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重庆中考思想品德考点解

2016年重庆中考思想品德考点解读

考点一:合理利用互联网等传播媒介,初步养成积极的媒介批评能力,学会理性利用媒介参与社会公共生活。(B )

1.对网络应用总的概括?(八上P67)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它有利又有弊。我们上网,要发挥网络的积极作用,避免“网毒”的伤害。

2. 我们可以利用网络的哪些优势?(八上P 67-68)

(1)网络交往超越了空间,扩大了我们交往的领域、对象,改变了以往的交往方式,丰富了我们的人生经验。

(2)网络为我们了解时事、学习知识、与人沟通、休闲娱乐等提供了便捷的条件。

(3)可以通过网络可以开阔眼界、放松心情、学习新知、结交新友等。

3. 我们应如何发挥网络的积极作用?(我们应如何利用网络的优势?)(八上P 69)

(1)要以健康的心态把网络作为生活的补充。

(2)不把时间浪费在对自己无益的事情上。

(3)要学会“信息节食”,抵御网络上的不良诱惑。

(4)要利用网络解决工作学习生活中的问题。

(5)要帮助别人解决一些困难,为他人为社会服务,实现人自己的生价值。

4. 网络的消极作用有哪些?(八上P 71-73)

(1)网络交往对象具有虚拟性、间接性和隐蔽性,可能对部分网络使用者造成伤害。

(2)网络信息良莠不齐,个别不法分子利用网络实施违法犯罪活动。

(3)过分沉迷网络会给我们生活带来负面影响:影响学习成绩,影响身心健康,还可能诱发犯罪,影响家庭和谐与社会稳定。

5. 中学生在上网时.如何学会自我保护?(我们应怎样做才能享受健康的网络交往?)(八上P 72-73)

(1)我们要正确认识网络的两面性,用其所长、避其所短,发挥网络交往对生活的积极促进作用,享受健康交往带来的乐趣。

(2)提高自己的安全防范意识,不轻意泄漏个人资料,不随意答应网友的要求。

(3)不断提高自己的辨别觉察能力,提高自己的抗诱惑能力,才能保护自己。

(4)遵守网络规则,遵守道德和法律,做到安全上网,文明上网。

6.中学生上网要遵守哪些网络规则?(八上P74-75)

(1)网络交往要遵守道德。要语言文明,不辱骂他人;要真诚友好,不欺诈他人。我们共负建设文明、健康的网络环境的责任。

(2)上网更要遵守法律。不恶意制造、传播流言,不侮辱他人人格,不进行诈骗活动;不泄露国家秘密;不制造、传播病毒,不利用网络破坏公共设施;等等。上网时,要有很强的依法行事的意识。

考点二:体会和谐的共同生活需要相互尊重、理解、宽容和相互帮助,正确认识生活中诚实的复杂性,领会诚实是一种可贵的品质,努力做诚实的人。(B )

1.为什么要尊重?(七下p30页)

因为生活中需要尊重和相互宽容,尊重是公德之本,要得到他人尊重首先要学会尊重他人。

2.如何做到尊重?

(1)首先要尊重他人:表现在:①在家庭理解尊重父母;②在学校尊重老师和同学;③公共场所尊重他人,礼貌待人。

(2)尊重社会:爱护公物,爱护公共设施,遵守社会公德,遵守公共生活秩序,遵纪守法等。

(3)尊重自然是人类的责任和义务:尊重自然与尊重他人、尊重社会息息相关,尊重自然的核心是保护环境。

3.如何做到宽容?(宽容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利人利已)(七上p58页,七下P7页)

(1)树立宽容的意识,当我们受到别人无意伤害时,要原谅别人过错,不要冤冤相报,不能以牙还牙。

(2)对待朋友,家人,同学等不能斤斤计较,要宽以待人,与人为善。

(3)宽容要讲原则,不能是非不分,爱憎不明,不可一味的宽容。

4.生活中的诚实守信是复杂的:(七下第四单元一、二、三节)

首先,诚信并不意味着放弃自己的隐私或者不尊重别人的隐私,在特定情况下,如:为了自己、他人、社会、集体、国家的利益时,需要用到“善意的谎言”。

其次,诚信也是要讲原则的,如发现你答应别人的事是错误的,不道德的,甚至还是违法的,就要放弃当时的承诺,还要给对方及时的纠正。

5.做到诚实守信的原因(坚持它的意义、诚实守信的重要性)

(1)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2)诚实守信是为人之本,处世之道

(3)对于个人而言,只有诚实守信,才能有善良、正直、勇敢和谦逊的心,才能得到别人的信任和尊重。

(4)对于企业团体而言,只有诚实守信,才能建立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创造良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5)对于国家而言,只有诚实守信,才可能使社会秩序有条不紊,才可能推动和促进社会文明进步。

6.如何做到诚实守信?

(1)对人守信、对事负责,是诚信的基本要求。所以,我们一旦做出承诺就要努力去兑现。不管是大事还是小事,我们都要认真面对,勇担责任。

(2)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学会做一个诚信的人。

①学会对自己诚实,实事求是,不自欺,不说违心话,不做违心事;

②与他人交往时,努力兑现自己的每项承诺;

③学习中不抄袭、不作弊,养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良好态度和习惯

④在意识到朋友做错事时应该诚实的说“不”,如果与朋友一起做错事,要敢于承认错误,承担自己的责任。 考点三:理解竞争与合作的关系,能正确对待社会生活中的合作与竞争,养成团结合作、乐于助人的品质。(B )

1.竞争与合作的关系

生活中既有竞争又有合作;竞争与合作是相互依存的关系,竞争之中有合作,合作之中有竞争。一方面,我们要学会竞争,提高个人的素质,另一方面,我们要学会合作,在合作中奉献自己的力量。

2.正确认识竞争的利与弊

竞争的积极作用(利):竞争对人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有促进作用,竞争具有积极作用:竞争能激发人的自我提高意识和能力,使个人智慧与力量得到充分发掘和施展,群体也能够获得更快的发展;良性的竞争也是社会发展的推动力量,可以加快各项事业的发展,加快社会进步。

竞争的消极作用(弊):竞争也有不利的一面,如滋长骄傲自大情绪、丧失信心、产生自卑感,引起心情的过分紧张和焦虑,甚至产生嫉妒心理等。

3.正确对待竞争:竞争对每个人来说,既是压力,也是动力;但它也可能带来消极影响。

(1)面对竞争的压力,我们需要锻炼自己的心理素质。把竞争当作磨砺意志、提高自我的过程,主动参与竞争,迎着压力上;在竞争中客观地自我定位,自我评价,坦然接受竞争的结果,胜不骄,败不馁。

(2)面对竞争的压力,我们还必须采取正当方式,遵守公平竞争规则,坚守自己的人格。

(3)在竞争中要尊重对手。社会生活中的竞争不是为了简单的淘汰对手,而是为了共同提高,达到双赢。

4.合作的必要性(合作的原因)

(1)合作是事业成功的保证,任何事业的成功都需要良好的合作。

(2)现代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和谐、科技的辉煌等都是合作的结果。

(3)合作能聚集能量、启发思维、开阔视野、激发创造性,能培养同情心、利他心和奉献精神。

(4)精诚合作会使我们分享到成功的喜悦,互助互惠能让我们取得更大的胜利。

5.如何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1)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需要确立共同的目标;(2)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需要理解、沟通与宽容;

(3)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需要有奉献精神、团队精神。。

考点四:知道责任的社会基础,体会承担责任的意义,能够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服务社会,努力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C )

1.责任的含义及来源

(1)含义:责任是一个人应当做或不应当做的事情

(2)来源:①责任产生于社会关系中的相互承诺;②责任来自对他人的承诺、分配的任务、上级的任命、职业的要求、法律规定、传统习俗、公民身份、道德原则等。

2.负责任的表现及意义

(1)表现:①谁对自己不负责任,谁就要对这种不负责任的行为所造成的后果负责;②用合理、合法的方法及时

纠正自己的过失,也是一种负责任的表现;③在我们的人生中,小到为自己的一次约定守时,大到终身信守诚实、自尊自信、自立自强,都是对自己负责任的表现。

(2)意义:①只有对自己负责任的人,才有资格、有信心、有能力承担起对他人、对社会、对国家的责任;②负责任能改善我们的学习、工作、生活环境,能促进个人的自由进步,能获得信任、自尊、才干和利益,能铸就高尚的民族精神。

3.怎样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

(1)思想上:培养做人的责任感,树立负责的人生态度。

(2)行动上:信守承诺,承担过错,自觉承担责任,做到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对国家负责。 或者:(1)承担关爱集体的责任:①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是相互依存的。只有维护集体利益,个人利益才有保障。保障个人利益是集体利益的责任,而集体利益是集体中每个成员努力的结果。因此,集体因充分尊重和保护个人利益,个人更应该积极关心和维护集体利益。②关爱集体表现为:自觉维护集体的荣誉和利益,服从集体的安排,积极主动的为集体建设贡献才智。发扬集体的好作风,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集体遇到的困难。在集体中能求大同存小异,善于团结他人,让集体发挥出更大的力量。

(2)承担对社会的责任:①作为公民,在作好自己本职工作的同时,要胸怀天下,承担起关爱社会的责任,共同营造“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氛围。②维护国家的尊严是每个公民应尽的责任。当国家的尊严受到侵犯时,我们应挺身而出,坚决维护国家的荣誉和利益,表现出对祖国、对人民的高度责任感。③国家处在困难时刻,最能考验公民的责任意识。主动为国分忧、勇担重任、与国家共渡难关,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4.为什么要参加公益活动?或者:积极参加公益活动的意义?

(1)我们生活的社会应该是一个互帮互社会,更应该是一个人人相互关爱的社会。在参加社会公益活动的过程中,我们既承担着社会责任,又在帮助他人,并使自身的价值在奉献中得以提升。

(2)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服务社会,有利于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良好社会风气,构建和谐社会,有利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5.中学生应该怎样参加公益活动?

从我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参加力所能及的公益活动。如:参加义务植树;打扫社会卫生;到幸福院慰问孤寡老人;向困难群体捐款献爱心;保护环境宣传活动;帮助维护交通秩序等。

第二部分 法律知识

考点一:知道法律是由国家制定和认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一种特殊行为规范。我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B )(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节)

1.法律的含义:法律是由国家制定和认可的,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特殊行为规范。我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2.法律的特征和作用

法律的三大特征:

(1)法律是由国家制定和认可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最高的权力机关、拥有立法权);

(2)法律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具有强制性;

(3)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

法律的作用:(1)法律通过规定权利与义务规范人们的行为(制约作用)

(2)法律通过解决纠纷和制裁违法犯罪维护人们的合法权益(保护作用)

考点二:知道依法治国是我国的治国方略,增强法律意识。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了解宪法与法律对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的规定,懂得要正确行使权利、自觉履行义务。知道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或做出法律所禁止的行为都是违法行为,理解任何违法行为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受到法律的一定制裁。(C )(八下第五单元第一、二节;七下第五单元第一节;七上第五单元第三节)

1.依法治国的地位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国方略写进我国宪法。

2.依法治国的含义是什么?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物,保证国家的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

3.依法治国的核心是什么?依法治国的核心是依宪治国。宪法在我国法律体系中居于核心和基础,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我们要从尊重宪法、维护宪法开始。

4.依法治国的根本原则:法高于人,法大于权

5.依法治国的意义是什么?

(1)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必然要求。(2)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不但要自觉守法,还要求法律的实施和司法公正,要求公民积极行使监督权。而法律的实施和司法公正关系到法律的权威和社会秩序。(3)依法监督法律实施和司法公正,积极监督、维护法律权威,是公民的责任和义务。

6.依法治国的关键是什么?

依法治国的关键是依法行政。国家行政机关承担着管理国家公共事务的权力,行政过程是法律实施的最直接体现者。政府能否依法行政,直接关系到法律的权威和老百姓的权利。

7.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是什么?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8.为什么要依法行政?

(1)在法治的国家里,各种政府机关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政府能否依法行政,直接关系到法律的权威和老百姓的切身利益。(2)依法行政就是要求各级政府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严格依法行使权力,依法处理国家各种事务。依法行政的重心和实质是依法治官、依法治权。只有各级政府及其工作人员严格依法行政,有效地维护和保障公民的合法权利,才能把依法治国落到实处。(3)政府管理立法的加强,使政府的行政行为有了明确的法律依据。但在实际工作中,不依法行政的现象还时有发生。行政机关依法决策,行政人员依法管理,切实杜绝滥用权力行为,提高行政执法水平,是今后落实依法行政的长期任务。

9.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含义和要求是什么?

(1)有法可依:制定完备的法律,使国家和社会生活各方面都有章可循。这是依法治国的前提。(2)有法必依:一切国家机关、政党、社会团体、企事业、武装力量都要严格尊守法律,严格依法办事。(3)执法必严:执法机关和执法人员要严格执行国家执法权和司法权。(4)违法必究:一切违法行为都必须追究法律责任,任何人都没有超越法律的特权。

10.如何严格依法办事,自觉尊守法律?(也可理解为依法治国的要求,但区别于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

(1)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确立了法大于人,法大于权的根本原则,维护法律在国

家政治、经济、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权威,要求各项工作都要依法进行,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

法必严、违法必究。(2)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不但要自觉守法,还要关注法律的实施

和司法公正,积极行使公民的监督权。因为法律的实施和司法公正关系到法律的权威和社会秩序。(3)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为公民,既有依法监督法律实施和司法公正的权利,也有积极监

督、维护法律权威和社会秩序的责任和义务。(4)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严格依法

行政。国家行政机关承担着管理国家公共事务的权力,行政过程是法律实施的最直接体现者。政府能否

依法行政,直接关系到法律的权威和公民的权利和实际利益。(5)加强法制教育,使公民自觉学法懂

法和守法。

11.我们青少年如何自觉尊守法律,严格依法办事?

