与以前毛泽东传记相比,本书观点更新颖和独到。

作者瑞贝卡·卡尔(Rebecca Karl),自2003年起担任美国纽约大学历史系和东亚系教授,中国问题专家,清华大学特聘教授,此前她曾在佛罗里达大学历史系(1995-1997)、纽约大学东亚系和历史系(1997-2003)担任副教授。她先后就读于纽约Barnard College(现为哥伦比亚大学巴纳德学院)、纽约大学、杜克大学(Duke University),并于1995年在杜克大学获得历史学博士学位。卡尔曾于1990年在南京大学进修中文。

《毛泽东传》是对毛泽东一生事迹及其思想的总的描写, 毛泽东的一生,是改变中国也是改变人类历史的一生。他的革命理论与实践,引领中国走向了光明,以他为首的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中国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毛泽东时代所造成的中国的变化是翻天覆地举世瞩目的。在毛泽东之前,人类世界基本上是西方人的世界、是殖民世界。毛泽东及其率领下的中国共产党人,使四分之一的人类摆脱了帝国主义的压迫,建立了新中国,并在短短的三十不到的时间内使符号贫积弱的被称作“东亚病夫”的中华民族巍然挺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也与并且能与当时世界最强大的苏美两个超级大国相抗衡,使中华民族历经百年屈辱后终于扬眉吐气。新中国的成立,尤其是中国人在朝鲜战争中的伟大胜利,有如惊雷闪电冲击着殖民世界,使世界上弱小民族迅速觉醒并逐步摆脱西方殖民统治,

完成民族独立解放;促进了世界格局的深刻变化。 毛泽东思想博大精深,涉及到中国共产党半个多世纪所领导的伟大事业的各个方面,难以一言以敝之。其精髓概略说来集中在三点:一,实事求是。二,群众路线。三,不破不立和继续革命。他的实事求是思想使中国革命和建设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其所取得的伟大成就是不容任何人抹杀的。但是老人家关于不破不立和继续革命的理论,造成了晚年的一系列错误决策,对部分群众特别是知识分子造成了伤害。 现在贬抑毛泽东的文章甚多,大多是文革中受到过伤害的人从个人感情出发的结果,不太注重客观史实。读毛传对了解毛泽东时代的真实历史有极大帮助。 5.《看见》

内容简介

十年前她被选择成为国家电视台新闻主播,却因毫无经验而遭遇挫败,非典时期成为现场记者后,现实生活犬牙交错的切肤之感,让她一点一滴脱离外在与自我的束缚,对生活与人性有了更为宽广与深厚的理解。十年之间,非典、汶川地震、两会报道、北京奥运……在每个重大事件现场,几乎都能发现柴静的身影,而如华南虎照、征地等刚性的调查报道她也多有制作。在书中,她记录下淹没在宏大叙事中的动人细节,为时代留下私人的注脚。一如既往,柴静看见并记录下新闻中给她留下强烈生命印象的个人,每个人都深嵌在世界之中,没有人可以只是一个旁观者,他人经受的,我必经受。书中记录下的人与事,是他们的生活,也是你和我的生活。

三重内涵:1.柴静个人成长的自白书:从对新闻一无所知的新人,尝遍失败、迷茫、摔打的滋味,到如今成为央视最受欢迎的女记者和主持人,柴静从未停止反思和追问,本书告诉你柴静何以成为柴静,她经历过什么,思考着什么,又记下了什么。

2.中国社会十年变迁的备忘录:非典、汶川地震、北京奥运、华南虎照事件、药家鑫事件……在新世纪头十年的几乎所有重大事件中,都能看到柴静的身影,通过她在新闻热点第一线的真实记录,我们可以更真切、更深刻地读懂中国,了解我们身边这块土地上曾发生过的与我们的命运休戚相关的大事,知道它们如何发生,我们又该怎样面对。

3.我们自己的故事:采访是生命间的往来,在柴静的节目和文字中,无论是汶川地震、征地拆迁、家庭暴力,还是卢安克、药家鑫,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个具体的人,在他们身上,也可以看到我们自己,他们的故事,某种意义上也是你和我的故事。

作品目录

第一章 别当了主持人就不是人了

“如果你来做新闻,你关心什么?”他开了口。“我关心新闻当中的人。”

