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生物中考复习知识点总结

一、细胞与遗传变异

(一)生物的特征及细胞的结构功能

1、生物的特征: ⑴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⑵生物能进行呼吸; ⑶生物能排除体内的废物; ⑷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 ⑸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6)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2、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细胞是生物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 1665年罗伯特·虎克发现细胞并命名。

(1)植物细胞:①细胞壁---保护、支持细胞; ②细胞膜---保护、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③细胞质---其中有液泡(含细胞液)、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线粒体(进行呼吸作用、是能量转换器); ④细胞核---含有遗传物质。

(2)动物细胞: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3)植物细胞有、动物细胞没有的结构(区别):细胞壁、液泡、叶绿体。

3、细胞分裂---就是一个细胞分成两个细胞的过程。细胞分裂使细胞的数目增多。

(1)细胞分裂的过程(步骤):①染色体复制加倍、均分;②细胞核分裂成两个; ③细胞质分裂成两份,每份各含一个细胞核;④形成新的细胞膜(植物细胞还形成细胞壁);⑤一个细胞分裂成两个细胞。 细胞分裂时,染色体的变化最明显。

(2)染色体复制均分的意义:染色体的复制均分,实现了遗传物质DNA的复制和均分,保证了细胞分裂产生的新细胞与原细胞所含的遗传物质的相同。

4、细胞生长---指新细胞不断从周围环境中吸收营养物质,并转变为组成自身的物质,体积逐渐长大的过程。细胞生长使细胞的体积变大。细胞分裂和细胞生长,使生物体由小长大。正常细胞不能无限的分裂生长。

(二)生物的遗传与变异

5、性状:生物体所表现的形态结构、生理特性和行为方式。 遗传学的创始人——孟德尔。

6、相对性状:同种生物同一种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如:有耳垂和无耳垂,有酒窝和无酒窝。

7、转基因超级鼠的实验证明,性状是由基因决定的。也就是说基因控制着生物的性状。生物传宗接代过程中遗传下去的是控

制性状的基因而不是性状本身。

8、遗传:亲代与子代之间的相似性。(如: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生物体性状的遗传实际

上是通过亲代的生殖过程把基因传给了子代。基因在亲子间传递的“桥梁”是生殖细胞(精子和卵细胞)。

9、变异:亲子代之间或子代各个体之间的差异,(如一猪九仔,十个相)。 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是普遍存在的。遗传保证了物种的稳定性;变异促进了生物的多样性。变异首先决定于遗传物质基础的不同,其次与环境也有关系。

10、 变异的类型:可遗传的变异-----由遗传物质发生变化引起,能遗传给后代的变异。

可遗传变异的来源(类型):基因重组、基因突变、诱导染色体畸变。

不可遗传的变异:由外界环境的变化引起的,遗传物质并没发生变化,不能传给后代的变异。

11、细胞核、染色体、DNA、基因的关系 细胞核:在由细胞构成的生物体中,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

染色体:在细胞核中,有许多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染色体是由DNA和蛋白质组成。

DNA: 是遗传信息的载体。主要存在于细胞核的染色体中,其结构像一个螺旋形的梯子。

基因: 是染色体上能够控制生物性状的DNA 片段。

染色体、DNA、基因的关系:染色体是遗传物质DNA的载体,基因是遗传物质中控制生物性状的DNA片段或小单位。一条染

色体上有一个DNA分子,一个DNA分子上有若干个基因。

12、转基因超级鼠的实验中被研究的性状是:鼠的个体大小;控制性状的基因是:大鼠生长激素基因;

结论是: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生物传宗接代过程中遗传下去的是控制性状的基因而不是性状本身。

13、染色体、基因在生物体的细胞中存在的形式及其数量: ①每一种生物细胞内的染色体形态和数目都是一定的。成熟的红细胞中没有细胞核,因此其染色体数为0 。

②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是成对存在的;基因也是成对存在的,分别位于成对的染色体上。

③在形成生殖细胞(精子或卵细胞)的细胞分裂中,染色体都要减少一半。而且不是任意的一半,每对染色体中各有一条进入精子或卵细胞。(减数分裂)

④亲代的基因通过生殖活动传给子代的。子代体细胞中的每一对染色体,都是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

⑤生殖细胞(精子或卵细胞)的染色体数目 = 体细胞(或受精卵)的染色体数目的一半。

14、基因的显性和隐性

(1)控制显性性状的基因叫做显性基因,用大写的英文字母表示; 控制隐性性状的基因叫做隐性基因,用同一英文字母的小写表示。

当控制生物某种性状的一对基因,一个是显性基因、另一个是隐性基因时(Aa),只有显性基因控制的显性性状表现出来。当这一对基因都是隐性基因时(aa),则表现出隐性性状。

