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管式换热器的设计计算

列管式换热器的设计计算

1.流体流径的选择

哪一种流体流经换热器的管程,哪一种流体流经壳程,下列各点可供选择时参考(以固定

管板式换热器为例)

(1) 不洁净和易结垢的流体宜走管内,以便于清洗管子。

(2) 腐蚀性的流体宜走管内,以免壳体和管子同时受腐蚀,而且管子也便于清洗和检修。

(3) 压强高的流体宜走管内,以免壳体受压。

(4) 饱和蒸气宜走管间,以便于及时排除冷凝液,且蒸气较洁净,冷凝传热系数与流速

关系不大。

(5) 被冷却的流体宜走管间,可利用外壳向外的散热作用,以增强冷却效果。

(6) 需要提高流速以增大其对流传热系数的流体宜走管内,因管程流通面积常小于壳程,

且可采用多管程以增大流速。

(7) 粘度大的液体或流量较小的流体,宜走管间,因流体在有折流挡板的壳程流动时,

由于流速和流向的不断改变,在低Re(Re>100)下即可达到湍流,以提高对流传热系数。

在选择流体流径时,上述各点常不能同时兼顾,应视具体情况抓住主要矛盾,例如首先

考虑流体的压强、防腐蚀及清洗等要求,然后再校核对流传热系数和压强降,以便作出较恰

当的选择。

2. 流体流速的选择

增加流体在换热器中的流速,将加大对流传热系数,减少污垢在管子表面上沉积的可能

性,即降低了污垢热阻,使总传热系数增大,从而可减小换热器的传热面积。但是流速增加,

又使流体阻力增大,动力消耗就增多。所以适宜的流速要通过经济衡算才能定出。

此外,在选择流速时,还需考虑结构上的要求。例如,选择高的流速,使管子的数目减

少,对一定的传热面积,不得不采用较长的管子或增加程数。管子太长不易清洗,且一般管

长都有一定的标准;单程变为多程使平均温度差下降。这些也是选择流速时应予考虑的问题。

3. 流体两端温度的确定

若换热器中冷、热流体的温度都由工艺条件所规定,就不存在确定流体两端温度的问题。

若其中一个流体仅已知进口温度,则出口温度应由设计者来确定。例如用冷水冷却某热流体,

冷水的进口温度可以根据当地的气温条件作出估计,而换热器出口的冷水温度,便需要根据

经济衡算来决定。为了节省水量,可使水的出口温度提高些,但传热面积就需要加大;为了

减小传热面积,则要增加水量。两者是相互矛盾的。一般来说,设计时可采取冷却水两端温

差为5~10℃。缺水地区选用较大的温度差,水源丰富地区选用较小的温度差。

4. 管子的规格和排列方法

选择管径时,应尽可能使流速高些,但一般不应超过前面介绍的流速范围。易结垢、粘

度较大的液体宜采用较大的管径。我国目前试用的列管式换热器系列标准中仅有φ25×

2.5mm 及φ19×mm 两种规格的管子。

管长的选择是以清洗方便及合理使用管材为原则。长管不便于清洗,且易弯曲。一般出

厂的标准钢管长为6m ,则合理的换热器管长应为1.5、2、3或6m 。系列标准中也采用这四

种管长。此外,管长和壳径应相适应,一般取L/D为4~6(对直径小的换热器可大些) 。

如前所述,管子在管板上的排列方法有等边三角形、正方形直列和正方形错列等,如第

五节中图4-25所示。等边三角形排列的优点有:管板的强度高;流体走短路的机会少,且

管外流体扰动较大,因而对流传热系数较高;相同的壳径内可排列更多的管子。正方形直列

排列的优点是便于清洗列管的外壁,适用于壳程流体易产生污垢的场合;但其对流传热系数

较正三角排列时为低。正方形错列排列则介于上述两者之间,即对流传热系数(较直列排列

的) 可以适当地提高。

管子在管板上排列的间距 (指相邻两根管子的中心距) ,随管子与管板的连接方法不同

而异。通常,胀管法取t=(1.3~1.5)do ,且相邻两管外壁间距不应小于6mm ,即t ≥(d+6)。

