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小说

一、汪曾祺小说的艺术特色:

① 浓郁的乡土风俗画描写 :汪曾祺的小说是一幅幅清新隽永、淡泊静雅的风俗画,由于对故乡的热爱和对苏北水乡风土人情的谙熟,使得他描述起来潇洒自如,而且大量的风土人情描摹有着深刻的人生内涵。在汪曾祺笔下,地方风俗多靠人物来体现。风俗即人,这是他和很多作家最显著的区别。 《大淖记事》 近一半篇幅写民情风俗,这正是大淖人自然恬静天性的写照,小说中十一子和巧云追求爱情的方式同大淖风情相和谐,使人很难分出哪些是写人物哪些又是写风俗。风俗和人物浑然一体、自然天成、交相辉映地体现出民间生活的本真生命形

象和人格取向。()《大淖记事》故事梗概和赏析

【内容简介】此地名为大淖。大淖,一片浩淼的大水,春时芦芽紫,夏日芦荻白,秋后芦花飞,冬至芦叶黄,四时景致,是幅水乡图画。

大淖东西两丛住户。西边住了二十几个兴化锡匠。他们讲义气,通有无,互相扶持,对人和气。为首的老锡匠,有个侄儿徒弟叫十一子,一表人材,常惹得姑娘媳妇过来看他。老锡匠告诫十一子不要拉扯上东头的姑娘媳妇。

大淖东头住的是挑夫,挑稻谷,也挑别的。卖力气,吃糙米,乡风古蛮。这里的媳妇也能挑,专挑鲜货,她们性情泼辣,能爱能恨。男女关系也较随便,只有一个标准:情愿。黄海蛟是挑夫中的好手。女儿巧云漂亮又勤快。巧云十七岁

时,黄海蛟摔断了腰,巧云一人挑起了家庭重担。

虽然老锡匠不让十一子往淖东跑,但十一子还是和巧云好上了,只是心里有,像一片云淡淡的飘来飘去不成雨。

一天晚上,巧云洗衣时落了水,十一子救她上来。巧云昏迷不醒,十一子紧紧抱着她,心里软软的,但十一子送巧云回家后还是走了,巧云看着一天的好月亮,心里说:“你是个呆子。”

这天晚上,水上保安队的刘号长霸占了巧云。但巧云心里悔的是没有把自己先交给十一子。趁刘号长下乡,巧云晚上约了十一子,他们在茅草丛里一直呆到月上中天。

事情没瞒过刘号长,一天,他带几个人从巧云被窝里拖出十一子,将他打得半死。巧云救活了十一子,把他背到自己家里救治。

东头的挑夫和西头的锡匠都帮他们,并为他们感到骄傲。锡匠们游行,顶香

请愿,要求交出刘号长。县府怕事情闹大,就将刘号长驱逐出境。

十一子能说话了,巧云家有了三张嘴了,她把家里的箩筐翻出来挑担挣钱。

像那些媳妇们一样,巧云鬓插红花,风摆柳一样穿街过市,从一个小姑娘变成一个能干的小媳妇。

十一子的伤当然会好的。

(原作发表于发表于《北京文学》 1981年第4期)

【作品赏析】小说把倔强不屈、善良正直的锡匠十一子和勤劳勇敢、美丽可爱的姑娘巧云的爱情故事放在一幅幅浓郁的风俗画背景上展开。运用富有特征的典型细节,表现生活中的神韵和人物的精神境界,写出了下层劳动人民的淳朴、坚贞和不屈的性格,展示了他们美好的心灵。作品采用散文体笔法,淡淡的叙述中饱蕴激情。语言简练明快,如行云流水,有明清笔记和小品的神韵。

② 鲜明的传统哲学意识和审美态度:汪曾祺的小说融会了儒道互补、儒内道外的哲学意识和民间文化的生存意识。其人物大多重入世、重实践、重世俗,又不为功名利禄所左右,追求自由放达的人生。无论是 《大淖记事》还是 《受戒》 ,汪曾祺所塑造的主人公都具有善的本性,他们那可以死,可以生的爱情故事,浸染着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真谛。当然,在描写传统的真善美人物的同时,他也对人性的丑恶发出了深沉的喟叹,对于自私、自卑、平庸、麻木的心理状态有所针砭。