第二章 那个温热的跳动就是活着

九年之后,人们还会说“这是进非典病房的记者”,我常觉羞惭。我看到了一些东西,但只不过隐约地感到怪异,仅此而已,仅此而已。

第三章 双城的创伤

对人的认识有多深,呈现才有多深。……双城连续服毒事件调查到最后,我们发现,最大的谜,其实是孩子的内心世界。

第四章 是对峙,不是对抗

能不能采访准确,不是能不能完成工作,或者能不能有乐趣这么简单,这事关人的性命,我要是问得不准确,不配坐在这椅子上。

第五章 我们终将浑然难分,像水溶于水中

聚会上,朋友说,你现在做的这些题目太边缘了,大多数人根本不会碰到这些问题。作家野夫说:“那是因为我们已经不是大多数人,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免于受辱了。”

第六章 沉默在尖叫

家庭是最小的社会单元,门吱呀一声关上后,在这里人们如何相待,多少决定了一个社会的基本面目。

第七章 山西,山西

我出生在一九七六年的山西。山西姑娘没见过小溪青山之类,基本上处处灰头土脸,但凡有一点诗意,全从天上来。

第八章 我只是讨厌屈服

今天你的权利受到损害,你不说话,明天你就会失去更多的权利。

第九章 许多事情,是有人相信,才会存在

二○○六年二月底,我接到通知,迷迷糊糊去别的部门开会。被惊着了,因为在“新闻联播”里要开一个有我名字的专栏,叫“柴静两会观察”。

第十章 真相常流失于涕泪交加中

准确是记者最重要的手艺,而自我感动、感动先行是准确最大的敌人,真相常流失于涕泪交加中,我们需要提醒自己:绝不能走到探寻真相的半山腰就号啕大哭。

第十一章 只求了解认识而已

虐猫那期节目播出后,我收到王的短信,她要的并不是同情,节目也没给她同情。她只要求得到公正,这个公正就是以她的本来面目去呈现她。

第十二章 新旧之间没有怨讼 唯有真与伪是大敌

我脑袋里旧思维习惯改不了,新的又不知道怎么形成。钱钢老师说,你可以看一看历史,“你只管用力把一个人、一件事吃透了,后面的就知道了”。

第十三章 事实就是如此

华南虎照片的真假之争,不仅事关技术,更是对事件各方科学精神的检验,真相往往在于毫末之间。

第十四章 真实自有万钧之力

去年地震的裂缝里青草簌簌地拱动,湿黑的山坡上一层一层墨绿的杉树林,梨花浅白,空气里都是水滴和鸟叫。很多坍塌滑坡的山体,现在已经慢慢重新覆盖上了草木,就在这片山峦之间,正在建成新的房屋、村庄和家庭。

第十五章 只听到青绿的细流声

全世界媒体都在这儿,金牌运动员有无数人采访,我说:“那咱们就采访不显眼的吧,失败者也成,只要打动咱俩的就算。”

第十六章 逻辑自泥土中剥离

新闻调查六年,我做得最多的就是征地题材,各种口音,各个地方,各种冲突。节目组每天一麻袋信里,一半是关于征地的。

第十七章 无能的力量

从世俗的意义上说,卢安克做的事情没用,没效果,不可效仿,也不可推广,但他的存在本身,有一种令人内心惶然震颤的力量。

第十八章 采访是病友间的相互探问

把一个人送回到他的生活位置和肇事起点,才能了解和理解,只有不把这个人孤立和开除出去,才能看清这个事件对时代生活的意义。张妙死了,药家鑫死了,但如果只是死,结束了就过去了,那就是白白死了。

第十九章 不要问我为何如此眷恋

理解的基础是感受。人能感受别人的时候,心就变软了,软不是脆弱,是韧性。 第二十章 陈虻不死

谈起陈虻时,有人说智慧,有人说尖锐,白岩松说“那是个非常寂寞的人”。 他的寂寞不是孤单,是没完成。

6.《麦田里的守望者》

《麦田里的守望者》原作名《The Catcher in the Rye》是美国作家杰罗姆·大卫·塞林格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塞林格将故事的起止局限于16岁的中学生霍尔顿·考尔菲德从离开学校到纽约游荡的三天时间内,并借鉴了意识流天马行空的写作方法,充分探索了一个十几岁少年的内心世界。愤怒与焦虑是此书的两大主题,主人公的经历和思想在青少年中引起强烈共鸣,受到读者,特别是广大中学生的热烈欢迎。《纽约时报》的书评写道:在美国,阅读《麦田里的守望者》就像毕业要获得导师的首肯一样重要。其后,《麦田里的守望者》直接影响了这一类小说的创作。

