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段性测试题八(必修二 第四单元)
本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综合题),满分100分,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 共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
溶解氧DO是指溶解于水中的氧的含量,是衡量水质的重要指标。生化需氧量BOD是微生物分解水中的有机物体时需要消耗氧的数量,它用于监测水体有机物的污染状况。图为某河由M河段至Q河段水中溶解氧和生化需氧量浓度变化曲线。据此完成1~2题。
1.上图中有机污染源在( )
A.①
C.③
2.最容易导致鱼类死亡的河段是( )
A.M
C.O
答案:1.B 2.C
解析: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在②处水中生化需氧量(BOD)浓度开始出现,说明水体中排放的有机污染物开始出现,微生物分解有机物消耗氧的数量大增,由此说明该处为污染源所在地。第2题,从图中可以看出,在O段水中的溶解氧(DO)最少,鱼类因水中溶解氧含量低而缺氧,易窒息死亡。
一艘货船7月从A港沿图所示路线到B港。据此回答3~4题。
B.N D.P B.② D.④
3.该货船沿途的地理事物正确的是( )
①经过了麦哲伦海峡
②航行中一路顺风顺水
③太平洋海域的海水盐度比同纬度大西洋盐度低
④到达B港时,遇到阴雨连绵的天气
A.①③
C.①②③ B.②④ D.①③④
4.该货船经过图中海峡时,当地居民说C岛南部群岛上的动物视力退化严重,出现了盲兔、盲鸟等怪现象。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 )
A.全球变暖
C.臭氧层受破坏
答案:3.D 4.C
解析:第3题,A到C,顺流逆风,C处逆流逆风,C到B顺风顺水;大西洋是四大洋中盐度最高的大洋;B港为地中海气候,7月为该地的冬季,正逢雨季。第4题,南极臭氧层空洞,导致到达地面的紫外线辐射太强,引起动物白内障,影响视力。
2010年4月22日是世界第40个地球日。地球日是由美国人海斯等发起并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世人的响应而推广的,主要意图是倡导可持续消费,选择绿色生活,善待地球。据此回答5~6题。
5.可持续消费意味着( )
①开发和利用可再生资源
②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的保护
③绿色建筑、绿色食品、绿色照明
④节水节能、垃圾分类
A.①③④
C.②③④
6.绿色生活可以包括( )
①救助物种,保护自然 ②节约资源,重复利用
③绿色消费、环保选购 ④减少污染、垃圾分类 ⑤循环回收
A.①②③
C.③
答案:5.C 6.D
解析:第5题,可持续消费指的是消费行为,①是生产行为,故C项正确。第6题,绿色生活方式应指一切有利于生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生活方式,故D项正确。
读“我国平均降水pH值的分布图”,回答7~10题。 B.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 D.①②④ B.厄尔尼诺现象 D.酸雨污染
7.酸雨是一种环境污染事件,它反映的是( )
A.大气污染
C.土壤污染 B.水体污染 D.固体废弃物污染
8.下列所列省市中,处于重酸雨(pH<4.5)区的是( )
A.贵州、河南
C.上海、重庆
9.有关酸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雨水pH值小于4.5的降水就为酸雨
B.我国的酸雨主要是碳酸型酸雨
C.酸雨会使水、土壤酸化,危害生物,腐蚀建筑物,并危害人体健康
D.防治酸雨的根本途径是减少二氧化碳和氮氧化物的排放
10.我国西南地区出现重酸雨的原因主要有( )
①有色金属冶炼工业发达
②地形闭塞,不利于酸性气体的扩散
③多云雾,易形成酸雨
④气温高,不利于空气对流运动
A.①②③
C.②③④
答案:7.A 8.C 9.C 10.A
解析:第7题,酸雨是一种大气污染事件,这从酸雨的形成过程便可得知。第8题,pH值越小,酸雨的酸性越强,pH值小于4.5的地区为重酸雨区,而河南、山东不在这一范围内。第9题,我国能源消费是以煤为主的,占能源消费总量的70%以上,燃烧煤炭过程中,往往排放出大量二氧化硫,因而我国酸雨类型为硫酸型。第10题,西南地区酸雨严重与这里的工业生产及自然地理状况有关。盆地、山间低地的地形不利于空气扩散,降水和湿度大也大大加剧了酸性气体的溶解。
11.下列对人地关系的认识,符合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是( )
A.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发展起决定作用 B.①②④ D.①③④ B.山东、河南 D.上海、山东
B.人类与自然是相互作用的,人类活动只能适应地理环境