(1)尊从法律,树立法大于人,法大于权的根本原则,维护法律在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生活中的地

位和权威。(2)知法懂法。学习法律知识,做到知法懂法。(3)自觉守法。我们的各种行为要依法进

行,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4)自觉关注法律的实施和司法公正,积极行使公民的监

督权。

12.为什么说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

(1)从规定的内容看,宪法规定我国的国家性质,国家根本制度,国家的根本任务等国家的根本问题;

(2)从法律效力看,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是普通法律的立法基础和立法依据。普通法律是根据

宪法制定的,是宪法的具体化,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否则会因违宪

而无效。

(3)从制定和修改的程序看,宪法的制定和修改程序比普通法律更为严格。

13.为什么说宪法是最高的行为准则?

①宪法是一切国家机关的最高行为准则。②宪法是一切社会团体和组织以及全体公民的最高行为准则,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允许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

14.宪法规定的公民的权利与义务

(1)权利:①平等权②政治权利和自由③宗教信仰自由④人身自由权利⑤对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

的批评、建议、申诉、控告、检举权、取得赔偿权⑥社会经济权利⑦教育、科学、文化权利的自由⑧妇

女的权利,婚姻、家庭、儿童和老人受国家保护⑨华侨、归侨和侨眷的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等。

(2)义务:①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②维护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③保守国家秘密④爱护

公共财物,遵守劳动纪律,遵守公共秩序,尊重社会公德⑤依法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⑥依法纳税等。

15.青少年怎样树立宪法意识?

(1)思想上:我们要树立宪法意识

(2)行动上:我们要认真学习宪法,了解宪法的性质和基本内容;在日常生活中养成遵守宪法的习惯, 并自觉维护宪法的尊严,同一切违反宪法的行为作斗争。

16. 违法行为的含义(什么是违法行为?)凡是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或者做出法律所禁止的行为,都是违法行为。

17.违法行为的种类及承担的法律责任

违法行为的种类:①按照违反的法律不同,违法行为可以分为: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以及违宪行为。民事违法行为要承担民事责任,行政违法行为要受行政制裁,刑事违法行为要承担刑事责任,违宪行为要承担违宪责任。②按照危害的程度不同,可以分为:一般违法行为、严重违法行为(即犯罪行为)。

18. 一般违法行为、严重违法行为(即犯罪行为)的区别与联系?

19.如何正确行使权利?

(1)要尊重他人的权利;(2)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和其他公民合法的利益;

(3)要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行使权利;(4)要以合法方式行使权利。

20.如何履行义务?

(1)法律鼓励做的,我们积极去做;(2)法律要求做的,我们必须去做;(3)法律禁止做的,我们坚决不做 。

21.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1)权利和义务是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有机整体。要维护权利必须履行义务,履行义务是享有权利的前提。法律上的权利和义务是相对的,既没有无权利的义务,也没有无义务的权利;每个人既享有权利,又承担义务,在享有权利的同时,必须承担相应的义务。

考点三:知道法律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了解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和司法保护的基本内容。掌握未成年人获得法律帮助的方式和途径,树立自我保护意识。(B )(八上第五单元一、二、三节)

1.为什么要对未成年人给予特殊保护?

(1)未成年人代表着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

(2)未成年人的生理心理都不成熟,缺乏自我保护能力,容易受到侵害;

(3)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是国家和社会的共同责任。

2.我国对未成年人的保护体系有哪些?

(1)家庭保护:要求父母或其他监护人依法履行对未成年人的抚养、监护的职责,尊重未成年人受教育的权利。(家人要求辍学打工挣钱等)

家庭保护的作用:能使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免受来自家庭的侵害,为未成年的健康成长提供适宜的家庭环境。

(2)学校保护:对未成年人进行教育,并对他们的身心健康和合法权益实施保护。(危房,安全设施不全,如何面对自然灾害等)

学校保护的内容:学校保护涉及未成年人的教育和发展、人身权利的维护、生命安全的保障等等。

学校保护的意义:未成年人有很长时间在学校度过,学校保护对未成年人的培养教育负有重大的责任。

(3)社会保护:全社会创造一种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网吧,社会流行,社会不良现象对青少年的影响等)

社会保护的内容:社会保护包括对未成年人的社会文化保护、身体健康保护、劳动保护、自由权和精神权的保护等

方面。

(4)司法保护:要求司法机关以及司法部门等依法履行职责,对有违法犯罪行为的未成年人实施专门的保护措施。(不公布姓名,不公开审判,与保护未成年人隐私也有关等)

司法保护的重要措施:设立少年法庭,不公开审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尊重违法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保护其合法权益,做好刑满释放未成年人的安置工作等等。

3.未成年人获得法律帮助的方式和途径:(保护自我合法权益的手段有哪些?)

(1)非诉讼手段,是我们维护合法权益常用的有效手段,它包括:直接与当事人协商解决;向政府有关部门、司法机关、人民团体、有关社会团体等反映问题,寻求帮助、解决问题;或通过仲裁机构调解,通过仲裁方式解决纠纷、争议,保障公民权益。

(2)诉讼手段(即向人民法院起诉,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合法权益),这是维护合法权益最正规、最权威、最有效的一种手段,是保护我们权益的最后保障,它包括:刑事诉讼;民事诉讼;行政诉讼。

4.防范侵害,树立自我保护意识?

(1)提高警惕:保持高度警惕是避免侵害的前提,保持高度警惕、文明的行为举止、得体的衣着打扮,是女学生保护自我的防护衣。

(2)用智慧保护自己:面对不法侵害,迅速而准确地作出判断,要采取机智灵活的方法与其斗争。

(3)用法律保护自己:我国法律保护青少年的合法权益,当受到侵害时,我们要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5.面对违法犯罪分子,我们如何保护自己?

(1)思想上:树立与违法犯罪作斗争的意识,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既是公的权利,又是公民的义务或责任。

(2)行动上:要学会见义智为、见义巧为。力求在保全自身安全的前提下,灵活、巧妙同违法犯罪行为做斗争。同违法犯罪分子作斗争时要讲究策略:要勇敢,要机智;讲究智斗,力求在保护自己的前提下,巧妙地将不法分子抓获;设法记住歹徒的相貌特征,了解歹徒的去向,及时拨打“110”报警电话。

考点四:知道公民的人身权利受法律保护,任何非法侵犯他人人身权利的行为,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C )(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一、二、三节)

1.人身权利是公民人格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公民最基本、最重要的权利,公民的人身自由权利不受非法侵犯。(任何非法侵害他人人身权利的行为,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因为:(1)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公民的人身和意志完全由自己支配。

(2)人身自由权是我们参加各种活动,充分享受其他各种权利的基本保障。

(3)没有人身自由,公民就难以享受其他的自由和权利。

2.公民的人身自由权利是指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非法侵犯;公民的住宅不受非法侵犯;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不受非法侵犯。非法搜身、非法禁闭、非法拘禁等限制或剥夺公民人身自由的行为都是法律所禁止的,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3.法律对未成年人的生命健康进行特殊保护(宪法、刑法、未成年人保护法、民法通则、婚姻法对此都有明确规定)

因为:(1)未成年人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

(2)未成年的心理、生理不够成熟,缺乏自我保护能力,生命健康容易受到侵害;

(3)保护未成年人的生命健康,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4.在生活中我们该如何保护生命健康权(或人身自由权)?

(1)思想上:树立保护生命健康的意识,珍爱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健康。

(2)行动上:积极锻炼身体,提高健康水平,使自己拥有强健的体魄和焕发向上的精神;患病时及时就医,恢复健康,增强体质;学会运用法律保护自己的生命健康,当生命健康受到他人非法侵害时,有权依法自卫和请求法律保护。

(我们要认真学习和掌握有关法律,增强防范和保护意识,懂得如何运用法律保护自己:可以打“110”电话报警,也可以到附近公安机关向公安人员求救或通知家人、朋友向社会求救,一旦受到伤害,要懂得追究对方的法律责任,以讨回公道获得赔偿等)

5. 人格尊严包括哪些权利?含义各是什么?具体有哪些侵权表现?

考点五:知道法律保护公民的财产,未成年人的财产继承权和智力成果不受侵犯,学会运用法律维护自觉的经济权利。(C )(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二节)

1.财产所有权

(1)财产所有权的含义:

是指财产所有人对自己的财产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在我国,公民合法财产的所有权受法律保护。我国法律通过民事、刑事等法律手段来保护公民的合法财产所有权。

(2)当财产所有权受到侵害时的解决方法

①通过诉讼方式确认所有权的归属②通过诉讼方式解决原物返还问题③通过诉讼方式解决财产被毁坏或灭失的赔偿问题④通过诉讼方式解决国家行政机关(即各级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行政违法问题。

2.财产继承权

(1)法律规定:我国公民享有继承权,未成年人的财产继承权不受侵犯。

(2)财产继承的两种方式:法定继承和遗嘱继承。遗嘱继承优于法定继承。

(3)法定继承和遗嘱继承的含义:

法定继承就是按照法律直接规定继承人范围、继承顺序、遗产分配原则的一种继承方式。遗嘱继承是指继承人按照

被继承人所立遗嘱,继承被继承人遗产的方式。

(4)遗产继承的顺序:第一顺序包括配偶、子女、父母;第二顺序包括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继承开始时,先由第一顺序继承人继承,第二顺序继承人不继承,只有当没有第一顺序继承人时,才有第二顺序继承人继承。

(5)在法定继承中,遗产分配原则:

①一般情况下,应当均等分配。②特殊情况,继承人协商同意的,也可以不均等分配。1)对生活有特殊困难的缺乏劳动能力的继承人,分配遗产时就应当予以照顾;2)对被继承人尽了主要抚养义务或者与被继承人共同生活的继承人,分配遗产时可以多分;3)有抚养能力和抚养条件的继承人,不尽抚养义务的,分配遗产时应当不分或少分。

(6)当继承权发生争议时,我们该怎样办?

要以注重情义、互谅互让的精神,协商解决继承问题;当继承权受到侵犯时,要学会依靠社会力量,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正当权利(可先协商解决,协商不成,可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3.公民的智力成果权(1)智力成果权的含义、作用及内容

①含义:指依靠人类脑力劳动所创造的劳动成果,表现为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以及文学艺术作品等。是公民或法人对自己创造的智力活动成果依法享有的民事权利。相关法律规定:国家依法保护未成年人的智力成果权、荣誉权不受侵犯。

②作用:知识和智慧是无形的财产,在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中,人类智力成果的作用越发重要。

③内容:智力成果权,也称知识产权,通常包括著作权、专利权、商标权以及反不正当竞争中的商业秘密。

(2)依法保护智力成果权

①公民创造智力成果没有年龄限制,享有知识产权当然也不受年龄限制。

②学会依法保护自己的智力成果权:如果未成年人的智力成果权遭到非法侵害,可以由父母或其监护人要求有关机关予以法律保护,要求侵权人承担法律责任。

③我们要积极参与社会对智力成果的保护,尊重他人脑力劳动,不做侵害他人智力成果的事情。

考点六:知道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学会运用法律维护自己受教育的权利,自觉履行受教育的义务。(B )(九年级全册第三单元第三节P63页)

1.受教育的重要性:教育对于个人一生的成败至为关键,教育获取知识,知识改变命运。对于民族、国家来说,教育成就未来。

2.义务教育的含义和特征:①义务教育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事业。②义务教育具有强制性、公益性和统一性。强制性是指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其推行和实施。公益性即不收学费、杂费。公益是与免费性联系在一起的。统一性是指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统一的义务教育。

3.珍惜学习机会,维护受教育权利,我们可以采用非诉讼和诉讼的方式来维护公民的受教育权。当受教育权受到侵犯时,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维权途径,如请求相关部门进行调解、向有关部门进行申诉、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等;如果是父母侵权,应尽量寻求帮助,说服父母,必要时才向法院起诉。

4.青少年学生要自觉履行受教育义务。

(1)按时入学的义务;(2)接受规定的九年义务教育的义务,不中途辍学;(3)遵守学校纪律,尊敬师长,努力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的义务。

考点七:知道法律能够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学会运用法律维护自己作为消费者的权益,学会合理消费。(C )(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三节)

1.《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是我国保护消费者合法权利的专项法律。

2.消费者享有以下9项权利:①安全权(人身、财产安全不受损害);②知情权;③自主选择权;④公平交易权(消费者有权获得质量保障、价格合理、计量正确的公平交易条件,拒绝强制交易的行为);⑤依法求偿权;⑥人格尊严与民族风俗习惯得到尊重的权利;⑦结社权⑧监督权⑨受教育权

3.保护消费者权益的意义:有利于促进生产的发展,保证社会再生产的顺利进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的正常秩序,让人们过上更美好的生活。

4.消费者维权的途径:①直接与经营者协商解决②向消费者协会投诉,请求消费者协会调解③向有关行政部门申诉④根据与经营者达成的仲裁协议,提请仲裁机关仲裁⑤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5.如何做一名合格的消费者?

