阑入_张居正_的鲁迅诗句

蜀园书话

蜀 园 书 话

阑入《张居正》的鲁迅诗句

         □高 低

  熊召政先生创作的四卷本长篇历史小说

(长江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以其《张居正》

。》第四卷《火凤凰》第422页,(张)司礼监掌印太监冯保对由次辅登上首辅宝座的张四维说:“凤盘先生,你总不能一阔脸就变吧!”

这里的“一阔脸就变”,正是鲁迅诗作《赠邬其山》中的警句,全诗为:

  廿年居上海,每日见中华。

有病不求药,无聊才读书。一阔脸就变,所砍头渐多。忽而又下野,南无阿弥陀。

如若一部历史小说的人物话语偶尔出现一次与鲁迅的某句诗相同,那也不必较真,巧合而已(能避免还是尽量避免为好)。可是,如果一而再,再而三地冒出这样的“巧合”,那就教人不得不萌生疑问了。《张居正》里的人物生活在明朝,倘若鲁迅这些非常著名的诗句是借用或剥自明代(当朝)及在此之前古人的诗文,那么其中人物拿来在对话中使用就不存在问题(比如:鲁迅《赠人二首》之一里面的“唱尽新词欢不见”,便是借用唐代刘禹锡《踏歌词》里的原句;鲁迅《题〈呐喊〉》一诗中的“积毁可销骨”,便是出自《史记・张仪列传》中的“众口铄金,积毁销骨”。如果《张居正》里的人物口中出现“唱尽新词欢不见”、“积毁可销骨”这样的话语,未尝不可);倘若是张居正所处时代以前的其他人的诗歌,在人物对话中使用就更加无所谓(比如,此书中就有从“一人之下万人之

精致的文学笔触与浓郁的晚明气息,现了万历新政的“中兴之象”,典型形象,制约的“变法”,确实是一部不。然而,大制作免不了有小毛病,像《张居正》这等杰作也在所难免,譬如,作品的对话中阑入了鲁迅诗句,即是瑕疵。

《张居正》第二卷《水龙吟》第225页,动了恻隐和爱恋之心的张居正对色艺双绝而又满脸泪痕的玉娘说:“古哲有言,饮食男女,人之大欲。无情未必真豪杰,这一点,正是我与高阁老的不同之处。”

这里的“无情未必真豪杰”,乃是鲁迅诗作《答客诮》中的妙句。全诗为:

  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

知否兴风狂啸者,回眸时看小於菟。《张居正》第三卷《金缕曲》第270页,荆州府知府赵谦对巡税御史金学曾说:“古人言,相逢一笑泯恩仇。金大人。你我能否尽弃前嫌,重归于好呢?”

这里的“相逢一笑泯恩仇”,恰是鲁迅诗作《题三义塔》中的佳句,全诗为:

  奔霆飞 歼人子,败井颓垣剩饿鸠。

偶值大心离火宅,终遗高塔念瀛洲。精禽梦觉仍衔石,斗士诚坚共抗流。

・56・

蜀园书话

上”权力巅峰遽然跌落的高拱的凄然自白:“老夫这一回去,已是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桑榆晚景已没有几年了……”这“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便是唐代诗人司空曙五言律诗《喜外弟卢纶见宿》中的颔联,读者读来并无不妥之感)。而阑入《张居正》的“无情未必真豪杰”、“相逢一笑泯恩仇”、“一阔脸就变”等诗句,显然与前面两个“倘若”无涉,它们是货真价实的鲁迅先生的原创。就拿“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来说吧,这既是先生对“豪杰料无儿女情”、“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之类古意的反拨,更是在坦然地表达自己的爱子之心和舐犊之情,全然是匠心独运。将鲁迅那些脍炙人口的诗句用作古人(历史小说中人物)的对话,总叫人读起来感觉唐突、别扭、不自然,有一种失真的味道,,情未必真豪杰”、“一阔脸就变”了,,国人对其也太熟悉了,委实“鲁”莽不得。召政先生是位诗人,肯定读过鲁迅先生的许多优秀诗篇,甚而早就将它们背得滚瓜烂熟,用得得心应手(口),以至于一不小心就让它们滑溜到笔下,使之成了自己作品中人物对话的一部分,而忽视(或者忘记)了诗句产生的历史年代,忽视(或者忘记)了人物与语言的对应。后人可以援引、借用前人的诗文,但前人却没法援引、借用后人的诗文。或许,召政先生早已不记得它们的出处了。

