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16卷 第4期Vol. 16 No. 4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12月J OU RNAL OF CH EN G DU UN IV ERSIT Y OF TECHNOLO GY (Social Sciences ) Dec. ,2008

改革开放三十年

我国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演进与反思

曹俊兴, 程孝良, 孙爱珍, 赵 亮, 黄 美

(成都理工大学 高教研究与评估中心, 成都 610059)

摘 要:改革开放三十年来, 我国高校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经历了从培养“又红又专”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到在此基础上为市场经济培养“厚基础、宽口径”、“一专多能”。标的演进, 有得有失“, 得”“, 了人才供给的结构性失衡。“厚基础、宽口径”, 不适合直。, 只有专门领域的深入, , 不同高校、不同专业, 关键词; 本科教育; 培养目标; 多样化

中图分类号:G5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20539(2008) 042029204

  本科人才培养目标是指通过教育过程使作为培

养对象的本科学生在素质上要达到的基本要求和规格标准。它决定着本科生的培养方向和规格要求, 是整个本科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 制约着本科教育内容的确定、培养模式的选择与构成以及培养成果的质量及其评价, 是本科教育的关键。

1. 改革开放初期: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承接性

调整

新中国成立后, 按照前苏联模式, 我国高校被纳入政府体制内部, 实行计划体制。国家根据自身的目标制订社会发展目标, 并层层分解, 直到高校的人才培养。本科教育主要以专才为培养目标。为了培养专才, 采取的是“专而窄”的人才培养模式。体现在教学组织单位上, 虽然以系为基础, 但核心是专业和专门化。“专业”虽然同样建立在学科基础上, 但很专窄, 它强调与行业、职业甚至岗位相对应。专业学习的主要目的是学科实用的某一方面的具体知识和技能, 以便应付将来在工作岗位上可能碰到具体问题。事实证明这种方式在特定时期是严谨的, 也是高效的, 的确为国家培养了一批建设急需的人才。

改革开放初期, 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开始面临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一是社会经济发展对本科人才

一、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演进

纵观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高等教育的发展, 可以发现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经历了由“国家计划订制”向“适应市场制订”、从单一到多元的动态发展过程。经历了改革开放初期、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时期、市场经济体制时期三个阶段。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和社会价值理论支撑。在这种多元因素的影响下, 人才培养目标表现出不同的特征。

收稿日期:2008211205

作者简介:曹俊兴(1961-) , 男, 陕西长武人, 教授, 博导, 主要从事地球物理学、高等教育研究; 程孝良(1979-) , 男, 四川广安人, 讲师, 硕士, 主要从事高等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9・

的实际需求发生了变化, 二是随着专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的发展, 本科人才培养目标与研究生教育和专科教育培养目标的界限问题越来越突出。1978年10月和1984年4月, 教育部两次发文对高校人才培养目标进行调整。但实际上, 这一阶段只是中国高等教育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中, 为了向前发展而不得不做的一次承接性的调整。

2. 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时期: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适应性调整

随着经济体制从严格的计划经济转向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社会经济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对本科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 但也越来越趋向实际。这一时期高等教育既要满足国家计划, 又要满足市场的需要。社会需求的这些变化, 促使高校对本科人才培养目标进行适应性调整。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逐渐从专才向复合人才转变。这种培养目标的转变引发了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调整, 涉及到专业、课程、教学方法、教学管理方式等各个方面。从实际情况看, 这种式进行的。。

3. :一走向多元

20世纪90年代, 高等教育的内外部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国家经济体制由计划向市场转变和过渡; 随着改革的深入, 开放的程度也越来越高; 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阶段向大众化阶段过渡, 高等教育投资主体开始由单一走向多元。

随着大众化时代的到来, 市场机制凸显, 高等教育必须主动满足其消费者的需要, 其产品才可能被消费者所接受, 高等教育才能发展。消费者满意度则成为新时期高等教育质量的标准。多元化社会产生了多元化的需要, 国家、社会、用人单位、学生个人对高等教育的需要和期望各不相同, 存在着需要类型和期望值的差异。因此, 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就必须与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综合国力增强、个人成长的可持续化相联系。这种联系被1998年的巴黎国际高等教育大会宣言表达为“多样化”。