(2)相对性状有显性和隐性之分。如果显性基因(用A表示),隐性基因(用a表示),则表现为显性性状的基因组成是AA或Aa,而表现隐性性状的基因组成是aa。

15、我国婚姻法规定: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之间禁止结婚。原因是:如果一个家族中曾经有过某种遗传病,或是携带有致病基因,其后代携带该致病基因的可能性就大。如果有血缘关系的后代之间再婚配生育,则他们所生子女中患这种遗传病的机会就会大大增加。

16、几种常见的遗传病:色盲、白化病、先天性智力障碍(苯丙酮尿症)、血友病等。

17、性染色体与性别的决定:

(1)人类的性别是由性染色体决定的。性染色体有X染色体和Y染色体。一对性染色体为XX时,为女性;一对性染色体为XY

时,为男性。

(2)人的体细胞中有23对染色体,包括22对常染色体和1对性染色体(男性为XY,女性为XX)。

(3)女性产生的卵细胞只有一种,都含有一个X染色体。男性产生的精子有两种,一种含有X染色体,另一种含有Y染色体。

这两种精子与卵细胞结合的机会均等,各占50% 。因此生男生女机会均等,都为50%,且生男生女由男性决定。

二、生物与环境

18、生态因素:影响生物的生活和分布的因素叫生态因素,包括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

(1)非生物因素:阳光、水、温度、空气、土壤、空间„„。

(2)生物因素:①捕食关系 ②竞争关系 ③合作关系 ④寄生关系、⑤共生关系。

19、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①提出问题 ②做出假设 ③制定计划 ④实施计划 ⑤得出结论 ⑥表达和交流

20、环境影响生物、生物也能适应和改变环境。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普遍的。现存的每一种生物,都有与其生存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

环境影响生物:如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生物影响环境:如 大树底下好乘凉。千里之堤、毁于蚁穴。

21、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各种生物以及环境之间形成的统一整体。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 生

态系统的基本类型:

①森林生态系统---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净化空气,有“绿色水库”、“地球之肺”之称;

②草原生态系统; ③农田生态系统; ④荒漠生态系统 ⑤海洋生态系统;⑥湖泊(淡水)生态系统;

⑦湿地生态系统---具有净化水源、蓄洪抗旱的作用,有“地球之肾”之称;

⑧城市生态系统---消费者主要是人类,而不是野生动物。

22、生态系统的组成:

(1)生物部分:①植物---生产者。生产有机物,为消费者提供食物、栖息场所。

②动物---消费者。帮助植物传粉受精、传播种子。

③细菌、真菌---分解者。将动、植物遗体分解成无机物,供植物利用。

(2)非生物部分:阳光、水、空气、温度、土壤、空间„„

(3)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能力是有限的。森林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最强。

23、食物链---不同生物之间通过一系列吃与被吃的关系形成的链状结构。食物链的起始环节是植物。

食物网----几条食物链彼此交错,形成食物网。物质和能量沿着食物链、食物网流动。有毒物质会通过食物链进行积累。

24、生物的多样性内容包括: ①生物种类的多样性; ②基因的多样性; ③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的实质是基因的多样性。

25、我国生物多样性的特点:特有的古老物种居多、经济物种丰富、生态系统多样化。

26、我国生物种类多样性的特点:

(1)我国是裸子植物种类最多的国家,被称为“裸子植物”的故乡。

(2)我国也是动物种类最多的国家之一。其中脊椎动物中的鱼类、鸟类、哺乳动物居世界前列。

(3)我国苔藓、蕨类、种子植物的种类居世界第三位。

(4)我国爬行动物的种类较少。

27、生物多样性之间的关系:基因多样性决定生物种类的多样性;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影响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当生态系统发生

剧烈变化时,也会加快基因多样性和生物种类多样性的丧失。

基因多样性的意义:为动植物的遗传育种提供了宝贵的遗传资源。

不同生物的基因有较大差别,同种生物的个体之间,在基因组成上也不尽相同,因此每种生物都是一个丰富的基因库。

28、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直接作用:给人类提供多样的生活用品,促进人类可

持续发展;间接作用:调节气候、影响环境,促进生态系统的平衡。

29、我国的珍稀动、植物包括:大熊猫、白鳍豚、朱鹮、扬子鳄、银杉、水杉、珙桐、藏羚羊、中华鲟、长臂猿、麋鹿(四不像)„„

30、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数量减少)的原因:①生存环境的改变和破坏(乱砍滥伐); ②环境污染; ③掠夺式的开放和

利用(偷猎、乱捕滥杀); ④外来物种的入侵、

31、自然保护区---把含保护对象在内的一定面积的陆地或水体划分出来,进行保护和管理。

自然保护区的功能:自然保护区是“天然基因库”、“天然实验室”、“活的自然博物馆”。

32、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

(1)根本措施:保护生物的栖息环境、保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2)最有效措施:建立自然保护区。