(1)消费前要炼就一双“慧眼”:主动学习和掌握有关消费知识,掌握有关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知识(相关- 法律、法规及消费者维权途径等)。

(2)树立良好的权利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保持警惕、防止侵权行为的发生。

(3)消费后,合法权益受损,要敢于拿起法律武器,通过正当、合法的方式来维护自己的权益。

6.消费者在享受权利的同时,也应履行相应的义务:维护市场秩序,尊重销售者,有修养,守秩序等

7.为了规范市场交易行为,可以采取哪些措施?

(1)国家机关:①立法机关: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做到有法可依;②行政机关:依法行政,加强执法力度;③司法机关:加大打击与惩治违法犯罪的力度,做到违法必究。

(2)经营者:依法规范自身行为,不制假、不售假、不坑蒙拐骗、不缺斤少两等

(3)消费者:学习和掌握相关法律知识,文明消费、理性消费,依法维权,做一个文明的“上帝”

8.中学生为什么要做到合理消费?

中学生已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消费群体,具有一定的购买力或消费能力。但中学生的购买力基本上依赖于父母和家庭,经济来源绝大部分是父母给的零用钱。

9.怎样做到合理消费?

(1)消费前,作预算,把钱花在关键点。(2)消费中,不超支,经济适用是首选。(3)有理智,不攀比,金钱绝对不浪费。(4)环保点,健康点,绿色消费更美好。

考点八:懂得维护国家统一,维护各民族的团结,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是每个公民的义务。(B )(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一、二节,有些内容湘教版教材没有)

一、维护国家统一

1.公民维护国家统一义务的具体表现

第一,维护国家主权不被侵犯;第二,维护国家领土的完整;第三、维护国家政权的统一。

解决台湾问题,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我国政府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积极以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

2.面对台湾,为早日完成国家统一大业,我们青少年该如何做?

(1)坚持爱国主义思想,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和“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

(2)自觉履行维护国家统一,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坚决同破坏祖国统一的“台独”言行和干涉我国内政的敌对势力作斗争;

(3)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自觉履行受教育的义务,为完成祖国统一大业贡献力量。

二、维护民族团结

1.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的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民族关系: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新型民族关系。

3.民族原则:平等、团结、共同繁荣是处理民族关系、民族问题的原则。

4.维护民族团结的意义:民族团结是国家统一、繁荣昌盛的前提和保证;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是国家真正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民族团结、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是各民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5.如何维护民族团结?

(1)思想上:树立民族团结的意识,要认识到维护民族团结是每个公民应尽的法定义务。

(2)行动上:要自觉做到“三个尊重”: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尊重各民族的语言文字;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还要敢于同一切损害民族关系、利益的言行作斗争。

(3)中学生在学校生活中,各民族同学之间要相互关心,互相帮助,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在民族节日时,向他们表示祝贺。

(4)敢于同破坏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行为做斗争。

6.宪法规定的公民维护国家统一的义务,具体包括哪几个方面?

维护国家统一的义务要求公民要维护国家主权不被侵犯,维护国家领土完整和国家政权不被侵犯,维护国家领土的完整和国家政权及其统一。这是我们热爱祖国的体现。

三、维护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

1.我们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的原因:

(1)这是我国宪法规定的公民应履行的基本义务,自觉履行这些义务,是我们的“天职”,也是爱国的重要表现。

(2) 国家安全关系着整个国家和民族的生死存亡。没有国家的安全,公民的安全就无法得到保障。

(3)国家的安全关系着一个国家民族的尊严和发展,也与每个公的利益息息想关。

2.履行维护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的义务不仅是大人们的事,它是每个公民应尽的职责,我们中学生也不例外。我们履行这一义务具体的就应该:

(1)胸怀祖国,以高度责任感关心国家安全。

保守国家秘密是我国宪法赋予公民的基本义务。所以关心国家安全首先要树立保守国家秘密的意识。我们要做到保守自己知道的国家秘密,如果发现危害国家安全的行为,如发现别人对外泄露国家秘密,应及时向国家安全机关报告,并协助上述机关进行调查和收集证据的工作。

(2)树立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以自己的行动为祖国争光添彩。

我们应该向那些英雄们学习,把自己的青春献给祖国,立志为祖国争得荣誉,来表达我们对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的热爱。

第三部分 国情国策

考点一:感受身边变化,知道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指导思想,了解科学发展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B )

1.感受身边的变化:(主要从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体育、卫生、医疗、教育、交通、人口素质、家乡建设、家庭生活等方面去感受)

(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成为第二大经济实体;(2)民主法制不断完善;(3)科技教育快速发展,文化事业走向繁荣;(4)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秀,吃注意营养、注重健康„„);(5)综合国力日益增强,国际地位日益提高,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一个和平、合作、负责任的中国形象已经为国际社会所公认。(也可以列举具体的实例说明发生的变化)

2.发生这些变化,取得这些成就的原因

(1)根本原因在于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建立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

(2)坚持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3)坚持了党的正确领导。

(4)坚持了计划生育、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实施了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可持续发展等战略;落实了科学发展观。

(5)全国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

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4.怎样理解科学发展观

(1)科学发展观的内涵: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2)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5.从党领导人民实行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历程可以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的根本保证。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6.中国共产党的性质是什么?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7.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什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8.怎样理解三个代表

(1)三个代表的内涵:

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三个代表的意义:三个代表是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考点二:知道我国现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知道我国各民族的共同理想。了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知道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一项重要要求。(C )

1.我国现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1)我国现阶段基本经济制度是什么?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2)基本经济制度是由什么决定的?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的

(3)怎样坚持现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①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②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2.我国现阶段的分配制度

(1)我国现阶段的分配制度是什么?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2)我国现阶段分配制度确立的依据是什么?是由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的。

3.我国公有制经济的内容、地位和作用

(1)内容: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以及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2)地位: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3)作用:在多种所有制经济中发挥主体作用。

4.国有经济的含义、地位和作用

(1)含义:是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归全体人民共同所有的公有制经济。

(2)地位:是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

(3)作用:国有经济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先进的技术设备,积聚着我国最先进的生产力,控制着国民经济的命脉,担负着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产品的生产和流通任务。国有经济对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具有关键性作用。

5.集体经济的含义、地位和作用

(1)含义:是生产资料归一部分劳动者共同所有的一种公有制经济。

(2)地位:是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3)作用:可以广泛吸收社会分散资金,缓解就业压力,增加公共财富和国家税收,对发挥公有制经济的主体作用具有重大意义。

6.非公有制经济的内容、地位和作用

(1)内容:非公有制经济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

(2)地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3)作用:促进经济增长、繁荣市场、方便人民生活、增加就业、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7.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1)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和根本目标

①社会主义根本任务: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②根本目标: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

(2)实现共同富裕的途径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共同富裕不是同步富裕,也不是同等富裕。实现共同富裕需要一个过程。只有鼓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形成示范效应,并通过先富带动和帮助后富者,才能实现共同富裕。

(3)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 帮助贫困地区、贫困人口发展经济,脱贫致富。

8.了解“两个100年”的目标

我们党成立100周年时,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全面小康社会),到新中国成立100周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9.了解小康的含义及我国现阶段小康的特点

(1)小康的含义:

小康是在温饱的基础上,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达到丰衣足食。这既包括物质生活的改善,也包括精神生活的充实;既包括居民个人消费水平的提高,也包括社会福利和劳动环境的改善。

(2)我国现阶段小康的特点

我国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不平衡的小康。

10.知道本世纪头20年奋斗目标:

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11.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条件

(1)有利条件;国家安定、团结;经济有广阔的增长空间,有巨大的市场潜力,有比较雄厚的物质基础;继续深化改革和对外开放等。

(2)不利条件:全国贫困人口数量很多;人口数量继续增加,老龄人口比重上升,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增大;生态环境有恶化的趋势,人均资源不足;教育、科技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较大差距等。

12.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是什么? (1)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其中,城乡、区域协调互动发展机制和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

(2)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

(3)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

(4)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

(5)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13. 如何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要形成以工业促进农业、城市带动乡村、工业与农业互惠、城市与乡村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要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1)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共同繁荣。要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

(2)推进区域协调发展。优先推进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

14.为全民建成小康社会,青少年该怎样做?

我们应树立远大理想,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努力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脚踏实地,勤奋学习,积极进取,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15.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是什么?

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也是本世纪中叶的奋斗目标或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或建国100年时的目标)

16.共同理想和个人理想的关系(如何认识中国梦与个人梦的关系)

共同理想和个人理想不是对立的。只要我们把共同理想和个人理想结合起来,把对国家、民族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与满足个人利益的愿望、实现个人的价值统一起来,个人理想就会有更深厚的社会基础和持久的生命力。

17.中学生如何担当历史使命,实现共同理想?

①用正确的思想来引导自己;②勤于学习,立志成才是我们实现理想、担当使命的重要保证;③甘于奉献、勇于创新,是我们实现理想,担当使命的必要条件。

18.中学生怎样实现自己的小梦想?

①对自己的人生作出规划,树立个人的远大理想。②脚踏实地、艰苦奋斗、全力以赴,努力学习,从小事做起,全面提升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实现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19.为什么要发扬艰苦奋斗精神?

(1)艰苦奋斗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2)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就是人类艰苦奋斗的创业史;(3)艰苦奋斗是人们成就事业必不可少的精神力量;(4)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我们还需要进行长期的艰苦奋斗。

20.青少年如何发扬艰苦奋斗精神?

(1)思想上认识到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人类社会的一切文明成果都是艰苦创业的结晶;(2)学习上刻苦学习,顽强拼搏;生活上勤俭节约,艰苦朴素,不攀比,不浪费等。

考点三:知道我国的资源、环境等状况,了解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资源的政策,形成可持续发展意识。(C )

1.导致生态危机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人类过度地开发自然、掠夺式地利用自然。

2.导致生态危机的直接原因是什么?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3.可持续发展的含义是什么样的?是经济、社会、资源、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需求而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的发展。

4.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是什么样的?要求人们与自然和谐共处,并能够认识到自己对自然、社会和子孙后代应负的责任。

5.生活中严重违背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常见现象:随意排放废弃物(废水、废气、废渣)、滥采乱挖矿产资源、乱砍滥伐森林资源、随意扑杀野生动物、焚林开荒、围湖造田等。

6.如何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1)实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使沉重的人口负担变成巨大的人力资源优势。(2)坚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加大宣传教育,努力增强全民族的资源意识和环境意识。(3)坚持以人为本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4)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加强法制建设,依法严惩破坏资源、环境的违法犯罪活动。(5)加强科技创新,合理利用资源,减少资源的浪费和破坏,提高保护、治理环境。

7.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过程中,中学生应该怎样做?

(1)增强自身的环保意识和节能意识,从身边小事做起,如节约用水用电、节约粮食、不用一次性筷子和朔料袋。

(2)积极宣传环保国策,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危机意识和责任感;(3)敢于同污染破坏环境的违法行为作斗争;

(4)积极向有关部门献言献策;(5)努力学习,掌握现代科技,促进环保事业发展。

8.造成我国所面临的环境压力十分沉重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主要是由于人口多、人均资源少、环境污染严重造成的。

9.我国的资源基本状况是什么?资源总量大,种类多,但人均占有量少、开发难度大、资源分布不平衡。

10.我国面临严峻的资源形势:资源人均占有量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开发难度大;资源分布不平衡;资源的开发利用不尽合理、不够科学,由此造成的浪费、损失十分严重。

11.解决我国资源相对短缺的政策或措施

(1)国家:实施科学发展观,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节能减排,倡导低碳生活;加强科技创新,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发展循环经济;实行阶梯水价、电价,引导人们节约用水、用电等。

(2)公民:增强忧患意识和节约资源的意识;从小事做起,节约用水、用电;勤俭节约,不铺张浪费,倡导低碳生活;积极同浪费资源的行为作斗争等。

12.环境问题和我国环境问题的表现 环境问题是指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的破坏。

环境问题的表现:水体污染、大气污染加重,固体废弃物存放量过大;水土流失、土壤沙漠化、草原退化、森林锐减、物种加速灭绝、水资源匮乏等。

13.环境问题的危害(1)威胁生态平衡;(2)危害人类健康;(3)直接制约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4.我国生态环境的基本状况 总体上看,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初步得到遏制,部分地区有所改善,但目前我国环境形势依然相当严峻,不容乐观。

15.解决我国严峻的环境形势的政策或措施:

国家:(1)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计划生育和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正确处

理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2)加强立法工作,完善环保法律法规,加大环境执法力度,严厉打击污染和破坏环境的行为。(3)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为环保节能提供科技支持,开发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4)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走科学发展的道路。(5)倡导“绿色购物”,节能减排,低碳生活,退耕还林,退田还湖等。 社会:加强宣传,提高人们的节约、环保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氛围。

企业:加大环保投资和科技创新,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和处理污染的能力。

16.保护环境,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青少年应该怎么做?

①开展环保法规、环保知识的学习、宣传;②增强环保意识,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维护周围的环境卫生,不乱扔垃圾等;③树立环保观念,使用环保产品,做到“绿色购物”,节能减排,践行低碳生活;④植树造林,美化环境;⑤积极劝阻、举报破坏环境的行为,同违反环境法律法规的行为作斗争;⑥向有关部门提出合理化建议。

考点四:了解我国在科技、教育发展方面的成就,理解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现实意义,感受科技创新、教育创新的必要性,努力提高自身素质。(C )

1.我国的科技成就及存在的差距

(1)成就:进入21世纪,我国许多科技成果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如:“神舟系列载人飞船”、“嫦娥二号”探月卫星、“天宫一号”、“蛟龙号”、“天河二号”巨型计算机等。

(2)存在的差距:我国科技整体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要求还不适应。

2.我国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的主要原因

(1)国家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2)我国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3)经济发展为科技创新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4)社会主义制度具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5)国家鼓励科技创新和教育创新。(6)广大科技工作者发扬了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精神。

3.我国为什么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我国加快科技发展的原因?)