焊接法取t=1.25do。

5. 管程和壳程数的确定 当流体的流量较小或传热面积较大而需管数很多时,有时会

使管内流速较低,因而对流传热系数较小。为了提高管内流速,可采用多管程。但是程数过

多,导致管程流体阻力加大,增加动力费用;同时多程会使平均温度差下降;此外多程隔板

使管板上可利用的面积减少,设计时应考虑这些问题。列管式换热器的系列标准中管程数有

1、2、4和6程等四种。采用多程时,通常应使每程的管子数大致相等。

管程数m 可按下式计算,即:

(4-121)

式中 u ―――管程内流体的适宜速度, m/s;

u ′―――管程内流体的实际速度, m/s。

图4-49串联列管换热器

当壳方流体流速太低时,也可以采用壳方多程。如壳体内安装一块与管束平行的隔板,

流体在壳体内流经两次,称为两壳程,如前述的图4-47和图4-48所示。但由于纵向隔板在

制造、安装和检修等方面都有困难,故一般不采用壳方多程的换热器,而是将几个换热器串

联使用,以代替壳方多程。例如当需二壳程时,则将总管数等分为两部分,分别安装在两个

内径相等而直径较小的外壳中,然后把这两个换热器串联使用,如图4-49所示。

6. 折流挡板

安装折流挡板的目的,是为了加大壳程流体的速度,使湍动程度加剧,以提高壳程对流

传热系数。

第五节的图4-26已示出各种挡板的形式。最常用的为圆缺形挡板,切去的弓形高度约

为外壳内径的10~40%,一般取20~25%,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传热。

两相邻挡板的距离(板间距)h 为外壳内径D 的(0.2~1) 倍。系列标准中采用的h 值为:固

定管板式的有150、300和600mm 三种;浮头式的有150、200、300、480和600mm 五种。

板间距过小,不便于制造和检修,阻力也较大。板间距过大,流体就难于垂直地流过管束,

使对流传热系数下降。

挡板切去的弓形高度及板间距对流体流动的影响如图3-42所示。

7. 外壳直径的确定

换热器壳体的内径应等于或稍大于(对浮头式换热器而言) 管板的直径。根据计算出的实

际管数、管径、管中心距及管子的排列方法等,可用作图法确定壳体的内径。但是,当管数

较多又要反复计算时,作图法太麻烦费时,一般在初步设计时,可先分别选定两流体的流速,

然后计算所需的管程和壳程的流通截面积,于系列标准中查出外壳的直径。待全部设计完成

后,仍应用作图法画出管子排列图。为了使管子排列均匀,防止流体走" 短路" ,可以适当增

减一些管子。

另外,初步设计中也可用下式计算壳体的内径,即:

(4-122)

式中 D ――――壳体内径, m ;

t ――――管中心距, m ;

nc ―――-横过管束中心线的管数;

b ′―――管束中心线上最外层管的中心至壳体内壁的距离, 一般取b ′=(1~1.5)do 。

nc 值可由下面的公式计算。

管子按正三角形排列时: (4-123)

管子按正方形排列时: (4-124)

式中n 为换热器的总管数。

按计算得到的壳径应圆整到标准尺寸,见表4-15。

8.主要构件

封头 封头有方形和圆形两种,方形用于直径小的壳体(一般小于400mm) ,圆形用于大

直径的壳体。

缓冲挡板 为防止壳程流体进入换热器时对管束的冲击,可在进料管口装设缓冲挡板。

导流筒 壳程流体的进、出口和管板间必存在有一段流体不能流动的空间(死角) ,为了

提高传热效果,常在管束外增设导流筒,使流体进、出壳程时必然经过这个空间。

放气孔、排液孔换热器的壳体上常安有放气孔和排液孔,以排除不凝性气体和冷凝液等。

接管尺寸 换热器中流体进、出口的接管直径按下式计算,即:

式中Vs--流体的体积流量,/s;

u --接管中流体的流速, m/s。

流速u 的经验值为:

对液体 u=1.5~2 m/s

对蒸汽 u=20~50 m/s

对气体 u=(15~20)p/ρ (p为压强,单位为atm ;ρ为气体密度,单位为kg/)

9.材料选用

列管换热器的材料应根据操作压强、温度及流体的腐蚀性等来选用。在高温下一般材料

的机械性能及耐腐蚀性能要下降。同时具有耐热性、高强度及耐腐蚀性的材料是很少的。目

前常用的金属材料有碳钢、不锈钢、低合金钢、铜和铝等;非金属材料有石墨、聚四氟乙烯

和玻璃等。不锈钢和有色金属虽然抗腐蚀性能好,但价格高且较稀缺,应尽量少用。

10.流体流动阻力(压强降) 的计算

(1) 管程流体阻力 管程阻力可按一般摩擦阻力公式求得。对于多程换热器,其总阻

力Δpi 等于各程直管阻力、回弯阻力及进、出口阻力之和。一般进、出口阻力可忽略不计,

故管程总阻力的计算式为:

(4-125)

式中 Δp1、Δp2------分别为直管及回弯管中因摩擦阻力引起的压强降,N/;

Ft-----结垢校正因数,无因次,对于φ25×2.5mm 的管子, 取为

1.4,对φ19×2mm 的管子,取为1.5;

Np-----管程数;

Ns-----串联的壳程数。

上式中直管压强降Δp1可按第一章中介绍的公式计算;回弯管的压强降Δp2由下面的经验

公式估算,即:

(4-126)

(2) 壳程流体阻力现已提出的壳程流体阻力的计算公式虽然较多,但是由于流体的流动状况比较复杂,使所得的结果相差很多。下面介绍埃索法计算壳程压强Δpo 的公式,即: (4-127)

式中Δp1′-------流体横过管束的压强降,N/;

Δp2′-------流体通过折流板缺口的压强降,N/;

Fs --------壳程压强降的结垢校正因数,无因次,对液体可取 1.15,对气体或可凝蒸气可取1.0

而 (4-128)

(4-129)

式中 F----管子排列方法对压强降的校正因数,对正三角形排列F=0.5,对正方形斜转45°为0.4,正方形排列为0.3;

fo----壳程流体的摩擦系数,当Reo >500时,

nC----横过管束中心线的管子数;

NB----折流板数;

h ----折流板间距,m ;

uo----按壳程流通截面积Ao 计算的流速,而。

一般来说,液体流经换热器的压强降为 0.1~1atm ,气体的为0.01~0.1atm 。设计时,换热器的工艺尺寸应在压强降与传热面积之间予以权衡,使既能满足工艺要求,又经济合理。 三、列管式换热器的选用和设计计算步骤

1.试算并初选设备规格

(1) 确定流体在换热器中的流动途径。

(2) 根据传热任务计算热负荷Q 。

(3) 确定流体在换热器两端的温度,选择列管式换热器的型式;计算定性温度,并确定在定性温度下流体的性质。

(4) 计算平均温度差,并根据温度校正系数不应小于0.8的原则,决定壳程数。

(5) 依据总传热系数的经验值范围,或按生产实际情况,选定总传热系数K 选值。

(6) 由总传热速率方程 Q =KS Δtm ,初步算出传热面积S ,并确定换热器的基本尺寸(如d 、L 、n 及管子在管板上的排列等) ,或按系列标准选择设备规格。

2.计算管、壳程压强降 根据初定的设备规格,计算管、壳程流体的流速和压强降。检查计算结果是否合理或满足工艺要求。若压强降不符合要求,要调整流速,再确定管程数或折流板间距,或选择另一规格的设备,重新计算压强降直至满足要求为止。

3.核算总传热系数 计算管、壳程对流传热系数αi 和αo ,确定污垢热阻Rsi 和Rso ,再计算总传热系数K' ,比较K 得初始值和计算值,若K'/K=1.15~1.25,则初选的设备合适。否则需另设K 选值,重复以上计算步骤。

