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文心雕龙

读有感

120303班 3212001201 陈露露

自古以来,中国对历史似乎有着一种特殊的情结。当朝代更替发生时,人们习于书写发生的一切,告诫着后来者;当纷繁的文学摇摆着跨入自觉的时代,又有了这样一些人试图寻求一种规则以便确立它日后发展的方向。这些是他们对历史的承担,于是在历史中书写了属于他们的篇章。道路漫长而沉重,因为这时的历史已不仅仅是时间的流动,而是他们的研究中烙下了深度,于是历史成了他们的思维方式——流动而有纵深感。也就是这样,他们为我们昭示着一个个必然。我想,刘勰和他的《文心雕龙》也就是这般应运而生。

出于对历史本能的关注加上以我现有的知识水平无法从更深入的方面对《文心雕龙》蔚为庞杂的体系,我将侧重于《文心雕龙》所闪烁出的历史光芒。其实粗略地读读《文心雕龙》便可发现其历史的闪光点:《文心雕龙》清晰有序的组织结构、精妙独到的理论体系无不是其历史观念的体现;对种种历史人物、历史现象做大纲式的总结和本质性的归纳也无不是其史学精神的沉淀。大任揽于斯,刘勰却将它做得如此完美,令我处于深深的惊叹中、带着不可思议甚至一种莫名的怅然。相信,没有他长年的文学、史学积累和沉淀是不可能完成这样一部具有开创意义的巨著的。其中,对人物、史事的品评,对历史和文学书写区别的论述等都吸引着我,我将就这样几方面进行阅读分析,主要从中看到刘勰他的史学观和带给我的启发.下面我将从四个方面论述给我带来的震撼.

1、文学与现实的关系。刘勰认为,作家的创作源于客观事物的感发和观照,“情以物迁,辞以情发”。强调时代的变化决定文学的发展,“文变染采世情,兴废系于时序”。他还结合从先秦到魏晋南北朝的政治、文化、风尚的发展过程,系统地分析了文学盛衰的原因,总结了三百多年的创作实际和近二百位作家的创作经验,阐明了历代文风先后继承与变革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强调作家创作时决不能忽视对自然的感悟和体验,也不能离开生活实际,闭门造车。同样,批评也不能抛开历史背景,片面地分析艺术特色。可以说,这种文学史观的建立,是《文心雕龙》对中国文学发展的一大贡献。

2、作品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在《情采》篇中,他大力提倡“为情造文”,反对“为文造情”,强调文学创作要以“述志为本”,创作的目的是表达思想感情。作品中,内容是第一位的,如果“繁采寡情,味之必厌”。但是根据“自然之道”的原则,又要“言必有采”。他认为思想意义必须通过形、声、情三者的中介,才能酣畅充分地表现出来。他指出:“情(思想意义)者文之经,辞(文采技巧)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此文之本源也。”形象地阐明了形式由内容必然转化而来,又将内容包涵在内的密不可分的有机整体关系。

3、作品的风格论。《体性》、《风骨》等篇,论述了文学风格问题。在《体性》篇中,刘勰指明文学作品风格的形式与作家气质有密切的关系:“各师本心,其异如面。”篇名中的“体”是指作品的风格,“性”是作家的气质。他认为,作家的内质决定其艺术创作中的艺术个性,反映到作品中就形成了艺术风格。文中他进一步论述了作家艺术个性的形成由“才”、“气”、“学”、“习”四种因素起作用,由于每个作家“才有庸俊,气有刚柔,学有深浅,习有雅郑”,因而他们的作品也风格各异。这四者,前两者是作者的先天秉赋,后两者是后天修养。指明作家要创作山有风格特色的佳作,必须在加强修养上下功夫,而不能刻意求异,生硬地在—些小技巧上下功夫,追求所谓的“风格”。

4、艺术构思论。构思是文学创作的重要环节。刘勰把艺术构思分为形象映照和想象虚构两个阶段。在《神思》中,他形象地描绘了艺术构思从观察到艺术创作的心物交融的全过程:“物以貌求,心以理应”,事物以其形貌影响到作者,作者心理上得到感悟,于是便“神与物游”。这种心与物的结合,并不只局限于直观的、现实的、被动的

反映,而是经过提炼加工,得到理性的内涵。然后作家还要联想,既可以“思接千载”、又可以“视通万里”,把眼前的事物、悟出的理性与联想到的事物融合后,再“规矩虚位,刻镂无形”,把那些本来比较抽象的思想、意义融入到现实与联想融合而成的物象之中,完成艺术创作。