C.人类是自然环境的主宰,人定胜天
D.人类只是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利用自然环境提供的可能性
答案:D
解析:可持续发展思想强调的是社会经济的发展要与人口、资源、环境等诸因素相协调。
12.有关可持续发展内涵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
A.没有人与其它生物种群之间的公平就没有生态环境保护
B.没有代际之间的公平,就没有环境资源的持续利用
C.因为地球环境承载能力是有限的,所以人类必须限制自身的生产和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
D.社会经济发展是第一位的,因为只有发展才能为解决贫富悬殊、人口激增、生态危机等问题提供必要的资金和技术
答案:C
13.下列所述行为符合公平性观念的是( )
A.积极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在我国乡村地区大搞开发区和工业园区
B.统筹区域协调发展,推进西部大开发和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振兴
C.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保持适度的人口规模
D.参与国际合作,共同治理大气污染
答案:B
解析:A项不属于可持续发展的范畴,C项属于持续性原则,D项属于共同性原则,B项属区际之间的公平。
读“两种类型的环境问题示意图”。完成14~15题。
14.以水资源为例,图中所示发展中国家( )
A.技术落后,人均使用水资源的数量少,对环境的影响小
B.使用单位水资源产生的环境问题小,最终对环境的影响也小
C.人口过多,消费的水资源总量大,容易出现水资源危机
D.对水资源的危害程度远远大于发达国家
15.以能源为例,图中所示发达国家( )
A.能源消费总量大,产生的污染问题不大
B.由于经济发达,技术水平高,对地球产生的危害小
C.使用单位能源产生的环境污染问题大,对环境总的影响小
D.人口数量少,但人均消耗的能源数量大
答案:14.C 15.D
解析:发展中国家主要的环境问题是人口增长过快而引发的生态破坏,发达国家主要是人均消耗资源、能源量大,造成环境污染较为严重。
(2011·北京市东城区高三教学检测)读下图,完成16~17题。
16.玉米深加工后直接销往市场的产品有( )
A.畜产品、谷氨酸、饲料
C.淀粉、复合肥、多糖 B.谷氨酸、味精、多糖 D.味精、畜产品、复合肥
17.兖州该农业产业化模式实现了( )
A.防洪、抗旱能力的提高
C.新能源的合理开发
答案:16.B 17.D
解析:第16题,该农业生产模式中,复合肥来源于玉米的深加工,最终并没有销往市场,而是重新投入到玉米生产过程中,故C、D项均不正确;饲料是玉米加工后的产物,但也没有直接销售,而是将其投入畜牧业的发展中,最终进入市场的是畜产品,因而正确答案为B。第17题,兖州农业产业化模式通过对农产品及其副产品进行深加工,做到了物尽其用,变废为宝,是循环经济很好的表现。
下图是我国东部两地土地利用现状,读图完成18~19题。
B.农、林、牧、副、渔五业并举 D.物质的综合循环利用
18.若两图都合理,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地土地资源适宜进行立体开发
B.甲地地势比乙地平坦
C.乙地不适宜发展牧业和渔业
D.甲地要继续增产粮食,就要靠扩大耕地面积
19.若乙地不断扩大耕地面积,下列哪种情况可能会出现( )
①湖泊调节径流能力下降 ②洪涝问题更频繁
③生物多样性减少 ④河口三角洲减小
A.①②③④
C.①②③
答案:18.B 19.C
解析:第18题,从结构图可知,甲地以耕作业为主,乙地以林业为主,且利用合理,则甲地地势较平坦。乙地扩大耕地,会造成水土流失,生物物种减少,洪涝灾害多发,三角洲沉积速度加快。
(2011·淄博高三第一学期第二学段学分认定考试)下图为“某地生态农业循环模式示意图”。读图回答20~21题。
B.①② D.②④
20.图中a、b、c分别表示( )
A.居住区、种植区、乳畜养殖区
C.种植区、居住区、乳畜养殖区 B.居住区、乳畜养殖区、种植区 D.乳畜养殖区、居住区、种植区
21.下列最能体现出该模式特点的是( )
①循环型 ②高消耗 ③生态化 ④可持续
A.①②③
C.①②④
答案:20.B 21.D
解析:第20题,由沼气、水等箭头指向a,来自a的生活污水箭头指向生化池,可确定a为居住区;来自b的粪便箭头指向沼汽池可确定b为乳畜养殖区;c为种植区。第21B.②③④ D.①③④
题,该模式对环境基本上没有影响体现了生态化,同时物质在不断循环,废弃物再利用,是一种低投入、低消耗模式。
(2011·湖南常德市高三检测)下图为“湘北某流域示意图”。据此回答22~23题。
22.图示地区从土地利用看( )
A.建筑用地主要分布在平原地区
C.耕地主要分布在平原和丘陵地区 B.果园用地主要分布在丘陵地区 D.林地主要分布在山地地区
23.该地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出路在于( )
A.缓坡开挖渔塘,发展水产养殖业