③ 小说散文化: a、 重氛围描写:《受戒》开篇用了几千字来写庵赵庄一带的风景,“出于生计当和尚”的习俗以及佛门净地的人间烟火。真正写主人公明子和小英子的文字并不多,这样就消除了一般小说中的“戏剧化”设计,显示出日常生活的自然状态。 b、 轻情节结构:汪曾祺小说的结构大都散漫随便,貌似随笔,无拘无束,随物赋形,姿态横生,《桥边小说三篇》、《故人往事》等作品都是信笔拈来,一地一景一人一事娓娓道来,其间还借用中国画中的“横断云风法”,插入一些风俗轶事的片断,等到人去事散后,小说也在读者不知不觉中结束了。 C、 散文化的语言:他的叙述语言简洁干净,文白相间,雅俗互现。雅则简洁冲淡,不乏幽默情致,俗则贴近口语,多用短句,质朴鲜活。在追求生活语言的色、香、味,让人感到清新自然的同时,又讲究文学语言的妙、绝、雅,令人觉得韵味悠长。

一、汪曾祺小说的艺术特色:

① 浓郁的乡土风俗画描写 :汪曾祺的小说是一幅幅清新隽永、淡泊静雅的风俗画,由于对故乡的热爱和对苏北水乡风土人情的谙熟,使得他描述起来潇洒自如,而且大量的风土人情描摹有着深刻的人生内涵。在汪曾祺笔下,地方风俗多靠人物来体现。风俗即人,这是他和很多作家最显著的区别。 《大淖记事》 近一半篇幅写民情风俗,这正是大淖人自然恬静天性的写照,小说中十一子和巧云追求爱情的方式同大淖风情相和谐,使人很难分出哪些是写人物哪些又是写风俗。风俗和人物浑然一体、自然天成、交相辉映地体现出民间生活的本真生命形

象和人格取向。()《大淖记事》故事梗概和赏析

【内容简介】此地名为大淖。大淖,一片浩淼的大水,春时芦芽紫,夏日芦荻白,秋后芦花飞,冬至芦叶黄,四时景致,是幅水乡图画。

大淖东西两丛住户。西边住了二十几个兴化锡匠。他们讲义气,通有无,互相扶持,对人和气。为首的老锡匠,有个侄儿徒弟叫十一子,一表人材,常惹得姑娘媳妇过来看他。老锡匠告诫十一子不要拉扯上东头的姑娘媳妇。

大淖东头住的是挑夫,挑稻谷,也挑别的。卖力气,吃糙米,乡风古蛮。这里的媳妇也能挑,专挑鲜货,她们性情泼辣,能爱能恨。男女关系也较随便,只有一个标准:情愿。黄海蛟是挑夫中的好手。女儿巧云漂亮又勤快。巧云十七岁

时,黄海蛟摔断了腰,巧云一人挑起了家庭重担。

虽然老锡匠不让十一子往淖东跑,但十一子还是和巧云好上了,只是心里有,像一片云淡淡的飘来飘去不成雨。

一天晚上,巧云洗衣时落了水,十一子救她上来。巧云昏迷不醒,十一子紧紧抱着她,心里软软的,但十一子送巧云回家后还是走了,巧云看着一天的好月亮,心里说:“你是个呆子。”

这天晚上,水上保安队的刘号长霸占了巧云。但巧云心里悔的是没有把自己先交给十一子。趁刘号长下乡,巧云晚上约了十一子,他们在茅草丛里一直呆到月上中天。

事情没瞒过刘号长,一天,他带几个人从巧云被窝里拖出十一子,将他打得半死。巧云救活了十一子,把他背到自己家里救治。

东头的挑夫和西头的锡匠都帮他们,并为他们感到骄傲。锡匠们游行,顶香

请愿,要求交出刘号长。县府怕事情闹大,就将刘号长驱逐出境。

十一子能说话了,巧云家有了三张嘴了,她把家里的箩筐翻出来挑担挣钱。

像那些媳妇们一样,巧云鬓插红花,风摆柳一样穿街过市,从一个小姑娘变成一个能干的小媳妇。

十一子的伤当然会好的。

(原作发表于发表于《北京文学》 1981年第4期)

【作品赏析】小说把倔强不屈、善良正直的锡匠十一子和勤劳勇敢、美丽可爱的姑娘巧云的爱情故事放在一幅幅浓郁的风俗画背景上展开。运用富有特征的典型细节,表现生活中的神韵和人物的精神境界,写出了下层劳动人民的淳朴、坚贞和不屈的性格,展示了他们美好的心灵。作品采用散文体笔法,淡淡的叙述中饱蕴激情。语言简练明快,如行云流水,有明清笔记和小品的神韵。

② 鲜明的传统哲学意识和审美态度:汪曾祺的小说融会了儒道互补、儒内道外的哲学意识和民间文化的生存意识。其人物大多重入世、重实践、重世俗,又不为功名利禄所左右,追求自由放达的人生。无论是 《大淖记事》还是 《受戒》 ,汪曾祺所塑造的主人公都具有善的本性,他们那可以死,可以生的爱情故事,浸染着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真谛。当然,在描写传统的真善美人物的同时,他也对人性的丑恶发出了深沉的喟叹,对于自私、自卑、平庸、麻木的心理状态有所针砭。