(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2)我国科技虽然发展迅速,成就瞩目,但科技整体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相适应;(3)当今世界,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竞争的实质是以科技和经济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竞争,而科技的创新和率先突破是综合国力竞争的制高点;(4)大力发展科技、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提高我国综合国力的关键,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5)科技日益影响、改变 、创造着人们的生活,让人们的生活更美好。

4.我国教育的成就及存在的差距

(1)成就:①我国教育取得了喜人的成绩,各级各类教育迅速发展, 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②我国发达城市、发达地区的教育水平已经有了长足发展。

(2)存在的差距:①我国的教育水平低,人均受教育程度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②与我国的今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相比,教育形势整体而言仍然十分严峻。③农村地区、经济不发达地区的教育水平、教育条件与发达城市、发达地区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

5.我国为什么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教育的作用)

(1)教育是培养人才和增强民族创新能力的基础,未来世界的优胜者,必将属于教育更普及、文化更发达、素质更优秀的民族。(2)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一个人知识的获得和能力的发展,大都市通过学校教育实现的。教育往往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3)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教育的竞争、人才的竞争;在一定意义上,教育决定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是关系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根本。是促进科技发展、经济繁荣、社会进步的物质力量。(4)只有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才能使经济建设真正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5)只有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才能化人口大国为人才强国,化人口压力为人才优势,才能从根本上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取得战略主动地位。

6.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现实意义?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关键是落实科技创新和教育创新。只有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和教育创新,才能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才能变人口大国为人力资源强国,化人口压力为人才优势,才能从根本上提高中华民族的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7.加强科技创新、教育创新的必要性或者为什么要创新?(见复习资料P69页)

(1)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民族创新能力的高低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兴衰存亡,各国之间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和民族创新能力的竞争。

(2)在激烈的国际科技竞争面前,如果我们的自主创新能力上不去,一味靠技术引进,就难以摆脱技术落后的局面。

(3)要进一步推进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必须加强科技创新和教育创新。科技创新能力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而要提高科技创新能力,首要的还是要提高教育创新能力。

8.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我们应该怎么做?(见复习资料P69页)

(1)国家要把教育和科技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加大对教育和科技的投入,加强教育和科技体制改革,鼓励教育创新和科技创新。

(2)青少年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积极参加各种创新实践活动。

9.青少年怎样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或者青少年怎样成为创新型人才?(见复习资料P69页)

(1)思想上:要有创新意识,要培养创新的兴趣和好奇心,要勇于质疑,敢于向传统挑战,向权威挑战,树立“敢为人先”的精神。

(2)行动上:努力学习,积极探索,注重实践,养成勤动脑、勤动手的习惯。敢于创新、善于创新,把创新热情与科学求实态度结合起来,提高观察能力,创新型思维能力,做到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新,有所进步,从而使自己成为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10.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对国家的要求是什么?

(1)国家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只有把教育搞上去了,才能化人口大国为人才强国,化人才压力为人才优势,才能从根本上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增强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和综合能力。

(2)要大力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战略:把推进科技进步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地位,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轨道上来。

(3)要加强科技创新和教育创新:只有不断推进科技和教育创新,才能从根本上提高中华民族的自主创新能力。 考点五:知道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人民平等互助、团结合作、艰苦创业、共同发展。了解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学习和了解中华文化传统,尊重不同的文化和习俗,以平等的态度与其他民族和国家的人民友好交往,维护国家稳定和民族团结。(B )

1.我国的民族状况: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有56个民族,中华民族是经过几千年民族迁徙、分化、融合而逐步形成的。各民族人民平等互助、团结合作、艰苦创业、共同发展,维护着国家稳定和民族团结。

2.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的基本政治制度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3.民族关系: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新型民族关系。

4.我国处理民族关系、民族问题的原则:各民族平等、团结、共同繁荣。

5.维护民族团结的意义:民族团结是国家统一、繁荣昌盛的前提和保证;民族团结、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是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6.如何维护民族团结?

(1)思想上:树立民族团结的意识,要认识到维护民族团结是每个公民应尽的法定义务。

(2)行动上:要自觉做到“三个尊重”: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尊重各民族的语言文字;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敢于同一切损害民族关系、利益的言行作斗争。

中学生在学校生活中,各民族同学之间要相互关心,互相帮助,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在民族节日时,向他们表示祝贺。

7.世界文化具有多样性、丰富性

世界上有多少个国家和民族,就会有多少种独特的文化习俗。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通过各具特色的文化习俗表现出来。节日是一种文化习俗。语言是一种文化,语言有差别,但没有优劣。每一种文化都有自由生存发展的权利,不同民族的文化都蕴涵着人类文明的成果。全球化不应导致文化的单一,世界的发展更趋向于文化多样性。在全球化过程中,各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呈现出多元和谐的发展局面。任何民族文化的精华,都是全世界的,都必须属于人类共同的文明成果。

8.怎样对待各国不同的文化?

①应采取客观、平等、尊重、包容的态度。②要有全球意识和开放的胸怀,要尊重、珍惜和保护各个国家、民族的文化。要善于虚心学习各国文化的优点、长处。③对待各国不同的文化,不能全盘否定、一概抛弃,也不能全盘肯定、照抄照搬。要批判地吸收,取其精华,弃其糟粕。④提高对各国文化的鉴赏能力;不采取防卫心态,避免妄下断言;寻找能联结双方的相似点;入乡随俗,尊重当地的风俗习惯;探索有效的沟通技巧,平等交流,不卑不亢,以礼相待。

9.中华文化的组成:语言文字、文化典籍、科技工艺、文学艺术、中国哲学、道德伦理等。举例:方块字、京剧、书法、武术、长城、故宫等。

10.中华文化的特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11.中华文化的地位:中华文化是世界文化大花园中一朵璀璨的奇葩(中华文化在世界文化中占重要地位)。

12.中华文化的影响:①几千年来,中华文明虽历经沧桑,饱受磨难,却绵延不绝,历久弥新。中华文明是世界古代文明中唯一没有中断而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②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之中。③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④中华文化不但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发展道路具有深刻影响,而且对人类的进步和世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3.怎样对待我国的民族文化?

①宣传、弘扬我们的民族文化,让世界了解中国的文化。②对待我国的民族文化,不能全盘否定、一概抛弃,也不能全盘肯定、全部吸收,要批判地继承,取其精华,弃其糟粕。③传承我国民族文化,博采世界各民族文化之众长,推进文化创新。④保护中华民族的文化,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精神,青少年责无旁贷。

14.什么是先进文化?

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15.发展先进文化的指导思想

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

16.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国家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社会价值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公民价值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17.为什么要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先进文化或文化、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①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之中。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事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③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一个民族真正有力量的决定性因素。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经济发展与文化进步相辅相成。④每一个民族的繁荣,每一个国家的强盛,都离不开文化软实力的支撑。⑤只有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才能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才能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精神需要,才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才能构建和谐社会,它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现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18.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先进文化)?

①必须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②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③继承和吸收古今中外一切优秀文化成果,自觉抵制腐朽文化的影响。④推进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

19.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改革创新是时代精神的核心。)

20.中华民族精神在各个时期的体现:①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形成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等,都体现了共产党人身上的民族精神。②新中国成立后所形成的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劳模精神等,都是中华民族精神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的集中体现。

21.为什么要弘扬民族精神?

①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精髓,是民族的魂。②一个民族要生存和发展,就要有一种昂扬向上的民族精神。③一个

民族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就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④伟大的民族精神始终是鼓舞我们民族迎难而上、团结互助、战胜强敌与困难的不竭力量之源。⑤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命机体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⑥只有弘扬民族精神,才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才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22.怎样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我们怎么做)

①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都有责任、有义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②要立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③要结合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不断为之增添新的富有生命力的内容。④我们中学生要热爱祖国、报效祖国、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不畏困苦,顽强拼搏、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从具体事情做起,努力学习,加强道德修养,开拓创新,成为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

23.中华传统美德

(1)中华传统美德主要有哪些?

敬业乐群、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精神,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自强不息、艰苦奋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厚德载物、道济天下、舍生取义、天下为公等。

(2)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性:中华传统美德熔铸了中华民族坚定的民族志向、高尚的民族品格和远大的民族理想,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3)中华传统美德的品质:中华传统美德具有生生不息、历久弥新的品质。

(4)怎样对待中华传统美德?

结合时代和实践的要求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美德,是我们青年一代肩负的光荣使命。

24.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文化精华的集中体现。中华文化包括中华传统美德、中华民族精神等。

考点六:了解当今世界发展趋势,知道我国在世界格局中的地位、作用和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增强忧患意识。(B )

1.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1)和平问题是指维护世界和平,防止 新的世界战争问题。

(2)发展问题是指世界经济发展的问题,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问题。

(3)和平与发展的关系:和平与发展相辅相成的,世界和平是促进各国共同发展的前提条件,各国的共同发展是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基础。

(4)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

(5)影响和平的因素:霸权主义(主要根源)、分裂主义、恐怖主义、宗教极端势力依然存在。影响发展问题的因素:落后、贫穷、债务、自然灾害、环境恶化、疾病、毒品、宗教矛盾、民族矛盾、领土争端、资源的争夺、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等。

2.当今世界发展的趋势

(1)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趋势。

(2)经济全球化,使世界各国、各地区经济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渗透。世界经济越来越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3)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表现: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金融全球化、投资全球化、区域性经济合作日益加强。

(4)经济全球化的“双刃剑”作用:有助于新科技的交流和应用,有助于发展中国家抓住机遇发展自己。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这一过程中,国家间既合作又有矛盾和斗争,富国与贫穷国家的差距正在进一步加大。

(5)政治多极化发展有何重要意义?

政治多极化建立在多种力量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的基础上,有利于世界的和平、稳定、发展和国际关系的民主化,有利于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

3.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我们青少年该怎样做?

应关心世界的发展,树立全球观念,培养平等、开放、参与的全球意识,与各国人民和谐共处、平等相待、互相尊

重;以积极的心态关注世界和平与发展,学会理解、沟通与共处,学会关心,学会爱,积极行动,主动参与,伸出援助之手,给世界人民力所能及的关爱,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各国共同发展而努力。

4.世界舞台上的中国(我国在世界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际地位日益提高,在国际舞台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一个和平、合作、负责任的中国形象已经为国际社会所公认;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在对外交往中,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中国人民愿意同世界上一切爱好和平的人民一起,共同推进世界和平的发展。我国经济健康快速发展,对于亚太经济乃至世界经济都有着重要的影响,是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中国为世界文化的发展和繁荣作出了重要贡献。

5.我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1)我国面临的发展机遇:(外部)大规模的世界战争打不起来,出现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国际和平环境和良好的周边环境;经济全球化和新科技革命的突飞猛进为我们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会;(内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为我们的发展了奠定了坚实基础;我国加入世贸等世界性经济组织,赢得了参与全球经济合作与竞争的有利条件。

(2)我国面临的严峻挑战:我国在经济科技上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自身的建设也存在不少困难,如资源、人口、环境形式还很严峻。

6.面对机遇与挑战,我们应该如何应对?

(1)国家如何应对:①建立健全适应经济全球化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②确立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开放型国际贸易体制。③研究和实施与国际经济接轨的经济结构调整战略。④健全和完善与国际接轨的法律保障机制。⑤ 积极开展区域经济合作,以区域经济一体化迎接经济全球化。⑥重视人才的作用,实现由引进技术到自主开发的转变。

(2)青少年该如何应对:①青少年要关心世界发展,树立全球观念和忧患意识。②培养开放、平等、参与的国际意识。③积极融入开放的世界,做友好的往来使者。

2016年重庆中考思想品德考点解读

考点一:合理利用互联网等传播媒介,初步养成积极的媒介批评能力,学会理性利用媒介参与社会公共生活。(B )

1.对网络应用总的概括?(八上P67)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它有利又有弊。我们上网,要发挥网络的积极作用,避免“网毒”的伤害。

2. 我们可以利用网络的哪些优势?(八上P 67-68)

(1)网络交往超越了空间,扩大了我们交往的领域、对象,改变了以往的交往方式,丰富了我们的人生经验。

(2)网络为我们了解时事、学习知识、与人沟通、休闲娱乐等提供了便捷的条件。

(3)可以通过网络可以开阔眼界、放松心情、学习新知、结交新友等。

3. 我们应如何发挥网络的积极作用?(我们应如何利用网络的优势?)(八上P 69)

(1)要以健康的心态把网络作为生活的补充。

(2)不把时间浪费在对自己无益的事情上。

(3)要学会“信息节食”,抵御网络上的不良诱惑。

(4)要利用网络解决工作学习生活中的问题。

(5)要帮助别人解决一些困难,为他人为社会服务,实现人自己的生价值。

4. 网络的消极作用有哪些?(八上P 71-73)

(1)网络交往对象具有虚拟性、间接性和隐蔽性,可能对部分网络使用者造成伤害。

(2)网络信息良莠不齐,个别不法分子利用网络实施违法犯罪活动。

(3)过分沉迷网络会给我们生活带来负面影响:影响学习成绩,影响身心健康,还可能诱发犯罪,影响家庭和谐与社会稳定。

5. 中学生在上网时.如何学会自我保护?(我们应怎样做才能享受健康的网络交往?)(八上P 72-73)

(1)我们要正确认识网络的两面性,用其所长、避其所短,发挥网络交往对生活的积极促进作用,享受健康交往带来的乐趣。

(2)提高自己的安全防范意识,不轻意泄漏个人资料,不随意答应网友的要求。

(3)不断提高自己的辨别觉察能力,提高自己的抗诱惑能力,才能保护自己。

(4)遵守网络规则,遵守道德和法律,做到安全上网,文明上网。

6.中学生上网要遵守哪些网络规则?(八上P74-75)

(1)网络交往要遵守道德。要语言文明,不辱骂他人;要真诚友好,不欺诈他人。我们共负建设文明、健康的网络环境的责任。

(2)上网更要遵守法律。不恶意制造、传播流言,不侮辱他人人格,不进行诈骗活动;不泄露国家秘密;不制造、传播病毒,不利用网络破坏公共设施;等等。上网时,要有很强的依法行事的意识。

考点二:体会和谐的共同生活需要相互尊重、理解、宽容和相互帮助,正确认识生活中诚实的复杂性,领会诚实是一种可贵的品质,努力做诚实的人。(B )

1.为什么要尊重?(七下p30页)

因为生活中需要尊重和相互宽容,尊重是公德之本,要得到他人尊重首先要学会尊重他人。

2.如何做到尊重?