在此阶段, 高校对其人才培养目标的关注就是对不同的需求主体进行需要类型和层次的分析, 根据社会的需要改革其人才培养模式, 以期用多样化的教育服务, 满足多样化的教育需求。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30年来, 成都理工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也经历了由“专才教育”向・30・

“通才教育”转变与融合的历程。

1956年建校时, 李四光部长要求成都理工大学(原成都地质勘探学院) “为国家培养大批体魄健全的、具有高度政治觉悟和先进地质科学素养的地质人才, 以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需要”。

20世纪80年代“, 文革”结束后百废待兴, 地质

领域急需大批专门人才, 成都理工大学的“专才教育”培养模式正好适应了这种需要。为了培养出更好的地质专门人才, 学校在教改中将传统的“专才教育”培养模式办出了新特色。提出“实践教学四年不断线”, 为了强化学生专业实践能力, 从学生入学第一年起即开始专业实践能力训练。将“专才教育”特色发挥到了极至, 具有非常典型的意义。这期间成都理工大学培养了大批专业特色鲜明的地质人才, 在地质领域发挥了很大作用。但弊端也随之显现, 专业设置过多、过细, , 注重了知识学。课程体系僵, , , 自选修课不足, 忽视人文社会科。

20世纪90年代, 成都理工大学开始对现行的

“专才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反思, 研究、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改革本科生培养模式主动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成功实施了以“办学模式由适应计划经济体制向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 服务面向由单一为地矿行业服务向为社会经济全面发展服务的转变, 学科专业由单一地学学科向理、工、文、管多学科的转变”为主要内容的三个转变。由此, 成都理大学的人才培养开始从“专才教育”转向了“通才教育”, 确立起“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实践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

进入21世纪, 成都理工大学不断开拓创新, 探索地质类专业人才培养的新路子, 建设一流的品牌专业。借鉴国内外专业办学思想, 确立了新的教学观念和课程体系, 实现了“厚基础、重专业、强实践、高素质”的培养要求, 毕业生在就业条件、择业范围、工作能力等各方面显示出雄厚的实力和优势, 得到了国内同行的普遍认可。

二、人才培养目标的“厚基础、宽口径”与行业专业化要求相矛盾

  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 随着我国经济、科

技的迅速发展, 社会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 教育机会

均等、终身教育理念的提出以及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逐步实现, 我国的本科人才培养目标逐渐呈现出与社会需求脱节等问题。

减少专业目录, 拓宽专业口径, 给学生就业和事业发展提供更大的空间, 这显然符合时代要求, 大方向是对的。但是如何解决“厚基础、宽口径”与行业需要的矛盾, 即学生就业希望宽口径, 企业用人要求精专业的矛盾, 成为困扰高等院校的焦点问题。其实, 高等教育的首要任务是通过对行业提供人才而支持国家建设, 形成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强有力的国家竞争力。事实上, 全球经济一体化条件下, 面向行业办学, 为行业提供人才支持, 仍将是高等教育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实践证明, 在本科阶段推行“厚基础、宽口径”, 不注意围绕学科打好学生的基础, 过分夸大通识教育的意义, 去塑造可能只有少数人或没有人能达到的所谓“通才”或“全才”, 而不是根据“术业有专攻”的原则培养专门人才或具备某种技能的人才。其结, 行业建设实际脱节, 强, 渐淡化。, 蜻蜓点水, 到头来什么都知道一点, 但什么也不精。

虑专业对口问题, 即如何在帮助学生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的同时, 加强应用性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教育, 使其能够顺利就业, 真正做到上手快、后劲足。而一些地方性、西部地区的高等学校, 完全可以根据职业、岗位的需要, 以就业为导向设置本科专业。专业定位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指针, 科学的专业定位是改革的前提。专业定位不准, 千篇一律, 没有特色, 专业定位与人才培养方案、实践教学等各自分离, 不成体系, 必然造成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混乱, 培养目标难以实现。

成都理工大学以学校、学科定位为导向, 走出了一条“内涵发展、优化结构、突出特色”的专业发展之路。例如, 土木工程专业依托地学优势, 针对我国西部复杂的地质环境制订培养方案; 资源勘查工程专业突出“油气地质与地球物理勘探相结合、油气地质勘探与油气开发相结合、的特, , 培养的复合型人才极受社。

