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心理学:情志相胜治疗法]

情志相胜法,是以《素问·五运行大论》“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的五行相胜的原理为指导,治疗因情志过极、脏腑功能紊乱而产生的神情病证的一种方法。适用于癫、狂、痫、惊恐、喜笑不休等证,是中医学独特的心理疗法。具有调摄心神、调畅气机、调谐阴阳、调和五志的作用。

情志相胜的一般规律是:悲胜怒、怒胜思、思胜恐、恐胜喜、喜胜悲。在正确判断患者不同性质的情志疾病的基础上,根据五行相胜理论,利用各种手段(语言、行为、声响等),使患者产生可以克制其病态情志的另一种情志变化,使由病态情志导致的疾病得以康复。

喜胜悲——喜胜悲法可以使患者产生喜乐情志,以消除悲哀情志。如张子和曾治一患者,“因其父死于贼而悲痛不已,乃至心痛结块,针药无功”,“乃学巫者杂以狂言以谑病者,至是大笑不忍”,以喜胜悲而愈。因此,医家张子和提出了“喜可治悲,以谑浪亵狎之言娱之”的具体方法。

喜胜悲法宜于悲哭证、脏躁证以及由悲哀过度而导致的其他病证。实施喜胜悲法时要因人施乐,掌握分寸,防其太过而“暴喜伤阳”。方式不宜重复,内容要不断更新,不宜连续使用。

恐胜喜——是针对过度兴奋,“喜伤心”而致神气涣散,神明失其所主而恒笑不休的病证,医者有计划地采取适当手段,使患者产生恐惧情志,收敛耗散的心神,镇摄浮越的阳气,恢复心神功能的一种方法。常用于“大喜伤阳”,喜笑不休等情志失调。如有一患者,因“大喜伤心,非药力所能愈,故仆以死恐之,所以治病也”。因此,张子和在《儒门事亲》中提出了“悲可以治喜,以恐惧死亡之言怖之”的具体方法。但此法刺激情志的强度大,要注意因人而异,切勿滥用,以免生出弊端。本法适用于喜笑不休证,以及因过喜而致的其他病证。

怒胜思——怒胜思法,是针对思虑太过、伤脾耗神,出现神情困顿的病证,医者按康复计划,采取非药物手段,激怒患者,以怒制思,促进阴阳气血的平衡,恢复心脾功能的一种方法。由于思虑损伤心脾已成痼疾,往往难治。例《儒门事亲》载张子和曾治一妇人,因“伤思虑过甚,二年不寐,无药可疗”,张氏与患者丈夫暗定:“以怒激之,多取其财,饮酒数日,不处一法而去。其妇大怒汗出,是夜困眠。”“多取其财”而又不给患者治病,是为了达到一定的刺激强度和刺激量,保证以怒制思的效果。对病重者设计的刺激强度和刺激量要大一些,反之则小些。本法适用于思虑伤神所致的郁证、失眠、癫、痫等证。

悲胜怒——悲胜怒法,是针对暴怒或久怒伤肝,气机逆乱、神明失主的情志病症,采用语言的或非语言的手段,使患者产生悲哀情绪,以收摄逆乱之气,使肝与神明功能恢复正常的一种方法。

大怒则气血厥逆于上,扰乱心神,悲则气血沉降。悲胜怒法,在于以阴治阳,使气机升降达于阴阳平衡。张子和在《儒门事亲》中提出了“悲可治怒,以凄怆苦楚之言感之”的基本方法。医者应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灵活地安排应用此法,并且事先要与患者家属解释清楚,以防误解。本法适用于兼有情绪亢奋症状的病证,如眩晕、狂证、痫证等。

思胜恐——思胜恐法是针对恐惧或惊骇伤肾导致精气内却、形神不安的病证,医者有计划地采用能够激起患者思虑的情志手段,以治疗惊恐病证,促进心身康复的一种方法。张子和在《儒门事亲》中提出了“思可治恐,以虑被忘此之言夺之”的方法。所谓“虑彼忘此”,是针对患惊恐病证者,用语言引导他思虑其他事物,则可减轻或忘掉惊恐刺激,调控情志平衡。本法适用于惊恐症,并能减轻或消除患者的恐惧情绪。

