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心理健康教育主题活动设计

班级心理健康教育主题活动设计

专题名称:对父母,你的理解尊重有多少?

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父母的辛苦,亲子交往的障碍的原因,学会体谅父母,掌握与父母交往的技巧。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亲身的体验,课堂上表演和师生交流的课堂活动,达成教学目标的实现。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课堂活动感悟父母的艰辛和对子女的一片深情,激发他们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感激之情。

二、 学生背景和教学背景分析

当代中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发展,在学习、生活、自我意识等方面会产生各种心理问题。有些问题如不及时解决,会对学生的健康产生不良影响,严重的会使学生出现行为障碍或人格缺陷。

家庭是孩子最初生长的摇篮,家长是孩子社会化进程中的首期教育者。家长在养育儿女的过程中含辛茹苦,可谓费尽了心思。但是,作为孩子未必能够理解体会家长的苦心。

亲子交往指的是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亲子关系十分久远、普遍而且极为稳定;由于亲子关系具有不可改变的血缘关系,所以亲子关系中的父母和孩子双方是不能选择和改变的;在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过程中,亲子关系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影响因素。

学生怎样才能够掌握与家人保持良好的交往,是心理活动课的内容之一,教会学生如何理解亲人、体谅父母、承担家庭责任等等。本课就是给学生创设一个能够倾心与教师交谈,谈出自己真实想法的气围,在这种气围中,让学生自己亲身体验到父母的难处,体验到自己应该理解和体贴父母,从而达到学生能够自己反思自己的过失,为建设自己美好、温馨的家园贡献自己一份力量。.

三、 教学重点:

让学生了解亲子交往的现状,初步掌握与父母沟通的技巧和方法。

四、 教学难点:

让学生了解父母的艰辛,学会体谅父母、理解父母,掌握与父母交往的方法和技巧。

五、 教学时间及课时安排:共2课时(45+45分钟)

六、 教学特色:

以点带面,层层深入,通过情境创设、角色扮演、问题讨论等形式让学生了解父母对孩子艰辛付出,懂得与父母相处之道,增进学生与家长之间的感情

七、 教学形式:

情境创设;角色扮演;问题讨论;

八、 授课对象:高中一年级

九、 准备工作:

确定活动场所,摆置桌椅;确定几个学生参与情景创设,排练;

十、 教学流程(每一环节要标明清楚,注明需要花费的时间):

(一)、话题导入 (15分钟)

主持人上台:

甲:世界上有一种琐碎的爱,她的名字叫母爱。

阴雨时节,一把雨伞送来了她的深情,

傍晚时分,一杯牛奶送来了她的关怀,

琐碎之中,爱在荡漾,爱在澎湃

乙:世界上有一种宽容的爱,它的名字叫父爱。

像高山似大海,它包容着一切。

多么宽容的父爱,多么博大的襟怀。

甲:“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在这些诗句中,

我们感受到的是父母千丝万缕的牵挂和慈爱。

乙:这节课我们主要谈论亲情的问题,是与亲子交往相关的内容,亲子交往是指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交往,

亲子关系指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我们生活在同一屋檐下,只有心与心的交流与沟通,才能成为相携相伴的朋友,才会共撑一片爱的天空,才能共建温馨的家园„„

甲:我们爱父母,父母爱我们,可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和父母的关系就不说那么和谐,好像有一条无形的

沟阻碍着我们与父母的交往,甚至还有争吵和怨恨。

下面有发生在我们生活中的两组镜头,请同学们出来表演。

镜头一:周末放假在家,女儿的异性同学来电话,爸爸追问不休,女儿觉得很烦,与父亲发生矛盾„„ 镜头二:周末逛街,儿子想要买一件漂亮的衣服,但妈妈不同意,和母亲发生矛盾„„(10’)

甲:同学们的表演很精彩也很有创造性(创意),非常好。谢谢你们!

乙:现在,请刚才扮演父母角色的同学谈谈感受,和大家分享。

请扮演子女角色的同学谈谈体会。

请同学们谈谈看了表演后的感受。(15’)

(二)、活动进行

(1)体验冲突的表现:

这些冲突很多同学可能会感到很熟悉,甚至可能曾发生在我们自己身上,下面请大家想想自己亲子交往的现状,将亲子冲突写在纸条上,思考出现冲突、矛盾的原因有哪些?