通常,进行换热器的选择或设计时,应在满足传热要求的前提下,再考虑其他各项的问题。它们之间往往是互相矛盾的。例如,若设计的换热器的总传热系数较大,将导致流体通过换热器的压强降(阻力)增大,相应地增加了动力费用;若增加换热器的表面积,可能使总传热系数和压强降降低,但却又要受到安装换热器所能允许的尺寸的限制,且换热器的造价也提高了。

此外,其它因素(如加热和冷却介质的用量,换热器的检修和操作) 也不可忽视。总之,设计者应综合分析考虑上述诸因素,给予细心的判断,以便作出一个适宜的设计。

列管式换热器的设计计算

1.流体流径的选择

哪一种流体流经换热器的管程,哪一种流体流经壳程,下列各点可供选择时参考(以固定

管板式换热器为例)

(1) 不洁净和易结垢的流体宜走管内,以便于清洗管子。

(2) 腐蚀性的流体宜走管内,以免壳体和管子同时受腐蚀,而且管子也便于清洗和检修。

(3) 压强高的流体宜走管内,以免壳体受压。

(4) 饱和蒸气宜走管间,以便于及时排除冷凝液,且蒸气较洁净,冷凝传热系数与流速

关系不大。

(5) 被冷却的流体宜走管间,可利用外壳向外的散热作用,以增强冷却效果。

(6) 需要提高流速以增大其对流传热系数的流体宜走管内,因管程流通面积常小于壳程,

且可采用多管程以增大流速。

(7) 粘度大的液体或流量较小的流体,宜走管间,因流体在有折流挡板的壳程流动时,

由于流速和流向的不断改变,在低Re(Re>100)下即可达到湍流,以提高对流传热系数。

在选择流体流径时,上述各点常不能同时兼顾,应视具体情况抓住主要矛盾,例如首先

考虑流体的压强、防腐蚀及清洗等要求,然后再校核对流传热系数和压强降,以便作出较恰

当的选择。

2. 流体流速的选择

增加流体在换热器中的流速,将加大对流传热系数,减少污垢在管子表面上沉积的可能

性,即降低了污垢热阻,使总传热系数增大,从而可减小换热器的传热面积。但是流速增加,

又使流体阻力增大,动力消耗就增多。所以适宜的流速要通过经济衡算才能定出。

此外,在选择流速时,还需考虑结构上的要求。例如,选择高的流速,使管子的数目减

少,对一定的传热面积,不得不采用较长的管子或增加程数。管子太长不易清洗,且一般管

长都有一定的标准;单程变为多程使平均温度差下降。这些也是选择流速时应予考虑的问题。

3. 流体两端温度的确定

若换热器中冷、热流体的温度都由工艺条件所规定,就不存在确定流体两端温度的问题。

若其中一个流体仅已知进口温度,则出口温度应由设计者来确定。例如用冷水冷却某热流体,

冷水的进口温度可以根据当地的气温条件作出估计,而换热器出口的冷水温度,便需要根据

经济衡算来决定。为了节省水量,可使水的出口温度提高些,但传热面积就需要加大;为了

减小传热面积,则要增加水量。两者是相互矛盾的。一般来说,设计时可采取冷却水两端温

差为5~10℃。缺水地区选用较大的温度差,水源丰富地区选用较小的温度差。

4. 管子的规格和排列方法

选择管径时,应尽可能使流速高些,但一般不应超过前面介绍的流速范围。易结垢、粘

度较大的液体宜采用较大的管径。我国目前试用的列管式换热器系列标准中仅有φ25×

2.5mm 及φ19×mm 两种规格的管子。

管长的选择是以清洗方便及合理使用管材为原则。长管不便于清洗,且易弯曲。一般出

厂的标准钢管长为6m ,则合理的换热器管长应为1.5、2、3或6m 。系列标准中也采用这四

种管长。此外,管长和壳径应相适应,一般取L/D为4~6(对直径小的换热器可大些) 。

如前所述,管子在管板上的排列方法有等边三角形、正方形直列和正方形错列等,如第

五节中图4-25所示。等边三角形排列的优点有:管板的强度高;流体走短路的机会少,且

