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作学考试复习资料

基本原理,第一节,第四节

作物布局,设计,原理

复种 方式

间种 增产原理

轮作与连作 茬口相关理论

土壤耕作 全部(40%)

风蚀 水蚀

耕作学:研究和建立合理耕作制度的理论及其技术体系的科学

耕作制度:也称农作制,是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的农作物种植制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养地制度的综合技

术体系,即包括种植制度与养地制度两部分

养地制度:指与种植制度相适应的,以提高土地资源这一主要要素生产力为内容的一系列技术措施。包括土

地培肥,土壤耕作,水土保持,农田防护,农田基本建设等

种地制度: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的作物组成(构成),配置,熟制与种植方式的综合

作物布局:指一个地区或农业生产单位对作物的结构与配置的总称

间作:在同一块田地上同一生长期内,分行或分带相间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

套作:在前季作物生长后期的株行间播种或移栽后季作物的种植方式

轮作:在同一田地上有顺序的轮换种植不同作物的种植方式

连作:在同一田地上连年种植相同作物的种植方式

复种:指在同一块土地上一年内接连种植二季或二季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

土壤耕作:通过农机具的机械力量作用于土壤调整,耕作层和地面状况以调节土壤水分、空气、温度和养

分的关系,为作物播种、出苗和生长发育提供适宜的土壤环境的农业技术措施

土壤耕性:土壤在耕作时反映出来的特性,它是土壤物理性与物理机械性等的综合表现

土地生产潜力:土地在资源存在于人为影响可能范围内应实现的生产能力

风蚀:土壤颗粒被风吹失、移动、降落,破坏土壤的过程

水蚀:土壤微粒在水的作用下可产生垂直或沿地表的横向运动

酥脆阶段:当土壤水分逐渐增加,土粒四周形成水膜,但膜不厚,土粒不易滑动,胶结物质因遇水胶结力

减弱,这时土壤酥脆易散,塑性很小,不会因耕作将土挤紧,耕地时犁易入地,结持力小,所以耕作阻力小,土壤易散碎,为耕地适期。这时土壤含水量约为田间持水量的40-60%,感观表现为地表干湿相宜,松软,脚踢表土易碎,抓一把5-10cm处的土,能手握成团,但不出水,手无湿印,落地即散

一、建立合理的耕作制度的目的

1 通过合理的配比光、温、水、土、生物等自然资源以及人力、物力、财力、信息等社会因素,提高单位土壤资源利用率,增加农业产量,满足社会需求

2 调整农业结构,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

3 科学利用资源,保护改善环境,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农业生产的特点

1 强烈的地域性——光温水汽等造成

有地带性和非地带性两方面因素造成——光温水等的差异

2 明显的季节性——定性和定量

农业自然资源——热量、光照、水分等呈现明显的季节变化

农业生产依照季节变化,使作物生产与季节相适应,通过配置不同类型的植物种群,不失时机的合理搭配以充分利用全年的光照、水分条件,提高土地利用率

3 生产的连续性

高需求 人类对农产品的需求是连续的

种子的生命力(寿命)要求 农产品本身的要求

农业生产要瞻前顾后统观全局

4 资源的分散性

5 经营的综合性

三、农业生存的三个车间(农业主产体系及其形成)