诚然,《文心雕龙》用将古典的才智和韵律以文字的形式呈现得淋漓尽致,让人赏心悦目;它有关写作的具体建议直到今天仍具有无可厚非的价值;它有关文学批评的精辟见解比曹丕的《典论·论文》,陆机的“文斌”和挚虞的“文章流别论”都更具深度和广度。但是,在我看来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文心雕龙》的真正魅力所在是它向世人表达了一种文学观。这是我从未思考过的,但是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刘勰却把它那么清晰地渗透在它的作品中。刘勰的文学观,视文学为人生之根本,而人生是宇宙法理之根本。他把人生观,世界观,文学观巧妙地结合,从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和广度去审视这三者的因果循环。这一观点为中国文化和生活注入了文学的精神,具体来说就是一种人文精神。文学和文学的活动是人生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们是人文的诉求。刘勰通过对文学外因的追溯,把文学的重要性提高到宇宙法理的位置,再通过揭示文学的内因,把文学的创作提高到神圣的地位。

读有感

120303班 3212001201 陈露露

自古以来,中国对历史似乎有着一种特殊的情结。当朝代更替发生时,人们习于书写发生的一切,告诫着后来者;当纷繁的文学摇摆着跨入自觉的时代,又有了这样一些人试图寻求一种规则以便确立它日后发展的方向。这些是他们对历史的承担,于是在历史中书写了属于他们的篇章。道路漫长而沉重,因为这时的历史已不仅仅是时间的流动,而是他们的研究中烙下了深度,于是历史成了他们的思维方式——流动而有纵深感。也就是这样,他们为我们昭示着一个个必然。我想,刘勰和他的《文心雕龙》也就是这般应运而生。

出于对历史本能的关注加上以我现有的知识水平无法从更深入的方面对《文心雕龙》蔚为庞杂的体系,我将侧重于《文心雕龙》所闪烁出的历史光芒。其实粗略地读读《文心雕龙》便可发现其历史的闪光点:《文心雕龙》清晰有序的组织结构、精妙独到的理论体系无不是其历史观念的体现;对种种历史人物、历史现象做大纲式的总结和本质性的归纳也无不是其史学精神的沉淀。大任揽于斯,刘勰却将它做得如此完美,令我处于深深的惊叹中、带着不可思议甚至一种莫名的怅然。相信,没有他长年的文学、史学积累和沉淀是不可能完成这样一部具有开创意义的巨著的。其中,对人物、史事的品评,对历史和文学书写区别的论述等都吸引着我,我将就这样几方面进行阅读分析,主要从中看到刘勰他的史学观和带给我的启发.下面我将从四个方面论述给我带来的震撼.

1、文学与现实的关系。刘勰认为,作家的创作源于客观事物的感发和观照,“情以物迁,辞以情发”。强调时代的变化决定文学的发展,“文变染采世情,兴废系于时序”。他还结合从先秦到魏晋南北朝的政治、文化、风尚的发展过程,系统地分析了文学盛衰的原因,总结了三百多年的创作实际和近二百位作家的创作经验,阐明了历代文风先后继承与变革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强调作家创作时决不能忽视对自然的感悟和体验,也不能离开生活实际,闭门造车。同样,批评也不能抛开历史背景,片面地分析艺术特色。可以说,这种文学史观的建立,是《文心雕龙》对中国文学发展的一大贡献。

2、作品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在《情采》篇中,他大力提倡“为情造文”,反对“为文造情”,强调文学创作要以“述志为本”,创作的目的是表达思想感情。作品中,内容是第一位的,如果“繁采寡情,味之必厌”。但是根据“自然之道”的原则,又要“言必有采”。他认为思想意义必须通过形、声、情三者的中介,才能酣畅充分地表现出来。他指出:“情(思想意义)者文之经,辞(文采技巧)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此文之本源也。”形象地阐明了形式由内容必然转化而来,又将内容包涵在内的密不可分的有机整体关系。

3、作品的风格论。《体性》、《风骨》等篇,论述了文学风格问题。在《体性》篇中,刘勰指明文学作品风格的形式与作家气质有密切的关系:“各师本心,其异如面。”篇名中的“体”是指作品的风格,“性”是作家的气质。他认为,作家的内质决定其艺术创作中的艺术个性,反映到作品中就形成了艺术风格。文中他进一步论述了作家艺术个性的形成由“才”、“气”、“学”、“习”四种因素起作用,由于每个作家“才有庸俊,气有刚柔,学有深浅,习有雅郑”,因而他们的作品也风格各异。这四者,前两者是作者的先天秉赋,后两者是后天修养。指明作家要创作山有风格特色的佳作,必须在加强修养上下功夫,而不能刻意求异,生硬地在—些小技巧上下功夫,追求所谓的“风格”。