(3)主要措施:①建立自然保护区;②迁地保护(圈养);③建立濒危物种种质库;④制定法律和协议。

33、我国有关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几部法律: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 ③《中国自然保护纲要》等法律和文件。我国还是最早加入国际《生物多样性公约》的国家之一。

34、我国的几个重要自然保护区:(世界上第一个自然保护区是美国的黄石公园)

①我国第一个自然保护区是广东鼎湖山自然保护区---保护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及珍稀动植物;

②长白山自然保护区---保护温带森林生态系统;

③青海湖鸟岛自然保护区---保护斑头雁、棕头鸥等鸟类及其生存环境。

④四川卧龙自然保护区---保护大熊猫;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保护藏羚羊。

三、空气污染 健康

35、空气污染会导致多种呼吸系统疾病发生,并诱发肺癌、高血压等。

36、常见的大气污染物来源:①工业废气;②汽车、船舶尾气;③秸秆焚烧;④地面扬尘。

二氧化碳的过量排放,会加剧“温室效应”。

37、防治大气污染的措施:(1)根本措施---控制污染物排放(如:①减少煤、石油的直接燃烧; ②开发利用无污染的清洁

能源;③工业废气净化处理;③汽车尾气净化处理;④禁止焚烧秸秆、垃圾„„)

(2)有效措施:植树造林。

38、健康是指一种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方面的良好状态。

39、心情愉快是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核心。心理健康的标准是:良好的情绪和适度的情绪反应。

保持心情愉快(调节情绪)的方法:①转移注意力; ②合理宣泄烦恼; ③自我安慰。

40、健康的生活方式,应该从儿童和青少年时期开始。 包括:①合理营养,平衡膳食;②坚持体育锻炼;③按时作息;④不

吸烟、不喝酒,拒绝毒品;⑤合理安排上网、看电视时间;⑥积极参加集体活动。

41、吸烟有害健康。烟草燃烧时,烟雾中的有害物质如尼古丁、焦油、一氧化碳等有害物质进入人体,对人体的神经系统造成

损害,使人的记忆力和注意力降低,同时还诱发多种呼吸系统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肺癌等。

42、吸毒会损害人的神经系统,降低人体免疫功能,使心肺受损,呼吸麻痹,甚至死亡。

43、几种生活方式病:①心脑血管病;②糖尿病;③恶性肿瘤。

四、 病毒 传染病及其预防

(一)、传染病

44、传染病是指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之间或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

45、传染病的特征: ①传染性 ②流行性

46、病原体:也叫病原生物,是指能引起传染病的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等生物。如:引起肺结核的结核杆菌、引起艾滋病的艾滋病病毒,引起蛔虫病的蛔虫。

47、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环节: ①传染源、 ②传播途径、 ③易感人群。这三个基本环节,缺少其中任何一个环节都流行不起

来。

48、传染源:是指能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

49、传播途径: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健康人或动物的途径。通常有:

①空气、飞沫传播(流感、腮腺炎、肺结核) ②饮食、水传播(甲型肝炎、乙型肝炎、蛔虫病)

③生物媒介(蚊、蝇、蚤、鼠、蟑螂)传播(流行性脑炎、疟疾) ④接触传播(狂犬病、破伤风、沙眼、疥疮)。

50、易感人群:是指对某种传染病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该病的人群。如:未出过麻疹的人,就是麻疹的易感人群。

51、预防传染病的措施:

(1)控制传染源: ①对传染病病人早发现、早报告; ②隔离、治疗传染病病人;

③杀死、掩埋、焚烧处理患传染病动物; ④对疫区进行封闭控制。

(2)切断传播途径:①讲究个人、环境卫生; ②对传染病人用过的器 具进行消毒处理;

③消灭传播疾病的生物媒介(蚊、蝇、蚤、鼠、蟑螂; ④戴口罩。

(3)保护易感人群:①接种疫苗; ②加强体育锻炼; ③避免接触传染病病人。

52、艾滋病---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

其病原体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HIV存在于艾滋病患者和HIV携带者的血液、精液或乳汁、唾液、泪液、尿液中. 传染源是: 艾滋病患者或HIV携带者。 易感人群是:所有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染源的人。

传播途径是: ①性传播(不安全的性行为); ②血液传播(静脉注射吸毒、使用不安全的血液和血液制品;使用未消毒的艾滋病病人用过的注射器;) ③母婴传播。

与艾滋病人一般接触(如握手)不会传染艾滋病。每年的12月1日为世界艾滋病日。

(二)、病毒

53、病毒是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由蛋白质外壳 和 内部的遗传物质构成。

病毒的特征:病毒不能独立生活,必须寄生在其他活细胞中。

根据病毒寄生的细胞(寄主)不同,病毒可以分为三大类: ①动物病毒; ②植物病毒;