B.修建水平梯田,扩大水稻种植面积
C.全面封山育林,改善生态环境
D.将化工厂迁移到西南河流下游,丘陵发展立体农业
答案:22.A 23.D
解析:第22题,从图中可看出,居民点、化工厂等主要分布在海拔200米以下的平原地区,故A项正确。第23题,图示区域北部属低山丘陵,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应措施是发展立体农业;化工厂有严重的水污染,应搬迁到河流的下游。
(2010·烟台质检)某村创造了“猪圈、厕所、日光温室和沼气池”四位一体的生态农业模式,读图判断回答24~25题。
24.“四位一体”生态农业模式的成功之处在于( )
①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多种经营
②实行综合利用,有效地保护环境
③提高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④开发利用新能源,减少能源利用开支
A.①②
C.①③④ B.③④ D.①②④
25.实现循环经济,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下列不属于循环经济模式...
的经济活动是( )
A.内蒙古退耕还草
C.珠江三角洲的基塘农业生产
答案:24.D 25.A
解析:第24题,“四位一体生态农业模式”既能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促进就业),同时又充分利用了资源、能源,减少了废弃物的排放。第25题,内蒙古草原地区积极退耕还草,利于保护草原生态环境,遏制荒漠化的蔓延,但不属于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第Ⅱ卷(综合题 共50分)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0分)
26.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酸雨污染是当前世界性的问题,形成酸雨的原因是大气中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过多。主要来源是煤和石油等石化燃料的燃烧,全球每年有近1.5亿吨二氧化硫的排放量。
材料二 “酸雨形成与危害图”及“燃气脱硫工艺图”。
B.“四位一体”生态农业生产 D.山东某酒精厂的清洁生产
(1)据图甲概括酸雨的形成过程。
(2)从图中分析,防治酸雨的主要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英国是西欧最大的二氧化硫排放国,但其废气却因__________________而吹到斯堪的纳维亚半岛。这说明保护环境需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工厂排放的含硫污染物进入大气层后,与水汽结合形成亚硫酸和硫酸,从而使雨雪等呈现出较强的酸性,降落到地面即为酸雨。
(2)煤炭中硫资源的综合开发与利用
(3)盛行西风(西南风) 国际合作
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河北中部某县农村秸秆利用状况调查表
材料二 牲畜直接食用农作物的秸秆后吸收很少,转化率不高。秸秆发酵后,可成为满足牲畜所需的各种营养物质的优质饲料。
材料三 为了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该县对农作物秸秆进行了综合开发。其具体做法是:①用机械将秸秆加工成颗粒状,运用活性酶酵化分解技术生产优质饲料,替代粮食饲料,发展畜牧业;②利用秸秆饲料发展畜牧业的同时发展相关工业,对畜牧业产品进行深加工;③通过动物消化成优质肥料,实现“过腹还田”。
(1)下列秸秆中,该县很少或没有的是( )
A.玉米秸秆
C.棉花秸秆 B.小麦秸秆 D.水稻秸秆
(2)为了将资源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该县可发展的相关工业有(至少说出3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将下列各项的字母代号填入下图的空格内。
A.过腹还田
C.优质饲料
E.消灭害虫虫卵
B.发展畜牧业 D.提高土壤肥力
(4)当地农村秸秆作为燃料的比重高达50%,秸秆燃烧导致的负面生态效应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D (2)饲料加工、畜产品加工、皮革制造、面粉加工等
(3)①C ②B ③E ④A ⑤D
(4)使土地有机物质含量下降,导致土壤肥力下降;使畜牧饲料减少,不利于实现农业生态良性循环
28.实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逐渐成为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议程。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森林资源的大量减少会带来哪些不良后果?