2. 明确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多样性

三、高校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

从本科教育的发展变化不难看出, 我国本科培养是符合发展规律的, 但在培养目标的定位上却有欠缺。这一方面与我国现代意义的本科教育起步较晚有关, 另一方面也与我国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趋同、模糊有关。为解决我国本科教育中因为目标不明而造成的各种问题, 应尽快明确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1. 找准高校办学定位与专业定位

高校的办学目标定位, 包括办学层次和办学方向的定位。一般来说, 层次、办学水平相对较高的高等学校, 其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就较高, 专业口径也就较宽。而层次、办学水平相对较低的高等学校, 其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就较低, 专业口径也较窄。因此, 研究型高等学校和国家重点建设的高等学校, 其本科专业设置应主要考虑拓宽专业口径问题, 即如何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帮助他们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 为其进入研究生阶段学习打下良好基础的问题。而一般性的教学研究型、教学型高等学校, 应主要考

培养目标必须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相适应, 体

现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的符合度。多样性原则是市场经济的一个主要原则, 也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主要特征。从社会需求的角度看, 现在既需要研究型人才, 又需要技术型人才, 也需要具有更快、更强解决问题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所以本科人才培养目标一定要在现实需要的基础上进行定位。

从高等教育的角度看, 多样性反映着两个层面的问题。一是高等教育自身的多样性问题, 如教育的多样和教学的多样。教育的多样表现为办学形式的多样、学校类型的多样等; 教学的多样表现为培养目标的多样、质量标准的多样、培养模式的多样等。二是高等教育在其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过程中, 通过市场经济多样性要求, 进一步确证自身的多样性。可以说, 高等教育的多样性一方面反映着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多样性, 另一方面也体现着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多样性。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 必须体现多样性的原则。通过丰富自身的多样性来满足社会、个人对本科教育的多样性要求。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上, 成都理工大学根据各专业的办学水平和特点, 人才培养类型分为研究型(基础性) 、应用型(应用性) 、研究应用型、工程技术型、复合性应用型、复合型等。

・31・

3. 采取多种培养模式, 实现培养目标多样化

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人才培养模式的选择, 有什么样的人才培养目标, 就有什么样的人才培养模式。目标的模糊导致了培养模式的单一, 而培养目标的多样化则有助于目标的准确定位。研究型、技术型、复合型等各种培养目标有着明显的区别, 应采取不同的培养模式。研究型人才可以借鉴研究生培养模式, 通过高年级学生参与科学研究来实现; 技术型人才则要倚重专业教育的发展; 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可与企业联合培养, 形成协作式培养模式来满足用人单位的现实需求。这样, 针对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 采取不同的培养方式既可充分满足社会需求的多元又可实现培养目标的多样化。

成都理工大学积极引导各专业根据自身的优势和特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如信息工程学院携手东软集团、中兴集团以及国家信息安全基地等大型企业实施的“3+1”和“3. 5+0. 5”校企合作培养模式,

环境与土木工程学院充分利用其在科研和学科方面

的优势实行的“一体化、三层次、五训练”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模式, 地球化学专业与核工业部门联合实施“定制式”培养模式等。

参考文献:

[1]张彤. 高校专业及课程管理的问题与改革趋势[J].江苏

高教,2007(6) .

[2]张思强. 论“宽口径”培养模式的“经”与“权”[J].黑龙江

高教研究,2006(2) .

[3]吴文俊. 专业培养目标的转变与高校学分制的未来发展[J].盐城工学院学报,2003(4) .

[4]张相乐. 关于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考[J].石

油教育,2004(1) .

[5]杨志坚. 中国本科教育培养目标的问题与挑战[J].辽宁

教育研究,2004(9) .

[6]杨志坚. [J].辽宁教育研

,2004() .