③细菌病毒(噬菌体)。

病毒的种类很多,分布广泛,给人类、动物、植物带来了极大危害。人类一方面设法治疗和预防病毒性疾病,一方面也利用病毒为人类造福。如用病毒制取疫苗。

(三)、免疫与计划免疫

54、免疫——是人体的一种生理功能,人体依靠这种功能识别“自己”和“非己”成分,从而破坏和排斥进入体内的抗原物质,

清除本身产生的损伤细胞和肿瘤细胞等,以维持人体的健康。

55、免疫的类型:①非特异性免疫(先天性免疫) ②特异性免疫(后天性免疫)

56、两类免疫的比较:

①非特异性免疫的特点:先天获得、人人都有、可以遗传;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具有非特异性(没有专一性);防御作用较弱。非特异性免疫包括:皮肤、黏膜的屏障作用;淋巴结的过滤作用;白细胞和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溶菌酶的抗菌作用;脑屏障、胎盘屏障等。

②特异性免疫的特点:后天获得、患过某种传染病的人或接种过某种疫苗的人才有、不可遗传;通常只对某一种特定的病原体和异物起防御作用;具有特异性(专一性);防御作用较强。

57、免疫的功能:①抵抗病原体侵入;②监视、识别、清除体内的异常细胞;③清除衰老、受损细胞。免疫功能异常的表现:过敏反应;排异反应;体内细胞癌变;出现类风湿性关节炎等。

58、人体的三道防线:

⑴第一道防线:包括皮肤和粘膜。 功能:阻挡、杀菌、清扫异物。

⑵第二道防线:包括体液(唾液、汗液、泪液、消化液、血浆)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白细胞)。 功能:溶解病菌、

吞噬病原体。

第一、二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可以遗传,人人都有,非特异性。

⑶第三道防线:包括免疫器官(胸腺、淋巴结、脾脏)和免疫细胞(淋巴细胞和白细胞的一种)。 功能:产生抗体,

清除抗原。 第三道防线属于特异性免疫,有特异性。

59、抗原----指侵入人体、刺激淋巴细胞产生抗体的病原体等异物。 对人体来说,病原体、异体组织、疫苗都是抗原物质。

抗体----指在抗原的刺激下,由淋巴细胞产生的一种能抵抗该抗原的特殊蛋白质。一定的抗体只能与特定的抗原特异性结合,清除抗原后,抗体仍留在体内起特异性免疫作用。

60、计划免疫:根据某些传染病的发生规律,将各种安全有效的疫苗,按照科学的免疫程序,有计划的给儿童接种,以达到预防、控制和消灭相应传染病的目的,这种有计划的预防接种,叫做计划免疫。

意义:提高人口素质、造福后代子孙。

61、疫苗---通常是用失活的或减毒的病原体制成的生物制品。(属于抗原)。

62、目前纳入国家计划免疫的疫苗(有5种疫苗、预防7种传染病):

①卡介苗---预防结核病; ②脊髓灰质炎活疫苗(糖丸)---预防脊髓灰质炎(小儿麻痹症);

③乙肝疫苗---预防乙型肝炎; ④百白破疫苗---预防百日咳、白喉、破伤风;

⑤麻疹疫苗---预防麻疹。 (牛痘----预防天花)

一、细胞与遗传变异

(一)生物的特征及细胞的结构功能

1、生物的特征: ⑴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⑵生物能进行呼吸; ⑶生物能排除体内的废物; ⑷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 ⑸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6)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2、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细胞是生物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 1665年罗伯特·虎克发现细胞并命名。

(1)植物细胞:①细胞壁---保护、支持细胞; ②细胞膜---保护、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③细胞质---其中有液泡(含细胞液)、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线粒体(进行呼吸作用、是能量转换器); ④细胞核---含有遗传物质。

(2)动物细胞: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3)植物细胞有、动物细胞没有的结构(区别):细胞壁、液泡、叶绿体。

3、细胞分裂---就是一个细胞分成两个细胞的过程。细胞分裂使细胞的数目增多。

(1)细胞分裂的过程(步骤):①染色体复制加倍、均分;②细胞核分裂成两个; ③细胞质分裂成两份,每份各含一个细胞核;④形成新的细胞膜(植物细胞还形成细胞壁);⑤一个细胞分裂成两个细胞。 细胞分裂时,染色体的变化最明显。

(2)染色体复制均分的意义:染色体的复制均分,实现了遗传物质DNA的复制和均分,保证了细胞分裂产生的新细胞与原细胞所含的遗传物质的相同。

4、细胞生长---指新细胞不断从周围环境中吸收营养物质,并转变为组成自身的物质,体积逐渐长大的过程。细胞生长使细胞的体积变大。细胞分裂和细胞生长,使生物体由小长大。正常细胞不能无限的分裂生长。