要求:1、语句必须简洁,写最关键的几句即可。

2、写出某一次具体的,给你印象最深的亲子冲突事件,当时是什么冲突?发生冲突的原因?

3、亲子双方的观点是什么?

请同学们分享。(25’)

(2)分析冲突的原因:

请看一段材料:

1、父母的期望值过高,以及对孩子的过分关注,而且以自己认为的方式和道理来教育孩子,导致孩子的逆反心理。

2、青春期特定时期的特定心理,强烈的自我心理与逆反心理,对父母观点的不认同。

我们希望父母改变其教育方式,比如他们应该相信我们,应该降低自己的期望值,不要把自己的

意愿强加到我们的身上,应该尊重我们的一些意愿和要求,但是,我们还应该注意到父母与子女说处于一种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子女的行为对父母的教养态度和家庭氛围产生很多的影响。

这是从理论上说明了出现亲子交往问题的原因。

(3)解决冲突的办法

1、感受父/母爱

我相信每个人做事都有自己的立场和动机,是吗?从同学们的发言中我发现,当与父母发生冲突的时候,许多同学说这样表述的:“因为父母怎样怎样,所以我„„”或“如果父母怎样怎样,就„„”,感觉怎样呢?

感觉总是从父母身上找问题,这样的结果是,当亲子冲突出现后,我们会觉得自己无力去改变,会有很大的无力感。

讨论:请同学们换个角度看问题: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从父母角度看问题,将自己亲子关系的烦恼再看看,会有什么不同的感受?请对此发表看法。(讨论:33’;发表看法:40’)

要求:(1)、对刚才写的那次冲突进行分析,当时自己的观点和态度怎样?

(2)、换个角度(角色)后的观点和感受。觉得当时父母有无道理?

同一件事,从不同的角度看,原来情绪会完全不一样!

同学们讲的让我很感动,这让我想起了曾经看过的一个伟大的母爱的故事:

在电视上曾看过这么一个故事:

有一家人,儿媳嫌婆婆老了,眼睛又不好,不中用了。就让丈夫把他母亲送出去„„

第二天一早,儿子对母亲说:“妈,我背您出去走走„„”

儿子背着母亲走进了一片大森林里,走啊走啊。。眼看快晌午了„„

儿子把母亲放到一棵大树旁边,说:“妈,您先坐会,我一会就回来。”说完,就要走„„

这时,母亲说:“儿啊,我知道你想作什么„„但这大森林里你很难走出去的,所以我在沿路上

折了树枝作为记号,回去的时候看着别走丢了„„”(45’下课)

听了有什么感受?(8’)

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说出自己成长过程中最让自己感动的父母的爱的事情,和大家分享。

2、怎样与父母相处(妥善处理亲子关系)

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父母为我们付出了许多许多,我们回报的却很少,现在我们可以做些什么来改善亲子关系呢?

讨论:我们应该怎样与父母交往呢?(18’)

总结(1)、尊重父母是基础(2)、主动与父母沟通是关键(3)、表达是手段 (20’)

欣赏短文《爱不需要说对不起》

我们有一个理念,越是亲近的人,越不愿表达,也不善于表达,我们很想告诉妈妈”我爱你”,但是,更多的时候我们把它埋在心底。这有时候就阻碍了我们的沟通,所以当父母生日到来时,当他们的工作取得成功时,送上真心的祝福,把你的赞美与爱说出来!

一位母亲给我讲述了她的经历,今年母亲节的前一天晚上,她的女儿对她说:“妈妈,明天说母亲节,我们班的同学都说给妈妈买花,我不想买,不过我有礼物送给你。”第二天,当母亲下班走进家门的时候,女儿把屋子收拾的干干净净,并做熟了饭,站在门口对妈妈说:“节日快乐!”妈妈紧紧地拥抱女儿说谢谢。除了谢谢,她再也说不出什么!