以情制情法

以情制情法能激发患者的某些情志活动,控制另一些不正常的情志,治疗某些情志病症,减轻或消除某些躯体症状。情志致病会导致机体气机紊乱,故气机失调为其主要病机。如《素问·举痛论》说:“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以情制情法就是利用情志能够影响气机的升降散聚的原理,以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例如忧愁者,精神抑郁则气机闭塞而不通,用喜乐疗法,使之“喜则气和志达,营卫通利”,气血和畅。故本法能治疗气机闭塞、逆乱一类的情志疾病。

喜乐疗法——喜乐疗法具有“喜则气缓”、喜可胜忧、息怒等作用。《儒门事亲》载张子和治疗一位“病怒不食”的妇人,采用文娱活动的喜乐方式,“使二娼各涂丹粉,作伶人之状,其妇大笑。次日,又令作角抵,又大笑”,以增强制情刺激强度和持续时间。再令两个能食妇女,引诱患者进食,使患者不药而愈。本法主要用于忧愁、思虑、悲哀等情志疾病或情绪,包括形病志苦而表现出忧愁、思虑情绪的患者。

促怒疗法——促怒疗法利用触怒患者,使之产生愤怒的情绪,以治疗忧愁、惊恐等情志病变。具有升发阳气、振奋气机的作用。亦可用于阳气郁滞、气机阻塞、营血凝涩的病证。如《续名医类案》载有印汝成治一女子,“恒笑不止”,乃令其穿上平日所爱之衣与母饮酒,使母故意滴酒沾其裙,使“女大怒,病遂瘥”。因为患者过喜则气缓,心神失养,采用怒则气上的方法温养心神,所以能发挥以怒制喜的作用。本法适用于失眠、嗜卧、癫证、郁证、悲哭证等。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同怒胜思法。

悲哀疗法——悲哀疗法通过使患者产生悲哀情绪,以治疗情绪激动、神情不安一类情志疾患,或其他疾病而导致的情绪躁动。具有收摄阳气、镇静神情、稳定情绪的作用。《儒门事亲》载,一医生治喜乐之极的患者,“切其脉,为之失声”,假装取药,数目不至,病者疑虑悲泣。医又以善言慰之而愈。本法适用于狂、喜笑不休、眩晕、头痛等证。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同悲胜思法。

忧思疗法——忧思疗法通过使患者产生忧思的情绪,治疗多种情志疾患。通过使其“思则气结”的手段,收敛涣散阳气。忧思疗法属“移情易性”法,重在转移患者的注意力,使之忘记其他情志因素的刺激,有稳定情绪的作用。能控制多种情志症状,制约情志因素。本法适用于狂证、智残、失眠、遗精、阳萎,以及残疾病症兼有神情亢奋症状者。

惊恐疗法——惊恐疗法是使患者产生惊恐情志,对思虑过度、气机郁滞、神情呆滞的患者,产生惊恐情志以振奋精神、消除思虑的制情作用。本法适用于癫证、郁证、喜笑不休证、悲哭证、嗜卧证及其他病证兼有阳气闭郁者。使用本法后,应多做解释,或以喜善其后,防止惊恐致病。其他注意点同恐胜喜法。

情志相胜法,是以《素问·五运行大论》“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的五行相胜的原理为指导,治疗因情志过极、脏腑功能紊乱而产生的神情病证的一种方法。适用于癫、狂、痫、惊恐、喜笑不休等证,是中医学独特的心理疗法。具有调摄心神、调畅气机、调谐阴阳、调和五志的作用。

情志相胜的一般规律是:悲胜怒、怒胜思、思胜恐、恐胜喜、喜胜悲。在正确判断患者不同性质的情志疾病的基础上,根据五行相胜理论,利用各种手段(语言、行为、声响等),使患者产生可以克制其病态情志的另一种情志变化,使由病态情志导致的疾病得以康复。

喜胜悲——喜胜悲法可以使患者产生喜乐情志,以消除悲哀情志。如张子和曾治一患者,“因其父死于贼而悲痛不已,乃至心痛结块,针药无功”,“乃学巫者杂以狂言以谑病者,至是大笑不忍”,以喜胜悲而愈。因此,医家张子和提出了“喜可治悲,以谑浪亵狎之言娱之”的具体方法。

喜胜悲法宜于悲哭证、脏躁证以及由悲哀过度而导致的其他病证。实施喜胜悲法时要因人施乐,掌握分寸,防其太过而“暴喜伤阳”。方式不宜重复,内容要不断更新,不宜连续使用。