1 植物生产

(1)贮藏能量和物质的基本生产车间

(2)第一车间的结构、规模及其生产力,决定后续部门的结 构与功能

(3)植物生产包括森林培育,草地经营以及农作物和饲料生产等三方面

2 动物生产

(1)动物将植物产品转化为人类的食物效能约2-18%

(2)动物转化吸收的营养物质仅占采食饲料、饲草的16-29%。其余则以粪便及其他排泄物的形式排

出体外,采食的能量部分约33%用于呼吸,用于建成躯干的能量约18-36%,而31-49%的能量随粪便排出体外

3 土壤管理是农业的转化车间

(1)动物转化吸收的营养物质仅占采食的16-29%,粪便的能量约为31-49%

(2)通过微生物的作用将动物的粪便,植物的残体分解,同时为生存在土壤的多种微生物及其他原

生生物提供生命物质与能量,并最终使有机物质无机化,重又为植物所利用

四、 作物布局的内容与步骤(作物布局设计所需查清的条件)书本42

1 查清环境条件

(1)热量条件:≧0℃积温,≧10℃ 积温,年平均温度,最冷月平均温度,最热月平均温度,无霜期、

冬季最低温

(2)水分条件:年降水量与变率、各月降水量、干燥度 、空气相对湿度、地表径流量、地下水

(3)光照条件:全年与各月辐射量,年日照日数

(4)地貌:海拔高度、大地貌(山、盆地、高原)、小地貌(平原、洼地)、坡度、坡向

(5)土地条件:总面积、土地利用面积、耕地面积、水田、水浇地与旱地面积、人地比

(6)土壤条件:土壤类型、土层厚度、平坦度、质地、土壤PH、有机质含量、NPK含量、土壤水分条

2 明确对产品的需要

3 农作物生态适应性的确定

4 种植适宜区的划分

5 作物生产基地和商品基地的确定

6 作物组成的确定

五、粮食作物布局 书本53

1 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的广大南方地区,稻谷为主

2 华北以冬小麦、玉米为主

3 东北以大豆、水稻、玉米为主

4 西南以春小麦、玉米、杂粮为主

5 青藏高原则以青稞、豌豆、春麦为主

六、复种—— 一年三熟制 书本98

1 冬季双季稻三熟制:麦-稻-稻、油菜-稻-稻、蚕豆(豌豆)-稻-稻、绿肥-稻-稻

2 小麦(或大麦、元麦)-双季稻

3 两旱一水三熟制:小麦/玉米-水稻、小麦-大豆或花生-稻、小麦-早稻-泥豆、小麦-稻-花生 4 热三熟制:甘薯-稻-稻、花生-稻-稻

5 旱地三熟制:小麦/玉米/甘薯

七、为什么间(混)、套作能够实现密植效应,而又不出现过密的弊害呢?

答:主要原因是:分层用光、侧面用光、异质用光

1 分层用光:透光能充分、经济的利用光能,高位作物与矮位作物间(混)套作,对比单位。首先是全

田群体结构高矮相错,相当于单作物种植时的伞状结构,改变了单一群体的平面受光状态,而为分层用光。

当早晚太阳高度角小时,高度作物的叶片可以最大限度的吸收太阳辐射,矮位作物多接受高位作物对

太阳光的反射光,而中午太阳高度角大时,能变高位作物减少向空中反射,强光能够多的透射到下层,为矮位作物的水平叶所截获利用,减少漏光,使更多叶片处于中等光下。

2 高位作物与矮位作物间(混)套作,高位作物除了能截获从上面射来的光线外,还增加了侧面受光,

侧面受光可增加高位作物中下部叶片的受光面积,改单作的平面用光为立体用光,同时光线由射到平面上改射到侧面上,使受光面积由小变大,由强光变为中等光,也提高了对光能的经济利用

3 采用喜光作物与耐荫作物合理搭配,还可以在采光上起到异质互补的作用,充分用光

4 通风能改善CO2的供应

采用高矮作物间套作,矮位作物的生长带成了高位作物通风送光的“走廊”,有利于空气流通,加速

CO2的交流,并可减少群体内阻力和缩小叶表面边界层的厚度,减少输送的阻力,加强扩散。

八、间套作增益原理

1 空间上的互补与竞争

(1)作物群体内先分布的基本规律

(2)空间上的互补a合理的间(混)、套种b密植效应

2 是间上的互补与竞争

3 地下养分、水分的互补与竞争

4 生物间的互补与竞争

九、不同作物对连作的反应

(一) 忌连作的作物

1 茄科的马铃薯、烟草、番茄,葫芦科的西瓜、甜菜、亚麻等 。连作时,作物生长严重受

阻,植株矮小。发有异常,减产严重甚至绝收。

原因:一些特殊病害和根系分泌物对作物有害,隔五六年

2 禾本科陆稻,豆科豌豆、大豆、蚕豆、菜豆,麻类大麻、黄麻,向日葵,辣椒

原因:病虫害所致,间隔三四年

(二)

(三) 耐短期连作作物 :甘薯、紫云英、苕子 耐连作作物 :水稻、甘蔗、玉米、麦类以及棉花等(耐一二百年)

十 、 各类作物茬口特性 书本145

(一)禾谷类:

1 禾谷类作物的有机物总生产量比豆类作物要多

2 禾本科作物收获时比豆类作物落叶少,其数量一般约为总干重的10%左右

3 禾本科作物的残茬和根的C/N比率较豆科作物薯类高,分解较慢

4 禾本科作物的残茬和根系对20-30cm的表层土壤理化性质有较强的影响

5 禾本科作物属于耗地作物,需要从土壤中吸收大量的N、P等营养元素,只有5-12%由残茬和根

归还土壤,多数被籽实和秸秆带走离开农田

6 禾谷类根系分泌物一般对其他作物无害,根茬容易清除,特殊病虫少。

(二)豆类作物

1 豆科作物能增加和补充土壤中生物N的积累,对保持农田的N平衡有很大的作用

2 粒用豆类作物的有机物生产总量少于禾谷类和薯类作物,但在整地生育期间,落叶可以留给土壤

较多,这对茬地土壤带来良好的影响

3 豆类作物生产的有机物残留给土壤的比率约占有机物生产量的30-40%,比禾本作物的比率大 4 豆科作物对土壤表层作用的同时,对下层土壤的理化性状和微生物状况都可以发生一定的影响 5 大豆根系的C/N比较小,易于腐解,在老根腐解得过程中,随腐解随被附近的土壤吸收,留出根

的孔道。形成不同粒级的水稳性团粒,比玉米、谷子多。

6豆科作物吸收N养分的数量一般比禾本科作物要少

十一、土壤耕作的机械作用

1 松辟土壤(增加土壤孔隙度)

2 翻轮土壤

3 混拌土壤

4 平整地面

5 压紧土壤

6 开沟培垄,挖坑堆土,打埂做畦

十二、 土壤蒸发三阶段

第一阶段:为地表气化或毛管水运动阶段

当土壤湿度在饱和含水量至田间持水量之间时,蒸发速度接近一常数,这时土壤水分(理处)过

多,应采取排水和散墒措施。

当土壤含水量逐渐减少,达到田间持水量60-70%,即毛管断裂含水量时,这时蒸发速度由恒速转

为急速下降,这时水分状况对作物生长最有利,也是保墒的关键时刻。土壤耕作措施主要是切断毛细管,使地表表面形成疏松的干土覆盖

第二阶段:是土壤液态水和气态水综合运行阶段

这时采用压紧土壤的措施,减少气态水的损失,同时地表也要有干土覆盖,以切断通向地表的毛

细管

第三阶段:是气态水运行或土体内气化阶段

十三、降水和蒸发在一年中有规律的变化,使土壤水分也有明显变化,(图略)

可分为以下阶段:

第一阶段:冬季增墒聚墒阶段

由于夏秋季雨水下渗和秋季耕作保墒,冬季前土壤水分比较 充足,入冬以后,土壤自土层向下层结

冻,结冻得深度由于年份和地区的不同,一般为15-50cm

第二阶段:早春反浆保墒阶段

早春气温回暖,冻层的上下两头同时融化,中间的20-30cm的土层解冻最迟,表层经过结冻集聚的水

分化冻后不能下渗而保存在原处造成土壤泥泞湿润,这时称为反浆期。可通过涝地耙地等防止水分蒸发

第三阶段:夏季蓄墒收墒阶段

七八月份进入雨季,土壤水分因降雨而得到补充,是蓄墒期,此时期应采取深松等耕作措施增加土壤

蓄水

第四阶段:秋末保墒阶段

这时降水量减少,但土壤墒情尚好,若采用适当的耕作措施,就可以使土壤水分满足秋播或春播的需

十四、耕法

1 旱田主要方法:a平翻耕法b东北地区垄作耕法c深松耕法

2 水田主要方法:a平翻耕法b旋耕耕法c深松耕法

耕法:(1)有几项有机配合的耕作措施所组成的耕作技术组合

(2)以一定的理论为指导的,创造的特耕层构造的耕作技术组合

十五、东北地区传统垄作耕法评价

1 垄作耕法具有垄耕的地面状态,四种不同松紧程度的耕层构造和波状封闭式的犁底层

2 垄作耕法的地面状态及耕层结构有利于一般的防旱和防涝

3 按现实垄距,垄高情况,垄体表面积比同行距的平作增加33%。同时,方头垄一天中与太阳终有垂

直入射角,因此白天垄体的温度高于平作,而晚间散热面较大,土壤温度低于平作的

4 原垄有利于有机质有积累

十六、平翻耕法的评价

十七深松耕法的评价

十八、影响水蚀的主要因素

1 降雨因素

2 土壤因素

3 地形因素

4 植被因素

十九、影响风蚀的主要因素

1 土壤侵蚀因素的大小:主要是土壤颗粒大小

2 垄体粗糙度因素

3 气候因素

4 田块块度因素

5 植被覆盖因素

基本原理,第一节,第四节

作物布局,设计,原理

复种 方式

间种 增产原理

轮作与连作 茬口相关理论

土壤耕作 全部(40%)

风蚀 水蚀

耕作学:研究和建立合理耕作制度的理论及其技术体系的科学

耕作制度:也称农作制,是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的农作物种植制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养地制度的综合技

术体系,即包括种植制度与养地制度两部分

养地制度:指与种植制度相适应的,以提高土地资源这一主要要素生产力为内容的一系列技术措施。包括土

地培肥,土壤耕作,水土保持,农田防护,农田基本建设等

种地制度: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的作物组成(构成),配置,熟制与种植方式的综合

作物布局:指一个地区或农业生产单位对作物的结构与配置的总称

间作:在同一块田地上同一生长期内,分行或分带相间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

套作:在前季作物生长后期的株行间播种或移栽后季作物的种植方式

轮作:在同一田地上有顺序的轮换种植不同作物的种植方式

连作:在同一田地上连年种植相同作物的种植方式

复种:指在同一块土地上一年内接连种植二季或二季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

土壤耕作:通过农机具的机械力量作用于土壤调整,耕作层和地面状况以调节土壤水分、空气、温度和养

分的关系,为作物播种、出苗和生长发育提供适宜的土壤环境的农业技术措施

土壤耕性:土壤在耕作时反映出来的特性,它是土壤物理性与物理机械性等的综合表现

土地生产潜力:土地在资源存在于人为影响可能范围内应实现的生产能力

风蚀:土壤颗粒被风吹失、移动、降落,破坏土壤的过程

水蚀:土壤微粒在水的作用下可产生垂直或沿地表的横向运动

酥脆阶段:当土壤水分逐渐增加,土粒四周形成水膜,但膜不厚,土粒不易滑动,胶结物质因遇水胶结力

减弱,这时土壤酥脆易散,塑性很小,不会因耕作将土挤紧,耕地时犁易入地,结持力小,所以耕作阻力小,土壤易散碎,为耕地适期。这时土壤含水量约为田间持水量的40-60%,感观表现为地表干湿相宜,松软,脚踢表土易碎,抓一把5-10cm处的土,能手握成团,但不出水,手无湿印,落地即散

一、建立合理的耕作制度的目的

1 通过合理的配比光、温、水、土、生物等自然资源以及人力、物力、财力、信息等社会因素,提高单位土壤资源利用率,增加农业产量,满足社会需求

2 调整农业结构,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

3 科学利用资源,保护改善环境,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农业生产的特点

1 强烈的地域性——光温水汽等造成

有地带性和非地带性两方面因素造成——光温水等的差异

2 明显的季节性——定性和定量

农业自然资源——热量、光照、水分等呈现明显的季节变化

农业生产依照季节变化,使作物生产与季节相适应,通过配置不同类型的植物种群,不失时机的合理搭配以充分利用全年的光照、水分条件,提高土地利用率

3 生产的连续性

高需求 人类对农产品的需求是连续的

种子的生命力(寿命)要求 农产品本身的要求

农业生产要瞻前顾后统观全局

4 资源的分散性

5 经营的综合性

三、农业生存的三个车间(农业主产体系及其形成)