设计怎样的对话,是作家的自由。描写古人的文艺作品,自然允许以近代和现当代人物的口吻对话,但长篇历史小说毕竟不是活报剧,不是戏说,它自有其严肃性,自有其艺术的真实。长篇历史小说中的人物当然也可以说接近鲁迅诗意的话,但忌讳照搬原式原样的诗句,变通一下嘛。以召政先生的才情,完全可

以摆脱鲁迅诗作,自行设计含义近似而又符合人物身份、性格的对话来,这部长篇的大量精彩的人物语言,早就证实了这一层。

另外,巨著《张居正》还存在一些称谓不当的问题,例如:

内阁首辅张居正就圣谕问墨一事的恭答,结尾具“张居正伏拜”,这不合适。首辅书面应答皇上,姓名前要加一个“臣”字。

内阁次辅张四维就“增加度牒之事”回禀时,在张居正面前自称“下臣”,不对。“臣”是,作为下属,张四维在张居正面前,“”或“卑职”自称。

:“家严高寿多”系谦辞,用于对别人称自。“家严”应改作“令尊”。

张居正在父亲死后告语湖广的巡台、按台、学台“三台长官”:“……如今合省官员又全来会葬,在你们,是一种礼节,是对家父的感情,但在于我,却是一种巨大的心理负担。”话语中的“家父”不如用“先父”来得准确。

冯保去看望临终前的张居正,一下轿就急匆匆地问张居正的大儿子张敬修:“令堂大人现在如何?”这也用错了。“令堂”是尊称对方的母亲,此处的“令堂”也应改为“令尊”。

……

以上种种微瑕,也许熊召政先生尚未意识到,也许不遑顾及,笔者“吹毛求疵”地在这厢提个醒儿。虽说是细枝末节无伤大体,然而却多少使大作的质量打了折扣。召政先生因了《张居正》一书而成为本届茅盾文学奖获奖者中的“头牌小生”,窃以为,作品本身的分量比桂冠更值得珍视。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那是反复打磨、千锤百炼的结果。

责任编辑 卓 慧

・57・

蜀园书话

蜀 园 书 话

阑入《张居正》的鲁迅诗句

         □高 低

  熊召政先生创作的四卷本长篇历史小说

(长江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以其《张居正》

。》第四卷《火凤凰》第422页,(张)司礼监掌印太监冯保对由次辅登上首辅宝座的张四维说:“凤盘先生,你总不能一阔脸就变吧!”

这里的“一阔脸就变”,正是鲁迅诗作《赠邬其山》中的警句,全诗为:

  廿年居上海,每日见中华。

有病不求药,无聊才读书。一阔脸就变,所砍头渐多。忽而又下野,南无阿弥陀。

如若一部历史小说的人物话语偶尔出现一次与鲁迅的某句诗相同,那也不必较真,巧合而已(能避免还是尽量避免为好)。可是,如果一而再,再而三地冒出这样的“巧合”,那就教人不得不萌生疑问了。《张居正》里的人物生活在明朝,倘若鲁迅这些非常著名的诗句是借用或剥自明代(当朝)及在此之前古人的诗文,那么其中人物拿来在对话中使用就不存在问题(比如:鲁迅《赠人二首》之一里面的“唱尽新词欢不见”,便是借用唐代刘禹锡《踏歌词》里的原句;鲁迅《题〈呐喊〉》一诗中的“积毁可销骨”,便是出自《史记・张仪列传》中的“众口铄金,积毁销骨”。如果《张居正》里的人物口中出现“唱尽新词欢不见”、“积毁可销骨”这样的话语,未尝不可);倘若是张居正所处时代以前的其他人的诗歌,在人物对话中使用就更加无所谓(比如,此书中就有从“一人之下万人之