内容简介

该书的主人公霍尔顿是个中学生,出生于富裕的中产阶级家庭。他虽只有16岁,但比常人高一头,整日穿着风衣,戴着猎帽,游游荡荡,不愿读书。他对学校里的一切——老师、同学、功课、球赛等等,全都腻烦透了,曾是学校击剑队队长,3次被学校开除。又一个学期结束了,他又因5门功课中4门不及格被校方开除。他丝毫不感到难受。在和同房间的同学打了一架后,他深夜离开学校,回到纽约城,但他不敢贸然回家。当天深夜住进了一 家小旅馆。他在旅馆里看到的都是些不三不四的人,有穿戴女装的男人,有相互喷水、喷酒的男女,他们寻欢作乐,忸怩作态,使霍尔顿感到恶心和惊讶。他无聊之极,便去夜总会厮混了一阵。回旅馆时,心里仍觉得十分烦闷,糊里糊涂答应电梯工毛里斯,让他叫来了一

个妓女(十五块钱到第二天,五块钱一次)。 他一看到妓女又紧张害怕,给了妓女五块钱打发她走了,可妓女要十块钱。后来妓女找毛里斯来找事,毛里斯把霍尔顿打了一顿,拿走了他们要的另外五块钱。

第二天是星期天,霍尔顿上街游荡,遇见两个修女,捐了10块钱。后来他和女友萨丽去看了场戏,又去溜冰。看到萨丽那假情假义的样子,霍尔顿很不痛快,两人吵了一场,分了手。接着霍尔顿独自去看了场电影,又到酒吧里和一个老同学一起喝酒,喝得酩酊大醉。他走进厕所,把头伸进盥洗盆里用冷水浸了一阵,才清醒过来。可是走出酒吧后,被冷风一吹,他的头发都结了冰。他想到自己也许会因此患肺炎死去,永远见不着妹妹菲苾了,决定冒险回家和她诀别。

霍尔顿偷偷回到家里,幸好父母都出去玩了。他叫醒菲苾,向她诉说了自己的苦闷和理想。他对妹妹说,他将来要当一名“麦田里的守望者”:“有那么一群小孩子在一大块麦田里做游戏。几千几万个小孩子,附近没有一个人——没有一个大人,我是说——除了我。我呢,就在那混帐的悬崖边。我的职务是在那儿守望,要是有哪个孩子往悬崖边奔来,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说孩子们都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儿跑。我得从什么地方出来,把他们捉住。我整天就干这样的事。我只想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后来父母回来了,霍尔顿吓得躲进壁橱。等父母去卧室,他急忙溜出家门,到一个他尊敬的老师家中借宿。可是睡到半夜,他发觉这个老师有可能是个同性恋者,于是只好偷偷逃出来,到车站候车室过夜。

霍尔顿不想再回家,也不想再念书了,决定去西部谋生,装做一个又聋又哑的人,但他想在临走前再见妹妹一面,于是托人给她带去一张便条,约她到博物馆的艺术馆门边见面。过了约定时间好一阵,菲苾终于来了,可是拖着一只装满自己衣服的大箱子,她一定要跟哥哥一起去西部。最后,因对妹妹劝说无效,霍尔顿只好放弃西部之行,带她去动物园和公园玩了一阵。菲苾骑上旋转木马,高兴起来。这时下起了大雨,霍尔顿淋着雨坐在长椅上,看菲苾一圈圈转个不停,心里快乐极了,险些大叫大嚷起来,霍尔顿决定不出走了。

回家后不久,霍尔顿就生了场大病,又被送到一家疗养院里。出院后将被送到哪所学校,是不是想好好用功学习?霍尔顿对这一切一点儿也不感兴趣。[1]