(二)生物的遗传与变异

5、性状:生物体所表现的形态结构、生理特性和行为方式。 遗传学的创始人——孟德尔。

6、相对性状:同种生物同一种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如:有耳垂和无耳垂,有酒窝和无酒窝。

7、转基因超级鼠的实验证明,性状是由基因决定的。也就是说基因控制着生物的性状。生物传宗接代过程中遗传下去的是控

制性状的基因而不是性状本身。

8、遗传:亲代与子代之间的相似性。(如: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生物体性状的遗传实际

上是通过亲代的生殖过程把基因传给了子代。基因在亲子间传递的“桥梁”是生殖细胞(精子和卵细胞)。

9、变异:亲子代之间或子代各个体之间的差异,(如一猪九仔,十个相)。 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是普遍存在的。遗传保证了物种的稳定性;变异促进了生物的多样性。变异首先决定于遗传物质基础的不同,其次与环境也有关系。

10、 变异的类型:可遗传的变异-----由遗传物质发生变化引起,能遗传给后代的变异。

可遗传变异的来源(类型):基因重组、基因突变、诱导染色体畸变。

不可遗传的变异:由外界环境的变化引起的,遗传物质并没发生变化,不能传给后代的变异。

11、细胞核、染色体、DNA、基因的关系 细胞核:在由细胞构成的生物体中,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

染色体:在细胞核中,有许多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染色体是由DNA和蛋白质组成。

DNA: 是遗传信息的载体。主要存在于细胞核的染色体中,其结构像一个螺旋形的梯子。

基因: 是染色体上能够控制生物性状的DNA 片段。

染色体、DNA、基因的关系:染色体是遗传物质DNA的载体,基因是遗传物质中控制生物性状的DNA片段或小单位。一条染

色体上有一个DNA分子,一个DNA分子上有若干个基因。

12、转基因超级鼠的实验中被研究的性状是:鼠的个体大小;控制性状的基因是:大鼠生长激素基因;

结论是: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生物传宗接代过程中遗传下去的是控制性状的基因而不是性状本身。

13、染色体、基因在生物体的细胞中存在的形式及其数量: ①每一种生物细胞内的染色体形态和数目都是一定的。成熟的红细胞中没有细胞核,因此其染色体数为0 。

②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是成对存在的;基因也是成对存在的,分别位于成对的染色体上。

③在形成生殖细胞(精子或卵细胞)的细胞分裂中,染色体都要减少一半。而且不是任意的一半,每对染色体中各有一条进入精子或卵细胞。(减数分裂)

④亲代的基因通过生殖活动传给子代的。子代体细胞中的每一对染色体,都是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

⑤生殖细胞(精子或卵细胞)的染色体数目 = 体细胞(或受精卵)的染色体数目的一半。

14、基因的显性和隐性

(1)控制显性性状的基因叫做显性基因,用大写的英文字母表示; 控制隐性性状的基因叫做隐性基因,用同一英文字母的小写表示。

当控制生物某种性状的一对基因,一个是显性基因、另一个是隐性基因时(Aa),只有显性基因控制的显性性状表现出来。当这一对基因都是隐性基因时(aa),则表现出隐性性状。

(2)相对性状有显性和隐性之分。如果显性基因(用A表示),隐性基因(用a表示),则表现为显性性状的基因组成是AA或Aa,而表现隐性性状的基因组成是aa。

15、我国婚姻法规定: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之间禁止结婚。原因是:如果一个家族中曾经有过某种遗传病,或是携带有致病基因,其后代携带该致病基因的可能性就大。如果有血缘关系的后代之间再婚配生育,则他们所生子女中患这种遗传病的机会就会大大增加。

16、几种常见的遗传病:色盲、白化病、先天性智力障碍(苯丙酮尿症)、血友病等。

17、性染色体与性别的决定:

(1)人类的性别是由性染色体决定的。性染色体有X染色体和Y染色体。一对性染色体为XX时,为女性;一对性染色体为XY

时,为男性。

(2)人的体细胞中有23对染色体,包括22对常染色体和1对性染色体(男性为XY,女性为XX)。

(3)女性产生的卵细胞只有一种,都含有一个X染色体。男性产生的精子有两种,一种含有X染色体,另一种含有Y染色体。

这两种精子与卵细胞结合的机会均等,各占50% 。因此生男生女机会均等,都为50%,且生男生女由男性决定。

二、生物与环境

18、生态因素:影响生物的生活和分布的因素叫生态因素,包括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

(1)非生物因素:阳光、水、温度、空气、土壤、空间„„。

(2)生物因素:①捕食关系 ②竞争关系 ③合作关系 ④寄生关系、⑤共生关系。

19、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①提出问题 ②做出假设 ③制定计划 ④实施计划 ⑤得出结论 ⑥表达和交流

20、环境影响生物、生物也能适应和改变环境。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普遍的。现存的每一种生物,都有与其生存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