The G that U ndergraduate T raining ’

of R eform and Opening 2up

CAO J un 2xing ,C H EN G Xiao 2liang ,SUN Ai 2zhen ,ZHAO Liang , HUAN G Mei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and Assessment Center ,Chengd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Chengdu  610059,China ) Abstract :30years of reform and opening 2up ,the goal of training undergraduate universities have changed f rom both red and expert training of successors to the cause of socialism to market economy for developing a “thick foundation , wide Caliber ”, complex of multi 2skill personnel. Recalling the goals of undergraduate training evolution , win some and lose , to a certain ex 2tent , win to adapt to a market economy and personal development needs , “missing ”in the convergence of the training goals of the structural imbalance in the supply of talent. “Thick foundation , wide Caliber ”,the undergraduate training of specialized hu 2man resources goals and requirements contradict each other , not suitable for the colleges that training talents to market 2oriented directly. Undergraduate colleges should training in a professional talents and knowledge 2based skills , only specialized in 2depth in the field can be achieved on the surface of the expansion. Accurate positioning personnel training goal is a prerequisite and basis for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 different colleges and professional , there should be diversity goals.

K ey w ord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training objectives ;diversification

・32・

第16卷 第4期Vol. 16 No. 4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12月J OU RNAL OF CH EN G DU UN IV ERSIT Y OF TECHNOLO GY (Social Sciences ) Dec. ,2008

改革开放三十年

我国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演进与反思

曹俊兴, 程孝良, 孙爱珍, 赵 亮, 黄 美

(成都理工大学 高教研究与评估中心, 成都 610059)

摘 要:改革开放三十年来, 我国高校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经历了从培养“又红又专”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到在此基础上为市场经济培养“厚基础、宽口径”、“一专多能”。标的演进, 有得有失“, 得”“, 了人才供给的结构性失衡。“厚基础、宽口径”, 不适合直。, 只有专门领域的深入, , 不同高校、不同专业, 关键词; 本科教育; 培养目标; 多样化

中图分类号:G5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20539(2008) 042029204

  本科人才培养目标是指通过教育过程使作为培

养对象的本科学生在素质上要达到的基本要求和规格标准。它决定着本科生的培养方向和规格要求, 是整个本科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 制约着本科教育内容的确定、培养模式的选择与构成以及培养成果的质量及其评价, 是本科教育的关键。

1. 改革开放初期: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承接性

调整

新中国成立后, 按照前苏联模式, 我国高校被纳入政府体制内部, 实行计划体制。国家根据自身的目标制订社会发展目标, 并层层分解, 直到高校的人才培养。本科教育主要以专才为培养目标。为了培养专才, 采取的是“专而窄”的人才培养模式。体现在教学组织单位上, 虽然以系为基础, 但核心是专业和专门化。“专业”虽然同样建立在学科基础上, 但很专窄, 它强调与行业、职业甚至岗位相对应。专业学习的主要目的是学科实用的某一方面的具体知识和技能, 以便应付将来在工作岗位上可能碰到具体问题。事实证明这种方式在特定时期是严谨的, 也是高效的, 的确为国家培养了一批建设急需的人才。

改革开放初期, 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开始面临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一是社会经济发展对本科人才

一、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演进

纵观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高等教育的发展, 可以发现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经历了由“国家计划订制”向“适应市场制订”、从单一到多元的动态发展过程。经历了改革开放初期、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时期、市场经济体制时期三个阶段。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和社会价值理论支撑。在这种多元因素的影响下, 人才培养目标表现出不同的特征。

收稿日期:2008211205

作者简介:曹俊兴(1961-) , 男, 陕西长武人, 教授, 博导, 主要从事地球物理学、高等教育研究; 程孝良(1979-) , 男, 四川广安人, 讲师, 硕士, 主要从事高等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9・

的实际需求发生了变化, 二是随着专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的发展, 本科人才培养目标与研究生教育和专科教育培养目标的界限问题越来越突出。1978年10月和1984年4月, 教育部两次发文对高校人才培养目标进行调整。但实际上, 这一阶段只是中国高等教育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中, 为了向前发展而不得不做的一次承接性的调整。

2. 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时期: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适应性调整

随着经济体制从严格的计划经济转向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社会经济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对本科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 但也越来越趋向实际。这一时期高等教育既要满足国家计划, 又要满足市场的需要。社会需求的这些变化, 促使高校对本科人才培养目标进行适应性调整。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逐渐从专才向复合人才转变。这种培养目标的转变引发了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调整, 涉及到专业、课程、教学方法、教学管理方式等各个方面。从实际情况看, 这种式进行的。。