《麦》表现的社会是一个异化的社会,也是一个道德堕落的社会。在这种社会范围内的整体性的堕落中,个体的堕落有可能在表层的堕落之下蕴含着深层的反堕落和道德的信息,有可能具有积极的内涵。霍尔顿以其自身的堕落揭示和反抗着异化社会中道德的堕落。在其堕落中可以窥见某种道德性,他所展示的是堕落行为里的道德,一种堕落的道德。

7.《追风筝的人》

小说《追风筝的人》由第一人称视角,讲述了一个身在美国的阿富汗移民男孩童年的往事和他成人后对儿时过错的心灵救赎过程。主人公阿米尔生于1963年喀布尔的一个富裕家庭。其父亲是一名成功的地毯商人。阿米尔家的仆人阿里的儿子哈桑则出身哈扎拉人。阿米尔和哈桑是好朋友,两个人经常一起游戏。阿米尔

是出色的“风筝斗士”,即善于用自己的风筝切断别人的风筝的线;哈桑则是杰出的“风筝追逐者”,因为阿富汗的传统是线被切断而落下的风筝归追到它的人所有。爸爸对两个孩子都很喜爱,但嫌阿米尔过于怯懦。两个孩子和人打架时总是哈桑出头。阿米尔展露出写作的才华,但爸爸并不看重。而主人公由于孩童的自私,非常想获得父亲全部的爱,并因此总是因为父亲对仆人孩子的温情而心生嫉妒。主人公儿时性格懦弱,仆人的孩子勇敢忠诚,心态失衡的主人公后来用不光彩的手段陷害了仆人一家,导致仆人一家流落异乡,后来阿富汗爆发战争,主人公一家被迫出走美国。后来父亲的合伙人熟知内情,在临过世前鼓励主人公回阿富汗寻找当年的仆人小孩,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平复自己多年的负罪感并从病重的拉辛汗嘴里得知一个惊天谎言,哈桑其实不是管家的亲生儿子,哈桑是自己的父亲的私生子,即儿时的伙伴其实是自己的兄弟,被从恤孤院买到阿塞夫手中的哈桑的儿子是自己的侄子。儿时的噩梦再度重演,最终他历尽艰辛,救出了侄子,并将他带回了美国的家。

《追风筝的人》是美籍阿富汗裔作家卡勒德·胡赛尼的第一部小说,也是第一部由阿富汗裔作家创作的英文小说,于2003年出版,连续两年位列《纽约时报》畅销书榜首,全球销量超过2000万册,已经被翻译成42种语言。小说讲述了两个阿富汗少年关于友谊、亲情、背叛、救赎的故事,小说不仅表达了对战争的控诉、还对阿富汗种族问题和宗教问题有深刻的反映。这部小说在评论界获得广泛好评,但同时也在阿富汗国内引起巨大的争议。这是一部语言纯净,但真挚感人的小说,带给了美国出版界自《可爱的骨头》以来从来有过的惊喜,并已经由梦工厂改拍成电影。

8.《瓦尔登湖》

内容简介

梭罗远离尘嚣,他想在自然的安谧中寻找一种本真的生存状态,寻求一种更诗意的生活。《瓦尔登湖》一书,详细地记录了作家在长达两年的时间里的日常生活状态以及所思所想,他在小木屋旁开荒种地,春种秋收,自给自足。他是一个自然之子,他崇尚自然,与自然交朋友,与湖水、森林和飞鸟对话,在林中观察动物和植物,在船上吹笛,在湖边钓鱼,晚上,在小木屋中记下自己的观察和思考。他追求精神生活,关注灵魂的成长,他骄傲地宣称:“每个人都是自己王国的国王,与这个王国相比,沙皇帝国也不过是一个卑微小国,犹如冰天雪地中的小雪团。”梭罗以他的实际行动告诉我们:人们所追求的大部分奢侈品,大部分的所谓生活的舒适,非但没有必要,而且对人类进步大有妨碍。

《瓦尔登湖》记述了作者在简单生活中深入思考与重塑自我的心路历程,文笔宁静恬淡,引人深思,具有一种使人沉静的力量。

* 经济篇(Economy)

* 我的生活所在;我的生活追求 / 我生活的地方;我为何生活(Where I Lived,and What I Lived For)

* 阅读(Reading)