妈妈为我们付出了很多很多,而她们要求却很少,一声简短的问候与祝福竟让她们激动不已,让她们铭记在心。

也许你曾经和父母发生过误会,也许你曾经和父母发生过争吵,不必烦恼,爱与理解会融化这一切,因为爱不需要说对不起!(25’)

教给学生走近父母的方法

1. 多向父母表达你爱他们:主动承担家务; 纪念日、节日送点小礼物; 遇特别情况写一封信表达感激; 适时为父母倒杯茶、削个水果。

2. 和父母有分歧时学会换位思考,站在父母的角度上去想一想。

3. 应让父母感觉你相信他们,多交流并经常给予赞美:多向父母说说自己的情况,自己的愿望;多倾听父母的话;遇上烦恼,告诉父母,寻求父母的帮助。

4. 回家和外出主动给父母打招呼。

5. 时时紧记,父母只会爱孩子,决不会害孩子。

甲:只要能理解、孝敬、尊重父母,你就和父母走近了。

乙:让我们用智慧和真情共同建设我们和谐温馨的家!(30’)

(三)、在娱乐中强化体验,结束本课

1、重演镜头内容:

如果我们做到了尊重、体谅父母,主动与父母沟通,善于表达自己的感受,相信我们与父母之间的关系会更加亲密和谐,我们开头的几个镜头也将会重新上演。请一组同学为大家重演前面镜头一的内容:

周末放假在家,女儿的异性同学来电话,爸爸和女儿觉谈论异性交往的话题„„(注意及时对学生的表演进行评价)(40’)

2、放松练习,欣赏歌曲。

我们一起来欣赏一支歌《听妈妈的话》

听完以后,请慢慢睁开眼晴,回到教室里来,回到心理课堂上来。现在感觉怎样?

心与心的交融,心与心的沟通,让爱与理解将我们与父母之间架起一道彩虹,,让我们的爱不再受伤!祝愿大家和父母和谐相处,愿天下的父母都身体健康!今天的课到此结束!(45’)

(四)、课下活动

1、主动为父母做一件事,如给父母锤锤背,洗洗衣服。

2、请利用课余时间读有关父母对子女伟大博深的爱的文章

3、阅读毕淑敏的《孩子,我为什么打你》并结合活动课内容,写一篇感受

十一、 教学中可能存在或会遇到的问题:

学生积极性不高,没能认真讨论问题,思考问题

十二、 预期成果(学生作业、对学生的奖励、等等)

学生能从班会上学到与父母相处之道,改善父母与自己的关系,增进感情

材料附件:指的是需要学生准备、教师准备的材料、活动中需要用到的材料。

孩子,我为什么打你

作者:毕淑敏

有一天与朋友聊天,我说,就是在文化大革命中当红卫兵,我也没打过人。我还说,我这一辈子,从没打过人„„你突然插嘴说:妈妈,你经常打一个人,那就是我„„

那一瞬屋里很静很静。那一天我继续同客人谈了很多的话,但所有的话都心不在焉。孩子,你那固执的一问,仿佛爬山虎无数细小的卷须,攀满我的整个心灵。面对你纯正无瑕的眼睛,我要承认:在这个世界上,我只打过一个人。不是偶然,而是经常,不是轻描淡写,而是刻骨铭心。这个人就是你。

在你最小最小的时候,我不曾打你。你那么幼嫩,好像一粒包在荚中的青豌豆。我生怕任何一点儿轻微地碰撞,将你稚弱的生命擦伤。我为你无日无夜地操劳,无怨无悔。面对你熟睡中像合欢一样静谧的额头,我向上苍发誓:我要尽一个母亲所有的力量保护你,直到我从这颗星球上离开的那一天。

你像竹笋一样开始长大。你开始淘气,开始恶作剧„„对你摔破的盆碗、拆毁的玩具、遗失的钱币、污脏的衣着„„我都不曾打过你。我想这对于一个正常而活泼的儿童,都像走路会跌跤一样应该原谅。 第一次打你的起因,已经记不清了。人们对于痛苦的记忆,总是趋向于忘记。总而言之那时你已渐渐懂事,初步具备童年人的智慧;它混沌天真又我行我素,它狡黠异常又漏洞百出。你像一匹顽皮的小兽,放任无羁地奔向你向往中的草原,而我则要你接受人类社会公认的法则„„为了让你记住并终生遵守它们,在所有的苦口婆心都宣告失效,在所有的夸奖、批评、恐吓以及奖赏都无以建树之后,我被迫拿出最后一件武器——这就是殴打。