(2)下图是“我国某地改造沙荒地的系统框图”,请将正确答案的代号填在图中的空白框内,使系统成立(每字母限填一次)。
A.增加粮食产量
C.防风固沙,增加土壤腐殖质
E.粪肥
(3)简述人类如何才能实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答案:(1)加重了水土流失,导致土壤肥力下降,引发耕地沙化;同时还会使物种减少,大气污染加剧,旱涝灾害增加。
(2)从左到右,从上到下依次为C、A、D、B、E
(3)首先强调的是适度开发,即对资源的开发利用不能超过资源的再生能力。其次,人类要将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充分考虑子孙后代的利益。再次,人类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过程中,要高度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实现科学利用和保护的统一。此外,应充分调动广大公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公众参与是实现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关键。(答案合理即可)
29.(2010·山东威海高三质量检测)阅读下列材料,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山西省交城县城西的安定村积极推广使用日光温室、猪圈、厕所和沼气池“四位一体”的生态农业模式,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该生态农业模式如下图所示:
B.喂养牛羊 D.提高经济效益
材料二 “四位一体”生态农业模式经济效益分析表(单位:元)。
(1)以外,还增加了温室中CO2的浓度。CO2的浓度的增加,有利于蔬菜产量的提高。试从两个方面说明原因。
(2)该生产模式的主要生态意义有哪些?
(3)该生产模式的主要经济意义是什么?
(4)结合山西地理环境特点,请你提出进一步改进该模式的两点建议。
答案:(1)CO2属于温室气体,具有保温作用;CO2是光合作用的主要原料。
(2)使用沼气,减少柴草的燃烧,有利于植被保护,减少水土流失;减少煤炭使用,减少大气污染;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减少土壤污染。
(3)减少作物秸秆的燃烧,实现作物秸秆还田,增加农田肥力,减少化肥使用,增加产量;蔬菜质量提高,收入增加;生产过程中,减少农药、化肥、有机肥等的投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益;使用沼气,节省了燃料开支,降低了生活费用。
(4)山西纬度较高,冬季气温较低,将沼气池建在温室,能提高沼气利用效率;冬季,将猪圈迁入温室,能提高猪的生长速度。
阶段性测试题八(必修二 第四单元)
本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综合题),满分100分,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 共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
溶解氧DO是指溶解于水中的氧的含量,是衡量水质的重要指标。生化需氧量BOD是微生物分解水中的有机物体时需要消耗氧的数量,它用于监测水体有机物的污染状况。图为某河由M河段至Q河段水中溶解氧和生化需氧量浓度变化曲线。据此完成1~2题。
1.上图中有机污染源在( )
A.①
C.③
2.最容易导致鱼类死亡的河段是( )
A.M
C.O
答案:1.B 2.C
解析: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在②处水中生化需氧量(BOD)浓度开始出现,说明水体中排放的有机污染物开始出现,微生物分解有机物消耗氧的数量大增,由此说明该处为污染源所在地。第2题,从图中可以看出,在O段水中的溶解氧(DO)最少,鱼类因水中溶解氧含量低而缺氧,易窒息死亡。
一艘货船7月从A港沿图所示路线到B港。据此回答3~4题。
B.N D.P B.② D.④
3.该货船沿途的地理事物正确的是( )
①经过了麦哲伦海峡
②航行中一路顺风顺水
③太平洋海域的海水盐度比同纬度大西洋盐度低
④到达B港时,遇到阴雨连绵的天气
A.①③
C.①②③ B.②④ D.①③④
4.该货船经过图中海峡时,当地居民说C岛南部群岛上的动物视力退化严重,出现了盲兔、盲鸟等怪现象。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 )
A.全球变暖
C.臭氧层受破坏
答案:3.D 4.C