管外流体扰动较大,因而对流传热系数较高;相同的壳径内可排列更多的管子。正方形直列

排列的优点是便于清洗列管的外壁,适用于壳程流体易产生污垢的场合;但其对流传热系数

较正三角排列时为低。正方形错列排列则介于上述两者之间,即对流传热系数(较直列排列

的) 可以适当地提高。

管子在管板上排列的间距 (指相邻两根管子的中心距) ,随管子与管板的连接方法不同

而异。通常,胀管法取t=(1.3~1.5)do ,且相邻两管外壁间距不应小于6mm ,即t ≥(d+6)。

焊接法取t=1.25do。

5. 管程和壳程数的确定 当流体的流量较小或传热面积较大而需管数很多时,有时会

使管内流速较低,因而对流传热系数较小。为了提高管内流速,可采用多管程。但是程数过

多,导致管程流体阻力加大,增加动力费用;同时多程会使平均温度差下降;此外多程隔板

使管板上可利用的面积减少,设计时应考虑这些问题。列管式换热器的系列标准中管程数有

1、2、4和6程等四种。采用多程时,通常应使每程的管子数大致相等。

管程数m 可按下式计算,即:

(4-121)

式中 u ―――管程内流体的适宜速度, m/s;

u ′―――管程内流体的实际速度, m/s。

图4-49串联列管换热器

当壳方流体流速太低时,也可以采用壳方多程。如壳体内安装一块与管束平行的隔板,

流体在壳体内流经两次,称为两壳程,如前述的图4-47和图4-48所示。但由于纵向隔板在

制造、安装和检修等方面都有困难,故一般不采用壳方多程的换热器,而是将几个换热器串

联使用,以代替壳方多程。例如当需二壳程时,则将总管数等分为两部分,分别安装在两个

内径相等而直径较小的外壳中,然后把这两个换热器串联使用,如图4-49所示。

6. 折流挡板

安装折流挡板的目的,是为了加大壳程流体的速度,使湍动程度加剧,以提高壳程对流

传热系数。

第五节的图4-26已示出各种挡板的形式。最常用的为圆缺形挡板,切去的弓形高度约

为外壳内径的10~40%,一般取20~25%,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传热。

两相邻挡板的距离(板间距)h 为外壳内径D 的(0.2~1) 倍。系列标准中采用的h 值为:固

定管板式的有150、300和600mm 三种;浮头式的有150、200、300、480和600mm 五种。

板间距过小,不便于制造和检修,阻力也较大。板间距过大,流体就难于垂直地流过管束,

使对流传热系数下降。

挡板切去的弓形高度及板间距对流体流动的影响如图3-42所示。

7. 外壳直径的确定

换热器壳体的内径应等于或稍大于(对浮头式换热器而言) 管板的直径。根据计算出的实

际管数、管径、管中心距及管子的排列方法等,可用作图法确定壳体的内径。但是,当管数

较多又要反复计算时,作图法太麻烦费时,一般在初步设计时,可先分别选定两流体的流速,

然后计算所需的管程和壳程的流通截面积,于系列标准中查出外壳的直径。待全部设计完成

后,仍应用作图法画出管子排列图。为了使管子排列均匀,防止流体走" 短路" ,可以适当增

减一些管子。

另外,初步设计中也可用下式计算壳体的内径,即:

(4-122)

式中 D ――――壳体内径, m ;

t ――――管中心距, m ;

nc ―――-横过管束中心线的管数;

b ′―――管束中心线上最外层管的中心至壳体内壁的距离, 一般取b ′=(1~1.5)do 。

nc 值可由下面的公式计算。

管子按正三角形排列时: (4-123)

管子按正方形排列时: (4-124)