③ 小说散文化: a、 重氛围描写:《受戒》开篇用了几千字来写庵赵庄一带的风景,“出于生计当和尚”的习俗以及佛门净地的人间烟火。真正写主人公明子和小英子的文字并不多,这样就消除了一般小说中的“戏剧化”设计,显示出日常生活的自然状态。 b、 轻情节结构:汪曾祺小说的结构大都散漫随便,貌似随笔,无拘无束,随物赋形,姿态横生,《桥边小说三篇》、《故人往事》等作品都是信笔拈来,一地一景一人一事娓娓道来,其间还借用中国画中的“横断云风法”,插入一些风俗轶事的片断,等到人去事散后,小说也在读者不知不觉中结束了。 C、 散文化的语言:他的叙述语言简洁干净,文白相间,雅俗互现。雅则简洁冲淡,不乏幽默情致,俗则贴近口语,多用短句,质朴鲜活。在追求生活语言的色、香、味,让人感到清新自然的同时,又讲究文学语言的妙、绝、雅,令人觉得韵味悠长。


相关文章

  • 论汪曾祺小说的散文化特征
  • 分 类 号:I247.7 单位代码:10452 本科毕业论文 论汪曾祺小说的散文化特征 姓 名 高冠强 学 号 [1**********]0 年 级 2006 专 业 汉语言文学 系 (院) 文学院 指导教师 蒋心海 2008年4月10日 ...查看


  • 汪曾祺故乡系列小说的艺术特色_常淼
  • 第13卷第4期2013年12月 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Journal of Wenzhou Vocational & Technical College Vol.13 No.4Dec.2013 汪曾祺故乡系列小说的艺术特色 常淼 ( ...查看


  • [大淖记事]文体学细读
  • 摘要: 汪曾祺是我国当代文学史上一位文体意识非常强的作家,他的小说具有"诗化小说"."散文化小说"的特点,<大淖记事>是其经典代表作之一.本文从题材.结构.叙事方式.人物.语言等方面来分析 ...查看


  • 灵狐--有关汪曾祺
  • 灵狐 ------有关汪曾祺的断断续续的思絮 □苏北 ●闻一多先生在西南联大教<楚辞>,走上讲台,点燃烟斗,开篇第一句话就是"痛饮酒,熟读<离骚>,乃可为名士."刚刚从偏僻的水乡高邮独自来到大西南 ...查看


  • 汪曾祺小说的叙事特点
  •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小时候受过正规的传统教育,1939年考入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1940年开始写小说,受到当时为中文系教授的沈从文的指导,1943年毕业后在昆明.上海执教于中学,出版小说集<邂逅集>,此后出版 ...查看


  • 浅析汪曾祺文学作品的语言风格
  • 浅析汪曾祺文学作品的语言风格 论文关键词:汪曾祺 作品 语言 风格 论文摘要:汪曾祺是当代文学史上一位风格独特.具有独特地位的作家,也是一位深受读者欢迎的具有广泛影响的作家 .汪曾祺的作品充分汲取了古典文学的营养,突破诗歌.散文.小说的界限 ...查看


  • 汪曾祺受戒赏析
  • 汪曾祺<受戒>赏析 一.创作背景 <受戒>,这是作家汪曾祺十七岁那年,抗战爆发时,避难到了一个小寺庙里住了几个月的亲身经历与感受,最早曾以<庙与僧>为题在上海<大公报>发表,1980年才重新写 ...查看


  • [大淖记事]的深层次解读
  • <大淖记事>的深层次解读 广西师范大学 商彰超 摘要:本文运用文本细读和症候式阅读方法,对汪曾祺的小说<大淖记事>进行分析,从民间隐形结构分析出其突破了善恶二元对立框架,从善恶二元的模糊性到传统与现代的纠葛,从纠葛中 ...查看


  • 汪曾祺简介
  • 汪曾祺 姓名:汪曾祺 汪曾祺从小受传统文化精神熏陶.1930 年考入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师从沈从文等名家学习写作.他是跨越几个时代的作家, 也是在小说.散文.戏剧文学与艺术研究上都有建树的作家.1940年开始发表小说.诗和散文.1948年出 ...查看


  • 论汪曾祺_受戒_的和谐之美1
  • 第22卷 第2期2008年6月 开封大学学报 JOURNALOFKAIFENGUNIVERSITY Vol.22 No.2Jun.2008 论汪曾祺<受戒>的和谐之美 刘海燕 (鹤壁职业技术学院教育语文传播系,河南鹤壁45803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