3. :一走向多元

20世纪90年代, 高等教育的内外部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国家经济体制由计划向市场转变和过渡; 随着改革的深入, 开放的程度也越来越高; 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阶段向大众化阶段过渡, 高等教育投资主体开始由单一走向多元。

随着大众化时代的到来, 市场机制凸显, 高等教育必须主动满足其消费者的需要, 其产品才可能被消费者所接受, 高等教育才能发展。消费者满意度则成为新时期高等教育质量的标准。多元化社会产生了多元化的需要, 国家、社会、用人单位、学生个人对高等教育的需要和期望各不相同, 存在着需要类型和期望值的差异。因此, 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就必须与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综合国力增强、个人成长的可持续化相联系。这种联系被1998年的巴黎国际高等教育大会宣言表达为“多样化”。

在此阶段, 高校对其人才培养目标的关注就是对不同的需求主体进行需要类型和层次的分析, 根据社会的需要改革其人才培养模式, 以期用多样化的教育服务, 满足多样化的教育需求。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30年来, 成都理工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也经历了由“专才教育”向・30・

“通才教育”转变与融合的历程。

1956年建校时, 李四光部长要求成都理工大学(原成都地质勘探学院) “为国家培养大批体魄健全的、具有高度政治觉悟和先进地质科学素养的地质人才, 以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需要”。

20世纪80年代“, 文革”结束后百废待兴, 地质

领域急需大批专门人才, 成都理工大学的“专才教育”培养模式正好适应了这种需要。为了培养出更好的地质专门人才, 学校在教改中将传统的“专才教育”培养模式办出了新特色。提出“实践教学四年不断线”, 为了强化学生专业实践能力, 从学生入学第一年起即开始专业实践能力训练。将“专才教育”特色发挥到了极至, 具有非常典型的意义。这期间成都理工大学培养了大批专业特色鲜明的地质人才, 在地质领域发挥了很大作用。但弊端也随之显现, 专业设置过多、过细, , 注重了知识学。课程体系僵, , , 自选修课不足, 忽视人文社会科。

20世纪90年代, 成都理工大学开始对现行的

“专才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反思, 研究、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改革本科生培养模式主动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成功实施了以“办学模式由适应计划经济体制向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 服务面向由单一为地矿行业服务向为社会经济全面发展服务的转变, 学科专业由单一地学学科向理、工、文、管多学科的转变”为主要内容的三个转变。由此, 成都理大学的人才培养开始从“专才教育”转向了“通才教育”, 确立起“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实践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

进入21世纪, 成都理工大学不断开拓创新, 探索地质类专业人才培养的新路子, 建设一流的品牌专业。借鉴国内外专业办学思想, 确立了新的教学观念和课程体系, 实现了“厚基础、重专业、强实践、高素质”的培养要求, 毕业生在就业条件、择业范围、工作能力等各方面显示出雄厚的实力和优势, 得到了国内同行的普遍认可。

二、人才培养目标的“厚基础、宽口径”与行业专业化要求相矛盾

  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 随着我国经济、科

技的迅速发展, 社会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 教育机会

均等、终身教育理念的提出以及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逐步实现, 我国的本科人才培养目标逐渐呈现出与社会需求脱节等问题。

减少专业目录, 拓宽专业口径, 给学生就业和事业发展提供更大的空间, 这显然符合时代要求, 大方向是对的。但是如何解决“厚基础、宽口径”与行业需要的矛盾, 即学生就业希望宽口径, 企业用人要求精专业的矛盾, 成为困扰高等院校的焦点问题。其实, 高等教育的首要任务是通过对行业提供人才而支持国家建设, 形成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强有力的国家竞争力。事实上, 全球经济一体化条件下, 面向行业办学, 为行业提供人才支持, 仍将是高等教育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实践证明, 在本科阶段推行“厚基础、宽口径”, 不注意围绕学科打好学生的基础, 过分夸大通识教育的意义, 去塑造可能只有少数人或没有人能达到的所谓“通才”或“全才”, 而不是根据“术业有专攻”的原则培养专门人才或具备某种技能的人才。其结, 行业建设实际脱节, 强, 渐淡化。, 蜻蜓点水, 到头来什么都知道一点, 但什么也不精。