式中n 为换热器的总管数。

按计算得到的壳径应圆整到标准尺寸,见表4-15。

8.主要构件

封头 封头有方形和圆形两种,方形用于直径小的壳体(一般小于400mm) ,圆形用于大

直径的壳体。

缓冲挡板 为防止壳程流体进入换热器时对管束的冲击,可在进料管口装设缓冲挡板。

导流筒 壳程流体的进、出口和管板间必存在有一段流体不能流动的空间(死角) ,为了

提高传热效果,常在管束外增设导流筒,使流体进、出壳程时必然经过这个空间。

放气孔、排液孔换热器的壳体上常安有放气孔和排液孔,以排除不凝性气体和冷凝液等。

接管尺寸 换热器中流体进、出口的接管直径按下式计算,即:

式中Vs--流体的体积流量,/s;

u --接管中流体的流速, m/s。

流速u 的经验值为:

对液体 u=1.5~2 m/s

对蒸汽 u=20~50 m/s

对气体 u=(15~20)p/ρ (p为压强,单位为atm ;ρ为气体密度,单位为kg/)

9.材料选用

列管换热器的材料应根据操作压强、温度及流体的腐蚀性等来选用。在高温下一般材料

的机械性能及耐腐蚀性能要下降。同时具有耐热性、高强度及耐腐蚀性的材料是很少的。目

前常用的金属材料有碳钢、不锈钢、低合金钢、铜和铝等;非金属材料有石墨、聚四氟乙烯

和玻璃等。不锈钢和有色金属虽然抗腐蚀性能好,但价格高且较稀缺,应尽量少用。

10.流体流动阻力(压强降) 的计算

(1) 管程流体阻力 管程阻力可按一般摩擦阻力公式求得。对于多程换热器,其总阻

力Δpi 等于各程直管阻力、回弯阻力及进、出口阻力之和。一般进、出口阻力可忽略不计,

故管程总阻力的计算式为:

(4-125)

式中 Δp1、Δp2------分别为直管及回弯管中因摩擦阻力引起的压强降,N/;

Ft-----结垢校正因数,无因次,对于φ25×2.5mm 的管子, 取为

1.4,对φ19×2mm 的管子,取为1.5;

Np-----管程数;

Ns-----串联的壳程数。

上式中直管压强降Δp1可按第一章中介绍的公式计算;回弯管的压强降Δp2由下面的经验

公式估算,即:

(4-126)

(2) 壳程流体阻力现已提出的壳程流体阻力的计算公式虽然较多,但是由于流体的流动状况比较复杂,使所得的结果相差很多。下面介绍埃索法计算壳程压强Δpo 的公式,即: (4-127)

式中Δp1′-------流体横过管束的压强降,N/;

Δp2′-------流体通过折流板缺口的压强降,N/;

Fs --------壳程压强降的结垢校正因数,无因次,对液体可取 1.15,对气体或可凝蒸气可取1.0

而 (4-128)

(4-129)

式中 F----管子排列方法对压强降的校正因数,对正三角形排列F=0.5,对正方形斜转45°为0.4,正方形排列为0.3;

fo----壳程流体的摩擦系数,当Reo >500时,

nC----横过管束中心线的管子数;

NB----折流板数;

h ----折流板间距,m ;

uo----按壳程流通截面积Ao 计算的流速,而。

一般来说,液体流经换热器的压强降为 0.1~1atm ,气体的为0.01~0.1atm 。设计时,换热器的工艺尺寸应在压强降与传热面积之间予以权衡,使既能满足工艺要求,又经济合理。 三、列管式换热器的选用和设计计算步骤

1.试算并初选设备规格

(1) 确定流体在换热器中的流动途径。

(2) 根据传热任务计算热负荷Q 。

(3) 确定流体在换热器两端的温度,选择列管式换热器的型式;计算定性温度,并确定在定性温度下流体的性质。

(4) 计算平均温度差,并根据温度校正系数不应小于0.8的原则,决定壳程数。

(5) 依据总传热系数的经验值范围,或按生产实际情况,选定总传热系数K 选值。

(6) 由总传热速率方程 Q =KS Δtm ,初步算出传热面积S ,并确定换热器的基本尺寸(如d 、L 、n 及管子在管板上的排列等) ,或按系列标准选择设备规格。