环境影响生物:如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生物影响环境:如 大树底下好乘凉。千里之堤、毁于蚁穴。

21、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各种生物以及环境之间形成的统一整体。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 生

态系统的基本类型:

①森林生态系统---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净化空气,有“绿色水库”、“地球之肺”之称;

②草原生态系统; ③农田生态系统; ④荒漠生态系统 ⑤海洋生态系统;⑥湖泊(淡水)生态系统;

⑦湿地生态系统---具有净化水源、蓄洪抗旱的作用,有“地球之肾”之称;

⑧城市生态系统---消费者主要是人类,而不是野生动物。

22、生态系统的组成:

(1)生物部分:①植物---生产者。生产有机物,为消费者提供食物、栖息场所。

②动物---消费者。帮助植物传粉受精、传播种子。

③细菌、真菌---分解者。将动、植物遗体分解成无机物,供植物利用。

(2)非生物部分:阳光、水、空气、温度、土壤、空间„„

(3)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能力是有限的。森林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最强。

23、食物链---不同生物之间通过一系列吃与被吃的关系形成的链状结构。食物链的起始环节是植物。

食物网----几条食物链彼此交错,形成食物网。物质和能量沿着食物链、食物网流动。有毒物质会通过食物链进行积累。

24、生物的多样性内容包括: ①生物种类的多样性; ②基因的多样性; ③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的实质是基因的多样性。

25、我国生物多样性的特点:特有的古老物种居多、经济物种丰富、生态系统多样化。

26、我国生物种类多样性的特点:

(1)我国是裸子植物种类最多的国家,被称为“裸子植物”的故乡。

(2)我国也是动物种类最多的国家之一。其中脊椎动物中的鱼类、鸟类、哺乳动物居世界前列。

(3)我国苔藓、蕨类、种子植物的种类居世界第三位。

(4)我国爬行动物的种类较少。

27、生物多样性之间的关系:基因多样性决定生物种类的多样性;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影响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当生态系统发生

剧烈变化时,也会加快基因多样性和生物种类多样性的丧失。

基因多样性的意义:为动植物的遗传育种提供了宝贵的遗传资源。

不同生物的基因有较大差别,同种生物的个体之间,在基因组成上也不尽相同,因此每种生物都是一个丰富的基因库。

28、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直接作用:给人类提供多样的生活用品,促进人类可

持续发展;间接作用:调节气候、影响环境,促进生态系统的平衡。

29、我国的珍稀动、植物包括:大熊猫、白鳍豚、朱鹮、扬子鳄、银杉、水杉、珙桐、藏羚羊、中华鲟、长臂猿、麋鹿(四不像)„„

30、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数量减少)的原因:①生存环境的改变和破坏(乱砍滥伐); ②环境污染; ③掠夺式的开放和

利用(偷猎、乱捕滥杀); ④外来物种的入侵、

31、自然保护区---把含保护对象在内的一定面积的陆地或水体划分出来,进行保护和管理。

自然保护区的功能:自然保护区是“天然基因库”、“天然实验室”、“活的自然博物馆”。

32、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

(1)根本措施:保护生物的栖息环境、保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2)最有效措施:建立自然保护区。

(3)主要措施:①建立自然保护区;②迁地保护(圈养);③建立濒危物种种质库;④制定法律和协议。

33、我国有关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几部法律: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 ③《中国自然保护纲要》等法律和文件。我国还是最早加入国际《生物多样性公约》的国家之一。

34、我国的几个重要自然保护区:(世界上第一个自然保护区是美国的黄石公园)

①我国第一个自然保护区是广东鼎湖山自然保护区---保护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及珍稀动植物;

②长白山自然保护区---保护温带森林生态系统;

③青海湖鸟岛自然保护区---保护斑头雁、棕头鸥等鸟类及其生存环境。

④四川卧龙自然保护区---保护大熊猫;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保护藏羚羊。

三、空气污染 健康

35、空气污染会导致多种呼吸系统疾病发生,并诱发肺癌、高血压等。

36、常见的大气污染物来源:①工业废气;②汽车、船舶尾气;③秸秆焚烧;④地面扬尘。

二氧化碳的过量排放,会加剧“温室效应”。

37、防治大气污染的措施:(1)根本措施---控制污染物排放(如:①减少煤、石油的直接燃烧; ②开发利用无污染的清洁

能源;③工业废气净化处理;③汽车尾气净化处理;④禁止焚烧秸秆、垃圾„„)

(2)有效措施:植树造林。

38、健康是指一种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方面的良好状态。

39、心情愉快是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核心。心理健康的标准是:良好的情绪和适度的情绪反应。