假如你去摸火,火焰灼痛你的手指,这种体验将使你一生不会再去抚摸这种橙红色抖动如绸的精灵。孩子,我希望虚伪、懦弱、残忍、狡诈这些最肮脏的品质,当你初次与它们接触时,就感到切肤的疼痛,从此与它们永远隔绝。

我知道打人犯法,但这个世界给了为人父母者一项特殊的赦免——打是爱。世人将这一份特权赋于母亲,当我行使它的时候臂系千钧。

我谨慎地使用殴打,犹如一个穷人使用他最后的金钱。每当打你的时候,我的心都在轻轻颤抖。我一次又一次问自己:是不是到了非打不可的时候?不打他我还有没有其它的办法?只有当所有的努力都归于失败,孩子,我才会举起我的手„„每一次打过你之后,我都要深深地自责。假如惩罚我自身可以使你汲取教训,孩子,我宁愿自罚,那怕它将苛烈10倍。但我知道,责罚不可以替代也无法转让,它如同饥馑中的食品,只有你自己嚼碎了咽下去,才会成为你生命体验中的一部分。这道理可能有些深奥,也许要到你也为人父母时,才会理解。

打人是个重体力活儿,它使人肩酸腕痛,好像徒手将一千块蜂窝煤搬上五楼。于是人们便发明了打人的工具:戒尺、鞋底、鸡毛掸子„„

我从不用那些工具。打人的人用了多大的力,便是遭受到同样的反作用力,这是一条力学定律。我愿在打你的同时,我的手指亲自承受力的反弹,遭受与你相等的苦痛。这样我才可以精确地掌握数量,不致于失手将你打得太重。

我几乎毫不犹豫地认为:每打你一次,我感到的痛楚都要比你更为久远而悠长。因为,重要的不是身

累,而是心累„„

孩子,听了你的话,我终于决定不再打你了。因为你已经长大,因为你已经懂了很多的道理。毫不懂道理的婴孩和已经很懂道理的成人,我以为都不必打,因为打是没有用的。唯有对半懂不懂、自以为懂其实不甚懂道理的孩童,才可以打,以助他们快快长大。孩子,打与不打都是爱,你可懂得?

班级心理健康教育主题活动设计

专题名称:对父母,你的理解尊重有多少?

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父母的辛苦,亲子交往的障碍的原因,学会体谅父母,掌握与父母交往的技巧。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亲身的体验,课堂上表演和师生交流的课堂活动,达成教学目标的实现。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课堂活动感悟父母的艰辛和对子女的一片深情,激发他们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感激之情。

二、 学生背景和教学背景分析

当代中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发展,在学习、生活、自我意识等方面会产生各种心理问题。有些问题如不及时解决,会对学生的健康产生不良影响,严重的会使学生出现行为障碍或人格缺陷。

家庭是孩子最初生长的摇篮,家长是孩子社会化进程中的首期教育者。家长在养育儿女的过程中含辛茹苦,可谓费尽了心思。但是,作为孩子未必能够理解体会家长的苦心。

亲子交往指的是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亲子关系十分久远、普遍而且极为稳定;由于亲子关系具有不可改变的血缘关系,所以亲子关系中的父母和孩子双方是不能选择和改变的;在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过程中,亲子关系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影响因素。

学生怎样才能够掌握与家人保持良好的交往,是心理活动课的内容之一,教会学生如何理解亲人、体谅父母、承担家庭责任等等。本课就是给学生创设一个能够倾心与教师交谈,谈出自己真实想法的气围,在这种气围中,让学生自己亲身体验到父母的难处,体验到自己应该理解和体贴父母,从而达到学生能够自己反思自己的过失,为建设自己美好、温馨的家园贡献自己一份力量。.