* 声音 / 声(Sounds )

* 孤独 / 寂寞(Solitude)

* 访客(Visitors)

* 豆田 / 种豆(The Bean-Field)

* 村子(The Village)

* 湖(The Ponds)

* 贝克田庄(Baker Farm)

* 更高的法则 / 更高的规律(Higher Laws)

* 禽兽为邻('Brute Neighbors)

* 室内取暖(House-warming)

* 昔日的居民 / 旧居民;冬天的访客(Former Inhabitants; and Winter Visitors) * 冬天的禽兽(Winter Animals )

* 冬天的湖(The Pond in Winter)

* 春天(Spring )

* 结束语(Conclusion)

9.《解忧杂货店》

目录 第一章 回答在牛奶箱里

第二章深夜的口琴声

第三章在思域车上等到天亮

第四章 听着披头士默祷

第五章来自天上的祈祷

内容简介

《解忧杂货店》以一个替别人解除烦恼的浪矢杂货店为中心,描写了五个相互关联、纠缠的凄美故事。

爱情vs事业---击剑运动员月兔的感情纠纷是开端,也是五个故事的连接点:三个笨贼无意间闯入了一个杂货店,收到了来自一个击剑运动员的信--她关于自己是该陪伴时日无多的重病男友还是按照男友期望积极训练参加奥运会的艰难抉择的信。在来往的信件中,运动员月兔逐渐意识到奥运会这个梦想对自己和恋人的重要性:"我希望坚持我的梦想。因为一直以来追寻着梦想,我才活出?俗晕遥阆不兜囊舱钦庋奈摇N颐挥幸豢掏枪悖肴梦胰プ分鹈蜗氚伞? "

兴趣vs责任---鱼店音乐人关于自己的音乐梦想:出身鱼店的克朗坚持自己的音乐梦想,顶着家族不理解在东京打拼,但终究难以出名。在奶奶去世回家守丧时,妹妹问"到底有什么打算。既然这么有自信,就拿出点更具体的理想吧。比如你有什么计划,今后要怎么发展,什么时候能用音乐养活自己?要是不知道这些,别说我了,爸妈他们也会不放心。"当克朗面对父母,满以为他们会漠视甚至敌视自己,做好了被父母埋怨、被亲戚责怪的心理准备,没想到父母却成了他的后盾。而此时,克朗却对自己的音乐才华产生动摇:"其实若真正有才

华,运气并不是那么重要。"在杂货店"请你始终坚信这一点,坚信到生命最后一刻"激励和父母支持下,克朗重回东京,在孤儿院以死救了一个音乐神童的弟弟,音乐神童唱着克朗原创歌曲走红,使克朗的音乐梦圆。

亲情vs自由---喜欢披头士的浩介:父母因外债连夜潜逃,年幼的浩介因对父母失望而离开父母自己逃跑,学习了木雕手艺过上了平静的生活。浩介认为"披头士解散后,成员们各有各的精彩,因为他们终于从披头士这个咒语的束缚下解放出来。他自己也一样,逃离了亲情的束缚,才终于抓住了幸福。"而因为杂货店才意识到当年父母为了保全自己而牺牲了自己时,浩介也寄出了一封感谢信。而浩介也终于明白:当年看披头士解散电影时,浩介之所以觉得演出很糟糕,大概是源于自己的心境。当时他已经不相信真情了。

三个笨贼胡乱的投出一张白纸给过去的浪矢爷爷,爷爷的回信是:"正因为是一张白纸,才可以随心所欲地描绘地图。一切全在你自己。对你来说,一切都是自由的,在你面前是无限的可能。这可是很棒的事啊。我衷心祈祷你可以相信自己,无悔地燃烧自己的人生。" 替人解忧的浪矢爷爷总结道:其实每个心有疑惑的人,心里已经有了答案,来咨询只是想确认自己的决定是对的。所以有些人读过回信后,会再次写信过来,大概就是因为回答的内容和他的想法不一样吧。而回信之所以发挥了作用,原因不是别的,是因为他们自己很努力。如果自己不想积极认真地生活,不管得到什么样的回答都没用。"

10.《穷时候乱时候》

《乱时候,穷时候》是六十岁才开始识字、摆脱文盲身份,七十岁开始学习写作的传奇老奶奶姜淑梅,历经一生写就的传奇之作,是一部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平民史,是第一部草根小民、老百姓亲笔书写的乱穷中国史!文本的不可再生性,使本书注定会引起强烈关注。

全书分为《乱时候》《穷时候》《家里人》三部分,讲述了近百年来作者亲身与闻的民国时期、抗战时期、新中国成立后的“乱穷时代”。全书语言通俗凝练,带有浓烈的乡土气息,十分好读,篇篇精彩传神,篇篇惊心动魄!