(1)首先要尊重他人:表现在:①在家庭理解尊重父母;②在学校尊重老师和同学;③公共场所尊重他人,礼貌待人。

(2)尊重社会:爱护公物,爱护公共设施,遵守社会公德,遵守公共生活秩序,遵纪守法等。

(3)尊重自然是人类的责任和义务:尊重自然与尊重他人、尊重社会息息相关,尊重自然的核心是保护环境。

3.如何做到宽容?(宽容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利人利已)(七上p58页,七下P7页)

(1)树立宽容的意识,当我们受到别人无意伤害时,要原谅别人过错,不要冤冤相报,不能以牙还牙。

(2)对待朋友,家人,同学等不能斤斤计较,要宽以待人,与人为善。

(3)宽容要讲原则,不能是非不分,爱憎不明,不可一味的宽容。

4.生活中的诚实守信是复杂的:(七下第四单元一、二、三节)

首先,诚信并不意味着放弃自己的隐私或者不尊重别人的隐私,在特定情况下,如:为了自己、他人、社会、集体、国家的利益时,需要用到“善意的谎言”。

其次,诚信也是要讲原则的,如发现你答应别人的事是错误的,不道德的,甚至还是违法的,就要放弃当时的承诺,还要给对方及时的纠正。

5.做到诚实守信的原因(坚持它的意义、诚实守信的重要性)

(1)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2)诚实守信是为人之本,处世之道

(3)对于个人而言,只有诚实守信,才能有善良、正直、勇敢和谦逊的心,才能得到别人的信任和尊重。

(4)对于企业团体而言,只有诚实守信,才能建立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创造良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5)对于国家而言,只有诚实守信,才可能使社会秩序有条不紊,才可能推动和促进社会文明进步。

6.如何做到诚实守信?

(1)对人守信、对事负责,是诚信的基本要求。所以,我们一旦做出承诺就要努力去兑现。不管是大事还是小事,我们都要认真面对,勇担责任。

(2)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学会做一个诚信的人。

①学会对自己诚实,实事求是,不自欺,不说违心话,不做违心事;

②与他人交往时,努力兑现自己的每项承诺;

③学习中不抄袭、不作弊,养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良好态度和习惯

④在意识到朋友做错事时应该诚实的说“不”,如果与朋友一起做错事,要敢于承认错误,承担自己的责任。 考点三:理解竞争与合作的关系,能正确对待社会生活中的合作与竞争,养成团结合作、乐于助人的品质。(B )

1.竞争与合作的关系

生活中既有竞争又有合作;竞争与合作是相互依存的关系,竞争之中有合作,合作之中有竞争。一方面,我们要学会竞争,提高个人的素质,另一方面,我们要学会合作,在合作中奉献自己的力量。

2.正确认识竞争的利与弊

竞争的积极作用(利):竞争对人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有促进作用,竞争具有积极作用:竞争能激发人的自我提高意识和能力,使个人智慧与力量得到充分发掘和施展,群体也能够获得更快的发展;良性的竞争也是社会发展的推动力量,可以加快各项事业的发展,加快社会进步。

竞争的消极作用(弊):竞争也有不利的一面,如滋长骄傲自大情绪、丧失信心、产生自卑感,引起心情的过分紧张和焦虑,甚至产生嫉妒心理等。

3.正确对待竞争:竞争对每个人来说,既是压力,也是动力;但它也可能带来消极影响。

(1)面对竞争的压力,我们需要锻炼自己的心理素质。把竞争当作磨砺意志、提高自我的过程,主动参与竞争,迎着压力上;在竞争中客观地自我定位,自我评价,坦然接受竞争的结果,胜不骄,败不馁。

(2)面对竞争的压力,我们还必须采取正当方式,遵守公平竞争规则,坚守自己的人格。

(3)在竞争中要尊重对手。社会生活中的竞争不是为了简单的淘汰对手,而是为了共同提高,达到双赢。

4.合作的必要性(合作的原因)

(1)合作是事业成功的保证,任何事业的成功都需要良好的合作。

(2)现代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和谐、科技的辉煌等都是合作的结果。

(3)合作能聚集能量、启发思维、开阔视野、激发创造性,能培养同情心、利他心和奉献精神。

(4)精诚合作会使我们分享到成功的喜悦,互助互惠能让我们取得更大的胜利。

5.如何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1)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需要确立共同的目标;(2)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需要理解、沟通与宽容;

(3)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需要有奉献精神、团队精神。。

考点四:知道责任的社会基础,体会承担责任的意义,能够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服务社会,努力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C )

1.责任的含义及来源

(1)含义:责任是一个人应当做或不应当做的事情

(2)来源:①责任产生于社会关系中的相互承诺;②责任来自对他人的承诺、分配的任务、上级的任命、职业的要求、法律规定、传统习俗、公民身份、道德原则等。

2.负责任的表现及意义

(1)表现:①谁对自己不负责任,谁就要对这种不负责任的行为所造成的后果负责;②用合理、合法的方法及时

纠正自己的过失,也是一种负责任的表现;③在我们的人生中,小到为自己的一次约定守时,大到终身信守诚实、自尊自信、自立自强,都是对自己负责任的表现。

(2)意义:①只有对自己负责任的人,才有资格、有信心、有能力承担起对他人、对社会、对国家的责任;②负责任能改善我们的学习、工作、生活环境,能促进个人的自由进步,能获得信任、自尊、才干和利益,能铸就高尚的民族精神。

3.怎样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

(1)思想上:培养做人的责任感,树立负责的人生态度。

(2)行动上:信守承诺,承担过错,自觉承担责任,做到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对国家负责。 或者:(1)承担关爱集体的责任:①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是相互依存的。只有维护集体利益,个人利益才有保障。保障个人利益是集体利益的责任,而集体利益是集体中每个成员努力的结果。因此,集体因充分尊重和保护个人利益,个人更应该积极关心和维护集体利益。②关爱集体表现为:自觉维护集体的荣誉和利益,服从集体的安排,积极主动的为集体建设贡献才智。发扬集体的好作风,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集体遇到的困难。在集体中能求大同存小异,善于团结他人,让集体发挥出更大的力量。

(2)承担对社会的责任:①作为公民,在作好自己本职工作的同时,要胸怀天下,承担起关爱社会的责任,共同营造“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氛围。②维护国家的尊严是每个公民应尽的责任。当国家的尊严受到侵犯时,我们应挺身而出,坚决维护国家的荣誉和利益,表现出对祖国、对人民的高度责任感。③国家处在困难时刻,最能考验公民的责任意识。主动为国分忧、勇担重任、与国家共渡难关,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4.为什么要参加公益活动?或者:积极参加公益活动的意义?

(1)我们生活的社会应该是一个互帮互社会,更应该是一个人人相互关爱的社会。在参加社会公益活动的过程中,我们既承担着社会责任,又在帮助他人,并使自身的价值在奉献中得以提升。

(2)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服务社会,有利于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良好社会风气,构建和谐社会,有利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5.中学生应该怎样参加公益活动?

从我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参加力所能及的公益活动。如:参加义务植树;打扫社会卫生;到幸福院慰问孤寡老人;向困难群体捐款献爱心;保护环境宣传活动;帮助维护交通秩序等。

第二部分 法律知识

考点一:知道法律是由国家制定和认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一种特殊行为规范。我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B )(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节)

1.法律的含义:法律是由国家制定和认可的,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特殊行为规范。我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2.法律的特征和作用

法律的三大特征:

(1)法律是由国家制定和认可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最高的权力机关、拥有立法权);

(2)法律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具有强制性;

(3)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

法律的作用:(1)法律通过规定权利与义务规范人们的行为(制约作用)

(2)法律通过解决纠纷和制裁违法犯罪维护人们的合法权益(保护作用)

考点二:知道依法治国是我国的治国方略,增强法律意识。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了解宪法与法律对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的规定,懂得要正确行使权利、自觉履行义务。知道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或做出法律所禁止的行为都是违法行为,理解任何违法行为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受到法律的一定制裁。(C )(八下第五单元第一、二节;七下第五单元第一节;七上第五单元第三节)

1.依法治国的地位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国方略写进我国宪法。

2.依法治国的含义是什么?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物,保证国家的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

3.依法治国的核心是什么?依法治国的核心是依宪治国。宪法在我国法律体系中居于核心和基础,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我们要从尊重宪法、维护宪法开始。

4.依法治国的根本原则:法高于人,法大于权

5.依法治国的意义是什么?

(1)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必然要求。(2)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不但要自觉守法,还要求法律的实施和司法公正,要求公民积极行使监督权。而法律的实施和司法公正关系到法律的权威和社会秩序。(3)依法监督法律实施和司法公正,积极监督、维护法律权威,是公民的责任和义务。

6.依法治国的关键是什么?

依法治国的关键是依法行政。国家行政机关承担着管理国家公共事务的权力,行政过程是法律实施的最直接体现者。政府能否依法行政,直接关系到法律的权威和老百姓的权利。

7.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是什么?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8.为什么要依法行政?

(1)在法治的国家里,各种政府机关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政府能否依法行政,直接关系到法律的权威和老百姓的切身利益。(2)依法行政就是要求各级政府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严格依法行使权力,依法处理国家各种事务。依法行政的重心和实质是依法治官、依法治权。只有各级政府及其工作人员严格依法行政,有效地维护和保障公民的合法权利,才能把依法治国落到实处。(3)政府管理立法的加强,使政府的行政行为有了明确的法律依据。但在实际工作中,不依法行政的现象还时有发生。行政机关依法决策,行政人员依法管理,切实杜绝滥用权力行为,提高行政执法水平,是今后落实依法行政的长期任务。

9.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含义和要求是什么?

(1)有法可依:制定完备的法律,使国家和社会生活各方面都有章可循。这是依法治国的前提。(2)有法必依:一切国家机关、政党、社会团体、企事业、武装力量都要严格尊守法律,严格依法办事。(3)执法必严:执法机关和执法人员要严格执行国家执法权和司法权。(4)违法必究:一切违法行为都必须追究法律责任,任何人都没有超越法律的特权。

10.如何严格依法办事,自觉尊守法律?(也可理解为依法治国的要求,但区别于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

(1)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确立了法大于人,法大于权的根本原则,维护法律在国

家政治、经济、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权威,要求各项工作都要依法进行,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

法必严、违法必究。(2)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不但要自觉守法,还要关注法律的实施

和司法公正,积极行使公民的监督权。因为法律的实施和司法公正关系到法律的权威和社会秩序。(3)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为公民,既有依法监督法律实施和司法公正的权利,也有积极监

督、维护法律权威和社会秩序的责任和义务。(4)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严格依法

行政。国家行政机关承担着管理国家公共事务的权力,行政过程是法律实施的最直接体现者。政府能否

依法行政,直接关系到法律的权威和公民的权利和实际利益。(5)加强法制教育,使公民自觉学法懂

法和守法。

11.我们青少年如何自觉尊守法律,严格依法办事?

(1)尊从法律,树立法大于人,法大于权的根本原则,维护法律在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生活中的地

位和权威。(2)知法懂法。学习法律知识,做到知法懂法。(3)自觉守法。我们的各种行为要依法进

行,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4)自觉关注法律的实施和司法公正,积极行使公民的监

督权。

12.为什么说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

(1)从规定的内容看,宪法规定我国的国家性质,国家根本制度,国家的根本任务等国家的根本问题;

(2)从法律效力看,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是普通法律的立法基础和立法依据。普通法律是根据

宪法制定的,是宪法的具体化,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否则会因违宪

而无效。

(3)从制定和修改的程序看,宪法的制定和修改程序比普通法律更为严格。

13.为什么说宪法是最高的行为准则?