三、 教学重点:

让学生了解亲子交往的现状,初步掌握与父母沟通的技巧和方法。

四、 教学难点:

让学生了解父母的艰辛,学会体谅父母、理解父母,掌握与父母交往的方法和技巧。

五、 教学时间及课时安排:共2课时(45+45分钟)

六、 教学特色:

以点带面,层层深入,通过情境创设、角色扮演、问题讨论等形式让学生了解父母对孩子艰辛付出,懂得与父母相处之道,增进学生与家长之间的感情

七、 教学形式:

情境创设;角色扮演;问题讨论;

八、 授课对象:高中一年级

九、 准备工作:

确定活动场所,摆置桌椅;确定几个学生参与情景创设,排练;

十、 教学流程(每一环节要标明清楚,注明需要花费的时间):

(一)、话题导入 (15分钟)

主持人上台:

甲:世界上有一种琐碎的爱,她的名字叫母爱。

阴雨时节,一把雨伞送来了她的深情,

傍晚时分,一杯牛奶送来了她的关怀,

琐碎之中,爱在荡漾,爱在澎湃

乙:世界上有一种宽容的爱,它的名字叫父爱。

像高山似大海,它包容着一切。

多么宽容的父爱,多么博大的襟怀。

甲:“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在这些诗句中,

我们感受到的是父母千丝万缕的牵挂和慈爱。

乙:这节课我们主要谈论亲情的问题,是与亲子交往相关的内容,亲子交往是指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交往,

亲子关系指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我们生活在同一屋檐下,只有心与心的交流与沟通,才能成为相携相伴的朋友,才会共撑一片爱的天空,才能共建温馨的家园„„

甲:我们爱父母,父母爱我们,可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和父母的关系就不说那么和谐,好像有一条无形的

沟阻碍着我们与父母的交往,甚至还有争吵和怨恨。

下面有发生在我们生活中的两组镜头,请同学们出来表演。

镜头一:周末放假在家,女儿的异性同学来电话,爸爸追问不休,女儿觉得很烦,与父亲发生矛盾„„ 镜头二:周末逛街,儿子想要买一件漂亮的衣服,但妈妈不同意,和母亲发生矛盾„„(10’)

甲:同学们的表演很精彩也很有创造性(创意),非常好。谢谢你们!

乙:现在,请刚才扮演父母角色的同学谈谈感受,和大家分享。

请扮演子女角色的同学谈谈体会。

请同学们谈谈看了表演后的感受。(15’)

(二)、活动进行

(1)体验冲突的表现:

这些冲突很多同学可能会感到很熟悉,甚至可能曾发生在我们自己身上,下面请大家想想自己亲子交往的现状,将亲子冲突写在纸条上,思考出现冲突、矛盾的原因有哪些?

要求:1、语句必须简洁,写最关键的几句即可。

2、写出某一次具体的,给你印象最深的亲子冲突事件,当时是什么冲突?发生冲突的原因?

3、亲子双方的观点是什么?

请同学们分享。(25’)

(2)分析冲突的原因:

请看一段材料:

1、父母的期望值过高,以及对孩子的过分关注,而且以自己认为的方式和道理来教育孩子,导致孩子的逆反心理。

2、青春期特定时期的特定心理,强烈的自我心理与逆反心理,对父母观点的不认同。

我们希望父母改变其教育方式,比如他们应该相信我们,应该降低自己的期望值,不要把自己的

意愿强加到我们的身上,应该尊重我们的一些意愿和要求,但是,我们还应该注意到父母与子女说处于一种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子女的行为对父母的教养态度和家庭氛围产生很多的影响。

这是从理论上说明了出现亲子交往问题的原因。

(3)解决冲突的办法

1、感受父/母爱

我相信每个人做事都有自己的立场和动机,是吗?从同学们的发言中我发现,当与父母发生冲突的时候,许多同学说这样表述的:“因为父母怎样怎样,所以我„„”或“如果父母怎样怎样,就„„”,感觉怎样呢?