保持心情愉快(调节情绪)的方法:①转移注意力; ②合理宣泄烦恼; ③自我安慰。

40、健康的生活方式,应该从儿童和青少年时期开始。 包括:①合理营养,平衡膳食;②坚持体育锻炼;③按时作息;④不

吸烟、不喝酒,拒绝毒品;⑤合理安排上网、看电视时间;⑥积极参加集体活动。

41、吸烟有害健康。烟草燃烧时,烟雾中的有害物质如尼古丁、焦油、一氧化碳等有害物质进入人体,对人体的神经系统造成

损害,使人的记忆力和注意力降低,同时还诱发多种呼吸系统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肺癌等。

42、吸毒会损害人的神经系统,降低人体免疫功能,使心肺受损,呼吸麻痹,甚至死亡。

43、几种生活方式病:①心脑血管病;②糖尿病;③恶性肿瘤。

四、 病毒 传染病及其预防

(一)、传染病

44、传染病是指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之间或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

45、传染病的特征: ①传染性 ②流行性

46、病原体:也叫病原生物,是指能引起传染病的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等生物。如:引起肺结核的结核杆菌、引起艾滋病的艾滋病病毒,引起蛔虫病的蛔虫。

47、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环节: ①传染源、 ②传播途径、 ③易感人群。这三个基本环节,缺少其中任何一个环节都流行不起

来。

48、传染源:是指能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

49、传播途径: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健康人或动物的途径。通常有:

①空气、飞沫传播(流感、腮腺炎、肺结核) ②饮食、水传播(甲型肝炎、乙型肝炎、蛔虫病)

③生物媒介(蚊、蝇、蚤、鼠、蟑螂)传播(流行性脑炎、疟疾) ④接触传播(狂犬病、破伤风、沙眼、疥疮)。

50、易感人群:是指对某种传染病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该病的人群。如:未出过麻疹的人,就是麻疹的易感人群。

51、预防传染病的措施:

(1)控制传染源: ①对传染病病人早发现、早报告; ②隔离、治疗传染病病人;

③杀死、掩埋、焚烧处理患传染病动物; ④对疫区进行封闭控制。

(2)切断传播途径:①讲究个人、环境卫生; ②对传染病人用过的器 具进行消毒处理;

③消灭传播疾病的生物媒介(蚊、蝇、蚤、鼠、蟑螂; ④戴口罩。

(3)保护易感人群:①接种疫苗; ②加强体育锻炼; ③避免接触传染病病人。

52、艾滋病---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

其病原体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HIV存在于艾滋病患者和HIV携带者的血液、精液或乳汁、唾液、泪液、尿液中. 传染源是: 艾滋病患者或HIV携带者。 易感人群是:所有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染源的人。

传播途径是: ①性传播(不安全的性行为); ②血液传播(静脉注射吸毒、使用不安全的血液和血液制品;使用未消毒的艾滋病病人用过的注射器;) ③母婴传播。

与艾滋病人一般接触(如握手)不会传染艾滋病。每年的12月1日为世界艾滋病日。

(二)、病毒

53、病毒是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由蛋白质外壳 和 内部的遗传物质构成。

病毒的特征:病毒不能独立生活,必须寄生在其他活细胞中。

根据病毒寄生的细胞(寄主)不同,病毒可以分为三大类: ①动物病毒; ②植物病毒;

③细菌病毒(噬菌体)。

病毒的种类很多,分布广泛,给人类、动物、植物带来了极大危害。人类一方面设法治疗和预防病毒性疾病,一方面也利用病毒为人类造福。如用病毒制取疫苗。

(三)、免疫与计划免疫

54、免疫——是人体的一种生理功能,人体依靠这种功能识别“自己”和“非己”成分,从而破坏和排斥进入体内的抗原物质,

清除本身产生的损伤细胞和肿瘤细胞等,以维持人体的健康。

55、免疫的类型:①非特异性免疫(先天性免疫) ②特异性免疫(后天性免疫)

56、两类免疫的比较:

①非特异性免疫的特点:先天获得、人人都有、可以遗传;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具有非特异性(没有专一性);防御作用较弱。非特异性免疫包括:皮肤、黏膜的屏障作用;淋巴结的过滤作用;白细胞和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溶菌酶的抗菌作用;脑屏障、胎盘屏障等。

②特异性免疫的特点:后天获得、患过某种传染病的人或接种过某种疫苗的人才有、不可遗传;通常只对某一种特定的病原体和异物起防御作用;具有特异性(专一性);防御作用较强。

57、免疫的功能:①抵抗病原体侵入;②监视、识别、清除体内的异常细胞;③清除衰老、受损细胞。免疫功能异常的表现:过敏反应;排异反应;体内细胞癌变;出现类风湿性关节炎等。

58、人体的三道防线:

⑴第一道防线:包括皮肤和粘膜。 功能:阻挡、杀菌、清扫异物。

⑵第二道防线:包括体液(唾液、汗液、泪液、消化液、血浆)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白细胞)。 功能:溶解病菌、