恐胜喜——是针对过度兴奋,“喜伤心”而致神气涣散,神明失其所主而恒笑不休的病证,医者有计划地采取适当手段,使患者产生恐惧情志,收敛耗散的心神,镇摄浮越的阳气,恢复心神功能的一种方法。常用于“大喜伤阳”,喜笑不休等情志失调。如有一患者,因“大喜伤心,非药力所能愈,故仆以死恐之,所以治病也”。因此,张子和在《儒门事亲》中提出了“悲可以治喜,以恐惧死亡之言怖之”的具体方法。但此法刺激情志的强度大,要注意因人而异,切勿滥用,以免生出弊端。本法适用于喜笑不休证,以及因过喜而致的其他病证。

怒胜思——怒胜思法,是针对思虑太过、伤脾耗神,出现神情困顿的病证,医者按康复计划,采取非药物手段,激怒患者,以怒制思,促进阴阳气血的平衡,恢复心脾功能的一种方法。由于思虑损伤心脾已成痼疾,往往难治。例《儒门事亲》载张子和曾治一妇人,因“伤思虑过甚,二年不寐,无药可疗”,张氏与患者丈夫暗定:“以怒激之,多取其财,饮酒数日,不处一法而去。其妇大怒汗出,是夜困眠。”“多取其财”而又不给患者治病,是为了达到一定的刺激强度和刺激量,保证以怒制思的效果。对病重者设计的刺激强度和刺激量要大一些,反之则小些。本法适用于思虑伤神所致的郁证、失眠、癫、痫等证。

悲胜怒——悲胜怒法,是针对暴怒或久怒伤肝,气机逆乱、神明失主的情志病症,采用语言的或非语言的手段,使患者产生悲哀情绪,以收摄逆乱之气,使肝与神明功能恢复正常的一种方法。

大怒则气血厥逆于上,扰乱心神,悲则气血沉降。悲胜怒法,在于以阴治阳,使气机升降达于阴阳平衡。张子和在《儒门事亲》中提出了“悲可治怒,以凄怆苦楚之言感之”的基本方法。医者应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灵活地安排应用此法,并且事先要与患者家属解释清楚,以防误解。本法适用于兼有情绪亢奋症状的病证,如眩晕、狂证、痫证等。

思胜恐——思胜恐法是针对恐惧或惊骇伤肾导致精气内却、形神不安的病证,医者有计划地采用能够激起患者思虑的情志手段,以治疗惊恐病证,促进心身康复的一种方法。张子和在《儒门事亲》中提出了“思可治恐,以虑被忘此之言夺之”的方法。所谓“虑彼忘此”,是针对患惊恐病证者,用语言引导他思虑其他事物,则可减轻或忘掉惊恐刺激,调控情志平衡。本法适用于惊恐症,并能减轻或消除患者的恐惧情绪。

以情制情法

以情制情法能激发患者的某些情志活动,控制另一些不正常的情志,治疗某些情志病症,减轻或消除某些躯体症状。情志致病会导致机体气机紊乱,故气机失调为其主要病机。如《素问·举痛论》说:“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以情制情法就是利用情志能够影响气机的升降散聚的原理,以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例如忧愁者,精神抑郁则气机闭塞而不通,用喜乐疗法,使之“喜则气和志达,营卫通利”,气血和畅。故本法能治疗气机闭塞、逆乱一类的情志疾病。

喜乐疗法——喜乐疗法具有“喜则气缓”、喜可胜忧、息怒等作用。《儒门事亲》载张子和治疗一位“病怒不食”的妇人,采用文娱活动的喜乐方式,“使二娼各涂丹粉,作伶人之状,其妇大笑。次日,又令作角抵,又大笑”,以增强制情刺激强度和持续时间。再令两个能食妇女,引诱患者进食,使患者不药而愈。本法主要用于忧愁、思虑、悲哀等情志疾病或情绪,包括形病志苦而表现出忧愁、思虑情绪的患者。

促怒疗法——促怒疗法利用触怒患者,使之产生愤怒的情绪,以治疗忧愁、惊恐等情志病变。具有升发阳气、振奋气机的作用。亦可用于阳气郁滞、气机阻塞、营血凝涩的病证。如《续名医类案》载有印汝成治一女子,“恒笑不止”,乃令其穿上平日所爱之衣与母饮酒,使母故意滴酒沾其裙,使“女大怒,病遂瘥”。因为患者过喜则气缓,心神失养,采用怒则气上的方法温养心神,所以能发挥以怒制喜的作用。本法适用于失眠、嗜卧、癫证、郁证、悲哭证等。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同怒胜思法。