解析:第3题,A到C,顺流逆风,C处逆流逆风,C到B顺风顺水;大西洋是四大洋中盐度最高的大洋;B港为地中海气候,7月为该地的冬季,正逢雨季。第4题,南极臭氧层空洞,导致到达地面的紫外线辐射太强,引起动物白内障,影响视力。
2010年4月22日是世界第40个地球日。地球日是由美国人海斯等发起并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世人的响应而推广的,主要意图是倡导可持续消费,选择绿色生活,善待地球。据此回答5~6题。
5.可持续消费意味着( )
①开发和利用可再生资源
②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的保护
③绿色建筑、绿色食品、绿色照明
④节水节能、垃圾分类
A.①③④
C.②③④
6.绿色生活可以包括( )
①救助物种,保护自然 ②节约资源,重复利用
③绿色消费、环保选购 ④减少污染、垃圾分类 ⑤循环回收
A.①②③
C.③
答案:5.C 6.D
解析:第5题,可持续消费指的是消费行为,①是生产行为,故C项正确。第6题,绿色生活方式应指一切有利于生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生活方式,故D项正确。
读“我国平均降水pH值的分布图”,回答7~10题。 B.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 D.①②④ B.厄尔尼诺现象 D.酸雨污染
7.酸雨是一种环境污染事件,它反映的是( )
A.大气污染
C.土壤污染 B.水体污染 D.固体废弃物污染
8.下列所列省市中,处于重酸雨(pH<4.5)区的是( )
A.贵州、河南
C.上海、重庆
9.有关酸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雨水pH值小于4.5的降水就为酸雨
B.我国的酸雨主要是碳酸型酸雨
C.酸雨会使水、土壤酸化,危害生物,腐蚀建筑物,并危害人体健康
D.防治酸雨的根本途径是减少二氧化碳和氮氧化物的排放
10.我国西南地区出现重酸雨的原因主要有( )
①有色金属冶炼工业发达
②地形闭塞,不利于酸性气体的扩散
③多云雾,易形成酸雨
④气温高,不利于空气对流运动
A.①②③
C.②③④
答案:7.A 8.C 9.C 10.A
解析:第7题,酸雨是一种大气污染事件,这从酸雨的形成过程便可得知。第8题,pH值越小,酸雨的酸性越强,pH值小于4.5的地区为重酸雨区,而河南、山东不在这一范围内。第9题,我国能源消费是以煤为主的,占能源消费总量的70%以上,燃烧煤炭过程中,往往排放出大量二氧化硫,因而我国酸雨类型为硫酸型。第10题,西南地区酸雨严重与这里的工业生产及自然地理状况有关。盆地、山间低地的地形不利于空气扩散,降水和湿度大也大大加剧了酸性气体的溶解。
11.下列对人地关系的认识,符合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是( )
A.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发展起决定作用 B.①②④ D.①③④ B.山东、河南 D.上海、山东
B.人类与自然是相互作用的,人类活动只能适应地理环境
C.人类是自然环境的主宰,人定胜天
D.人类只是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利用自然环境提供的可能性
答案:D
解析:可持续发展思想强调的是社会经济的发展要与人口、资源、环境等诸因素相协调。
12.有关可持续发展内涵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
A.没有人与其它生物种群之间的公平就没有生态环境保护
B.没有代际之间的公平,就没有环境资源的持续利用
C.因为地球环境承载能力是有限的,所以人类必须限制自身的生产和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
D.社会经济发展是第一位的,因为只有发展才能为解决贫富悬殊、人口激增、生态危机等问题提供必要的资金和技术
答案:C
13.下列所述行为符合公平性观念的是( )
A.积极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在我国乡村地区大搞开发区和工业园区
B.统筹区域协调发展,推进西部大开发和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振兴
C.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保持适度的人口规模
D.参与国际合作,共同治理大气污染
答案:B
解析:A项不属于可持续发展的范畴,C项属于持续性原则,D项属于共同性原则,B项属区际之间的公平。