2.计算管、壳程压强降 根据初定的设备规格,计算管、壳程流体的流速和压强降。检查计算结果是否合理或满足工艺要求。若压强降不符合要求,要调整流速,再确定管程数或折流板间距,或选择另一规格的设备,重新计算压强降直至满足要求为止。

3.核算总传热系数 计算管、壳程对流传热系数αi 和αo ,确定污垢热阻Rsi 和Rso ,再计算总传热系数K' ,比较K 得初始值和计算值,若K'/K=1.15~1.25,则初选的设备合适。否则需另设K 选值,重复以上计算步骤。

通常,进行换热器的选择或设计时,应在满足传热要求的前提下,再考虑其他各项的问题。它们之间往往是互相矛盾的。例如,若设计的换热器的总传热系数较大,将导致流体通过换热器的压强降(阻力)增大,相应地增加了动力费用;若增加换热器的表面积,可能使总传热系数和压强降降低,但却又要受到安装换热器所能允许的尺寸的限制,且换热器的造价也提高了。

此外,其它因素(如加热和冷却介质的用量,换热器的检修和操作) 也不可忽视。总之,设计者应综合分析考虑上述诸因素,给予细心的判断,以便作出一个适宜的设计。


相关文章

  • 列管式换热器 1
  • 轻工食品学院 食品工程原理课程设计 列管式换热器的设计 班姓学指提 级 名 号 导交 教日 师 期 食品081 谢兰方 [1**********]9 张宏康 2010-12-30 目录 1. 引言 ..................... ...查看


  •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说明书
  •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 题目:列管式换热器 目录 第一章 设计任务书 ........................................................................................ ...查看


  • 列管式换热器设计(水蒸气加热水)
  • 食品工程原理课程设计 设计题目:列管式换热器的设计 班级:食品卓越111班 设计者:张萌 学号:5603110006 设计时间:2013年5月13日~5月17日 指导老师:刘蓉 概述 目录 1.1. 换热器设计任务书 ........... ...查看


  • 水蒸气加热苯列管式换热器的设计
  • 水蒸气加热苯列管式换热器的设计(6) 一.工艺条件 用150 KPa 的饱和水蒸气将20 ℃的苯加热到75 ℃,苯的质量流量为30.35.40.45 吨/小时,试设计一列管式换热器,要求其管程压降小于70 kPa. 二.设计内容 1.合理的 ...查看


  • 列管式换热器 2
  • 课 程 设 计 说 明 书 课程名称:化工原理课程设计 设计题目:列管式换热器 院 系: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 学生姓名: 学 号: 专业班级: 指导教师: 10级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2014 年11月 日 列管式换热器设计任务书 设计一台列管式 ...查看


  •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精馏塔设计
  • 学校代码: 10128 学 号:[1**********]0 ( 前 言 工业生产过程中,两种物流之间热的交换通过换热器实现.在石油.化工.食品加工.轻工.制药等行业的生产过程中,换热器是通用工艺设备,可用作加热器.冷却器.冷凝器.蒸发器和 ...查看


  • 列管式换热器课程设计
  •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 参考资料 列管换热器的设计 四川大学化学工程学院 化工原理教研室 2014年12月 第一节 换热器基础知识 换热器是许多工业加工部门的通用设备,换热器的种类很多,以满足工业生产的不同要求,根据换热器的传热特征,可以区分为三 ...查看


  •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列管式换热器设计
  • 太原工业学院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 硝基苯冷却器设计 系: 班级: 姓名 : 学号 : 完成时间:2010年12月26日 课程设计任务书 设计一个换热器,将硝基苯液体从 140℃冷却到80℃.硝 基苯的流量为1×104 kg/h.冷却水的入口温 ...查看


  • 水蒸汽加热苯-甲苯混合液卧式列管换热器的设计[1]
  • 课程设计 题 目水蒸汽加热苯-甲苯混合液卧式列管换热器的设计 学 院 化 学 工 程 学 院 专业班级 制药0701 姓 名 程 立 指导老师 蔡卫权 2009年 7月 课程设计任务书 学生姓名: 程立 专业班级: 制药0701班 指导教师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