1 植物生产

(1)贮藏能量和物质的基本生产车间

(2)第一车间的结构、规模及其生产力,决定后续部门的结 构与功能

(3)植物生产包括森林培育,草地经营以及农作物和饲料生产等三方面

2 动物生产

(1)动物将植物产品转化为人类的食物效能约2-18%

(2)动物转化吸收的营养物质仅占采食饲料、饲草的16-29%。其余则以粪便及其他排泄物的形式排

出体外,采食的能量部分约33%用于呼吸,用于建成躯干的能量约18-36%,而31-49%的能量随粪便排出体外

3 土壤管理是农业的转化车间

(1)动物转化吸收的营养物质仅占采食的16-29%,粪便的能量约为31-49%

(2)通过微生物的作用将动物的粪便,植物的残体分解,同时为生存在土壤的多种微生物及其他原

生生物提供生命物质与能量,并最终使有机物质无机化,重又为植物所利用

四、 作物布局的内容与步骤(作物布局设计所需查清的条件)书本42

1 查清环境条件

(1)热量条件:≧0℃积温,≧10℃ 积温,年平均温度,最冷月平均温度,最热月平均温度,无霜期、

冬季最低温

(2)水分条件:年降水量与变率、各月降水量、干燥度 、空气相对湿度、地表径流量、地下水

(3)光照条件:全年与各月辐射量,年日照日数

(4)地貌:海拔高度、大地貌(山、盆地、高原)、小地貌(平原、洼地)、坡度、坡向

(5)土地条件:总面积、土地利用面积、耕地面积、水田、水浇地与旱地面积、人地比

(6)土壤条件:土壤类型、土层厚度、平坦度、质地、土壤PH、有机质含量、NPK含量、土壤水分条

2 明确对产品的需要

3 农作物生态适应性的确定

4 种植适宜区的划分

5 作物生产基地和商品基地的确定

6 作物组成的确定

五、粮食作物布局 书本53

1 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的广大南方地区,稻谷为主

2 华北以冬小麦、玉米为主

3 东北以大豆、水稻、玉米为主

4 西南以春小麦、玉米、杂粮为主

5 青藏高原则以青稞、豌豆、春麦为主

六、复种—— 一年三熟制 书本98

1 冬季双季稻三熟制:麦-稻-稻、油菜-稻-稻、蚕豆(豌豆)-稻-稻、绿肥-稻-稻

2 小麦(或大麦、元麦)-双季稻

3 两旱一水三熟制:小麦/玉米-水稻、小麦-大豆或花生-稻、小麦-早稻-泥豆、小麦-稻-花生 4 热三熟制:甘薯-稻-稻、花生-稻-稻

5 旱地三熟制:小麦/玉米/甘薯

七、为什么间(混)、套作能够实现密植效应,而又不出现过密的弊害呢?

答:主要原因是:分层用光、侧面用光、异质用光

1 分层用光:透光能充分、经济的利用光能,高位作物与矮位作物间(混)套作,对比单位。首先是全

田群体结构高矮相错,相当于单作物种植时的伞状结构,改变了单一群体的平面受光状态,而为分层用光。

当早晚太阳高度角小时,高度作物的叶片可以最大限度的吸收太阳辐射,矮位作物多接受高位作物对

太阳光的反射光,而中午太阳高度角大时,能变高位作物减少向空中反射,强光能够多的透射到下层,为矮位作物的水平叶所截获利用,减少漏光,使更多叶片处于中等光下。

2 高位作物与矮位作物间(混)套作,高位作物除了能截获从上面射来的光线外,还增加了侧面受光,

侧面受光可增加高位作物中下部叶片的受光面积,改单作的平面用光为立体用光,同时光线由射到平面上改射到侧面上,使受光面积由小变大,由强光变为中等光,也提高了对光能的经济利用

3 采用喜光作物与耐荫作物合理搭配,还可以在采光上起到异质互补的作用,充分用光

4 通风能改善CO2的供应

采用高矮作物间套作,矮位作物的生长带成了高位作物通风送光的“走廊”,有利于空气流通,加速

CO2的交流,并可减少群体内阻力和缩小叶表面边界层的厚度,减少输送的阻力,加强扩散。

八、间套作增益原理

1 空间上的互补与竞争

(1)作物群体内先分布的基本规律

(2)空间上的互补a合理的间(混)、套种b密植效应

2 是间上的互补与竞争

3 地下养分、水分的互补与竞争

4 生物间的互补与竞争

九、不同作物对连作的反应

(一) 忌连作的作物

1 茄科的马铃薯、烟草、番茄,葫芦科的西瓜、甜菜、亚麻等 。连作时,作物生长严重受

阻,植株矮小。发有异常,减产严重甚至绝收。

原因:一些特殊病害和根系分泌物对作物有害,隔五六年

2 禾本科陆稻,豆科豌豆、大豆、蚕豆、菜豆,麻类大麻、黄麻,向日葵,辣椒

原因:病虫害所致,间隔三四年

(二)