4、艺术构思论。构思是文学创作的重要环节。刘勰把艺术构思分为形象映照和想象虚构两个阶段。在《神思》中,他形象地描绘了艺术构思从观察到艺术创作的心物交融的全过程:“物以貌求,心以理应”,事物以其形貌影响到作者,作者心理上得到感悟,于是便“神与物游”。这种心与物的结合,并不只局限于直观的、现实的、被动的

反映,而是经过提炼加工,得到理性的内涵。然后作家还要联想,既可以“思接千载”、又可以“视通万里”,把眼前的事物、悟出的理性与联想到的事物融合后,再“规矩虚位,刻镂无形”,把那些本来比较抽象的思想、意义融入到现实与联想融合而成的物象之中,完成艺术创作。

诚然,《文心雕龙》用将古典的才智和韵律以文字的形式呈现得淋漓尽致,让人赏心悦目;它有关写作的具体建议直到今天仍具有无可厚非的价值;它有关文学批评的精辟见解比曹丕的《典论·论文》,陆机的“文斌”和挚虞的“文章流别论”都更具深度和广度。但是,在我看来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文心雕龙》的真正魅力所在是它向世人表达了一种文学观。这是我从未思考过的,但是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刘勰却把它那么清晰地渗透在它的作品中。刘勰的文学观,视文学为人生之根本,而人生是宇宙法理之根本。他把人生观,世界观,文学观巧妙地结合,从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和广度去审视这三者的因果循环。这一观点为中国文化和生活注入了文学的精神,具体来说就是一种人文精神。文学和文学的活动是人生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们是人文的诉求。刘勰通过对文学外因的追溯,把文学的重要性提高到宇宙法理的位置,再通过揭示文学的内因,把文学的创作提高到神圣的地位。


相关文章

  • [文心雕龙新书通检]及其作者之谜
  • <文心雕龙新书通检>及其作者之谜 [摘要]<文心雕龙新书通检>是一部大十六开本的索引式工具书,正文429页,外加<凡例>.<法文拼音检字><英文拼音检字>目录36页,共计465页. ...查看


  • _文心雕龙_定势_之_势_现代研究综述
  • "势"○桓晓虹:<文心雕龙·定势>之现代研究综述 <文心雕龙·定势>"势"之 现代研究综述 □ 桓晓虹 <文心雕龙·定势>"势"摘要:摘要:对之 ...查看


  • 以_文心雕龙_为基础建构中国文学理论体系
  • 以<文心雕龙>为基础建构 中国文学理论体系 黄维樑 很多中华学者析评文学作品时,一面倒只用西方的文学理论.他们不理会中国古代的文论,甚至认为中国古代文论重直觉.欠分析.无体系,因而加以贬抑.另外,一些中国古代文论学者,则在回顾与 ...查看


  • [文心雕龙]的英译
  • 摘 要:西方世界对<文心雕龙>的了解可以追溯到19世纪但真正的翻译却不过半个世纪的历史.<文心雕龙>在英语世界的传播促进了中国古代文论在西方的传播与接受,对于推动中外学界关于<文心雕龙>研究的交流与合作具 ...查看


  • 读书手抄报内容:[文心雕龙]
  • <文心雕龙>是中国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创作的一部文学理论著作,成书于公元501-502年(南朝齐和帝中兴元.二年)间.它是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第一部有严密体系的."体大而虑周"(章学诚<文史通义·诗话篇& ...查看


  • 我爱读书手抄报:[文心雕龙]
  • <文心雕龙>是中国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创作的一部文学理论著作,成书于公元501-502年(南朝齐和帝中兴元.二年)间.它是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第一部有严密体系的."体大而虑周"(章学诚<文史通义·诗话篇& ...查看


  • 以[文心雕龙札记.风骨]篇论"风骨"
  • 摘 要:"风骨"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可以称得上是十分重要的批评语汇,以现有的文献资料来看,刘勰是第一个把此语运用到文章品评领域的人.<文心雕龙札记>是黄季刚先生讲述刘勰力作――<文心雕龙>的课堂讲义 ...查看


  • _文心雕龙_养气_篇主旨辨
  • 第26卷 第4期 2011年8月 天 中 学 刊 Vol. 26 No. 4 Journal of Tianzhong Aug. 2011 <文心雕龙·养气>篇主旨辨 刘隽一 (中国传媒大学 文学院,北京 100024) 摘 要 ...查看


  • [宗经]与[文心雕龙]的理论体系
  • 作者:詹福瑞 河北大学学报:哲社版 1995年04期 <文心雕龙>的前五篇是书的总论,<宗经>为总论之一.<文心雕龙·序志>篇说:"盖文心之作,本乎道,师乎圣,体乎经,酌乎纬,变乎骚,文之枢纽,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