悲哀疗法——悲哀疗法通过使患者产生悲哀情绪,以治疗情绪激动、神情不安一类情志疾患,或其他疾病而导致的情绪躁动。具有收摄阳气、镇静神情、稳定情绪的作用。《儒门事亲》载,一医生治喜乐之极的患者,“切其脉,为之失声”,假装取药,数目不至,病者疑虑悲泣。医又以善言慰之而愈。本法适用于狂、喜笑不休、眩晕、头痛等证。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同悲胜思法。

忧思疗法——忧思疗法通过使患者产生忧思的情绪,治疗多种情志疾患。通过使其“思则气结”的手段,收敛涣散阳气。忧思疗法属“移情易性”法,重在转移患者的注意力,使之忘记其他情志因素的刺激,有稳定情绪的作用。能控制多种情志症状,制约情志因素。本法适用于狂证、智残、失眠、遗精、阳萎,以及残疾病症兼有神情亢奋症状者。

惊恐疗法——惊恐疗法是使患者产生惊恐情志,对思虑过度、气机郁滞、神情呆滞的患者,产生惊恐情志以振奋精神、消除思虑的制情作用。本法适用于癫证、郁证、喜笑不休证、悲哭证、嗜卧证及其他病证兼有阳气闭郁者。使用本法后,应多做解释,或以喜善其后,防止惊恐致病。其他注意点同恐胜喜法。


相关文章

  • 浅谈中医对不孕女性心理因素的行为疗法
  • [摘 要] 以中医学的角度观察女性不孕患者的心理因素及其对身心健康的影响,并将有关中医心理治疗方法祝由.情志相胜法.暗示疗法.言语开导法.气功行为治疗法等应用到女性不孕患者的心理治疗中,以此说明中医心理疗法在女性不孕患者行为心理治疗中的特殊 ...查看


  • 中医心理学复习
  • 第一章 绪论 1.中医心理学的概念及特点. 概念:中医心理学是继承中国古代哲学对心理现象的认识,运用中医基础理论和实践,与现代心理学相互交叉和渗透,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规律及心理因素在人体疾病过程中 的作用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 特点:整体 ...查看


  • [健康]中医的情志疗法与人体免疫力
  • 中医的情志疗法出自于<内经>基于脏象气血理论,是古代中医学中典型而系统的心理治疗方法.治疗方法有情志相胜法.顺意疗法.移情易性疗法.认知疗法. 情志疗法的原理是依据五行相克理论而产生的不同情志之间相互制约,以情胜情由此来治疗心理 ...查看


  • 论情志疗法及机理
  • [摘要] 情志疗法,即运用情志相胜理论 治疗 情志病证或躯体病证的疗法.<内经>按五行归属,将情志与五脏的关系概括为"心在志为喜""肝在志为怒""肺在志为忧"" ...查看


  • 叶天士心理医案_好大夫在线
  • 叶天士是清代著名的温病学家,也是一位精于中医情治的心理治疗专家.<清史稿>中说他,有时治病"竟不与药,而使居处饮食消息之."清代青城子的<志异续编>中,载有他运用中医情志相胜疗法愈病的四则医案,读 ...查看


  • 中医护理的基础知识
  • 中医护理基础知识 一.中医护理的基本特点和原则 (一)中医护理理论的基本特点有二,一是整体观念,二是辨证施护. 1.整体观念 中医把人体内脏和体表各组织.器官之间看成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们在功能上相互协调,相互为用:在疾病的发生发展上又相互 ...查看


  • 中医养生康复简答题
  • 何谓经络?经络有何生理功能?答:经络是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的通道 .经络的生理功能是:(1)沟通表里上下,联系脏腑肢体 .(2)通行气血,濡养脏腑组织 .(3)调节机能平衡 .(4)感应传导作用 . 饮食调养的原则有哪 ...查看


  • 家庭康复护理指导
  • 第八章 家庭康复护理指导 我国传统的中医学中,医.药.护有机结合在一起,由医生.家属兼管理病人的护理工作,其中家庭护理学说和临床措施就是特色之一.我国的康复护理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各科俱全,极富科学性.实用性.近年来,随着医学.护理学的不断发 ...查看


  •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
  • <中医临床"三基"手册>中医基础理论试题 1.奠定中医学理论基础的经典著作是 ( ) A.<黄帝内经> B.<难经> C.<伤寒杂病论> D.<神农本草经> E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