①宪法是一切国家机关的最高行为准则。②宪法是一切社会团体和组织以及全体公民的最高行为准则,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允许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

14.宪法规定的公民的权利与义务

(1)权利:①平等权②政治权利和自由③宗教信仰自由④人身自由权利⑤对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

的批评、建议、申诉、控告、检举权、取得赔偿权⑥社会经济权利⑦教育、科学、文化权利的自由⑧妇

女的权利,婚姻、家庭、儿童和老人受国家保护⑨华侨、归侨和侨眷的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等。

(2)义务:①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②维护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③保守国家秘密④爱护

公共财物,遵守劳动纪律,遵守公共秩序,尊重社会公德⑤依法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⑥依法纳税等。

15.青少年怎样树立宪法意识?

(1)思想上:我们要树立宪法意识

(2)行动上:我们要认真学习宪法,了解宪法的性质和基本内容;在日常生活中养成遵守宪法的习惯, 并自觉维护宪法的尊严,同一切违反宪法的行为作斗争。

16. 违法行为的含义(什么是违法行为?)凡是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或者做出法律所禁止的行为,都是违法行为。

17.违法行为的种类及承担的法律责任

违法行为的种类:①按照违反的法律不同,违法行为可以分为: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以及违宪行为。民事违法行为要承担民事责任,行政违法行为要受行政制裁,刑事违法行为要承担刑事责任,违宪行为要承担违宪责任。②按照危害的程度不同,可以分为:一般违法行为、严重违法行为(即犯罪行为)。

18. 一般违法行为、严重违法行为(即犯罪行为)的区别与联系?

19.如何正确行使权利?

(1)要尊重他人的权利;(2)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和其他公民合法的利益;

(3)要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行使权利;(4)要以合法方式行使权利。

20.如何履行义务?

(1)法律鼓励做的,我们积极去做;(2)法律要求做的,我们必须去做;(3)法律禁止做的,我们坚决不做 。

21.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1)权利和义务是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有机整体。要维护权利必须履行义务,履行义务是享有权利的前提。法律上的权利和义务是相对的,既没有无权利的义务,也没有无义务的权利;每个人既享有权利,又承担义务,在享有权利的同时,必须承担相应的义务。

考点三:知道法律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了解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和司法保护的基本内容。掌握未成年人获得法律帮助的方式和途径,树立自我保护意识。(B )(八上第五单元一、二、三节)

1.为什么要对未成年人给予特殊保护?

(1)未成年人代表着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

(2)未成年人的生理心理都不成熟,缺乏自我保护能力,容易受到侵害;

(3)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是国家和社会的共同责任。

2.我国对未成年人的保护体系有哪些?

(1)家庭保护:要求父母或其他监护人依法履行对未成年人的抚养、监护的职责,尊重未成年人受教育的权利。(家人要求辍学打工挣钱等)

家庭保护的作用:能使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免受来自家庭的侵害,为未成年的健康成长提供适宜的家庭环境。

(2)学校保护:对未成年人进行教育,并对他们的身心健康和合法权益实施保护。(危房,安全设施不全,如何面对自然灾害等)

学校保护的内容:学校保护涉及未成年人的教育和发展、人身权利的维护、生命安全的保障等等。

学校保护的意义:未成年人有很长时间在学校度过,学校保护对未成年人的培养教育负有重大的责任。

(3)社会保护:全社会创造一种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网吧,社会流行,社会不良现象对青少年的影响等)

社会保护的内容:社会保护包括对未成年人的社会文化保护、身体健康保护、劳动保护、自由权和精神权的保护等

方面。

(4)司法保护:要求司法机关以及司法部门等依法履行职责,对有违法犯罪行为的未成年人实施专门的保护措施。(不公布姓名,不公开审判,与保护未成年人隐私也有关等)

司法保护的重要措施:设立少年法庭,不公开审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尊重违法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保护其合法权益,做好刑满释放未成年人的安置工作等等。

3.未成年人获得法律帮助的方式和途径:(保护自我合法权益的手段有哪些?)

(1)非诉讼手段,是我们维护合法权益常用的有效手段,它包括:直接与当事人协商解决;向政府有关部门、司法机关、人民团体、有关社会团体等反映问题,寻求帮助、解决问题;或通过仲裁机构调解,通过仲裁方式解决纠纷、争议,保障公民权益。

(2)诉讼手段(即向人民法院起诉,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合法权益),这是维护合法权益最正规、最权威、最有效的一种手段,是保护我们权益的最后保障,它包括:刑事诉讼;民事诉讼;行政诉讼。

4.防范侵害,树立自我保护意识?

(1)提高警惕:保持高度警惕是避免侵害的前提,保持高度警惕、文明的行为举止、得体的衣着打扮,是女学生保护自我的防护衣。

(2)用智慧保护自己:面对不法侵害,迅速而准确地作出判断,要采取机智灵活的方法与其斗争。

(3)用法律保护自己:我国法律保护青少年的合法权益,当受到侵害时,我们要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5.面对违法犯罪分子,我们如何保护自己?

(1)思想上:树立与违法犯罪作斗争的意识,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既是公的权利,又是公民的义务或责任。

(2)行动上:要学会见义智为、见义巧为。力求在保全自身安全的前提下,灵活、巧妙同违法犯罪行为做斗争。同违法犯罪分子作斗争时要讲究策略:要勇敢,要机智;讲究智斗,力求在保护自己的前提下,巧妙地将不法分子抓获;设法记住歹徒的相貌特征,了解歹徒的去向,及时拨打“110”报警电话。

考点四:知道公民的人身权利受法律保护,任何非法侵犯他人人身权利的行为,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C )(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一、二、三节)

1.人身权利是公民人格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公民最基本、最重要的权利,公民的人身自由权利不受非法侵犯。(任何非法侵害他人人身权利的行为,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因为:(1)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公民的人身和意志完全由自己支配。

(2)人身自由权是我们参加各种活动,充分享受其他各种权利的基本保障。

(3)没有人身自由,公民就难以享受其他的自由和权利。

2.公民的人身自由权利是指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非法侵犯;公民的住宅不受非法侵犯;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不受非法侵犯。非法搜身、非法禁闭、非法拘禁等限制或剥夺公民人身自由的行为都是法律所禁止的,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3.法律对未成年人的生命健康进行特殊保护(宪法、刑法、未成年人保护法、民法通则、婚姻法对此都有明确规定)

因为:(1)未成年人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

(2)未成年的心理、生理不够成熟,缺乏自我保护能力,生命健康容易受到侵害;

(3)保护未成年人的生命健康,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4.在生活中我们该如何保护生命健康权(或人身自由权)?

(1)思想上:树立保护生命健康的意识,珍爱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健康。

(2)行动上:积极锻炼身体,提高健康水平,使自己拥有强健的体魄和焕发向上的精神;患病时及时就医,恢复健康,增强体质;学会运用法律保护自己的生命健康,当生命健康受到他人非法侵害时,有权依法自卫和请求法律保护。

(我们要认真学习和掌握有关法律,增强防范和保护意识,懂得如何运用法律保护自己:可以打“110”电话报警,也可以到附近公安机关向公安人员求救或通知家人、朋友向社会求救,一旦受到伤害,要懂得追究对方的法律责任,以讨回公道获得赔偿等)

5. 人格尊严包括哪些权利?含义各是什么?具体有哪些侵权表现?

考点五:知道法律保护公民的财产,未成年人的财产继承权和智力成果不受侵犯,学会运用法律维护自觉的经济权利。(C )(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二节)

1.财产所有权

(1)财产所有权的含义:

是指财产所有人对自己的财产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在我国,公民合法财产的所有权受法律保护。我国法律通过民事、刑事等法律手段来保护公民的合法财产所有权。

(2)当财产所有权受到侵害时的解决方法

①通过诉讼方式确认所有权的归属②通过诉讼方式解决原物返还问题③通过诉讼方式解决财产被毁坏或灭失的赔偿问题④通过诉讼方式解决国家行政机关(即各级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行政违法问题。

2.财产继承权

(1)法律规定:我国公民享有继承权,未成年人的财产继承权不受侵犯。

(2)财产继承的两种方式:法定继承和遗嘱继承。遗嘱继承优于法定继承。

(3)法定继承和遗嘱继承的含义:

法定继承就是按照法律直接规定继承人范围、继承顺序、遗产分配原则的一种继承方式。遗嘱继承是指继承人按照

被继承人所立遗嘱,继承被继承人遗产的方式。

(4)遗产继承的顺序:第一顺序包括配偶、子女、父母;第二顺序包括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继承开始时,先由第一顺序继承人继承,第二顺序继承人不继承,只有当没有第一顺序继承人时,才有第二顺序继承人继承。

(5)在法定继承中,遗产分配原则:

①一般情况下,应当均等分配。②特殊情况,继承人协商同意的,也可以不均等分配。1)对生活有特殊困难的缺乏劳动能力的继承人,分配遗产时就应当予以照顾;2)对被继承人尽了主要抚养义务或者与被继承人共同生活的继承人,分配遗产时可以多分;3)有抚养能力和抚养条件的继承人,不尽抚养义务的,分配遗产时应当不分或少分。

(6)当继承权发生争议时,我们该怎样办?

要以注重情义、互谅互让的精神,协商解决继承问题;当继承权受到侵犯时,要学会依靠社会力量,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正当权利(可先协商解决,协商不成,可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3.公民的智力成果权(1)智力成果权的含义、作用及内容

①含义:指依靠人类脑力劳动所创造的劳动成果,表现为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以及文学艺术作品等。是公民或法人对自己创造的智力活动成果依法享有的民事权利。相关法律规定:国家依法保护未成年人的智力成果权、荣誉权不受侵犯。

②作用:知识和智慧是无形的财产,在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中,人类智力成果的作用越发重要。

③内容:智力成果权,也称知识产权,通常包括著作权、专利权、商标权以及反不正当竞争中的商业秘密。

(2)依法保护智力成果权

①公民创造智力成果没有年龄限制,享有知识产权当然也不受年龄限制。

②学会依法保护自己的智力成果权:如果未成年人的智力成果权遭到非法侵害,可以由父母或其监护人要求有关机关予以法律保护,要求侵权人承担法律责任。

③我们要积极参与社会对智力成果的保护,尊重他人脑力劳动,不做侵害他人智力成果的事情。

考点六:知道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学会运用法律维护自己受教育的权利,自觉履行受教育的义务。(B )(九年级全册第三单元第三节P63页)

1.受教育的重要性:教育对于个人一生的成败至为关键,教育获取知识,知识改变命运。对于民族、国家来说,教育成就未来。

2.义务教育的含义和特征:①义务教育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事业。②义务教育具有强制性、公益性和统一性。强制性是指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其推行和实施。公益性即不收学费、杂费。公益是与免费性联系在一起的。统一性是指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统一的义务教育。

3.珍惜学习机会,维护受教育权利,我们可以采用非诉讼和诉讼的方式来维护公民的受教育权。当受教育权受到侵犯时,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维权途径,如请求相关部门进行调解、向有关部门进行申诉、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等;如果是父母侵权,应尽量寻求帮助,说服父母,必要时才向法院起诉。

4.青少年学生要自觉履行受教育义务。

(1)按时入学的义务;(2)接受规定的九年义务教育的义务,不中途辍学;(3)遵守学校纪律,尊敬师长,努力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的义务。

考点七:知道法律能够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学会运用法律维护自己作为消费者的权益,学会合理消费。(C )(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三节)

1.《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是我国保护消费者合法权利的专项法律。

2.消费者享有以下9项权利:①安全权(人身、财产安全不受损害);②知情权;③自主选择权;④公平交易权(消费者有权获得质量保障、价格合理、计量正确的公平交易条件,拒绝强制交易的行为);⑤依法求偿权;⑥人格尊严与民族风俗习惯得到尊重的权利;⑦结社权⑧监督权⑨受教育权

3.保护消费者权益的意义:有利于促进生产的发展,保证社会再生产的顺利进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的正常秩序,让人们过上更美好的生活。

4.消费者维权的途径:①直接与经营者协商解决②向消费者协会投诉,请求消费者协会调解③向有关行政部门申诉④根据与经营者达成的仲裁协议,提请仲裁机关仲裁⑤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5.如何做一名合格的消费者?

(1)消费前要炼就一双“慧眼”:主动学习和掌握有关消费知识,掌握有关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知识(相关- 法律、法规及消费者维权途径等)。

(2)树立良好的权利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保持警惕、防止侵权行为的发生。

(3)消费后,合法权益受损,要敢于拿起法律武器,通过正当、合法的方式来维护自己的权益。

6.消费者在享受权利的同时,也应履行相应的义务:维护市场秩序,尊重销售者,有修养,守秩序等

7.为了规范市场交易行为,可以采取哪些措施?

(1)国家机关:①立法机关: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做到有法可依;②行政机关:依法行政,加强执法力度;③司法机关:加大打击与惩治违法犯罪的力度,做到违法必究。

(2)经营者:依法规范自身行为,不制假、不售假、不坑蒙拐骗、不缺斤少两等

(3)消费者:学习和掌握相关法律知识,文明消费、理性消费,依法维权,做一个文明的“上帝”

8.中学生为什么要做到合理消费?

中学生已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消费群体,具有一定的购买力或消费能力。但中学生的购买力基本上依赖于父母和家庭,经济来源绝大部分是父母给的零用钱。

9.怎样做到合理消费?

(1)消费前,作预算,把钱花在关键点。(2)消费中,不超支,经济适用是首选。(3)有理智,不攀比,金钱绝对不浪费。(4)环保点,健康点,绿色消费更美好。

考点八:懂得维护国家统一,维护各民族的团结,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是每个公民的义务。(B )(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一、二节,有些内容湘教版教材没有)

一、维护国家统一

1.公民维护国家统一义务的具体表现

第一,维护国家主权不被侵犯;第二,维护国家领土的完整;第三、维护国家政权的统一。

解决台湾问题,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我国政府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积极以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

2.面对台湾,为早日完成国家统一大业,我们青少年该如何做?

