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丽和马克思

《玛丽和马克思》:黑白影像下的冷暖人生 大凡动画片的主题一般都是温馨轻松甚至是令人喷饭的,然而《玛丽和马克思》显然不是这样的,它绝对不是一部娱乐至上的动画电影,尽管它是以动画片的形式出现的。本片如同它的灰暗阴沉的影像色调一样,充满了黑色幽默,这种幽默叫人忍不住发笑,笑过之后又难免哀伤。影片整体风格粗犷色彩单一,但是每个细节却又夸张怪诞,极其独特,用简单的影像讲述简单的故事,但是我们得到的观感却并不那么简单。 玛丽是澳大利亚一个农场的八岁小女孩,她虽然父母双全,但是显然他们都是“怪胎”,无法成为玛丽的贴心人,她没有朋友,孤独、自卑而又充满了不切实际的幻想。当她茫然无助地去给一个远在美国纽约的从未谋面的叫马克思的家伙写信时,或许在她心里只是像大海边很多小孩子玩漂流瓶一样的,目的只不过是排遣寂寞而已,完全没抱多大希望,然而同样孤独的马克思接受了这份漂洋过海而来的情谊,两个孤独的人成了忘年之交,这种感情甚至持续了二十年之久。 《玛丽和马克思》的故事很简单,简单到没有多少台词,以朴实无华甚至看起来有些“拙劣”的影像表现出来,却能深深地打动人,究其原因,恐怕是因为我们的心中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孤独的感觉吧。在今天这个世界,生活物资越来越丰富,但是奇怪的是我们的生存难度却越来越大,实现自我难,创造价值难,社会公信的缺失和人际关系的淡漠,有时真的使我们无所适从。借助科技手段,我们的活动空间越来越大的同时,心灵的空间却越来越狭窄,狭窄到我们有时都不得不蜷缩在网络之中,如同玛丽一样瞪着一双无辜的眼睛偷窥着这个光怪陆离的世界。一定程度上玛丽和马克思的故事就是我们这个现实世界的一个缩影,尽管那是上个世纪的事情,所不同的是彼时是用写信交流感情,而现在我们是用网络编织神话。 《玛丽和马克思》很有些蒂姆.伯顿的影像风格,荒诞夸张,于灰暗色调中透射着幽幽的人文关怀。影片描写玛丽和澳大利亚是灰褐色,一转到马克思所在的纽约就变了阴郁的暗黑色,一如马克思那阴沉忧郁的心情,整部影片除了这两种色调之外,就是那一点点少的可怜的红色,女人的嘴唇和一些饰物、马克思帽子上的红缨、以及自由女神(自由女神也长着一张马克思般丑陋的脸)手中的火把,甚至连玛丽额上的胎记也仅仅是令人生厌的“屎黄”色,这些为数不多的红色,点缀着影片那单调的画面,也是在影片并不愉快的氛围中留给我们的一丝暖意。在这营垒分明的色彩之下,营造的却是两个同样孤独阴郁的世界,当这两个世界开始有接触时,那自由女神手上鲜红的火炬也似乎预示着一个温暖的开始和一个无奈的结局。 八岁的玛丽和四十四岁的马克思,同样孤独,所不同的是玛丽以一种不经世事的童稚的心灵憧憬着能打破这种孤独,而马克思则是一种历经风雨洞悉世事的颓废的心态刻意回避着这个世界。玛丽有一只从来不会下蛋的鸡“伊斯”,而马克思则有一系列怎么也养不活的金鱼“亨利”,在没有朋友的日子里,唯一能和他们