虑专业对口问题, 即如何在帮助学生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的同时, 加强应用性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教育, 使其能够顺利就业, 真正做到上手快、后劲足。而一些地方性、西部地区的高等学校, 完全可以根据职业、岗位的需要, 以就业为导向设置本科专业。专业定位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指针, 科学的专业定位是改革的前提。专业定位不准, 千篇一律, 没有特色, 专业定位与人才培养方案、实践教学等各自分离, 不成体系, 必然造成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混乱, 培养目标难以实现。

成都理工大学以学校、学科定位为导向, 走出了一条“内涵发展、优化结构、突出特色”的专业发展之路。例如, 土木工程专业依托地学优势, 针对我国西部复杂的地质环境制订培养方案; 资源勘查工程专业突出“油气地质与地球物理勘探相结合、油气地质勘探与油气开发相结合、的特, , 培养的复合型人才极受社。

2. 明确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多样性

三、高校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

从本科教育的发展变化不难看出, 我国本科培养是符合发展规律的, 但在培养目标的定位上却有欠缺。这一方面与我国现代意义的本科教育起步较晚有关, 另一方面也与我国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趋同、模糊有关。为解决我国本科教育中因为目标不明而造成的各种问题, 应尽快明确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1. 找准高校办学定位与专业定位

高校的办学目标定位, 包括办学层次和办学方向的定位。一般来说, 层次、办学水平相对较高的高等学校, 其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就较高, 专业口径也就较宽。而层次、办学水平相对较低的高等学校, 其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就较低, 专业口径也较窄。因此, 研究型高等学校和国家重点建设的高等学校, 其本科专业设置应主要考虑拓宽专业口径问题, 即如何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帮助他们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 为其进入研究生阶段学习打下良好基础的问题。而一般性的教学研究型、教学型高等学校, 应主要考

培养目标必须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相适应, 体

现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的符合度。多样性原则是市场经济的一个主要原则, 也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主要特征。从社会需求的角度看, 现在既需要研究型人才, 又需要技术型人才, 也需要具有更快、更强解决问题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所以本科人才培养目标一定要在现实需要的基础上进行定位。

从高等教育的角度看, 多样性反映着两个层面的问题。一是高等教育自身的多样性问题, 如教育的多样和教学的多样。教育的多样表现为办学形式的多样、学校类型的多样等; 教学的多样表现为培养目标的多样、质量标准的多样、培养模式的多样等。二是高等教育在其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过程中, 通过市场经济多样性要求, 进一步确证自身的多样性。可以说, 高等教育的多样性一方面反映着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多样性, 另一方面也体现着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多样性。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 必须体现多样性的原则。通过丰富自身的多样性来满足社会、个人对本科教育的多样性要求。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上, 成都理工大学根据各专业的办学水平和特点, 人才培养类型分为研究型(基础性) 、应用型(应用性) 、研究应用型、工程技术型、复合性应用型、复合型等。

・31・

3. 采取多种培养模式, 实现培养目标多样化

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人才培养模式的选择, 有什么样的人才培养目标, 就有什么样的人才培养模式。目标的模糊导致了培养模式的单一, 而培养目标的多样化则有助于目标的准确定位。研究型、技术型、复合型等各种培养目标有着明显的区别, 应采取不同的培养模式。研究型人才可以借鉴研究生培养模式, 通过高年级学生参与科学研究来实现; 技术型人才则要倚重专业教育的发展; 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可与企业联合培养, 形成协作式培养模式来满足用人单位的现实需求。这样, 针对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 采取不同的培养方式既可充分满足社会需求的多元又可实现培养目标的多样化。

成都理工大学积极引导各专业根据自身的优势和特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如信息工程学院携手东软集团、中兴集团以及国家信息安全基地等大型企业实施的“3+1”和“3. 5+0. 5”校企合作培养模式,

环境与土木工程学院充分利用其在科研和学科方面

的优势实行的“一体化、三层次、五训练”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模式, 地球化学专业与核工业部门联合实施“定制式”培养模式等。

参考文献:

[1]张彤. 高校专业及课程管理的问题与改革趋势[J].江苏

高教,2007(6) .

[2]张思强. 论“宽口径”培养模式的“经”与“权”[J].黑龙江

高教研究,2006(2) .

[3]吴文俊. 专业培养目标的转变与高校学分制的未来发展[J].盐城工学院学报,2003(4) .