感觉总是从父母身上找问题,这样的结果是,当亲子冲突出现后,我们会觉得自己无力去改变,会有很大的无力感。

讨论:请同学们换个角度看问题: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从父母角度看问题,将自己亲子关系的烦恼再看看,会有什么不同的感受?请对此发表看法。(讨论:33’;发表看法:40’)

要求:(1)、对刚才写的那次冲突进行分析,当时自己的观点和态度怎样?

(2)、换个角度(角色)后的观点和感受。觉得当时父母有无道理?

同一件事,从不同的角度看,原来情绪会完全不一样!

同学们讲的让我很感动,这让我想起了曾经看过的一个伟大的母爱的故事:

在电视上曾看过这么一个故事:

有一家人,儿媳嫌婆婆老了,眼睛又不好,不中用了。就让丈夫把他母亲送出去„„

第二天一早,儿子对母亲说:“妈,我背您出去走走„„”

儿子背着母亲走进了一片大森林里,走啊走啊。。眼看快晌午了„„

儿子把母亲放到一棵大树旁边,说:“妈,您先坐会,我一会就回来。”说完,就要走„„

这时,母亲说:“儿啊,我知道你想作什么„„但这大森林里你很难走出去的,所以我在沿路上

折了树枝作为记号,回去的时候看着别走丢了„„”(45’下课)

听了有什么感受?(8’)

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说出自己成长过程中最让自己感动的父母的爱的事情,和大家分享。

2、怎样与父母相处(妥善处理亲子关系)

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父母为我们付出了许多许多,我们回报的却很少,现在我们可以做些什么来改善亲子关系呢?

讨论:我们应该怎样与父母交往呢?(18’)

总结(1)、尊重父母是基础(2)、主动与父母沟通是关键(3)、表达是手段 (20’)

欣赏短文《爱不需要说对不起》

我们有一个理念,越是亲近的人,越不愿表达,也不善于表达,我们很想告诉妈妈”我爱你”,但是,更多的时候我们把它埋在心底。这有时候就阻碍了我们的沟通,所以当父母生日到来时,当他们的工作取得成功时,送上真心的祝福,把你的赞美与爱说出来!

一位母亲给我讲述了她的经历,今年母亲节的前一天晚上,她的女儿对她说:“妈妈,明天说母亲节,我们班的同学都说给妈妈买花,我不想买,不过我有礼物送给你。”第二天,当母亲下班走进家门的时候,女儿把屋子收拾的干干净净,并做熟了饭,站在门口对妈妈说:“节日快乐!”妈妈紧紧地拥抱女儿说谢谢。除了谢谢,她再也说不出什么!

妈妈为我们付出了很多很多,而她们要求却很少,一声简短的问候与祝福竟让她们激动不已,让她们铭记在心。

也许你曾经和父母发生过误会,也许你曾经和父母发生过争吵,不必烦恼,爱与理解会融化这一切,因为爱不需要说对不起!(25’)

教给学生走近父母的方法

1. 多向父母表达你爱他们:主动承担家务; 纪念日、节日送点小礼物; 遇特别情况写一封信表达感激; 适时为父母倒杯茶、削个水果。

2. 和父母有分歧时学会换位思考,站在父母的角度上去想一想。

3. 应让父母感觉你相信他们,多交流并经常给予赞美:多向父母说说自己的情况,自己的愿望;多倾听父母的话;遇上烦恼,告诉父母,寻求父母的帮助。

4. 回家和外出主动给父母打招呼。

5. 时时紧记,父母只会爱孩子,决不会害孩子。

甲:只要能理解、孝敬、尊重父母,你就和父母走近了。

乙:让我们用智慧和真情共同建设我们和谐温馨的家!(30’)

(三)、在娱乐中强化体验,结束本课

1、重演镜头内容:

如果我们做到了尊重、体谅父母,主动与父母沟通,善于表达自己的感受,相信我们与父母之间的关系会更加亲密和谐,我们开头的几个镜头也将会重新上演。请一组同学为大家重演前面镜头一的内容:

周末放假在家,女儿的异性同学来电话,爸爸和女儿觉谈论异性交往的话题„„(注意及时对学生的表演进行评价)(40’)

2、放松练习,欣赏歌曲。

我们一起来欣赏一支歌《听妈妈的话》

听完以后,请慢慢睁开眼晴,回到教室里来,回到心理课堂上来。现在感觉怎样?