交流的就是这些不会说话的动物。玛丽渴望爱情,对爱情充满了幻想,但是她却怎么也得不到,即便是偶然得到也最终无奈失去,而马克思天生自闭,对爱情麻木不仁,有时却偏偏有女人青眼有加,这种戏剧化的人生故事在愉悦心灵的同时却又折磨着人的精神。玛丽能得到一些东西,比如爱情,但是却最终无法把握;马克思对一切都不感兴趣,却有时又会有一些好运,比如女人的吻和中奖的彩票,但这些都无法叫他快乐,他需要的不是这些。需要的得不到,得到的不是最需要的,这就是人生的无奈。 影片中有很多的死亡故事,而且这些死亡都是非正常死亡,玛丽的爷爷是喝氨水死亡、爸爸是被海水冲走、妈妈是误喝防腐剂毙命、马克思的母亲是开枪自杀,甚至包括马克思的邻居艾维也是以一种极其无厘头的方式挂掉的,这种死亡一直延续到两位主角身上,玛丽在备受爱情和友情的折磨和打击之下也曾一度套上了上吊的绳索。所有这些死亡看起来都像是对人生和这个世界的极端嘲弄,而且这些死亡单独去看,每一个都是天才般的令人捧腹的看点,但是放在整个影片之中,在旁白那平静而深沉的娓娓道来之下,却又显得那么忧伤和无奈。 和所有的自闭症患者一样,马克思某些方面是个蠢货,而在另一些方面却是一个天才,他有着超强的计算能力和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但是他又无时不对人的行为存在着费解,就像他无法理解女人印在他脸上的唇印,这一切都让他抓狂,外界的任何一个小的变化都会刺激他的精神世界,他的思想从来都不像他的外表一样平静,他帽子上的红缨就是他心情好坏的晴雨表。一半是天才一半是蠢才的马克思,在丑陋的外表和怪异的行为之下,却有一颗无私而博大的心灵,他成了年轻的玛丽的唯一的精神寄托,一直伴随着她长大成人。 只是当两个人的人生轨迹最终交接而银幕上两个不同世界的色彩最终调和时,影片留给我们的又是另外一场平静的死亡,所幸忘年交的两个主角头上的红缨和发夹在这残酷无奈的境遇之中依然闪着醒目的光彩,那或许就预示着人生的希望和意义吧。在影片那堪称经典的旁白之下,人生的残酷和无奈在黑白的画面上被尽情戏谑之后,却又如涓涓细流一般,变得意味隽永,发人深省。