精致的文学笔触与浓郁的晚明气息,现了万历新政的“中兴之象”,典型形象,制约的“变法”,确实是一部不。然而,大制作免不了有小毛病,像《张居正》这等杰作也在所难免,譬如,作品的对话中阑入了鲁迅诗句,即是瑕疵。

《张居正》第二卷《水龙吟》第225页,动了恻隐和爱恋之心的张居正对色艺双绝而又满脸泪痕的玉娘说:“古哲有言,饮食男女,人之大欲。无情未必真豪杰,这一点,正是我与高阁老的不同之处。”

这里的“无情未必真豪杰”,乃是鲁迅诗作《答客诮》中的妙句。全诗为:

  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

知否兴风狂啸者,回眸时看小於菟。《张居正》第三卷《金缕曲》第270页,荆州府知府赵谦对巡税御史金学曾说:“古人言,相逢一笑泯恩仇。金大人。你我能否尽弃前嫌,重归于好呢?”

这里的“相逢一笑泯恩仇”,恰是鲁迅诗作《题三义塔》中的佳句,全诗为:

  奔霆飞 歼人子,败井颓垣剩饿鸠。

偶值大心离火宅,终遗高塔念瀛洲。精禽梦觉仍衔石,斗士诚坚共抗流。

・56・

蜀园书话

上”权力巅峰遽然跌落的高拱的凄然自白:“老夫这一回去,已是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桑榆晚景已没有几年了……”这“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便是唐代诗人司空曙五言律诗《喜外弟卢纶见宿》中的颔联,读者读来并无不妥之感)。而阑入《张居正》的“无情未必真豪杰”、“相逢一笑泯恩仇”、“一阔脸就变”等诗句,显然与前面两个“倘若”无涉,它们是货真价实的鲁迅先生的原创。就拿“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来说吧,这既是先生对“豪杰料无儿女情”、“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之类古意的反拨,更是在坦然地表达自己的爱子之心和舐犊之情,全然是匠心独运。将鲁迅那些脍炙人口的诗句用作古人(历史小说中人物)的对话,总叫人读起来感觉唐突、别扭、不自然,有一种失真的味道,,情未必真豪杰”、“一阔脸就变”了,,国人对其也太熟悉了,委实“鲁”莽不得。召政先生是位诗人,肯定读过鲁迅先生的许多优秀诗篇,甚而早就将它们背得滚瓜烂熟,用得得心应手(口),以至于一不小心就让它们滑溜到笔下,使之成了自己作品中人物对话的一部分,而忽视(或者忘记)了诗句产生的历史年代,忽视(或者忘记)了人物与语言的对应。后人可以援引、借用前人的诗文,但前人却没法援引、借用后人的诗文。或许,召政先生早已不记得它们的出处了。

设计怎样的对话,是作家的自由。描写古人的文艺作品,自然允许以近代和现当代人物的口吻对话,但长篇历史小说毕竟不是活报剧,不是戏说,它自有其严肃性,自有其艺术的真实。长篇历史小说中的人物当然也可以说接近鲁迅诗意的话,但忌讳照搬原式原样的诗句,变通一下嘛。以召政先生的才情,完全可

以摆脱鲁迅诗作,自行设计含义近似而又符合人物身份、性格的对话来,这部长篇的大量精彩的人物语言,早就证实了这一层。

另外,巨著《张居正》还存在一些称谓不当的问题,例如:

内阁首辅张居正就圣谕问墨一事的恭答,结尾具“张居正伏拜”,这不合适。首辅书面应答皇上,姓名前要加一个“臣”字。

内阁次辅张四维就“增加度牒之事”回禀时,在张居正面前自称“下臣”,不对。“臣”是,作为下属,张四维在张居正面前,“”或“卑职”自称。

:“家严高寿多”系谦辞,用于对别人称自。“家严”应改作“令尊”。

张居正在父亲死后告语湖广的巡台、按台、学台“三台长官”:“……如今合省官员又全来会葬,在你们,是一种礼节,是对家父的感情,但在于我,却是一种巨大的心理负担。”话语中的“家父”不如用“先父”来得准确。

冯保去看望临终前的张居正,一下轿就急匆匆地问张居正的大儿子张敬修:“令堂大人现在如何?”这也用错了。“令堂”是尊称对方的母亲,此处的“令堂”也应改为“令尊”。

……

以上种种微瑕,也许熊召政先生尚未意识到,也许不遑顾及,笔者“吹毛求疵”地在这厢提个醒儿。虽说是细枝末节无伤大体,然而却多少使大作的质量打了折扣。召政先生因了《张居正》一书而成为本届茅盾文学奖获奖者中的“头牌小生”,窃以为,作品本身的分量比桂冠更值得珍视。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那是反复打磨、千锤百炼的结果。

责任编辑 卓 慧

・57・


相关文章

  • 反作用力惩戒
  • 苏东坡是个滑稽而有趣的人,他喜欢与一个叫佛印的和尚玩智力游戏. 一次,苏东坡跟佛印说:"古代诗人常将'僧'与'鸟'在诗中相对,如'时闻啄木鸟,疑是叩门僧'.'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僧'为什么总是与'鸟'对应呢?"苏 ...查看


  • 反作用力惩戒 1
  • 苏东坡是个滑稽而有趣的人,他喜欢与一个叫佛印的和尚玩智力游戏. 一次,苏东坡跟佛印说:"古代诗人常将'僧'与'鸟'在诗中相对,如'时闻啄木鸟,疑是叩门僧'.'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僧'为什么总是与'鸟'对应呢?"苏 ...查看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竞赛试题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竞赛试题 说明:本知识竞赛共100道选择题,均为单选题.每题1分,满分100分. 1.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同志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指出:"实现中华 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 ...查看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竞赛试题及答案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竞赛试题答案 (共产党员网整理提供) 1.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同志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复兴之路> ...查看


  • 语文教师阅读书目
  • 语文教师阅读书目 一.理论书籍: 1. <给教师的建议> 苏霍姆林斯基 (或可读<西方教育学名著提要> 单中惠. 杨汉麟编,江西人民出版社) 2.<大教育论>1957 年,[捷克]夸美纽斯,人民教育出版社 ...查看


  • 2013深圳一模守望者例文
  • (2013届深圳一模)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能看到一个社会的凶兆,以未来的危险促进当下的改过革新,这样的人,有知识,有胆识,往往置个人的功利甚至生死于度外,是一个时代的心灵与眼光.在<圣经·旧约> ...查看


  • 诗歌[黄鹤楼]
  • 黄鹤楼 教学目标: 1.采取多种朗读形式,感受诗中的气韵. 2.品味感受诗歌所体现的物是人非.归思难禁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了解诗中涉及的传说,感受作者对物是人非的感慨.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作者简介:崔颢(7 ...查看


  • [登黄鹤楼]教学设计
  • <登黄鹤楼>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采取多种朗读形式,感受诗中的气韵. 2.品味感受诗歌所体现的物是人非.归思难禁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了解诗中涉及的传说,感受作者对物是人非的感慨.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 ...查看


  • 经典名言警句必背
  • 经典名言警句必背 爱国奉献 一.爱国 (一)引经据典 ○○○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 ○○○ 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 ○○○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陆游 ○○○ 愿将血泪寄山河,去洒东山一掊土.--李清照 ○○○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