心与心的交融,心与心的沟通,让爱与理解将我们与父母之间架起一道彩虹,,让我们的爱不再受伤!祝愿大家和父母和谐相处,愿天下的父母都身体健康!今天的课到此结束!(45’)

(四)、课下活动

1、主动为父母做一件事,如给父母锤锤背,洗洗衣服。

2、请利用课余时间读有关父母对子女伟大博深的爱的文章

3、阅读毕淑敏的《孩子,我为什么打你》并结合活动课内容,写一篇感受

十一、 教学中可能存在或会遇到的问题:

学生积极性不高,没能认真讨论问题,思考问题

十二、 预期成果(学生作业、对学生的奖励、等等)

学生能从班会上学到与父母相处之道,改善父母与自己的关系,增进感情

材料附件:指的是需要学生准备、教师准备的材料、活动中需要用到的材料。

孩子,我为什么打你

作者:毕淑敏

有一天与朋友聊天,我说,就是在文化大革命中当红卫兵,我也没打过人。我还说,我这一辈子,从没打过人„„你突然插嘴说:妈妈,你经常打一个人,那就是我„„

那一瞬屋里很静很静。那一天我继续同客人谈了很多的话,但所有的话都心不在焉。孩子,你那固执的一问,仿佛爬山虎无数细小的卷须,攀满我的整个心灵。面对你纯正无瑕的眼睛,我要承认:在这个世界上,我只打过一个人。不是偶然,而是经常,不是轻描淡写,而是刻骨铭心。这个人就是你。

在你最小最小的时候,我不曾打你。你那么幼嫩,好像一粒包在荚中的青豌豆。我生怕任何一点儿轻微地碰撞,将你稚弱的生命擦伤。我为你无日无夜地操劳,无怨无悔。面对你熟睡中像合欢一样静谧的额头,我向上苍发誓:我要尽一个母亲所有的力量保护你,直到我从这颗星球上离开的那一天。

你像竹笋一样开始长大。你开始淘气,开始恶作剧„„对你摔破的盆碗、拆毁的玩具、遗失的钱币、污脏的衣着„„我都不曾打过你。我想这对于一个正常而活泼的儿童,都像走路会跌跤一样应该原谅。 第一次打你的起因,已经记不清了。人们对于痛苦的记忆,总是趋向于忘记。总而言之那时你已渐渐懂事,初步具备童年人的智慧;它混沌天真又我行我素,它狡黠异常又漏洞百出。你像一匹顽皮的小兽,放任无羁地奔向你向往中的草原,而我则要你接受人类社会公认的法则„„为了让你记住并终生遵守它们,在所有的苦口婆心都宣告失效,在所有的夸奖、批评、恐吓以及奖赏都无以建树之后,我被迫拿出最后一件武器——这就是殴打。

假如你去摸火,火焰灼痛你的手指,这种体验将使你一生不会再去抚摸这种橙红色抖动如绸的精灵。孩子,我希望虚伪、懦弱、残忍、狡诈这些最肮脏的品质,当你初次与它们接触时,就感到切肤的疼痛,从此与它们永远隔绝。

我知道打人犯法,但这个世界给了为人父母者一项特殊的赦免——打是爱。世人将这一份特权赋于母亲,当我行使它的时候臂系千钧。

我谨慎地使用殴打,犹如一个穷人使用他最后的金钱。每当打你的时候,我的心都在轻轻颤抖。我一次又一次问自己:是不是到了非打不可的时候?不打他我还有没有其它的办法?只有当所有的努力都归于失败,孩子,我才会举起我的手„„每一次打过你之后,我都要深深地自责。假如惩罚我自身可以使你汲取教训,孩子,我宁愿自罚,那怕它将苛烈10倍。但我知道,责罚不可以替代也无法转让,它如同饥馑中的食品,只有你自己嚼碎了咽下去,才会成为你生命体验中的一部分。这道理可能有些深奥,也许要到你也为人父母时,才会理解。