《玛丽和马克思》:黑白影像下的冷暖人生 大凡动画片的主题一般都是温馨轻松甚至是令人喷饭的,然而《玛丽和马克思》显然不是这样的,它绝对不是一部娱乐至上的动画电影,尽管它是以动画片的形式出现的。本片如同它的灰暗阴沉的影像色调一样,充满了黑色幽默,这种幽默叫人忍不住发笑,笑过之后又难免哀伤。影片整体风格粗犷色彩单一,但是每个细节却又夸张怪诞,极其独特,用简单的影像讲述简单的故事,但是我们得到的观感却并不那么简单。 玛丽是澳大利亚一个农场的八岁小女孩,她虽然父母双全,但是显然他们都是“怪胎”,无法成为玛丽的贴心人,她没有朋友,孤独、自卑而又充满了不切实际的幻想。当她茫然无助地去给一个远在美国纽约的从未谋面的叫马克思的家伙写信时,或许在她心里只是像大海边很多小孩子玩漂流瓶一样的,目的只不过是排遣寂寞而已,完全没抱多大希望,然而同样孤独的马克思接受了这份漂洋过海而来的情谊,两个孤独的人成了忘年之交,这种感情甚至持续了二十年之久。 《玛丽和马克思》的故事很简单,简单到没有多少台词,以朴实无华甚至看起来有些“拙劣”的影像表现出来,却能深深地打动人,究其原因,恐怕是因为我们的心中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孤独的感觉吧。在今天这个世界,生活物资越来越丰富,但是奇怪的是我们的生存难度却越来越大,实现自我难,创造价值难,社会公信的缺失和人际关系的淡漠,有时真的使我们无所适从。借助科技手段,我们的活动空间越来越大的同时,心灵的空间却越来越狭窄,狭窄到我们有时都不得不蜷缩在网络之中,如同玛丽一样瞪着一双无辜的眼睛偷窥着这个光怪陆离的世界。一定程度上玛丽和马克思的故事就是我们这个现实世界的一个缩影,尽管那是上个世纪的事情,所不同的是彼时是用写信交流感情,而现在我们是用网络编织神话。 《玛丽和马克思》很有些蒂姆.伯顿的影像风格,荒诞夸张,于灰暗色调中透射着幽幽的人文关怀。影片描写玛丽和澳大利亚是灰褐色,一转到马克思所在的纽约就变了阴郁的暗黑色,一如马克思那阴沉忧郁的心情,整部影片除了这两种色调之外,就是那一点点少的可怜的红色,女人的嘴唇和一些饰物、马克思帽子上的红缨、以及自由女神(自由女神也长着一张马克思般丑陋的脸)手中的火把,甚至连玛丽额上的胎记也仅仅是令人生厌的“屎黄”色,这些为数不多的红色,点缀着影片那单调的画面,也是在影片并不愉快的氛围中留给我们的一丝暖意。在这营垒分明的色彩之下,营造的却是两个同样孤独阴郁的世界,当这两个世界开始有接触时,那自由女神手上鲜红的火炬也似乎预示着一个温暖的开始和一个无奈的结局。 八岁的玛丽和四十四岁的马克思,同样孤独,所不同的是玛丽以一种不经世事的童稚的心灵憧憬着能打破这种孤独,而马克思则是一种历经风雨洞悉世事的颓废的心态刻意回避着这个世界。玛丽有一只从来不会下蛋的鸡“伊斯”,而马克思则有一系列怎么也养不活的金鱼“亨利”,在没有朋友的日子里,唯一能和他们

交流的就是这些不会说话的动物。玛丽渴望爱情,对爱情充满了幻想,但是她却怎么也得不到,即便是偶然得到也最终无奈失去,而马克思天生自闭,对爱情麻木不仁,有时却偏偏有女人青眼有加,这种戏剧化的人生故事在愉悦心灵的同时却又折磨着人的精神。玛丽能得到一些东西,比如爱情,但是却最终无法把握;马克思对一切都不感兴趣,却有时又会有一些好运,比如女人的吻和中奖的彩票,但这些都无法叫他快乐,他需要的不是这些。需要的得不到,得到的不是最需要的,这就是人生的无奈。 影片中有很多的死亡故事,而且这些死亡都是非正常死亡,玛丽的爷爷是喝氨水死亡、爸爸是被海水冲走、妈妈是误喝防腐剂毙命、马克思的母亲是开枪自杀,甚至包括马克思的邻居艾维也是以一种极其无厘头的方式挂掉的,这种死亡一直延续到两位主角身上,玛丽在备受爱情和友情的折磨和打击之下也曾一度套上了上吊的绳索。所有这些死亡看起来都像是对人生和这个世界的极端嘲弄,而且这些死亡单独去看,每一个都是天才般的令人捧腹的看点,但是放在整个影片之中,在旁白那平静而深沉的娓娓道来之下,却又显得那么忧伤和无奈。 和所有的自闭症患者一样,马克思某些方面是个蠢货,而在另一些方面却是一个天才,他有着超强的计算能力和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但是他又无时不对人的行为存在着费解,就像他无法理解女人印在他脸上的唇印,这一切都让他抓狂,外界的任何一个小的变化都会刺激他的精神世界,他的思想从来都不像他的外表一样平静,他帽子上的红缨就是他心情好坏的晴雨表。一半是天才一半是蠢才的马克思,在丑陋的外表和怪异的行为之下,却有一颗无私而博大的心灵,他成了年轻的玛丽的唯一的精神寄托,一直伴随着她长大成人。 只是当两个人的人生轨迹最终交接而银幕上两个不同世界的色彩最终调和时,影片留给我们的又是另外一场平静的死亡,所幸忘年交的两个主角头上的红缨和发夹在这残酷无奈的境遇之中依然闪着醒目的光彩,那或许就预示着人生的希望和意义吧。在影片那堪称经典的旁白之下,人生的残酷和无奈在黑白的画面上被尽情戏谑之后,却又如涓涓细流一般,变得意味隽永,发人深省。