[4]张相乐. 关于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考[J].石

油教育,2004(1) .

[5]杨志坚. 中国本科教育培养目标的问题与挑战[J].辽宁

教育研究,2004(9) .

[6]杨志坚. [J].辽宁教育研

,2004() .

The G that U ndergraduate T raining ’

of R eform and Opening 2up

CAO J un 2xing ,C H EN G Xiao 2liang ,SUN Ai 2zhen ,ZHAO Liang , HUAN G Mei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and Assessment Center ,Chengd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Chengdu  610059,China ) Abstract :30years of reform and opening 2up ,the goal of training undergraduate universities have changed f rom both red and expert training of successors to the cause of socialism to market economy for developing a “thick foundation , wide Caliber ”, complex of multi 2skill personnel. Recalling the goals of undergraduate training evolution , win some and lose , to a certain ex 2tent , win to adapt to a market economy and personal development needs , “missing ”in the convergence of the training goals of the structural imbalance in the supply of talent. “Thick foundation , wide Caliber ”,the undergraduate training of specialized hu 2man resources goals and requirements contradict each other , not suitable for the colleges that training talents to market 2oriented directly. Undergraduate colleges should training in a professional talents and knowledge 2based skills , only specialized in 2depth in the field can be achieved on the surface of the expansion. Accurate positioning personnel training goal is a prerequisite and basis for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 different colleges and professional , there should be diversity goals.

K ey w ord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training objectives ;diversification

・32・


相关文章

  • 期刊投稿邮箱
  • 中文核心期刊编辑部地址(建议收藏) 内容如下: A1.社会学研究[email protected] B.社会[email protected] C.妇女研究论丛 [email protected];[email protected] D中国 ...查看


  • 西南交通大学公管学院师资力量介绍
  • 西南交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西南交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是百年交大一所年轻的学院,是培养和造就从事行政管理.社会事业管理(科技.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公共经济与政策.区域经济与城市管理.公共工程组织与管理.国际经济.教育经济与科技管理等领域专 ...查看


  • 中国学术期刊评价的做法及结果
  • 第2期 2008年6月评 价 与 管 理Evaluation&ManagementVol.6No.2Jun.2008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中国学术期刊评价的做法及结果 中国学术期刊评价委员会1,2 (1.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武 ...查看


  • 福建师范大学AB类学术期刊
  • 福建师范大学AB类学术期刊一.社会科学类学术期刊 (一)A类(45种)学科名称 期 刊 名 称 期刊主办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共中央委员会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人民出版社中共中央委员会光明日报报业集团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查看


  • P5地质学类核心期刊表
  • P5 地质学类核心期刊表 序 号 1 2 3 4 5 6 7 8 9 期刊名称 地球化学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 学学报 地质学报 岩石学报 地质论评 地质科学 沉积学报 中国区域地质 矿床地质 主办单位 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 会. 中科院 ...查看


  • 中国地学期刊目录
  • 安徽地质 长春地质学院学报 成都地质学院学报 城市地质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地理科学 地理研究 地球科学 地球物理学报 地球学报 地学前缘 地震地质 地震研究 地质科技情报 地质力学学报 地质学报(英文版) 地质与资源 第四纪研究 粉煤灰综 ...查看


  • 自驾车旅游研究综述
  • 第2卷第1期旅游论坛 "401.2No.1 2009年2月 TourismForum Feb.,2009 [旅游市场研究] 自驾车旅游研究综述' 张致云,杨效忠,卢松,叶舒娟 (安徽师范大学国土资源与旅游学院,安徽芜湖241003) [桷蔓 ...查看


  • CSSCI核心期刊目录
  • 1附件4: 南京大学CSSCI来源核心期刊目录(2008-2009年) 选刊说明 本目录根据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指导委员会第七次会议确定的选刊的原则和方法遴选并报教育部批准确定.CSSCI来源期刊遴选的原则和方法是:根据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 ...查看


  • 山东省医学科学院中文核心期刊目录2010版
  • 山东省医学科学院中文核心期刊目录(447种) 山东省医学科学院中文核心期刊目录(447种) 山东省医学科学院中文核心期刊目录(续前页) 山东省医学科学院中文核心期刊目录(续前页) 山东省医学科学院中文核心期刊目录(续前页) 序 号 91 国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