吞噬病原体。

第一、二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可以遗传,人人都有,非特异性。

⑶第三道防线:包括免疫器官(胸腺、淋巴结、脾脏)和免疫细胞(淋巴细胞和白细胞的一种)。 功能:产生抗体,

清除抗原。 第三道防线属于特异性免疫,有特异性。

59、抗原----指侵入人体、刺激淋巴细胞产生抗体的病原体等异物。 对人体来说,病原体、异体组织、疫苗都是抗原物质。

抗体----指在抗原的刺激下,由淋巴细胞产生的一种能抵抗该抗原的特殊蛋白质。一定的抗体只能与特定的抗原特异性结合,清除抗原后,抗体仍留在体内起特异性免疫作用。

60、计划免疫:根据某些传染病的发生规律,将各种安全有效的疫苗,按照科学的免疫程序,有计划的给儿童接种,以达到预防、控制和消灭相应传染病的目的,这种有计划的预防接种,叫做计划免疫。

意义:提高人口素质、造福后代子孙。

61、疫苗---通常是用失活的或减毒的病原体制成的生物制品。(属于抗原)。

62、目前纳入国家计划免疫的疫苗(有5种疫苗、预防7种传染病):

①卡介苗---预防结核病; ②脊髓灰质炎活疫苗(糖丸)---预防脊髓灰质炎(小儿麻痹症);

③乙肝疫苗---预防乙型肝炎; ④百白破疫苗---预防百日咳、白喉、破伤风;

⑤麻疹疫苗---预防麻疹。 (牛痘----预防天花)


相关文章

  • 2016南京中考政策解读
  • [政策解读] 重磅!2016年南京中考各科考试说明!!!(附名师解析) 语文:扎实推进,稳步向前 南京市学科带头人.伯乐中学王芳 秉承素质教育精神,贯彻课程标准理念.近年来,在全民阅读的大背景下,南京市语文学科中考试卷高度重视学生语文素养的 ...查看


  • 九年级2014-2015下学期物理教学计划
  • 2014-2015学年度九年级下学期 物理教学计划 复习目的是帮助学生对已学过的.零碎的物理知识进行归类.使之规律化.网络化,对知识点总结.处理,从而使学生掌握的知识更为扎实,更为系统: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学期复习计划 ...查看


  • 九年级生物学复习计划
  • 2015中考生物备考方案 一.学情和教材分析: 1..学生分析:经过七.八两学年的学习,学生已掌握初步的生物学知识,对知识的理解及应用已有大致的运用能力,进入九年级学生的重要任务是加强对已有知识的理解及掌握,使知识形成网络,以系统的掌握各知 ...查看


  • 生物中考复习方法
  • 生物中考复习方法 摘要:大部分地区的生物中考都是提前到八年级第二学期进行,因此生物中考复习都面临时间紧.内容多的问题,如何在短短几个星期的时间进行有效的复习,提高复习效果和学生的成绩,很值得我们教师认真研究和总结. 关键词:生物.中考.复习 ...查看


  • 浅谈生物中考阅卷心得及复习策略
  • 浅谈株洲中考阅卷及生物复习策略 株洲世纪星实验学校 陈玲娥 第一篇 2014年株洲中考阅卷心得 去年6月份,我受教育局委派参加了株洲市的中考阅卷工作.现结合本次阅卷情况,将自己的一点体会整理如下,以期对今后的生物中考复习有所帮助. 阅卷体会 ...查看


  • 精美教师个人成长档案模板(1)2
  • 所属学校:邵原二中 教师姓名:张改利 所教学科:生物 填表日期:2015.9 每一个孩子都是一笔珍贵的财富,让我们为孩 子们的快乐成长而努力工作,用爱心去浇灌,用真 情去感化,用智慧去启迪,用人格去熏陶,用理想 去塑造这一个充满希望与梦想的 ...查看


  • 生物中考复习备考发言稿
  • 把握学科特色 突出复习重点 武穴市大金中学 姜晓琴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你们好!我是来自大金中学的姜晓琴,我们大金中学近几年来生物学科在中考中取得一些突出成绩.在这里我想和大家交流2011年初三理综生物学科复习一些相关问题. 首先我要声明 ...查看


  • 从中考生物科学探究题谈科学探究的复习
  •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从中考生物科学探究题谈科学探究的复习 作者:吕艳平 来源:<新课程学习·中>2015年第03期 摘 要:生物科学是自然科学中的基础学科之一,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 ...查看


  • 2015初三英语中考复习反思
  • 2015初三英语中考复习反思 反思一:初三英语中考复习反思 在专项复习中,在写作部分学生遇到的问题很多.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在这一方面失分很大.总结学生的问题,找出一定的解决方案. 英语写作中,要求学生语言规范,把握时态.语言准确.得当是中考作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