相关文章

  • 玛丽与马克思赏析
  • 让我们相亲相爱 ------------------<玛丽与马克思>赏析 <玛丽与马克思>讲述的是一个叫玛丽的住在澳大利亚小镇的小女孩与住在美国纽约的一位患有暴食症抑郁症的马克思长达二十年的友谊的故事.故事从两个人各 ...查看


  • 玛丽娅和蝴蝶的秘密
  • 2014-07-17 我爱雨果 科学公园 1652年,法兰克福诞生了一个小女孩,名叫玛丽娅·西碧拉·梅里安(Maria Sibylla Merian).她出生于艺术出版世家,父亲是书籍插图版画家,不过在小玛丽娅三岁时就去世了,妈妈带着她改嫁 ...查看


  • 试析[进入黑夜的漫长旅程]詹姆斯·泰伦的悲剧人生
  • 摘 要:<进入黑夜的漫长旅程>是美国著名剧作家尤金・奥尼尔的代表作之一.在这部讲述家庭悲剧的剧作中,作者刻画了泰伦一家四个家庭成员鲜明的性格和不同的悲剧人生.其中,作为一家之主的詹姆斯・泰伦身上体现出了让人即憎恨又同情的矛盾的性 ...查看


  • 英语姓名小词(精)m
  • 英语姓名小词(精) m.txt11生命是盛开的花朵,它绽放得美丽,舒展,绚丽多资:生命是精美的小诗,清新流畅,意蕴悠长:生命是优美的乐曲,音律和谐,宛转悠扬:生命是流淌的江河,奔流不息,滚滚向前m Maarten 喜欢战争 男性 荷兰? M ...查看


  • 寻找马克斯·韦伯
  • 马克斯·韦伯 海德堡山顶墓园中的马克斯·韦伯夫妇墓 1877年的韦伯(左)与弟弟们合影 1878年的韦伯 各种不同的教科书上为这个生于1864年的德国学者赋予众多头衔--"现代社会学奠基人"."德国经济历史学派 ...查看


  • 各游戏模范情侣角色
  • 各游戏模范情侣角色 "爱情,世上最美最远的旅行".爱情,做为人世间最美好的感情,让人爱,让人恨,让人悔.在游戏世界中,英雄们要从异族的侵略中拯救世界,或者向曾经伤害过自己的敌人复仇.但更多的痛苦与磨难还是来自他们自己. ...查看


  • _大卫_科波菲尔_中三位人物形象浅析
  • 文教资料 2008年6月号下旬刊○文学语言学研究 <大卫・科波菲尔>中三位人物形象浅析 杨青建1 张军华2 213164) (1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外语系:2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外语系,江苏常州摘 要:本文结合狄更斯生活中的 ...查看


  • 经典名著读书报告
  • <林徽因传>读书报告--简评 ★文章开头: ①文章开头新颖具有先声夺人之效.使读者一见面就能对人物产生孤寂.伤感的印象. ②开头引用书中隽语"你若安好,便是晴天."打动人心,具有真情实感. ③文章开头 交待得 ...查看


  • 居里夫妇艰辛四年炼纯镭
  • 居里夫妇艰辛四年炼纯镭 段 新(网名:duanxinxyz) 1898年11月,居里夫妇发现了一种其射线比铀强二百多万倍的新放射性元素--镭.其意义非同一般,它触动了几个世纪以来化学与物理学的基本理论.自发放射性现象使许多人感到难以理解,科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