(三) 耐短期连作作物 :甘薯、紫云英、苕子 耐连作作物 :水稻、甘蔗、玉米、麦类以及棉花等(耐一二百年)

十 、 各类作物茬口特性 书本145

(一)禾谷类:

1 禾谷类作物的有机物总生产量比豆类作物要多

2 禾本科作物收获时比豆类作物落叶少,其数量一般约为总干重的10%左右

3 禾本科作物的残茬和根的C/N比率较豆科作物薯类高,分解较慢

4 禾本科作物的残茬和根系对20-30cm的表层土壤理化性质有较强的影响

5 禾本科作物属于耗地作物,需要从土壤中吸收大量的N、P等营养元素,只有5-12%由残茬和根

归还土壤,多数被籽实和秸秆带走离开农田

6 禾谷类根系分泌物一般对其他作物无害,根茬容易清除,特殊病虫少。

(二)豆类作物

1 豆科作物能增加和补充土壤中生物N的积累,对保持农田的N平衡有很大的作用

2 粒用豆类作物的有机物生产总量少于禾谷类和薯类作物,但在整地生育期间,落叶可以留给土壤

较多,这对茬地土壤带来良好的影响

3 豆类作物生产的有机物残留给土壤的比率约占有机物生产量的30-40%,比禾本作物的比率大 4 豆科作物对土壤表层作用的同时,对下层土壤的理化性状和微生物状况都可以发生一定的影响 5 大豆根系的C/N比较小,易于腐解,在老根腐解得过程中,随腐解随被附近的土壤吸收,留出根

的孔道。形成不同粒级的水稳性团粒,比玉米、谷子多。

6豆科作物吸收N养分的数量一般比禾本科作物要少

十一、土壤耕作的机械作用

1 松辟土壤(增加土壤孔隙度)

2 翻轮土壤

3 混拌土壤

4 平整地面

5 压紧土壤

6 开沟培垄,挖坑堆土,打埂做畦

十二、 土壤蒸发三阶段

第一阶段:为地表气化或毛管水运动阶段

当土壤湿度在饱和含水量至田间持水量之间时,蒸发速度接近一常数,这时土壤水分(理处)过

多,应采取排水和散墒措施。

当土壤含水量逐渐减少,达到田间持水量60-70%,即毛管断裂含水量时,这时蒸发速度由恒速转

为急速下降,这时水分状况对作物生长最有利,也是保墒的关键时刻。土壤耕作措施主要是切断毛细管,使地表表面形成疏松的干土覆盖

第二阶段:是土壤液态水和气态水综合运行阶段

这时采用压紧土壤的措施,减少气态水的损失,同时地表也要有干土覆盖,以切断通向地表的毛

细管

第三阶段:是气态水运行或土体内气化阶段

十三、降水和蒸发在一年中有规律的变化,使土壤水分也有明显变化,(图略)

可分为以下阶段:

第一阶段:冬季增墒聚墒阶段

由于夏秋季雨水下渗和秋季耕作保墒,冬季前土壤水分比较 充足,入冬以后,土壤自土层向下层结

冻,结冻得深度由于年份和地区的不同,一般为15-50cm

第二阶段:早春反浆保墒阶段

早春气温回暖,冻层的上下两头同时融化,中间的20-30cm的土层解冻最迟,表层经过结冻集聚的水

分化冻后不能下渗而保存在原处造成土壤泥泞湿润,这时称为反浆期。可通过涝地耙地等防止水分蒸发

第三阶段:夏季蓄墒收墒阶段

七八月份进入雨季,土壤水分因降雨而得到补充,是蓄墒期,此时期应采取深松等耕作措施增加土壤

蓄水

第四阶段:秋末保墒阶段

这时降水量减少,但土壤墒情尚好,若采用适当的耕作措施,就可以使土壤水分满足秋播或春播的需

十四、耕法

1 旱田主要方法:a平翻耕法b东北地区垄作耕法c深松耕法

2 水田主要方法:a平翻耕法b旋耕耕法c深松耕法

耕法:(1)有几项有机配合的耕作措施所组成的耕作技术组合

(2)以一定的理论为指导的,创造的特耕层构造的耕作技术组合

十五、东北地区传统垄作耕法评价

1 垄作耕法具有垄耕的地面状态,四种不同松紧程度的耕层构造和波状封闭式的犁底层

2 垄作耕法的地面状态及耕层结构有利于一般的防旱和防涝

3 按现实垄距,垄高情况,垄体表面积比同行距的平作增加33%。同时,方头垄一天中与太阳终有垂

直入射角,因此白天垄体的温度高于平作,而晚间散热面较大,土壤温度低于平作的

4 原垄有利于有机质有积累

十六、平翻耕法的评价

十七深松耕法的评价

十八、影响水蚀的主要因素

1 降雨因素

2 土壤因素

3 地形因素

4 植被因素

十九、影响风蚀的主要因素

1 土壤侵蚀因素的大小:主要是土壤颗粒大小

2 垄体粗糙度因素

3 气候因素

4 田块块度因素

5 植被覆盖因素


相关文章

  • 高考备考资料精编_如何分析高考阅读题散文标题的作用
  • 如何分析高考阅读题散文标题的作用 安徽学业水平考试 0420 0757 如何分析散文标题的作用 常言道: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散文标题在文章中有何作用,如何把握散文 标题,解答试题呢? 1.点明写作对象的特点和多层含义 楚岩<老屋> ...查看


  • 2015年湖南教师资格证考试:历史学科知识点总结(一)
  • 2015年湖南教师资格证考试:历史学科知识点总结(一) 知识点整理(一) 1.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是夏;我国的早期国家政治制度起源于夏朝. 2.原始社会后期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所取代. 3.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周朝在政 ...查看


  • 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考试题
  • <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T 166-2004) 考试题 一.填空题 1. <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T 166-2004)中--是指用于 种植各种粮食作蔬菜.水果.纤维和糖料作物.油料作物及农区 森林. ...查看


  • 高一地理必修二期中考试模拟试题(二)
  • 期中考试模拟试题(二) 中牟一高 一.单选题 第十三届国际蔬菜科技博览会于2012年4月20日在山东寿光开幕.寿光种植的反季节蔬菜每年冬天都供不应求,市场面向全国的大小城市甚至世界其他地区.据此回答第1题. 1.寿光反季节蔬菜大棚主要是改善 ...查看


  • 绵阳市高中2013级第一次诊断性考试
  • 绵阳市高中2013级第一次诊断性考试 文科综合历史部分 第I 卷(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 一项考古统计表明,我国新石器时代稻谷遗存120余处,其中长江流域90余处, 黄河 流域12处, ...查看


  • 水土流失与荒漠化动态监测考试资料
  • 1 水土流失与荒漠化监测:通过对影响水土环境质量因素的代表值的测定,确定水土环境被破坏程度及其变化趋势. 2 环境质量评价:对环境品质的优劣给予定量或定性的描述. 3 环境影响评价:对拟议中建设项目,区域开发计划和国家政策实施后可能对环境产 ...查看


  • 灌溉排水工程期末考试题预测
  • 1. 改变和调节地区水情的措施:蓄水保水措施:调水排水措施 2. 农田水存在基本形式:大气水:地面水:地下水:土壤水 3. 液态水按其运动特征分为:吸着水:毛管水:重力水 4. 农田水消耗包括:植株蒸腾:株间土壤蒸发:深层渗漏 5. 田间渠 ...查看


  • 工程师考试 第四部分水土保持
  • 第四部分 水土保持 大纲: 一.基础知识 1.掌握土壤侵蚀的概念.类型.特点及影响因素 2.掌握土地资源类型,熟悉土地评价的程序和方法 二.水土保持规划及措施 1.掌握水土保持综合调查的内容及方法 2.掌握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区的划分标准及防治 ...查看


  • 土地利用规划-考试内容
  • 名词解释: 1. 土地利用规划:对一定区域未来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是依据区域社会经济发 展和土地的自然历史特性在时空上进行土地资源分配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综合技术经济措施. 2.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一定规划区域内,根据当地自然和社会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