打人是个重体力活儿,它使人肩酸腕痛,好像徒手将一千块蜂窝煤搬上五楼。于是人们便发明了打人的工具:戒尺、鞋底、鸡毛掸子„„

我从不用那些工具。打人的人用了多大的力,便是遭受到同样的反作用力,这是一条力学定律。我愿在打你的同时,我的手指亲自承受力的反弹,遭受与你相等的苦痛。这样我才可以精确地掌握数量,不致于失手将你打得太重。

我几乎毫不犹豫地认为:每打你一次,我感到的痛楚都要比你更为久远而悠长。因为,重要的不是身

累,而是心累„„

孩子,听了你的话,我终于决定不再打你了。因为你已经长大,因为你已经懂了很多的道理。毫不懂道理的婴孩和已经很懂道理的成人,我以为都不必打,因为打是没有用的。唯有对半懂不懂、自以为懂其实不甚懂道理的孩童,才可以打,以助他们快快长大。孩子,打与不打都是爱,你可懂得?


相关文章

  • 体验式主题班会的设计与实施研究
  • <体验式主题班会的设计与实施研究> 课题研究工作报告 撰写 陈 菊 审稿 李亮勋 摘 要 主题班会是班主任根据教育.教学要求和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确立主题.围绕主题开展的一种班会活动.通过主题班会来澄清是非.提高认识.开展教育,对 ...查看


  • 怎样上好班级心理辅导活动课
  • 怎样上好班级心理辅导活动课 牟平教科所 谭安龙(2007烟台教育) 班级心理辅导活动课,是中小学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形式之一.班级心理辅导活动课是目前随着新课程改革在中小学开设的一门新型活动课,它与学科教学不同,既没有教材的依托,也 ...查看


  • 教育教学能力知识点
  • 小学教育的基本特点:全民性 义务性 全面性 小学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调查法 观察法 个案研究法 文献法 比较研究法 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1.学会学习,具备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2.成为反思型教师:3.强化创新精神.4.成为课程教育教学的研究 ...查看


  • 大学新生班级凝聚力建设团体心理辅导方案设计
  • 第8卷・第4期 职业时空 学术平台 CAREER HORIZON 大学新生班级凝聚力建设团体心理辅导方案设计 谭锦绣,邹 莉 (西南大学,重庆 400715) 摘要:为了增强大学新生班级凝聚力,促进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以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查看


  • 班级活动的设计与组织
  • 班级活动的设计与组织 一.班级与班级活动 班级,一个小集体,却是一方五彩斑斓的舞台.它是老师和学生用智慧和心血描绘的奇妙世界.它曾给学生许多知识和能力,也曾给老师们无数次的感动和力量.为了使这个世界更有凝聚力成为积极向上的班集体,也为了让每 ...查看


  • 大学班级建设方案
  • [摘要]入学教育是新生进入大学后的重要教育过程和介入手段,高校班级这种组织建制在高校新生教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要把新生班级建设作为高校新生教育的重要阵地.本文本着系统化.体验式的原则设计了运用于大学新生班级建设中团体辅导的一些方案,试图给高 ...查看


  • 团体心理辅导在班级管理中的应用
  • 团体心理辅导是在一定情境下,以团体为对象,运用适当的辅导策略或方法,为学生提供一定心理帮助与指导的一种心理辅导形式.这是一个借助团体成员的互动,促使个体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接纳自我,调整与改善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 ...查看


  • 班级文化建设的教育作用_1422
  • [班级文化建设的教育作用] 摘要:文化班级对学生的成长与发展起着陶冶情操.砥砺德行.磨练意志的作用,班级文化是一种无形的教育课程,具有无形的教育力量,班级的文化环境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 ...查看


  • 小学自主管理模式
  • 龙山小学班级 "两线三段"学生自主管理模式 (讨论稿) 学生在班级管理中的参与状态与参与程度直接影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个性发展水平.自主管理型的班级, 是一种强调学生自主参与为特征,学生自我教育为目标,学生自主活动为内容的 ...查看


  • 教育学基础笔记
  • <教育学基础>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一.教育的概念: 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二.教育的三要素 1.教育者:指能够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活动的人. 2.学习者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