读“两种类型的环境问题示意图”。完成14~15题。
14.以水资源为例,图中所示发展中国家( )
A.技术落后,人均使用水资源的数量少,对环境的影响小
B.使用单位水资源产生的环境问题小,最终对环境的影响也小
C.人口过多,消费的水资源总量大,容易出现水资源危机
D.对水资源的危害程度远远大于发达国家
15.以能源为例,图中所示发达国家( )
A.能源消费总量大,产生的污染问题不大
B.由于经济发达,技术水平高,对地球产生的危害小
C.使用单位能源产生的环境污染问题大,对环境总的影响小
D.人口数量少,但人均消耗的能源数量大
答案:14.C 15.D
解析:发展中国家主要的环境问题是人口增长过快而引发的生态破坏,发达国家主要是人均消耗资源、能源量大,造成环境污染较为严重。
(2011·北京市东城区高三教学检测)读下图,完成16~17题。
16.玉米深加工后直接销往市场的产品有( )
A.畜产品、谷氨酸、饲料
C.淀粉、复合肥、多糖 B.谷氨酸、味精、多糖 D.味精、畜产品、复合肥
17.兖州该农业产业化模式实现了( )
A.防洪、抗旱能力的提高
C.新能源的合理开发
答案:16.B 17.D
解析:第16题,该农业生产模式中,复合肥来源于玉米的深加工,最终并没有销往市场,而是重新投入到玉米生产过程中,故C、D项均不正确;饲料是玉米加工后的产物,但也没有直接销售,而是将其投入畜牧业的发展中,最终进入市场的是畜产品,因而正确答案为B。第17题,兖州农业产业化模式通过对农产品及其副产品进行深加工,做到了物尽其用,变废为宝,是循环经济很好的表现。
下图是我国东部两地土地利用现状,读图完成18~19题。
B.农、林、牧、副、渔五业并举 D.物质的综合循环利用
18.若两图都合理,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地土地资源适宜进行立体开发
B.甲地地势比乙地平坦
C.乙地不适宜发展牧业和渔业
D.甲地要继续增产粮食,就要靠扩大耕地面积
19.若乙地不断扩大耕地面积,下列哪种情况可能会出现( )
①湖泊调节径流能力下降 ②洪涝问题更频繁
③生物多样性减少 ④河口三角洲减小
A.①②③④
C.①②③
答案:18.B 19.C
解析:第18题,从结构图可知,甲地以耕作业为主,乙地以林业为主,且利用合理,则甲地地势较平坦。乙地扩大耕地,会造成水土流失,生物物种减少,洪涝灾害多发,三角洲沉积速度加快。
(2011·淄博高三第一学期第二学段学分认定考试)下图为“某地生态农业循环模式示意图”。读图回答20~21题。
B.①② D.②④
20.图中a、b、c分别表示( )
A.居住区、种植区、乳畜养殖区
C.种植区、居住区、乳畜养殖区 B.居住区、乳畜养殖区、种植区 D.乳畜养殖区、居住区、种植区
21.下列最能体现出该模式特点的是( )
①循环型 ②高消耗 ③生态化 ④可持续
A.①②③
C.①②④
答案:20.B 21.D
解析:第20题,由沼气、水等箭头指向a,来自a的生活污水箭头指向生化池,可确定a为居住区;来自b的粪便箭头指向沼汽池可确定b为乳畜养殖区;c为种植区。第21B.②③④ D.①③④
题,该模式对环境基本上没有影响体现了生态化,同时物质在不断循环,废弃物再利用,是一种低投入、低消耗模式。
(2011·湖南常德市高三检测)下图为“湘北某流域示意图”。据此回答22~23题。
22.图示地区从土地利用看( )
A.建筑用地主要分布在平原地区
C.耕地主要分布在平原和丘陵地区 B.果园用地主要分布在丘陵地区 D.林地主要分布在山地地区
23.该地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出路在于( )
A.缓坡开挖渔塘,发展水产养殖业
B.修建水平梯田,扩大水稻种植面积
C.全面封山育林,改善生态环境
D.将化工厂迁移到西南河流下游,丘陵发展立体农业
答案:22.A 23.D
解析:第22题,从图中可看出,居民点、化工厂等主要分布在海拔200米以下的平原地区,故A项正确。第23题,图示区域北部属低山丘陵,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应措施是发展立体农业;化工厂有严重的水污染,应搬迁到河流的下游。
(2010·烟台质检)某村创造了“猪圈、厕所、日光温室和沼气池”四位一体的生态农业模式,读图判断回答24~25题。
24.“四位一体”生态农业模式的成功之处在于( )
①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多种经营
②实行综合利用,有效地保护环境
③提高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④开发利用新能源,减少能源利用开支
A.①②
C.①③④ B.③④ D.①②④
25.实现循环经济,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下列不属于循环经济模式...