本书部分作品曾在四个月内,分别刊载于《读库1302》《读库1304》,引起读者和网友的热烈反响,被称为:“每个字都钉在纸上,每个字都戳到心里!”众多读者、网友感动

落泪。著名作家王小妮读到本书后,写下长篇序言推荐,称作者是中国“最后的讲故事的人”,认为这本书独一无二、不容错过!

作品目录

【序】

讲故事的人出现了/王小妮 003 我的学生姜淑梅/艾苓 006

六十学写字,七十来写书/姜淑梅 013

【乱时候】

胡子攻打百时屯 003 点天灯 007 刘克七的人 012 扫荡 015 拉锯 019 女共党 025 捡弹皮 027 逃难 030 难民所里的人和事 036 济南城的枪炮声 041 庞家父子 045 金孩家的事 049 过蚂蚱 053 黄狗 056 裹脚 059 包脚布 064 最后的辫子 066 哑巴媳妇 068 露天地里的母女 070 守寡 073 改嫁 078 小指使妮儿 081 小金盆儿 083 小媳妇 088 二尾子 091 大个子驴 094 老广德 098

【穷时候】

登记 103 挨饿那两年 110 参加“大跃进” 118 偷青 122 购票证 132出疹子 135 大宿舍 138 合住的“窝” 141 五十年前的家常话 144 坐月子 147 闹黄皮子 151 卖碱 155 傻 160 家属工 163 批斗 170 地主成分 173 山沟里的后方基地 175 看见野兽 182 冬天进山 186 山沟里的孩子 189

【家里人】

俺娘 193 俺爹 204 二哥 212 俺舅 218 发家 221 婆家的家史 224 二姨的家事 228 本家大娘 232 王氏大妗子 235 二嫂的弟媳 241

11.《了不起的盖茨比》

《了不起的盖茨比》故事发生在上世纪20年代,穷小子尼克来到纽约,结识了富豪盖茨比,目睹了纸醉金迷的上流社会以及盖茨比与意中人黛西一段被世俗与物欲摧毁的爱情.全片以尼克的口吻娓娓道来,细心的影迷发现,电影中有盖茨比的场景,尼克大多都会如影随形地出现.

尼克从中西部故乡来到纽约,在他住所旁边正是本书主人公盖茨比的豪华宅第.这里每周末晚都在举行盛大的宴会.尼克和盖茨比相识,故事就这样开始了.尼克对盖茨比充满探究的兴趣.探究的结果是:尼克了解到盖茨比内心深处有一段不了之情.

年轻时的盖茨比并不富有,他是一个中尉军官.他爱上了一位叫黛茜的姑娘,黛茜对他也情有所钟.后来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盖茨比被调往欧洲.似是偶然却也是必然,战争结束后,黛西失去了盖茨比的消息,因此与一个出身于富豪家庭的纨绔子弟汤姆结了婚.黛茜婚后的生活并不幸福,因为汤姆另有情妇.物欲的满足并不能填补黛西精神上的空虚.盖茨比痛苦万分,他坚信是金钱让黛茜背叛了心灵的贞洁,于是立志要成为富翁.几年以后,盖茨比终于成功了.他在黛茜府邸的对面建造起了一幢城堡.盖茨比挥金如土,一心想引起黛茜的注意,以挽回失去的爱情.