(1)坚持爱国主义思想,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和“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

(2)自觉履行维护国家统一,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坚决同破坏祖国统一的“台独”言行和干涉我国内政的敌对势力作斗争;

(3)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自觉履行受教育的义务,为完成祖国统一大业贡献力量。

二、维护民族团结

1.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的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民族关系: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新型民族关系。

3.民族原则:平等、团结、共同繁荣是处理民族关系、民族问题的原则。

4.维护民族团结的意义:民族团结是国家统一、繁荣昌盛的前提和保证;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是国家真正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民族团结、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是各民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5.如何维护民族团结?

(1)思想上:树立民族团结的意识,要认识到维护民族团结是每个公民应尽的法定义务。

(2)行动上:要自觉做到“三个尊重”: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尊重各民族的语言文字;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还要敢于同一切损害民族关系、利益的言行作斗争。

(3)中学生在学校生活中,各民族同学之间要相互关心,互相帮助,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在民族节日时,向他们表示祝贺。

(4)敢于同破坏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行为做斗争。

6.宪法规定的公民维护国家统一的义务,具体包括哪几个方面?

维护国家统一的义务要求公民要维护国家主权不被侵犯,维护国家领土完整和国家政权不被侵犯,维护国家领土的完整和国家政权及其统一。这是我们热爱祖国的体现。

三、维护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

1.我们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的原因:

(1)这是我国宪法规定的公民应履行的基本义务,自觉履行这些义务,是我们的“天职”,也是爱国的重要表现。

(2) 国家安全关系着整个国家和民族的生死存亡。没有国家的安全,公民的安全就无法得到保障。

(3)国家的安全关系着一个国家民族的尊严和发展,也与每个公的利益息息想关。

2.履行维护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的义务不仅是大人们的事,它是每个公民应尽的职责,我们中学生也不例外。我们履行这一义务具体的就应该:

(1)胸怀祖国,以高度责任感关心国家安全。

保守国家秘密是我国宪法赋予公民的基本义务。所以关心国家安全首先要树立保守国家秘密的意识。我们要做到保守自己知道的国家秘密,如果发现危害国家安全的行为,如发现别人对外泄露国家秘密,应及时向国家安全机关报告,并协助上述机关进行调查和收集证据的工作。

(2)树立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以自己的行动为祖国争光添彩。

我们应该向那些英雄们学习,把自己的青春献给祖国,立志为祖国争得荣誉,来表达我们对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的热爱。

第三部分 国情国策

考点一:感受身边变化,知道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指导思想,了解科学发展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B )

1.感受身边的变化:(主要从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体育、卫生、医疗、教育、交通、人口素质、家乡建设、家庭生活等方面去感受)

(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成为第二大经济实体;(2)民主法制不断完善;(3)科技教育快速发展,文化事业走向繁荣;(4)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秀,吃注意营养、注重健康„„);(5)综合国力日益增强,国际地位日益提高,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一个和平、合作、负责任的中国形象已经为国际社会所公认。(也可以列举具体的实例说明发生的变化)

2.发生这些变化,取得这些成就的原因

(1)根本原因在于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建立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

(2)坚持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3)坚持了党的正确领导。

(4)坚持了计划生育、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实施了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可持续发展等战略;落实了科学发展观。

(5)全国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

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4.怎样理解科学发展观

(1)科学发展观的内涵: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2)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5.从党领导人民实行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历程可以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的根本保证。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6.中国共产党的性质是什么?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7.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什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8.怎样理解三个代表

(1)三个代表的内涵:

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三个代表的意义:三个代表是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考点二:知道我国现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知道我国各民族的共同理想。了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知道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一项重要要求。(C )

1.我国现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1)我国现阶段基本经济制度是什么?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2)基本经济制度是由什么决定的?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的

(3)怎样坚持现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①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②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2.我国现阶段的分配制度

(1)我国现阶段的分配制度是什么?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2)我国现阶段分配制度确立的依据是什么?是由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的。

3.我国公有制经济的内容、地位和作用

(1)内容: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以及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2)地位: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3)作用:在多种所有制经济中发挥主体作用。

4.国有经济的含义、地位和作用

(1)含义:是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归全体人民共同所有的公有制经济。

(2)地位:是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

(3)作用:国有经济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先进的技术设备,积聚着我国最先进的生产力,控制着国民经济的命脉,担负着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产品的生产和流通任务。国有经济对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具有关键性作用。

5.集体经济的含义、地位和作用

(1)含义:是生产资料归一部分劳动者共同所有的一种公有制经济。

(2)地位:是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3)作用:可以广泛吸收社会分散资金,缓解就业压力,增加公共财富和国家税收,对发挥公有制经济的主体作用具有重大意义。

6.非公有制经济的内容、地位和作用

(1)内容:非公有制经济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

(2)地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3)作用:促进经济增长、繁荣市场、方便人民生活、增加就业、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7.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1)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和根本目标

①社会主义根本任务: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②根本目标: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

(2)实现共同富裕的途径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共同富裕不是同步富裕,也不是同等富裕。实现共同富裕需要一个过程。只有鼓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形成示范效应,并通过先富带动和帮助后富者,才能实现共同富裕。

(3)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 帮助贫困地区、贫困人口发展经济,脱贫致富。

8.了解“两个100年”的目标

我们党成立100周年时,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全面小康社会),到新中国成立100周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9.了解小康的含义及我国现阶段小康的特点

(1)小康的含义:

小康是在温饱的基础上,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达到丰衣足食。这既包括物质生活的改善,也包括精神生活的充实;既包括居民个人消费水平的提高,也包括社会福利和劳动环境的改善。

(2)我国现阶段小康的特点

我国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不平衡的小康。

10.知道本世纪头20年奋斗目标:

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11.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条件

(1)有利条件;国家安定、团结;经济有广阔的增长空间,有巨大的市场潜力,有比较雄厚的物质基础;继续深化改革和对外开放等。

(2)不利条件:全国贫困人口数量很多;人口数量继续增加,老龄人口比重上升,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增大;生态环境有恶化的趋势,人均资源不足;教育、科技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较大差距等。

12.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是什么? (1)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其中,城乡、区域协调互动发展机制和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

(2)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

(3)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

(4)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

(5)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13. 如何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要形成以工业促进农业、城市带动乡村、工业与农业互惠、城市与乡村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要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1)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共同繁荣。要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

(2)推进区域协调发展。优先推进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

14.为全民建成小康社会,青少年该怎样做?

我们应树立远大理想,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努力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脚踏实地,勤奋学习,积极进取,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15.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是什么?

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也是本世纪中叶的奋斗目标或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或建国100年时的目标)

16.共同理想和个人理想的关系(如何认识中国梦与个人梦的关系)

共同理想和个人理想不是对立的。只要我们把共同理想和个人理想结合起来,把对国家、民族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与满足个人利益的愿望、实现个人的价值统一起来,个人理想就会有更深厚的社会基础和持久的生命力。

17.中学生如何担当历史使命,实现共同理想?

①用正确的思想来引导自己;②勤于学习,立志成才是我们实现理想、担当使命的重要保证;③甘于奉献、勇于创新,是我们实现理想,担当使命的必要条件。

18.中学生怎样实现自己的小梦想?

①对自己的人生作出规划,树立个人的远大理想。②脚踏实地、艰苦奋斗、全力以赴,努力学习,从小事做起,全面提升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实现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19.为什么要发扬艰苦奋斗精神?

(1)艰苦奋斗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2)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就是人类艰苦奋斗的创业史;(3)艰苦奋斗是人们成就事业必不可少的精神力量;(4)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我们还需要进行长期的艰苦奋斗。

20.青少年如何发扬艰苦奋斗精神?

(1)思想上认识到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人类社会的一切文明成果都是艰苦创业的结晶;(2)学习上刻苦学习,顽强拼搏;生活上勤俭节约,艰苦朴素,不攀比,不浪费等。

考点三:知道我国的资源、环境等状况,了解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资源的政策,形成可持续发展意识。(C )

1.导致生态危机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人类过度地开发自然、掠夺式地利用自然。

2.导致生态危机的直接原因是什么?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3.可持续发展的含义是什么样的?是经济、社会、资源、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需求而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的发展。

4.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是什么样的?要求人们与自然和谐共处,并能够认识到自己对自然、社会和子孙后代应负的责任。

5.生活中严重违背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常见现象:随意排放废弃物(废水、废气、废渣)、滥采乱挖矿产资源、乱砍滥伐森林资源、随意扑杀野生动物、焚林开荒、围湖造田等。

6.如何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1)实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使沉重的人口负担变成巨大的人力资源优势。(2)坚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加大宣传教育,努力增强全民族的资源意识和环境意识。(3)坚持以人为本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4)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加强法制建设,依法严惩破坏资源、环境的违法犯罪活动。(5)加强科技创新,合理利用资源,减少资源的浪费和破坏,提高保护、治理环境。

7.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过程中,中学生应该怎样做?

(1)增强自身的环保意识和节能意识,从身边小事做起,如节约用水用电、节约粮食、不用一次性筷子和朔料袋。

(2)积极宣传环保国策,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危机意识和责任感;(3)敢于同污染破坏环境的违法行为作斗争;

(4)积极向有关部门献言献策;(5)努力学习,掌握现代科技,促进环保事业发展。

8.造成我国所面临的环境压力十分沉重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主要是由于人口多、人均资源少、环境污染严重造成的。

9.我国的资源基本状况是什么?资源总量大,种类多,但人均占有量少、开发难度大、资源分布不平衡。

10.我国面临严峻的资源形势:资源人均占有量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开发难度大;资源分布不平衡;资源的开发利用不尽合理、不够科学,由此造成的浪费、损失十分严重。

11.解决我国资源相对短缺的政策或措施

(1)国家:实施科学发展观,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节能减排,倡导低碳生活;加强科技创新,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发展循环经济;实行阶梯水价、电价,引导人们节约用水、用电等。

(2)公民:增强忧患意识和节约资源的意识;从小事做起,节约用水、用电;勤俭节约,不铺张浪费,倡导低碳生活;积极同浪费资源的行为作斗争等。

12.环境问题和我国环境问题的表现 环境问题是指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的破坏。

环境问题的表现:水体污染、大气污染加重,固体废弃物存放量过大;水土流失、土壤沙漠化、草原退化、森林锐减、物种加速灭绝、水资源匮乏等。

13.环境问题的危害(1)威胁生态平衡;(2)危害人类健康;(3)直接制约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4.我国生态环境的基本状况 总体上看,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初步得到遏制,部分地区有所改善,但目前我国环境形势依然相当严峻,不容乐观。

15.解决我国严峻的环境形势的政策或措施:

国家:(1)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计划生育和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正确处

理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2)加强立法工作,完善环保法律法规,加大环境执法力度,严厉打击污染和破坏环境的行为。(3)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为环保节能提供科技支持,开发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4)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走科学发展的道路。(5)倡导“绿色购物”,节能减排,低碳生活,退耕还林,退田还湖等。 社会:加强宣传,提高人们的节约、环保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氛围。

企业:加大环保投资和科技创新,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和处理污染的能力。

16.保护环境,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青少年应该怎么做?

①开展环保法规、环保知识的学习、宣传;②增强环保意识,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维护周围的环境卫生,不乱扔垃圾等;③树立环保观念,使用环保产品,做到“绿色购物”,节能减排,践行低碳生活;④植树造林,美化环境;⑤积极劝阻、举报破坏环境的行为,同违反环境法律法规的行为作斗争;⑥向有关部门提出合理化建议。

考点四:了解我国在科技、教育发展方面的成就,理解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现实意义,感受科技创新、教育创新的必要性,努力提高自身素质。(C )

1.我国的科技成就及存在的差距

(1)成就:进入21世纪,我国许多科技成果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如:“神舟系列载人飞船”、“嫦娥二号”探月卫星、“天宫一号”、“蛟龙号”、“天河二号”巨型计算机等。

(2)存在的差距:我国科技整体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要求还不适应。

2.我国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的主要原因

(1)国家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2)我国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3)经济发展为科技创新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4)社会主义制度具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5)国家鼓励科技创新和教育创新。(6)广大科技工作者发扬了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精神。

3.我国为什么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我国加快科技发展的原因?)