的经济活动是( )
A.内蒙古退耕还草
C.珠江三角洲的基塘农业生产
答案:24.D 25.A
解析:第24题,“四位一体生态农业模式”既能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促进就业),同时又充分利用了资源、能源,减少了废弃物的排放。第25题,内蒙古草原地区积极退耕还草,利于保护草原生态环境,遏制荒漠化的蔓延,但不属于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第Ⅱ卷(综合题 共50分)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0分)
26.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酸雨污染是当前世界性的问题,形成酸雨的原因是大气中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过多。主要来源是煤和石油等石化燃料的燃烧,全球每年有近1.5亿吨二氧化硫的排放量。
材料二 “酸雨形成与危害图”及“燃气脱硫工艺图”。
B.“四位一体”生态农业生产 D.山东某酒精厂的清洁生产
(1)据图甲概括酸雨的形成过程。
(2)从图中分析,防治酸雨的主要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英国是西欧最大的二氧化硫排放国,但其废气却因__________________而吹到斯堪的纳维亚半岛。这说明保护环境需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工厂排放的含硫污染物进入大气层后,与水汽结合形成亚硫酸和硫酸,从而使雨雪等呈现出较强的酸性,降落到地面即为酸雨。
(2)煤炭中硫资源的综合开发与利用
(3)盛行西风(西南风) 国际合作
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河北中部某县农村秸秆利用状况调查表
材料二 牲畜直接食用农作物的秸秆后吸收很少,转化率不高。秸秆发酵后,可成为满足牲畜所需的各种营养物质的优质饲料。
材料三 为了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该县对农作物秸秆进行了综合开发。其具体做法是:①用机械将秸秆加工成颗粒状,运用活性酶酵化分解技术生产优质饲料,替代粮食饲料,发展畜牧业;②利用秸秆饲料发展畜牧业的同时发展相关工业,对畜牧业产品进行深加工;③通过动物消化成优质肥料,实现“过腹还田”。
(1)下列秸秆中,该县很少或没有的是( )
A.玉米秸秆
C.棉花秸秆 B.小麦秸秆 D.水稻秸秆
(2)为了将资源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该县可发展的相关工业有(至少说出3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将下列各项的字母代号填入下图的空格内。
A.过腹还田
C.优质饲料
E.消灭害虫虫卵
B.发展畜牧业 D.提高土壤肥力
(4)当地农村秸秆作为燃料的比重高达50%,秸秆燃烧导致的负面生态效应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D (2)饲料加工、畜产品加工、皮革制造、面粉加工等
(3)①C ②B ③E ④A ⑤D
(4)使土地有机物质含量下降,导致土壤肥力下降;使畜牧饲料减少,不利于实现农业生态良性循环
28.实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逐渐成为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议程。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森林资源的大量减少会带来哪些不良后果?
(2)下图是“我国某地改造沙荒地的系统框图”,请将正确答案的代号填在图中的空白框内,使系统成立(每字母限填一次)。
A.增加粮食产量
C.防风固沙,增加土壤腐殖质
E.粪肥
(3)简述人类如何才能实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答案:(1)加重了水土流失,导致土壤肥力下降,引发耕地沙化;同时还会使物种减少,大气污染加剧,旱涝灾害增加。
(2)从左到右,从上到下依次为C、A、D、B、E
(3)首先强调的是适度开发,即对资源的开发利用不能超过资源的再生能力。其次,人类要将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充分考虑子孙后代的利益。再次,人类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过程中,要高度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实现科学利用和保护的统一。此外,应充分调动广大公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公众参与是实现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关键。(答案合理即可)
29.(2010·山东威海高三质量检测)阅读下列材料,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山西省交城县城西的安定村积极推广使用日光温室、猪圈、厕所和沼气池“四位一体”的生态农业模式,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该生态农业模式如下图所示:
B.喂养牛羊 D.提高经济效益
材料二 “四位一体”生态农业模式经济效益分析表(单位:元)。
(1)以外,还增加了温室中CO2的浓度。CO2的浓度的增加,有利于蔬菜产量的提高。试从两个方面说明原因。
(2)该生产模式的主要生态意义有哪些?
(3)该生产模式的主要经济意义是什么?
(4)结合山西地理环境特点,请你提出进一步改进该模式的两点建议。
答案:(1)CO2属于温室气体,具有保温作用;CO2是光合作用的主要原料。
(2)使用沼气,减少柴草的燃烧,有利于植被保护,减少水土流失;减少煤炭使用,减少大气污染;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减少土壤污染。
(3)减少作物秸秆的燃烧,实现作物秸秆还田,增加农田肥力,减少化肥使用,增加产量;蔬菜质量提高,收入增加;生产过程中,减少农药、化肥、有机肥等的投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益;使用沼气,节省了燃料开支,降低了生活费用。
(4)山西纬度较高,冬季气温较低,将沼气池建在温室,能提高沼气利用效率;冬季,将猪圈迁入温室,能提高猪的生长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