尼克为盖茨比的痴情所感动,答应帮助盖茨比邀请表妹黛茜前来一聚,并向她转达盖茨比的心意.黛茜在与盖茨比相会中回忆起五年前热恋的甜蜜,两人沉浸其中不能自拔,甚至约定重新开始两个人的共同生活.在与戴茜现任丈夫汤姆布坎南的摊牌时,盖茨比突然失态,疯狂的举动可怕的表情吓住了黛茜,回家的路上,黛茜在心绪烦乱的状态下开车,偏偏撞死了丈夫的情妇.盖茨比为保护黛茜,承担了事故责任.在汤姆的挑拨下,致使其情妇的丈夫开枪打死了盖茨比.盖茨比最终彻底成为了牺牲品.盖茨比的悲剧在于他把一切都献给了自己编织的美丽梦想,而黛茜作为他理想的化身,却只徒有美丽的躯壳.尽管黛西早已移情别恋,尽管他清楚地听出“她的声音充满了金钱”,却仍不改初衷,固执地追求重温旧梦.人们在为盖茨比举行葬礼,黛茜和她丈夫此时却早已在欧洲旅行的路上.不了情终于有了了结.尼克目睹了人类现实的虚情寡义,深感厌恶,于是怀着一种悲剧的心情,远离喧嚣、冷漠、空洞、虚假的大都市,黯然回到故乡.[


相关文章

  • 初中生必读十大名著目录及简介
  • 初中生必读十大名著目录及简介 1.<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本书作者--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俄罗斯人.小说主人公--保尔·柯察金.他的名言: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回首往事,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 ...查看


  • 初中语文网--初中语文同步教学优秀站点
  • · 会员中心 · 会员注册 · 收藏本页 · 在线字典.成语查询 · | 网站首页 | 七上 | 七下 | 八上 | 八下 | 九上 | 九下 | 人教版 | 教案 | 中考指导 | 下载 |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 货币战争 鬼吹灯 海底两万里 ...查看


  • 花果山拥立美猴王(沪教版七年级必修)
  • 教学目标1. 通过交流资料信息,初步了解<西游记>在中国文化.文学史上的意义,激发学生阅读古典名著的兴趣.2. 以扫读.跳读等快速阅读及圈划交流方式,初步感受孙悟空的形象,激发探究人物形象与情节的热情.3. 用朗读讨论的方式,感 ...查看


  • 高中语文课程目录
  • 第一册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语文第一册 第一单元 1 毛泽东词二首 沁园春 长沙 采桑子 2 中国现代诗三首 再别康桥 死水 赞美 3 * 中国当代诗三首 错误 致橡树 面朝大海,春暖花 4 * 外国诗三首 致大海 篱笆那边 我 ...查看


  • 淡淡的伤感隽永的回忆--[城南旧事]阅读指导课教学设计
  • 淡淡的伤感隽永的回忆 --<城南旧事>阅读指导课教学设计 [作品简介] <城南旧事>是著名台湾女作家林海音最具影响力的成名作.半个多世纪前,小女孩林英子跟随着爸爸妈妈从台湾飘洋过海来到北京,一切都让英子感到新奇,为之 ...查看


  • 本书为语文新课标必读丛书
  • <彼得兔的故事>阅读指导导读设计 本书为语文新课标必读丛书,为英国著名童话作家王毕翠克丝·波特童话故事集,每个故事都设置了阅读和写作的专项训练,让小学生在阅读名著的同时,根据名师精心制作的导读方案,从做文中夹批.词语积累卡.读后 ...查看


  • 读名著 学语文 繁星 春水
  • 作者:冰心著 出版社: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页数:166 所属分类:现代作品(1919-1949年) 网页阅读 内容简介 本书是冰心早期的两本诗集,共收入了冰心创作的三百多首小诗,语言秀丽,意境优美,作者在诗中热情地赞美大自然,歌颂童心和母 ...查看


  • 本戴尔.卡耐基
  • 本书的中心理念应该是: 把自己当成一间公司来经营,把自己当成一个企业来投资. 初看到封面这句话时,不免心想不会又是讲一些什么泛泛的所谓"大道理"的吧.其实不然,里面列举了一些比较贴近生活的例子,用以阐述那些独到的观点,还 ...查看


  • 读书与选择
  • 在生活中,各种类型的书籍让我们目不暇接,是不是每一本都值得我们去读呢?书很多但并非都适合自己,选择书籍很重要. 现在很多书看上去时髦.畅销,实际上阅读的价值不大.而经典的书籍里的每一句话都值得咀嚼,能都让人不断回味,并且读几遍都不会厌倦,每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