(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2)我国科技虽然发展迅速,成就瞩目,但科技整体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相适应;(3)当今世界,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竞争的实质是以科技和经济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竞争,而科技的创新和率先突破是综合国力竞争的制高点;(4)大力发展科技、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提高我国综合国力的关键,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5)科技日益影响、改变 、创造着人们的生活,让人们的生活更美好。

4.我国教育的成就及存在的差距

(1)成就:①我国教育取得了喜人的成绩,各级各类教育迅速发展, 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②我国发达城市、发达地区的教育水平已经有了长足发展。

(2)存在的差距:①我国的教育水平低,人均受教育程度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②与我国的今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相比,教育形势整体而言仍然十分严峻。③农村地区、经济不发达地区的教育水平、教育条件与发达城市、发达地区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

5.我国为什么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教育的作用)

(1)教育是培养人才和增强民族创新能力的基础,未来世界的优胜者,必将属于教育更普及、文化更发达、素质更优秀的民族。(2)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一个人知识的获得和能力的发展,大都市通过学校教育实现的。教育往往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3)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教育的竞争、人才的竞争;在一定意义上,教育决定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是关系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根本。是促进科技发展、经济繁荣、社会进步的物质力量。(4)只有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才能使经济建设真正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5)只有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才能化人口大国为人才强国,化人口压力为人才优势,才能从根本上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取得战略主动地位。

6.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现实意义?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关键是落实科技创新和教育创新。只有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和教育创新,才能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才能变人口大国为人力资源强国,化人口压力为人才优势,才能从根本上提高中华民族的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7.加强科技创新、教育创新的必要性或者为什么要创新?(见复习资料P69页)

(1)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民族创新能力的高低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兴衰存亡,各国之间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和民族创新能力的竞争。

(2)在激烈的国际科技竞争面前,如果我们的自主创新能力上不去,一味靠技术引进,就难以摆脱技术落后的局面。

(3)要进一步推进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必须加强科技创新和教育创新。科技创新能力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而要提高科技创新能力,首要的还是要提高教育创新能力。

8.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我们应该怎么做?(见复习资料P69页)

(1)国家要把教育和科技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加大对教育和科技的投入,加强教育和科技体制改革,鼓励教育创新和科技创新。

(2)青少年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积极参加各种创新实践活动。

9.青少年怎样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或者青少年怎样成为创新型人才?(见复习资料P69页)

(1)思想上:要有创新意识,要培养创新的兴趣和好奇心,要勇于质疑,敢于向传统挑战,向权威挑战,树立“敢为人先”的精神。

(2)行动上:努力学习,积极探索,注重实践,养成勤动脑、勤动手的习惯。敢于创新、善于创新,把创新热情与科学求实态度结合起来,提高观察能力,创新型思维能力,做到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新,有所进步,从而使自己成为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10.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对国家的要求是什么?

(1)国家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只有把教育搞上去了,才能化人口大国为人才强国,化人才压力为人才优势,才能从根本上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增强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和综合能力。

(2)要大力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战略:把推进科技进步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地位,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轨道上来。

(3)要加强科技创新和教育创新:只有不断推进科技和教育创新,才能从根本上提高中华民族的自主创新能力。 考点五:知道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人民平等互助、团结合作、艰苦创业、共同发展。了解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学习和了解中华文化传统,尊重不同的文化和习俗,以平等的态度与其他民族和国家的人民友好交往,维护国家稳定和民族团结。(B )

1.我国的民族状况: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有56个民族,中华民族是经过几千年民族迁徙、分化、融合而逐步形成的。各民族人民平等互助、团结合作、艰苦创业、共同发展,维护着国家稳定和民族团结。

2.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的基本政治制度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3.民族关系: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新型民族关系。

4.我国处理民族关系、民族问题的原则:各民族平等、团结、共同繁荣。

5.维护民族团结的意义:民族团结是国家统一、繁荣昌盛的前提和保证;民族团结、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是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6.如何维护民族团结?

(1)思想上:树立民族团结的意识,要认识到维护民族团结是每个公民应尽的法定义务。

(2)行动上:要自觉做到“三个尊重”: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尊重各民族的语言文字;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敢于同一切损害民族关系、利益的言行作斗争。

中学生在学校生活中,各民族同学之间要相互关心,互相帮助,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在民族节日时,向他们表示祝贺。

7.世界文化具有多样性、丰富性

世界上有多少个国家和民族,就会有多少种独特的文化习俗。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通过各具特色的文化习俗表现出来。节日是一种文化习俗。语言是一种文化,语言有差别,但没有优劣。每一种文化都有自由生存发展的权利,不同民族的文化都蕴涵着人类文明的成果。全球化不应导致文化的单一,世界的发展更趋向于文化多样性。在全球化过程中,各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呈现出多元和谐的发展局面。任何民族文化的精华,都是全世界的,都必须属于人类共同的文明成果。

8.怎样对待各国不同的文化?

①应采取客观、平等、尊重、包容的态度。②要有全球意识和开放的胸怀,要尊重、珍惜和保护各个国家、民族的文化。要善于虚心学习各国文化的优点、长处。③对待各国不同的文化,不能全盘否定、一概抛弃,也不能全盘肯定、照抄照搬。要批判地吸收,取其精华,弃其糟粕。④提高对各国文化的鉴赏能力;不采取防卫心态,避免妄下断言;寻找能联结双方的相似点;入乡随俗,尊重当地的风俗习惯;探索有效的沟通技巧,平等交流,不卑不亢,以礼相待。

9.中华文化的组成:语言文字、文化典籍、科技工艺、文学艺术、中国哲学、道德伦理等。举例:方块字、京剧、书法、武术、长城、故宫等。

10.中华文化的特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11.中华文化的地位:中华文化是世界文化大花园中一朵璀璨的奇葩(中华文化在世界文化中占重要地位)。

12.中华文化的影响:①几千年来,中华文明虽历经沧桑,饱受磨难,却绵延不绝,历久弥新。中华文明是世界古代文明中唯一没有中断而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②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之中。③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④中华文化不但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发展道路具有深刻影响,而且对人类的进步和世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3.怎样对待我国的民族文化?

①宣传、弘扬我们的民族文化,让世界了解中国的文化。②对待我国的民族文化,不能全盘否定、一概抛弃,也不能全盘肯定、全部吸收,要批判地继承,取其精华,弃其糟粕。③传承我国民族文化,博采世界各民族文化之众长,推进文化创新。④保护中华民族的文化,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精神,青少年责无旁贷。

14.什么是先进文化?

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15.发展先进文化的指导思想

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

16.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国家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社会价值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公民价值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17.为什么要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先进文化或文化、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①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之中。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事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③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一个民族真正有力量的决定性因素。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经济发展与文化进步相辅相成。④每一个民族的繁荣,每一个国家的强盛,都离不开文化软实力的支撑。⑤只有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才能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才能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精神需要,才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才能构建和谐社会,它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现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18.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先进文化)?

①必须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②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③继承和吸收古今中外一切优秀文化成果,自觉抵制腐朽文化的影响。④推进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

19.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改革创新是时代精神的核心。)

20.中华民族精神在各个时期的体现:①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形成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等,都体现了共产党人身上的民族精神。②新中国成立后所形成的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劳模精神等,都是中华民族精神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的集中体现。

21.为什么要弘扬民族精神?

①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精髓,是民族的魂。②一个民族要生存和发展,就要有一种昂扬向上的民族精神。③一个

民族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就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④伟大的民族精神始终是鼓舞我们民族迎难而上、团结互助、战胜强敌与困难的不竭力量之源。⑤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命机体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⑥只有弘扬民族精神,才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才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22.怎样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我们怎么做)

①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都有责任、有义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②要立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③要结合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不断为之增添新的富有生命力的内容。④我们中学生要热爱祖国、报效祖国、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不畏困苦,顽强拼搏、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从具体事情做起,努力学习,加强道德修养,开拓创新,成为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

23.中华传统美德

(1)中华传统美德主要有哪些?

敬业乐群、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精神,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自强不息、艰苦奋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厚德载物、道济天下、舍生取义、天下为公等。

(2)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性:中华传统美德熔铸了中华民族坚定的民族志向、高尚的民族品格和远大的民族理想,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3)中华传统美德的品质:中华传统美德具有生生不息、历久弥新的品质。

(4)怎样对待中华传统美德?

结合时代和实践的要求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美德,是我们青年一代肩负的光荣使命。

24.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文化精华的集中体现。中华文化包括中华传统美德、中华民族精神等。

考点六:了解当今世界发展趋势,知道我国在世界格局中的地位、作用和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增强忧患意识。(B )

1.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1)和平问题是指维护世界和平,防止 新的世界战争问题。

(2)发展问题是指世界经济发展的问题,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问题。

(3)和平与发展的关系:和平与发展相辅相成的,世界和平是促进各国共同发展的前提条件,各国的共同发展是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基础。

(4)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

(5)影响和平的因素:霸权主义(主要根源)、分裂主义、恐怖主义、宗教极端势力依然存在。影响发展问题的因素:落后、贫穷、债务、自然灾害、环境恶化、疾病、毒品、宗教矛盾、民族矛盾、领土争端、资源的争夺、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等。

2.当今世界发展的趋势

(1)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趋势。

(2)经济全球化,使世界各国、各地区经济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渗透。世界经济越来越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3)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表现: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金融全球化、投资全球化、区域性经济合作日益加强。

(4)经济全球化的“双刃剑”作用:有助于新科技的交流和应用,有助于发展中国家抓住机遇发展自己。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这一过程中,国家间既合作又有矛盾和斗争,富国与贫穷国家的差距正在进一步加大。

(5)政治多极化发展有何重要意义?

政治多极化建立在多种力量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的基础上,有利于世界的和平、稳定、发展和国际关系的民主化,有利于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

3.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我们青少年该怎样做?

应关心世界的发展,树立全球观念,培养平等、开放、参与的全球意识,与各国人民和谐共处、平等相待、互相尊

重;以积极的心态关注世界和平与发展,学会理解、沟通与共处,学会关心,学会爱,积极行动,主动参与,伸出援助之手,给世界人民力所能及的关爱,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各国共同发展而努力。

4.世界舞台上的中国(我国在世界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际地位日益提高,在国际舞台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一个和平、合作、负责任的中国形象已经为国际社会所公认;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在对外交往中,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中国人民愿意同世界上一切爱好和平的人民一起,共同推进世界和平的发展。我国经济健康快速发展,对于亚太经济乃至世界经济都有着重要的影响,是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中国为世界文化的发展和繁荣作出了重要贡献。

5.我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1)我国面临的发展机遇:(外部)大规模的世界战争打不起来,出现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国际和平环境和良好的周边环境;经济全球化和新科技革命的突飞猛进为我们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会;(内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为我们的发展了奠定了坚实基础;我国加入世贸等世界性经济组织,赢得了参与全球经济合作与竞争的有利条件。

(2)我国面临的严峻挑战:我国在经济科技上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自身的建设也存在不少困难,如资源、人口、环境形式还很严峻。

6.面对机遇与挑战,我们应该如何应对?

(1)国家如何应对:①建立健全适应经济全球化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②确立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开放型国际贸易体制。③研究和实施与国际经济接轨的经济结构调整战略。④健全和完善与国际接轨的法律保障机制。⑤ 积极开展区域经济合作,以区域经济一体化迎接经济全球化。⑥重视人才的作用,实现由引进技术到自主开发的转变。

(2)青少年该如何应对:①青少年要关心世界发展,树立全球观念和忧患意识。②培养开放、平等、参与的国际意识。③积极融入开放的世界,做友好的往来使者。


相关文章

  • 2016南京中考政策解读
  • [政策解读] 重磅!2016年南京中考各科考试说明!!!(附名师解析) 语文:扎实推进,稳步向前 南京市学科带头人.伯乐中学王芳 秉承素质教育精神,贯彻课程标准理念.近年来,在全民阅读的大背景下,南京市语文学科中考试卷高度重视学生语文素养的 ...查看


  • 2016思想品德中考试卷分析
  • 2016年中考思想品德质量分析 赵国文 一.试卷的整体评价 2016年的中考思想品德试卷,从总体上看,与近几年中考一脉相承. (一)试题难度.试题整体难易适中,题量适度,题型分布合理,能够面向大 部分学生,考查全面,无偏题.怪题. (二)命 ...查看


  • 2017年中考思想品德答题指南
  • 2016年中考思想品德答题指南 一.选择题答题方法 1.把握考点:(划O) 2.抓住关键词:(划 ) 3.排除错误选项:(划 × ) 4.辨别干扰选项:(划 \ ) 5.选出最佳答案. 二.非选择题答题方法 1.看分数,定点数:(一般几分就 ...查看


  • 2016年中考英语短文改错考点详解及真题解析
  • 2016年中考英语短文改错考点详解及真题解析 一.非谓语动词错误 非谓语动词包括不定式.分词.动名词3种形式.如: (1) In 1943 Jacques Cousteau and his friend made it possible b ...查看


  • 2016年广东中考历史学科考试大纲(最新)
  • 2016年广东省初中毕业生历史学科学业考试大纲 (114个考点,与2015年的相比增加.删除1个考点,有5处变动) 第一部分 中国古代史(28个考点) (一)中华文明的起源 1.北京人等早期人类原始人类文化遗存. 2.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 ...查看


  • 九年级全一册思想品德教学大纲
  • 九年级全一册思想品德 教学大纲 科目:思想政治 实施时间:2016年九月 实施对象:高三 一.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面临毕业,特别是日益迫近的中考,思想.心理.行为等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特殊性,认真研究分析这一时期学生的特点,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 ...查看


  • 2017安徽满分中考押题卷政治
  • 2017安徽满分中考押题卷(思想品德)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4个备选答案中,只有1个是最符合题意的,请选出正确答案并将其序号填入下面的表格内.共24分12小题,每小题2分) 1.2016年10月24日至27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 ...查看


  • 九年级思品[依法治国]教学设计
  • 第二届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案评选 九年级思想品德<依法治国>(教科版) 广西灵山县实验中学 535400 李仕光 [教学目标 ] 知识与能力:认识依法治国的含义.重要性及其基本要求:认识法律 ...查看


  • 2014思想品德
  • (一)近四年山西中考试题透析 纵观山西省近几年思想品德中考试题,一贯遵循课程标准的要求,体现新课程理念,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和学生实际,立足教材基础知识,又突出能力立意考查,并且每一年都会稳中有变,变中创新.特别是从2010年起,作为省会的太原 ...查看


热门内容